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自然是宋亦浔的生母安氏。
安氏出生平平,不过寻常良家女,当年和微服出宫的先王偶遇,因容貌姣好,让先王一见钟情,被带进宫后得了盛宠。
她年幼时生母早逝,父亲续娶后被继母厌恶,生父又不喜,性子便有些敏感自卑,后来被外祖家接回,又觉寄人篱下,很是多愁善感。
虽然因此颇懂得察言观色,到底长在寻常人家,哪里适应得了波云诡谲的宫廷生活?尤其诞下王子后,更成了后宫诸妃的眼中钉肉中刺。
终于,某一日,安氏中了奸计,与侍卫私会被众人撞了个正着。若非宋亦浔长得酷似先王,任谁都不能怀疑他不是先王之子,不然他们母子早同那侍卫一起命丧黄泉了。
可安氏也被彻底打入冷宫,等到需要选王子入梁为质时,年仅五岁的宋亦浔简直当仁不让。
本就是悲春伤秋的性子,失宠之后孩子又去梁国当质子,她郁郁寡欢,年纪轻轻的一身伤病,几次都半只脚踏进鬼门关,全凭着想要再见孩子一面的信念才撑住一口气。
后来,也是时来运转,先王大病,诸多子嗣却选不出一个合适的储君,也是宋亦浔争气,接回来后竟得到先王认可,被册为太子。
到这时,安氏才得以洗刷冤屈。
多年沉冤得雪,母子分离多年重聚,许就是人逢喜事,安氏吊着那一口气又撑了过来。
后来先王薨逝,孩子得登大位,安氏日子更好过了,可多年沉疴痼疾,拖垮了她的身子,哪怕天下名医守在侧,用尽名贵药材,也只是数日子。
前些日子,宋亦浔一怒之下砍了他表舅的头,那是和她一起长大的表弟啊。
她被外祖家接回,其实就是舅舅舅母抚养长大,说是表弟,与亲弟弟也无异,儿子说砍就砍,让她有何面目去见外祖父母,有何面目再见舅舅舅母啊。
当时安氏一听说,口吐鲜血就栽倒在地。
可混混沌沌间,她又牵挂着孩子。
她的孩子,已是天下皆怕的暴君,若再传出气死生母的恶名,可该如何是好?
她不能死,绝不能在这个时候死。
可再怎么坚持,不过数日,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
·
相较而言,宋亦浔对生母的感情,就要冷淡得多。
大抵宋亦浔生来就是个冷漠的性子,对母亲并没有多少依恋,尤其他五岁时就被送去梁国,对母妃的记忆越发模糊,能记得的,多是母妃悄悄抹泪的模样。
但他能感知韫月的善意,知道温刑绿保的陪伴不易,便不是全然无情。
而且在梁国十年,安氏总会寄些衣食给他,回国后,安太后也常常关爱他,尽管他并不需要,但他心里都是明白的。
如今安太后又因他砍了表舅的头病重,似乎已是弥留之际,宋亦浔心里,还是涌出了一些难过。
“浔儿。”病榻上,安太后面容苍白憔悴,已气若游丝,只是一个称呼,仿佛都耗尽了力气。
“母妃,该吃药了。”他看了看一旁托盘上满满一碗药,端过来说道。
安太后想摇头,却没力气,眼珠动了动,似乎是拒绝,眼泪顺势落下,她慢慢地气声说,“娘没用,当年护不住你,如今娘家也只会给你惹事。”
宋亦浔舀了勺药,顿了顿,“裴耀虽然作恶多端,不过人死债也消,我不会追究裴家,而且裴大舅一家憨厚质朴,他们不会犯错,能保住荣华。”
安太后当时悲极伤心晕了过去,可她不算糊涂人,这些年明里暗里的,她也知道裴耀做了许多天怒人怨的恶事,只不过因为过去的恩情,一起长大的兄妹情,她总觉得多劝劝他总会收敛,总会改的。
谁知道那么突然就……
但伤心是伤心,这些日子她也想明白了,就裴耀做的那些恶,抄家都不为过。现下浔儿肯做出这样的承诺,无非都是因为她,因为她快死了,他宽容至此,她更不该再给他添堵。
“谢谢你,浔儿,我代裴家所有人谢谢你。”安太后努力地挤出一丝笑,眼泪又跟着落下,“可是浔儿,你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娘快不行了,娘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是你啊。”
宋亦浔看着她耗尽心力说出这番话,如何不痛心,脱口说道,“母妃舍不得儿子,就好好养身子。”
安太后只能眨眨眼,眼泪滚滚而落,“别说傻话了,阎王要我三更死,不会留我到五更。趁娘还有气,你听娘说。”
宋亦浔叹口气,静静地看着她。
“娘是个没用的,只能陪你这么久。好在,你已经长大了,也快娶王后了,我听说,那是个很好的姑娘,温柔善良,知书达理,又与你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将来能有这么个知冷知热的妻子陪着你,娘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宋亦浔沉默了会儿,“母妃若是撒手,我要守孝三年,怕是成不了亲。”
安太后听了这话犹如遭了惊雷,急得连头都抬了下,只是气力不够又倒回去,她一口气没喘上来就急着说,“你父王薨逝,你尚且以日代月,娘死了,你照着做就是,哪里用三年!”她急促地说了这么长一段话,几乎力竭,眼睛都快闭上了。
“父王有三十余子女,每人以日代月,已经够三年,母妃只有我一个孩子,我自然也该守足三年。”宋亦浔平静地说。
“怎,怎么能,这么算?”安太后又急又心疼,真是撑着一口气把话说完,“浔儿,娘知道你孝顺,可你要知道,你的王位,是你父王传给你的。”
“不。”宋亦浔静静地看着她,“他知道只有我能完成他的霸业,是他求我的。”
不然他根本回不了宋国,母妃也不会被沉冤得雪。
“浔儿……”
“我知道母妃一心盼着我娶妻,所以,请您务必保重身子。”
那勺药终是喂到她嘴边。
安太后满眼痛惜。
她知道宋亦浔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她能好好活着,但她也知道,他既说得出,就做得到。
可这世界,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哪有给母亲守孝超过父亲的?
他真的会被天下人唾骂死的。
不,不可以。
为了浔儿,她不能死。
她至少,还要再拖三年!
·
宋亦浔的回信,三天后送到绿保和陈牧手里。只是事涉公主,为求公正,绿保把韫月也请了过来,当着三人的面,打开信。
薄薄的信纸上只有六个字,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
却见上面写着:
孤安排的厨娘。
韫月心头巨石终于落地,那一口忧惧的气卸下,浑身都发软了。
天知道这几日她一面悬着心,一面还要若无其事有多难熬。
眼下,幸好宋亦浔还没有狠辣到把那口安插密探的锅扣在她头上。
尽管他可能又是别有居心,至少目前她绝对安全了。
韫月是松了口气,绿保是又惊又喜,他就说嘛,公主怎么可能做那种事,他敢给公主作保实在是太正确了。
而且啊,既然是主子安排悄悄的厨娘,可见主子面上不待见公主,心里边是真的把公主当恩人对待的。
公主的好日子啊,在后头呢。
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看了眼瞳孔巨震的陈牧,鼻孔重重地,“哼。”
陈牧被这一声哼,显些臊得立马挖个地洞钻进去。
他怎么能想到,这事居然是他们冷酷无情、杀伐残暴的大王做的呢。
他绝没有任何怀疑大王是在替华昌公主的意思。
但他突然想到,大王为何要这么悄悄地做?
那日,是他拦住了华昌公主的所有侍从!
他幽怨地看了眼眼前戴着面具的送信人,那俩厨娘说带她们走的人戴着面具……
都是他逼得大王只能暗地里送人回来啊。
他到底都干了什么蠢事啊!
明知道绿保就是大王肚里的虫,他都敢拿人头替华昌公主作保了,他为什么还要质疑?
大王的回信只有六个字,但字字如刀,刀刀都在砍他的头。
他真已经死了百八十次了。
他也不知出于什么心情,幽幽地看着韫月,“公主,早就知道了?”
韫月含蓄点头。
陈牧汪的一声差点哭出来,“那您怎么不说啊?”
韫月似乎微有疑惑,“我说了,你会信吗?”
他当然!
不信啊。
谁会相信他们那个心狠手毒的大王还能干出偷摸摸给人送厨娘的事啊。
哪怕事实摆在眼前,他都很想问一句:大王你是不是中邪了!
送信的面具人围观了一会儿,才看向韫月说,“公主,借一步说话。”
韫月眼睫轻颤。
宋亦浔才替自己澄清,此人又算客气,莫非要她当个什么恶人?
他俩离人群远了些,面具人恭声道,“公主,大王命我等四人随行,保护公主。只不过,此事不必为外人知晓。”
韫月是真意外了,很快又了然:或许,她比她以为的,更有价值。
不管怎样,这对她都是好事。
她微微侧身,遥遥对着宋都方向行了一礼,“多谢大王。”
安氏出生平平,不过寻常良家女,当年和微服出宫的先王偶遇,因容貌姣好,让先王一见钟情,被带进宫后得了盛宠。
她年幼时生母早逝,父亲续娶后被继母厌恶,生父又不喜,性子便有些敏感自卑,后来被外祖家接回,又觉寄人篱下,很是多愁善感。
虽然因此颇懂得察言观色,到底长在寻常人家,哪里适应得了波云诡谲的宫廷生活?尤其诞下王子后,更成了后宫诸妃的眼中钉肉中刺。
终于,某一日,安氏中了奸计,与侍卫私会被众人撞了个正着。若非宋亦浔长得酷似先王,任谁都不能怀疑他不是先王之子,不然他们母子早同那侍卫一起命丧黄泉了。
可安氏也被彻底打入冷宫,等到需要选王子入梁为质时,年仅五岁的宋亦浔简直当仁不让。
本就是悲春伤秋的性子,失宠之后孩子又去梁国当质子,她郁郁寡欢,年纪轻轻的一身伤病,几次都半只脚踏进鬼门关,全凭着想要再见孩子一面的信念才撑住一口气。
后来,也是时来运转,先王大病,诸多子嗣却选不出一个合适的储君,也是宋亦浔争气,接回来后竟得到先王认可,被册为太子。
到这时,安氏才得以洗刷冤屈。
多年沉冤得雪,母子分离多年重聚,许就是人逢喜事,安氏吊着那一口气又撑了过来。
后来先王薨逝,孩子得登大位,安氏日子更好过了,可多年沉疴痼疾,拖垮了她的身子,哪怕天下名医守在侧,用尽名贵药材,也只是数日子。
前些日子,宋亦浔一怒之下砍了他表舅的头,那是和她一起长大的表弟啊。
她被外祖家接回,其实就是舅舅舅母抚养长大,说是表弟,与亲弟弟也无异,儿子说砍就砍,让她有何面目去见外祖父母,有何面目再见舅舅舅母啊。
当时安氏一听说,口吐鲜血就栽倒在地。
可混混沌沌间,她又牵挂着孩子。
她的孩子,已是天下皆怕的暴君,若再传出气死生母的恶名,可该如何是好?
她不能死,绝不能在这个时候死。
可再怎么坚持,不过数日,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
·
相较而言,宋亦浔对生母的感情,就要冷淡得多。
大抵宋亦浔生来就是个冷漠的性子,对母亲并没有多少依恋,尤其他五岁时就被送去梁国,对母妃的记忆越发模糊,能记得的,多是母妃悄悄抹泪的模样。
但他能感知韫月的善意,知道温刑绿保的陪伴不易,便不是全然无情。
而且在梁国十年,安氏总会寄些衣食给他,回国后,安太后也常常关爱他,尽管他并不需要,但他心里都是明白的。
如今安太后又因他砍了表舅的头病重,似乎已是弥留之际,宋亦浔心里,还是涌出了一些难过。
“浔儿。”病榻上,安太后面容苍白憔悴,已气若游丝,只是一个称呼,仿佛都耗尽了力气。
“母妃,该吃药了。”他看了看一旁托盘上满满一碗药,端过来说道。
安太后想摇头,却没力气,眼珠动了动,似乎是拒绝,眼泪顺势落下,她慢慢地气声说,“娘没用,当年护不住你,如今娘家也只会给你惹事。”
宋亦浔舀了勺药,顿了顿,“裴耀虽然作恶多端,不过人死债也消,我不会追究裴家,而且裴大舅一家憨厚质朴,他们不会犯错,能保住荣华。”
安太后当时悲极伤心晕了过去,可她不算糊涂人,这些年明里暗里的,她也知道裴耀做了许多天怒人怨的恶事,只不过因为过去的恩情,一起长大的兄妹情,她总觉得多劝劝他总会收敛,总会改的。
谁知道那么突然就……
但伤心是伤心,这些日子她也想明白了,就裴耀做的那些恶,抄家都不为过。现下浔儿肯做出这样的承诺,无非都是因为她,因为她快死了,他宽容至此,她更不该再给他添堵。
“谢谢你,浔儿,我代裴家所有人谢谢你。”安太后努力地挤出一丝笑,眼泪又跟着落下,“可是浔儿,你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娘快不行了,娘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是你啊。”
宋亦浔看着她耗尽心力说出这番话,如何不痛心,脱口说道,“母妃舍不得儿子,就好好养身子。”
安太后只能眨眨眼,眼泪滚滚而落,“别说傻话了,阎王要我三更死,不会留我到五更。趁娘还有气,你听娘说。”
宋亦浔叹口气,静静地看着她。
“娘是个没用的,只能陪你这么久。好在,你已经长大了,也快娶王后了,我听说,那是个很好的姑娘,温柔善良,知书达理,又与你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将来能有这么个知冷知热的妻子陪着你,娘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宋亦浔沉默了会儿,“母妃若是撒手,我要守孝三年,怕是成不了亲。”
安太后听了这话犹如遭了惊雷,急得连头都抬了下,只是气力不够又倒回去,她一口气没喘上来就急着说,“你父王薨逝,你尚且以日代月,娘死了,你照着做就是,哪里用三年!”她急促地说了这么长一段话,几乎力竭,眼睛都快闭上了。
“父王有三十余子女,每人以日代月,已经够三年,母妃只有我一个孩子,我自然也该守足三年。”宋亦浔平静地说。
“怎,怎么能,这么算?”安太后又急又心疼,真是撑着一口气把话说完,“浔儿,娘知道你孝顺,可你要知道,你的王位,是你父王传给你的。”
“不。”宋亦浔静静地看着她,“他知道只有我能完成他的霸业,是他求我的。”
不然他根本回不了宋国,母妃也不会被沉冤得雪。
“浔儿……”
“我知道母妃一心盼着我娶妻,所以,请您务必保重身子。”
那勺药终是喂到她嘴边。
安太后满眼痛惜。
她知道宋亦浔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她能好好活着,但她也知道,他既说得出,就做得到。
可这世界,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哪有给母亲守孝超过父亲的?
他真的会被天下人唾骂死的。
不,不可以。
为了浔儿,她不能死。
她至少,还要再拖三年!
·
宋亦浔的回信,三天后送到绿保和陈牧手里。只是事涉公主,为求公正,绿保把韫月也请了过来,当着三人的面,打开信。
薄薄的信纸上只有六个字,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
却见上面写着:
孤安排的厨娘。
韫月心头巨石终于落地,那一口忧惧的气卸下,浑身都发软了。
天知道这几日她一面悬着心,一面还要若无其事有多难熬。
眼下,幸好宋亦浔还没有狠辣到把那口安插密探的锅扣在她头上。
尽管他可能又是别有居心,至少目前她绝对安全了。
韫月是松了口气,绿保是又惊又喜,他就说嘛,公主怎么可能做那种事,他敢给公主作保实在是太正确了。
而且啊,既然是主子安排悄悄的厨娘,可见主子面上不待见公主,心里边是真的把公主当恩人对待的。
公主的好日子啊,在后头呢。
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看了眼瞳孔巨震的陈牧,鼻孔重重地,“哼。”
陈牧被这一声哼,显些臊得立马挖个地洞钻进去。
他怎么能想到,这事居然是他们冷酷无情、杀伐残暴的大王做的呢。
他绝没有任何怀疑大王是在替华昌公主的意思。
但他突然想到,大王为何要这么悄悄地做?
那日,是他拦住了华昌公主的所有侍从!
他幽怨地看了眼眼前戴着面具的送信人,那俩厨娘说带她们走的人戴着面具……
都是他逼得大王只能暗地里送人回来啊。
他到底都干了什么蠢事啊!
明知道绿保就是大王肚里的虫,他都敢拿人头替华昌公主作保了,他为什么还要质疑?
大王的回信只有六个字,但字字如刀,刀刀都在砍他的头。
他真已经死了百八十次了。
他也不知出于什么心情,幽幽地看着韫月,“公主,早就知道了?”
韫月含蓄点头。
陈牧汪的一声差点哭出来,“那您怎么不说啊?”
韫月似乎微有疑惑,“我说了,你会信吗?”
他当然!
不信啊。
谁会相信他们那个心狠手毒的大王还能干出偷摸摸给人送厨娘的事啊。
哪怕事实摆在眼前,他都很想问一句:大王你是不是中邪了!
送信的面具人围观了一会儿,才看向韫月说,“公主,借一步说话。”
韫月眼睫轻颤。
宋亦浔才替自己澄清,此人又算客气,莫非要她当个什么恶人?
他俩离人群远了些,面具人恭声道,“公主,大王命我等四人随行,保护公主。只不过,此事不必为外人知晓。”
韫月是真意外了,很快又了然:或许,她比她以为的,更有价值。
不管怎样,这对她都是好事。
她微微侧身,遥遥对着宋都方向行了一礼,“多谢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