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让被确立为太子的时候,已经十八岁,那是圣人践祚的第二年。当时的齐王还不是齐王,而是他的三哥。
圣人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朝野内外一片肃清正气。李让虽醉心于诗书艺术,却也强打精神与幕僚商讨政务,日复一日泡在御书房,与翰林学士论经据典,为圣人新政分忧。他性格宽仁有断,礼重师傅,制经推法之时,更是累月不休,三过家门而不入,朝臣纷纷称颂其为圣人股肱,奏表频频。
然而,圣人对这些请书置若罔闻,关于他的奏折大多压下不表,时间久了,不表态成了惯例。朝臣渐觉异样,奏疏愈发稀少,私下却暗流涌动。
谢思婚后见他的次数比婚前还少,独守空闺,倍感无聊,只能托人传鱼笺雁书,寄相思情。月满西楼,愁上眉头之时,信中只言片语也成了他唯一慰藉。
幕僚都言圣人这是在考验他,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是那一天在太极殿,隔着千里江山的屏风,灯影晃动,他却听到圣人语重心长地对三哥说:“暂且忍耐。”
父皇心中的太子人选从来不是他,他只是目前最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和圣人登基的理由一样。
那晚,他回到东宫,抱着谢思久久不语,像是要从她柔软的怀抱里汲取片刻的温暖与喘息。
不久后谢思被诊断出有喜,那是他最为快慰的时间。
自从他放手了那些事宜,圣人对他的态度反而更为关心,偶尔也和颜悦色地询问谢思腹中之事,甚至亲赐安胎补品。李让只觉天威不可测,无声嘲弄。
半年后,三哥被封为齐王。
那年上元节后第一次散朝,天上还透着早春薄亮的刃光,齐王与他并排走,李让侧首,言辞温润,恭贺他得封。齐王闻言轻轻一笑,眼底深意难测,未作应答。两人脚步声一前一后回荡在甬道上,直到走到那分岔的路口,他才在李让身后缓缓道:“殿下这一手实在高明,本王佩服。只是殿下以为,单凭这一张筹码就能稳坐太子之位吗?”
当晚,李让心神不宁,迟迟未眠。床榻之上,谢思熟睡的呼吸轻浅,却随着他辗转的动作微微一顿。她缓缓睁眼,目光柔软地落在他的背影上,略显沙哑的声音在寂静中轻轻响起。
“你今天怎么了,怎么还不睡?”
李让怔了一下,随即转过身,看着妻子脸上未褪的睡意与隐隐的担忧。他握住她的手,触感温凉,心中一软,注视着她那因怀孕而略显圆润的小腹,想到两人很快就会迎来第一个孩子,整颗心仿佛被温暖的力量包裹着,便把齐王那句话放下了。
“无妨,”他低声安抚,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像是想让她安心,“只是想起了白日与博士们争论的一条律例,脑子有些乱。吵到你了?”
谢思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忽而撒娇道:“郎君,我好渴。”
李让无奈一笑,起身去给她倒水。谢思怀孕后多梦易醒,夜间不许人在房内伺候,却更加依赖他。
他拿起玉壶一摸,早已凉透了,便披了件衣服出外间去找人换水。他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出了事。他一进房就闻到了一股腥气,眉头重重一跳,连步走到床前,谢思正抱着肚子难忍疼痛,床上一片水泽。
羊水破了,早产来得毫无征兆。御医们披星赶月而来,却个个愁眉深锁。谢思腹中胎儿不足月,胎位不正,产程极为凶险。她的脸色愈发苍白,额头冒出的冷汗像是浸湿了整张枕巾,虚弱得连声音都发不出来。
半柱香的时间过去,郑国公主匆匆赶到东宫,满眼惊惶地看着昏迷不醒的谢思,几乎站立不稳。她拉住一名御医的袖子,声音发颤:“还有办法吗?到底有没有办法!”御医们面面相觑,最终低头摇了摇头。殿内一片死寂,只余风撼门扉,仿佛连烛火也为之颤抖。
郑国公主额头的冷汗顺着鬓角滑下,逐渐绝望之际,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名字。
“来人,去请邺侯!快!”
或许他能救救这个孩子。
***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那小孩弄丢了?”
庆瑜车马劳顿,又一夜未眠,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目光如刀,瞪视之下令人不寒而栗。昏黄的灯火映在她脸上,将那股压抑的怒气渲染得越发骇人。
家仆跪在地上,脸色如死灰,声音抖得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是……是奴才失职。那崔家小娘子本来昏了过去,可是天气突然转凉,不知何时冻醒了……她从马车后箱滚了出去,落在雪地里毫无声响,等奴才发现……已经不见了踪影……”
庆瑜这事原本就隐蔽,因此只有这一枚心腹仆人去做,谁想到他一个大男人连一个六岁小娘子都看不住。她气得太阳穴直跳,眼前发白。
“去崔府看了没有,莫非她自己回家了?”虽然明知不可能,但仍心存一丝侥幸。
“奴才已派人在崔府门外候着,没……”
话音未落,只听“砰”地一声脆响,庆瑜抓起手边的花瓶,狠狠砸向家仆的头顶。碎片飞溅,血瞬间从额头涌出,顺着脸颊滴落在冰冷的地砖上,像一朵朵盛开的红梅。
“找不到人,你怎么还敢回来!”庆瑜的声音嘶哑,带着令人心胆俱裂的怒火。
家仆硬生生受了这一击,连躲避的动作都不敢做,只是一遍遍磕头哀求:“主子饶命!奴才……奴才一定去找,一定找回来!”
庆瑜重重一挥手,不耐地发出一个命令,家仆被拖了下去,挣扎间留下一路鲜红的痕迹,像是浸透在地砖上的血咒。
她疲惫地转身,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手扶额头,往窗外望去。晨光透过薄雾,天色已经大亮,但寒气依旧阴沉得令人窒息。
天寒地冻,荒山野林,朱门外尚有醉汉的冻死骨,何况一个小女孩。
她心悸不能复平,侍女来给她顺气按摩,却令她更加焦躁不安,直觉中有什么危险逼近,或者要失去什么宝贵的东西,一闭眼就想到崔如意离去前的眼神,似火一般要焚遍她全身,心里被烧得一空。
侍女低声劝慰,语气小心翼翼:“殿下不必慌张,您原本一片好心,看天色不好,才决定先护送崔家小娘子回城。谁能料到她却白白辜负了殿下的深意呢?莫说这件事无人知晓,就算有人见了,也不过如此。归根到底,是崔氏女自己命薄福浅,自招祸端罢了。”
庆瑜睁眼,静静瞧了她一瞧,幽幽说道:“你说得对,就算崔仙君死了,也是她崔如意害的。”
***
崔如意几度醒转,只觉全身上下无一不痛,耳畔却是火堆噼里啪啦的声响。待要动一动胳膊,伸一伸腿,仿佛不是自己的肢体一般,全身如被碾过又重新组织般的疼痛。
明明脑子昏沉,却又仿佛十分清醒,她缓慢抬头,视线掠过幽暗的火光,落在床边的人影上。只见李训靠坐在床边,也是没睡着,正垂眼看着她,像是在凝视什么脆弱而转瞬即逝的东西。
她的嗓子被火堆烤得干涩,“你冷吗……把衣服脱给了我。”
李训闻言抬了抬眼,“喝了点酒,还好。”
崔如意费力看去,他脚边果然有一个酒坛,他低声道:“是先头住过的老兵留下的。我原本说不要,让他带走,没想到还是便宜了我。”他的语气里带着些许轻松的调笑,可仔细听去,却没有一丝真正的笑意。
崔如意缓过气,哼了一声,“喝了人家的酒,还背叛了人家的主子——你是故意让崔五郎打伤的,为什么,不想让李湛赢?你早有这个打算,偏我还说会护着你。你私下里得意极了吧。”
“没有,我很后悔,早知道你会这样生气,我绝不会让自己受伤。”火光摇曳,投在他脸上的影子忽明忽暗,映得他神色更加模糊,只有那双眼睛依旧波光粼粼。
崔如意静了片刻,任脑中嗡嗡的杂响渐渐平息,转头说起昏睡前未尽的问话:“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谁告诉你的?”
李训沉默了一瞬,才道:“邺侯走之前令我破解一个书谜……但是细细想来,阿耶他,其实从我懂事起就没瞒过我。”只要见过正常的人家,就会意识到为什么自己不一样,而一旦有了这个疑虑,好奇心总会驱使着他去寻找蛛丝马迹。这一点,雅王甚为怜惜,也拘不了他。
他的声音低而淡,却透着一份难以言说的落寞。崔如意心中一动,忍不住想:如果他不知道这些,是否会活得更轻松些?然而又有谁真的愿意永远蒙在鼓里?
她被勾起了好奇,雅王为何愿意涉险替太子养育李训。还没问出口,李训便说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东宫私下里补贴给王府。”
雅王不受宠,又是年纪最小的几个皇子之一,太子虽然是他的晚辈,但是年纪比他还大两岁,常有照拂于他。有一次他发了高烧,滴水不进,宫女嬷嬷们也不管他,只当他背不了书,畏惧圣威,不敢去御书房见先帝才装病。还是当时作为郡王的李让发现他不在,主动过来看望才救了他一命。雅王伶仃惯了,没想到世间还有这一人关心他,因此把太子看成最亲的人。
李训的声音愈发低沉,他微微抬眼,眼眸中有跳动的火焰:“所以后来,当太子把我托付给他的时候,阿耶没有犹豫便答应了。”
他说得云淡风轻,像在述说一段于己无关的往事。可是他的眼神却让崔如意想起了很久之前,他站在花阴里的样子。
“所以那时候他想见的人原来是太子妃……”她心想。
崔如意回忆起李训对母亲的描述,大约,或许,听人说,都是模糊的印象。太子妃因为失去孩子而常年卧病,鲜少露面,而她的孩子明明好端端地活在世上,却或许永远不能与她相认,连见一次真切的面都难,天意弄人。
“那你的事,都有哪些人知道?”她问。
李训看着她,说:“你现在是第四个人。”
崔如意凉凉笑了一声,不知是何滋味,师父的一念之差,竟给自己留了这么个“遗嘱”。
她心中细细复盘了邺侯的想法,他是绝对想保住太子的,显然绝不允许动摇太子地位的秘密流传。李训的身世若暴露,势必引发轩然大波,唯一的出路,就是永远隐瞒。而未来……她头疼起来,还什么都没发生,李洹对李训就已处处敌视,这对兄弟莫非注定命运纠缠、彼此为敌?
“你就这么告诉了我这个杀头的秘密,不怕我活着出去就告状?”
虽然有些心疼自己的徒弟,但是崔如意还是有些不爽他藏了这么多事,迷迷糊糊又快坠入梦乡之际,还随口威胁他。
李训缓慢而坚定地摇头,声音传入她耳中还带着浅淡的笑意:“你不会。而且就算死在你手下,我说出口的那一刻,就是已经心甘情愿了……”
圣人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朝野内外一片肃清正气。李让虽醉心于诗书艺术,却也强打精神与幕僚商讨政务,日复一日泡在御书房,与翰林学士论经据典,为圣人新政分忧。他性格宽仁有断,礼重师傅,制经推法之时,更是累月不休,三过家门而不入,朝臣纷纷称颂其为圣人股肱,奏表频频。
然而,圣人对这些请书置若罔闻,关于他的奏折大多压下不表,时间久了,不表态成了惯例。朝臣渐觉异样,奏疏愈发稀少,私下却暗流涌动。
谢思婚后见他的次数比婚前还少,独守空闺,倍感无聊,只能托人传鱼笺雁书,寄相思情。月满西楼,愁上眉头之时,信中只言片语也成了他唯一慰藉。
幕僚都言圣人这是在考验他,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是那一天在太极殿,隔着千里江山的屏风,灯影晃动,他却听到圣人语重心长地对三哥说:“暂且忍耐。”
父皇心中的太子人选从来不是他,他只是目前最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和圣人登基的理由一样。
那晚,他回到东宫,抱着谢思久久不语,像是要从她柔软的怀抱里汲取片刻的温暖与喘息。
不久后谢思被诊断出有喜,那是他最为快慰的时间。
自从他放手了那些事宜,圣人对他的态度反而更为关心,偶尔也和颜悦色地询问谢思腹中之事,甚至亲赐安胎补品。李让只觉天威不可测,无声嘲弄。
半年后,三哥被封为齐王。
那年上元节后第一次散朝,天上还透着早春薄亮的刃光,齐王与他并排走,李让侧首,言辞温润,恭贺他得封。齐王闻言轻轻一笑,眼底深意难测,未作应答。两人脚步声一前一后回荡在甬道上,直到走到那分岔的路口,他才在李让身后缓缓道:“殿下这一手实在高明,本王佩服。只是殿下以为,单凭这一张筹码就能稳坐太子之位吗?”
当晚,李让心神不宁,迟迟未眠。床榻之上,谢思熟睡的呼吸轻浅,却随着他辗转的动作微微一顿。她缓缓睁眼,目光柔软地落在他的背影上,略显沙哑的声音在寂静中轻轻响起。
“你今天怎么了,怎么还不睡?”
李让怔了一下,随即转过身,看着妻子脸上未褪的睡意与隐隐的担忧。他握住她的手,触感温凉,心中一软,注视着她那因怀孕而略显圆润的小腹,想到两人很快就会迎来第一个孩子,整颗心仿佛被温暖的力量包裹着,便把齐王那句话放下了。
“无妨,”他低声安抚,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像是想让她安心,“只是想起了白日与博士们争论的一条律例,脑子有些乱。吵到你了?”
谢思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忽而撒娇道:“郎君,我好渴。”
李让无奈一笑,起身去给她倒水。谢思怀孕后多梦易醒,夜间不许人在房内伺候,却更加依赖他。
他拿起玉壶一摸,早已凉透了,便披了件衣服出外间去找人换水。他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出了事。他一进房就闻到了一股腥气,眉头重重一跳,连步走到床前,谢思正抱着肚子难忍疼痛,床上一片水泽。
羊水破了,早产来得毫无征兆。御医们披星赶月而来,却个个愁眉深锁。谢思腹中胎儿不足月,胎位不正,产程极为凶险。她的脸色愈发苍白,额头冒出的冷汗像是浸湿了整张枕巾,虚弱得连声音都发不出来。
半柱香的时间过去,郑国公主匆匆赶到东宫,满眼惊惶地看着昏迷不醒的谢思,几乎站立不稳。她拉住一名御医的袖子,声音发颤:“还有办法吗?到底有没有办法!”御医们面面相觑,最终低头摇了摇头。殿内一片死寂,只余风撼门扉,仿佛连烛火也为之颤抖。
郑国公主额头的冷汗顺着鬓角滑下,逐渐绝望之际,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名字。
“来人,去请邺侯!快!”
或许他能救救这个孩子。
***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那小孩弄丢了?”
庆瑜车马劳顿,又一夜未眠,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目光如刀,瞪视之下令人不寒而栗。昏黄的灯火映在她脸上,将那股压抑的怒气渲染得越发骇人。
家仆跪在地上,脸色如死灰,声音抖得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是……是奴才失职。那崔家小娘子本来昏了过去,可是天气突然转凉,不知何时冻醒了……她从马车后箱滚了出去,落在雪地里毫无声响,等奴才发现……已经不见了踪影……”
庆瑜这事原本就隐蔽,因此只有这一枚心腹仆人去做,谁想到他一个大男人连一个六岁小娘子都看不住。她气得太阳穴直跳,眼前发白。
“去崔府看了没有,莫非她自己回家了?”虽然明知不可能,但仍心存一丝侥幸。
“奴才已派人在崔府门外候着,没……”
话音未落,只听“砰”地一声脆响,庆瑜抓起手边的花瓶,狠狠砸向家仆的头顶。碎片飞溅,血瞬间从额头涌出,顺着脸颊滴落在冰冷的地砖上,像一朵朵盛开的红梅。
“找不到人,你怎么还敢回来!”庆瑜的声音嘶哑,带着令人心胆俱裂的怒火。
家仆硬生生受了这一击,连躲避的动作都不敢做,只是一遍遍磕头哀求:“主子饶命!奴才……奴才一定去找,一定找回来!”
庆瑜重重一挥手,不耐地发出一个命令,家仆被拖了下去,挣扎间留下一路鲜红的痕迹,像是浸透在地砖上的血咒。
她疲惫地转身,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手扶额头,往窗外望去。晨光透过薄雾,天色已经大亮,但寒气依旧阴沉得令人窒息。
天寒地冻,荒山野林,朱门外尚有醉汉的冻死骨,何况一个小女孩。
她心悸不能复平,侍女来给她顺气按摩,却令她更加焦躁不安,直觉中有什么危险逼近,或者要失去什么宝贵的东西,一闭眼就想到崔如意离去前的眼神,似火一般要焚遍她全身,心里被烧得一空。
侍女低声劝慰,语气小心翼翼:“殿下不必慌张,您原本一片好心,看天色不好,才决定先护送崔家小娘子回城。谁能料到她却白白辜负了殿下的深意呢?莫说这件事无人知晓,就算有人见了,也不过如此。归根到底,是崔氏女自己命薄福浅,自招祸端罢了。”
庆瑜睁眼,静静瞧了她一瞧,幽幽说道:“你说得对,就算崔仙君死了,也是她崔如意害的。”
***
崔如意几度醒转,只觉全身上下无一不痛,耳畔却是火堆噼里啪啦的声响。待要动一动胳膊,伸一伸腿,仿佛不是自己的肢体一般,全身如被碾过又重新组织般的疼痛。
明明脑子昏沉,却又仿佛十分清醒,她缓慢抬头,视线掠过幽暗的火光,落在床边的人影上。只见李训靠坐在床边,也是没睡着,正垂眼看着她,像是在凝视什么脆弱而转瞬即逝的东西。
她的嗓子被火堆烤得干涩,“你冷吗……把衣服脱给了我。”
李训闻言抬了抬眼,“喝了点酒,还好。”
崔如意费力看去,他脚边果然有一个酒坛,他低声道:“是先头住过的老兵留下的。我原本说不要,让他带走,没想到还是便宜了我。”他的语气里带着些许轻松的调笑,可仔细听去,却没有一丝真正的笑意。
崔如意缓过气,哼了一声,“喝了人家的酒,还背叛了人家的主子——你是故意让崔五郎打伤的,为什么,不想让李湛赢?你早有这个打算,偏我还说会护着你。你私下里得意极了吧。”
“没有,我很后悔,早知道你会这样生气,我绝不会让自己受伤。”火光摇曳,投在他脸上的影子忽明忽暗,映得他神色更加模糊,只有那双眼睛依旧波光粼粼。
崔如意静了片刻,任脑中嗡嗡的杂响渐渐平息,转头说起昏睡前未尽的问话:“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谁告诉你的?”
李训沉默了一瞬,才道:“邺侯走之前令我破解一个书谜……但是细细想来,阿耶他,其实从我懂事起就没瞒过我。”只要见过正常的人家,就会意识到为什么自己不一样,而一旦有了这个疑虑,好奇心总会驱使着他去寻找蛛丝马迹。这一点,雅王甚为怜惜,也拘不了他。
他的声音低而淡,却透着一份难以言说的落寞。崔如意心中一动,忍不住想:如果他不知道这些,是否会活得更轻松些?然而又有谁真的愿意永远蒙在鼓里?
她被勾起了好奇,雅王为何愿意涉险替太子养育李训。还没问出口,李训便说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东宫私下里补贴给王府。”
雅王不受宠,又是年纪最小的几个皇子之一,太子虽然是他的晚辈,但是年纪比他还大两岁,常有照拂于他。有一次他发了高烧,滴水不进,宫女嬷嬷们也不管他,只当他背不了书,畏惧圣威,不敢去御书房见先帝才装病。还是当时作为郡王的李让发现他不在,主动过来看望才救了他一命。雅王伶仃惯了,没想到世间还有这一人关心他,因此把太子看成最亲的人。
李训的声音愈发低沉,他微微抬眼,眼眸中有跳动的火焰:“所以后来,当太子把我托付给他的时候,阿耶没有犹豫便答应了。”
他说得云淡风轻,像在述说一段于己无关的往事。可是他的眼神却让崔如意想起了很久之前,他站在花阴里的样子。
“所以那时候他想见的人原来是太子妃……”她心想。
崔如意回忆起李训对母亲的描述,大约,或许,听人说,都是模糊的印象。太子妃因为失去孩子而常年卧病,鲜少露面,而她的孩子明明好端端地活在世上,却或许永远不能与她相认,连见一次真切的面都难,天意弄人。
“那你的事,都有哪些人知道?”她问。
李训看着她,说:“你现在是第四个人。”
崔如意凉凉笑了一声,不知是何滋味,师父的一念之差,竟给自己留了这么个“遗嘱”。
她心中细细复盘了邺侯的想法,他是绝对想保住太子的,显然绝不允许动摇太子地位的秘密流传。李训的身世若暴露,势必引发轩然大波,唯一的出路,就是永远隐瞒。而未来……她头疼起来,还什么都没发生,李洹对李训就已处处敌视,这对兄弟莫非注定命运纠缠、彼此为敌?
“你就这么告诉了我这个杀头的秘密,不怕我活着出去就告状?”
虽然有些心疼自己的徒弟,但是崔如意还是有些不爽他藏了这么多事,迷迷糊糊又快坠入梦乡之际,还随口威胁他。
李训缓慢而坚定地摇头,声音传入她耳中还带着浅淡的笑意:“你不会。而且就算死在你手下,我说出口的那一刻,就是已经心甘情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