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凉如水,月影混着灯影映照在常府的青石路上。
一小厮正提灯领着锦衣公子往府内走,路上遇着了巡夜的便道:“公子回了。”一路问候了七八次,估计公子回府的消息已经传遍大小院落。
不久常管家走了过来,带了一句话:“老爷让公子现在去见他。”
常晏理了理衣冠,让小厮把书箱收好,随管家去了父亲住处。
父亲院内灯火透亮,穿着常服的端明殿学士正提笔凝思,忽而开始落墨,在纸上仔细勾画。
常晏候在一旁,等着父亲问话。
“几时了?”父亲突然问。
“戌时三刻,孩儿今日去玉春楼给母亲带了几盒新出的糕点,回来的晚些。”常晏回道。
父亲闻言淡笑,平日里威严的气势不自觉带上了几许柔和,“你母亲乏了,明日再去见她,”未了又补了句“糕点也给我捎些。”
“给父亲带了,只是怕您觉得太甜,买了其他的。”
“无妨。”父亲道,接着他停下笔,把它递给了候在一旁的儿子。
“让我看看你字写的怎么样。”
父亲常伴圣上左右拟奏代笔,写的一手好字,对常晏从小要求颇高。
常晏执笔写了一行,行书流畅,笔下字体清隽。
“颜卿的书法可谓当世一绝,你的字虽润,但还是少了些洒脱和风骨。”父亲说着,拿起纸张细看,不过单看这一行字也是极为赏心悦目,处处都让人感到熨帖。
他低头瞥到一旁的文章,不经意问:“南岭那一块地方发了大水,冲塌了许多山石和房屋,流民也多了起来。晏儿,要是你会怎么解决?”
常晏回答道:“不如让朝廷拨款新建,雇用流民,给他们一件可以解决温饱的工作。”
“这倒是个办法,但国库尚浅,财从哪里来?”
“南岭沿海富商多,或许可以让商人捐财,以他们的名义兴建房舍,朝廷也可以减免一些行商的禁令。况且大水冲塌了山石,倒是让南岭发现了一些玉矿。”
“晏儿怎知玉矿的事?”
“是孩儿的友人告知。”
“是太学的友人?还是经商的友人?今岁就要科举,你还想着从商的事吗。”父亲严声问。
“朝廷的官够多了。”常晏抬眼与父亲对视。
大雍朝是一个重文事的国家,热衷于科举取士,养了许多文官。或许是怕武官权利过大招致夺权,毕竟开国皇帝的位子就是兵变得来的。
朝廷任命地方官也总是三个文官任一个人的职,官员之间相互推卸,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大雍的官员尾大不掉,小官的俸禄一直在减少。
“可他们不是你,不是我儿子。”官场凶险,父亲身居高位多年,一直想让他入朝作为助力。
常晏沉默片刻道:“商人能做的比文官要多。”
他少时见过沿江一带经商的繁华。在他看来经商不是末流,是一件富裕百姓的利事,也是一件顶有趣的学问。
可父亲回避继续谈话,把纸张收好,“罢了,天色已晚,回去歇息吧,好好准备今年科举。”
“是,父亲。”常晏只好整理笔墨,退出了屋子。
“公子!今天下午有一位红衣姑娘来找您,见您不在,留下了一盒匣子。”
常晏没走几步就迎面撞见了自己院里的小厮。
那小厮觉得自家公子从不主动结识陌生姑娘,更别说自报家门。这匣子大概是个要紧东西,他得快点送到公子手上。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厮也算是猜对了,这是个宝贵东西,是他家公子失而复得的琼玉。
常晏打开木匣,难掩惊讶,匣中白玉在灯火的照耀下散发着萤萤微光,更显明净通透。
他一向喜欢这类玉,只需稍加雕饰便可为珍品。
***
东街玉喜坊内
楚文允一头扎进了首饰堆里,在他看来这些玉做的饰品每一件都极为漂亮,他只恨自己钱不够多,不然可以多买一些。
一件做为赔礼,一件做生辰礼,再备一件当作年礼。
正当他费心挑选时,店里的伙计突然喊道:“公子好!”
是常公子到了。
玉喜坊是常晏考入太学时家里准许他置办的铺子。至于为什么是玉器铺,大概是觉得玉至少是和君子、家世以及财富挂钩的商品。
他一把拉过好友,将刚拿手上的五六支簪子直往常晏怀里塞。
楚文允:“常掌柜到的有些晚呢,做为惩罚,帮我挑个簪子,算友情价。”
常晏:“楚兄这是来照顾生意,还是来贪玉的?”
楚文允:“我当然是专门来你这买玉啊,是我们友情的白银不够真吗?”
至于楚文允为什么会来买簪子,这要追溯到十天前。
这位才子醉后做词听曲,看谢莺儿头上的桃花簪子刻的栩栩如生,一时眼花把它当作真花,给折了!真折了。
他到现在还记得那把他吓得酒醒的“咔嚓”声,以及……谢姑娘瞬间阴沉的脸。
常晏笑道:“即是赔礼,为何不准备一样的。”
楚文允:“这样多没意思,你可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道理。”
这是诗经里的名句,拿美玉做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而是希望对方珍重情意,永相好。
常晏迟疑道:“你是想换真心?”
他闻言,难得郑重开口:“我楚文允的真心就栓她身上了,管它木桃还是琼瑶,只要谢姑娘肯给,楚某自当珍之重之。”
“既是送礼,不如就送这支桃花簪。”常晏说着挑出了一支白玉簪子,簪上刻着桃花,花瓣被染上了点湘妃色,譬如玉枝上的一点春意。
“这支好!就这支!走,陪我去一趟醉红楼。”楚文允说着一把将身上的钱袋都扔给了伙计。
常晏收玉道:“楚兄不急的话,我们先去买些糕点。”
楚文允:“谢姑娘又不喜欢,你昨天跑去卖字还让我帮你去玉春楼买了几盒,我不记得你喜欢吃啊?”
常晏答道:“同你一样,投桃报李。”
接着他把一块新玉交给了店里的师傅。那师傅还说这块玉难得形状像一尾鱼,不如刻成锦鲤图个好寓意。
楚文允还在一旁纳闷,他不记得好友有喜欢的人啊?
一小厮正提灯领着锦衣公子往府内走,路上遇着了巡夜的便道:“公子回了。”一路问候了七八次,估计公子回府的消息已经传遍大小院落。
不久常管家走了过来,带了一句话:“老爷让公子现在去见他。”
常晏理了理衣冠,让小厮把书箱收好,随管家去了父亲住处。
父亲院内灯火透亮,穿着常服的端明殿学士正提笔凝思,忽而开始落墨,在纸上仔细勾画。
常晏候在一旁,等着父亲问话。
“几时了?”父亲突然问。
“戌时三刻,孩儿今日去玉春楼给母亲带了几盒新出的糕点,回来的晚些。”常晏回道。
父亲闻言淡笑,平日里威严的气势不自觉带上了几许柔和,“你母亲乏了,明日再去见她,”未了又补了句“糕点也给我捎些。”
“给父亲带了,只是怕您觉得太甜,买了其他的。”
“无妨。”父亲道,接着他停下笔,把它递给了候在一旁的儿子。
“让我看看你字写的怎么样。”
父亲常伴圣上左右拟奏代笔,写的一手好字,对常晏从小要求颇高。
常晏执笔写了一行,行书流畅,笔下字体清隽。
“颜卿的书法可谓当世一绝,你的字虽润,但还是少了些洒脱和风骨。”父亲说着,拿起纸张细看,不过单看这一行字也是极为赏心悦目,处处都让人感到熨帖。
他低头瞥到一旁的文章,不经意问:“南岭那一块地方发了大水,冲塌了许多山石和房屋,流民也多了起来。晏儿,要是你会怎么解决?”
常晏回答道:“不如让朝廷拨款新建,雇用流民,给他们一件可以解决温饱的工作。”
“这倒是个办法,但国库尚浅,财从哪里来?”
“南岭沿海富商多,或许可以让商人捐财,以他们的名义兴建房舍,朝廷也可以减免一些行商的禁令。况且大水冲塌了山石,倒是让南岭发现了一些玉矿。”
“晏儿怎知玉矿的事?”
“是孩儿的友人告知。”
“是太学的友人?还是经商的友人?今岁就要科举,你还想着从商的事吗。”父亲严声问。
“朝廷的官够多了。”常晏抬眼与父亲对视。
大雍朝是一个重文事的国家,热衷于科举取士,养了许多文官。或许是怕武官权利过大招致夺权,毕竟开国皇帝的位子就是兵变得来的。
朝廷任命地方官也总是三个文官任一个人的职,官员之间相互推卸,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大雍的官员尾大不掉,小官的俸禄一直在减少。
“可他们不是你,不是我儿子。”官场凶险,父亲身居高位多年,一直想让他入朝作为助力。
常晏沉默片刻道:“商人能做的比文官要多。”
他少时见过沿江一带经商的繁华。在他看来经商不是末流,是一件富裕百姓的利事,也是一件顶有趣的学问。
可父亲回避继续谈话,把纸张收好,“罢了,天色已晚,回去歇息吧,好好准备今年科举。”
“是,父亲。”常晏只好整理笔墨,退出了屋子。
“公子!今天下午有一位红衣姑娘来找您,见您不在,留下了一盒匣子。”
常晏没走几步就迎面撞见了自己院里的小厮。
那小厮觉得自家公子从不主动结识陌生姑娘,更别说自报家门。这匣子大概是个要紧东西,他得快点送到公子手上。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厮也算是猜对了,这是个宝贵东西,是他家公子失而复得的琼玉。
常晏打开木匣,难掩惊讶,匣中白玉在灯火的照耀下散发着萤萤微光,更显明净通透。
他一向喜欢这类玉,只需稍加雕饰便可为珍品。
***
东街玉喜坊内
楚文允一头扎进了首饰堆里,在他看来这些玉做的饰品每一件都极为漂亮,他只恨自己钱不够多,不然可以多买一些。
一件做为赔礼,一件做生辰礼,再备一件当作年礼。
正当他费心挑选时,店里的伙计突然喊道:“公子好!”
是常公子到了。
玉喜坊是常晏考入太学时家里准许他置办的铺子。至于为什么是玉器铺,大概是觉得玉至少是和君子、家世以及财富挂钩的商品。
他一把拉过好友,将刚拿手上的五六支簪子直往常晏怀里塞。
楚文允:“常掌柜到的有些晚呢,做为惩罚,帮我挑个簪子,算友情价。”
常晏:“楚兄这是来照顾生意,还是来贪玉的?”
楚文允:“我当然是专门来你这买玉啊,是我们友情的白银不够真吗?”
至于楚文允为什么会来买簪子,这要追溯到十天前。
这位才子醉后做词听曲,看谢莺儿头上的桃花簪子刻的栩栩如生,一时眼花把它当作真花,给折了!真折了。
他到现在还记得那把他吓得酒醒的“咔嚓”声,以及……谢姑娘瞬间阴沉的脸。
常晏笑道:“即是赔礼,为何不准备一样的。”
楚文允:“这样多没意思,你可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道理。”
这是诗经里的名句,拿美玉做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而是希望对方珍重情意,永相好。
常晏迟疑道:“你是想换真心?”
他闻言,难得郑重开口:“我楚文允的真心就栓她身上了,管它木桃还是琼瑶,只要谢姑娘肯给,楚某自当珍之重之。”
“既是送礼,不如就送这支桃花簪。”常晏说着挑出了一支白玉簪子,簪上刻着桃花,花瓣被染上了点湘妃色,譬如玉枝上的一点春意。
“这支好!就这支!走,陪我去一趟醉红楼。”楚文允说着一把将身上的钱袋都扔给了伙计。
常晏收玉道:“楚兄不急的话,我们先去买些糕点。”
楚文允:“谢姑娘又不喜欢,你昨天跑去卖字还让我帮你去玉春楼买了几盒,我不记得你喜欢吃啊?”
常晏答道:“同你一样,投桃报李。”
接着他把一块新玉交给了店里的师傅。那师傅还说这块玉难得形状像一尾鱼,不如刻成锦鲤图个好寓意。
楚文允还在一旁纳闷,他不记得好友有喜欢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