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那古朴厚重的钟声,程萋萋从万千思绪中回过神来,抬眼望向钟声传来的方向。
那是思齐书院的报时钟。
钟声响起,意味着短暂的午膳时间已经结束,下午的课业即将开始。
他们之间的谈话,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程萋萋回眸望向裴书谨,捧着宣纸的双手略微向前一递,轻声开口道:
“这篇文章,如今也该物归原主了。”
说罢,她眸光微动,小心翼翼地试探道:“裴公子可以带着它,出席明日的雅集吗?”
少女明眸清澈如泉,眼中饱含期盼之色,让人难以说出拒绝的话来。
裴书谨喉结微动,眼底满是掩饰不住的挣扎和痛苦。
片刻的沉默后,他缓缓合上双眼,内心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斗争。
而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眸中的纠结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下定决心后的决绝与释然。
“此文于我,已是无用,姑娘若是喜欢,便留下做个纪念吧,不必归还与我了。”他轻声说道。
程萋萋闻言,只觉脑海中一阵轰鸣,手上的动作瞬间停滞。
“裴公子,你……”
少女睁大双眼,望向他的目光满是难以置信。
她本想再劝几句,但见裴书谨心意已决,几番思量后,终究还是将话咽回了肚里。
只见裴书谨略微低下头,拱手行礼道:“时候不早了,姑娘也早些回去吧,若是被守卫为难就不好了。”
礼罢,他未敢再看程萋萋一眼,便匆匆转身,离开了假山旁。
望着裴书谨那略显仓皇的背影,程萋萋在原地伫立了许久,捧着宣纸的双手不自觉地握紧。
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在裴书谨转身的一刹那,他的眼角似乎有什么东西滑落了。
是泪吗?
程萋萋凝视着宣纸上那潇洒恣意,力透纸背的文字,心中五味杂陈。
其实,对于裴书谨的拒绝,她并未感到太过意外。
毕竟,无论她如何劝解,都无法改变他需要那五十两银子的事实。
只要这个前提不变,他的决定就不会改变。
只是,当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扭转前世的结局时,程萋萋心中难免充斥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她将手中的宣纸折叠了起来,仔细收回了书匣中。
雪团似乎察觉到了她的低落,轻轻舔了舔她的手,仿佛在安慰她一般。
看着身边摆尾的雪团,程萋萋调整了情绪,将它抱入怀中,努力笑道:“雪团真乖,今日辛苦你了,回去让浅云给你加餐。”
感受到少女的温柔怀抱,雪团惬意地打了个滚,接着用小脑袋亲昵地蹭着程萋萋的脸颊,似乎格外高兴。
程萋萋唇边漾起一抹浅笑,温柔地抚了抚它柔软的皮毛,随后拎起书匣,准备返回玉树堂。
——
与此同时,芝兰苑内。
蒋誉拿着自己亲手誊抄了一遍的《阳春赋》,找到了之前收下他银子的那名院仆。
“让您久等了,这便是我的窗课。”他态度恭敬道。
尽管裴书谨还尚未答应他所提出的交易,但蒋誉心中却早已断定他无法抵挡那五十两银子诱惑,没有耐心再等待他的回复,待誊抄完毕,便迫不及待地去找院仆交差了。
院仆收了他的银子,自然没有计较什么,确认无误后,便径直前往山长室交差去了。
目送着院仆离开后,蒋誉从袖中取出那份裴书谨所书的《阳春赋》原稿,嘴角不自觉上扬,眼底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得意之色。
这样一来,明日流觞雅集上展出的,只会是署有他蒋誉之名的《阳春赋》。
至于这份原稿,自然没有存在于世的必要了。
蒋誉眸光一冷,正欲将其彻底撕碎。
但很快,他却像是意识到了什么,手上动作忽然一滞。
经过片刻的思量后,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下这份原稿。
倒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而是刚刚那一瞬间,他的心底莫名浮现出了一个念头——留着它,将来或许能派上大用场。
这般想着,蒋誉便打消了撕毁它的想法,将其重新收回袖中。
做完这一切后,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此地,大步流星地朝讲舍方向走去。
——
裴书谨归来时,讲舍内已是座无虚席。
他本打算先去找蒋誉,告知他自己的决定。
可恰在此时,授课的夫子已经抱着书本步入了讲舍之内,轻咳两声,示意众人回归座位,保持安静。
见此情形,裴书谨只得暂且按下心头之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听讲。
落座后,他正准备将程萋萋归还的外衫收入书匣中,却忽然感觉到其中似有异物,心念一动,连忙将其翻开,果然在里面发现了一枚小巧别致的香囊。
香囊旁,还静静躺着一张折叠整齐的字条。
裴书谨顿时心生好奇,趁夫子不注意,悄悄展开字条,细细阅读着。
只见那洒金纸笺之上,用簪花小楷写着一行工整的小字:
“感谢公子昨日相救,此香囊乃我亲手所作,有安神静心之效,虽非贵重之物,却是我一番心意,还望公子务必笑纳。”
望着字条上那娟秀的字迹,裴书谨心绪微澜,一股莫名的情感自心底悄然滋生。
他将香囊放入掌心,仔细端详了一阵。
香囊呈菱形,由上好的丝绸缝制,触感柔滑细腻,光泽鲜亮清透,其上还绣着一幅针脚略显稚嫩的松鹤图,显然并非精通绣艺之人所制。
看来,的确是她亲手所作。
想象着少女缝制香囊时笨拙又认真的模样,裴书谨不由莞尔。
他将香囊轻轻凑近鼻尖,细细一嗅。
一股淡雅的药香飘然而出,芬芳馥郁,直透心脾,瞬间驱散了他内心的烦躁和不安。
“安神静心么……”
裴书谨低声呢喃着,眼底闪过一丝动容之色。
确实是好香,她有心了。
感受着那缕萦绕鼻尖的香气,裴书谨双目微阖,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了少女清澈明亮的双眸。
“不要答应他,好不好?”
“这样好的文章,裴公子当真舍得转予他人之手、冠以他人之名吗?”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真的很喜欢……”
“裴公子可以带着它,出席明日的雅集吗?”
“……”
回想起少女那满含期待的目光,裴书谨内心忽地一痛。
他缓缓睁开眼,凝视着手中的香囊,心中五味杂陈。
“我……真的可以吗?”
他轻声自语,眼中透着几分迷茫。
正当裴书谨沉思之际,一道戒尺拍案之声骤然响起,瞬间将他从万千思绪中拉回了现实。
只见夫子清了清喉咙,面容严肃地开腔道:“都安静下来,准备上课了。”
裴书谨见状,即刻收敛心神,迅速将香囊揣入袖中,准备认真听讲。
只见夫子轻捋着自己花白的胡须,手捧泛黄的书卷,声音浑厚有力道:“在今日的讲解之前,为师先问尔等一个问题。”
“在尔等心中,何为‘大丈夫’?”
此问一出,众学子纷纷交头接耳了起来。
一位出身将门,体格健硕的少年率先起身,眼神中满是自豪与憧憬道:“大丈夫就应该像我父兄那样,身披铠甲,手持利刃,横刀立马于沙场之上,驱除贼寇,保家卫国,留万古芳名!”
少年话音刚落,人群中便传来一阵哂笑,似乎对他的回答颇不以为然。
夫子轻轻抬手,示意少年坐下,随后将目光转向众人,仿佛在期待着更多回答。
这时,一位锦衣华服、气度不凡的贵公子站了起来,微扬下巴,神色倨傲道:“我认为,大丈夫当如我祖父,才德兼备,高风亮节,为朝廷之柱石,社稷之栋梁,这才是大丈夫应有的风范!”
夫子不置可否,轻轻点头示意他坐下,目光再次扫视众人道:“可还有人愿抒己见?”
有了前面两位同窗的引领,众人也不再拘谨,纷纷起身,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丈夫应广交天下英豪,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方能不负大丈夫之名!”
“大丈夫当富甲一方,乐善好施,以财富泽被乡里,以仁德服众人心,此乃大丈夫之所为!”
“大丈夫当文武双全,只有那些既能以文治国,又能以武安邦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描绘着“大丈夫”的形象。
待众人言罢,夫子忽然将视线投向了坐在讲舍末端的那名衣着朴素、姿容清俊的少年,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道:“裴书谨,你来说说,你心目中的大丈夫,是何模样?”
那些世家子弟见夫子在众多人中唯独点了裴书谨的名,心中顿时生出一丝妒意,忍不住低声议论了起来。
“就凭他的家世,如何能理解‘大丈夫’的含义?”
“不就是会卖弄文采吗,夫子为何如此看重他?”
“只怕他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不过是些贩夫走卒罢了,哪里见识过真的大丈夫呢?”
被点到名的裴书谨愣了片刻,赶忙站起身来,并未理会周遭的闲言碎语,行礼作答道:
“回先生,学生认为,大丈夫当效仿古之圣贤,讲仁德,守礼法,尊道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虽居高位而不骄其行,虽处困境而不改其志,虽遇强权而不失其节,此乃大丈夫之所为也。”
此言并非裴书谨自创,而是源自于今日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先贤孟子对于大丈夫一词的阐释。
因为已经提前预习了功课,所以裴书谨自然知晓夫子心中最期待的标准答案。
至于其他学子,他们大多倚仗家族荫庇,成年后即可获封官职,无需经过科举考试,对课业自然不甚上心,极少能做到提前预习。
果然,在听完裴书谨的回答后,夫子满意地笑了笑,点头示意裴书谨坐下。
“甚好,甚好,看来尔等之中,唯有裴书谨用心预习了今日的功课。”
一番夸赞之后,夫子轻捋胡须,正式开始了授课。
“今日,我们要讲解的是《孟子·滕文公下》,说是某日,孟子的弟子景春对他说……”
夫子讲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座下的学子们无不聚精会神,洗耳恭听。
然而,一向全神贯注听讲的裴书谨,此刻却未能沉浸其中,而是游离于课堂之外。
尽管方才收获了夫子的赞许,但在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说的羞愧之情。
其余同窗的回答虽各有不足,但却大多出自真心。
反观自己,看似满口圣贤之言,实则却在做着有违初心、有违师训之事。
往后,自己是否还能称得上是一个言行相符、襟怀坦荡的大丈夫呢?
裴书谨紧握双拳,眼中再次流露出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
两个时辰后。
“咚——咚——咚——”
一道钟声悠然响起,宣告着今日课业的圆满结束。
道别了授课的夫子后,众学子纷纷动手整理起各自的物品,准备踏上归家的路途。
蒋誉正欲合上手中的书匣,余光却忽然捕捉到一抹悄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人影。
“蒋公子,借一步说话。”那人低声说道。
那是思齐书院的报时钟。
钟声响起,意味着短暂的午膳时间已经结束,下午的课业即将开始。
他们之间的谈话,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程萋萋回眸望向裴书谨,捧着宣纸的双手略微向前一递,轻声开口道:
“这篇文章,如今也该物归原主了。”
说罢,她眸光微动,小心翼翼地试探道:“裴公子可以带着它,出席明日的雅集吗?”
少女明眸清澈如泉,眼中饱含期盼之色,让人难以说出拒绝的话来。
裴书谨喉结微动,眼底满是掩饰不住的挣扎和痛苦。
片刻的沉默后,他缓缓合上双眼,内心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斗争。
而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眸中的纠结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下定决心后的决绝与释然。
“此文于我,已是无用,姑娘若是喜欢,便留下做个纪念吧,不必归还与我了。”他轻声说道。
程萋萋闻言,只觉脑海中一阵轰鸣,手上的动作瞬间停滞。
“裴公子,你……”
少女睁大双眼,望向他的目光满是难以置信。
她本想再劝几句,但见裴书谨心意已决,几番思量后,终究还是将话咽回了肚里。
只见裴书谨略微低下头,拱手行礼道:“时候不早了,姑娘也早些回去吧,若是被守卫为难就不好了。”
礼罢,他未敢再看程萋萋一眼,便匆匆转身,离开了假山旁。
望着裴书谨那略显仓皇的背影,程萋萋在原地伫立了许久,捧着宣纸的双手不自觉地握紧。
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在裴书谨转身的一刹那,他的眼角似乎有什么东西滑落了。
是泪吗?
程萋萋凝视着宣纸上那潇洒恣意,力透纸背的文字,心中五味杂陈。
其实,对于裴书谨的拒绝,她并未感到太过意外。
毕竟,无论她如何劝解,都无法改变他需要那五十两银子的事实。
只要这个前提不变,他的决定就不会改变。
只是,当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扭转前世的结局时,程萋萋心中难免充斥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她将手中的宣纸折叠了起来,仔细收回了书匣中。
雪团似乎察觉到了她的低落,轻轻舔了舔她的手,仿佛在安慰她一般。
看着身边摆尾的雪团,程萋萋调整了情绪,将它抱入怀中,努力笑道:“雪团真乖,今日辛苦你了,回去让浅云给你加餐。”
感受到少女的温柔怀抱,雪团惬意地打了个滚,接着用小脑袋亲昵地蹭着程萋萋的脸颊,似乎格外高兴。
程萋萋唇边漾起一抹浅笑,温柔地抚了抚它柔软的皮毛,随后拎起书匣,准备返回玉树堂。
——
与此同时,芝兰苑内。
蒋誉拿着自己亲手誊抄了一遍的《阳春赋》,找到了之前收下他银子的那名院仆。
“让您久等了,这便是我的窗课。”他态度恭敬道。
尽管裴书谨还尚未答应他所提出的交易,但蒋誉心中却早已断定他无法抵挡那五十两银子诱惑,没有耐心再等待他的回复,待誊抄完毕,便迫不及待地去找院仆交差了。
院仆收了他的银子,自然没有计较什么,确认无误后,便径直前往山长室交差去了。
目送着院仆离开后,蒋誉从袖中取出那份裴书谨所书的《阳春赋》原稿,嘴角不自觉上扬,眼底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得意之色。
这样一来,明日流觞雅集上展出的,只会是署有他蒋誉之名的《阳春赋》。
至于这份原稿,自然没有存在于世的必要了。
蒋誉眸光一冷,正欲将其彻底撕碎。
但很快,他却像是意识到了什么,手上动作忽然一滞。
经过片刻的思量后,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下这份原稿。
倒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而是刚刚那一瞬间,他的心底莫名浮现出了一个念头——留着它,将来或许能派上大用场。
这般想着,蒋誉便打消了撕毁它的想法,将其重新收回袖中。
做完这一切后,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此地,大步流星地朝讲舍方向走去。
——
裴书谨归来时,讲舍内已是座无虚席。
他本打算先去找蒋誉,告知他自己的决定。
可恰在此时,授课的夫子已经抱着书本步入了讲舍之内,轻咳两声,示意众人回归座位,保持安静。
见此情形,裴书谨只得暂且按下心头之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听讲。
落座后,他正准备将程萋萋归还的外衫收入书匣中,却忽然感觉到其中似有异物,心念一动,连忙将其翻开,果然在里面发现了一枚小巧别致的香囊。
香囊旁,还静静躺着一张折叠整齐的字条。
裴书谨顿时心生好奇,趁夫子不注意,悄悄展开字条,细细阅读着。
只见那洒金纸笺之上,用簪花小楷写着一行工整的小字:
“感谢公子昨日相救,此香囊乃我亲手所作,有安神静心之效,虽非贵重之物,却是我一番心意,还望公子务必笑纳。”
望着字条上那娟秀的字迹,裴书谨心绪微澜,一股莫名的情感自心底悄然滋生。
他将香囊放入掌心,仔细端详了一阵。
香囊呈菱形,由上好的丝绸缝制,触感柔滑细腻,光泽鲜亮清透,其上还绣着一幅针脚略显稚嫩的松鹤图,显然并非精通绣艺之人所制。
看来,的确是她亲手所作。
想象着少女缝制香囊时笨拙又认真的模样,裴书谨不由莞尔。
他将香囊轻轻凑近鼻尖,细细一嗅。
一股淡雅的药香飘然而出,芬芳馥郁,直透心脾,瞬间驱散了他内心的烦躁和不安。
“安神静心么……”
裴书谨低声呢喃着,眼底闪过一丝动容之色。
确实是好香,她有心了。
感受着那缕萦绕鼻尖的香气,裴书谨双目微阖,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了少女清澈明亮的双眸。
“不要答应他,好不好?”
“这样好的文章,裴公子当真舍得转予他人之手、冠以他人之名吗?”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真的很喜欢……”
“裴公子可以带着它,出席明日的雅集吗?”
“……”
回想起少女那满含期待的目光,裴书谨内心忽地一痛。
他缓缓睁开眼,凝视着手中的香囊,心中五味杂陈。
“我……真的可以吗?”
他轻声自语,眼中透着几分迷茫。
正当裴书谨沉思之际,一道戒尺拍案之声骤然响起,瞬间将他从万千思绪中拉回了现实。
只见夫子清了清喉咙,面容严肃地开腔道:“都安静下来,准备上课了。”
裴书谨见状,即刻收敛心神,迅速将香囊揣入袖中,准备认真听讲。
只见夫子轻捋着自己花白的胡须,手捧泛黄的书卷,声音浑厚有力道:“在今日的讲解之前,为师先问尔等一个问题。”
“在尔等心中,何为‘大丈夫’?”
此问一出,众学子纷纷交头接耳了起来。
一位出身将门,体格健硕的少年率先起身,眼神中满是自豪与憧憬道:“大丈夫就应该像我父兄那样,身披铠甲,手持利刃,横刀立马于沙场之上,驱除贼寇,保家卫国,留万古芳名!”
少年话音刚落,人群中便传来一阵哂笑,似乎对他的回答颇不以为然。
夫子轻轻抬手,示意少年坐下,随后将目光转向众人,仿佛在期待着更多回答。
这时,一位锦衣华服、气度不凡的贵公子站了起来,微扬下巴,神色倨傲道:“我认为,大丈夫当如我祖父,才德兼备,高风亮节,为朝廷之柱石,社稷之栋梁,这才是大丈夫应有的风范!”
夫子不置可否,轻轻点头示意他坐下,目光再次扫视众人道:“可还有人愿抒己见?”
有了前面两位同窗的引领,众人也不再拘谨,纷纷起身,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丈夫应广交天下英豪,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方能不负大丈夫之名!”
“大丈夫当富甲一方,乐善好施,以财富泽被乡里,以仁德服众人心,此乃大丈夫之所为!”
“大丈夫当文武双全,只有那些既能以文治国,又能以武安邦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描绘着“大丈夫”的形象。
待众人言罢,夫子忽然将视线投向了坐在讲舍末端的那名衣着朴素、姿容清俊的少年,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道:“裴书谨,你来说说,你心目中的大丈夫,是何模样?”
那些世家子弟见夫子在众多人中唯独点了裴书谨的名,心中顿时生出一丝妒意,忍不住低声议论了起来。
“就凭他的家世,如何能理解‘大丈夫’的含义?”
“不就是会卖弄文采吗,夫子为何如此看重他?”
“只怕他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不过是些贩夫走卒罢了,哪里见识过真的大丈夫呢?”
被点到名的裴书谨愣了片刻,赶忙站起身来,并未理会周遭的闲言碎语,行礼作答道:
“回先生,学生认为,大丈夫当效仿古之圣贤,讲仁德,守礼法,尊道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虽居高位而不骄其行,虽处困境而不改其志,虽遇强权而不失其节,此乃大丈夫之所为也。”
此言并非裴书谨自创,而是源自于今日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先贤孟子对于大丈夫一词的阐释。
因为已经提前预习了功课,所以裴书谨自然知晓夫子心中最期待的标准答案。
至于其他学子,他们大多倚仗家族荫庇,成年后即可获封官职,无需经过科举考试,对课业自然不甚上心,极少能做到提前预习。
果然,在听完裴书谨的回答后,夫子满意地笑了笑,点头示意裴书谨坐下。
“甚好,甚好,看来尔等之中,唯有裴书谨用心预习了今日的功课。”
一番夸赞之后,夫子轻捋胡须,正式开始了授课。
“今日,我们要讲解的是《孟子·滕文公下》,说是某日,孟子的弟子景春对他说……”
夫子讲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座下的学子们无不聚精会神,洗耳恭听。
然而,一向全神贯注听讲的裴书谨,此刻却未能沉浸其中,而是游离于课堂之外。
尽管方才收获了夫子的赞许,但在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说的羞愧之情。
其余同窗的回答虽各有不足,但却大多出自真心。
反观自己,看似满口圣贤之言,实则却在做着有违初心、有违师训之事。
往后,自己是否还能称得上是一个言行相符、襟怀坦荡的大丈夫呢?
裴书谨紧握双拳,眼中再次流露出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
两个时辰后。
“咚——咚——咚——”
一道钟声悠然响起,宣告着今日课业的圆满结束。
道别了授课的夫子后,众学子纷纷动手整理起各自的物品,准备踏上归家的路途。
蒋誉正欲合上手中的书匣,余光却忽然捕捉到一抹悄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人影。
“蒋公子,借一步说话。”那人低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