那是宁禧三十一年秋。
悲讯自万里外传来,穆衍甚至没能赶得上头七。这位继位不久的穆王罢朝三日,原要大醉一场,最终也只自饮了半坛酒。
饮酒伤智,他不喜欢。
因此,他清醒地记得那三夜的月光。那么皎洁、那么明亮……那么美,美得不近人情。
-
辰阮是不知道自己有才名的。大豫有许多才女,才名远播,民间皆以为风雅,她们也不惮于抛头露面。如皇城程氏女程蕉,人称“诗书两绝”,交游甚广,宁禧三十年以前,一诗百金,文人雅客,人人都能将她诗句吟诵一二。若有她亲手所题的扇面,则更美。
辰阮也写诗作画,也随人去传,只是自己不大在意。外界的声音,抵到她这里,自然而然就静了。孟王知她性情,因此也不叫人故意说与她听,她就更不知自己声名鹊起。
此间有一事要说明——她虽然是随人去传,却并没有明确的认可,因此下人们终不敢拿她的姓名外传,只拟了个“潭居士”,为她的诗画冠名,外人也不知这位“潭居士”即是辰郡主。
直到宁禧二十七年,有人写了诗,来应和她的诗。
这其实也没什么,“潭居士”诗写得好,常有人作诗相和,她一贯不知罢了。唯独这位“山居人”,和得实在好,终于传到了她面前。
她本也没当回事,只扫了一眼。谁知此人所问,竟正是她写诗时心中所想。
她忍不住绞尽脑汁,答诗一首,期盼回音。
头五天,她在屋里写着字等。
五天后,她在院里晃着秋千等。
十五天后,她在秋千上静坐着等。
二十五天后,她挪回屋里,再也不去坐那秋千,可是依然没有回音。
辰阮逐渐逐渐,不期待了。她叹了口气,改去学画。谁知,一幅画尚未画完,忽然收到了答诗。
那首诗她过目不忘,几年后还能脱口而出。这一次她未太斟酌,很快拟诗答和。
又是很长很长的三十余天,她听到了答复。诗是被人专程送来,随信还有一颗纹路如水墨的小石头,辰国从未产过这样颜色的石头。
辰阮收下石头,回赠了一颗辰国特产的漂亮坚果。
——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保持了一年多的联系,彼此性情相投,情愫暗生。
-
辰阮生来有一份超乎常人的敏锐,不曾纠结太久,已认清了自己的心。她又不是那种会为了一时“矜持”而甘愿错失良缘的姑娘,既有辰郡主的身份,自然会令人暗查对方姓甚名谁。同时,她在诗里也隐晦地问道:“知君居北海,北海千万家。”
最终,她暗查的消息,竟比“山居人”的答诗还来得快些。
穆王第九子,穆衍。
身份、年岁,皆和她相配。
辰阮看着消息,抿唇笑得面如红霞。
孟王见了,曾暗暗感慨:不知自己这外孙女儿的眼睛,和夜空的星星,哪个更灿些。
-
而辰阮没有想到的是,月余以后,“山居人”回答她:“我居北海北,山中采药人。”
她对这一首诗原本期待了许久,结果看罢蒙头睡了一天。次日,孟衡看了她脸色,还以为她病了,惊动了好几个郎中。
她当然不甘心,也不信穆衍诗中情谊是假,又频频发了几封信。对方虽有回信,终于没有挽回,而使她渐渐惫懒,改去学画了。
-
殊不知,就在她调查穆衍身份之时,穆衍也得知了她的身份。
他当时翻看着辰、孟两王宫的消息,本也是欣喜万分——直到手指最终落在孟婴那一折上。
“其母孟郡主孟婴,嫁辰王,久病而亡。”
辰阮的诗也在他手边,其中好像闪烁着羞怯的期待。
他把拟好了的诗烧掉,重新告诉她:
“我居北海北,山中采药人。”
-
穆衍一边以此拖延,一边又花了一年功夫,调查辰阮体质与孟婴是否有相似之处。其中最让他举棋不定的,便是辰阮体弱,“久居孟国,偶尔回辰,常有疾病”。辰阮也曾自嘲,是“久病身”。
而辰孟之间距离之近,几乎不及辰国到穆国的十分之一。
其间他命人暗访了许多名医,倒也有些乐观的消息。有人说,辰阮体弱,或许是体质与辰、孟水土不合。穆国与辰孟迥异,辰阮远嫁到此,未必不能得福。
他当即抱着侥幸,几乎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只差派一队使臣,去向辰王提亲——
他远派出去,寻找一位游医的人回来复命了。
这位游医医术高超,曾经为辰阮诊过脉、开过方子。他听穆衍问罢,直言不可:
“辰郡主得孟地温养,方得今日。若到北境,恐怕会愈发虚弱,经不得一点疾病,终至亡故。”
“……是么。”他只听眼前的穆王世子轻轻应了一声。
那仪态仍是无懈可击的,唯独微微垂眸的神态,似乎有些落寞。
——那也仅是一瞬间而已。
这位世子很快露出一个无瑕的微笑:“我知道了,有劳。”
-
这一年来,穆衍始终不知该如何面对辰阮,不知该不该抱以期待,如此心境,是藏不住的。辰阮的回信自然也渐渐疏远,他拿来逐一翻看,看见的几乎是日渐冷掉的一颗心。
他终于没再写诗了。
“潭居士”与“山居人”,终于成了隐没于滚滚世俗的一桩传闻。偶尔被人提及,也不过只言片语,如泥流入海,再无回声。
悲讯自万里外传来,穆衍甚至没能赶得上头七。这位继位不久的穆王罢朝三日,原要大醉一场,最终也只自饮了半坛酒。
饮酒伤智,他不喜欢。
因此,他清醒地记得那三夜的月光。那么皎洁、那么明亮……那么美,美得不近人情。
-
辰阮是不知道自己有才名的。大豫有许多才女,才名远播,民间皆以为风雅,她们也不惮于抛头露面。如皇城程氏女程蕉,人称“诗书两绝”,交游甚广,宁禧三十年以前,一诗百金,文人雅客,人人都能将她诗句吟诵一二。若有她亲手所题的扇面,则更美。
辰阮也写诗作画,也随人去传,只是自己不大在意。外界的声音,抵到她这里,自然而然就静了。孟王知她性情,因此也不叫人故意说与她听,她就更不知自己声名鹊起。
此间有一事要说明——她虽然是随人去传,却并没有明确的认可,因此下人们终不敢拿她的姓名外传,只拟了个“潭居士”,为她的诗画冠名,外人也不知这位“潭居士”即是辰郡主。
直到宁禧二十七年,有人写了诗,来应和她的诗。
这其实也没什么,“潭居士”诗写得好,常有人作诗相和,她一贯不知罢了。唯独这位“山居人”,和得实在好,终于传到了她面前。
她本也没当回事,只扫了一眼。谁知此人所问,竟正是她写诗时心中所想。
她忍不住绞尽脑汁,答诗一首,期盼回音。
头五天,她在屋里写着字等。
五天后,她在院里晃着秋千等。
十五天后,她在秋千上静坐着等。
二十五天后,她挪回屋里,再也不去坐那秋千,可是依然没有回音。
辰阮逐渐逐渐,不期待了。她叹了口气,改去学画。谁知,一幅画尚未画完,忽然收到了答诗。
那首诗她过目不忘,几年后还能脱口而出。这一次她未太斟酌,很快拟诗答和。
又是很长很长的三十余天,她听到了答复。诗是被人专程送来,随信还有一颗纹路如水墨的小石头,辰国从未产过这样颜色的石头。
辰阮收下石头,回赠了一颗辰国特产的漂亮坚果。
——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保持了一年多的联系,彼此性情相投,情愫暗生。
-
辰阮生来有一份超乎常人的敏锐,不曾纠结太久,已认清了自己的心。她又不是那种会为了一时“矜持”而甘愿错失良缘的姑娘,既有辰郡主的身份,自然会令人暗查对方姓甚名谁。同时,她在诗里也隐晦地问道:“知君居北海,北海千万家。”
最终,她暗查的消息,竟比“山居人”的答诗还来得快些。
穆王第九子,穆衍。
身份、年岁,皆和她相配。
辰阮看着消息,抿唇笑得面如红霞。
孟王见了,曾暗暗感慨:不知自己这外孙女儿的眼睛,和夜空的星星,哪个更灿些。
-
而辰阮没有想到的是,月余以后,“山居人”回答她:“我居北海北,山中采药人。”
她对这一首诗原本期待了许久,结果看罢蒙头睡了一天。次日,孟衡看了她脸色,还以为她病了,惊动了好几个郎中。
她当然不甘心,也不信穆衍诗中情谊是假,又频频发了几封信。对方虽有回信,终于没有挽回,而使她渐渐惫懒,改去学画了。
-
殊不知,就在她调查穆衍身份之时,穆衍也得知了她的身份。
他当时翻看着辰、孟两王宫的消息,本也是欣喜万分——直到手指最终落在孟婴那一折上。
“其母孟郡主孟婴,嫁辰王,久病而亡。”
辰阮的诗也在他手边,其中好像闪烁着羞怯的期待。
他把拟好了的诗烧掉,重新告诉她:
“我居北海北,山中采药人。”
-
穆衍一边以此拖延,一边又花了一年功夫,调查辰阮体质与孟婴是否有相似之处。其中最让他举棋不定的,便是辰阮体弱,“久居孟国,偶尔回辰,常有疾病”。辰阮也曾自嘲,是“久病身”。
而辰孟之间距离之近,几乎不及辰国到穆国的十分之一。
其间他命人暗访了许多名医,倒也有些乐观的消息。有人说,辰阮体弱,或许是体质与辰、孟水土不合。穆国与辰孟迥异,辰阮远嫁到此,未必不能得福。
他当即抱着侥幸,几乎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只差派一队使臣,去向辰王提亲——
他远派出去,寻找一位游医的人回来复命了。
这位游医医术高超,曾经为辰阮诊过脉、开过方子。他听穆衍问罢,直言不可:
“辰郡主得孟地温养,方得今日。若到北境,恐怕会愈发虚弱,经不得一点疾病,终至亡故。”
“……是么。”他只听眼前的穆王世子轻轻应了一声。
那仪态仍是无懈可击的,唯独微微垂眸的神态,似乎有些落寞。
——那也仅是一瞬间而已。
这位世子很快露出一个无瑕的微笑:“我知道了,有劳。”
-
这一年来,穆衍始终不知该如何面对辰阮,不知该不该抱以期待,如此心境,是藏不住的。辰阮的回信自然也渐渐疏远,他拿来逐一翻看,看见的几乎是日渐冷掉的一颗心。
他终于没再写诗了。
“潭居士”与“山居人”,终于成了隐没于滚滚世俗的一桩传闻。偶尔被人提及,也不过只言片语,如泥流入海,再无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