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点点头,说道:“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租值也,故为害最广。大燕朝每三至五年发生大小蝗灾,天应十五年幽州蝗虫泛滥成灾,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灾。1”

    “蝗虫最喜产卵于干涸水田湖泊,魏大人可派属下探查,若是有发现虫卵之物,还可防患于未然。”见魏康眉头越皱越紧,姜月放缓了语气,浅浅一笑,“我也只是随口一说,但愿只是杞人忧天。”

    魏康没想到大夏的公主不仅和善亲人,还颇懂农事,这段时间他看着晚熟的麦田焦虑不安,却不知道这份不安源于何处,经此一点方知当局者迷。

    “还有一物,我想托付于魏大人。”

    蕊心将手中的雕花匣子交予魏康。魏康打开一看,匣子铺以干燥绸布,上有颗颗金黄色麦粒,表面光洁,个头匀称,一看就是上好的麦种。“这是......大夏的麦种!”

    大夏位于大燕北部,气候也相应更为严寒,培育出的麦种也更为耐寒。

    “驿所里还有一些别的种子,魏大人有时间了可吩咐属下前往查看,因地制宜,选出可用的种子。”

    粮食是国之根本,魏康深知这份礼物意义之深远。

    他十分动容,朝姜月行两拜礼,“我替大燕子民跪谢公主殿下!”

    姜月望着他微微佝偻的后背和潦草银发,止不住地钦佩,谁能想到,这位魏大人今年才堪堪四十岁?这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大燕最后能胜,不仅是因为有赵简这样的悍将,也因为有这些默默付出的能臣。万民归心,方能天下一统。

    她记得长姊病逝之后,她前去扶棺经过凉州,那时候蝗灾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后来蝗灾还泛滥到大夏与大燕的边界。

    “魏康深得民心,若他下令,定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前世大燕与大夏争锋相对,但百姓始终是无辜的,她心里道,“就当是积德吧。”想到多日未见的赵简,她又有些疑虑:既是重来一世,他自然也该知晓此处蝗灾的可怕,为何他好似没有提醒的意思?

    此时田埂的行人渐少,也有了些风。姜月解下帷帽,感受着这难得的凉意。

    巧心蕊心也在跟杨嬷嬷学燕语,此时正和姜月用燕语对话。

    “让我来考考殿下,这是什么?”巧心不知道在哪捡了一根小枝桠,分别指了几样东西问。姜月轻松地答了出来,杨嬷嬷赞道:“殿下说得很好。”

    前世姜月本就学过一些燕语,因此学习燕语对她来说并不很难。

    “那,这个呢?”巧心指了指天际上一朵蓬松的软绵绵的云朵。

    “云。” 晚风吹来青草和麦穗的清甜香气,她柔柔地笑了,“是云。”杨嬷嬷又赞了一声。

    赵简恰好看到这幅场景,少女惬意地阖起双眼,扬起脸感受微风的吹拂,卷翘的长睫毛如同蝶翼轻颤,看上去很是乖巧。

    他看了一眼,又多看了一眼。

    巧心又点了点天际边一抹弯月,姜月想了想,这个字她倒是未用燕语说过,她试探着说了一下,没听到意料中杨嬷嬷的评价,却听到另一个声音纠正自己的发音。

    “月......”

    听到这熟悉到不能熟悉的声音,姜月脊背一僵,身后的人不知为何声音顿了顿,才方和缓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赵简一身月白色圆领袍服,衣缘袖边浅浅流水金纹,腰系青玉镂空云龙纹带,眼里似笑非笑,不经意间又看了一眼姜月。

    即使换上戎装,赵简也更像儒将。由于他经常在外走动与习武,恰好中和了底子的白,多了几分舒朗之意。他有一张不输京城俊俏儿郎的脸,然而在官场与沙场上历练多年沉淀出来的威严与练达,却是许多人都无法与之匹敌的。

    很多人,包括前世的姜月,都曾在这张看似温和的皮上吃过大亏。姜月不动声色,朝他福了福身。

    几个过路的大娘放下锄头簸箕,脸带笑意,好奇地朝这边望来。其中一位还大着胆子问道:“不知道公子是打哪里来的,可有婚配啦?”

    一道前来的孙桢感觉到赵简的腰杆子似乎挺得更直了,心中觉得奇怪,又笑着和那大娘搭腔道:“我家公子倒是不着急,鄙人不才,蹉跎至今还未娶妻,上有高堂,下有弟妹,是个九品芝麻官,家中有薄田数亩,大娘您看.......”

    那大娘细细打量了一圈孙桢,看他略微比先前的公子年长几岁,一身书卷气,笑得人畜无害,是位标致的美髯公,越听越喜,追问道:“郎君一表人才,何愁找不到心仪的姑娘?”说着掏出一本小册子,舔了舔笔尖,道:“郎君是哪里人士?”

    “倒也不远,就约莫离这儿有个八九百里,就在......”

    在一片哄笑声中,赵简脱了身,走在姜月前头,错开两个身位,道:“你读过《农政全书》?”

    见姜月颔首,他又问道:“假若,凉州真有蝗灾之险,又当如何?”

    姜月不知其意,转瞬之间心中又过了数种可能:因为自己的预警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姜月了?他嫉妒自己先预警抢占了他的功劳?但看他脸色如常,难道他在为未来的太子考察自己?

    姜月凝思少时,谨慎回道:“根治蝗虫,则必须郡邑之协心,必须千万人同力。一家一身无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立共除之而后易。1”

    “除了改旱田为水田、坑杀蝗虫,史书亦有记载官府赏能捕蝗者米一石,不十日蝗尽。”姜月斟酌语句,这些方法魏康比她更熟悉。

    “古往今来,蝗灾多与气候相关,人力难以杜绝;治理蝗灾须投入巨大的钱银与精力,它们是杀不死的虫子。”姜月的语气带了无奈,赵简转过身来,看见她因苦恼而蹙起的眉梢。

    “但有一个法子,或许能更加简单且有效。”姜月的脸漾起笑意,眸子里似乎藏着一些狡黠。

    赵简似乎捕捉到某个相熟的影子,虽然只有一刹那,但这弹指间的遐想让他的血液隐隐激沸起来。

    “养鸟治蝗?”赶上来的孙桢听了这个提议,细细揣摩,不由击节大笑,“妙!妙!这个法子好!同样的道理,凡是蝗虫的天敌都可以考虑在饲养的范围!”说罢转身交代身后的侍卫。

    “惭愧,这个法子乃舍妹想出来的。”姜月说得没错,确实是她某日看到鸿影在田间捕猎时福至心灵想到的。

    赵简似乎笑了笑,“像是她能想出的法子。”

    “若羌公主天赋异禀,箭术进步神速,三军之中能与之匹敌的屈指可数,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战场上一箭取一将的人物。”赵简似是陷入某种回忆中,语气中有不加掩饰的欣赏。

    姜月没想到,那天赵简也去了演武场,更没想到,他会这样夸奖自己。真是见鬼了,他竟然在夸自己。但是他为什么会说自己进步神速?他是在暗讽自己前世屡次失败的刺杀吗?

    姜月心中有些不忿,怕自己掩饰不住,想将这话头止住,昧着良心道:“大夏妇孺能在马背上开弓骑射者亦有不少,但舍妹不过是学了些皮毛,为求自保罢了,更遑论成为将才,殿下盛誉了。”

    孙桢听了这话搭腔道:“那日有幸于演武场一睹若羌公主风姿,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大燕朝中,封女将军并非没有先例,就是元景年间,女官数量也不在少数!”言下之意姜月若是能托生于大燕,倒是极有可能得到赏识的。

    “志存高远,能者居之,而不应以性别限之。”赵简笑意隐隐,“公主以为呢?”

    早就听说大燕朝民风开化,对女子行动并无过多束缚,女子可作商贾亦可入朝作女官,姜月今日才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但最让姜月觉得奇怪的,还是赵简的态度。奇怪,太奇怪了。他与前世的他有太多的不同了,以前的他冷得像一块冰,相处三年他与自己说过的话比这两次见面还要少,即使与她行周公之礼,到了极致之时也要咬着牙将声音噎回去。

    但现下她能明显感到,赵简提起自己的时候并不像以往那样冷情,花榭那次也是,他为何有了这样大的转变?

    说话间日头已然偏西,几人一同回了驿所。

    睡前姜月又温习了一遍功课,杨嬷嬷心满意足地去了。

    姜月阖上书,唤蕊心去传热水,走到窗前伸了一个懒觉,巧心拿了个团花蒲扇,跟着给她扇风。

    楼下两个侍卫装扮的身影正在闲话。一个给同伴递了半块烧饼,问道:“今日那鸟儿来了吗?”

    鸟?姜月脑海朦胧的睡意消了大半,警觉地站在窗前继续听下去。

    “来了吧,喏,方才就在那儿,像个走地鸡一样在那边觅食。”两人发出低低一阵笑。

    姜月朝巧心使了个眼色,巧心眼珠子骨碌碌一转,哎了一声走下楼去。

    很快,姜月听到巧心在厨房询问吃食的声音,听到厨娘说没有热食了幽幽叹了口气。

    那两名侍卫拿出剩下的烧饼,问她要不要。

    巧心道谢接过,又奇道:“我方才听你们说有什么鸟啊鸡啊的,在哪儿啊?”

    那侍卫笑道:“是一只鹞鹰,跟着我们好几天了。”

    姜月心中一跳,难道......?

    “哪有什么鸟啊?我就从来没看过,你莫不是在诓我?”

    姜月心里叫了一声:“好巧心!问得好!”

    那侍卫大约是被怀疑了有些急,看着巧心娇俏的脸声音竟变得有些磕巴,“真的,一只浑身雪白的鹞鹰,尾巴那儿,那儿有圆斑点,像幅水墨画儿一样。”

    他的同伴也帮腔道:“白里日姑娘在车厢服侍殿下,它又不叫唤,姑娘这才没发觉。”

    几人还在叽叽喳喳地说,姜月的心却凉了半截:鸿影肯定是跟着队伍过来了!

    他一定是怕自己瞧见了要赶他回去,所以只敢远远坠在队伍之后;进了中原地区,猎物变少了,鸿鹰只能到人类活动的地方觅食。

    再这样下去,他不是被人抓了去炖肉汤就是饿死了被抓去炖肉汤!

    巧心吃饱了拍拍手,与那两名侍卫道:“改明儿那只鹞鹰来了,一定叫上我,我也想瞧瞧!”

    两名侍卫红着脸应下,道一定一定。

    姜月记挂着鸿鹰,一夜没睡好。翌日一早,姜月听到驿所门口传来喧闹声,心中疑惑,唤巧心到楼下打探。

章节目录

连理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顾海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顾海北并收藏连理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