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特里斯坦和弦”!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门口。
气喘吁吁登上山丘的乐迷们,仰头看着这座终于到达的目的地。
拱顶上仍有二十来个工人踩着悬空脚手架,对木质结构内部的青铜骨架装置做最后的受力检查和微调,齿轮咬合的咔嚓声清晰可闻。
下面候场与社交的艺术评论家们不得不扯着嗓子显摆争论:
“看见那个椭圆形的大玩意儿了吗?据说它的声学设计是为这部乐剧专门定做的,一位作曲家、一部作品、一个剧院.嘿,什么叫做极致!”
“那算什么!乐剧总导演爱德华·马莱还要求舞台必须随咏叹调的节奏轻微旋转,就像特里斯坦骑士的帆船在情欲之海颠簸!”
演出后台。
《凯尔伊苏姆评论报》主编贝谢女士挤在道具仓库通风口,铅笔飞速记录着旁听到的内部对话——
“马莱导演为第二幕的女主角定制了七层渐变薄纱裙,每移动一步都会折射不同色温的‘月光’……”
“什么?你问怎么解决散射、重影一类问题带来的色差?剧组标新立异地使用了新发明的电动弧光灯!”
记着记着,旁边仓库大门咔啦一声洞开,保镖们簇拥着戴墨镜的绅士出现——受投资人路易斯亲王委托,霍夫曼留声机公司总监亲自押送特制拾音设备赶赴现场!
据说这些包裹在羊绒里的黄铜喇叭,能精准捕捉到“天使叹息般的高频泛音”!
总监目睹拾音设备各赴各位后,又监督起在地下室做最后调试的工程师们。
三十台录音设备的指针随着远方传来的试音颤动,如同等待神谕的占卜之杖!
剧场大厅。
“铛——”“铛——”
第二次的钟声提醒,在演出正式开始的前5分钟响起。
由于严重拥堵而滞留路途的最后一波观众,此时终于基本都有惊无险地进场寻座了。
穿银色制服的女性侍从,开始在古雅努斯式阶梯观众席的前几排间穿梭,向尊客们递送松露酒心巧克力。
席位上的麦克亚当侯爵夫妇最先拿到了两小支。
“这么细节的吗?”侯爵夫人拆开一粒,摇头一笑。
浓郁而诱人的香气中,微弱舒适的候场煤气灯光下,她看到其包裹的金箔上依稀可见《前奏曲》的钢琴谱片段。
这是吉纳维芙糖果厂紧急研发出的“限定观演食品”。
厂家在广告词中注明了酒心所用是皮奥多酒庄最新开窖预售的“爱之死”红酒,并声称巧克力的“融化温度精确匹配了咏叹调抵达最高潮时的人体体温”!
时间进入逼近夜晚8点的倒计时,候场所用的暗色灯光,开始逐盏逐盏熄灭。
当最后一盏候场煤气灯光被声学穹顶吞噬的瞬间,三千盏电气弧光灯同时发出震颤的嗡鸣,观众席间此起彼伏的惊呼声,被蒸汽管道突如其来的嘶吼碾碎!
十六根包铜立柱喷出混杂玫瑰精油的雾气,将整个阶梯式剧场化作秘氛蒸腾的熔炉!
“主啊,我的香水瓶为什么在共鸣!“侧方的层层坐席中,几位贵妇们惊颤地发现水晶瓶中的液体正随某种奇异的频率震颤!
“哗啦啦啦——”
金属链条滑动出锐响,十二道更亮眼的灼热光束刺破黑暗,聚焦在舞台中缓缓升起的乐池上,聚焦在乐池中央升得更高的指挥台上!
穿黑色燕尾服的范宁背对观众而立,衣衫上佩戴的“沐光明者圣雅宁各”蓟花勋章,在热光中闪烁着利刃般的光芒!
“范宁大师!”
没想到指挥与乐手们竟然早已就位!和往日常规的“鱼贯而入”式进场截然不同!
一片狂热的欢呼声,比昔日“复活”更胜以往。
“范宁大师!”“范宁大师!”
山呼海啸的呐喊震得水晶吊灯隐隐颤动,最后排站票区的劳工方阵率先用工作靴跺起进行曲节奏,贵妇们则疯狂挥舞着曲目单,又纷纷举起赞助商提供的单筒望远镜。
只可惜,这个与他们短暂见面的乐池,升起后又很快降落。
听众的望远镜里,范宁抬起右手的起拍动作,只剩一个投射到墙壁上的上半身阴影!
那一道手持“旧日”残骸下落的景象,被放大成神祇降谕般的慢镜头,也让全场顿时肃然无声!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起拍!
罗伊运弓落指,大提琴“贾南德雷亚”奏出了一个疑似a小调的单旋律开头。
先是从a音大跳至f音,又半音下行到e音,展现出极其灰暗与压抑的线条。
接着,在第四个#g音上,木管组迭置升起一个奇特的和弦!
“嗡!——”
严峻,绝望,似电击般的痉挛!
“这个和弦!?”
其实在场有相当多的听众,已经听过了这首《前奏曲》的钢琴版。
这个灰暗、压抑、充满宿命预示的引子,的确写得非常精彩。
但他们之前不觉得这个和弦有什么更加新异的、比现代先锋音乐还新异的结构!
“f为根音,然后往上是b、d#、g#,四个音符组成.”很多音乐家们重新确认了一下听感,“不错啊,就是这四个音,这不就是一个半减七和弦么.”
“好吧,也许是配器技法的奇迹,我承认范宁大师深谙此道”
“但是讲道理,如果按照和声功能,将这段音乐判断为a小调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降五音的重属43和弦而已,作用是为属功能做准备.”
仍有几位浪漫主义的艺术大师试图拆解着灵感。
罗伊弓下的旋律未停,又改为半音上行,依旧带着游移而压抑的气息。
果然,第三拍,乐队的和声切换到了常规的属七,大提琴的旋律也停留在了a小调的五级音e上。
可是罗伊接下来琴弓离弦。
旋律无疾而终。
“嗯?没了?”
“对,我记得当时这个和声进行根本就没有解决.”
“不解决到a小调上,如何证明它是a小调?如何确认这一终止式的中心?”
此时管弦乐原版的《前奏曲》,放大了这种“绷紧却不松开”的压抑感,让预先听过和没听过的人都觉得抓心挠肺。
“b——#g——g——b!”
大提琴再度拉响序奏的动机,却是整体上移一个小三度!
“嗡!——”
严峻而似电流痉挛的奇特和弦再一次升起!
乐曲似乎从第5小节就在着手转调了,从a小调到c小调,用以准备的属七和弦也如约而现。
但是,旋律再度无疾而终!
一片空白,根本没有任何解决!
惴惴不安的寂静中,大提琴又拉响序奏的动机,再次,再次往上平移!
整个《前奏曲》的调性因此变得极度模糊!色调变得极度晦暗!
“这个和弦.这个和弦它根本无法揣测,根本无法分析,根本无法命名!”
情绪被逐渐拉紧,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听众们手指关节死死地僵住,抓握的曲目单却松松垮垮,剧烈颤动!
不说全部的听众,就说懂点艺术的,半减七和弦听起来是个什么色彩,他们怎么可能不烂熟于胸?
可此刻当它被乐队一次又一次的平移奏出时,由马莱精心改造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直接成了一座漩涡般绝望和可怖的神秘圣殿!——下沉式乐池将管弦乐队完全遮蔽,观众席的木质结构以黄金分割比例排列,声波在空间内形成了完美到令人恐惧的共振场!!
“它是一个专有的不可言说之物,永远无法用过往的音乐认知或经历去解构它!”
哪怕是在座的先锋派和新型团体们,此刻都因剧院内可怖的灵性振荡,冷汗涔涔地瘫软在座位上!
这些追求更刺激音响的叛逆者,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一部“浪漫主义晚期”作品所击垮折服!
“恐怕,恐怕,只有将其代称为‘特里斯坦和弦’,承认它是独属于这部剧作的标志性符号,方能消解我在认知上的恐惧!.”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门口。
气喘吁吁登上山丘的乐迷们,仰头看着这座终于到达的目的地。
拱顶上仍有二十来个工人踩着悬空脚手架,对木质结构内部的青铜骨架装置做最后的受力检查和微调,齿轮咬合的咔嚓声清晰可闻。
下面候场与社交的艺术评论家们不得不扯着嗓子显摆争论:
“看见那个椭圆形的大玩意儿了吗?据说它的声学设计是为这部乐剧专门定做的,一位作曲家、一部作品、一个剧院.嘿,什么叫做极致!”
“那算什么!乐剧总导演爱德华·马莱还要求舞台必须随咏叹调的节奏轻微旋转,就像特里斯坦骑士的帆船在情欲之海颠簸!”
演出后台。
《凯尔伊苏姆评论报》主编贝谢女士挤在道具仓库通风口,铅笔飞速记录着旁听到的内部对话——
“马莱导演为第二幕的女主角定制了七层渐变薄纱裙,每移动一步都会折射不同色温的‘月光’……”
“什么?你问怎么解决散射、重影一类问题带来的色差?剧组标新立异地使用了新发明的电动弧光灯!”
记着记着,旁边仓库大门咔啦一声洞开,保镖们簇拥着戴墨镜的绅士出现——受投资人路易斯亲王委托,霍夫曼留声机公司总监亲自押送特制拾音设备赶赴现场!
据说这些包裹在羊绒里的黄铜喇叭,能精准捕捉到“天使叹息般的高频泛音”!
总监目睹拾音设备各赴各位后,又监督起在地下室做最后调试的工程师们。
三十台录音设备的指针随着远方传来的试音颤动,如同等待神谕的占卜之杖!
剧场大厅。
“铛——”“铛——”
第二次的钟声提醒,在演出正式开始的前5分钟响起。
由于严重拥堵而滞留路途的最后一波观众,此时终于基本都有惊无险地进场寻座了。
穿银色制服的女性侍从,开始在古雅努斯式阶梯观众席的前几排间穿梭,向尊客们递送松露酒心巧克力。
席位上的麦克亚当侯爵夫妇最先拿到了两小支。
“这么细节的吗?”侯爵夫人拆开一粒,摇头一笑。
浓郁而诱人的香气中,微弱舒适的候场煤气灯光下,她看到其包裹的金箔上依稀可见《前奏曲》的钢琴谱片段。
这是吉纳维芙糖果厂紧急研发出的“限定观演食品”。
厂家在广告词中注明了酒心所用是皮奥多酒庄最新开窖预售的“爱之死”红酒,并声称巧克力的“融化温度精确匹配了咏叹调抵达最高潮时的人体体温”!
时间进入逼近夜晚8点的倒计时,候场所用的暗色灯光,开始逐盏逐盏熄灭。
当最后一盏候场煤气灯光被声学穹顶吞噬的瞬间,三千盏电气弧光灯同时发出震颤的嗡鸣,观众席间此起彼伏的惊呼声,被蒸汽管道突如其来的嘶吼碾碎!
十六根包铜立柱喷出混杂玫瑰精油的雾气,将整个阶梯式剧场化作秘氛蒸腾的熔炉!
“主啊,我的香水瓶为什么在共鸣!“侧方的层层坐席中,几位贵妇们惊颤地发现水晶瓶中的液体正随某种奇异的频率震颤!
“哗啦啦啦——”
金属链条滑动出锐响,十二道更亮眼的灼热光束刺破黑暗,聚焦在舞台中缓缓升起的乐池上,聚焦在乐池中央升得更高的指挥台上!
穿黑色燕尾服的范宁背对观众而立,衣衫上佩戴的“沐光明者圣雅宁各”蓟花勋章,在热光中闪烁着利刃般的光芒!
“范宁大师!”
没想到指挥与乐手们竟然早已就位!和往日常规的“鱼贯而入”式进场截然不同!
一片狂热的欢呼声,比昔日“复活”更胜以往。
“范宁大师!”“范宁大师!”
山呼海啸的呐喊震得水晶吊灯隐隐颤动,最后排站票区的劳工方阵率先用工作靴跺起进行曲节奏,贵妇们则疯狂挥舞着曲目单,又纷纷举起赞助商提供的单筒望远镜。
只可惜,这个与他们短暂见面的乐池,升起后又很快降落。
听众的望远镜里,范宁抬起右手的起拍动作,只剩一个投射到墙壁上的上半身阴影!
那一道手持“旧日”残骸下落的景象,被放大成神祇降谕般的慢镜头,也让全场顿时肃然无声!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起拍!
罗伊运弓落指,大提琴“贾南德雷亚”奏出了一个疑似a小调的单旋律开头。
先是从a音大跳至f音,又半音下行到e音,展现出极其灰暗与压抑的线条。
接着,在第四个#g音上,木管组迭置升起一个奇特的和弦!
“嗡!——”
严峻,绝望,似电击般的痉挛!
“这个和弦!?”
其实在场有相当多的听众,已经听过了这首《前奏曲》的钢琴版。
这个灰暗、压抑、充满宿命预示的引子,的确写得非常精彩。
但他们之前不觉得这个和弦有什么更加新异的、比现代先锋音乐还新异的结构!
“f为根音,然后往上是b、d#、g#,四个音符组成.”很多音乐家们重新确认了一下听感,“不错啊,就是这四个音,这不就是一个半减七和弦么.”
“好吧,也许是配器技法的奇迹,我承认范宁大师深谙此道”
“但是讲道理,如果按照和声功能,将这段音乐判断为a小调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降五音的重属43和弦而已,作用是为属功能做准备.”
仍有几位浪漫主义的艺术大师试图拆解着灵感。
罗伊弓下的旋律未停,又改为半音上行,依旧带着游移而压抑的气息。
果然,第三拍,乐队的和声切换到了常规的属七,大提琴的旋律也停留在了a小调的五级音e上。
可是罗伊接下来琴弓离弦。
旋律无疾而终。
“嗯?没了?”
“对,我记得当时这个和声进行根本就没有解决.”
“不解决到a小调上,如何证明它是a小调?如何确认这一终止式的中心?”
此时管弦乐原版的《前奏曲》,放大了这种“绷紧却不松开”的压抑感,让预先听过和没听过的人都觉得抓心挠肺。
“b——#g——g——b!”
大提琴再度拉响序奏的动机,却是整体上移一个小三度!
“嗡!——”
严峻而似电流痉挛的奇特和弦再一次升起!
乐曲似乎从第5小节就在着手转调了,从a小调到c小调,用以准备的属七和弦也如约而现。
但是,旋律再度无疾而终!
一片空白,根本没有任何解决!
惴惴不安的寂静中,大提琴又拉响序奏的动机,再次,再次往上平移!
整个《前奏曲》的调性因此变得极度模糊!色调变得极度晦暗!
“这个和弦.这个和弦它根本无法揣测,根本无法分析,根本无法命名!”
情绪被逐渐拉紧,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听众们手指关节死死地僵住,抓握的曲目单却松松垮垮,剧烈颤动!
不说全部的听众,就说懂点艺术的,半减七和弦听起来是个什么色彩,他们怎么可能不烂熟于胸?
可此刻当它被乐队一次又一次的平移奏出时,由马莱精心改造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直接成了一座漩涡般绝望和可怖的神秘圣殿!——下沉式乐池将管弦乐队完全遮蔽,观众席的木质结构以黄金分割比例排列,声波在空间内形成了完美到令人恐惧的共振场!!
“它是一个专有的不可言说之物,永远无法用过往的音乐认知或经历去解构它!”
哪怕是在座的先锋派和新型团体们,此刻都因剧院内可怖的灵性振荡,冷汗涔涔地瘫软在座位上!
这些追求更刺激音响的叛逆者,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一部“浪漫主义晚期”作品所击垮折服!
“恐怕,恐怕,只有将其代称为‘特里斯坦和弦’,承认它是独属于这部剧作的标志性符号,方能消解我在认知上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