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去了上次买鸡的老爷子家,一口气要了四公四母共八只童鸡,为了方便带回家,鸡爪子用布绳捆住后直接系到了车帮上,这样就不用担心半路会跑掉了。
他们要养蚕,后面有一个多月都无暇来城里买东西,所以今日必须要把未来一个多月的口粮买好。
买完鸡后两人又去了肉铺,买了两斤鲜猪肉,和能久放的猪肉干,以及腊肉和风干鱼。
接着又跑到粮铺,买了两袋大白米与白面,盐、糖、花椒等调料,另外还有魏承晏喜欢的酒。
一趟下来板车直接装满了,比当初魏承晏用衣袍发冠换来的那一车摞得还要高。
而他们要买的竹匾和蚕卵,因为数目大,掌柜的亲自安排伙计给送到了家里。
回到家时正值晌午,谢蓝衣跳下板车,吆喝大家搬东西。
几个人来来回来后,厨房就被摆得满满当当的全是粮食。
早在之前他们两家就经常坐在一起吃饭,现在更是直接用一个灶,又要一起养蚕,往后相处的时间只会更多。
趁着银珠在厨房给大家做饭,谢蓝衣带着其他人一起动手将两家之间隔着的篱笆拆了。
篱笆都是好几年前做的,用的是从斧山砍来的青竹,久经风吹日晒,现今变得黄白黄白的,一折就断,留着没有其它用途,所以拆完后全都抱进了厨房,拿来烧火做饭。
两家的布局本就相似,中间没有篱笆隔挡,任谁看了都会说这是一个家。
大家对此都甚是满意。
用过晌午饭,谢蓝衣和魏承晏驱车去了地里,到那时蚕棚和架子已经全部搭好。
现在的蚕棚和之前在自家院子里的蚕棚一样,除了变大许多,周边也用长木板围了起来,两个木板间留有一指宽的缝隙,用来通风透光。
而在门口处,中间原本没有门,但因晚上蚕棚无人,谨慎起见,谢蓝衣还是买来铜锁,装了个木门,以防夜里有小贼。
给工人结完工钱后,她和魏承晏开始清扫蚕棚,谢成山也跟着一起帮忙,还将每个架子都认真检查了一遍,确保每一层都足够结实。
可不知为何,谢蓝衣瞧着谢成山,总觉得他神色有些怪异,不知是因为近日在蚕棚监工太累了,还是有什么心事。
她走到谢成山身旁,温柔体贴地道:“这几日大哥够忙了,打扫蚕棚我和魏承晏来就行,大哥好好歇歇。”
谢成山没有应答,只问道:“这些能出多少斤蚕茧?”
谢蓝衣早就计算过,所以回答的很快,“一万七千多斤,不出意外的话,能卖八九百两。”
谢成山着实被这个数目狠狠惊住了,站在原地沉默了好一会儿。
谢蓝衣觉得他更不对劲了,直接问:“大哥这是怎么了?”
谢成山面露担忧地看着她,“一万多斤,妹子你有没有想过,倘若卖不了钱,或者养不出蚕茧,你该怎么办?你收桑叶,两文钱一斤,这么多蚕,光是收桑叶的钱,就足够在城里买座大宅院了。”
谢蓝衣这才明白,谢成山之所以神色不对,原是在担心她。
她莞尔一笑,连忙宽慰道:“大哥不用担心,我心里有数,而且我已经养过一次了,知道怎么能把蚕养好。”
“你……”谢成山长叹一声,神色并无缓和,良久过后,又道,“你当真变了许多,想当年你还未出嫁时,连大声说话都不敢,更别提做什么生意了。”
谢蓝衣心里咯噔一下,生怕谢成山发现她的端倪,开始满脑子找说辞,还未等找好说辞,又听到谢成山咬牙道:“李家那母子当真是可恨!”
能让一个弱女子性情大变,必然是经历了许多磋磨,再看着谢蓝衣,谢成山满眼都是自责和心疼。
谢蓝衣被这眼神刺痛到了,她上前挽住谢成山的手臂,语气有些撒娇,“好了大哥,你就别想那么多了,我就是想多挣点钱,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可你要是赔钱了,大哥拿不出钱来帮你啊!”谢成山痛恨道。
“呸呸呸!可别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好好的怎么会赔钱?”谢蓝衣晃了晃谢成山的手臂,“大哥若是不放心,以后就和大嫂常过来看看,正好家里也能热闹热闹。”
“那是肯定的。”说话间,谢成山的目光落在谢蓝衣的脸颊上,棚子下光线暗,但依然能看出谢蓝衣的气色很好,头发乌黑发亮,皮肤白皙透红,连嘴唇都像是涂了胭脂般饱满红润,一看就是不缺食的人。
看到她这样,谢成山才不再多想。
就在这时,赵堂和银珠驾着牛车将竹匾和蚕卵拉了过来,谢蓝衣见谢成山又变得和往常一样生龙活虎,抚慰几句后就紧忙过去抬竹匾了。
一百多个架子要放竹匾,还要撒蚕卵,谢成山担心他们忙不过来,并未急着回家去,而是和他们一起干。
忙完这些,赵堂和银珠又用牛车拉来了一张旧的四方桌和两个小椅,以及家里仅剩的一百斤石灰。
现在的蚕棚比起当初建在院子里时大了好几倍,再加上这季节雨水多,这一百斤石灰显然是不够用。
于是谢蓝衣就和赵堂商量道:“赵大哥,咱们这棚子大,后面要用的石灰肯定多,你能不能跑趟你堂舅三儿子的媳妇她娘家的大表哥的襟弟家,找他买点石灰,就按正常价。”
赵堂将石灰蹾放在蚕棚一侧,朗声道:“要干什么活,你直接说就是,不用这么客气,我明日一早就去他家。”
银珠提着小椅走进蚕棚,插进话茬,“前两日我还和赵哥商量着,之前他送我们那么多石灰,说要去他家走一趟,到现在还没去。”
谢蓝衣道:“哎那正好,趁着现在蚕卵还没有孵出来,你们俩个一块去,带上小鹿,到地方了替我向你亲戚道声谢。”
银珠高兴极了,“那成,我和赵哥明日就去。”说完还不忘正事,“那石灰要买多少斤?要大块的还是化开的?”
“和上次的一样就行,先要五百斤。”
银珠应了声好,赵堂倏然笑道:“我那亲戚石灰生意做的艰难,若知道来了大户,心里头肯定高兴。”
谢蓝衣道:“那也是应该的,上次他送我们那么多石灰,我们也不能白拿,以后只要养蚕都买他家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蚕棚里的气氛轻松愉快欢畅。
.
次日赵堂带着家人去了福阳县,谢成山驱车回了南竹村,家里只剩下谢蓝衣和魏承晏两人。
两人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蚕棚里。
短短半日,原本蚕棚里只有一张四方桌,两个小椅,到如今又多了张榆木做的罗汉床,和放置在罗汉床中间的矮几,矮几上有一套白瓷茶具,和两坛高粱酒,两盏油灯,这些都是魏承晏驾车去鹿和县买来的。
为了能随时喝上热茶,他还在罗汉床旁动手做了个小泥炉,小泥炉上架着烧水的铁壶。
这么一捯饬,蚕棚口瞬间变拥挤了。
而他本人此刻正瘫坐在罗汉床上,手臂随意搭在雕刻着井字纹的围子上,嗓音懒洋洋地道:“忘了买靠枕了,有点硌得慌。”
“行了你,你这弄得跟来度假的一样,咱们是来看着蚕的。”谢蓝衣走过去,在矮几的另一侧坐下。
“看蚕又不耽误休息,喏,尝尝。”魏承晏伸手拿起一块放置在矮几上的米糕,朝这边递来,“特意让她们多撒了一层糖霜。”
谢蓝衣伸手接过,拿在唇边咬了一口。
与魏承晏上次买的不同,这次的米糕不仅外面的糖霜多,里面还裹有厚厚的豆沙,一口下去,香甜软糯一样不缺。
一个米糕就有半个手掌大,谢蓝衣吃得停不下来,不知不觉身子向后靠,也学起了魏承晏样子,将手臂搭在围子上,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安逸。
蚕棚静谧,岁月静好。
不知过了多久,魏承晏倏然道:“还是得买个靠枕。”
谢蓝衣品着米糕,嗓音慵懒,“省着点吧,等卖完蚕茧再买,我担心银子不够用。”
魏承晏朝这边瞟了一眼,“怎么不够用?后面我们只要买桑叶就成了。”
“好像也……”话未说完,谢蓝衣腾地坐直了身,双眼猛然瞪大,“好像还真不够!”
她之前并未细算过要买多少斤桑叶,想着两文一斤,又不贵,可搁不住数量多呀!
之前只养了两百多竹匾的蚕宝宝,加上银珠家的,拢共也就三百多,如今可是一千多。
谢蓝衣将米糕咬在嘴里,拿起白瓷茶盏往矮几上倒了几滴热茶,随后用食指指尖蘸过,在矮几上算数。
矮几和罗汉床一样,上面都刷了一层桐油,程光瓦亮的,一指下去,字迹清晰可人。
“怎么了?”魏承晏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不动,看着谢蓝衣小脸皱成一团。
谢蓝衣算完后,咬下在嘴里的米糕,掉下的一半拿在手心,还未等米糕咽下去,就急道:“咱们的钱还真不够买桑叶的。”
“不可能。”魏承晏坐直身,拿右手食指蘸了下矮几上的水,打算自己算一遍。
谢蓝衣咽下糕点,语速极快地道:“咱们这有一千零八十个竹匾,一个竹匾三千五百只左右的蚕,一只蚕从孵出来到结茧要食二十多克的桑叶,一斤桑叶两文,需要……”
“三百三十多两银子。”魏承晏说出了谢蓝衣未说完的后半句话,说完眉头已经蹙起。
而谢蓝衣险些一口气没上来,手中的米糕都不香了。
魏承晏正色道:“咱们现在还有多少钱?”
谢蓝衣仔细想了想,“买竹匾花了七十多两,请工匠、买木材、粮食、蚕卵、石灰……总共算起来,现在就剩下一百三十两左右。”想起今早给了魏承晏十两银子,她手心向上,朝他伸去,“你买东西剩下的钱呢?”
“没剩,花完了。”
谢蓝衣愕然,“这一个罗汉床十两银子?!哪个天杀的卖你的?”
“没有。”魏承晏解释,“剩下的钱我去陈氏布庄买了料子,给大家定了新衣,过几日就能送过来。”
谢蓝衣收回手,整个人活像被抽空了力气,向后瘫坐着。
她原本想着卖了蚕茧,往后的日子就会吃穿不愁,可如今光买桑叶的钱就差了两百两。
“这怎么还越卖越穷了?”谢蓝衣纳闷嘀咕。
魏承晏道:“既然没钱,我们还按照之前的结算法,反正这蚕茧出来的快,村民不会有意见。”
“那也只能这样了。”
这一次要欠的钱比上一次多太多,谢蓝衣只能更加谨慎的养蚕,即使现在蚕卵还没有孵出来,她一日也要巡查十几遍。
预计蚕卵快要孵出来时,她开始吆喝村里人,告诉大家自己要收桑叶了。
和之前定下的规矩一样,谁家想要卖桑叶,早上就要先来她家里领份额,领到的份额要确保在当日天黑前送来。
蚕茧孵出来后,谢蓝衣第一日就定下了两千斤的份额。
村民送来桑叶,检查无误后,开始将桑叶用刀切成细丝状,然后再均匀地撒在竹匾上。
光是切丝这一个活,谢蓝衣就被累得够呛,为了方便切桑叶,她又从家里多运了一张四方桌过来,而那买来休憩的罗汉床,如今已经变成了切桑叶的地方,两边都放着背篓,一个背篓里是待切的完整桑叶,一个背篓里是已经切成丝等待喂蚕的桑叶,中间的小矮几,上面的茶杯茶壶不知放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菜板,菜板上放着泛着银光的菜刀。
整日靠躺在罗汉床上的魏承晏,此时已经无暇再躺,一天到晚在外面忙着收桑叶。
村民们带着桑叶排着长队,等待称重结算,熙熙嚷嚷的活像县城街上早市。
而谢蓝衣、赵堂则是埋头切桑叶,切好的桑叶由银珠撒到竹匾上。
为了切快些,谢蓝衣一次会从背篓里拿二三十片桑叶,在掌心里囫囵裹成圆筒状,用力按压在案板上,再用刀慢慢切,切好后,刀刃顺势向右一滑,桑叶就会顺着案板落在右侧放置的背篓里。
正忙的不可开交时,门外不知怎地,忽然喧闹起来。
他们要养蚕,后面有一个多月都无暇来城里买东西,所以今日必须要把未来一个多月的口粮买好。
买完鸡后两人又去了肉铺,买了两斤鲜猪肉,和能久放的猪肉干,以及腊肉和风干鱼。
接着又跑到粮铺,买了两袋大白米与白面,盐、糖、花椒等调料,另外还有魏承晏喜欢的酒。
一趟下来板车直接装满了,比当初魏承晏用衣袍发冠换来的那一车摞得还要高。
而他们要买的竹匾和蚕卵,因为数目大,掌柜的亲自安排伙计给送到了家里。
回到家时正值晌午,谢蓝衣跳下板车,吆喝大家搬东西。
几个人来来回来后,厨房就被摆得满满当当的全是粮食。
早在之前他们两家就经常坐在一起吃饭,现在更是直接用一个灶,又要一起养蚕,往后相处的时间只会更多。
趁着银珠在厨房给大家做饭,谢蓝衣带着其他人一起动手将两家之间隔着的篱笆拆了。
篱笆都是好几年前做的,用的是从斧山砍来的青竹,久经风吹日晒,现今变得黄白黄白的,一折就断,留着没有其它用途,所以拆完后全都抱进了厨房,拿来烧火做饭。
两家的布局本就相似,中间没有篱笆隔挡,任谁看了都会说这是一个家。
大家对此都甚是满意。
用过晌午饭,谢蓝衣和魏承晏驱车去了地里,到那时蚕棚和架子已经全部搭好。
现在的蚕棚和之前在自家院子里的蚕棚一样,除了变大许多,周边也用长木板围了起来,两个木板间留有一指宽的缝隙,用来通风透光。
而在门口处,中间原本没有门,但因晚上蚕棚无人,谨慎起见,谢蓝衣还是买来铜锁,装了个木门,以防夜里有小贼。
给工人结完工钱后,她和魏承晏开始清扫蚕棚,谢成山也跟着一起帮忙,还将每个架子都认真检查了一遍,确保每一层都足够结实。
可不知为何,谢蓝衣瞧着谢成山,总觉得他神色有些怪异,不知是因为近日在蚕棚监工太累了,还是有什么心事。
她走到谢成山身旁,温柔体贴地道:“这几日大哥够忙了,打扫蚕棚我和魏承晏来就行,大哥好好歇歇。”
谢成山没有应答,只问道:“这些能出多少斤蚕茧?”
谢蓝衣早就计算过,所以回答的很快,“一万七千多斤,不出意外的话,能卖八九百两。”
谢成山着实被这个数目狠狠惊住了,站在原地沉默了好一会儿。
谢蓝衣觉得他更不对劲了,直接问:“大哥这是怎么了?”
谢成山面露担忧地看着她,“一万多斤,妹子你有没有想过,倘若卖不了钱,或者养不出蚕茧,你该怎么办?你收桑叶,两文钱一斤,这么多蚕,光是收桑叶的钱,就足够在城里买座大宅院了。”
谢蓝衣这才明白,谢成山之所以神色不对,原是在担心她。
她莞尔一笑,连忙宽慰道:“大哥不用担心,我心里有数,而且我已经养过一次了,知道怎么能把蚕养好。”
“你……”谢成山长叹一声,神色并无缓和,良久过后,又道,“你当真变了许多,想当年你还未出嫁时,连大声说话都不敢,更别提做什么生意了。”
谢蓝衣心里咯噔一下,生怕谢成山发现她的端倪,开始满脑子找说辞,还未等找好说辞,又听到谢成山咬牙道:“李家那母子当真是可恨!”
能让一个弱女子性情大变,必然是经历了许多磋磨,再看着谢蓝衣,谢成山满眼都是自责和心疼。
谢蓝衣被这眼神刺痛到了,她上前挽住谢成山的手臂,语气有些撒娇,“好了大哥,你就别想那么多了,我就是想多挣点钱,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可你要是赔钱了,大哥拿不出钱来帮你啊!”谢成山痛恨道。
“呸呸呸!可别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好好的怎么会赔钱?”谢蓝衣晃了晃谢成山的手臂,“大哥若是不放心,以后就和大嫂常过来看看,正好家里也能热闹热闹。”
“那是肯定的。”说话间,谢成山的目光落在谢蓝衣的脸颊上,棚子下光线暗,但依然能看出谢蓝衣的气色很好,头发乌黑发亮,皮肤白皙透红,连嘴唇都像是涂了胭脂般饱满红润,一看就是不缺食的人。
看到她这样,谢成山才不再多想。
就在这时,赵堂和银珠驾着牛车将竹匾和蚕卵拉了过来,谢蓝衣见谢成山又变得和往常一样生龙活虎,抚慰几句后就紧忙过去抬竹匾了。
一百多个架子要放竹匾,还要撒蚕卵,谢成山担心他们忙不过来,并未急着回家去,而是和他们一起干。
忙完这些,赵堂和银珠又用牛车拉来了一张旧的四方桌和两个小椅,以及家里仅剩的一百斤石灰。
现在的蚕棚比起当初建在院子里时大了好几倍,再加上这季节雨水多,这一百斤石灰显然是不够用。
于是谢蓝衣就和赵堂商量道:“赵大哥,咱们这棚子大,后面要用的石灰肯定多,你能不能跑趟你堂舅三儿子的媳妇她娘家的大表哥的襟弟家,找他买点石灰,就按正常价。”
赵堂将石灰蹾放在蚕棚一侧,朗声道:“要干什么活,你直接说就是,不用这么客气,我明日一早就去他家。”
银珠提着小椅走进蚕棚,插进话茬,“前两日我还和赵哥商量着,之前他送我们那么多石灰,说要去他家走一趟,到现在还没去。”
谢蓝衣道:“哎那正好,趁着现在蚕卵还没有孵出来,你们俩个一块去,带上小鹿,到地方了替我向你亲戚道声谢。”
银珠高兴极了,“那成,我和赵哥明日就去。”说完还不忘正事,“那石灰要买多少斤?要大块的还是化开的?”
“和上次的一样就行,先要五百斤。”
银珠应了声好,赵堂倏然笑道:“我那亲戚石灰生意做的艰难,若知道来了大户,心里头肯定高兴。”
谢蓝衣道:“那也是应该的,上次他送我们那么多石灰,我们也不能白拿,以后只要养蚕都买他家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蚕棚里的气氛轻松愉快欢畅。
.
次日赵堂带着家人去了福阳县,谢成山驱车回了南竹村,家里只剩下谢蓝衣和魏承晏两人。
两人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蚕棚里。
短短半日,原本蚕棚里只有一张四方桌,两个小椅,到如今又多了张榆木做的罗汉床,和放置在罗汉床中间的矮几,矮几上有一套白瓷茶具,和两坛高粱酒,两盏油灯,这些都是魏承晏驾车去鹿和县买来的。
为了能随时喝上热茶,他还在罗汉床旁动手做了个小泥炉,小泥炉上架着烧水的铁壶。
这么一捯饬,蚕棚口瞬间变拥挤了。
而他本人此刻正瘫坐在罗汉床上,手臂随意搭在雕刻着井字纹的围子上,嗓音懒洋洋地道:“忘了买靠枕了,有点硌得慌。”
“行了你,你这弄得跟来度假的一样,咱们是来看着蚕的。”谢蓝衣走过去,在矮几的另一侧坐下。
“看蚕又不耽误休息,喏,尝尝。”魏承晏伸手拿起一块放置在矮几上的米糕,朝这边递来,“特意让她们多撒了一层糖霜。”
谢蓝衣伸手接过,拿在唇边咬了一口。
与魏承晏上次买的不同,这次的米糕不仅外面的糖霜多,里面还裹有厚厚的豆沙,一口下去,香甜软糯一样不缺。
一个米糕就有半个手掌大,谢蓝衣吃得停不下来,不知不觉身子向后靠,也学起了魏承晏样子,将手臂搭在围子上,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安逸。
蚕棚静谧,岁月静好。
不知过了多久,魏承晏倏然道:“还是得买个靠枕。”
谢蓝衣品着米糕,嗓音慵懒,“省着点吧,等卖完蚕茧再买,我担心银子不够用。”
魏承晏朝这边瞟了一眼,“怎么不够用?后面我们只要买桑叶就成了。”
“好像也……”话未说完,谢蓝衣腾地坐直了身,双眼猛然瞪大,“好像还真不够!”
她之前并未细算过要买多少斤桑叶,想着两文一斤,又不贵,可搁不住数量多呀!
之前只养了两百多竹匾的蚕宝宝,加上银珠家的,拢共也就三百多,如今可是一千多。
谢蓝衣将米糕咬在嘴里,拿起白瓷茶盏往矮几上倒了几滴热茶,随后用食指指尖蘸过,在矮几上算数。
矮几和罗汉床一样,上面都刷了一层桐油,程光瓦亮的,一指下去,字迹清晰可人。
“怎么了?”魏承晏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不动,看着谢蓝衣小脸皱成一团。
谢蓝衣算完后,咬下在嘴里的米糕,掉下的一半拿在手心,还未等米糕咽下去,就急道:“咱们的钱还真不够买桑叶的。”
“不可能。”魏承晏坐直身,拿右手食指蘸了下矮几上的水,打算自己算一遍。
谢蓝衣咽下糕点,语速极快地道:“咱们这有一千零八十个竹匾,一个竹匾三千五百只左右的蚕,一只蚕从孵出来到结茧要食二十多克的桑叶,一斤桑叶两文,需要……”
“三百三十多两银子。”魏承晏说出了谢蓝衣未说完的后半句话,说完眉头已经蹙起。
而谢蓝衣险些一口气没上来,手中的米糕都不香了。
魏承晏正色道:“咱们现在还有多少钱?”
谢蓝衣仔细想了想,“买竹匾花了七十多两,请工匠、买木材、粮食、蚕卵、石灰……总共算起来,现在就剩下一百三十两左右。”想起今早给了魏承晏十两银子,她手心向上,朝他伸去,“你买东西剩下的钱呢?”
“没剩,花完了。”
谢蓝衣愕然,“这一个罗汉床十两银子?!哪个天杀的卖你的?”
“没有。”魏承晏解释,“剩下的钱我去陈氏布庄买了料子,给大家定了新衣,过几日就能送过来。”
谢蓝衣收回手,整个人活像被抽空了力气,向后瘫坐着。
她原本想着卖了蚕茧,往后的日子就会吃穿不愁,可如今光买桑叶的钱就差了两百两。
“这怎么还越卖越穷了?”谢蓝衣纳闷嘀咕。
魏承晏道:“既然没钱,我们还按照之前的结算法,反正这蚕茧出来的快,村民不会有意见。”
“那也只能这样了。”
这一次要欠的钱比上一次多太多,谢蓝衣只能更加谨慎的养蚕,即使现在蚕卵还没有孵出来,她一日也要巡查十几遍。
预计蚕卵快要孵出来时,她开始吆喝村里人,告诉大家自己要收桑叶了。
和之前定下的规矩一样,谁家想要卖桑叶,早上就要先来她家里领份额,领到的份额要确保在当日天黑前送来。
蚕茧孵出来后,谢蓝衣第一日就定下了两千斤的份额。
村民送来桑叶,检查无误后,开始将桑叶用刀切成细丝状,然后再均匀地撒在竹匾上。
光是切丝这一个活,谢蓝衣就被累得够呛,为了方便切桑叶,她又从家里多运了一张四方桌过来,而那买来休憩的罗汉床,如今已经变成了切桑叶的地方,两边都放着背篓,一个背篓里是待切的完整桑叶,一个背篓里是已经切成丝等待喂蚕的桑叶,中间的小矮几,上面的茶杯茶壶不知放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菜板,菜板上放着泛着银光的菜刀。
整日靠躺在罗汉床上的魏承晏,此时已经无暇再躺,一天到晚在外面忙着收桑叶。
村民们带着桑叶排着长队,等待称重结算,熙熙嚷嚷的活像县城街上早市。
而谢蓝衣、赵堂则是埋头切桑叶,切好的桑叶由银珠撒到竹匾上。
为了切快些,谢蓝衣一次会从背篓里拿二三十片桑叶,在掌心里囫囵裹成圆筒状,用力按压在案板上,再用刀慢慢切,切好后,刀刃顺势向右一滑,桑叶就会顺着案板落在右侧放置的背篓里。
正忙的不可开交时,门外不知怎地,忽然喧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