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管事办事能力一流,西市要建书院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
三和酒肆里,到处都是讨论寒士书院的声音。
“西市那地方能建书院?抢劫的、偷东西的,穆家是不是钱太多没地方花了?”
“可不是嘛,奇哉怪哉。我一开始还以为是谁捏造的谣言,没想到是真的。要我说,穆府这一步棋走错了。”
“孙老,您这话什么意思?”
被称呼“孙老”的老者捋了捋胡子,笑而不语。
其他客人都好奇的很。
“孙老,您快给我们说说吧,什么叫‘穆府这一步棋走错了’。”
“是啊是啊,别卖关子了,大伙儿都等着了。”
“……”
店小二总觉得这一幕有点熟悉,想起来了,是穆家三郎娶亲那回——讨论得那叫一个激烈啊,酒肆的房顶都快掀翻了。
酒肆老板呵斥道:“想什么呢?干完活了?”
店小二丝毫没有一点儿被抓包的窘迫,笑嘻嘻道:“老板,我在想,穆府是咱们的大主顾。”
酒肆老板瞥了店小二一眼:“穆府可从没来过。”
店小二有条有理道:“今儿一共坐了三十九桌,其中,有二十八桌在讨论穆府在西市建书院的事儿,还有十一桌在听其他桌讨论穆府在西市建书院的事儿,可见穆府是多么好的谈资。”
酒肆老板定定看了眼对方:“你观察倒是仔细。”
店小二嘿嘿笑了两声:“老板,上一次穆家三郎娶亲,咱酒肆生意可好了不少,我看这次差不了。”
酒肆老板扔了几个铜板:“赏你的。”
店小二眼睛一亮:“谢老板。”
酒肆老板挥手让店小二去忙,自己走到孙老那桌,满脸笑容道:“孙老,您一向料事如神,上次您说穆家三郎不会跟高门大户结亲,我们都不相信,结果穆家三郎娶了名不见经传的淮娘子!”
大伙儿的记忆立马被勾起来了。
“没错,孙老确实说过。”
“不过我现在都想不明白,穆家三郎为什么要娶淮家娘子。”
“报恩呐!”
“穆家三郎仁义!”
“报恩的方式有多种,非得结亲吗?穆家三郎糊涂呀。”
“……”
酒肆老板不由感叹,过了这么些时日,大家对穆家三郎娶亲的事儿仍然热情高涨。
等大家停下,他看向孙老:“穆府建书院这事,还得您给我说们说道说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您这顿酒钱,我免了!”
酒客拍手叫好。
孙老拱了下手,这才解释:“穆府是咱们丰州第一大富商,产业遍布马匹、粮食、药材、丝绸、茶叶、香料、珠宝……如今建书院,无非是想开拓产业。然而书院与一般产业大不一样,书院是教化,不是买卖,穆府虽经营多年,但在建书院上初出茅庐,因此,犯错也就难免了。”
酒肆老板蹙眉问:“您的意思是穆府在西市建书院犯了大错?”
孙老摇头:“不是在西市建书院犯了大错,而是建书院本身就是大错。”
酒肆老板思忖道:“也就是说,穆府想通过建书院开拓产业这步棋走错了?”
孙老点头:“没错,穆府就应该好好地经营马匹、粮食、药材、丝绸、茶叶、香料、珠宝这些生意,为何插手不熟悉的事务,将来极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伙儿一听,纷纷点头。
“我就说嘛,谁家建书院会选西市?”
“看来,钱太多真会干出些不靠谱的事儿。”
“……”
不过有人不赞同道:“穆府建书院即便有错,但免三年束脩这一点绝对称得上功德一件!”
“这么说来,穆府还真是仁义。”
“穆府仁义?笑话!前段时间,穆府放贷逼死了多少人?明明是为富不仁!”
“穆府真正有良心的是穆老夫人。前年大旱,穆老夫人拿出一千两银子,放粮十日,接济百姓,你们难道忘了?”
不少人对前年的大旱记忆犹新:“穆老夫人当真是大义之人!”
“如今三年不收束脩,定是穆老夫人的手笔,要知道书院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学子们的束脩了。”
“这样的话,好多人都能上得起学了。”
为人父母的酒客对此深有体会:“读书可费银子了!束脩占大头,其次是书,再次是笔墨纸砚……”
“你一说书,我想起来了,穆府还设了书库,免费开放!这还能给咱们省下一大笔银子呢。”
“免费开放?穆府真是大手笔啊!”
“……”
-
廖婆婆有些惊讶:“淮娘子今儿个怎么来了?”
淮叶将东西递给廖婆婆:“给祖母送抄写的经书。”
廖婆婆接过后一看,露出笑容说:“淮娘子这些日子忙书院的事,经书晚点送也不碍事。”
淮叶正要说话时,屋里传来老夫人的声音:“是淮丫头吗,叫她进来。”
廖婆婆先是应了声,然后看向淮叶:“淮娘子,请吧。”
屋里,老夫人跪在圣祖像前,嘴里念着什么,样子十分虔诚,一柱香后,才缓缓起身。
淮叶静静等着,脸上没有一点不耐烦。廖婆婆扶老夫人到座位上,递上经书:“淮娘子好本事,书院的事不仅有条不紊进行着,抄经的事也没落下。”
淮叶恭敬道:“建书院虽紧迫,然修心是大事,祖母让孙媳抄写经书,是为领悟圣人智慧,孙媳想早一点领悟,多一点领悟,将来用到的时候,才好趋吉避凶。”
老夫人翻了翻抄写的经书:“不错。”
廖婆婆知道老夫人说“不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字写得不错,另一个是淮叶的话讲得不错。
她从前以为淮娘子抄经是为了博老夫人欢心,如今却拿不准了,只是,淮娘子真的做好了被老夫人提问的准备了?要知道老夫人问的问题都不简单。
老夫人徐徐问道:“外面的人都在看我们穆府的笑话是吗?”
淮叶立即摆出危机和转机相互转化的理论:“外面的人不了解具体情况,各说各话而已,孙媳以为,事在人为,等书院建成,看笑话的人会乖乖闭嘴的。”
老夫人喝了口茶:“你可知,事在人为后面,还有一句。”
淮叶恭敬道:“请祖母赐教。”
老夫人放下茶盏:“谋在天定。”
淮叶垂眸沉思。
老夫人缓缓道:“书院最后成还是不成,光靠我们自己不够,还得看老天爷帮不帮忙。”
淮叶褔身道:“谨遵祖母教诲。”
老夫人盯着她看了会儿,含笑道:“你不信。”
淮叶脸上一僵,她确实不相信,毕竟十几年的教育,唯物主义已经入脑入心了,不过叫她惊讶的是,老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她实话实说道:“我更相信自己。”
老夫人听到这话,大笑了起来。
淮叶有些无措,难道她说的有问题?
在她看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跑,唯有靠自己,最安心。所以,相信自己,才能牢牢将生活的主动权攥在手中。
老夫人慈爱地看着淮叶:“我没有说你不对。”
淮叶眨了下眼:“您也不认为我对。”
老夫人一笑:“对,也不对;不对,也对。你年纪小,不理解很正常。一件事情成还是不成,需要天人合作。”
淮叶一惊,天人合作?
老夫人没再往下说,理不易明,这世上有太多太多东西是说不出来的,也是讲不清楚的。
淮叶再次谢过老夫人的教导,临走前,她提了嘴:“下面的管事们想在书院建成之日请您出席——”
这才是她今日送经书的真正目的。
淮叶看了眼老夫人的脸色,继续说:“孙媳特来请示祖母,您若不同意,孙媳回头拒了他们便是。”
老夫人沉吟了一下:“等等。”
淮叶心里一喜。
老夫人吩咐淮叶:“叫那管事来一趟。”
-
李管事很意外,他本来以为这事没戏了,毕竟淮叶拒绝的那么干脆,没想到峰回路转。
说心里话,自从打理西二街的铺子以来,他以为自己下半辈子就这样了,然而寒士书院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心里很清楚,能有今天,多亏了淮叶,不说其他,就今儿老夫人传唤他,定是淮叶在其中推动。
此时此刻,他无比感激淮叶。
到了正心堂,李管事深吸一口气,能不能重新获得重用就看今天了。
进屋后,他规规矩矩行了礼、问了好。淮叶给老夫人介绍:“这就是孙媳跟您说的李管事。”
老夫人抬起眼皮,叫李管事站近点,过了会儿说:“倒是眼熟。”
廖婆婆在李管事进来的那一刻,就认出来了对方是谁:“老夫人,他是李荣,原先在老爷身边做事。”
老夫人努力回忆:“李荣?”
廖婆婆提醒道:“原先叫李狗。”
老夫人这下认出来了:“是李狗呀,哎呦,你都这么老了!”
李管事也顾不上对以前的名字羞耻了,跪在地上泪流满面道:“老夫人,小的就是狗子呀,您不知道,小的多想您呐,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淮叶见李荣说哭就哭,顿时佩服不已。
“感情牌”十分奏效,老夫人的眼角都有点湿了,她叫李荣起来说话:“李狗,你跟着老爷多长时间了?”
李荣抹了把泪,恭敬道:“回老夫人,九年五个月零三天。”又补了一句:“一开始跟着老爷经营马匹,后来老爷开拓产业,小的先后做过粮食、药材和茶叶的生意。”
老夫人感叹了一句:“快十年了呀,你现在在哪做事?”
李荣一时之间不知道该高兴老夫人没有想起他当年犯的错,还是该悲伤老夫人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做事。他压下各种情绪,回话道:“小的原先负责打理西二街的铺子,现在负责寒士书院的建设。”
老夫人沉吟道:“这么多年打理西二街的铺子,委屈你了。”
李荣连忙摇头:“不委屈不委屈,只要能为穆府、为您分忧解难,小的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只是,小的辜负了您的期望,西二街铺子利润不尽人意,幸亏有淮娘子指点……现在小的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建好寒士书院。”
老夫人这才回到正题:“你想让我出席?”
李荣回答的很巧妙:“不光是我的愿望,还是所有管事的愿望。”
老夫人“嗯”了声,便没有然后了。
李荣心里着急,他当初向淮娘子提议,其实是出于私心,他想证实老夫人对他的看重,他跟了老爷快十年了,最清楚靠山的重要性了。
半响后,老夫人说道:“我答应了,不过,还有一人。”
李荣听到前半句高兴不已,老夫人同意了!听到后半句疑惑不已,还有一人?是谁?大房的人,还是二房的人?
虽然李荣远离核心管理部门很多年了,但能力素质都还在,这么一会儿,他已经在心里列了一个名单,而且附着密密麻麻的注,例如和这个人以前关系怎么样,未来关系能不能发展等等。
老夫人没卖关子:“三郎。”
李荣瞳孔猛然一缩,三郎!
如果不是多年养成的不动声色的习惯,他的表情几乎要失去控制,真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穆清临是他的噩梦。
准确来说,是十岁的穆清临。
当年他和李贵一起跟着老爷做事,由于是同乡,老爷对他们要比其他下人宽厚许多,尤其是对李贵。一来,李贵救过老爷的命,二来,李贵比他机灵,然而李贵最后被老爷亲手处置了,死不瞑目。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谁能想象这是一个孩子设的局。
李荣现在听到穆清临的名字就胆颤心惊,一个十岁的孩子都这么可怕了,如今长大成人只会更可怕。
淮叶发现了李荣的异常:“李管事?”
李荣从回忆中惊醒,看到淮叶后,他突然抓到了什么,眼睛越来越亮——三郎是可怕,但有淮娘子在,自己这条小命可以保住了!
淮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收获了李荣的忠心,她又问了一遍:“李管事,你怎么了?”
李荣将各种情绪藏于眸底:“三郎也出席?”
淮叶只当李荣刚才是疑惑穆清临为什么出席,便解释道:“三郎是寒士书院收的第一个学生,自然要出席。”
李荣眉头紧皱,穆清临要去寒士书院读书?
他记得老爷问过穆清临想不想读书,穆清临的回答是想跟在老爷身边学做生意。他当时以为老爷会不高兴,因为老爷很重视读书,没想到老爷很满意,夸穆清临识大体。
他不明白的是,穆清临明明对读书不感兴趣,为什么现在要去寒士书院?难道当初穆清临只是为了讨老爷欢心,说的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越想越觉得是这样,因为之后老爷就宣布穆清临是穆家的一份子,还把人带在身边培养。
想到这里,他倒吸一口凉气,穆清临为了达到目的竟能将欲望压抑到这种程度!
他不由庆幸自己没有欺负过对方,不过也后悔自己没有施以援手抱上大腿。
但现在也不晚,有淮叶!
他觉得穆清临去寒士书院是为给淮叶撑腰,不然的话,穆清临为什么放着州学、敏学学堂、浩然书院、厉山书院不去,非得去没有建成的寒士书院?这不是支持淮叶是什么?
三和酒肆里,到处都是讨论寒士书院的声音。
“西市那地方能建书院?抢劫的、偷东西的,穆家是不是钱太多没地方花了?”
“可不是嘛,奇哉怪哉。我一开始还以为是谁捏造的谣言,没想到是真的。要我说,穆府这一步棋走错了。”
“孙老,您这话什么意思?”
被称呼“孙老”的老者捋了捋胡子,笑而不语。
其他客人都好奇的很。
“孙老,您快给我们说说吧,什么叫‘穆府这一步棋走错了’。”
“是啊是啊,别卖关子了,大伙儿都等着了。”
“……”
店小二总觉得这一幕有点熟悉,想起来了,是穆家三郎娶亲那回——讨论得那叫一个激烈啊,酒肆的房顶都快掀翻了。
酒肆老板呵斥道:“想什么呢?干完活了?”
店小二丝毫没有一点儿被抓包的窘迫,笑嘻嘻道:“老板,我在想,穆府是咱们的大主顾。”
酒肆老板瞥了店小二一眼:“穆府可从没来过。”
店小二有条有理道:“今儿一共坐了三十九桌,其中,有二十八桌在讨论穆府在西市建书院的事儿,还有十一桌在听其他桌讨论穆府在西市建书院的事儿,可见穆府是多么好的谈资。”
酒肆老板定定看了眼对方:“你观察倒是仔细。”
店小二嘿嘿笑了两声:“老板,上一次穆家三郎娶亲,咱酒肆生意可好了不少,我看这次差不了。”
酒肆老板扔了几个铜板:“赏你的。”
店小二眼睛一亮:“谢老板。”
酒肆老板挥手让店小二去忙,自己走到孙老那桌,满脸笑容道:“孙老,您一向料事如神,上次您说穆家三郎不会跟高门大户结亲,我们都不相信,结果穆家三郎娶了名不见经传的淮娘子!”
大伙儿的记忆立马被勾起来了。
“没错,孙老确实说过。”
“不过我现在都想不明白,穆家三郎为什么要娶淮家娘子。”
“报恩呐!”
“穆家三郎仁义!”
“报恩的方式有多种,非得结亲吗?穆家三郎糊涂呀。”
“……”
酒肆老板不由感叹,过了这么些时日,大家对穆家三郎娶亲的事儿仍然热情高涨。
等大家停下,他看向孙老:“穆府建书院这事,还得您给我说们说道说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您这顿酒钱,我免了!”
酒客拍手叫好。
孙老拱了下手,这才解释:“穆府是咱们丰州第一大富商,产业遍布马匹、粮食、药材、丝绸、茶叶、香料、珠宝……如今建书院,无非是想开拓产业。然而书院与一般产业大不一样,书院是教化,不是买卖,穆府虽经营多年,但在建书院上初出茅庐,因此,犯错也就难免了。”
酒肆老板蹙眉问:“您的意思是穆府在西市建书院犯了大错?”
孙老摇头:“不是在西市建书院犯了大错,而是建书院本身就是大错。”
酒肆老板思忖道:“也就是说,穆府想通过建书院开拓产业这步棋走错了?”
孙老点头:“没错,穆府就应该好好地经营马匹、粮食、药材、丝绸、茶叶、香料、珠宝这些生意,为何插手不熟悉的事务,将来极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伙儿一听,纷纷点头。
“我就说嘛,谁家建书院会选西市?”
“看来,钱太多真会干出些不靠谱的事儿。”
“……”
不过有人不赞同道:“穆府建书院即便有错,但免三年束脩这一点绝对称得上功德一件!”
“这么说来,穆府还真是仁义。”
“穆府仁义?笑话!前段时间,穆府放贷逼死了多少人?明明是为富不仁!”
“穆府真正有良心的是穆老夫人。前年大旱,穆老夫人拿出一千两银子,放粮十日,接济百姓,你们难道忘了?”
不少人对前年的大旱记忆犹新:“穆老夫人当真是大义之人!”
“如今三年不收束脩,定是穆老夫人的手笔,要知道书院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学子们的束脩了。”
“这样的话,好多人都能上得起学了。”
为人父母的酒客对此深有体会:“读书可费银子了!束脩占大头,其次是书,再次是笔墨纸砚……”
“你一说书,我想起来了,穆府还设了书库,免费开放!这还能给咱们省下一大笔银子呢。”
“免费开放?穆府真是大手笔啊!”
“……”
-
廖婆婆有些惊讶:“淮娘子今儿个怎么来了?”
淮叶将东西递给廖婆婆:“给祖母送抄写的经书。”
廖婆婆接过后一看,露出笑容说:“淮娘子这些日子忙书院的事,经书晚点送也不碍事。”
淮叶正要说话时,屋里传来老夫人的声音:“是淮丫头吗,叫她进来。”
廖婆婆先是应了声,然后看向淮叶:“淮娘子,请吧。”
屋里,老夫人跪在圣祖像前,嘴里念着什么,样子十分虔诚,一柱香后,才缓缓起身。
淮叶静静等着,脸上没有一点不耐烦。廖婆婆扶老夫人到座位上,递上经书:“淮娘子好本事,书院的事不仅有条不紊进行着,抄经的事也没落下。”
淮叶恭敬道:“建书院虽紧迫,然修心是大事,祖母让孙媳抄写经书,是为领悟圣人智慧,孙媳想早一点领悟,多一点领悟,将来用到的时候,才好趋吉避凶。”
老夫人翻了翻抄写的经书:“不错。”
廖婆婆知道老夫人说“不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字写得不错,另一个是淮叶的话讲得不错。
她从前以为淮娘子抄经是为了博老夫人欢心,如今却拿不准了,只是,淮娘子真的做好了被老夫人提问的准备了?要知道老夫人问的问题都不简单。
老夫人徐徐问道:“外面的人都在看我们穆府的笑话是吗?”
淮叶立即摆出危机和转机相互转化的理论:“外面的人不了解具体情况,各说各话而已,孙媳以为,事在人为,等书院建成,看笑话的人会乖乖闭嘴的。”
老夫人喝了口茶:“你可知,事在人为后面,还有一句。”
淮叶恭敬道:“请祖母赐教。”
老夫人放下茶盏:“谋在天定。”
淮叶垂眸沉思。
老夫人缓缓道:“书院最后成还是不成,光靠我们自己不够,还得看老天爷帮不帮忙。”
淮叶褔身道:“谨遵祖母教诲。”
老夫人盯着她看了会儿,含笑道:“你不信。”
淮叶脸上一僵,她确实不相信,毕竟十几年的教育,唯物主义已经入脑入心了,不过叫她惊讶的是,老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她实话实说道:“我更相信自己。”
老夫人听到这话,大笑了起来。
淮叶有些无措,难道她说的有问题?
在她看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跑,唯有靠自己,最安心。所以,相信自己,才能牢牢将生活的主动权攥在手中。
老夫人慈爱地看着淮叶:“我没有说你不对。”
淮叶眨了下眼:“您也不认为我对。”
老夫人一笑:“对,也不对;不对,也对。你年纪小,不理解很正常。一件事情成还是不成,需要天人合作。”
淮叶一惊,天人合作?
老夫人没再往下说,理不易明,这世上有太多太多东西是说不出来的,也是讲不清楚的。
淮叶再次谢过老夫人的教导,临走前,她提了嘴:“下面的管事们想在书院建成之日请您出席——”
这才是她今日送经书的真正目的。
淮叶看了眼老夫人的脸色,继续说:“孙媳特来请示祖母,您若不同意,孙媳回头拒了他们便是。”
老夫人沉吟了一下:“等等。”
淮叶心里一喜。
老夫人吩咐淮叶:“叫那管事来一趟。”
-
李管事很意外,他本来以为这事没戏了,毕竟淮叶拒绝的那么干脆,没想到峰回路转。
说心里话,自从打理西二街的铺子以来,他以为自己下半辈子就这样了,然而寒士书院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心里很清楚,能有今天,多亏了淮叶,不说其他,就今儿老夫人传唤他,定是淮叶在其中推动。
此时此刻,他无比感激淮叶。
到了正心堂,李管事深吸一口气,能不能重新获得重用就看今天了。
进屋后,他规规矩矩行了礼、问了好。淮叶给老夫人介绍:“这就是孙媳跟您说的李管事。”
老夫人抬起眼皮,叫李管事站近点,过了会儿说:“倒是眼熟。”
廖婆婆在李管事进来的那一刻,就认出来了对方是谁:“老夫人,他是李荣,原先在老爷身边做事。”
老夫人努力回忆:“李荣?”
廖婆婆提醒道:“原先叫李狗。”
老夫人这下认出来了:“是李狗呀,哎呦,你都这么老了!”
李管事也顾不上对以前的名字羞耻了,跪在地上泪流满面道:“老夫人,小的就是狗子呀,您不知道,小的多想您呐,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淮叶见李荣说哭就哭,顿时佩服不已。
“感情牌”十分奏效,老夫人的眼角都有点湿了,她叫李荣起来说话:“李狗,你跟着老爷多长时间了?”
李荣抹了把泪,恭敬道:“回老夫人,九年五个月零三天。”又补了一句:“一开始跟着老爷经营马匹,后来老爷开拓产业,小的先后做过粮食、药材和茶叶的生意。”
老夫人感叹了一句:“快十年了呀,你现在在哪做事?”
李荣一时之间不知道该高兴老夫人没有想起他当年犯的错,还是该悲伤老夫人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做事。他压下各种情绪,回话道:“小的原先负责打理西二街的铺子,现在负责寒士书院的建设。”
老夫人沉吟道:“这么多年打理西二街的铺子,委屈你了。”
李荣连忙摇头:“不委屈不委屈,只要能为穆府、为您分忧解难,小的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只是,小的辜负了您的期望,西二街铺子利润不尽人意,幸亏有淮娘子指点……现在小的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建好寒士书院。”
老夫人这才回到正题:“你想让我出席?”
李荣回答的很巧妙:“不光是我的愿望,还是所有管事的愿望。”
老夫人“嗯”了声,便没有然后了。
李荣心里着急,他当初向淮娘子提议,其实是出于私心,他想证实老夫人对他的看重,他跟了老爷快十年了,最清楚靠山的重要性了。
半响后,老夫人说道:“我答应了,不过,还有一人。”
李荣听到前半句高兴不已,老夫人同意了!听到后半句疑惑不已,还有一人?是谁?大房的人,还是二房的人?
虽然李荣远离核心管理部门很多年了,但能力素质都还在,这么一会儿,他已经在心里列了一个名单,而且附着密密麻麻的注,例如和这个人以前关系怎么样,未来关系能不能发展等等。
老夫人没卖关子:“三郎。”
李荣瞳孔猛然一缩,三郎!
如果不是多年养成的不动声色的习惯,他的表情几乎要失去控制,真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穆清临是他的噩梦。
准确来说,是十岁的穆清临。
当年他和李贵一起跟着老爷做事,由于是同乡,老爷对他们要比其他下人宽厚许多,尤其是对李贵。一来,李贵救过老爷的命,二来,李贵比他机灵,然而李贵最后被老爷亲手处置了,死不瞑目。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谁能想象这是一个孩子设的局。
李荣现在听到穆清临的名字就胆颤心惊,一个十岁的孩子都这么可怕了,如今长大成人只会更可怕。
淮叶发现了李荣的异常:“李管事?”
李荣从回忆中惊醒,看到淮叶后,他突然抓到了什么,眼睛越来越亮——三郎是可怕,但有淮娘子在,自己这条小命可以保住了!
淮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收获了李荣的忠心,她又问了一遍:“李管事,你怎么了?”
李荣将各种情绪藏于眸底:“三郎也出席?”
淮叶只当李荣刚才是疑惑穆清临为什么出席,便解释道:“三郎是寒士书院收的第一个学生,自然要出席。”
李荣眉头紧皱,穆清临要去寒士书院读书?
他记得老爷问过穆清临想不想读书,穆清临的回答是想跟在老爷身边学做生意。他当时以为老爷会不高兴,因为老爷很重视读书,没想到老爷很满意,夸穆清临识大体。
他不明白的是,穆清临明明对读书不感兴趣,为什么现在要去寒士书院?难道当初穆清临只是为了讨老爷欢心,说的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越想越觉得是这样,因为之后老爷就宣布穆清临是穆家的一份子,还把人带在身边培养。
想到这里,他倒吸一口凉气,穆清临为了达到目的竟能将欲望压抑到这种程度!
他不由庆幸自己没有欺负过对方,不过也后悔自己没有施以援手抱上大腿。
但现在也不晚,有淮叶!
他觉得穆清临去寒士书院是为给淮叶撑腰,不然的话,穆清临为什么放着州学、敏学学堂、浩然书院、厉山书院不去,非得去没有建成的寒士书院?这不是支持淮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