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东方信鸿给他大哥筹备粮草物资送过去,又回到起云县,已经是两个月后的事儿了,天也越来越冷了。
向雨涵正拿着剪刀跟小暑学剪纸,大雪、小雪则在一边做着小灯笼。
“你看看我这个怎么样?”刚剪好一个,向雨涵就拿给小暑看。
小暑坐在她身侧,微微斜了一下身子,扭头看了看,夸赞道:“三少夫人手真巧,一下就学会了。”
向雨涵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小暑的夸奖,拿着纸花又去大雪那边做的灯面上比了比,贴上去大小也刚好,她心里更高兴了。
就在主仆几人岁月静好地做着灯笼时,东方晋一身寒气地大步走了进来。
外面还下着小雨,跟着出门的立秋站在门外替自家少爷收了伞,自己就沿着屋檐跑回去自己屋里去了。
丫鬟们看到东方晋回来,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翻衣服的翻衣服,递茶的递茶,拿布巾的拿布巾,递手炉的递手炉,忙得不可开交。
向雨涵依旧稳稳坐着,手机还拿着剪刀,不知想到了什么,没忍住噗呲笑了一声。
东方晋在丫鬟们的服侍下换了一套衣衫,又把头发擦干,感觉身上暖和了不少,这才走近向雨涵身边坐下。
“你们这是在忙什么呢?”他打量着向雨涵手里的剪纸好奇地问。
“做灯笼呢。”向雨涵笑着解说道,“大雪她们做灯面,我和小暑剪纸花贴上去,灯架子就用原来的。”
东方晋望了望拆下来的灯笼,这才发现时间过得好快,他还记得门口的灯笼还是他成亲前一天挂上去的,这不知不觉都已经过了半年了。
“是该换了。”他说完又从一边拿了一个画筒递给向雨涵。
向雨涵打开一看,是一张只勾勒出花瓣的寒梅图。
“九九消寒图?”
“这你都知道?”东方晋有些意外,但又怕向雨涵误会他这样说是看不上她出身,又连忙岔开话题道,“刚刚去了苏石那儿一趟,临走前他送给我的。冬日天气总不好,出门玩也不方便,加上明日就是冬至了,你每日点一点,就当多个消遣。”
向雨涵倒没觉得东方晋第一句话有什么,想到他冒着寒风细雨给自己带东西回来,心里也还有些感动。
正要开口跟他道谢,就听到东方晋问道:“岳父岳母那边的节礼送了吗?”
“前几日就已经送了,临出门时母亲知道了,又还多添置了十几斤棉花,听回来的下人回禀,我爹娘他们都挺高兴的,都念着咱们的好。”
东方晋笑着点点头说:“那就行。”
向雨涵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剪刀,想了想,站起身来走到梳妆柜前,把它放进了抽替。
她心想:等哪日天气好些了,她回娘家一趟,顺便把这把从娘家偷来的剪刀还回去吧……
东方晋见她不做剪纸了,以为她累了,提议道:“是不是乏了?不如去榻上休息一会儿?等到用午膳的时候,我再叫你。”
向雨涵摇了摇头。
忽然外面院子里来了人,听着声音像是在外院守门的婆子。
“三少夫人,刚刚慈安局那边来了两个妇人,她们送来了两大包做好的荷包,说是您让送来的,您可要见见人?”
“请他们进来吧。”
向雨涵整了整衣衫,去了一旁会客的屋子,东方晋也好奇地跟了上去。
“什么慈安局?咱们布庄里不是有绣娘吗?”
向雨涵挪了挪椅子,让东方晋陪她一起坐下,然后才解释道:“前些日子我们这儿不是来了一起流民嘛,县令大人体恤百姓不易,就让人给安置了下来。其中还有一些与亲人走散的妇人跟孩子,他们又不好落户,就把以前城西的一家药铺扩宽修了几间屋,用来安置这些人,并取了名叫‘慈安局’。
“入冬之后,咱们布庄的生意也好起来了,绣娘们都忙着做过年新衣的活计,恰好咱们过年也要给底下人发赏钱,这荷包不就都要用吗?所以我就跟慈安局那边管事打了招呼,让那边会女工的人把布庄里积压下来的布头拿去做成荷包,每个荷包给五文钱的手工费,今日应该是都做好了,所以就直接送到咱们府上来了。”
东方晋一听是这么回事,顿时觉得自家夫人不但端庄大方还心地善良,心里欢喜又敬佩。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慈安局的人就来了。
“见过三少爷、三少夫人。”
两个瘦弱的妇人一进屋,只快速地看了一眼上首坐着的二人,就赶紧低下头行了个不怎么标准的礼。
“不必多礼,把包袱打开看看吧。”向雨涵看着这两个妇人虽然衣着比较破旧,衣服上补丁上都打着补丁,但都还比较干净,头发也梳的整齐。
小暑、大雪几个丫鬟很是主动地上前去一个个检查。
“少夫人您放心,在来之前我们都仔细看过的。”其中一个大眼睛的妇人笑着开口道。
跟她同来的妇人见她说话,连忙拉了拉她的衣服,生怕她别乱说话得罪了眼前的少夫人。
向雨涵闻言只是笑了笑,没接话,直到小暑等人检查清点完,才问:“多少个?”
小暑恭敬地答道:“回禀少夫人,一共有四百五十个。”
向雨涵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然后笑着说:“看样子是用心了的。”
布庄那头的管事娘子跟她说,这次给慈安局的针线布头,大约也就能做出来四百个荷包,若是比这个数少得多那就是他们那边扣了布头自己用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家不但没有扣下布头,还反而做多出来五十个,这就不只是实诚的事了。
“你们那边是有女工厉害的人吧?”向雨涵问道。
那个大眼睛妇人听到向雨涵这么问,立刻背都直了几分,一脸欢喜又骄傲地指了指身旁的妇人说道:“是我阿姐带我们一起做的。”
“如何称呼?”向雨涵笑着看着旁边那位,进门行礼后就一直不曾在说话的妇人问道。
“奴,奴家姓郑。”
“郑娘子。”向雨涵问道,“郑娘子以前可曾特意学过?”
郑娘子似乎有些紧张嘴慢,她那自称是妹妹的妇人就抢先替她回话道:“学过的,学过的!少夫人您不知道,我们老家之前有一位从宫里放出来的老嬷嬷,老人家一眼就相中了我阿姐,就收了做徒弟,只是可惜老嬷嬷前几年去世了……不过也好,至少避过了今年的灾荒,少受些罪。”
“敢问两位老家是哪里人士?”一直在旁边陪着的东方晋忽然问道。
那大眼睛妇人转眼一看,问话的这位三少爷相貌堂堂,眼神看着也正派,连忙回答道:“我们是从元洲那边逃荒过来的。”
“啊!可是‘五子登科’的元洲?”
大眼睛妇人本就没听懂什么“五子登科”,但听东方晋这么问,就自信地答道:“我们那边是种谷子!黄澄澄的,都很大颗!”
东方晋愣住,仿佛是没懂“五子登科”跟“谷子”有什么关联。
从小生活在农家的向雨涵则是听懂了二人的“鸡同鸭讲”,不由得笑了出来。
笑完之后又正色道:“元洲那边是遭了什么灾,你们又是如何到了我们这地界呢?”
听到这话,大眼睛妇人的眼睛也垂了下去,整个人瞬间像是被苦难所包裹。
这会儿反而是旁边的郑娘子更为沉着,她缓缓的开口说道:“去年冬天到今年开春,我们那儿就一直不下雨,粮食也没法播种,所以村里面家家户户都闹起了饥荒。直到夏中时节终于下雨了,本来大家以为是久旱逢甘霖,却不料那雨越下越大,直到周边的大江、小河里的水都蔓延了出来,很快地,我们老家的田地房屋都被那些洪水给冲垮淹没了……”
郑娘子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起来,而她那大眼睛妹妹已经眼泪止不住地哭了。
向雨涵微微看了旁边站着的丫鬟大雪一眼,大雪立刻会意地拿出两块帕子递过去,给两人擦拭眼泪。
“多谢少夫人。”郑娘子先对向雨涵道了谢,又对大雪说“多谢姑娘。”
“多谢。”大眼睛妇人擦了擦脸附和道。
“那你们两位可还有亲人一起?”向雨涵又问。
郑娘子看了看旁边的大眼妇人,有些歉意地对向雨涵说道:“回少夫人,奴家夫君姓钱,这位其实是我小姑子,家里老人早早的就去了,我夫君带着小姑子长大,结果这次在逃荒路上,夫君为了救我,被,被水冲走了……”
说着两姑嫂又哭了一场,向雨涵看的于心不忍,就没有再问下去。
“小暑,把荷包收了吧。”向雨涵吩咐完,又对郑娘子说,“一会结了钱,在府里吃了饭再回去吧。”
郑娘子与她那小姑子一听,有些局促,又有些欣喜,连忙擦了眼泪再次道谢。
向雨涵摆了摆手,让两人跟小暑去。
小暑带着人走了,向雨涵却把眉头皱得很紧。
向雨涵正拿着剪刀跟小暑学剪纸,大雪、小雪则在一边做着小灯笼。
“你看看我这个怎么样?”刚剪好一个,向雨涵就拿给小暑看。
小暑坐在她身侧,微微斜了一下身子,扭头看了看,夸赞道:“三少夫人手真巧,一下就学会了。”
向雨涵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小暑的夸奖,拿着纸花又去大雪那边做的灯面上比了比,贴上去大小也刚好,她心里更高兴了。
就在主仆几人岁月静好地做着灯笼时,东方晋一身寒气地大步走了进来。
外面还下着小雨,跟着出门的立秋站在门外替自家少爷收了伞,自己就沿着屋檐跑回去自己屋里去了。
丫鬟们看到东方晋回来,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翻衣服的翻衣服,递茶的递茶,拿布巾的拿布巾,递手炉的递手炉,忙得不可开交。
向雨涵依旧稳稳坐着,手机还拿着剪刀,不知想到了什么,没忍住噗呲笑了一声。
东方晋在丫鬟们的服侍下换了一套衣衫,又把头发擦干,感觉身上暖和了不少,这才走近向雨涵身边坐下。
“你们这是在忙什么呢?”他打量着向雨涵手里的剪纸好奇地问。
“做灯笼呢。”向雨涵笑着解说道,“大雪她们做灯面,我和小暑剪纸花贴上去,灯架子就用原来的。”
东方晋望了望拆下来的灯笼,这才发现时间过得好快,他还记得门口的灯笼还是他成亲前一天挂上去的,这不知不觉都已经过了半年了。
“是该换了。”他说完又从一边拿了一个画筒递给向雨涵。
向雨涵打开一看,是一张只勾勒出花瓣的寒梅图。
“九九消寒图?”
“这你都知道?”东方晋有些意外,但又怕向雨涵误会他这样说是看不上她出身,又连忙岔开话题道,“刚刚去了苏石那儿一趟,临走前他送给我的。冬日天气总不好,出门玩也不方便,加上明日就是冬至了,你每日点一点,就当多个消遣。”
向雨涵倒没觉得东方晋第一句话有什么,想到他冒着寒风细雨给自己带东西回来,心里也还有些感动。
正要开口跟他道谢,就听到东方晋问道:“岳父岳母那边的节礼送了吗?”
“前几日就已经送了,临出门时母亲知道了,又还多添置了十几斤棉花,听回来的下人回禀,我爹娘他们都挺高兴的,都念着咱们的好。”
东方晋笑着点点头说:“那就行。”
向雨涵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剪刀,想了想,站起身来走到梳妆柜前,把它放进了抽替。
她心想:等哪日天气好些了,她回娘家一趟,顺便把这把从娘家偷来的剪刀还回去吧……
东方晋见她不做剪纸了,以为她累了,提议道:“是不是乏了?不如去榻上休息一会儿?等到用午膳的时候,我再叫你。”
向雨涵摇了摇头。
忽然外面院子里来了人,听着声音像是在外院守门的婆子。
“三少夫人,刚刚慈安局那边来了两个妇人,她们送来了两大包做好的荷包,说是您让送来的,您可要见见人?”
“请他们进来吧。”
向雨涵整了整衣衫,去了一旁会客的屋子,东方晋也好奇地跟了上去。
“什么慈安局?咱们布庄里不是有绣娘吗?”
向雨涵挪了挪椅子,让东方晋陪她一起坐下,然后才解释道:“前些日子我们这儿不是来了一起流民嘛,县令大人体恤百姓不易,就让人给安置了下来。其中还有一些与亲人走散的妇人跟孩子,他们又不好落户,就把以前城西的一家药铺扩宽修了几间屋,用来安置这些人,并取了名叫‘慈安局’。
“入冬之后,咱们布庄的生意也好起来了,绣娘们都忙着做过年新衣的活计,恰好咱们过年也要给底下人发赏钱,这荷包不就都要用吗?所以我就跟慈安局那边管事打了招呼,让那边会女工的人把布庄里积压下来的布头拿去做成荷包,每个荷包给五文钱的手工费,今日应该是都做好了,所以就直接送到咱们府上来了。”
东方晋一听是这么回事,顿时觉得自家夫人不但端庄大方还心地善良,心里欢喜又敬佩。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慈安局的人就来了。
“见过三少爷、三少夫人。”
两个瘦弱的妇人一进屋,只快速地看了一眼上首坐着的二人,就赶紧低下头行了个不怎么标准的礼。
“不必多礼,把包袱打开看看吧。”向雨涵看着这两个妇人虽然衣着比较破旧,衣服上补丁上都打着补丁,但都还比较干净,头发也梳的整齐。
小暑、大雪几个丫鬟很是主动地上前去一个个检查。
“少夫人您放心,在来之前我们都仔细看过的。”其中一个大眼睛的妇人笑着开口道。
跟她同来的妇人见她说话,连忙拉了拉她的衣服,生怕她别乱说话得罪了眼前的少夫人。
向雨涵闻言只是笑了笑,没接话,直到小暑等人检查清点完,才问:“多少个?”
小暑恭敬地答道:“回禀少夫人,一共有四百五十个。”
向雨涵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然后笑着说:“看样子是用心了的。”
布庄那头的管事娘子跟她说,这次给慈安局的针线布头,大约也就能做出来四百个荷包,若是比这个数少得多那就是他们那边扣了布头自己用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家不但没有扣下布头,还反而做多出来五十个,这就不只是实诚的事了。
“你们那边是有女工厉害的人吧?”向雨涵问道。
那个大眼睛妇人听到向雨涵这么问,立刻背都直了几分,一脸欢喜又骄傲地指了指身旁的妇人说道:“是我阿姐带我们一起做的。”
“如何称呼?”向雨涵笑着看着旁边那位,进门行礼后就一直不曾在说话的妇人问道。
“奴,奴家姓郑。”
“郑娘子。”向雨涵问道,“郑娘子以前可曾特意学过?”
郑娘子似乎有些紧张嘴慢,她那自称是妹妹的妇人就抢先替她回话道:“学过的,学过的!少夫人您不知道,我们老家之前有一位从宫里放出来的老嬷嬷,老人家一眼就相中了我阿姐,就收了做徒弟,只是可惜老嬷嬷前几年去世了……不过也好,至少避过了今年的灾荒,少受些罪。”
“敢问两位老家是哪里人士?”一直在旁边陪着的东方晋忽然问道。
那大眼睛妇人转眼一看,问话的这位三少爷相貌堂堂,眼神看着也正派,连忙回答道:“我们是从元洲那边逃荒过来的。”
“啊!可是‘五子登科’的元洲?”
大眼睛妇人本就没听懂什么“五子登科”,但听东方晋这么问,就自信地答道:“我们那边是种谷子!黄澄澄的,都很大颗!”
东方晋愣住,仿佛是没懂“五子登科”跟“谷子”有什么关联。
从小生活在农家的向雨涵则是听懂了二人的“鸡同鸭讲”,不由得笑了出来。
笑完之后又正色道:“元洲那边是遭了什么灾,你们又是如何到了我们这地界呢?”
听到这话,大眼睛妇人的眼睛也垂了下去,整个人瞬间像是被苦难所包裹。
这会儿反而是旁边的郑娘子更为沉着,她缓缓的开口说道:“去年冬天到今年开春,我们那儿就一直不下雨,粮食也没法播种,所以村里面家家户户都闹起了饥荒。直到夏中时节终于下雨了,本来大家以为是久旱逢甘霖,却不料那雨越下越大,直到周边的大江、小河里的水都蔓延了出来,很快地,我们老家的田地房屋都被那些洪水给冲垮淹没了……”
郑娘子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起来,而她那大眼睛妹妹已经眼泪止不住地哭了。
向雨涵微微看了旁边站着的丫鬟大雪一眼,大雪立刻会意地拿出两块帕子递过去,给两人擦拭眼泪。
“多谢少夫人。”郑娘子先对向雨涵道了谢,又对大雪说“多谢姑娘。”
“多谢。”大眼睛妇人擦了擦脸附和道。
“那你们两位可还有亲人一起?”向雨涵又问。
郑娘子看了看旁边的大眼妇人,有些歉意地对向雨涵说道:“回少夫人,奴家夫君姓钱,这位其实是我小姑子,家里老人早早的就去了,我夫君带着小姑子长大,结果这次在逃荒路上,夫君为了救我,被,被水冲走了……”
说着两姑嫂又哭了一场,向雨涵看的于心不忍,就没有再问下去。
“小暑,把荷包收了吧。”向雨涵吩咐完,又对郑娘子说,“一会结了钱,在府里吃了饭再回去吧。”
郑娘子与她那小姑子一听,有些局促,又有些欣喜,连忙擦了眼泪再次道谢。
向雨涵摆了摆手,让两人跟小暑去。
小暑带着人走了,向雨涵却把眉头皱得很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