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刘氏觉得他们眼下已经算是光宗耀祖,回去了肯定是人人巴结,她也好趁机回趟娘家,在村里好风光一把。
“老三走之前跟我说过,日后一切以铺子为重,在县里过年也是一样,咱们要看店,家里人都不齐回去做什么?”
“你别以为老大会回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闻老爹说完靠在椅背上,有些伤神,刘氏闻言低下头。
这段日子,家里人都很默契的没有再提闻传宗,也没人忘记他,他眼下没有踪迹,也没送信回来,没人知道他现在到底在那边干什么?
几个兄弟对他也有怨言,当初说考出去带全家享福的是他。
可后来嫌弃兄弟们没用,害怕他们影响自己前途的也是闻传宗,话是借着秀玉的嘴说的,但也没人傻子。
“别想了,睡吧,你我都这把年纪,说句不好听的,往后每多活一年那都是老天对咱们的奖励。”
闻老爹吹灯上榻,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黢黑的脸颊上也是忍不住的担忧。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亲又何尝不是,他们骨子里都是重情之人,闻时还好,闻传宗确实让老两口伤心。
二更天,府城里,闻时忽然惊醒,意识清醒后他毫不留恋的钻出被窝,看着一旁熟睡的人,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帮她盖了盖被子,眼见炭火不多,他又添了些新的,选了两块烧的正旺的炭放到一旁的手炉里,穿上黑色斗篷,他直直的往外走。
今日比昨儿还早,他未必能见到那位老先生,不过去的早,排名靠前,机会大一点。
吃饱喝足,闻时举着火把再次出发,寒风是真的冻人,好在没下雪,他穿的厚实,又有斗篷的加持。
闻时脚步稳健,神色坚定,朝着黄老先生的书院去。
闻时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到底会不会好,可是他知道,自己不努力,不争取,肯定是没戏的。
这次比上次早,他来的时候书院门口人更少,除了那几辆马车以外,其中一辆马车内灯火通明,传来阵阵的读书声。
他蹲坐在门口,眼神毫无波澜。
热乎乎的手炉逐渐变得温热,天色逐渐变亮,气温有所回升,到了晌午,闻时看着前面的几个人,有些把握。
今日如果没有意外,他该是能见到的。
下午,内里学子下学后,大门立马被打开,管家又开始出来叫人。
过了半个时辰,天空中又飘起了零零散散的雪花,闻时站直身子一动不动。
“进去吧。”
眼看着一个穿着绸缎的男子垂头丧气的出来,闻时听到管家这话,吸了口气,转身跨入书院内。
这里说是书院,其实是老先生买的一个三进的宅子改的,前后是完全分开的,后面是他居住的地方,前院则是改动了一下,闻时一路跟着一个小厮走进去,余光看向宅院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布置错落有致,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园子里也不是光秃秃的,没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些盛放的梅花。
穿过假山凉亭,不多时,他被带到了一间屋子门口,富贵人家居住的地方,真的见了,比书里还好,他想起自己之前去县衙吃酒的时候,这宅子修建的比县衙还要好。
“这就是老爷的书房。”
小厮说完后退几步,闻时心里暗暗的吸了口气,转身上前敲门。
“进来吧。”
一声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闻时有片刻的怔愣,他反应过来立马推门进去,一股暖意扑面而来,闻时连忙关上房间门。
他看向不远处坐在椅子上的老人,拱手行礼。
本以为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想到老先生看起来还是很年轻的,头发没有全白,面色红润,眼神明亮,比起同龄人是肉眼可见的年轻。
黄老先生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年轻人,拿起一旁的茶杯,而后道:“不必多礼。”
闻时这才直起身子。
“先坐吧。”
闻时点了点头,坐在下首的椅子上。
“你读书几年了?”
老先生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开口问道。
“算上今年,已经有八年。”
闻时候今年二十一,他是在自己十三岁那年跑出去读书的。
“有人八岁开蒙,十二岁就已经是秀才禀生了,这其中只要四年,而你,用了八年的时间。”
看着老先生漫不经心的样子,闻时而后道:“在下父母祖辈皆是务农,家中人口多,好几次都不得不停下,赚束脩跟生活费,有时候一年中,甚至有半年时间都在帮人做活。”
“那你为何不多赚两年,然后一鼓作气直接读书,这样读读停停的,怕是学得也不扎实。”
“在下从前遇到几位先生,有几个很不错,私下也愿意多教导,以前年轻,考虑问题也不全面,只想着不能放弃,能读就读。”
闻时回忆起之前在镇子上读书,遇到的几个先生,心里不免有些感动,他一路走来,遇到的夫子都还可以,除了那个柳夫子之外。
“我这读书课业压力可是很大,每天最少十篇文章,你能完成吗?”
县学最多一天两篇,闻时脑子转的很快,他虽然觉得有些离谱,但还是点了点头。
他是诚心来拜师的,更不会嫌弃读书苦累。
“那好,你去隔壁屋子,哪里有现成的笔墨,一会先写出十篇文章,让我看看你的文采和见解到底如何?”
“如果你日后当官,是地方父母官,在你的任职地区出现了案子,两个贫苦的老农为了争执那一亩三分地,互相重伤了对方,你该怎么处理?怎么判罚?”
黄老先生说完靠在椅背上。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很多学子不是不懂律法,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何要写十篇。
有些富贵人家的读书人,更是不解,引经据典一番,愤而离去。
一些普通人家的读书人,写的倒是不少,但没几个能顺利完成他的要求,甚至还有觉得他故意刁难,即便咬牙完成,但好几个都写的很敷衍潦草。
至于眼前人,他没有太多期待,这只是个开始。
黄老先生有底气,也有实力,更有名气,在养老之年,他选择辞官回乡养老,之后开办书院,并不是赚钱。
如果留恋财富,他没必要辞官回乡养老,留在京城,靠着硬朗的身体,他在干三五年,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眼下收学生,不看银钱,更不看身家背景,主要是看人品才华,被他选中的学子,束脩跟孝敬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比县学还便宜。
纵横官场多年,他深知,有钱路是好走一些,但是你要是个草包也走不了多久,说不定日后还有杀身之祸,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私心里,他更想帮衬的还是那些农家学子,跟自己一样没有出身,家境贫穷,有天赋,愿意努力上进的读书人。
科举制度才多少年,没有根基的学子,真的很难走仕途,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到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赏识的伯乐,更多的只能靠自己。
可惜的是,他也见过了不少农家学子,但很多人在考中秀才功名后,懈怠的不在少数,就此止步的也不是没有。
科举之路很漫长,说到底这才是个开始,可已经有人沉迷于安稳的生活,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说实话,这些人,日后就是走上了官场,也没有大的出息。
文臣比起武将,所经历的锤炼打磨同样不少,且大多都是心理上的,朝堂上的斗争不输战场上,素养,见识,耐性,品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十篇,少一篇都不行。”
闻时忽然想到那天那个哭着走出来的学子,他点了点头,一脸平静的出去了。
院子里伺候的人早已经习惯,目送闻时进了隔壁屋子,立马有人跑出去叫下一个。
不大的房间内,笔墨齐全,裁剪得当的宣纸整齐的摞在一旁,桌上还有一个香炉,纸面白净,墨汁闻着还有股清香的味道,跟闻时用的差别不小,他自然也知道,这些都不便宜。
某种程度上,黄家已经改换门庭,老先生归乡,可他的家人们大部分都在京城,不出意外,日后便是世世代代的官宦人家。
他努力的目标自然也是这个。
闻时脱掉斗篷,研墨拿纸,动作十分熟稔,他思考一番从各个方面开始剖析分析处理这起案件,从深到浅,整个人聚精会神,十分认真。
他对律法没那么精通,之前底子其实是很薄弱的,去了县学之后,他也很努力上进,虽然有所增进,但也说不上倒背如流。
闻时思考好后,下笔如行云流水,他写的一手好字,自然也是因为刚开蒙的时候,那位老先生对他的谆谆教导。
无论学问高低,一手漂亮的字迹,给人观感很好。
三个时辰后,外面黑漆漆的,天色彻底黑了,闻时写完了最后一篇文章,揉了揉自己有些发酸的手腕。
唯一庆幸的是,之前坚持抄书,倒也没有很疲累。
不大的桌子上,十张不小的宣纸都已经被他写的满满的,字迹排列整齐,等最后一张墨汁干透后。
闻时又认真检查了每一篇文章,确保没有任何错字,这才小心翼翼的收起来,往外走。
“老先生还在书房吗?”
“您等着,我这就去通报。”
下人见闻时写完出来,有片刻愣神,之后便大步离去,闻时也没多意外,他立在院子里,抬头看向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星星,神色复杂。
刘氏觉得他们眼下已经算是光宗耀祖,回去了肯定是人人巴结,她也好趁机回趟娘家,在村里好风光一把。
“老三走之前跟我说过,日后一切以铺子为重,在县里过年也是一样,咱们要看店,家里人都不齐回去做什么?”
“你别以为老大会回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闻老爹说完靠在椅背上,有些伤神,刘氏闻言低下头。
这段日子,家里人都很默契的没有再提闻传宗,也没人忘记他,他眼下没有踪迹,也没送信回来,没人知道他现在到底在那边干什么?
几个兄弟对他也有怨言,当初说考出去带全家享福的是他。
可后来嫌弃兄弟们没用,害怕他们影响自己前途的也是闻传宗,话是借着秀玉的嘴说的,但也没人傻子。
“别想了,睡吧,你我都这把年纪,说句不好听的,往后每多活一年那都是老天对咱们的奖励。”
闻老爹吹灯上榻,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黢黑的脸颊上也是忍不住的担忧。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亲又何尝不是,他们骨子里都是重情之人,闻时还好,闻传宗确实让老两口伤心。
二更天,府城里,闻时忽然惊醒,意识清醒后他毫不留恋的钻出被窝,看着一旁熟睡的人,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帮她盖了盖被子,眼见炭火不多,他又添了些新的,选了两块烧的正旺的炭放到一旁的手炉里,穿上黑色斗篷,他直直的往外走。
今日比昨儿还早,他未必能见到那位老先生,不过去的早,排名靠前,机会大一点。
吃饱喝足,闻时举着火把再次出发,寒风是真的冻人,好在没下雪,他穿的厚实,又有斗篷的加持。
闻时脚步稳健,神色坚定,朝着黄老先生的书院去。
闻时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到底会不会好,可是他知道,自己不努力,不争取,肯定是没戏的。
这次比上次早,他来的时候书院门口人更少,除了那几辆马车以外,其中一辆马车内灯火通明,传来阵阵的读书声。
他蹲坐在门口,眼神毫无波澜。
热乎乎的手炉逐渐变得温热,天色逐渐变亮,气温有所回升,到了晌午,闻时看着前面的几个人,有些把握。
今日如果没有意外,他该是能见到的。
下午,内里学子下学后,大门立马被打开,管家又开始出来叫人。
过了半个时辰,天空中又飘起了零零散散的雪花,闻时站直身子一动不动。
“进去吧。”
眼看着一个穿着绸缎的男子垂头丧气的出来,闻时听到管家这话,吸了口气,转身跨入书院内。
这里说是书院,其实是老先生买的一个三进的宅子改的,前后是完全分开的,后面是他居住的地方,前院则是改动了一下,闻时一路跟着一个小厮走进去,余光看向宅院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布置错落有致,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园子里也不是光秃秃的,没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些盛放的梅花。
穿过假山凉亭,不多时,他被带到了一间屋子门口,富贵人家居住的地方,真的见了,比书里还好,他想起自己之前去县衙吃酒的时候,这宅子修建的比县衙还要好。
“这就是老爷的书房。”
小厮说完后退几步,闻时心里暗暗的吸了口气,转身上前敲门。
“进来吧。”
一声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闻时有片刻的怔愣,他反应过来立马推门进去,一股暖意扑面而来,闻时连忙关上房间门。
他看向不远处坐在椅子上的老人,拱手行礼。
本以为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想到老先生看起来还是很年轻的,头发没有全白,面色红润,眼神明亮,比起同龄人是肉眼可见的年轻。
黄老先生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年轻人,拿起一旁的茶杯,而后道:“不必多礼。”
闻时这才直起身子。
“先坐吧。”
闻时点了点头,坐在下首的椅子上。
“你读书几年了?”
老先生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开口问道。
“算上今年,已经有八年。”
闻时候今年二十一,他是在自己十三岁那年跑出去读书的。
“有人八岁开蒙,十二岁就已经是秀才禀生了,这其中只要四年,而你,用了八年的时间。”
看着老先生漫不经心的样子,闻时而后道:“在下父母祖辈皆是务农,家中人口多,好几次都不得不停下,赚束脩跟生活费,有时候一年中,甚至有半年时间都在帮人做活。”
“那你为何不多赚两年,然后一鼓作气直接读书,这样读读停停的,怕是学得也不扎实。”
“在下从前遇到几位先生,有几个很不错,私下也愿意多教导,以前年轻,考虑问题也不全面,只想着不能放弃,能读就读。”
闻时回忆起之前在镇子上读书,遇到的几个先生,心里不免有些感动,他一路走来,遇到的夫子都还可以,除了那个柳夫子之外。
“我这读书课业压力可是很大,每天最少十篇文章,你能完成吗?”
县学最多一天两篇,闻时脑子转的很快,他虽然觉得有些离谱,但还是点了点头。
他是诚心来拜师的,更不会嫌弃读书苦累。
“那好,你去隔壁屋子,哪里有现成的笔墨,一会先写出十篇文章,让我看看你的文采和见解到底如何?”
“如果你日后当官,是地方父母官,在你的任职地区出现了案子,两个贫苦的老农为了争执那一亩三分地,互相重伤了对方,你该怎么处理?怎么判罚?”
黄老先生说完靠在椅背上。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很多学子不是不懂律法,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何要写十篇。
有些富贵人家的读书人,更是不解,引经据典一番,愤而离去。
一些普通人家的读书人,写的倒是不少,但没几个能顺利完成他的要求,甚至还有觉得他故意刁难,即便咬牙完成,但好几个都写的很敷衍潦草。
至于眼前人,他没有太多期待,这只是个开始。
黄老先生有底气,也有实力,更有名气,在养老之年,他选择辞官回乡养老,之后开办书院,并不是赚钱。
如果留恋财富,他没必要辞官回乡养老,留在京城,靠着硬朗的身体,他在干三五年,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眼下收学生,不看银钱,更不看身家背景,主要是看人品才华,被他选中的学子,束脩跟孝敬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比县学还便宜。
纵横官场多年,他深知,有钱路是好走一些,但是你要是个草包也走不了多久,说不定日后还有杀身之祸,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私心里,他更想帮衬的还是那些农家学子,跟自己一样没有出身,家境贫穷,有天赋,愿意努力上进的读书人。
科举制度才多少年,没有根基的学子,真的很难走仕途,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到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赏识的伯乐,更多的只能靠自己。
可惜的是,他也见过了不少农家学子,但很多人在考中秀才功名后,懈怠的不在少数,就此止步的也不是没有。
科举之路很漫长,说到底这才是个开始,可已经有人沉迷于安稳的生活,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说实话,这些人,日后就是走上了官场,也没有大的出息。
文臣比起武将,所经历的锤炼打磨同样不少,且大多都是心理上的,朝堂上的斗争不输战场上,素养,见识,耐性,品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十篇,少一篇都不行。”
闻时忽然想到那天那个哭着走出来的学子,他点了点头,一脸平静的出去了。
院子里伺候的人早已经习惯,目送闻时进了隔壁屋子,立马有人跑出去叫下一个。
不大的房间内,笔墨齐全,裁剪得当的宣纸整齐的摞在一旁,桌上还有一个香炉,纸面白净,墨汁闻着还有股清香的味道,跟闻时用的差别不小,他自然也知道,这些都不便宜。
某种程度上,黄家已经改换门庭,老先生归乡,可他的家人们大部分都在京城,不出意外,日后便是世世代代的官宦人家。
他努力的目标自然也是这个。
闻时脱掉斗篷,研墨拿纸,动作十分熟稔,他思考一番从各个方面开始剖析分析处理这起案件,从深到浅,整个人聚精会神,十分认真。
他对律法没那么精通,之前底子其实是很薄弱的,去了县学之后,他也很努力上进,虽然有所增进,但也说不上倒背如流。
闻时思考好后,下笔如行云流水,他写的一手好字,自然也是因为刚开蒙的时候,那位老先生对他的谆谆教导。
无论学问高低,一手漂亮的字迹,给人观感很好。
三个时辰后,外面黑漆漆的,天色彻底黑了,闻时写完了最后一篇文章,揉了揉自己有些发酸的手腕。
唯一庆幸的是,之前坚持抄书,倒也没有很疲累。
不大的桌子上,十张不小的宣纸都已经被他写的满满的,字迹排列整齐,等最后一张墨汁干透后。
闻时又认真检查了每一篇文章,确保没有任何错字,这才小心翼翼的收起来,往外走。
“老先生还在书房吗?”
“您等着,我这就去通报。”
下人见闻时写完出来,有片刻愣神,之后便大步离去,闻时也没多意外,他立在院子里,抬头看向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星星,神色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