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
“你要去南岭?”
灵箐一脸不赞同,她还想着这几天就带妹妹回城,拉起妹妹左手就往人群外走。
“诶,姐姐,二姐姐。”
“我还没去过其他地方呢。”
灵歌被拉得一踉跄,快步跟上姐姐,心里琢磨着该怎么推延时间。毕竟二姐姐不一样,姐姐她很喜欢人族。
出巡队伍经历三日舟车劳顿,总算在第四日清晨乘船入了南岭地界。
客船漂泊于汾水之上,烟波浩渺,骤雨如幕。
原本窄小的汾水被拓宽了两倍,这宽度不是人挖的,而是水漫的。
两个月前,南岭多地暴发大水,其中汾水口堤坝坍塌事件最为严重。
瞬息之间,洪水漫过江岸,掩盖了农田、石板路、小木屋,最后只能从水面看到零星的几株树冠。
船主说这水面至少上涨了10米。南岭多山地,好在此地城镇大多建在半山腰上,只是低处的人遭了殃。
阴云低垂,雨势未停,这样的天气可不适合再行船,船主匆忙指挥客船靠岸,让客人先去岸上书院避雨。
离岸不远处有一座别致楼阁,楼阁建于密林中,青瓦铺顶,红木做梁,檐下的四方牌匾上写着“文熹书院”四个金色大字。
据说此楼是前朝的大文豪陆白所建,牌匾上的金字便是他题的,外墙上还刻有陆白的诗句,吸引无数读书人至此。
众人进入书院避雨,山长热情地邀人到堂中闲坐,起炉煮茶。直到衣肩的湿气被炉火散尽,又重新沾染上院内的茶香。
雨依旧在下着,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地敲打屋檐。常晏能听到后院书舍传来的诵读声,书声琅琅,在大雨中格外鲜明。
堂上,阮大人正与山长谈话,提及堤坝被冲塌一事,山长只道是时运不济。
往年入秋后,汾水的水量都会减少,今年的雨季也早过了。
任谁也没想到,当地水位非但没有下降,还在连日的几场大雨中上涨,最终漫过汾水堤口。
阮大人并不认同时运的说法,因为建堤一开始就需要考虑水位因素,为此还会专门设立监测水位的官员。他倒是不信没人注意到汾水上涨的情况。
至于问题到底出在哪?只能先去堤坝处查看一番,再行定论。
他心中思虑良多,面上却一派淡然地与山长继续闲谈,甚至谈到了书院治理的方法。
山长觉得有趣,很是自得地把自己管理书院多年的经验道了出来,文熹书院的治理确实独具特色。
雨停,炉火将熄,阮大人与山长拜别,约定择日再叙。
队伍匆匆登船,起程往汾水口方向驶去。
而此刻汾水江底,一抹红色身影在水中穿梭,快速且灵活。
红影绕过江底无数折断的梁木,忽然在一方石碑前停了下来。
这块石碑很大,还刻了一整面字。灵歌好奇地凑近,仔细辨认碑上字句。
好像是一些看过的书里有的句子,眼熟,却不知其意。
她又转向另一面,这几个字她认得,是“南川书院”,想起“书院”是同常晏一样的书生们读书的地方。
“它竟然跑水底来了。”
灵歌曾在海里见过沉船,那是一座庞然大物坠落海底,桅杆折断,船体分崩离析。
这里却不一样,这倒是她第一次在水底看到那么多人族的东西,因为这块人族的土地被水给占领了。
一路上也看到过几间屋子,有的残破不堪,有的还算完好,但都没有人的痕迹。
她忍不住心想,若是人也能在水里生活就好了,这样她也可以带朋友回灵琴城。
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完好的建筑,她快速游到建筑门前,打算进里面看看。
木门大敞,水流把窗户破开几个大窟窿,光影昏暗斑驳,室内杂乱无章。
灵歌拿起一颗夜珠照明,发现这里散落着许多书籍,还有一整列,一整列的书架。架子都是空的,除了地上的这些,应该大部分书都被人带走了。
不难想象这里原本的藏书该是怎样的繁多,宛如一座宝库。
可惜的是宝库被毁,纸制的书籍早已腐烂,只有竹简书得以留存,却也字迹难辨。
灵歌在地面翻找起来,想找到所有完好的竹简,把它们带到岸上。毕竟人族很宝贝他们的藏书,任其烂在水底太过糟蹋。
实际上能看清字的竹简很少,但她从书架底下翻出了一个箱子,箱子不大,并且密封完好,看起来是个宝贝东西。
她用捡到的麻绳绑好箱子和竹简,带上它们往水岸方向游去。
云销雨霁,日光斜射入水间,金波荡漾,江水悠悠。
岸上灵歌拿起一卷书简,在光下眯眼细瞧,这是一本《算经》,涉及许多数字测量类的题目。她看起来就是字都认得,但排列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她又小心打开那个箱子,好在水渗的不算严重,箱子里放着一个石人偶,还有一沓她看不懂的数据。
思索一番后,灵歌决定还是把它们交给人族。汾水江面有时会飘过几艘木船,她决定等下一艘船经过就顺势搭上。
就是不知道常晏现在在哪?他应当会很喜欢这些书简。
从邕京出发的巡察队伍显眼,她一路问寻过来,也算是跟上了队伍的行进路线。
可她是偷偷离京的,为避免被二姐姐发现,一直隐藏踪迹绕了好一段路。一路上苦中作乐,也算是把沿途风光给看遍了。
但今早却把队伍跟丢了,她恼归恼,好在脑子没丢。先沿汾水江进入南岭,目的地一样肯定能找着吧。
灵歌最后搭上了一艘渔船。驾船的渔伯皮肤黝黑,面容深邃,他载着出海打捞回的鱼虾,打算趁着天晴,拿去市集上卖。
渔伯对书简不感兴趣,灵歌快速递上一串铜钱,请求他载自己一程。她要去镇上的官府一趟,因为官府是阮大人肯定会去的地方。
渔船上路,荡开江面,划出一道长长的水痕。
碧空如洗,青山如黛,船上有一小孩唱起了父辈传下来的渔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他是渔伯的孩子,清脆的歌声在山水间回荡。
“你要去南岭?”
灵箐一脸不赞同,她还想着这几天就带妹妹回城,拉起妹妹左手就往人群外走。
“诶,姐姐,二姐姐。”
“我还没去过其他地方呢。”
灵歌被拉得一踉跄,快步跟上姐姐,心里琢磨着该怎么推延时间。毕竟二姐姐不一样,姐姐她很喜欢人族。
出巡队伍经历三日舟车劳顿,总算在第四日清晨乘船入了南岭地界。
客船漂泊于汾水之上,烟波浩渺,骤雨如幕。
原本窄小的汾水被拓宽了两倍,这宽度不是人挖的,而是水漫的。
两个月前,南岭多地暴发大水,其中汾水口堤坝坍塌事件最为严重。
瞬息之间,洪水漫过江岸,掩盖了农田、石板路、小木屋,最后只能从水面看到零星的几株树冠。
船主说这水面至少上涨了10米。南岭多山地,好在此地城镇大多建在半山腰上,只是低处的人遭了殃。
阴云低垂,雨势未停,这样的天气可不适合再行船,船主匆忙指挥客船靠岸,让客人先去岸上书院避雨。
离岸不远处有一座别致楼阁,楼阁建于密林中,青瓦铺顶,红木做梁,檐下的四方牌匾上写着“文熹书院”四个金色大字。
据说此楼是前朝的大文豪陆白所建,牌匾上的金字便是他题的,外墙上还刻有陆白的诗句,吸引无数读书人至此。
众人进入书院避雨,山长热情地邀人到堂中闲坐,起炉煮茶。直到衣肩的湿气被炉火散尽,又重新沾染上院内的茶香。
雨依旧在下着,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地敲打屋檐。常晏能听到后院书舍传来的诵读声,书声琅琅,在大雨中格外鲜明。
堂上,阮大人正与山长谈话,提及堤坝被冲塌一事,山长只道是时运不济。
往年入秋后,汾水的水量都会减少,今年的雨季也早过了。
任谁也没想到,当地水位非但没有下降,还在连日的几场大雨中上涨,最终漫过汾水堤口。
阮大人并不认同时运的说法,因为建堤一开始就需要考虑水位因素,为此还会专门设立监测水位的官员。他倒是不信没人注意到汾水上涨的情况。
至于问题到底出在哪?只能先去堤坝处查看一番,再行定论。
他心中思虑良多,面上却一派淡然地与山长继续闲谈,甚至谈到了书院治理的方法。
山长觉得有趣,很是自得地把自己管理书院多年的经验道了出来,文熹书院的治理确实独具特色。
雨停,炉火将熄,阮大人与山长拜别,约定择日再叙。
队伍匆匆登船,起程往汾水口方向驶去。
而此刻汾水江底,一抹红色身影在水中穿梭,快速且灵活。
红影绕过江底无数折断的梁木,忽然在一方石碑前停了下来。
这块石碑很大,还刻了一整面字。灵歌好奇地凑近,仔细辨认碑上字句。
好像是一些看过的书里有的句子,眼熟,却不知其意。
她又转向另一面,这几个字她认得,是“南川书院”,想起“书院”是同常晏一样的书生们读书的地方。
“它竟然跑水底来了。”
灵歌曾在海里见过沉船,那是一座庞然大物坠落海底,桅杆折断,船体分崩离析。
这里却不一样,这倒是她第一次在水底看到那么多人族的东西,因为这块人族的土地被水给占领了。
一路上也看到过几间屋子,有的残破不堪,有的还算完好,但都没有人的痕迹。
她忍不住心想,若是人也能在水里生活就好了,这样她也可以带朋友回灵琴城。
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完好的建筑,她快速游到建筑门前,打算进里面看看。
木门大敞,水流把窗户破开几个大窟窿,光影昏暗斑驳,室内杂乱无章。
灵歌拿起一颗夜珠照明,发现这里散落着许多书籍,还有一整列,一整列的书架。架子都是空的,除了地上的这些,应该大部分书都被人带走了。
不难想象这里原本的藏书该是怎样的繁多,宛如一座宝库。
可惜的是宝库被毁,纸制的书籍早已腐烂,只有竹简书得以留存,却也字迹难辨。
灵歌在地面翻找起来,想找到所有完好的竹简,把它们带到岸上。毕竟人族很宝贝他们的藏书,任其烂在水底太过糟蹋。
实际上能看清字的竹简很少,但她从书架底下翻出了一个箱子,箱子不大,并且密封完好,看起来是个宝贝东西。
她用捡到的麻绳绑好箱子和竹简,带上它们往水岸方向游去。
云销雨霁,日光斜射入水间,金波荡漾,江水悠悠。
岸上灵歌拿起一卷书简,在光下眯眼细瞧,这是一本《算经》,涉及许多数字测量类的题目。她看起来就是字都认得,但排列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她又小心打开那个箱子,好在水渗的不算严重,箱子里放着一个石人偶,还有一沓她看不懂的数据。
思索一番后,灵歌决定还是把它们交给人族。汾水江面有时会飘过几艘木船,她决定等下一艘船经过就顺势搭上。
就是不知道常晏现在在哪?他应当会很喜欢这些书简。
从邕京出发的巡察队伍显眼,她一路问寻过来,也算是跟上了队伍的行进路线。
可她是偷偷离京的,为避免被二姐姐发现,一直隐藏踪迹绕了好一段路。一路上苦中作乐,也算是把沿途风光给看遍了。
但今早却把队伍跟丢了,她恼归恼,好在脑子没丢。先沿汾水江进入南岭,目的地一样肯定能找着吧。
灵歌最后搭上了一艘渔船。驾船的渔伯皮肤黝黑,面容深邃,他载着出海打捞回的鱼虾,打算趁着天晴,拿去市集上卖。
渔伯对书简不感兴趣,灵歌快速递上一串铜钱,请求他载自己一程。她要去镇上的官府一趟,因为官府是阮大人肯定会去的地方。
渔船上路,荡开江面,划出一道长长的水痕。
碧空如洗,青山如黛,船上有一小孩唱起了父辈传下来的渔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他是渔伯的孩子,清脆的歌声在山水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