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上都在传淮叶和穆清临恩爱有加。

    “那可不是一般的绸缎,是蜀锦,可名贵了!”

    “不光绸缎名贵,连箱子都是沉香木的!”

    “三郎对淮娘子真好啊,当初我还以为三郎不喜欢……淮娘子呢。”

    “……”

    橘矾清了清嗓子,丫鬟们吓了一跳,立马行礼。

    橘矾提高音调斥了声:“你们几个,没事干了?”

    丫鬟们纷纷道歉,生怕橘矾责骂。

    橘矾看了她们一眼:“这次算了,下不为例。”

    丫鬟们松了口气,连声感谢。

    看着丫鬟们的背影,橘矾心事重重,刚才丫鬟们说的她都听到了,只是,穆清临送淮叶绸缎另有真相——不想让淮叶穿绿色。

    原本她还高兴淮叶穿绿衣裳奏效了,后来一清点,发现箱子里没有绿色的绸缎。虽然淮叶没说什么,但她心里为淮叶鸣不平:凭什么因为柳采音爱绿色,她的娘子就不能穿绿衣裳了!

    不过她心里清楚,真相绝对不能叫别人知道。

    -

    今天是寒士书院建成的日子,三和酒肆直接不营业了,酒肆老板跟店小二一大早冲到西市看热闹。

    到了目的地,人山人海,店小二边往前挤边感叹:上次丰州这么热闹还是上次。

    酒肆老板也惊讶不已,他猜到了人会很多,毕竟全城的人都好奇穆府要建一个什么样的书院,但没想到人会这么多。

    突然,他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孙老!”酒肆老板挤到孙老跟前,惊讶道,“孙老,没想到您也在。”

    孙老一笑,同酒肆老板解释:“是我一远房侄儿,想读书,所以过来看看。”

    酒肆老板看向孙老身旁的少年,虽衣着朴素,但眼神清明,叫人心生好感,他忍不住问:“你想进寒士书院?”

    “是。”

    酒肆老板没想到对方回答的这么干脆,他委婉提醒道:“寒士书院刚建成……丰州书院众多,再挑挑看。”

    “您的好意我明白,只是家贫,”少年顿了下,“寒士书院免三年束脩。”

    酒肆老板没再说什么了,因为束脩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店小二活跃气氛道:“你们看,前面是书院的布局图,有书库、学舍、膳堂……商铺。”

    突然,他瞪大眼睛:“卖纸墨笔砚还好理解,为何还有肉铺、水果铺、杏林铺、珠宝铺、饮子铺?”

    说起这饮子铺,他顿时口生津液,真想进寒士书院,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吃什么、喝什么和玩什么。

    孙老一副了然的样子:“很明显,为了赚钱。”

    他就说吧,穆府即便建了书院,也改不了商贾的本性。

    酒肆老板没有像往常一样附和孙老,他心里打起了铺子的主意,既然设有饮子铺,那酒铺……

    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店小二伸着脖子往前看,原来是穆府看大家等得辛苦,免费送饮子喝,店小二高兴坏了,他正渴得不行。

    酒肆老板给孙老拿了一杯:“您尝尝。”

    孙老浅呷一口:“有沉香和木香。”

    店小二喝不出什么香,只觉得好喝,厚着脸皮又要了一杯,令他欣喜的是,分发饮子那人不仅没恼,还嘱咐他喝完了再要,他顿时对穆府好感度爆棚。

    酒肆老板不由感叹:穆府真会笼络人心,怪不得能成为丰州第一富商。

    送饮子其实是李荣的主意,有时候一些小恩小惠比大恩大惠管用,尤其是对庶民。

    李荣边走边检查:“这花怎么蔫了?赶快换一盆!还有这,这,这,动作迅速点。”

    检查完后,他堆起笑脸,走到淮泰面前:“淮院长,书院招生就指着您了。”

    见淮泰毫无反应,他立马换了套说辞:“淮娘子经常教导我们,开设书院,仁义第一,不瞒您说,我跟着淮娘子学了好些东西。”

    淮泰露出笑容:“她就一小女子。”

    李荣摇了摇头,表情很严肃:“小女子怎么了?在我眼里,淮娘子巾帼不让须眉!”这话是真心的,一来,如果没有淮叶的寒士书院,他不可能重新获得重用,二来,为了性命,他早已下定决定在淮叶身边效力。

    淮泰好好打量了李荣一番:“她没用错人。”

    李荣愣了下,淮泰另起话题,问起了致词的事:“李管事可有要求?“

    李荣连忙摆手,这时,有人来报:“三郎和淮娘子到了。”

    书院门口,人声鼎沸,淮叶和穆清临的到来引起了一阵轰动。

    “那就是淮娘子?”

    “真不像小门小户出来的!”

    “可她的的确确是成康坊的。”

    “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就住在那!”

    店小二捂着喝饱了的肚子,努力踮起脚尖。

    不远处,女子身着浅蓝色诃子裙,外罩玉兰色大袖衫,眉目如画,姿态曼妙;再看旁边的男子,一身黑色圆领长袍,领口和袖口镶绣着金线流云纹滚边,剑眉凤目,气度逼人。

    “快看,穆三郎扶了下淮娘子!”

    “看见了看见了!穆三郎还让淮娘子走在他前面呢!”

    少年忍不住多看了穆清临几眼,眉毛越拧越紧。

    孙老发现少年的异常后问:“逸之,怎么了?”

    孙逸之犹豫道:“侄儿觉得这位穆三郎不像……商贾。”

    他不喜欢商贾,如果不是家贫,他万万不会进一个商贾开设的书院读书,可如今见了穆清临,他心里头竟没有一丝反感。

    孙老哈哈大笑:“你感觉很对。”

    酒肆老板听得一脸疑惑,穆清临怎么不是商贾了?对方生意可都做到西域去了,他请教孙老:“您这话何意?”

    孙老笑而不语,孙逸之沉不住气,向酒肆老板解释:“穆三郎身上无商贾庸俗之气。”

    酒肆老板表情一滞,庸俗之气?作为商贾,他心里隐隐有些不舒服。

    孙老斜睨了孙逸之一眼,看向酒肆老板:“别听他胡说。”

    酒肆老板摆了摆手,完全没有怪罪孙逸之的意思,朗声笑道:“读书人嘛,直来直去的,理解。”

    孙老这时道明原因:“十几年前,穆三郎跟着穆老爷去运货,半道迷了路,碰到了驻扎的军队,两人被当成奸细抓起来了——”

    “抓起来了?”酒肆老板着急问,“那后来呢?两人怎么样了?”

    孙老吊足胃口,缓缓说:“就在两人要被拖下去之际,穆三郎说,他们所运货物皆献给军队,国家兴亡,他们虽为商贾,也想尽一份力。”

    酒肆老板眼里有浓浓的佩服:“弃财保命,机智也。”

    孙老笑了笑,弃财保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份楚囊之情,要知道十几年前,穆清临还是个孩子,一个孩子能说出那样的话,绝非池中之物。

    孙逸之佩服道:“穆三郎非同凡响。”

    酒肆老板摇了摇头:“非同凡响的不是穆三郎,而是穆大郎,他学问极好。”

    孙逸之不了解:“穆大郎?”

    酒肆老板重重点了下头:“没错,穆大郎,商贾中极少有读书天分的人,穆家好运,出了一个穆大郎。”

    孙老接话:“逸之,你刚来有所不知,州学中,范二郎、江五郎、王大郎、还有穆大郎,皆名声在外,下场十拿九稳。”

    店小二转了一下眼珠,最近鸿运赌坊借乡试开设赌局,押哪个书院学子拔得头筹,他趁机问孙老:“您觉得谁会拿第一?”他好押注,说不定能赚些银子。

    孙老一脸惊奇:“你这小厮还关注这个?”

    店小二挠挠头:“有点好奇。”

    孙老思索良久:“不好说。”

    酒肆老板插言:“州学那几人肯定没问题,再加上敏学学堂的曲四郎和段二郎,浩然书院的赵七郎,厉山书院的杨六郎,解元应该就从这些人里出。”

    一旁有几名学子听到后,也忍不住讨论起来。

    “必须是范二郎,他那策文,无人能出其右。”

    “但乡试又不是只考策文,我看好王大郎,他各方面都突出。”

    “突出算什么,考官偏好最重要,这一次坐镇的主考官是杨言和杨大人,如果没记错的话,他出身长安厉山书院。”

    “这么说来,杨六郎是最有可能的人选。”

    “杨大人高节清风,绝不可能徇私舞弊,再有,厉山书院最擅长分析朝政风向,杨六郎若是拔得头筹,也不意外。”

    “……”

    李荣大声道:“诸位,静一静。”

    众人停下来看向李荣,李荣从容不迫地主持着局面,他先感谢大家的捧场,而后介绍了寒士书院的情况,最后请淮泰淮院长致词。

    “淮院长?”店小二琢磨道,“他不会是淮娘子的阿耶吧。”

    “此人学问如何?”酒肆老板皱眉问,“担得起院长的重任吗?”

    “虽有举贤不避亲一说,”孙老叹了口气说,“但终究占少数。”

    方才那几名学子也表示质疑。

    “穆府不是有钱吗,为何不请个大儒?”

    “穆府是有钱,但大儒如何看得上……黄白之物。”他其实更想说的是,大儒如何看得上商贾之家。

    “倒也是。”

    “但穆府也不能找个籍籍无名的人来当院长啊,这下谁敢进寒士书院?”

    这说出了很多学子的心声,淮泰一没有功名,二没有名气,能当好院长、教好学生吗?

    孙逸之的心不由悬了起来,他本来就对书院由商贾所建不满意,若是院长再有问题,他绝不会拿自己前途开玩笑。

    李荣没料到会是这样的局面,他一边觉得学子们真难伺候,免了三年束脩还不知足,一边为淮泰捏一把汗,这种情况,他都觉得棘手。

    淮泰没有回避大家对他的质疑,很坦然说起了自己屡试不中的经历:“第一次,为了路费,节衣缩食,不幸考场上昏了过去,第二次有了经验,结果字写的太差,落榜了,本想考第三次,但家里实在没钱,只好作罢,当了几年教书先生,攒了些银子,却因母亲去世……”

    他的这种真诚,立马收获了很多学子的好感。

    他们大部分家里都不富裕,束脩、书本、纸、墨、笔砚、路费、食宿费、宴游费……每一项,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淮泰继续讲:“穆府仁义,知道大家求学不易,克服万难建了寒士书院,目的是让大家免于束脩、书本等的困扰,潜心学习。”

    底下的学子们一听,也不再纠结士首商末了,穆府为他们建了寒士书院,他们该感恩。

    连孙老都赞叹:“三年不收束脩,放眼整个丰州,也只有穆府敢做出这样的承诺了。”

    淮泰等大家安静下来后说:“淮某斗胆做这个院长,不为别的,只盼各位学子早日考取功名。”

    有人嗤笑一声,高声道:“做学问,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考取功名。”

    淮泰被人当众驳了也没有气恼,非常地平静说:“各位想想家里年迈的母亲、日夜操劳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你们承受得了一回又一回的考试,但你们的母亲呢、妻子呢,孩子呢,他们承受的了吗?”

    孙逸之抿了下唇,陷入深思。

    家里为了供他读书,东借西借,欠下了很多债,这一次路费,还是卖了家里的老母鸡才凑出来的,他没有退路,只有考取功名这一个选择。

    “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没错,”淮泰看向方才那人,“可你只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却不知从齐家来修身,从治国来齐家,从平天下来治国。”

    那人一愣,其他学子也一样,他们头一次听说要从齐家的视角修身,从治国的视角齐家,从平天下的视角治国[2]。

    有人悟明白后,看向淮泰的眼神里多了份敬意。

    淮泰郑重道:“如今穆府提供了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珍惜。”然后看向穆老夫人:“学子们都想听您寄语呢。”

    穆老夫人很得人心,大家热情欢呼。

    酒肆老板伸了伸脖子,像他这种小商贩,根本接触不到穆老夫人这种人物,如今见到真人,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穆老夫人没推辞,她笑呵呵起来,看向大家:“穆府有今天,全靠你们,建这书院,是想回报诸位的信任。”

    酒肆老板用力鼓掌,学子们也都佩服穆老夫人的胸襟和担当。

    就在气氛一片祥和之时,有人挑事说:“穆府送穆大郎、穆二郎去州学,却鼓动大伙上寒士书院,可见,穆府也知道寒士书院不行!”接着讽刺一笑:“自个儿吃着龙肝凤胆,却往别人嘴里塞残羹冷炙,这算哪门子仁义!”

    众人一听,顿时觉得这话有道理。

    “我就说吧,商人没一个好东西。”

    “老祖宗的话是有道理的,商人重利,不顾公义。”

    “……”

    李荣见此情形,急得额头冒汗,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当,那前面所有的心血、所有的铺垫,都将付诸东流。

    就在这时,淮叶站了出来:“谁说穆家没有人上寒士书院!”

    她这么做并不是想表现自己,而是因为这话领导说不合适,穆清临自己说也不合适,李荣说还不够格。

    李荣这才想起此事,都怪方才心急,加上怕穆清临,一时之间忘了。

    其实李荣没必要恐惧穆清临,如果说年少的穆清临睚眦必报,眼里揉不得沙子,那么现在的穆清临,只要你有利用价值,他不会轻易让你死的。

    底下的人炸开锅了。

    “谁呀?”

    “穆家谁去寒士书院上学?”

    “穆六郎?”

    “不是,穆六郎在州学。”

    “我要收回刚才的话,商人不全都是重利不顾公义。”

    “我也收回刚才的话,穆府跟一般商贾不一样。”

    “……”

    穆老夫人对淮叶的配合很满意,她对大家说道:“是三郎。”

    人群又是一阵骚动。

    “穆三郎进寒士书院?”

    “他之前不是一直在做生意吗?怎么突然想读书了?”

    “真搞不懂穆家怎么想的,让三郎在寒士书院读书?”

    “……”

    穆清临等众人声音弱了下来,才沉声道:“从前忙于货殖,无暇读书,今有良机,望与诸君共进。”

    姿态放得那叫一个低!

    淮叶都有些震惊——震惊于穆清临对寒士的态度,震惊于穆清临能做到这种程度,如此谦恭屈己。

    一道清朗的声音传来:“望与君共进!”

    酒肆老板立即扭头看向孙逸之,眼里写着惊讶。

    孙逸之也很惊讶方才的声音竟是自己发出的。

    有了第一声,就有第二声,霎时,几十名学子纷纷拱手高喊:“望与君共进。”

    淮叶暗叹不已,她再一次感受到了穆清临深不可测,心思缜密,以及不动声色,对方唯一一次情绪波动,是因为白月光,但处理方式,让她这个受害者都得夸一句有水平,她深深觉得,跟这样的人合作,自己得提高警惕。

    “想报名的来这里登记。”杜顺高喊一声。

    孙逸之这次没有犹豫,第一个过去排队,杜顺登记完孙逸之的姓名、籍贯等,递上一套纸墨笔砚:“这是书院给学子准备的入学礼物。”

    孙逸之呆呆地看着手上的东西,这一套可不便宜。

    后面排队的学子们顿时惊喜坏了,穆府真是大手笔,他们原本还有点忐忑,现在已经开始期待入学后的生活了!

    “能给我一套吗?”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过来,“我想给我孙子。”

    杜顺虽然同情老婆婆,但规矩是规矩:“阿婆,真对不住,我们纸墨笔砚有限,学子优先。”

    老婆婆有些失落,求了好几次,杜顺真的很为难。

    孙逸之叫住老婆婆:“阿婆,我这里有一套,您拿去吧。”

    就在这时,淮叶拦下孙逸之的举动,转头吩咐杜顺:“给老婆婆拿一套。”接着亲自递给老婆婆。

    老婆婆感激地说不出话来:“好人呐,大好人呐!”

    淮叶温柔一笑,又吩咐李荣:“今天到场的人,都有份。”

    李荣一愣,到场的人都有份?要知道今儿到场的人中很多都是庶民!在他看来,庶民不识字、不读书,给他们干什么?于是找淮叶反复确认:“所有到场的人?”

    淮叶点头,又道:“钱若不够,我出。”

    穆老夫人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眼里流露出浓浓的满意。

    廖婆婆搀扶着穆老夫人:“淮娘子对寒士多加照拂可以理解,可为何对庶民……老奴甚感奇怪。”

    老夫人笑而不答,只是让穆清临过去帮忙。

    穆清临走到淮叶身边,眼眸微眯:“我以为你很看重钱财。”

    淮叶大大方方承认,接着话锋一转:“但君子爱财,花之有道。”

章节目录

临官建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壹木成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壹木成华并收藏临官建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