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染了雪水,坑坑洼洼的,一头小毛驴挣脱了缰绳,嗷嗷啊啊叫着踏入泥泞中,一名头戴灰蓝色毡帽的小书童慌张地捧起一个药罐,吆喝着将它往角落赶。
姜月尽量避开脚下的泥洼,跟着沈翊往屋内走。
她看着沈翊瘦削却挺拔的脊背,心里暗自揣摩他将自己引至此处的用意。沈翊丁忧结束后并没有马上回到大理寺复职,他被皇帝任命为巡按御史,北上调查并处置私盐一案,眼下回京应当是要向皇帝复命的。她还未自大到会觉得沈翊特意选了这破瓦寒窑与自己私会。
她又看了眼帕子一角的绣织的三字——文绣局,只是那三个字本该是霜白色的,现下已经被大片的血迹浸成了红色。她隐隐猜到了什么,甫一跨过门槛,就闻到一种浓郁到刺鼻的药味,一个身影扑了过来。
沈翊的指节微动了动,看着那人跪在姜月面前。
“素娘叩见若岚公主。”
屋内光线昏暗,姜月适应了一会才看清面前的光景,第一眼就扫到了眼前人枯黄发髻上的白花。那妇人装扮的女子抬起头来,露出一张病弱苍白的脸,姜月沉静的脸才有了松动,脑海中一个名字呼之欲出。
她有着大夏人特有的高挺鼻梁与深邃瞳孔,在鸾凤楼时,她喜欢用浓艳脂粉修饰自己,十步开外就能闻到她的香风,美则美矣,眼眸里却是黯淡无神的,如今一张脸干干净净,未施粉黛,因为过分瘦削,眼眶深深塌了下去。她眼神的光却亮得摄人,衬着她的脸颊越发萎靡枯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回光返照的征兆。
姜月惊疑不定,将兜帽掀开,向前走了一步,向她伸出了手,“素娘,你怎会在此?”
素娘脸上悲色愈深,眼泪簌簌地落,干裂的唇渗出血,道:“素娘今日在此,是为求一个公道!”她没有顺着姜月的手站起来,反而更深更低地伏在地上,指尖狠狠抓抠着地面,指缝黑黄一片,泣不成声:“求殿下!为妾身做主!”
素娘的脸色忽地变得青白,身子似乎在控制不住地打颤,鬓角渗出豆大的汗,无力支撑一样歪倒在地。沈翊忙将人扶起,大声唤道:“莲生,快将药拿过来!”
片刻后,姜月从低矮的屋檐走了出来,忽然觉得这片湿软污黄的泥地也没有那么难闻了。
沈翊也跟着打了帘子,在姜月三步开外站定,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出了一口气。
“她的孩子......”
沈翊摇头,“很难......先将养着吧。”
空气又滞了滞。
“沈大人既是大理寺少卿,又是永州巡按御史,遇上百姓喊冤,直接上报朝廷便是。”姜月脸上没什么表情,直视沈翊肃静的面容,“本宫又不是官府,沈大人大费周折将本宫引来此处,是何意?”
巡按御史每次出巡都极其低调,往往牵着小毛驴轻装简从就启程了,但朝中有盛传的一句话: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巡按御史的官极小,权力却极大,所谓巡按,即“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沈翊甫一丁忧结束就被领了这令人艳羡的肥差,足以说明元景帝有多看重他。
沈翊的月衣边缘已经有磨损掉色的痕迹,却未削减他风光霁月的气质,面对着姜月不甚友好的诘问,沈衣不卑不亢,“既然让下官遇上了这桩案子,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只是......本官担心本案牵扯到的,不止一个孙大郎。”
姜月不得不佩服他了,“你可知道,孙大郎背后的是谁?”
沈翊颔首,“若是秦王有心包庇,莫说是翻案,恐怕这案子还未上呈到大理寺就被截下来了。这也是下官来找公主的原因。”
“公主若能出面,这案子会顺利不少。”
苦主是文绣局的绣女,于公,姜月不可能看着自己手下的人受了冤屈而默不作声,这会折损她的美名;于私,素娘与姜月也算是旧识,他清楚同为女子,姜月看过今日素娘这般模样后不可能会无动于衷。
姜月对上沈翊如黑曜石般的眼眸,心道一句好心机。能在大理寺不断被排挤境况下熬到少卿这个位置的人,果然是小觑不得。
姜月似乎还在斟酌,“你可有证据?”
“下官已经探查过,素娘的丈夫陈融光出事那段时间,有人曾看到孙大郎在河岸边徘徊。”
“可有物证?”
沈翊郑重地从怀中取出一物,递到她面前。“这是素娘......事后找到的。”
姜月打开那个带有松柏木香的小匣子,取出一面铜制令牌,视线掠过那沾了泥污的“神策军”三字,她嗅到了冰冷的禁锢的味道,混杂着素娘在里间的微弱呼吸间隐约的哀吟,通通化作一股无名的怒意,直冲心胸。
她猛地将匣子阖起,胸脯微微起伏,眼里的犹豫已经尽数消散,望向沈翊,“沈大人要本宫怎么做?”
姜月回到瑶月宫之时,天色已暗。
蕊心听到声响,匆匆打了帘子,正欲开口,就听到一道男声自内殿响起,“你去哪儿了?”语气带着满满的不悦。
姜月给她递了个安抚的眼神,迈过门槛道:“去了趟秦王府。”即便是姊弟,外男也不便踏入宫闱,但姜琅似乎没有那样的忌惮,他在瑶月宫等了两个时辰,内殿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气息。姜琅见她没有隐瞒,一时间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更生气,握着画轴的指节一下收紧了,“姊心疼了?”
姜月似乎没听到画卷喀拉喀拉的声音,用热水慢慢净手,闻言很奇怪地看了一眼姜琅,“我去那儿是为了找人的。”
姜琅的手顿了顿,“找谁?”
“大都统孙大郎。”姜月在炉子前烤了会儿手,往内间走去,姜琅听了挑了挑眉。
姜月问:“你认识?”
“在琅琊阁听人说起。”琅琊阁是国子监附近的一家茶馆,文人学子常聚集在此高谈阔论,针砭时弊。四皇子赵岚从封地带来的几位大儒也安置在琅琊阁,要说京城现下最热闹的地方,琅琊阁当属其中一个。
“找到了吗?”姜琅跟在身后问。姜月没回答,没好气地拦住他:“出去,我要换衣裳。”
姜琅望着她略带红晕的脸颊,牵起嘴角,软了语气道:“好。”
蕊心侍候完姜月梳洗,撩开青幔的一瞬间遇上姜琅的眼神,脊梁竟不自觉起了一阵寒栗。他虽是把玩着手中的茶盏,眼神却是黏在青帐上的,这是极为僭越,极为不敬的!实在太无礼了!姜琅散漫又倨傲的眼神扫向蕊心,后者责备的神情瞬间凝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小公爷,你.......”
姜月走了出来,打断了蕊心的话,“你们都说什么了?”
“听说有个少妇被神策军的大都统孙大郎奸|污了,那妇人本想息事宁人,将要告官的丈夫陈融光劝了回去,哪知孙大郎怀恨在心,趁陈融光醉了酒,将人推入了冰河中害死了。”
“当地的县令忌惮着孙大郎身上的军功,将陈融光之死归为溺水身亡。”
“那妇人的表舅要带着她到府衙去告官,被县衙的人得知消息,先人一步,派人到府衙添油加醋说了一番,那妇人表舅吃了板子,没两天便去了。”
蕊心听着焦灼,抬头一看却发现姜琅眉头都没皱一下,她忽然觉得眼前的小公爷陌生得让她觉得害怕。
这都与姜月了解到的大差不差。素娘从鸾凤楼脱身后,不被本家的人接受,四处奔波,最后投靠了一位年迈的远房表舅。她在东北互市附近一个小村落落脚,又在文绣局找了活计帮补家用,两月前在表舅的撮合下,与陈融光成了亲,眼看着苦尽甘来,却不幸遭此大劫。素娘没了人,没了家,没了钱,唯一有的就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一口气——公道。
“你比我得知的消息还要详尽。”姜月貌似无意地看了一眼姜琅。
姜琅笑,“国子监多的是王孙贵族,没什么离奇的。”顿了一下,他又问道:“你怀疑他将人藏在了秦王府?”
姜月颔首,“素娘是文绣局的人,我不能坐视不理。秦王府最近戒备深严,所谓灯下黑,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姜琅很不认可道:“这样太危险,你交给暗卫做就是了,再不然,叫上我一道去也好。”
姜月没反驳他,点了点头,“我没找到孙大郎的踪迹,要么就是他没在王府,要么就是他铁了心将他藏得死死的。”
“你准备怎么做?”
“我准备送赵简一份大礼。”
翌日,沉寂了三年的登闻院迎来了一位贵客。
大夏若岚公主携文绣局素娘敲响登闻鼓,状告神策军大都统孙大郎强抢民女、杀人泄愤,控诉当朝秦王赵简包庇下属,以权谋私,指使各级衙门官吏打杀良民,残害无辜。
鼓声震震,一声比一声沉闷,一声比一声激昂,越来越多的百姓往鼓声聚拢。
朝野震惊。
姜月尽量避开脚下的泥洼,跟着沈翊往屋内走。
她看着沈翊瘦削却挺拔的脊背,心里暗自揣摩他将自己引至此处的用意。沈翊丁忧结束后并没有马上回到大理寺复职,他被皇帝任命为巡按御史,北上调查并处置私盐一案,眼下回京应当是要向皇帝复命的。她还未自大到会觉得沈翊特意选了这破瓦寒窑与自己私会。
她又看了眼帕子一角的绣织的三字——文绣局,只是那三个字本该是霜白色的,现下已经被大片的血迹浸成了红色。她隐隐猜到了什么,甫一跨过门槛,就闻到一种浓郁到刺鼻的药味,一个身影扑了过来。
沈翊的指节微动了动,看着那人跪在姜月面前。
“素娘叩见若岚公主。”
屋内光线昏暗,姜月适应了一会才看清面前的光景,第一眼就扫到了眼前人枯黄发髻上的白花。那妇人装扮的女子抬起头来,露出一张病弱苍白的脸,姜月沉静的脸才有了松动,脑海中一个名字呼之欲出。
她有着大夏人特有的高挺鼻梁与深邃瞳孔,在鸾凤楼时,她喜欢用浓艳脂粉修饰自己,十步开外就能闻到她的香风,美则美矣,眼眸里却是黯淡无神的,如今一张脸干干净净,未施粉黛,因为过分瘦削,眼眶深深塌了下去。她眼神的光却亮得摄人,衬着她的脸颊越发萎靡枯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回光返照的征兆。
姜月惊疑不定,将兜帽掀开,向前走了一步,向她伸出了手,“素娘,你怎会在此?”
素娘脸上悲色愈深,眼泪簌簌地落,干裂的唇渗出血,道:“素娘今日在此,是为求一个公道!”她没有顺着姜月的手站起来,反而更深更低地伏在地上,指尖狠狠抓抠着地面,指缝黑黄一片,泣不成声:“求殿下!为妾身做主!”
素娘的脸色忽地变得青白,身子似乎在控制不住地打颤,鬓角渗出豆大的汗,无力支撑一样歪倒在地。沈翊忙将人扶起,大声唤道:“莲生,快将药拿过来!”
片刻后,姜月从低矮的屋檐走了出来,忽然觉得这片湿软污黄的泥地也没有那么难闻了。
沈翊也跟着打了帘子,在姜月三步开外站定,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出了一口气。
“她的孩子......”
沈翊摇头,“很难......先将养着吧。”
空气又滞了滞。
“沈大人既是大理寺少卿,又是永州巡按御史,遇上百姓喊冤,直接上报朝廷便是。”姜月脸上没什么表情,直视沈翊肃静的面容,“本宫又不是官府,沈大人大费周折将本宫引来此处,是何意?”
巡按御史每次出巡都极其低调,往往牵着小毛驴轻装简从就启程了,但朝中有盛传的一句话: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巡按御史的官极小,权力却极大,所谓巡按,即“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沈翊甫一丁忧结束就被领了这令人艳羡的肥差,足以说明元景帝有多看重他。
沈翊的月衣边缘已经有磨损掉色的痕迹,却未削减他风光霁月的气质,面对着姜月不甚友好的诘问,沈衣不卑不亢,“既然让下官遇上了这桩案子,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只是......本官担心本案牵扯到的,不止一个孙大郎。”
姜月不得不佩服他了,“你可知道,孙大郎背后的是谁?”
沈翊颔首,“若是秦王有心包庇,莫说是翻案,恐怕这案子还未上呈到大理寺就被截下来了。这也是下官来找公主的原因。”
“公主若能出面,这案子会顺利不少。”
苦主是文绣局的绣女,于公,姜月不可能看着自己手下的人受了冤屈而默不作声,这会折损她的美名;于私,素娘与姜月也算是旧识,他清楚同为女子,姜月看过今日素娘这般模样后不可能会无动于衷。
姜月对上沈翊如黑曜石般的眼眸,心道一句好心机。能在大理寺不断被排挤境况下熬到少卿这个位置的人,果然是小觑不得。
姜月似乎还在斟酌,“你可有证据?”
“下官已经探查过,素娘的丈夫陈融光出事那段时间,有人曾看到孙大郎在河岸边徘徊。”
“可有物证?”
沈翊郑重地从怀中取出一物,递到她面前。“这是素娘......事后找到的。”
姜月打开那个带有松柏木香的小匣子,取出一面铜制令牌,视线掠过那沾了泥污的“神策军”三字,她嗅到了冰冷的禁锢的味道,混杂着素娘在里间的微弱呼吸间隐约的哀吟,通通化作一股无名的怒意,直冲心胸。
她猛地将匣子阖起,胸脯微微起伏,眼里的犹豫已经尽数消散,望向沈翊,“沈大人要本宫怎么做?”
姜月回到瑶月宫之时,天色已暗。
蕊心听到声响,匆匆打了帘子,正欲开口,就听到一道男声自内殿响起,“你去哪儿了?”语气带着满满的不悦。
姜月给她递了个安抚的眼神,迈过门槛道:“去了趟秦王府。”即便是姊弟,外男也不便踏入宫闱,但姜琅似乎没有那样的忌惮,他在瑶月宫等了两个时辰,内殿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气息。姜琅见她没有隐瞒,一时间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更生气,握着画轴的指节一下收紧了,“姊心疼了?”
姜月似乎没听到画卷喀拉喀拉的声音,用热水慢慢净手,闻言很奇怪地看了一眼姜琅,“我去那儿是为了找人的。”
姜琅的手顿了顿,“找谁?”
“大都统孙大郎。”姜月在炉子前烤了会儿手,往内间走去,姜琅听了挑了挑眉。
姜月问:“你认识?”
“在琅琊阁听人说起。”琅琊阁是国子监附近的一家茶馆,文人学子常聚集在此高谈阔论,针砭时弊。四皇子赵岚从封地带来的几位大儒也安置在琅琊阁,要说京城现下最热闹的地方,琅琊阁当属其中一个。
“找到了吗?”姜琅跟在身后问。姜月没回答,没好气地拦住他:“出去,我要换衣裳。”
姜琅望着她略带红晕的脸颊,牵起嘴角,软了语气道:“好。”
蕊心侍候完姜月梳洗,撩开青幔的一瞬间遇上姜琅的眼神,脊梁竟不自觉起了一阵寒栗。他虽是把玩着手中的茶盏,眼神却是黏在青帐上的,这是极为僭越,极为不敬的!实在太无礼了!姜琅散漫又倨傲的眼神扫向蕊心,后者责备的神情瞬间凝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小公爷,你.......”
姜月走了出来,打断了蕊心的话,“你们都说什么了?”
“听说有个少妇被神策军的大都统孙大郎奸|污了,那妇人本想息事宁人,将要告官的丈夫陈融光劝了回去,哪知孙大郎怀恨在心,趁陈融光醉了酒,将人推入了冰河中害死了。”
“当地的县令忌惮着孙大郎身上的军功,将陈融光之死归为溺水身亡。”
“那妇人的表舅要带着她到府衙去告官,被县衙的人得知消息,先人一步,派人到府衙添油加醋说了一番,那妇人表舅吃了板子,没两天便去了。”
蕊心听着焦灼,抬头一看却发现姜琅眉头都没皱一下,她忽然觉得眼前的小公爷陌生得让她觉得害怕。
这都与姜月了解到的大差不差。素娘从鸾凤楼脱身后,不被本家的人接受,四处奔波,最后投靠了一位年迈的远房表舅。她在东北互市附近一个小村落落脚,又在文绣局找了活计帮补家用,两月前在表舅的撮合下,与陈融光成了亲,眼看着苦尽甘来,却不幸遭此大劫。素娘没了人,没了家,没了钱,唯一有的就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一口气——公道。
“你比我得知的消息还要详尽。”姜月貌似无意地看了一眼姜琅。
姜琅笑,“国子监多的是王孙贵族,没什么离奇的。”顿了一下,他又问道:“你怀疑他将人藏在了秦王府?”
姜月颔首,“素娘是文绣局的人,我不能坐视不理。秦王府最近戒备深严,所谓灯下黑,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姜琅很不认可道:“这样太危险,你交给暗卫做就是了,再不然,叫上我一道去也好。”
姜月没反驳他,点了点头,“我没找到孙大郎的踪迹,要么就是他没在王府,要么就是他铁了心将他藏得死死的。”
“你准备怎么做?”
“我准备送赵简一份大礼。”
翌日,沉寂了三年的登闻院迎来了一位贵客。
大夏若岚公主携文绣局素娘敲响登闻鼓,状告神策军大都统孙大郎强抢民女、杀人泄愤,控诉当朝秦王赵简包庇下属,以权谋私,指使各级衙门官吏打杀良民,残害无辜。
鼓声震震,一声比一声沉闷,一声比一声激昂,越来越多的百姓往鼓声聚拢。
朝野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