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皇后的第五个年头,春日的暖阳终于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我站在御花园里,看着新抽的嫩芽,仿佛看见了这个王朝的新生。
新帝李良,登基五年,勤勉政事,体恤百姓,朝堂上下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就在这个春天,一位名叫宋殇的女子悄然回到了京城。
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穿着一袭素雅的湖蓝色长裙,发间只簪了一支玉簪,素面朝天却胜过千般妆容。
她的美毫不张扬,如同春日里的一汪清泉,温润如玉。
我看着她莞尔一笑的样子,忽然明白了为何李良会如此念念不忘。
宋殇是先帝太傅之女,曾与李良共读于国子监。
若非命运弄人,她才是李良的皇妃人选。
当年储君之争,朝堂如同一潭浑水。
宋太傅明哲保身,辞官带着妻女远离京畿。
而我,凭借手握兵权、镇守边塞的父兄,成了李良的助力,成了新朝的皇后。
如今,天下河清海晏,李良力邀身为天下文人之首的宋太傅出山,重掌翰林。
宋殇便随父亲一同返京。
她的出现,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里,在李良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起初是修缮行宫。
李良说那里年久失修,不适合招待贵客,所以他特意为宋殇准备一个幽静雅致的去处。
待行宫修葺一新,李良又痴迷上了从南方运送新鲜荔枝的壮举。
他说宋殇最爱吃荔枝,想让她尝到最鲜美的滋味。
于是,千里驿道上,快马加鞭,昼夜不停地运送这娇贵的果实。
我知道,他想立宋殇为妃。
我明白的,前朝那些朝臣们更明白。
很快,希望新帝充盈后宫的奏章,和言官们痛斥李良昏聩、劳民伤财的谏言被一起送到了我的案牍上。
深夜的宫殿里静谧如水,只有烛火在风中轻轻摇曳,在墙上投下摇摆不定的影子。
我坐在案前,静默良久,还是提笔给远在边塞的父兄写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只有短短两行字:
“这个皇帝不能要了。”
“换一个吧。”
02
那是个寒冷的冬日,御花园里的莲池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年幼的我随父亲进京述职,无意间闯入了这个华贵而又冰冷的世界。
就在那里,我第一次遇见了李良。
他单薄瘦小的身影在御花园的石径上踉跄前行,身后跟着几个嬉笑打闹的近侍太监。
一阵粗鲁的推搡,他失去平衡,跌进了莲池中。
我不假思索地跳下去救人。
寒冬腊月的水冰凉刺骨,我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拖上岸来。
他浑身湿透,牙齿打颤,脸色苍白得吓人,却执意要问我的名字。
“我叫孟冬,冬天的冬。”
我说。
他的眼睛亮了一下,像是冬日里突然绽放的一朵梅花。
“我会报答你的,孟冬。”
他说这话时,语气坚定得不像个孩子。
那时的我只当这个孱弱的少年是宫中哪个皇子的伴读,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
后来听父亲说起,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人意图谋害二皇子。
从后宫到前朝,此事牵连甚广,先帝杀了不少人。
当时父亲忧心忡忡地说,这恐怕只是诸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开始。
而也是那时,我才知道,那个被我救起的少年,正是在这次事件中受到牵连的四皇子——
李良。
这场风波过后,膝下无子的卢皇后收养了李良。
那个先帝最小的儿子,因生母只是出身低微的宫女,所以连太监都敢欺他一脚的四皇子。
摇身一变,成了先帝的嫡子。
03
我再次见到李良,已是十年后。
那时,先帝年事已高,却迟迟未定储君,朝堂上暗流涌动。
立储之争愈演愈烈,整个朝廷被搅得乌烟瘴气。
身为手握重兵的将军之女,我不知不觉间成了这场权力游戏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各方势力争相拉拢我父亲,我的婚事成了他们手中的筹码。
朝中甚至有传言称,谁能娶我为妃,谁就将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
就在我被局势推上风口浪尖之际,洞庭湖溃堤了。
数以万计的难民涌入京畿,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饥肠辘辘的流民。
在一个喧嚣的街角,一家酒肆楼下的简陋面摊前,我看见一条体型硕大的猎犬被拴在不远处,正冲着路人狂吠不止。
酒肆二楼传来觥筹交错的声音,忽然一扇窗户被推开,一盘肉食从窗口抛下,正好落在那条大狗嘴边。
“这是大皇子的狗。”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我猛地回头,看到一个身着素衣的青年站在我身旁。
是李良。
他指着楼上那扇敞开的窗户,对我低声道:“大皇子正在里面设宴呢。”
又一盘肉从窗户里抛了下来,再次落在大狗面前。
大狗立即大快朵颐起来。
而与此同时,面摊对面,一群衣衫褴褛端着破碗讨口饭吃的难民正被店家无情地驱赶。
李良扯了扯嘴角,苦笑道:“皇子的狗,吃得比人还好,是不是很可笑。”
接着,他又告诉我:
原本负责赈灾的二皇子因贪污被除去官职,关在府邸中思过,而接替他的三皇子又是个酒囊饭袋,什么都不懂。
“我想改变这个沉疴积弊的朝廷。”
他说这句话时,眼中闪烁着灼热的光。
十年前那个被我救起的孱弱少年,已经长大了。
04
这就是我和李良的起点。
我成为了四皇子妃。
凭借我父兄的兵权,和卢皇后门下的尚书令等重臣,李良击败了他的三个哥哥,被立为储君。
他入主东宫的第一件事,便是处理了借捐监之名,贪污赃银三百余万两的二皇子一党。
二皇子的母亲是宠冠后宫的皇贵妃。
她的兄长是盛京府都督。
七年前,盛京府全州官员串通一气,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折收监粮。
盛京全州没有一个官员举报。
所谓捐监,就是那些想到国子监念书的读书人,需要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遇到灾荒时便可以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
然而,盛京府却让这些读书人将谷粮折算为白银,将原本应收的粮米变为白花花的银两。
而这些银两,最终全进了二皇子和盛京各级官吏的口袋。
他们以为这场骗局可以天衣无缝地持续下去,只是老天自有他的道理。
这一年,洞庭湖突然溃堤,长江中下游九个州郡被淹。
朝廷下令调粮赈灾,而盛京府却拿不出一粒粮食,于是东窗事发。
这些事,都是后来李良告诉我的。
他说,他至今都还记得那日朝会上先帝的怒吼声,犹如惊雷在头顶炸响。
“赈灾的粮食哪里去了!”
满朝文武皆跪伏在地,没有人敢直视先帝的怒火。
盛京府都督被革职查办,家中财物尽数查抄。
那些年里,他借着捐监的名义,积累了不计其数的财富,而这些财富最终也沦为铁证,被摆在了朝堂上。
“父皇的怒火从前朝一直烧到后宫,但当他看见皇贵妃梨花带雨,跪倒在他面前的时候,那怒火却奇迹般地平息了。”
李良说这话时很平静,但我知道,他其实很看不起先帝。
先帝的软弱,在李良眼中无疑是一种罪过。
帝王的威严,竟然被一个女人的眼泪轻易瓦解。
而那些因贪腐而得不到一碗糙米粥果腹的流民,他们的眼泪又何曾让先帝动容过?
“这个朝廷,早已腐烂到骨子里了。”
05
最终,盛京府都督只是被革职,二皇子只是被禁足,皇贵妃只是被降为妃位。
这轻飘飘的惩罚,如同他们仿佛只是输掉了一场无关痛痒的游戏。
先帝的诏令一下,风暴如期而至。
以尚书令为首的朝臣们首先坐不住了。
他们的怒火如同滔天巨浪,几乎要将整个皇宫淹没。
朝堂之上,尚书令率先出列,朗声道:
“陛下,盛京一案已查明,实乃国之大患。臣等斗胆,请陛下明察秋毫,秉公处置!”
话音刚落,殿内顿时沸腾。
刑部尚书紧跟着踏前一步,慷慨陈词:
“陛下,此案若不严惩,恐怕天下官员皆效仿之,国将不国!”
兵部尚书也不甘示弱:
“陛下,二皇子虽贵为皇子,但罪责难逃。若轻轻放过,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陛下……”
“陛下……”
群臣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涌向龙椅。
先帝的手指不自觉地紧握龙头,指节泛白。
一声声“陛下”回荡在大殿之中,字字如刀。
李良站在群臣间,他的背影挺拔如松,声音铿锵有力。
他说:“陛下,盛京一案牵连甚广,若不彻查到底,恐怕会给朝廷留下无穷后患。
“儿臣斗胆,恳请陛下将此案全权交由儿臣来办。”
“儿臣定会秉公执法,对身负罪责之人严惩不贷,以正朝纲!”
话音刚落,殿内群臣齐声应和:“臣附议!”
尚书令站在李良身前,仿佛一柄折不弯的利剑。
而我的父兄站在他身后,如同两座催不倒的山峰。
先帝坐在龙椅上,环视群臣,面色铁青。
良久,他紧握龙头的手才缓缓松开,仿佛泄了气般,对着底下的群臣摆了摆手。
“退朝吧。”
06
先帝接受了尚书令等人的提议,命太子李良监国。
盛京府冒赈一案由李良全权处理。
李良接手此事后,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刃,毫不留情地斩向了二皇子一党。
接下来的日子里,宛如刮过一场血腥的风暴。
盛京府都督被赐自尽,刺史斩首示众。
大小官员共计三十二人被处死,七十八人革职下狱。
官员的子女也未能幸免,十一名赃犯之子被解送边州做苦工。
就连一个外省官员,也仅仅因为替其弟藏了三两赃银,就被降了三级。
李良的铁腕,让整个朝廷为之颤栗。
不久,二皇子在禁足的府邸中饮下毒酒,自杀了。
而他的母亲,那个曾宠冠后宫的皇贵妃,也随后在自己宫中,用一根白绫,自尽了。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和李良正在东宫府邸中下棋。
他执黑棋的手丝毫没有迟疑,将我的白棋围杀得片甲不留。
“你该进宫看看你的父皇。”
我轻声说道,将棋子一颗颗收进棋盒。
李良抬起头,目光与我相对。
“你觉得他现在会想见到我吗?”
他反问我道,嘴角浮现出一丝自嘲的笑意。
“他只会让我滚出他的寝殿。”
我突然想起。
先帝其实并未给予过他所谓的父爱。
我想开口安慰,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李良摆了摆手,示意我不用说下去。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
“二哥死了,皇贵妃也死了。”
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这是必然的结果。”
然后,他转过身,背对着窗幔映入的光,他的脸隐没在阴影里。
我看不清他的表情,只能听见他的声音:
“进宫陪陪母后吧,很久没见母后了。”
07
李良口中的母后,不是他的生母,而是先帝的皇后——
卢氏。
卢皇后是三朝元老卢中书的孙女,还是第一位女翰林。
在嫁给先帝前,她曾供职国子监,朝中门生无数。
后先帝被立为太子时,卢氏也被立为太子妃。
她曾替还是太子的先帝笼络朝中重臣,广树党羽。
如今,朝中七位宰相,一半多出自她的门下。
父亲曾与我说过,生性软弱的先帝能做到守业,一半功劳在卢皇后。
只是可惜卢皇后膝下无子,李良是被她收养的。
有卢皇后这个母亲,李良便比他的三个哥哥,多了半壁朝臣的支撑。
日暮时分,我随李良进宫,陪卢皇后用膳。
晚膳后,我们三人在花园中散步。
四下无人处,卢皇后对李良说:
“陛下现在还把自己关在御书房里不见人。”
“皇贵妃的丧礼定在七日后,这几日你就不要到你父皇跟前露面了,免得给自己找不痛快。”
李良垂首,恭敬地应道:“儿臣明白。”
卢皇后又说:“二皇子犯了这么混账的事,皇贵妃虽说不是完全置身事外,但到底还是不曾参与其中。”
“该给的体面还是要给的。”
李良对卢皇后的言外之意心领神会,回答道:
“儿臣已知会礼部,以皇贵妃的礼仪下葬。”
卢皇后微微颔首。
随后她又拍了拍我的手背,问道:“你应该没见过皇贵妃吧。”
我点点头。
卢皇后便笑了起来,那笑容如同一朵在夜色中悄然绽放的昙花,美丽而短暂。
“她可是难得的美人呐。”
“只是这样的美人,在后宫中蹉跎一生,真是太可惜了。”
她的声音中带着不可察的怀念,仿佛在回忆一段遥远的往事。
“平日里总是皇贵妃、皇贵妃这么地叫着,我都快不记得她的名字了。”
卢皇后的话语如同一片轻飘的落叶,在夜风中打着旋儿。
然后,她的声音忽然变得柔和,便像说故事一样,和我们聊起了皇贵妃。
08
“皇贵妃张氏。”
“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卢皇后顿了顿。
“她叫婉儿。”
——张婉儿。
人如其名,皇贵妃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动人。
母亲样貌好,儿子自然也不差。
我所知道的二皇子,是名动京师的美男子。
出身尊贵,打小又有父母的宠爱,如果不是权力倾轧,他也许就是这个世上最幸运的人了。
“婉儿是乐籍女子,弹得一手好琵琶。陛下当年便是被她的琵琶声吸引,才遇见了她。”
听着卢皇后的话,我好像看见了那天的场景。
琵琶声悠扬,如同春风拂柳,又似秋水长天。
那个叫张婉儿的女子,她的手指在琴弦上轻拂,却不知已经拨动了一位帝王的心弦。
“当年为迎她入宫,前朝那些老臣们可是吵了好久,劝谏的奏章多得能填满这莲池。”
“但陛下执意要娶她,还要封她为皇贵妃。”
“这大概是这么多年,陛下唯一一件,不听言官的话,执意要做的事。”
卢皇后轻叹一声。
“婉儿入宫后,弹琵琶的机会少了。”
“我看着她日渐消沉的样子,心中不忍,便让她来我这里念书识字。”
“后宫就这么大点地方,脚走不出去,总不能把心也困在这里。”
“我瞧着婉儿那认真习字的模样,心中暗自欣慰。”
“她那双原本只会抚琴的手,如今也能写字了。”
“只是可惜,她终究念得书还是不够多。”
“二皇子的事传到后宫里的时候,我没能拦住她去见陛下。”
卢皇后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起来。
“婉儿虽然知道是自己儿子做错了事,却又怎能不去替儿子求情呢?”
她顿了顿。
“但我不会这样的。”
说着,卢皇后转向李良,目光如炬。
“李良。”
“如果哪天,你做错了事,我会把你,从你在的位置上赶下去。”
我看到李良微微一震,但很快恢复如初。
只听卢皇后继续说道:
“在其位,谋其政,那个位置是用无数尸骨铺上去的。
“李良,你要记住了。”
然后,她又望向我,严肃地说道。
“孟冬,你也要记住了。”
09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
皇贵妃的葬仪刚刚结束,宫中的哀乐还未散去,先帝便以天象为由,禅位于李良,退为太上皇。
十月初一,李良即位。
他尚未正式登基时,便下令晋封大皇子和三皇子为亲王,示以优宠。
与靠着先帝的宠爱,才有资格参与诸位之争的二皇子不同。
大皇子曾被朝野一致举荐为太子。
但因他是庶长子,先帝的心又偏向二皇子,此事不了了之。
可大皇子毕竟经营多年,朝中极富声望,在野更有“贤王”的美名。
李良曾和我说:
“大哥如果不是皇子,那他定然是位能臣。”
只是李良和他政见不同。
大皇子善于拉拢人心,主张仁政。
而李良却觉得,想要革除前朝遗留下来的积弊问题,必须改革。
于是,在李良登基后,朝堂分裂为两派。
一派是以尚书令为首的朝中清流,支持李良新政。
而另一派是以大皇子为首的宗亲大臣,主张沿袭旧制。
对大皇子的晋封,只是暂时维持住了朝堂的平衡,却无法阻止他们对新政的抵抗。
李良的新政,一度停滞不前。
但这个僵局,很快就被三皇子打破了。
三皇子是大皇子一母同胞的弟弟。
与他那能干的哥哥相比,三皇子就是个废物。
先帝在位时,他便经常流连于烟花柳巷,寻欢作乐。
李良将他晋封为亲王后,更是变本加厉,甚至干出了强抢民女这种事。
于是乎,被人敲了登闻鼓,告了御状。
三皇子很快便被押进了刑部大牢候审。
有二皇子贪腐重罚在前,群臣皆主张严惩此事。
刑部尚书更是毛遂自荐,想要主理此案。
但李良没有采纳,他让大皇子亲自审理自己的胞弟。
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就在大皇子受胞弟之事所困时,李良对大皇子的党羽动手了。
他开始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找茬,将这些人远调的远调,降职的降职,更有甚者被革爵圈禁。
李良的步步紧逼迫使他们不得不破釜沉舟,撺掇大皇子逼宫。
10
这件事,被我安插在大皇子府邸中的探子,用一纸密信,送到了我和李良面前。
“大哥这是被逼急了啊。”
李良看完信后,如是说道。
我从他手中接过信笺,用烛火烧掉,然后问道:
“陛下打算怎么做?”
李良摸了摸下巴,玩味地笑了笑,回答道:
“逼宫要想成功,手里得有兵。”
“知会京城九门的兵马,若是有人想收买他们,照单全收便是。”
“我们给他点底气,推他一把。”
“只要他敢起兵,就以谋反的罪名,杀了他。”
正月二十二日,距离新年还有三天。
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四处白茫茫一片。
我站在城门外,看着眼前被重重包围的大皇子一行。
冷风呼啸,吹得我身上的斗篷猎猎作响。
癸卯时,北门。
这是密信中约定的时间和地点。
这封信,在被送至大皇子各路亲信处时,也有一封被送到了我的手里。
当大皇子看见我时,表情从惊诧很快转变为了然。
他失笑着摇头:“我说为何执掌京城九门兵马的提督这般轻易就倒戈于我,原来一切都是你们安排好的。
“李良给我下套啊。”
“逼我起兵,然后再治我个谋逆之罪。”
“我这个四弟,可真够狠的。”
我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雪花飘落在他的肩头,很快就积了薄薄一层。
大皇子继续说道:
“可是孟冬,你为什么对他就如此死心塌地呢?”
“李良心狠手辣,为了那个位置他什么都做得出来!”
“对待亲兄弟尚且如此,何况是你?”
“他不可能永远容忍兵权在你们孟家手里。”
“我的今日,就是你的明天!”
我负手而立,安静地听他说完。
见他再没有别的话了,便对周遭士兵做了个“拿下”的手势。
大皇子见状,立马拔出腰间的佩剑,作势向我劈来。
我身侧的侍卫蜂拥而上,而我则一把夺过身后士兵手里的弓。
挽弓搭箭,一气呵成。
“噗”的一声闷响。
箭矢入肉的声音在雪夜中格外清晰。
没有丝毫犹豫,我一箭射穿了大皇子心口的甲胄。
这是我做皇后的第一年。
我替李良,杀了他大哥。
11
大皇子意欲谋反,被当场射杀于北门外。
这个消息在次日的朝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李良本欲乘势,将大皇子在朝中的党羽全部诛杀,斩草除根。
我出言劝阻了他。
“还请陛下三思。”
李良挑眉看我,问道:
“怎么,这些人我杀不得?”
我顿了顿,斟酌半晌,才缓缓开口道:
“此事的元凶是大皇子,而他已伏诛。”
“倘若还要牵连只是附庸于他,而并未参与此事的朝臣,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
李良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但他没有打断我。
于是我继续说道:
“陛下推行新政,朝中正是用人的时候。”
“不如借此机会,给他们些恩典,让他们替陛下办事。”
“如此,既能稳定朝堂,又能彰显陛下仁德,堵住悠悠众口。”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烛火在一缕缕地跳跃,发出噼啪作响的声音。
良久,李良才缓缓开口,“你说得有道理。”
次日,李良便颁布诏书赦天下。
叛逆的罪名只加给了大皇子一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
而因此事被搁置许久的三皇子一案,也交由刑部审理。
最后,李良责令,削除三皇子宗籍,从玉牒除名,然后杖打八十,并没收所有家产,将他轰出了京城。
至此,新朝局势已定,再无人能撼动李良的帝位了。
此后五年,李良以雷霆之势进行改革。
他的新政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
兴利除弊,振数百年之颓风。
期间,云府各部蠢蠢欲动,西南局势一触即发。
我的兄长主动请缨,挂帅出征,很快便平定了云府,获封将军。
我的父亲和兄长,一人驻军塞北,一人镇守西南,宛如两座铁壁守护着万里河山。
天下太平,河清海晏。
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
然后,宋殇回京了。
12
我做皇后的第五年,宋殇入宫了。
一入宫,便封为皇贵妃。
一如先帝的皇贵妃张氏。
那天,我端坐在皇后的位置上,看着宋殇来向我请安。
她的面容如雕刻般精致,神情却淡淡的,看不出一丝笑意。
李良对她的宠爱,如同夏日里的骄阳,温暖却又灼人。
宋殇喜静,李良便特意为她新建了一处幽静的行宫居住。
那行宫依山傍水,远离前朝的喧嚣。
宋殇爱莲,李良就又在行宫的院子里挖了一个池子,连通了御花园的那个莲池。
池水清澈,荷叶田田,数条锦鲤嬉戏其间。
这份宠爱太盛,招来朝中大臣们的非议是必然的。
指责李良骄奢淫逸的谏言就没停过。
就连一向不问朝政的宋太傅都上书启奏,恳请李良不要太过宠爱他的女儿。
那封奏章引经据典,字字珠玑,就差没直接痛骂李良为商纣王,要害他的女儿变成苏妲己了。
我是无法直接看到奏章内容的。
这些,都是太后告诉我的。
先帝退为太上皇后,卢皇后也退为了太后。
李良登基后不久,先帝就因忧思过度去世了。
随后,太后便移居到了宫外居住。
李良忙于政务,我便会每月固定那么几天,出宫替他陪伴太后。
太后的居所附近有一座庙宇,所以太后的起居室里总有一股淡淡的檀香味。
当嬷嬷引着我进入室内时,太后正坐在窗前的罗汉床上,手里捧着一本佛经。
“皇后,你来了。”
看到我来,她便放下了书。
太后的声音温和而威严。
自从我做了皇后,她便再也没有唤过我的名字,仿佛是在提醒我,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我福身行礼,然后在她身边坐下。
太后的案牍上堆着一叠文书,这些便是我的功课。
照例,她会将这段时间朝臣们对李良的弹劾和建议抄录一份,让我逐一查阅。
这么做,是为了让我能时时了解前朝动向,及时规劝李良。
太后人虽已不在京中了,但她仍保有对京中朝臣们的控制与影响。
“身为皇后,劝诫皇帝勤勉是你的职责。”
太后的声音依旧温和,仿佛没有丝毫责备之意。
“不过皇帝现在一头热,有些话不妨就让皇贵妃去说。”
“宋太傅的女儿,饱读诗书,是识大体的人。”
“在宫里,你可以多去她那走动走动。”
“是。”
我轻声应道。
随后,太后握着我的手轻轻拍了拍。
“如今,皇帝的后宫里,只有你和皇贵妃两个人。”
“这深宫中有多寂寞,我是知道的。”
“别把后宫里的女人都当成你的敌人。”
“有时候,比起皇帝,她们才更像是你的家人。”
我抬头看向太后,见她正慈爱地望着我。
“不过说起来,你与皇帝多年夫妻,却仍未有子嗣,恐致社稷不稳。”
我听出了太后的言外之意,于是借机将我的来意说了出来。
“母后教训的是,但子嗣一事还得看缘分。”
“朝臣们希望陛下充实后宫、开枝散叶,这我也知道。”
“所以,我想,也许可以先从宗族子弟中挑选一位年岁合适的寄养在我膝下。”
“如此一来,也能安安朝臣们的心。”
太后赞许地点了点头。
“你有这个想法很好。”
“放心吧。我会帮你挑选一个合适的孩子。”
13
我踏着细碎的石子路,缓缓向宋殇居住的行宫走去。
行宫外是郁郁葱葱的绿竹,而院内则种满了幽兰,步入其间,只觉得空气都带着一丝冷冽的清香。
远远地,我看见宋殇坐在花园里的凉亭下,身影纤细如柳。
她手持一卷书,正看得入神。
“皇后娘娘驾到。”
随行的宫女轻声禀报道。
宋殇闻声向我望来,脸上闪过一丝诧异。
“皇后娘娘,您怎么来了?”
她放下手中的书,起身向我行礼。
“今日天气好,我在御花园中散步,走着走着就到你这来了。”
我缓步上前,将她扶起,示意不必多礼。
说着,我的目光落在她手边的书上。
宋殇顺着我的视线望去,弯起了嘴角,笑着问道:
“皇后娘娘也看过此书吗?”
我点点头,回答道:
“这是太后当年,为国子监女学授课所编撰的书吧。”
“我虽然没在国子监上过课,但这书倒是看过的。”
宋殇的眼中闪过一丝怀念,她说:
“我是太后在国子监开设女学后的第一批学生。”
“当年父亲辞官归乡,我曾想在当地也效仿国子监开设女学。”
“只是可惜……没能成功。”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各地私塾都开办女学,让女子也有机会念书。”
“这其实,也是我此次跟随父亲一同回京的原因。”
我问她:
“那你可曾同陛下说过?”
“开办女学是好事,陛下会同意的。”
宋殇沉默片刻,然后轻轻摇头。
“我说过的,但是陛下说,还不是时候。”
她转头望着我,接着说道:
“皇后娘娘,其实无论是住进新建的行宫,还是吃上新鲜的荔枝,这些都不是我所愿的。”
“我劝谏过陛下,但他并未听从。”
说着,宋殇的眼神突然变得迷茫起来。
“我觉得,陛下好像有些变了,我仿佛突然不认识他了。”
“是吗?”
闻言,我浅浅一笑。
“也许他不是变了,是你以前从未真正认识过他呢?”
宋殇的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娘娘突然来访,肯定不仅仅只是来闲聊这么简单吧。”
“皇后娘娘,若有话不妨直说。”
我看着宋殇,想起太后同我说的:
宋太傅的女儿,饱读诗书,是识大体的人。
14
立秋这天,是宋殇的生辰。
李良本想大操大办,但宋殇不愿因自己再让李良被群臣弹劾。
最终,皇贵妃的生辰只是在自己的行宫里举办了简单的宫宴。
是夜,我站在御花园的莲池边,看着池中零落的荷叶。
夏日的繁盛已经褪去,只剩下几片枯黄的叶子还在水面上固执地漂浮。
傍晚的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正当我出神之际,禁军来报,已将皇贵妃行宫外的近侍全数控制。
我微微颔首。
在莲池边伫立了一会儿,终是动身向皇贵妃的行宫走去。
夜色里,一墙之隔的地方传来模糊的言语声。
我站在黑暗中,看着从漏窗内透出的暖黄烛光。
沉吟片刻,我缓步踏进寝殿中,身后跟着数十名带刀的禁军侍卫。
当李良看见我时,我从他脸上看见了大皇子的影子。
他俩真不愧是兄弟。
惊讶的样子都一模一样。
“皇后,你这是……”
我让侍卫们候在门外,独自走向李良。
李良身边的宋殇看见我,起身向我行礼。
我对她轻轻一笑,然后说:
“你先出去吧,我和陛下喝两杯。”
宋殇迟疑了,转头看向身旁的李良。
“放心吧。”
我出声宽慰道:
“我答应你的事,不会食言的。”
宋殇这才回过头,屈膝向我福了福,离开了寝殿。
留下一脸懵的李良。
我在宋殇的位置上坐下,倒了杯酒,放在鼻下闻了闻,然后问李良道:
“好喝吗?”
“这……皇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着还在作惊讶装的李良,我只觉得此人演技竟如此拙劣。
“就不必再装了吧。”
“我们也算是朝夕相伴近十年,我还不了解你吗?”
我将斟满酒的酒杯放到他面前,又拿过一个空杯子给自己也斟了一杯。
“你安排在行宫内外的近侍都已被禁军全数控制。”
“就连那位时刻侍奉你左右的小公公,也被宋殇支在殿外候着。”
“我进来的时候,顺便就让禁军把他扣下了。”
“想见见他吗?”
我看见李良的脸色一下变得惨白,对着殿外朗声道:
“进来。”
两名禁军侍卫随即便推门而入,押着一个披头散发的近侍来到我和李良面前。
我起身走到那人身边,将他一只手举起来,先是自己端详了一会儿,然后又向李良展示这人掌心厚厚的茧。
“这位小公公身手真不错。”
“三名禁军才能勉强对付他一个。”
“这些年,你背地里养的人可真不少呢。”
李良握着酒杯的指关节泛起了白。
我想,再用力一点,这酒杯也许会被他生生捏碎。
15
“把人带下去吧。”
我对押着人的两名侍卫吩咐道。
很快,寝殿内又只剩下了我和李良。
“你不必记恨宋殇支走了你身边的高手,因为是我让她这么做的。”
我重新坐回桌边,一边说,一边打量着李良
“我告诉宋殇,你这个皇帝做得很失职,得换一个。”
“她担心我会像射杀你大哥那样,也一箭杀了你。”
“所以,我就让她摆了这桌鸿门宴,支走你身边所有可用的人,方便我生擒你。”
李良冷哼一声。
“这么说来,我还得感谢皇后留我一命了。”
“不。”
我冲李良晃了晃手指,对他说:
“你该感谢的人是宋殇,是她让我留你一命的。”
“宋殇知道你迎她入宫为妃,是为了利用她。”
“不光她知道,太后知道,我也知道。”
“宋殇的父亲宋太傅,是天下士人之首。”
“你费尽周折邀宋太傅出山,重掌翰林,然后又借口年少情谊迎宋殇为妃,让宋太傅成了皇亲国戚。便是要把他,还有他所代表的文人都绑到你这条船上。”
“你觉得朝臣是她太后的,兵权是我孟家的。所以你要让文人的笔变成你自己的。”
“太后、我、还有你相互制衡,这本是我们都可以接受的事。”
“可以接受?”
李良打断了我,嘲讽道:
“倘若你们真的可以接受,就不会有今天这场戏了吧。”
“安静听我说完。”
我对李良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
“你既然敢做,那就应该也想到了太后和我早晚会察觉的,只是你认为我不会这么快就对你动手,对吧。”
“兵贵神速啊,李良。”
“我不在你羽翼未丰的时候折断你的臂膀,难道坐等你万事俱备后再对我过河拆桥吗?”
李良的脸色变得铁青。
我抿了一口杯中的清酒,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道:
“不过,你这个人可真是够无耻的。”
“什么为博美人一笑,仿商王大兴土木,效唐宗一骑红尘,真亏你想得出来。”
“为了干这些事,从国库领出去的银子,一多半全都进了你李良自己的口袋。”
“你可真把宋殇利用到了极致啊。所谓宠爱,全是算计。”
“言官写给你的谏言你看了吗?里面一半骂的是你,一半骂的是宋殇。现在就连茶馆里说书的都在编排她,说她是苏妲己,让你变成了商纣王。”
“宋殇什么都没做,却要因为你的私心,在史书上留下一个红颜祸水的骂名。”
“可宋殇呢,她知道这些事之后,却还是不忍心看你死,她想让你活着。”
“李良,你大哥也许才是最懂你的人。”
“他说你心狠手辣,为了那个位置什么都做得出来。这话一点儿没错。”
我一甩手,将手中的酒杯狠狠砸在了李良脚边,对他冷声道:
“李良,你配不上宋殇的感情。”
16
李良沉默着,他握着酒杯的手收紧复又松开。
良久,他抬头看向我,问道:
“你们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是从我动了国库的第一笔银子开始就知道,却一直按兵不动,像看傻子一样看我瞎忙活。”
“还是这一次,我利用宋殇行事太过着急,露出了马脚,然后才被你们发现了。”
在我开诚布公后,李良也不再装模做样了。
“户部尚书是太后的门生,无论是国库还是我的体己银,都受户部管理,那便就在太后的监视之下。”
“所以户部的账面,我一直做得极其小心、隐蔽又缜密。”
“是这一次才发现的吧。如果从第一笔帐开始便有所察觉,太后早就警告我了,也不至于等到今天。”
“果然是掩盖得越多,破绽就越多,我还是心急了。”
李良自嘲般地冷笑了一声。
“但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既能拉拢宋太傅身后的文人,又能有名目的快速聚积银两。不会再有比这个更好的机会了。”
说着,李良理了理衣袖,好整以暇地看着我。
“既然都知道了我从国库里挪钱,那我这钱花去哪里,你应该也知道了吧。”
“不然,你也不至于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对我动手。”
李良看着我,我也看着他。
我们就这样沉默地对视着。
他在等我回答,而我也在等他坦白。
最终,还是他先按耐不住,开了口:
“没错,我用这些钱,养了一支军队。”
我不露声色地缓缓呼出憋着的那口气。
从父兄的回信中知道,和从李良口中亲耳听到,还是不太一样的。
这就像,我在枕头下放着一把匕首,用来护卫我们的安全,而他却在时刻担心我会用这把匕首杀了他。
“你们孟家在军中的威望太高太牢固了,我既无法渗透,也无瓦解。”
“太后在朝中的势力,我还可以通过新入仕的学子一点一点慢慢洗掉。但兵权我实在是无能为力。”
“从你父亲,到你兄长,甚至是你。你一句话就能让京城九门皇家禁军都听从你的调遣。而你的父亲和兄长更是一个驻军塞北,一个拥兵西南。”
“这实在是太让我害怕了。”
李良拍了拍自己的心口,似乎痛心疾首。
“我只要一想到我的性命、我的皇位,还有我的江山,全都在你们孟家的一念之间,我就寝食难安,彻夜难眠。”
“所以我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我要自己建一支军队,一支只听命于我一个人的军队。”
“但养军队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说到这,李良突然调转了话题,他望着我问道:
“你知道从我登基到现在,国库多了多少银子吗?”
我知道他问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希望我回答他,所以很快他自己便给出了答案。
“三千万两!”
李良突然有些激动。
“整整三千万两!”
“孟冬,从一开始国库只有七百万两,到如今的三千七百万两,我只用了五年时间。”
“短短五年,我就做到了我父皇在位二十年都没做到的事。”
“明明这些钱都是我挣来的,但我想用点钱来养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却还要偷偷摸摸。”
说着,李良突然站起身,他腰间的玉佩和印玺碰撞在一起,叮当作响。
他低头看着我,恶狠狠地说:
“什么好皇帝,当得可真没意思。”
17
李良走到窗边,背对着我。
我俩一坐一立,房间里的空气安静又压抑。
这让我想起了五年前临近新年那个雪夜。
我处理完大皇子一众后,独自返回居住的寝殿时,李良正在里面等着我。
当时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李良坐在桌边,而我立在门前。
“你还记得吗?李良。”
我望着李良的背影,对他说:
“我替你杀了你大哥那晚,你送了我一副江山图。”
“你对我说,你一直记着我们相遇时的承诺,所以你一定会兴利除害,正德厚生,当个好皇帝。”
“你说,太平盛世,就是你对我的报答——”
“那难道我没做到吗!”
李良突然一声怒吼,打断了我。
“难道我没有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我没有当一个好皇帝吗!”
李良变得有些歇斯底里,他大步走到我面前,盯着我的眼睛,对我说:
“为了这所谓的江山,所谓的百姓,这五年来,我每日勤民听政,旰衣宵食,事必躬亲,从不曾懈怠半分。”
“我做到了你和母后所期望的一切!”
“可你们呢?你们又是怎么对我的。”
“母后退居京外,却依旧把持着朝堂,我在朝中的一言一行全都在她的监视之下。我做的有那么一丁点儿不合她的意,尚书令那个几个老家伙第二天就敢领头在朝会上参我。”
“还有你,孟冬。你父兄拥兵自重,我虽然拿着一半的虎符,但随便一个黄口小儿都知道兵权是你们孟家的,这就像一把剑永远悬在我的头顶上。”
“朝臣不是我的,兵权也不是我的,我这皇帝当得就像一具提线木偶,受制于人,任由你们摆布。”
“我可是皇帝啊!孟冬。
“我想要坐稳这个位子,我想要替自己谋划有什么不对!”
李良很少有情绪如此激动的时候。
可我只是冷漠地看着。
我冷漠地看着他控诉,看着他质问,看着他一把扯下系在腰间的印玺,狠狠摔到了我的脚边。
我低头看着那枚雪白的印玺,片刻后,平静地回望向李良,淡淡道:
“李良,你有反思过你自己吗?”
“你说太后把持朝堂,监视你,那这五年里又是谁在让朝臣们支持你的改革,支持你的新政。你说你做的事不合太后心意,她就让尚书令他们参你。可他们为什么参你,你还记得吗?”
“你登基第一年,江南丝造厂的工人们罢工叫歇,你不论具体缘由就要出兵镇压,甚至抗官者即要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这件事就算太后不发话,朝臣们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你滥杀无辜。”
“你说我父兄拥兵自重,但李良你扪心自问,现在朝中除了我父亲和兄长,还有谁能带兵打仗。你害怕兵权一直在我孟家手里,我们也想把兵权交出去,可交给谁呢?交给你千辛万苦选出来的那几个只会假把式的武状元吗?”
“当年西南动荡,我父亲在塞北抽不开身,朝中只有我兄长敢站出来领兵,他是立了军令状的。而你的武状元呢?一个个却像鹌鹑一样,朝堂上他们头埋得有多低想必你比我更清楚。”
“你说你像一具提线木偶,受制于我和太后。可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制约你吗?”
“我太了解你了李良。你表面上装得人模狗样的,但你本性里就是一头自私暴虐的野兽。”
“对付你二哥,你打着严惩的口号但杀的全是他的亲信;对付你大哥,如果我不拦着你,你能把所有宗亲大臣全部送去午门斩首。”
“如果朝臣和兵权都归你了,你还会当一个好皇帝吗?不会的,你会放意肆志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暴君。”
“你就看看你现在为了权力搜刮民脂民膏的样子,和当年被你亲手除掉的那些哥哥们又有什么区别?”
“李良,这个皇帝,是我们选你做的。”
“你之前确实做得很好,但现在你犯了错,所以我要履行当初太后让我牢记的话。”
“我会把你,从你在的位置上赶下去。”
18
我看着脚边那枚雪白的印玺,弯腰拾起,掂了掂。
这一方小小的皇帝印玺,拿在手里轻如一羽鸿毛,可却又重如这万里江山。
我将印玺收入怀中,转身望向已被捆绑了手脚,丢在床上还挣扎着的李良。
“过几日,我便会向朝臣们宣告皇帝因重病无法临朝,由太子暂摄国政。”
“太子?”
李良闻言一愣,连挣扎都停下了。
“忘记告诉你了。”
我回答道:
“我让母后,替我从宗族子弟中挑选了一位年岁合适的寄养在我名下。我们的嫡长子,自然就是太子了。”
李良冷笑道:
“连下一个傀儡都找好了,孟冬,好手段呐。”
“我真替那个被你们选中的孩子感到难过。给他了万人之上的帝位,却给不了他万人之上的权力。”
“孟冬,没有谁能经受住那个位置的诱惑,他最终也会为了权力,向你挥刀的。”
闻言,我对李良笑了笑。
“这就不劳你费心了。”
“你新建的这座寝宫以后就是你的居所了。如果有什么不合心意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毕竟你的余生都只能在这里度过了。”
我望着李良,对他说:
“李良,替你在史书上保全一个好皇帝的名声,也算是我对你这五年里尽责勤勉的报答了。”
说完,我踏过门槛,将李良永远地关在了这座他自己修建的宫殿里。
在休沐结束后的第一次朝会上,我便用皇帝印玺,宣告了诏书。
太后挑选的小太子刚满六岁,穿着朱红里衬绛纱袍,坐得歪七扭八,一脸天真无邪地看着下面的朝臣们向他行礼叩拜。
我在后殿,隔着帘子平静地旁观着这一切。
等再过几个月,司天监就会夜观天象,得见彗星现于天际,据此解读出政权更替之兆。
然后,李良便会像他父皇那样,内禅退位,当一个再没人知道的太上皇。
19
立秋过后,我惦记着搅了宋殇的生辰宴,便想在处暑这天,替她补办一场。
那日后,宋殇还是住在宫里,和李良一起住在那座院内种满了幽兰的寝殿里。
我和她说,可以拟旨让她出宫。
但她拒绝了。
她说,她想陪陪李良。
她说:
“李良这辈子,都在争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年少的时候他在争父皇的宠爱,长大后又在争一个至高无上的皇位,等终于坐上那个位置之后,他又想要大权独揽。”
“为了争这些东西,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他其实挺可怜的。”
宋殇和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正坐在御花园的莲池边赏景。
秋日的莲池里只有依旧傲立的残荷,秋风吹拂,那残缺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与水中的鱼群相伴。
宋殇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追忆那些久远的时光。
她和我说:
“李良的生母是皇贵妃张氏身边的宫女。一次,先帝和皇贵妃闹脾气,喝多了酒,便把在一旁伺候的宫女误认成了皇贵妃,但睡醒后就不认账了,还把人赶去了浣衣局。李良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如果不是因为太后,也就是当时的卢皇后仁慈,将他认为皇子,李良也许刚出生,便被丢进井里淹死了。”
“母凭子贵这种事是不会发生在一名低微的宫女身上的。李良虽然成了四皇子,但他的生母却还是一名浣衣局的宫女。”
“宫里的人向来都是见风使舵的,李良在被太后收养之前,过得并不好。太监宫女们见他没什么靠山,便常常克扣他的衣食用度,让他穿破旧衣裳,吃残羹剩菜。”
“就算是在国子监,他的哥哥们瞧不上他,那些富贵子弟也会跟着轻慢他。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是国子监里最聪慧的学生。”
“每次先帝来视学时,他总是站在角落里,看着先帝和二皇子那父慈子孝的模样,眼中满是羡慕,可无论他学问做得多么好,先帝却始终不曾看他一眼。”
宋殇的声音低而重,如同那池中被风吹得摇曳的残荷。
她所认识的李良,是我不曾见过的样子。
我再次见到李良的时候,他已经变得无所谓有没有父皇的宠爱和关注了。
他不再企图赢得旁人哪怕一丝的认同,他的眼中只有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
20
“李良总是一个人。”
宋殇缓缓说道:
“无论是在国子监还是在宫里,他总是独自一个人。”
“但他的学问很好,特别喜欢看一些古书,我常常见他一个人坐在书斋的角落,低头翻着一本很破的旧书。那时候,我也喜欢呆在书斋里。”
“我们两不过是在同一个地方各看各的书,互不打扰。那是种奇妙又安静的默契,似乎彼此都能从对方的存在中找到一丝安慰。我们就这么无言地分享着同一片寂静的空间。”
“虽然我们之间也没说过几句话,但关系好像就是变得更亲近了些。”
说着,宋殇顿了顿。
“但这样平静的日子其实很短暂。不久后,李良就被卷入了刺杀二皇子一事。但也是因为这件事,他被太后注意到了。太后膝下无子,便收养了他。”
“身为嫡子,没人再敢对他无礼,那些曾经践踏过他的人,一个个都围了上去。也是自那之后,书斋里就只有我一个人了。”
“后来某一天,他突然又出现在了书斋。他对我说,皇储之争要开始了,皇子和臣女的婚事将变成夺储的筹码。他说,他知道自己那三个哥哥,无论我嫁给谁,都不会幸福的。”
“他说,联姻就意味着站队,他不希望我变成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以他让我去劝说父亲,明哲保身,辞官归乡,离开京城这个漩涡。”
宋殇笑了笑。
“就这件事来说,他其实是有恩于我们宋家的。”
我骂她傻。
我对她说:
“他不愿你嫁给他三个哥哥,但他也没有求娶你。”
“你难道就没想过,李良会劝你们离开京城,是因为你父亲当时只是小小一介文官,宋家对他争夺储位没有半点助力?”
“我知道的。”
宋殇望着我,回答道。
“他当时和我说,他要迎娶孟将军的女儿,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筹码。所以,他给不了我任何承诺,也无法保证我们的未来。”
“年少时的感情,纯粹而简单。或许在旁人眼中,他的所作所为全是冰冷的算计,但那些年我们在书斋里共度的时光,那些无言的默契和信任,都是真实的。”
“有时候,感情里的那些利弊与得失,根本不能去细细思量。若是每一份情感都要掂量利益,都要权衡得失,那这爱也太过沉重了。”
“所以,我宁愿相信,他的那些关怀是真实的,那份不愿让我陷入权斗的心意是真实的。”“而且,最后我也算计了他一次,这在孟冬你看来,我和他算是扯平了吗?”
21
我没有回答。
虽然我替宋殇不值,但感情这种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能做的,只有让宋殇在宫里过得更舒服自在一点。
我时不时会去看看宋殇,而李良每次都避而不见。
我觉得无所谓,反正我也不是很想看见他。
我问宋殇,想不想到国子监主理天下女学建设。
李良没替她实现的理想,我来替她实现。
就连李良这个人我都已经替她安排好了。
只要哪天宋殇厌烦了李良,我便立即送他入皇陵。
立冬这天,李良禅位,幼太子登基,我被尊为太后。
新皇身穿金色龙袍,在众侍臣的扶持下,登上那至高的龙椅。
我端坐于帘后,注视着一脸稚气的幼帝,俯首称臣的百官,还有整个王朝。
冬天的寒风刮过宫闱,卷走了过去的种种,也代表着下一个春天马上要来了。
再开口时,我的声音已带上了不可动摇的威严:
“众卿家,安守本分,辅佐新皇,勿负君恩。”
这是我做皇后的第五年,也是我做太后临朝听政的第一年。
做皇后的第五个年头,春日的暖阳终于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我站在御花园里,看着新抽的嫩芽,仿佛看见了这个王朝的新生。
新帝李良,登基五年,勤勉政事,体恤百姓,朝堂上下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就在这个春天,一位名叫宋殇的女子悄然回到了京城。
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穿着一袭素雅的湖蓝色长裙,发间只簪了一支玉簪,素面朝天却胜过千般妆容。
她的美毫不张扬,如同春日里的一汪清泉,温润如玉。
我看着她莞尔一笑的样子,忽然明白了为何李良会如此念念不忘。
宋殇是先帝太傅之女,曾与李良共读于国子监。
若非命运弄人,她才是李良的皇妃人选。
当年储君之争,朝堂如同一潭浑水。
宋太傅明哲保身,辞官带着妻女远离京畿。
而我,凭借手握兵权、镇守边塞的父兄,成了李良的助力,成了新朝的皇后。
如今,天下河清海晏,李良力邀身为天下文人之首的宋太傅出山,重掌翰林。
宋殇便随父亲一同返京。
她的出现,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里,在李良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起初是修缮行宫。
李良说那里年久失修,不适合招待贵客,所以他特意为宋殇准备一个幽静雅致的去处。
待行宫修葺一新,李良又痴迷上了从南方运送新鲜荔枝的壮举。
他说宋殇最爱吃荔枝,想让她尝到最鲜美的滋味。
于是,千里驿道上,快马加鞭,昼夜不停地运送这娇贵的果实。
我知道,他想立宋殇为妃。
我明白的,前朝那些朝臣们更明白。
很快,希望新帝充盈后宫的奏章,和言官们痛斥李良昏聩、劳民伤财的谏言被一起送到了我的案牍上。
深夜的宫殿里静谧如水,只有烛火在风中轻轻摇曳,在墙上投下摇摆不定的影子。
我坐在案前,静默良久,还是提笔给远在边塞的父兄写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只有短短两行字:
“这个皇帝不能要了。”
“换一个吧。”
02
那是个寒冷的冬日,御花园里的莲池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年幼的我随父亲进京述职,无意间闯入了这个华贵而又冰冷的世界。
就在那里,我第一次遇见了李良。
他单薄瘦小的身影在御花园的石径上踉跄前行,身后跟着几个嬉笑打闹的近侍太监。
一阵粗鲁的推搡,他失去平衡,跌进了莲池中。
我不假思索地跳下去救人。
寒冬腊月的水冰凉刺骨,我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拖上岸来。
他浑身湿透,牙齿打颤,脸色苍白得吓人,却执意要问我的名字。
“我叫孟冬,冬天的冬。”
我说。
他的眼睛亮了一下,像是冬日里突然绽放的一朵梅花。
“我会报答你的,孟冬。”
他说这话时,语气坚定得不像个孩子。
那时的我只当这个孱弱的少年是宫中哪个皇子的伴读,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
后来听父亲说起,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人意图谋害二皇子。
从后宫到前朝,此事牵连甚广,先帝杀了不少人。
当时父亲忧心忡忡地说,这恐怕只是诸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开始。
而也是那时,我才知道,那个被我救起的少年,正是在这次事件中受到牵连的四皇子——
李良。
这场风波过后,膝下无子的卢皇后收养了李良。
那个先帝最小的儿子,因生母只是出身低微的宫女,所以连太监都敢欺他一脚的四皇子。
摇身一变,成了先帝的嫡子。
03
我再次见到李良,已是十年后。
那时,先帝年事已高,却迟迟未定储君,朝堂上暗流涌动。
立储之争愈演愈烈,整个朝廷被搅得乌烟瘴气。
身为手握重兵的将军之女,我不知不觉间成了这场权力游戏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各方势力争相拉拢我父亲,我的婚事成了他们手中的筹码。
朝中甚至有传言称,谁能娶我为妃,谁就将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
就在我被局势推上风口浪尖之际,洞庭湖溃堤了。
数以万计的难民涌入京畿,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饥肠辘辘的流民。
在一个喧嚣的街角,一家酒肆楼下的简陋面摊前,我看见一条体型硕大的猎犬被拴在不远处,正冲着路人狂吠不止。
酒肆二楼传来觥筹交错的声音,忽然一扇窗户被推开,一盘肉食从窗口抛下,正好落在那条大狗嘴边。
“这是大皇子的狗。”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我猛地回头,看到一个身着素衣的青年站在我身旁。
是李良。
他指着楼上那扇敞开的窗户,对我低声道:“大皇子正在里面设宴呢。”
又一盘肉从窗户里抛了下来,再次落在大狗面前。
大狗立即大快朵颐起来。
而与此同时,面摊对面,一群衣衫褴褛端着破碗讨口饭吃的难民正被店家无情地驱赶。
李良扯了扯嘴角,苦笑道:“皇子的狗,吃得比人还好,是不是很可笑。”
接着,他又告诉我:
原本负责赈灾的二皇子因贪污被除去官职,关在府邸中思过,而接替他的三皇子又是个酒囊饭袋,什么都不懂。
“我想改变这个沉疴积弊的朝廷。”
他说这句话时,眼中闪烁着灼热的光。
十年前那个被我救起的孱弱少年,已经长大了。
04
这就是我和李良的起点。
我成为了四皇子妃。
凭借我父兄的兵权,和卢皇后门下的尚书令等重臣,李良击败了他的三个哥哥,被立为储君。
他入主东宫的第一件事,便是处理了借捐监之名,贪污赃银三百余万两的二皇子一党。
二皇子的母亲是宠冠后宫的皇贵妃。
她的兄长是盛京府都督。
七年前,盛京府全州官员串通一气,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折收监粮。
盛京全州没有一个官员举报。
所谓捐监,就是那些想到国子监念书的读书人,需要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遇到灾荒时便可以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
然而,盛京府却让这些读书人将谷粮折算为白银,将原本应收的粮米变为白花花的银两。
而这些银两,最终全进了二皇子和盛京各级官吏的口袋。
他们以为这场骗局可以天衣无缝地持续下去,只是老天自有他的道理。
这一年,洞庭湖突然溃堤,长江中下游九个州郡被淹。
朝廷下令调粮赈灾,而盛京府却拿不出一粒粮食,于是东窗事发。
这些事,都是后来李良告诉我的。
他说,他至今都还记得那日朝会上先帝的怒吼声,犹如惊雷在头顶炸响。
“赈灾的粮食哪里去了!”
满朝文武皆跪伏在地,没有人敢直视先帝的怒火。
盛京府都督被革职查办,家中财物尽数查抄。
那些年里,他借着捐监的名义,积累了不计其数的财富,而这些财富最终也沦为铁证,被摆在了朝堂上。
“父皇的怒火从前朝一直烧到后宫,但当他看见皇贵妃梨花带雨,跪倒在他面前的时候,那怒火却奇迹般地平息了。”
李良说这话时很平静,但我知道,他其实很看不起先帝。
先帝的软弱,在李良眼中无疑是一种罪过。
帝王的威严,竟然被一个女人的眼泪轻易瓦解。
而那些因贪腐而得不到一碗糙米粥果腹的流民,他们的眼泪又何曾让先帝动容过?
“这个朝廷,早已腐烂到骨子里了。”
05
最终,盛京府都督只是被革职,二皇子只是被禁足,皇贵妃只是被降为妃位。
这轻飘飘的惩罚,如同他们仿佛只是输掉了一场无关痛痒的游戏。
先帝的诏令一下,风暴如期而至。
以尚书令为首的朝臣们首先坐不住了。
他们的怒火如同滔天巨浪,几乎要将整个皇宫淹没。
朝堂之上,尚书令率先出列,朗声道:
“陛下,盛京一案已查明,实乃国之大患。臣等斗胆,请陛下明察秋毫,秉公处置!”
话音刚落,殿内顿时沸腾。
刑部尚书紧跟着踏前一步,慷慨陈词:
“陛下,此案若不严惩,恐怕天下官员皆效仿之,国将不国!”
兵部尚书也不甘示弱:
“陛下,二皇子虽贵为皇子,但罪责难逃。若轻轻放过,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陛下……”
“陛下……”
群臣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涌向龙椅。
先帝的手指不自觉地紧握龙头,指节泛白。
一声声“陛下”回荡在大殿之中,字字如刀。
李良站在群臣间,他的背影挺拔如松,声音铿锵有力。
他说:“陛下,盛京一案牵连甚广,若不彻查到底,恐怕会给朝廷留下无穷后患。
“儿臣斗胆,恳请陛下将此案全权交由儿臣来办。”
“儿臣定会秉公执法,对身负罪责之人严惩不贷,以正朝纲!”
话音刚落,殿内群臣齐声应和:“臣附议!”
尚书令站在李良身前,仿佛一柄折不弯的利剑。
而我的父兄站在他身后,如同两座催不倒的山峰。
先帝坐在龙椅上,环视群臣,面色铁青。
良久,他紧握龙头的手才缓缓松开,仿佛泄了气般,对着底下的群臣摆了摆手。
“退朝吧。”
06
先帝接受了尚书令等人的提议,命太子李良监国。
盛京府冒赈一案由李良全权处理。
李良接手此事后,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刃,毫不留情地斩向了二皇子一党。
接下来的日子里,宛如刮过一场血腥的风暴。
盛京府都督被赐自尽,刺史斩首示众。
大小官员共计三十二人被处死,七十八人革职下狱。
官员的子女也未能幸免,十一名赃犯之子被解送边州做苦工。
就连一个外省官员,也仅仅因为替其弟藏了三两赃银,就被降了三级。
李良的铁腕,让整个朝廷为之颤栗。
不久,二皇子在禁足的府邸中饮下毒酒,自杀了。
而他的母亲,那个曾宠冠后宫的皇贵妃,也随后在自己宫中,用一根白绫,自尽了。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和李良正在东宫府邸中下棋。
他执黑棋的手丝毫没有迟疑,将我的白棋围杀得片甲不留。
“你该进宫看看你的父皇。”
我轻声说道,将棋子一颗颗收进棋盒。
李良抬起头,目光与我相对。
“你觉得他现在会想见到我吗?”
他反问我道,嘴角浮现出一丝自嘲的笑意。
“他只会让我滚出他的寝殿。”
我突然想起。
先帝其实并未给予过他所谓的父爱。
我想开口安慰,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李良摆了摆手,示意我不用说下去。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
“二哥死了,皇贵妃也死了。”
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这是必然的结果。”
然后,他转过身,背对着窗幔映入的光,他的脸隐没在阴影里。
我看不清他的表情,只能听见他的声音:
“进宫陪陪母后吧,很久没见母后了。”
07
李良口中的母后,不是他的生母,而是先帝的皇后——
卢氏。
卢皇后是三朝元老卢中书的孙女,还是第一位女翰林。
在嫁给先帝前,她曾供职国子监,朝中门生无数。
后先帝被立为太子时,卢氏也被立为太子妃。
她曾替还是太子的先帝笼络朝中重臣,广树党羽。
如今,朝中七位宰相,一半多出自她的门下。
父亲曾与我说过,生性软弱的先帝能做到守业,一半功劳在卢皇后。
只是可惜卢皇后膝下无子,李良是被她收养的。
有卢皇后这个母亲,李良便比他的三个哥哥,多了半壁朝臣的支撑。
日暮时分,我随李良进宫,陪卢皇后用膳。
晚膳后,我们三人在花园中散步。
四下无人处,卢皇后对李良说:
“陛下现在还把自己关在御书房里不见人。”
“皇贵妃的丧礼定在七日后,这几日你就不要到你父皇跟前露面了,免得给自己找不痛快。”
李良垂首,恭敬地应道:“儿臣明白。”
卢皇后又说:“二皇子犯了这么混账的事,皇贵妃虽说不是完全置身事外,但到底还是不曾参与其中。”
“该给的体面还是要给的。”
李良对卢皇后的言外之意心领神会,回答道:
“儿臣已知会礼部,以皇贵妃的礼仪下葬。”
卢皇后微微颔首。
随后她又拍了拍我的手背,问道:“你应该没见过皇贵妃吧。”
我点点头。
卢皇后便笑了起来,那笑容如同一朵在夜色中悄然绽放的昙花,美丽而短暂。
“她可是难得的美人呐。”
“只是这样的美人,在后宫中蹉跎一生,真是太可惜了。”
她的声音中带着不可察的怀念,仿佛在回忆一段遥远的往事。
“平日里总是皇贵妃、皇贵妃这么地叫着,我都快不记得她的名字了。”
卢皇后的话语如同一片轻飘的落叶,在夜风中打着旋儿。
然后,她的声音忽然变得柔和,便像说故事一样,和我们聊起了皇贵妃。
08
“皇贵妃张氏。”
“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卢皇后顿了顿。
“她叫婉儿。”
——张婉儿。
人如其名,皇贵妃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动人。
母亲样貌好,儿子自然也不差。
我所知道的二皇子,是名动京师的美男子。
出身尊贵,打小又有父母的宠爱,如果不是权力倾轧,他也许就是这个世上最幸运的人了。
“婉儿是乐籍女子,弹得一手好琵琶。陛下当年便是被她的琵琶声吸引,才遇见了她。”
听着卢皇后的话,我好像看见了那天的场景。
琵琶声悠扬,如同春风拂柳,又似秋水长天。
那个叫张婉儿的女子,她的手指在琴弦上轻拂,却不知已经拨动了一位帝王的心弦。
“当年为迎她入宫,前朝那些老臣们可是吵了好久,劝谏的奏章多得能填满这莲池。”
“但陛下执意要娶她,还要封她为皇贵妃。”
“这大概是这么多年,陛下唯一一件,不听言官的话,执意要做的事。”
卢皇后轻叹一声。
“婉儿入宫后,弹琵琶的机会少了。”
“我看着她日渐消沉的样子,心中不忍,便让她来我这里念书识字。”
“后宫就这么大点地方,脚走不出去,总不能把心也困在这里。”
“我瞧着婉儿那认真习字的模样,心中暗自欣慰。”
“她那双原本只会抚琴的手,如今也能写字了。”
“只是可惜,她终究念得书还是不够多。”
“二皇子的事传到后宫里的时候,我没能拦住她去见陛下。”
卢皇后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起来。
“婉儿虽然知道是自己儿子做错了事,却又怎能不去替儿子求情呢?”
她顿了顿。
“但我不会这样的。”
说着,卢皇后转向李良,目光如炬。
“李良。”
“如果哪天,你做错了事,我会把你,从你在的位置上赶下去。”
我看到李良微微一震,但很快恢复如初。
只听卢皇后继续说道:
“在其位,谋其政,那个位置是用无数尸骨铺上去的。
“李良,你要记住了。”
然后,她又望向我,严肃地说道。
“孟冬,你也要记住了。”
09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
皇贵妃的葬仪刚刚结束,宫中的哀乐还未散去,先帝便以天象为由,禅位于李良,退为太上皇。
十月初一,李良即位。
他尚未正式登基时,便下令晋封大皇子和三皇子为亲王,示以优宠。
与靠着先帝的宠爱,才有资格参与诸位之争的二皇子不同。
大皇子曾被朝野一致举荐为太子。
但因他是庶长子,先帝的心又偏向二皇子,此事不了了之。
可大皇子毕竟经营多年,朝中极富声望,在野更有“贤王”的美名。
李良曾和我说:
“大哥如果不是皇子,那他定然是位能臣。”
只是李良和他政见不同。
大皇子善于拉拢人心,主张仁政。
而李良却觉得,想要革除前朝遗留下来的积弊问题,必须改革。
于是,在李良登基后,朝堂分裂为两派。
一派是以尚书令为首的朝中清流,支持李良新政。
而另一派是以大皇子为首的宗亲大臣,主张沿袭旧制。
对大皇子的晋封,只是暂时维持住了朝堂的平衡,却无法阻止他们对新政的抵抗。
李良的新政,一度停滞不前。
但这个僵局,很快就被三皇子打破了。
三皇子是大皇子一母同胞的弟弟。
与他那能干的哥哥相比,三皇子就是个废物。
先帝在位时,他便经常流连于烟花柳巷,寻欢作乐。
李良将他晋封为亲王后,更是变本加厉,甚至干出了强抢民女这种事。
于是乎,被人敲了登闻鼓,告了御状。
三皇子很快便被押进了刑部大牢候审。
有二皇子贪腐重罚在前,群臣皆主张严惩此事。
刑部尚书更是毛遂自荐,想要主理此案。
但李良没有采纳,他让大皇子亲自审理自己的胞弟。
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就在大皇子受胞弟之事所困时,李良对大皇子的党羽动手了。
他开始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找茬,将这些人远调的远调,降职的降职,更有甚者被革爵圈禁。
李良的步步紧逼迫使他们不得不破釜沉舟,撺掇大皇子逼宫。
10
这件事,被我安插在大皇子府邸中的探子,用一纸密信,送到了我和李良面前。
“大哥这是被逼急了啊。”
李良看完信后,如是说道。
我从他手中接过信笺,用烛火烧掉,然后问道:
“陛下打算怎么做?”
李良摸了摸下巴,玩味地笑了笑,回答道:
“逼宫要想成功,手里得有兵。”
“知会京城九门的兵马,若是有人想收买他们,照单全收便是。”
“我们给他点底气,推他一把。”
“只要他敢起兵,就以谋反的罪名,杀了他。”
正月二十二日,距离新年还有三天。
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四处白茫茫一片。
我站在城门外,看着眼前被重重包围的大皇子一行。
冷风呼啸,吹得我身上的斗篷猎猎作响。
癸卯时,北门。
这是密信中约定的时间和地点。
这封信,在被送至大皇子各路亲信处时,也有一封被送到了我的手里。
当大皇子看见我时,表情从惊诧很快转变为了然。
他失笑着摇头:“我说为何执掌京城九门兵马的提督这般轻易就倒戈于我,原来一切都是你们安排好的。
“李良给我下套啊。”
“逼我起兵,然后再治我个谋逆之罪。”
“我这个四弟,可真够狠的。”
我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雪花飘落在他的肩头,很快就积了薄薄一层。
大皇子继续说道:
“可是孟冬,你为什么对他就如此死心塌地呢?”
“李良心狠手辣,为了那个位置他什么都做得出来!”
“对待亲兄弟尚且如此,何况是你?”
“他不可能永远容忍兵权在你们孟家手里。”
“我的今日,就是你的明天!”
我负手而立,安静地听他说完。
见他再没有别的话了,便对周遭士兵做了个“拿下”的手势。
大皇子见状,立马拔出腰间的佩剑,作势向我劈来。
我身侧的侍卫蜂拥而上,而我则一把夺过身后士兵手里的弓。
挽弓搭箭,一气呵成。
“噗”的一声闷响。
箭矢入肉的声音在雪夜中格外清晰。
没有丝毫犹豫,我一箭射穿了大皇子心口的甲胄。
这是我做皇后的第一年。
我替李良,杀了他大哥。
11
大皇子意欲谋反,被当场射杀于北门外。
这个消息在次日的朝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李良本欲乘势,将大皇子在朝中的党羽全部诛杀,斩草除根。
我出言劝阻了他。
“还请陛下三思。”
李良挑眉看我,问道:
“怎么,这些人我杀不得?”
我顿了顿,斟酌半晌,才缓缓开口道:
“此事的元凶是大皇子,而他已伏诛。”
“倘若还要牵连只是附庸于他,而并未参与此事的朝臣,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
李良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但他没有打断我。
于是我继续说道:
“陛下推行新政,朝中正是用人的时候。”
“不如借此机会,给他们些恩典,让他们替陛下办事。”
“如此,既能稳定朝堂,又能彰显陛下仁德,堵住悠悠众口。”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烛火在一缕缕地跳跃,发出噼啪作响的声音。
良久,李良才缓缓开口,“你说得有道理。”
次日,李良便颁布诏书赦天下。
叛逆的罪名只加给了大皇子一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
而因此事被搁置许久的三皇子一案,也交由刑部审理。
最后,李良责令,削除三皇子宗籍,从玉牒除名,然后杖打八十,并没收所有家产,将他轰出了京城。
至此,新朝局势已定,再无人能撼动李良的帝位了。
此后五年,李良以雷霆之势进行改革。
他的新政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
兴利除弊,振数百年之颓风。
期间,云府各部蠢蠢欲动,西南局势一触即发。
我的兄长主动请缨,挂帅出征,很快便平定了云府,获封将军。
我的父亲和兄长,一人驻军塞北,一人镇守西南,宛如两座铁壁守护着万里河山。
天下太平,河清海晏。
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
然后,宋殇回京了。
12
我做皇后的第五年,宋殇入宫了。
一入宫,便封为皇贵妃。
一如先帝的皇贵妃张氏。
那天,我端坐在皇后的位置上,看着宋殇来向我请安。
她的面容如雕刻般精致,神情却淡淡的,看不出一丝笑意。
李良对她的宠爱,如同夏日里的骄阳,温暖却又灼人。
宋殇喜静,李良便特意为她新建了一处幽静的行宫居住。
那行宫依山傍水,远离前朝的喧嚣。
宋殇爱莲,李良就又在行宫的院子里挖了一个池子,连通了御花园的那个莲池。
池水清澈,荷叶田田,数条锦鲤嬉戏其间。
这份宠爱太盛,招来朝中大臣们的非议是必然的。
指责李良骄奢淫逸的谏言就没停过。
就连一向不问朝政的宋太傅都上书启奏,恳请李良不要太过宠爱他的女儿。
那封奏章引经据典,字字珠玑,就差没直接痛骂李良为商纣王,要害他的女儿变成苏妲己了。
我是无法直接看到奏章内容的。
这些,都是太后告诉我的。
先帝退为太上皇后,卢皇后也退为了太后。
李良登基后不久,先帝就因忧思过度去世了。
随后,太后便移居到了宫外居住。
李良忙于政务,我便会每月固定那么几天,出宫替他陪伴太后。
太后的居所附近有一座庙宇,所以太后的起居室里总有一股淡淡的檀香味。
当嬷嬷引着我进入室内时,太后正坐在窗前的罗汉床上,手里捧着一本佛经。
“皇后,你来了。”
看到我来,她便放下了书。
太后的声音温和而威严。
自从我做了皇后,她便再也没有唤过我的名字,仿佛是在提醒我,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我福身行礼,然后在她身边坐下。
太后的案牍上堆着一叠文书,这些便是我的功课。
照例,她会将这段时间朝臣们对李良的弹劾和建议抄录一份,让我逐一查阅。
这么做,是为了让我能时时了解前朝动向,及时规劝李良。
太后人虽已不在京中了,但她仍保有对京中朝臣们的控制与影响。
“身为皇后,劝诫皇帝勤勉是你的职责。”
太后的声音依旧温和,仿佛没有丝毫责备之意。
“不过皇帝现在一头热,有些话不妨就让皇贵妃去说。”
“宋太傅的女儿,饱读诗书,是识大体的人。”
“在宫里,你可以多去她那走动走动。”
“是。”
我轻声应道。
随后,太后握着我的手轻轻拍了拍。
“如今,皇帝的后宫里,只有你和皇贵妃两个人。”
“这深宫中有多寂寞,我是知道的。”
“别把后宫里的女人都当成你的敌人。”
“有时候,比起皇帝,她们才更像是你的家人。”
我抬头看向太后,见她正慈爱地望着我。
“不过说起来,你与皇帝多年夫妻,却仍未有子嗣,恐致社稷不稳。”
我听出了太后的言外之意,于是借机将我的来意说了出来。
“母后教训的是,但子嗣一事还得看缘分。”
“朝臣们希望陛下充实后宫、开枝散叶,这我也知道。”
“所以,我想,也许可以先从宗族子弟中挑选一位年岁合适的寄养在我膝下。”
“如此一来,也能安安朝臣们的心。”
太后赞许地点了点头。
“你有这个想法很好。”
“放心吧。我会帮你挑选一个合适的孩子。”
13
我踏着细碎的石子路,缓缓向宋殇居住的行宫走去。
行宫外是郁郁葱葱的绿竹,而院内则种满了幽兰,步入其间,只觉得空气都带着一丝冷冽的清香。
远远地,我看见宋殇坐在花园里的凉亭下,身影纤细如柳。
她手持一卷书,正看得入神。
“皇后娘娘驾到。”
随行的宫女轻声禀报道。
宋殇闻声向我望来,脸上闪过一丝诧异。
“皇后娘娘,您怎么来了?”
她放下手中的书,起身向我行礼。
“今日天气好,我在御花园中散步,走着走着就到你这来了。”
我缓步上前,将她扶起,示意不必多礼。
说着,我的目光落在她手边的书上。
宋殇顺着我的视线望去,弯起了嘴角,笑着问道:
“皇后娘娘也看过此书吗?”
我点点头,回答道:
“这是太后当年,为国子监女学授课所编撰的书吧。”
“我虽然没在国子监上过课,但这书倒是看过的。”
宋殇的眼中闪过一丝怀念,她说:
“我是太后在国子监开设女学后的第一批学生。”
“当年父亲辞官归乡,我曾想在当地也效仿国子监开设女学。”
“只是可惜……没能成功。”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各地私塾都开办女学,让女子也有机会念书。”
“这其实,也是我此次跟随父亲一同回京的原因。”
我问她:
“那你可曾同陛下说过?”
“开办女学是好事,陛下会同意的。”
宋殇沉默片刻,然后轻轻摇头。
“我说过的,但是陛下说,还不是时候。”
她转头望着我,接着说道:
“皇后娘娘,其实无论是住进新建的行宫,还是吃上新鲜的荔枝,这些都不是我所愿的。”
“我劝谏过陛下,但他并未听从。”
说着,宋殇的眼神突然变得迷茫起来。
“我觉得,陛下好像有些变了,我仿佛突然不认识他了。”
“是吗?”
闻言,我浅浅一笑。
“也许他不是变了,是你以前从未真正认识过他呢?”
宋殇的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娘娘突然来访,肯定不仅仅只是来闲聊这么简单吧。”
“皇后娘娘,若有话不妨直说。”
我看着宋殇,想起太后同我说的:
宋太傅的女儿,饱读诗书,是识大体的人。
14
立秋这天,是宋殇的生辰。
李良本想大操大办,但宋殇不愿因自己再让李良被群臣弹劾。
最终,皇贵妃的生辰只是在自己的行宫里举办了简单的宫宴。
是夜,我站在御花园的莲池边,看着池中零落的荷叶。
夏日的繁盛已经褪去,只剩下几片枯黄的叶子还在水面上固执地漂浮。
傍晚的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正当我出神之际,禁军来报,已将皇贵妃行宫外的近侍全数控制。
我微微颔首。
在莲池边伫立了一会儿,终是动身向皇贵妃的行宫走去。
夜色里,一墙之隔的地方传来模糊的言语声。
我站在黑暗中,看着从漏窗内透出的暖黄烛光。
沉吟片刻,我缓步踏进寝殿中,身后跟着数十名带刀的禁军侍卫。
当李良看见我时,我从他脸上看见了大皇子的影子。
他俩真不愧是兄弟。
惊讶的样子都一模一样。
“皇后,你这是……”
我让侍卫们候在门外,独自走向李良。
李良身边的宋殇看见我,起身向我行礼。
我对她轻轻一笑,然后说:
“你先出去吧,我和陛下喝两杯。”
宋殇迟疑了,转头看向身旁的李良。
“放心吧。”
我出声宽慰道:
“我答应你的事,不会食言的。”
宋殇这才回过头,屈膝向我福了福,离开了寝殿。
留下一脸懵的李良。
我在宋殇的位置上坐下,倒了杯酒,放在鼻下闻了闻,然后问李良道:
“好喝吗?”
“这……皇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着还在作惊讶装的李良,我只觉得此人演技竟如此拙劣。
“就不必再装了吧。”
“我们也算是朝夕相伴近十年,我还不了解你吗?”
我将斟满酒的酒杯放到他面前,又拿过一个空杯子给自己也斟了一杯。
“你安排在行宫内外的近侍都已被禁军全数控制。”
“就连那位时刻侍奉你左右的小公公,也被宋殇支在殿外候着。”
“我进来的时候,顺便就让禁军把他扣下了。”
“想见见他吗?”
我看见李良的脸色一下变得惨白,对着殿外朗声道:
“进来。”
两名禁军侍卫随即便推门而入,押着一个披头散发的近侍来到我和李良面前。
我起身走到那人身边,将他一只手举起来,先是自己端详了一会儿,然后又向李良展示这人掌心厚厚的茧。
“这位小公公身手真不错。”
“三名禁军才能勉强对付他一个。”
“这些年,你背地里养的人可真不少呢。”
李良握着酒杯的指关节泛起了白。
我想,再用力一点,这酒杯也许会被他生生捏碎。
15
“把人带下去吧。”
我对押着人的两名侍卫吩咐道。
很快,寝殿内又只剩下了我和李良。
“你不必记恨宋殇支走了你身边的高手,因为是我让她这么做的。”
我重新坐回桌边,一边说,一边打量着李良
“我告诉宋殇,你这个皇帝做得很失职,得换一个。”
“她担心我会像射杀你大哥那样,也一箭杀了你。”
“所以,我就让她摆了这桌鸿门宴,支走你身边所有可用的人,方便我生擒你。”
李良冷哼一声。
“这么说来,我还得感谢皇后留我一命了。”
“不。”
我冲李良晃了晃手指,对他说:
“你该感谢的人是宋殇,是她让我留你一命的。”
“宋殇知道你迎她入宫为妃,是为了利用她。”
“不光她知道,太后知道,我也知道。”
“宋殇的父亲宋太傅,是天下士人之首。”
“你费尽周折邀宋太傅出山,重掌翰林,然后又借口年少情谊迎宋殇为妃,让宋太傅成了皇亲国戚。便是要把他,还有他所代表的文人都绑到你这条船上。”
“你觉得朝臣是她太后的,兵权是我孟家的。所以你要让文人的笔变成你自己的。”
“太后、我、还有你相互制衡,这本是我们都可以接受的事。”
“可以接受?”
李良打断了我,嘲讽道:
“倘若你们真的可以接受,就不会有今天这场戏了吧。”
“安静听我说完。”
我对李良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
“你既然敢做,那就应该也想到了太后和我早晚会察觉的,只是你认为我不会这么快就对你动手,对吧。”
“兵贵神速啊,李良。”
“我不在你羽翼未丰的时候折断你的臂膀,难道坐等你万事俱备后再对我过河拆桥吗?”
李良的脸色变得铁青。
我抿了一口杯中的清酒,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道:
“不过,你这个人可真是够无耻的。”
“什么为博美人一笑,仿商王大兴土木,效唐宗一骑红尘,真亏你想得出来。”
“为了干这些事,从国库领出去的银子,一多半全都进了你李良自己的口袋。”
“你可真把宋殇利用到了极致啊。所谓宠爱,全是算计。”
“言官写给你的谏言你看了吗?里面一半骂的是你,一半骂的是宋殇。现在就连茶馆里说书的都在编排她,说她是苏妲己,让你变成了商纣王。”
“宋殇什么都没做,却要因为你的私心,在史书上留下一个红颜祸水的骂名。”
“可宋殇呢,她知道这些事之后,却还是不忍心看你死,她想让你活着。”
“李良,你大哥也许才是最懂你的人。”
“他说你心狠手辣,为了那个位置什么都做得出来。这话一点儿没错。”
我一甩手,将手中的酒杯狠狠砸在了李良脚边,对他冷声道:
“李良,你配不上宋殇的感情。”
16
李良沉默着,他握着酒杯的手收紧复又松开。
良久,他抬头看向我,问道:
“你们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是从我动了国库的第一笔银子开始就知道,却一直按兵不动,像看傻子一样看我瞎忙活。”
“还是这一次,我利用宋殇行事太过着急,露出了马脚,然后才被你们发现了。”
在我开诚布公后,李良也不再装模做样了。
“户部尚书是太后的门生,无论是国库还是我的体己银,都受户部管理,那便就在太后的监视之下。”
“所以户部的账面,我一直做得极其小心、隐蔽又缜密。”
“是这一次才发现的吧。如果从第一笔帐开始便有所察觉,太后早就警告我了,也不至于等到今天。”
“果然是掩盖得越多,破绽就越多,我还是心急了。”
李良自嘲般地冷笑了一声。
“但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既能拉拢宋太傅身后的文人,又能有名目的快速聚积银两。不会再有比这个更好的机会了。”
说着,李良理了理衣袖,好整以暇地看着我。
“既然都知道了我从国库里挪钱,那我这钱花去哪里,你应该也知道了吧。”
“不然,你也不至于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对我动手。”
李良看着我,我也看着他。
我们就这样沉默地对视着。
他在等我回答,而我也在等他坦白。
最终,还是他先按耐不住,开了口:
“没错,我用这些钱,养了一支军队。”
我不露声色地缓缓呼出憋着的那口气。
从父兄的回信中知道,和从李良口中亲耳听到,还是不太一样的。
这就像,我在枕头下放着一把匕首,用来护卫我们的安全,而他却在时刻担心我会用这把匕首杀了他。
“你们孟家在军中的威望太高太牢固了,我既无法渗透,也无瓦解。”
“太后在朝中的势力,我还可以通过新入仕的学子一点一点慢慢洗掉。但兵权我实在是无能为力。”
“从你父亲,到你兄长,甚至是你。你一句话就能让京城九门皇家禁军都听从你的调遣。而你的父亲和兄长更是一个驻军塞北,一个拥兵西南。”
“这实在是太让我害怕了。”
李良拍了拍自己的心口,似乎痛心疾首。
“我只要一想到我的性命、我的皇位,还有我的江山,全都在你们孟家的一念之间,我就寝食难安,彻夜难眠。”
“所以我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我要自己建一支军队,一支只听命于我一个人的军队。”
“但养军队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说到这,李良突然调转了话题,他望着我问道:
“你知道从我登基到现在,国库多了多少银子吗?”
我知道他问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希望我回答他,所以很快他自己便给出了答案。
“三千万两!”
李良突然有些激动。
“整整三千万两!”
“孟冬,从一开始国库只有七百万两,到如今的三千七百万两,我只用了五年时间。”
“短短五年,我就做到了我父皇在位二十年都没做到的事。”
“明明这些钱都是我挣来的,但我想用点钱来养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却还要偷偷摸摸。”
说着,李良突然站起身,他腰间的玉佩和印玺碰撞在一起,叮当作响。
他低头看着我,恶狠狠地说:
“什么好皇帝,当得可真没意思。”
17
李良走到窗边,背对着我。
我俩一坐一立,房间里的空气安静又压抑。
这让我想起了五年前临近新年那个雪夜。
我处理完大皇子一众后,独自返回居住的寝殿时,李良正在里面等着我。
当时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李良坐在桌边,而我立在门前。
“你还记得吗?李良。”
我望着李良的背影,对他说:
“我替你杀了你大哥那晚,你送了我一副江山图。”
“你对我说,你一直记着我们相遇时的承诺,所以你一定会兴利除害,正德厚生,当个好皇帝。”
“你说,太平盛世,就是你对我的报答——”
“那难道我没做到吗!”
李良突然一声怒吼,打断了我。
“难道我没有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我没有当一个好皇帝吗!”
李良变得有些歇斯底里,他大步走到我面前,盯着我的眼睛,对我说:
“为了这所谓的江山,所谓的百姓,这五年来,我每日勤民听政,旰衣宵食,事必躬亲,从不曾懈怠半分。”
“我做到了你和母后所期望的一切!”
“可你们呢?你们又是怎么对我的。”
“母后退居京外,却依旧把持着朝堂,我在朝中的一言一行全都在她的监视之下。我做的有那么一丁点儿不合她的意,尚书令那个几个老家伙第二天就敢领头在朝会上参我。”
“还有你,孟冬。你父兄拥兵自重,我虽然拿着一半的虎符,但随便一个黄口小儿都知道兵权是你们孟家的,这就像一把剑永远悬在我的头顶上。”
“朝臣不是我的,兵权也不是我的,我这皇帝当得就像一具提线木偶,受制于人,任由你们摆布。”
“我可是皇帝啊!孟冬。
“我想要坐稳这个位子,我想要替自己谋划有什么不对!”
李良很少有情绪如此激动的时候。
可我只是冷漠地看着。
我冷漠地看着他控诉,看着他质问,看着他一把扯下系在腰间的印玺,狠狠摔到了我的脚边。
我低头看着那枚雪白的印玺,片刻后,平静地回望向李良,淡淡道:
“李良,你有反思过你自己吗?”
“你说太后把持朝堂,监视你,那这五年里又是谁在让朝臣们支持你的改革,支持你的新政。你说你做的事不合太后心意,她就让尚书令他们参你。可他们为什么参你,你还记得吗?”
“你登基第一年,江南丝造厂的工人们罢工叫歇,你不论具体缘由就要出兵镇压,甚至抗官者即要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这件事就算太后不发话,朝臣们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你滥杀无辜。”
“你说我父兄拥兵自重,但李良你扪心自问,现在朝中除了我父亲和兄长,还有谁能带兵打仗。你害怕兵权一直在我孟家手里,我们也想把兵权交出去,可交给谁呢?交给你千辛万苦选出来的那几个只会假把式的武状元吗?”
“当年西南动荡,我父亲在塞北抽不开身,朝中只有我兄长敢站出来领兵,他是立了军令状的。而你的武状元呢?一个个却像鹌鹑一样,朝堂上他们头埋得有多低想必你比我更清楚。”
“你说你像一具提线木偶,受制于我和太后。可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制约你吗?”
“我太了解你了李良。你表面上装得人模狗样的,但你本性里就是一头自私暴虐的野兽。”
“对付你二哥,你打着严惩的口号但杀的全是他的亲信;对付你大哥,如果我不拦着你,你能把所有宗亲大臣全部送去午门斩首。”
“如果朝臣和兵权都归你了,你还会当一个好皇帝吗?不会的,你会放意肆志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暴君。”
“你就看看你现在为了权力搜刮民脂民膏的样子,和当年被你亲手除掉的那些哥哥们又有什么区别?”
“李良,这个皇帝,是我们选你做的。”
“你之前确实做得很好,但现在你犯了错,所以我要履行当初太后让我牢记的话。”
“我会把你,从你在的位置上赶下去。”
18
我看着脚边那枚雪白的印玺,弯腰拾起,掂了掂。
这一方小小的皇帝印玺,拿在手里轻如一羽鸿毛,可却又重如这万里江山。
我将印玺收入怀中,转身望向已被捆绑了手脚,丢在床上还挣扎着的李良。
“过几日,我便会向朝臣们宣告皇帝因重病无法临朝,由太子暂摄国政。”
“太子?”
李良闻言一愣,连挣扎都停下了。
“忘记告诉你了。”
我回答道:
“我让母后,替我从宗族子弟中挑选了一位年岁合适的寄养在我名下。我们的嫡长子,自然就是太子了。”
李良冷笑道:
“连下一个傀儡都找好了,孟冬,好手段呐。”
“我真替那个被你们选中的孩子感到难过。给他了万人之上的帝位,却给不了他万人之上的权力。”
“孟冬,没有谁能经受住那个位置的诱惑,他最终也会为了权力,向你挥刀的。”
闻言,我对李良笑了笑。
“这就不劳你费心了。”
“你新建的这座寝宫以后就是你的居所了。如果有什么不合心意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毕竟你的余生都只能在这里度过了。”
我望着李良,对他说:
“李良,替你在史书上保全一个好皇帝的名声,也算是我对你这五年里尽责勤勉的报答了。”
说完,我踏过门槛,将李良永远地关在了这座他自己修建的宫殿里。
在休沐结束后的第一次朝会上,我便用皇帝印玺,宣告了诏书。
太后挑选的小太子刚满六岁,穿着朱红里衬绛纱袍,坐得歪七扭八,一脸天真无邪地看着下面的朝臣们向他行礼叩拜。
我在后殿,隔着帘子平静地旁观着这一切。
等再过几个月,司天监就会夜观天象,得见彗星现于天际,据此解读出政权更替之兆。
然后,李良便会像他父皇那样,内禅退位,当一个再没人知道的太上皇。
19
立秋过后,我惦记着搅了宋殇的生辰宴,便想在处暑这天,替她补办一场。
那日后,宋殇还是住在宫里,和李良一起住在那座院内种满了幽兰的寝殿里。
我和她说,可以拟旨让她出宫。
但她拒绝了。
她说,她想陪陪李良。
她说:
“李良这辈子,都在争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年少的时候他在争父皇的宠爱,长大后又在争一个至高无上的皇位,等终于坐上那个位置之后,他又想要大权独揽。”
“为了争这些东西,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他其实挺可怜的。”
宋殇和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正坐在御花园的莲池边赏景。
秋日的莲池里只有依旧傲立的残荷,秋风吹拂,那残缺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与水中的鱼群相伴。
宋殇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追忆那些久远的时光。
她和我说:
“李良的生母是皇贵妃张氏身边的宫女。一次,先帝和皇贵妃闹脾气,喝多了酒,便把在一旁伺候的宫女误认成了皇贵妃,但睡醒后就不认账了,还把人赶去了浣衣局。李良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如果不是因为太后,也就是当时的卢皇后仁慈,将他认为皇子,李良也许刚出生,便被丢进井里淹死了。”
“母凭子贵这种事是不会发生在一名低微的宫女身上的。李良虽然成了四皇子,但他的生母却还是一名浣衣局的宫女。”
“宫里的人向来都是见风使舵的,李良在被太后收养之前,过得并不好。太监宫女们见他没什么靠山,便常常克扣他的衣食用度,让他穿破旧衣裳,吃残羹剩菜。”
“就算是在国子监,他的哥哥们瞧不上他,那些富贵子弟也会跟着轻慢他。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是国子监里最聪慧的学生。”
“每次先帝来视学时,他总是站在角落里,看着先帝和二皇子那父慈子孝的模样,眼中满是羡慕,可无论他学问做得多么好,先帝却始终不曾看他一眼。”
宋殇的声音低而重,如同那池中被风吹得摇曳的残荷。
她所认识的李良,是我不曾见过的样子。
我再次见到李良的时候,他已经变得无所谓有没有父皇的宠爱和关注了。
他不再企图赢得旁人哪怕一丝的认同,他的眼中只有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
20
“李良总是一个人。”
宋殇缓缓说道:
“无论是在国子监还是在宫里,他总是独自一个人。”
“但他的学问很好,特别喜欢看一些古书,我常常见他一个人坐在书斋的角落,低头翻着一本很破的旧书。那时候,我也喜欢呆在书斋里。”
“我们两不过是在同一个地方各看各的书,互不打扰。那是种奇妙又安静的默契,似乎彼此都能从对方的存在中找到一丝安慰。我们就这么无言地分享着同一片寂静的空间。”
“虽然我们之间也没说过几句话,但关系好像就是变得更亲近了些。”
说着,宋殇顿了顿。
“但这样平静的日子其实很短暂。不久后,李良就被卷入了刺杀二皇子一事。但也是因为这件事,他被太后注意到了。太后膝下无子,便收养了他。”
“身为嫡子,没人再敢对他无礼,那些曾经践踏过他的人,一个个都围了上去。也是自那之后,书斋里就只有我一个人了。”
“后来某一天,他突然又出现在了书斋。他对我说,皇储之争要开始了,皇子和臣女的婚事将变成夺储的筹码。他说,他知道自己那三个哥哥,无论我嫁给谁,都不会幸福的。”
“他说,联姻就意味着站队,他不希望我变成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以他让我去劝说父亲,明哲保身,辞官归乡,离开京城这个漩涡。”
宋殇笑了笑。
“就这件事来说,他其实是有恩于我们宋家的。”
我骂她傻。
我对她说:
“他不愿你嫁给他三个哥哥,但他也没有求娶你。”
“你难道就没想过,李良会劝你们离开京城,是因为你父亲当时只是小小一介文官,宋家对他争夺储位没有半点助力?”
“我知道的。”
宋殇望着我,回答道。
“他当时和我说,他要迎娶孟将军的女儿,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筹码。所以,他给不了我任何承诺,也无法保证我们的未来。”
“年少时的感情,纯粹而简单。或许在旁人眼中,他的所作所为全是冰冷的算计,但那些年我们在书斋里共度的时光,那些无言的默契和信任,都是真实的。”
“有时候,感情里的那些利弊与得失,根本不能去细细思量。若是每一份情感都要掂量利益,都要权衡得失,那这爱也太过沉重了。”
“所以,我宁愿相信,他的那些关怀是真实的,那份不愿让我陷入权斗的心意是真实的。”“而且,最后我也算计了他一次,这在孟冬你看来,我和他算是扯平了吗?”
21
我没有回答。
虽然我替宋殇不值,但感情这种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能做的,只有让宋殇在宫里过得更舒服自在一点。
我时不时会去看看宋殇,而李良每次都避而不见。
我觉得无所谓,反正我也不是很想看见他。
我问宋殇,想不想到国子监主理天下女学建设。
李良没替她实现的理想,我来替她实现。
就连李良这个人我都已经替她安排好了。
只要哪天宋殇厌烦了李良,我便立即送他入皇陵。
立冬这天,李良禅位,幼太子登基,我被尊为太后。
新皇身穿金色龙袍,在众侍臣的扶持下,登上那至高的龙椅。
我端坐于帘后,注视着一脸稚气的幼帝,俯首称臣的百官,还有整个王朝。
冬天的寒风刮过宫闱,卷走了过去的种种,也代表着下一个春天马上要来了。
再开口时,我的声音已带上了不可动摇的威严:
“众卿家,安守本分,辅佐新皇,勿负君恩。”
这是我做皇后的第五年,也是我做太后临朝听政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