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成年人世界的残酷之处在于:

    事物的发展方向从来不会遵循个体的意愿。

    托尼·克罗斯是一个优秀的球员,所以他注定会离开偏僻、不起眼的格赖夫斯瓦尔德。

    他会去往一个更大的舞台,然后和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一起同台竞技。

    拜仁只是一个起点。

    但年仅八岁的莉莉不明白这个道理。

    托尼·克罗斯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在他十六岁即将离开家的这个夜晚,当他坐在莉莉·德雷克斯勒的对面,看着这个小姑娘几乎是在菲利克斯话音落下的那一刻开始落泪。

    她的哭泣毫无征兆。

    就连托尼·克罗斯本人也没有想到:

    这个世界上居然会有一个人会对他的离开如此伤心。这份悲伤甚至不是来自他的父母,也和弟弟菲利克斯·克罗斯无关。

    它来自于一个年仅八岁的女孩。

    她的小脑瓜也能明白什么是“离别的忧伤”吗?

    他无法想象。

    事实上,无论未来如何发展,这是托尼·克罗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于莉莉而言,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人。

    但他的生活中实在有太多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所以即便知道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无暇顾及。

    菲利克斯没有想过自己的一句玩笑话能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在母亲克罗斯太太的的责怪声中,他几乎是手足无措地站起,四处寻找着纸巾。

    他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客厅转了整整一圈,一无所获,然后僵硬着手脚走到了莉莉面前,他想要道歉,但犹豫了半天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不得已,菲利克斯只好将求救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哥哥。

    托尼·克罗斯叹了一口气。

    事实上,他了解自己的弟弟,菲利克斯有的时候只是需要一种关注度,无论是来自父母还是来自别的人。

    他无法忍受被忽视,他需要被看见,所以为了这种“关注度”,他会尽力表现自己,以至于在某些时候表现过了头,惹出大麻烦。

    这个年轻的男孩甚至会下意识地和自己的哥哥竞争这种关注度。

    当然托尼对这种孩子气的“竞争”十分包容。

    这个发现让克罗斯先生和克罗斯太太十分难过,为此他们检讨自己是否是在小儿子的童年时期忽略了对他的关心。

    晚餐过后,克罗斯太太去厨房清洁盘子。

    路过菲利克斯时,她轻轻拍了小儿子的脑袋一下,示意对方走开。

    菲利克斯看了母亲一眼,又看了莉莉一眼,他有些垂头丧气,但还是服从了这个决定,于是耷拉着脑袋走向客厅。

    托尼·克罗斯走到莉莉的面前。

    从他的角度只能看到一颗毛绒绒、金灿灿的脑袋,扎着两个小辫子,头上还别着草莓发卡。

    他只好蹲下身,然后看到了一双哭得通红的眼睛。

    莉莉可怜巴巴地看着他。

    她现在已经停止流泪了,但时不时地还会有抽噎,看上去可怜极了。

    在看到克罗斯的那一刻,她可能是又有些委屈了,于是眼泪再度从眼眶中涌出,像一串断了线的珠子,“啪嗒啪嗒”地顺着脸侧滚落。

    小姑娘扁着嘴,抽抽搭搭地问:

    “Toni,你,你要去慕尼黑吗?”

    对方点了点头。

    “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克罗斯很有耐心地给她擦眼泪,然后回答道:“等你放暑假的时候,我就回来了。”

    莉莉听后有再次大哭的趋势,但她还是顽强地忍住了。

    她看着克罗斯,似乎也明白“对方去慕尼黑”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了,而她无力改变。

    她觉得很难过。

    克罗斯摸了摸她的脑袋。

    (5)

    生活显然还要继续。

    在托尼·克罗斯加盟拜仁青训、离开格赖夫斯瓦尔德的前夕,莉莉和家人一起到火车站送别对方。

    结束了手上的项目后,德雷克斯勒太太难得休了一个长假,她想她需要好好放松一下,然后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陪伴家庭上。

    德雷克斯勒先生倒是正常在证券公司上下班,他的工作一如既往的繁忙,所以这次没有来送行。

    送别的日子选定在4月17日,一个普通的清晨,天空还下了点小雨。

    德国四月的气候总是变化无常,它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春季降雨的同时还伴随有雷暴、飓风等极端气候。

    站台上人来人往。

    每个人都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步履匆匆。

    年轻的德国中场就这样站在那里,脚边是一个28寸的行李箱。

    即便在心中预先设想了很多遍,但是当离别的时刻真正到来,环顾四周,却还是会觉得一切都很陌生。

    没有人会习惯分别,托尼·克罗斯这样想道。

    虽然他即将踏上一段崭新的旅程。

    他有些激动,为“拜仁慕尼黑”这个名字,他也有些忐忑,同样是为“拜仁慕尼黑”这个名字。

    他会成功吗?

    这个疑问偶尔会闪过克罗斯的心头。

    一路走来他已经见证了太多同龄人的失败,体育竞技是讲究天赋的地方,但天赋也只是顶级联赛的入场券。

    你需要遇到惜才、愿意给机会的教练,遇到宽容的球迷,遇到有耐心的俱乐部管理层;你需要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有一位明智、擅长为球员规划运动生涯的经理人;最后,你还需要有一个愿意一直支持你、站在身后提供情感力量的家庭。

    某种程度上来说,足球运动员是一份孤独的职业。

    他们注定和学生时代的朋友渐行渐远,和同一个青训营出品、却因职业发展天差地别的好友渐行渐远。

    “双子星”是一个残酷的名词,而感情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在向山顶攀登的艰辛过程中,注定不能与人同行。

    对于以上的一切,托尼·克罗斯并不确定自己真的做好了准备。

    事实上,每个年轻的球员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他们可能打不上主力、一整个赛季都在替补席上沉沦,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愤懑满怀,最后只能被俱乐部无情卖出,职业生涯草草收场。

    说到底,绿茵场和古罗马的角斗场又有什么区别呢?

    冠军只有一个。

    最后的胜利者也只能有一个。

    克罗斯先生帮儿子把行李箱放到座位上方的隔层里,叮嘱后者到了慕尼黑要第一时间给家里面打电话。

    而一旁的克罗斯太太此时早已红了眼眶。

    虽然她一直是位坚强的母亲,但面对这种离别时刻,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表露出自身脆弱的一面。

    她反复嘱托着大儿子,让他在青训营要多加注意身体,身体是最重要的,踢球的时候要小心,和别人相处也要多加注意。

    她总觉得大儿子在人情世故方面缺少了一点心眼,讲话过分直白,而这种直白通常会让有些人不满。

    她担心这会让托尼受到同龄人的排挤。

    弟弟菲利克斯显得有些沉默。

    此前他一直是全家人当中对“托尼·克罗斯的离开”看得最开的一个,他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按部就班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但现在,他一直努力维持的“若无其事”面具被戳破,他并非他看上去的那么无动于衷。

    菲利克斯看着哥哥托尼,对方也看着他,最后兄弟两个人沉默地拥抱了一下。

    在火车即将发车的前半个小时里,克罗斯一家在站台上告别。

    而莉莉和妈妈则是站在边上看着。

    虽然莉莉越看越难过,她几乎是又要忍不住哭了。

    见状,德雷克斯勒太太蹲下身,轻轻抱住了自己的女儿,她温柔地问道:

    “真这么喜欢托尼哥哥啊?”

    莉莉把头埋在妈妈的脖颈里,闻言委屈地点了点头。

    德雷克斯勒太太摸了摸女儿的头,然后抱起了这个小棉花糖走到托尼·克罗斯的面前。

    “来,跟托尼哥哥说再见。”

    闻言,莉莉下意识地扭了扭身子,像个牛皮糖一样,她在抗拒着离别,但最后还是乖乖听妈妈的话,露出了一双天蓝色的眼睛——

    “Toni.”

    她这样喊道:“Auf Wiedersehen.”

    每个人都会铭记自己第一次离开家的时刻。

    在一个不知名的清晨,月色朦胧,整座城市还未苏醒,四下静悄悄的,但火车喷吐着蒸汽早已在站台等候。

    冷色调的建筑与阴冷、潮湿的雨水,这些场景构成了托尼·克罗斯关于“格赖夫斯瓦尔德”的最后记忆。

    当然,还有莉莉。

    莉莉·德雷克斯勒,一个八岁的德国小姑娘。

    她有着一双天蓝色的眼睛,喜欢兔子玩偶,会算十以内的加减法,性格乐观且开朗。

    (6)

    第二次告白发生在莉莉九岁的时候,克罗斯十七岁。

    她升入了小学,就读于格赖夫斯瓦尔德市中心小学三年级。

    德国小学是四年制,孩子们从六岁读到十岁,然后在他们十一岁的时候,每个人根据自己对未来的不同规划,从职业预科、实科中学、文理高中和综合学校中择一就读。

    一般成绩较好的学生会选择进入文理高中,这是读大学的必经之路。

    他们在这里学习超过八年,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前者通常包括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体育,后者则是大学各学科的预选课程,也可以理解为前置教育、入门课程,范围从经济学到法学、社会学,十分广泛。

    优秀的GPA能帮助学生申请到更好的大学。

    所以如果一个德国学生想要读大学,特别是一些名校,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等等,那他从升入文理高中的那一刻就需要开始努力了。

    莉莉的成绩很好,数学尤其好。

    学校里的老师高度赞扬了她的计算能力,并认为莉莉·德雷克斯勒这个学生对数字很敏锐、逻辑清晰,在空间模型和函数方面很有天赋。

    事实上,莉莉的一些同班同学已经在为“未来”操心了,至少有二分之一的孩子表示他们会选择进入文理高中。

    小姑娘也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她想她一定要好好学习,然后在高中毕业以后考上慕尼黑工业大学。

    这大概会是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但她不会轻言放弃。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最好的大学,更是一所欧洲顶尖研究型大学。

    顾名思义,它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市,跟“拜仁慕尼黑”中的“慕尼黑”是同一个地方。

    这是一个好消息,美好、充满希望的未来正在前方翘首以待。

    就在莉莉为自己的学业而努力的时候,托尼·克罗斯同样在为自己的足球运动生涯而奋斗。

    他和沃克尔·斯特鲁斯签了约。

    后者同样也是格策和罗伊斯的经纪人。

    通过一年的筹谋与运作,这位老谋深算的德国经纪人先生为克罗斯争取来了在拜仁一线队出场的机会。

    当然,这和托尼·克罗斯本人出色的发挥脱不了干系。

    2007年夏季,天赋异禀的克罗斯升入拜仁一线队。

    随后,在同年9月26日,一场拜仁慕尼黑对战科特布斯的德甲联赛中,年仅17岁的小将托尼·克罗斯在72分钟替换泽·罗伯托登场,刷新了拜仁历史上最年轻球员的联赛出场纪录。

    所有人都见证着一颗超级新星的冉冉升起。

    而克罗斯也不负众望,他在这场比赛中通过两个助攻帮助球队完成进球,进一步巩固了上半场的优势,最后拜仁5-0大胜科特布斯。

    莉莉守在电视机面前看完了这场比赛。

    一同观赛的还有克罗斯先生、克罗斯太太和弟弟菲利普斯。

    当终场哨音响起,客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托尼·克罗斯的表现而欢呼雀跃,克罗斯先生和克罗斯太太激动地抱在了一起,菲利普斯则像一个返祖的狒狒一样围着沙发边跳边叫。

    “Wow!Wow!Wow!”

    男孩拉开了庆祝礼花,只听“砰——”的一声轻响,五彩斑斓的彩带、纸片顿时撒了每个人一头。

    事实上,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仅在加盟拜仁青训的一年后,克罗斯就获得了在一线队中出场的机会。

    老天,那可是拜仁。

    这家俱乐部在过去足足获得过21次德甲联赛冠军、14次德国杯冠军和4次欧冠冠军,重要荣誉数不胜数,并且每一代都涌现出多名国家队成员,堪称德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

    而现在,托尼·克罗斯,这个年仅17岁、来自前东德地区的小伙子居然在为拜仁慕尼黑踢球!

    这实在是太让人感到惊喜了。

    莉莉在赛后的第一时间就给托尼·克罗斯打了电话。

    但电话一直没有接通,可能是对方忙着接受采访、还没有回到更衣室,稍后她又发了一条祝贺短信。

    莉莉认真编辑着自己的措词,她发誓这是她写过最认真的一条短信,她写了足足三百个单词,由于短信篇幅有限,她不得不遗憾打住。

    晚些时候克罗斯回了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他听起来很兴奋。

    莉莉则比他更兴奋,她几乎是掩饰不住自己上扬的尾调,她在电话中不断地重复道:

    “托尼,你会是最厉害的中场,我保证。”

    克罗斯听着电话另一头的小姑娘信誓旦旦地说道,她甚至连足球规则都没有弄懂,却还是固执地相信他会是场上最棒的那一个。

    为此,他难得失声笑了笑,在感谢了她的祝贺短信之后,他叮嘱她要早点睡觉。

    对了,记得下次叫“哥哥”,不准直呼他的名字。

    电话的最后,莉莉试探着开口:“我喜欢你。”

    克罗斯第一次没有反驳,当然也没有答应,他只是说:“我知道了。”“早点睡觉吧。”

    *托尼·克罗斯的职业经历有私设部分。

章节目录

[足球]关于莉莉人生当中的八次告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小池月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池月杳并收藏[足球]关于莉莉人生当中的八次告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