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东北。
人们对于现今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东北总是匮乏想象力的。他们大多只能想到九十年代灰暗的,大雪的,烟尘扑鼻有着高高的冷却塔的东北。因为这段时间如《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被人铭记,太多人写,从而也只想的到它。正如人们总记得盛唐多于晚唐,记得秦多于五代十国。出名即是如此。
那么,发挥一下想象力吧。想象一条街,一条不是城市里柏油马路而是水泥路的街,想象没那么宽敞的十字路口,想象随意闯红灯的行人与车,想象街道旁五颜六色的招牌以及店铺,想象低矮连绵的平房建筑群,想象在平房里穿插交错的“水泥路”,在下完雨后会变成水与泥结合物的土路。水坑上也许会有几块碎砖,为了让行人不至于无处下脚。而且往往这路是拱形的,深陷下去的地方是累积的车辙印。
似乎也并未与大城市差出千里。可人的底色是早已一泻千里了。这里没有cbd写字楼,没有光鲜亮丽的白领在星巴克喝咖啡。因为星巴克消费太高了,在这里不会有人花那么多钱去买一杯饮料,不过蜜雪冰城正畅销。甚至父母辈种地的人占了一半。小辈只有读书,无论未来如何,家里是否有地要继承,都是要先读书的。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一个煤矿就能带动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和一个医院,那样的时代早已远去了,只能透过文艺作品和老一辈人的话语中窥见一点时代的残影和虚像。
那么,我曾经的生活是如何的呢?
从睁开眼时开始算起。那时是小孩,可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以为全世界都长一个样子,就是家乡这样。后来长大一点看电视,发现世界那么大,那么广阔,还有那么多国家。当时仍然自傲,以为不过是有些高楼大厦罢了,算不得什么太厉害的成就。更何况,就算告诉那时的我,我也弄不清楚哪里厉害,也没那么多的悲凉。
离开家乡前时是高中生活。那时是最热血难凉、愤懑难平的时候了。青春年少,对于自己的家乡不是大城市有着诸多不满,而且做梦都想吃一顿肯德基。因为那时候追星,肯德基会送明星相关的卡片和小玩具,可是永远拿不到也吃不上,因为这里没有肯德基。而且也没有地铁站,更不用说博物馆、图书馆,那些在电视里才能看见的公共设施了。我只记得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雪,山货,过年时不禁烟火的年味,其余的,早已记不清了。
那时的生活虽然缺失了不少,如今想来倒也不错,并非自我安慰的托辞。在大城市待久了反而感觉浑身过敏,对这里的人,空气,无情的一切都过敏。家里的一切,草木山川都好像是有情的。可是我想我还是很难释怀自己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便利的交通,齐全的公共设施,良好的教育,诸如此类唯有在城市才能享受的东西。
于是怀着对家乡的复杂的心绪,时隔三年,我才终于回了家。之前借口留校做课题,寒暑假都依旧留在学校,就连过年我也借口没买上票不曾回家。我的确是在逃避。
之前实在不想回家,父母对于自己报考的决定即使过去那么多年还是颇有微词,当时我不顾父母和报考老师的反对选择了这个专业,网吧内众目睽睽之下还和他们大吵一架。他们嚷嚷着你选这个专业以后一定失业等着瞧吧。仿佛我真的失业他们便赢了一样。成功读研后他们的声量便小了一些,可还是在旁人夸奖我的时候推辞说,哪里好啊,还不是出来就找不着工作。仿佛这样他们便能替我找到工作一样。
当年报考,几乎是差点就将我报考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定向师范类,我抢着最后几秒改了志愿后,他们又差点连大学也不让我去上让我复读。只不过是因为这所大学离家远,而定向师范最终还是会回到家乡来。
我实在难以忍受家里的氛围,只要一刷到任何关于大学生的新闻他们便能立马联想到就业既而旁敲侧击,又不能真跟他们吵架,一吵架便动辄,我又没说你,我当时报考也没拦你啊,怎么说都不让说。天知道当时看我和看死人般无异而痛心疾首的是哪二位。
这次回家,也是家里真的要搬家,我那点零零碎碎没我在只怕真的要被弃掷逦迤。
回到家我只想着,收拾完我就赶紧跑。虽然是暑假,但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回家这几天权当是一个短短的暑假。
回到家后,气氛也并非如我想象那般窒息。我靠在家里的沙发上,父母都对我嘘寒问暖。其实他们每年过年都在催我回去,微信上也常给我发消息,我只敷衍回复,也从不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发微信。
我只不过是没法面对尴尬的家庭关系,父母之间几乎零交流,只有我回来了才算有点人气。搞的我像某种粘合剂,还是并不遵循我个人意愿的那种。
放下行李箱,换下衣服,忽略尴尬难忍的气氛,随意应答两句,嘴里塞了点葡萄就赶快冲进自己的屋子里。我看向书桌上,地上还有箱子里这些书本不由得一阵头大。大略扫了一眼,有高中的教科书,还没来得及扔掉的作业本,也有小学时候带密码锁的日记,我竟然还记得密码。
既然如此就顺手旋开看看,第一页铺面而来的是丑丑的字,内容是讨厌一个当时的同学。我都被我当时的恨意威吓到,而后又觉得好笑,果然那时候芝麻大的小事就能占领我的全世界。
剩下是五六个不同时期做过摘抄的本子,上面写满了幼稚的话语,比如从未完成的学习计划,雄心壮志等等诸如此类,摘抄反而不多。还是都带回去吧,暂且不想回忆。
再向下翻,翻到了以前的教科书。这是真的没用了,还是扔掉吧。说要扔掉但还是略看了看,好多我扭曲不成型的字迹,都是困倦难忍的时候做下的笔记。后来学聪明了,知道什么也记不下去干脆不记了等到课后补,要不然反而被杂乱无章的字迹占走了书上那点空白。果然,高二的书就比高一的书好了很多。正当我把它们通通挪开时,我发现了深藏于箱底的一个大铁盒。
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有这样的一个铁盒,里面装满的是自己的童年回忆。铁盒在我的设想中应该是丹麦蓝冠曲奇的,但我们家太偏远,没这种高档货,这铁盒不过是个普通的大茶叶盒而已。
掀开盖子,茶叶盒里装的竟然不是我的童年。里面是一个日记本,两张电影票根,一条手绳,好多塑封的拍立得照片,里头是明显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还穿着蓝白条校服。我和一个也穿着同样校服的高中男生笑的很开心。
手绳是粉白配色的,是我不懂的绳结样式。我在手绳一道上毫无天赋,曾创下过对着手机二十分钟一个开头都没编出来的奇迹,这绝不可能是我编的。而这手绳也不是工业制品,还能看见为了收尾用打火机烧过发黑的痕迹,只能是别人编的。
又拿起票根来看,时光荏苒,字迹早已褪色不见,上网搜搜如何复原,拿起电热夹板去烫,勉强能看清。反色的字迹日期显示是我上高一那年,一六年的三月份看的电影《疯狂动物城》。我突然诧异于朱迪和尼克火的天昏地暗之时竟然已经是九年前,我以为不过三四年而已。
只不过里面的两张票还都是半价的学生票,但我却一点也想不起来我和谁一起看的了。
既然是一个盒子里的,或许一起的对象是一个人。我放下烫的漆黑的票根,拿起两张拍立得照片,努力辨认着男生的脸庞。
我脑子里突然有根弦崩断了。
我怎么才认出来,我怎么才发现。
照片里的高中男生长得和方翊宸一模一样,眼鼻嘴,毫无差别。面庞上那点青涩与稚嫩又说明那真的是他的高中时代,而非现在的方翊宸。
我却无论怎么也想不通了,如果我与方翊宸认识,可我为什么对他的名字印象全无,我们两个的人生轨迹也错开的鲜明。我曾问过方翊宸的升学轨迹,与我半点不相干,更没有认识的可能。更何况怀安一中距离我家大约有几百公里,他是本地人,怀安市也是典型的我只能在电视里有缘得见的那种城市,两处相距甚远。
可若我们两个不认识,那诡异的似曾相识感,这铁盒里的东西,又在证明什么?
我的目光转移到了那本日记上。
翻开之后,我抚摸着纸张上我稚嫩笔迹的压痕。我才发现,原来我人生中那么重要的一段日子,被我彻底遗忘了。
人们对于现今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东北总是匮乏想象力的。他们大多只能想到九十年代灰暗的,大雪的,烟尘扑鼻有着高高的冷却塔的东北。因为这段时间如《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被人铭记,太多人写,从而也只想的到它。正如人们总记得盛唐多于晚唐,记得秦多于五代十国。出名即是如此。
那么,发挥一下想象力吧。想象一条街,一条不是城市里柏油马路而是水泥路的街,想象没那么宽敞的十字路口,想象随意闯红灯的行人与车,想象街道旁五颜六色的招牌以及店铺,想象低矮连绵的平房建筑群,想象在平房里穿插交错的“水泥路”,在下完雨后会变成水与泥结合物的土路。水坑上也许会有几块碎砖,为了让行人不至于无处下脚。而且往往这路是拱形的,深陷下去的地方是累积的车辙印。
似乎也并未与大城市差出千里。可人的底色是早已一泻千里了。这里没有cbd写字楼,没有光鲜亮丽的白领在星巴克喝咖啡。因为星巴克消费太高了,在这里不会有人花那么多钱去买一杯饮料,不过蜜雪冰城正畅销。甚至父母辈种地的人占了一半。小辈只有读书,无论未来如何,家里是否有地要继承,都是要先读书的。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一个煤矿就能带动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和一个医院,那样的时代早已远去了,只能透过文艺作品和老一辈人的话语中窥见一点时代的残影和虚像。
那么,我曾经的生活是如何的呢?
从睁开眼时开始算起。那时是小孩,可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以为全世界都长一个样子,就是家乡这样。后来长大一点看电视,发现世界那么大,那么广阔,还有那么多国家。当时仍然自傲,以为不过是有些高楼大厦罢了,算不得什么太厉害的成就。更何况,就算告诉那时的我,我也弄不清楚哪里厉害,也没那么多的悲凉。
离开家乡前时是高中生活。那时是最热血难凉、愤懑难平的时候了。青春年少,对于自己的家乡不是大城市有着诸多不满,而且做梦都想吃一顿肯德基。因为那时候追星,肯德基会送明星相关的卡片和小玩具,可是永远拿不到也吃不上,因为这里没有肯德基。而且也没有地铁站,更不用说博物馆、图书馆,那些在电视里才能看见的公共设施了。我只记得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雪,山货,过年时不禁烟火的年味,其余的,早已记不清了。
那时的生活虽然缺失了不少,如今想来倒也不错,并非自我安慰的托辞。在大城市待久了反而感觉浑身过敏,对这里的人,空气,无情的一切都过敏。家里的一切,草木山川都好像是有情的。可是我想我还是很难释怀自己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便利的交通,齐全的公共设施,良好的教育,诸如此类唯有在城市才能享受的东西。
于是怀着对家乡的复杂的心绪,时隔三年,我才终于回了家。之前借口留校做课题,寒暑假都依旧留在学校,就连过年我也借口没买上票不曾回家。我的确是在逃避。
之前实在不想回家,父母对于自己报考的决定即使过去那么多年还是颇有微词,当时我不顾父母和报考老师的反对选择了这个专业,网吧内众目睽睽之下还和他们大吵一架。他们嚷嚷着你选这个专业以后一定失业等着瞧吧。仿佛我真的失业他们便赢了一样。成功读研后他们的声量便小了一些,可还是在旁人夸奖我的时候推辞说,哪里好啊,还不是出来就找不着工作。仿佛这样他们便能替我找到工作一样。
当年报考,几乎是差点就将我报考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定向师范类,我抢着最后几秒改了志愿后,他们又差点连大学也不让我去上让我复读。只不过是因为这所大学离家远,而定向师范最终还是会回到家乡来。
我实在难以忍受家里的氛围,只要一刷到任何关于大学生的新闻他们便能立马联想到就业既而旁敲侧击,又不能真跟他们吵架,一吵架便动辄,我又没说你,我当时报考也没拦你啊,怎么说都不让说。天知道当时看我和看死人般无异而痛心疾首的是哪二位。
这次回家,也是家里真的要搬家,我那点零零碎碎没我在只怕真的要被弃掷逦迤。
回到家我只想着,收拾完我就赶紧跑。虽然是暑假,但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回家这几天权当是一个短短的暑假。
回到家后,气氛也并非如我想象那般窒息。我靠在家里的沙发上,父母都对我嘘寒问暖。其实他们每年过年都在催我回去,微信上也常给我发消息,我只敷衍回复,也从不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发微信。
我只不过是没法面对尴尬的家庭关系,父母之间几乎零交流,只有我回来了才算有点人气。搞的我像某种粘合剂,还是并不遵循我个人意愿的那种。
放下行李箱,换下衣服,忽略尴尬难忍的气氛,随意应答两句,嘴里塞了点葡萄就赶快冲进自己的屋子里。我看向书桌上,地上还有箱子里这些书本不由得一阵头大。大略扫了一眼,有高中的教科书,还没来得及扔掉的作业本,也有小学时候带密码锁的日记,我竟然还记得密码。
既然如此就顺手旋开看看,第一页铺面而来的是丑丑的字,内容是讨厌一个当时的同学。我都被我当时的恨意威吓到,而后又觉得好笑,果然那时候芝麻大的小事就能占领我的全世界。
剩下是五六个不同时期做过摘抄的本子,上面写满了幼稚的话语,比如从未完成的学习计划,雄心壮志等等诸如此类,摘抄反而不多。还是都带回去吧,暂且不想回忆。
再向下翻,翻到了以前的教科书。这是真的没用了,还是扔掉吧。说要扔掉但还是略看了看,好多我扭曲不成型的字迹,都是困倦难忍的时候做下的笔记。后来学聪明了,知道什么也记不下去干脆不记了等到课后补,要不然反而被杂乱无章的字迹占走了书上那点空白。果然,高二的书就比高一的书好了很多。正当我把它们通通挪开时,我发现了深藏于箱底的一个大铁盒。
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有这样的一个铁盒,里面装满的是自己的童年回忆。铁盒在我的设想中应该是丹麦蓝冠曲奇的,但我们家太偏远,没这种高档货,这铁盒不过是个普通的大茶叶盒而已。
掀开盖子,茶叶盒里装的竟然不是我的童年。里面是一个日记本,两张电影票根,一条手绳,好多塑封的拍立得照片,里头是明显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还穿着蓝白条校服。我和一个也穿着同样校服的高中男生笑的很开心。
手绳是粉白配色的,是我不懂的绳结样式。我在手绳一道上毫无天赋,曾创下过对着手机二十分钟一个开头都没编出来的奇迹,这绝不可能是我编的。而这手绳也不是工业制品,还能看见为了收尾用打火机烧过发黑的痕迹,只能是别人编的。
又拿起票根来看,时光荏苒,字迹早已褪色不见,上网搜搜如何复原,拿起电热夹板去烫,勉强能看清。反色的字迹日期显示是我上高一那年,一六年的三月份看的电影《疯狂动物城》。我突然诧异于朱迪和尼克火的天昏地暗之时竟然已经是九年前,我以为不过三四年而已。
只不过里面的两张票还都是半价的学生票,但我却一点也想不起来我和谁一起看的了。
既然是一个盒子里的,或许一起的对象是一个人。我放下烫的漆黑的票根,拿起两张拍立得照片,努力辨认着男生的脸庞。
我脑子里突然有根弦崩断了。
我怎么才认出来,我怎么才发现。
照片里的高中男生长得和方翊宸一模一样,眼鼻嘴,毫无差别。面庞上那点青涩与稚嫩又说明那真的是他的高中时代,而非现在的方翊宸。
我却无论怎么也想不通了,如果我与方翊宸认识,可我为什么对他的名字印象全无,我们两个的人生轨迹也错开的鲜明。我曾问过方翊宸的升学轨迹,与我半点不相干,更没有认识的可能。更何况怀安一中距离我家大约有几百公里,他是本地人,怀安市也是典型的我只能在电视里有缘得见的那种城市,两处相距甚远。
可若我们两个不认识,那诡异的似曾相识感,这铁盒里的东西,又在证明什么?
我的目光转移到了那本日记上。
翻开之后,我抚摸着纸张上我稚嫩笔迹的压痕。我才发现,原来我人生中那么重要的一段日子,被我彻底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