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宴之上,定然会遇上萧闲。
苏元意不愿去,可方询似是看出了她的想法,这两日派人看得她很紧,她也不敢妄动。
喜儿被赶出府后,七拐八拐地拐到一座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宅子,宅子正中央的匾额上写着——公孙府。
她从不惹人注意的后门进了府,而后恭恭敬敬地去后院拜见了主人。
一座精美的亭阁建在湖中心,纱幔从梁上垂下随风而动,透过纱幔能影影绰绰地看出贵妃椅上躺着一个人。
喜儿隔着纱幔回禀,“主人,您要的东西我拿回来了。”
“呈进来。”
喜儿闻言膝行向前,把手中的文册呈了上去,一双皎白如玉的手接过,洁白若雪无一杂色的长发散落在脑后,有几缕垂落在喜儿的眼前。
她不敢看,只是低着头盯着地板瞧。
公孙越随手翻了几页,而后扔至一旁,道:“孟喜,派去将军府的探子,你是第一个活着回来的。”
“你很不错,不枉费我对你的一片苦心。”
喜儿一愣,她已经很久没有听见有人这样叫她了。
孟喜,遥远的像是上辈子。
“听闻方询得了一位美人,甚是宠幸。”
“是。”喜儿回道,“那女子原是京郊的农女,无意被方询发现后就带回了府。”
公孙越低笑。
“喜儿,你不诚实。”
公孙越用扇柄挑起她的下巴,“你这次能活着出来,也是她的功劳吧,为何不说?”
喜儿心神一震,连忙答道:“我以为这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主人,我绝无不臣之心。”
公孙越拿走扇柄打开折扇扇了扇,道:“这可不是小事,能接近方询的女子可不简单。”
“她既对你有恩,喜儿,我要你去接近她。”
“你知道该怎么做。”
喜儿心中一片悲凉,那样的狼窝她不想再进去第二遍了。
但她没有拒绝的权利,公孙越是她的主人,若违背他的命令,不止她会死,她的家人亦逃不了。
“去看看你的母亲吧。”公孙越道,“她很想你。”
想到母亲,喜儿的脸上显然多了几分轻快。
她快步绕到院子的西南角在一座稍显荒凉的小院中见到了母亲,母亲蹲在花圃边照顾着刚刚出芽的小葱,见喜儿来了手里的瓢“哐当”一声落在地上,饱含深情地唤了一声,
“喜儿!”
“娘!”
喜儿扑入母亲怀里,紧紧抱着母亲。
这些年无论多么痛苦的训练,多么艰难的任务,她只要想到母亲还在这方小院等着她,她就总能坚持下去。
“这次回来,不走了吧?”母亲摸着她的头发,“我攒了点银钱,够咱们娘俩生活了,我们离开这儿寻个安生的村庄买上点田过安安稳稳的生活,不做这刀尖舔血的生活了,好不好?”
喜儿的身子僵硬了。
“母亲,我这次可以多陪你几天,但主子那儿还有别的任务等着我做。”
“你还要去为他做事,你明知道他不是什么好人?喜儿啊,咱不干了,好不好?”
喜儿何尝不知道,可她没得选,公孙越不会轻易放过她的。
“娘,您就别操心了。”
喜儿母亲神色怔愣,良久扯出一个悲凉的笑,说了句好。
这几日喜儿都在小院陪着母亲,可没过两天就人来催喜儿去完成公孙大人的吩咐。
喜儿应了一声,正要回去告知母亲一声,转身就见母亲站在她身后不远处,看神色显然是都听见了。
“母亲……”
不知为何,喜儿总感觉母亲似乎下了什么重要的决定一样,看她的眼神像是要和她诀别。
“喜儿,这么多年是我拖累你了。”母亲轻声说,“等我走了,你离开这儿,走得越远越好,去做你想做的事。”
“母亲,你要干什么?!你从来没有拖累我!”喜儿一面说着一面就朝母亲的方向狂奔,然而母亲已取出藏在怀中的短刃,毫不犹豫地一刀抹了脖子,鲜血喷涌而出,母亲的身子缓缓倒下,但她的眼睛还在盯着喜儿,似乎再对她说,走。
喜儿愣在原地……
母亲死了。
母亲为了她的自由而死了。
宴会当日,苏元意被侍女们打扮的花团锦簌,浓妆艳裹。
她端详着镜中无比艳丽的自己,又说了一句,“再浓些。”
这次的宫宴她是避不过去,但愿这样能躲过萧闲的注意。
铜镜中忽而出现一抹人影,随后一双宽厚粗粝的手抚上她的脸庞,带有一层薄茧的指腹用力擦拭着她唇上的口脂,“夫人平日淡妆轻抹,若芙蓉出水,今日为何浓妆艳饰?”
苏元意透过铜镜对上方询探寻的视线,“莫不是在宴会有见不得的人?”
苏元意做出一副楚楚可怜的神色,“妾身头一次参加宫宴,怕太过素净会坠了将军的体面,故而艳丽了些,宫宴上俱是有头有脸的人,我怎会与他们扯上关系?”
“我的体面不在你穿了什么,戴了什么。”方询抹去她唇上的口脂,“哪怕你着素衣去,也无人敢瞧不上你。”
方询话落收回手对身后的侍女吩咐道,“把夫人脸上的妆卸了,打扮的清丽些。”
苏元意一口银牙都快咬碎了,她算看出来了,平常的小事方询可以满不在乎,甚至乐得宠她满足她。
可到了关键的时候,他是绝不会惯着她的。
苏元意想到那日在密道的窒息,那一天,他是真想杀了她。
苏元意收拾妥当后和方询一起出了府,车马在宫门前停下,方询搀扶着苏元意下了车,她刚刚站定,就听见一道莫名高亢的声音。
“这位想必就是方将军金屋藏娇的佳人吧?”
“果真是位难得一见的美人,难怪能惹得不近女色的方将军萌动春心呢。”
“只是……”来人白发白衣,一双深蓝色的眼睛泛着诡谲的光,“我怎么瞧着这位姑娘像极了一位故人啊。”
若苏元意不知内情,定会被来人这番话搅得心神不宁。
“公孙丞相还是这么爱多管闲事。”方询冷声道,“与其关注我身边又添了什么美人,不如多想想今夜的宫宴上如何应对宁国使臣。”
苏元意心下一震,他就是那日方询在暗道里提到的公孙越?
苏元意多看了他几眼,可这一看竟看到了在公孙越身后站着的喜儿。
喜儿是公孙越的人,苏元意终于明白方询为何会怀疑她与公孙越有勾结了。
苏元意想到这儿打定了主意要离公孙越远点,可偏偏公孙越却不打算放过她。
他把喜儿推了出来,笑道,“这丫头自小跟在我身边,前段时间跑丢了,听说受了方夫人的的照拂,在下感激不尽。”
他说着又命喜儿说话,喜儿垂头道,“谢夫人救命之恩。”
方询在一旁冷笑,“这儿不是你公孙家的戏台子,也没人想看你唱戏!”
他话落也不顾公孙越作何反应,拉着苏元意就走。
苏元意跟在方询身后一言不发。
不料方询却忽而回头,冷笑道:“怎么?看见了旧主子,就一句话也不想和我说了。”
苏元意心想这人真是难伺候,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
等她找到证据,她绝对马不蹄停一刻也不留的就走。
“将军,我与刚刚那人是平生头一次见面,我怎会是他的人?”
“是吗?”方询问,“那我若要你杀了他呢?”
“我这条命是将军的,将军让我送死,我自是没有二话。”
方询似是怒了。
“我让你杀人,没让你自杀!”
苏元意无奈地笑了笑,“那位大人是堂堂丞相,身边定少不了护卫的人,我一个弱女子如何杀的了他?将军此举与让我送死没有两样。”
方询听过这话,也不知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看了她两眼后不说话了,拉着她就走。
苏元意松了口气,也不知公孙越与他有什么样的仇,能让方询这般沉不住气。
还是说……因为公孙越刚刚提到的那位故人而生气?
不过有一点苏元意甚为开心,楚国国内将相不和,这仗多半是打不起来,就算打起来了,宁国也未必会输。
只是可惜了……
若萧家的人没死,宁国又何必害怕楚国,还要千里迢迢的派使臣来与楚国和谈。
苏元意恨背后害了她父亲的人,但她同样也爱她土生土长的大宁。
方询在楚国地位超然因而座次也在前列,苏元意注意到在她对面的上首有两个位置是空下的,应当是留给宁国使臣的,她的心蓦地提了起来,在心中默默祈祷着今夜萧闲不会注意到她。
她这么想着往方询身边躲了躲,希望能借方询高大的身影遮掩她。
不多时,在内侍的高呼下楚国皇上来了。
群臣高呼万岁,上首的皇上笑呵呵的让众人平身,待皇上坐定后,方开口宣宁国使臣入场。
殿内的内侍口口相接,高呼道,“宣宁国使臣上殿。”
一声高过一声,如同海浪般一路滚到殿外。
在一片肃穆中,苏元意看见金銮殿外,白玉阶上出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
他瘦了,似乎也高了,往日轻佻纨绔的气质弱了几分,多了分阴沉与冷然。
苏元意不愿去,可方询似是看出了她的想法,这两日派人看得她很紧,她也不敢妄动。
喜儿被赶出府后,七拐八拐地拐到一座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宅子,宅子正中央的匾额上写着——公孙府。
她从不惹人注意的后门进了府,而后恭恭敬敬地去后院拜见了主人。
一座精美的亭阁建在湖中心,纱幔从梁上垂下随风而动,透过纱幔能影影绰绰地看出贵妃椅上躺着一个人。
喜儿隔着纱幔回禀,“主人,您要的东西我拿回来了。”
“呈进来。”
喜儿闻言膝行向前,把手中的文册呈了上去,一双皎白如玉的手接过,洁白若雪无一杂色的长发散落在脑后,有几缕垂落在喜儿的眼前。
她不敢看,只是低着头盯着地板瞧。
公孙越随手翻了几页,而后扔至一旁,道:“孟喜,派去将军府的探子,你是第一个活着回来的。”
“你很不错,不枉费我对你的一片苦心。”
喜儿一愣,她已经很久没有听见有人这样叫她了。
孟喜,遥远的像是上辈子。
“听闻方询得了一位美人,甚是宠幸。”
“是。”喜儿回道,“那女子原是京郊的农女,无意被方询发现后就带回了府。”
公孙越低笑。
“喜儿,你不诚实。”
公孙越用扇柄挑起她的下巴,“你这次能活着出来,也是她的功劳吧,为何不说?”
喜儿心神一震,连忙答道:“我以为这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主人,我绝无不臣之心。”
公孙越拿走扇柄打开折扇扇了扇,道:“这可不是小事,能接近方询的女子可不简单。”
“她既对你有恩,喜儿,我要你去接近她。”
“你知道该怎么做。”
喜儿心中一片悲凉,那样的狼窝她不想再进去第二遍了。
但她没有拒绝的权利,公孙越是她的主人,若违背他的命令,不止她会死,她的家人亦逃不了。
“去看看你的母亲吧。”公孙越道,“她很想你。”
想到母亲,喜儿的脸上显然多了几分轻快。
她快步绕到院子的西南角在一座稍显荒凉的小院中见到了母亲,母亲蹲在花圃边照顾着刚刚出芽的小葱,见喜儿来了手里的瓢“哐当”一声落在地上,饱含深情地唤了一声,
“喜儿!”
“娘!”
喜儿扑入母亲怀里,紧紧抱着母亲。
这些年无论多么痛苦的训练,多么艰难的任务,她只要想到母亲还在这方小院等着她,她就总能坚持下去。
“这次回来,不走了吧?”母亲摸着她的头发,“我攒了点银钱,够咱们娘俩生活了,我们离开这儿寻个安生的村庄买上点田过安安稳稳的生活,不做这刀尖舔血的生活了,好不好?”
喜儿的身子僵硬了。
“母亲,我这次可以多陪你几天,但主子那儿还有别的任务等着我做。”
“你还要去为他做事,你明知道他不是什么好人?喜儿啊,咱不干了,好不好?”
喜儿何尝不知道,可她没得选,公孙越不会轻易放过她的。
“娘,您就别操心了。”
喜儿母亲神色怔愣,良久扯出一个悲凉的笑,说了句好。
这几日喜儿都在小院陪着母亲,可没过两天就人来催喜儿去完成公孙大人的吩咐。
喜儿应了一声,正要回去告知母亲一声,转身就见母亲站在她身后不远处,看神色显然是都听见了。
“母亲……”
不知为何,喜儿总感觉母亲似乎下了什么重要的决定一样,看她的眼神像是要和她诀别。
“喜儿,这么多年是我拖累你了。”母亲轻声说,“等我走了,你离开这儿,走得越远越好,去做你想做的事。”
“母亲,你要干什么?!你从来没有拖累我!”喜儿一面说着一面就朝母亲的方向狂奔,然而母亲已取出藏在怀中的短刃,毫不犹豫地一刀抹了脖子,鲜血喷涌而出,母亲的身子缓缓倒下,但她的眼睛还在盯着喜儿,似乎再对她说,走。
喜儿愣在原地……
母亲死了。
母亲为了她的自由而死了。
宴会当日,苏元意被侍女们打扮的花团锦簌,浓妆艳裹。
她端详着镜中无比艳丽的自己,又说了一句,“再浓些。”
这次的宫宴她是避不过去,但愿这样能躲过萧闲的注意。
铜镜中忽而出现一抹人影,随后一双宽厚粗粝的手抚上她的脸庞,带有一层薄茧的指腹用力擦拭着她唇上的口脂,“夫人平日淡妆轻抹,若芙蓉出水,今日为何浓妆艳饰?”
苏元意透过铜镜对上方询探寻的视线,“莫不是在宴会有见不得的人?”
苏元意做出一副楚楚可怜的神色,“妾身头一次参加宫宴,怕太过素净会坠了将军的体面,故而艳丽了些,宫宴上俱是有头有脸的人,我怎会与他们扯上关系?”
“我的体面不在你穿了什么,戴了什么。”方询抹去她唇上的口脂,“哪怕你着素衣去,也无人敢瞧不上你。”
方询话落收回手对身后的侍女吩咐道,“把夫人脸上的妆卸了,打扮的清丽些。”
苏元意一口银牙都快咬碎了,她算看出来了,平常的小事方询可以满不在乎,甚至乐得宠她满足她。
可到了关键的时候,他是绝不会惯着她的。
苏元意想到那日在密道的窒息,那一天,他是真想杀了她。
苏元意收拾妥当后和方询一起出了府,车马在宫门前停下,方询搀扶着苏元意下了车,她刚刚站定,就听见一道莫名高亢的声音。
“这位想必就是方将军金屋藏娇的佳人吧?”
“果真是位难得一见的美人,难怪能惹得不近女色的方将军萌动春心呢。”
“只是……”来人白发白衣,一双深蓝色的眼睛泛着诡谲的光,“我怎么瞧着这位姑娘像极了一位故人啊。”
若苏元意不知内情,定会被来人这番话搅得心神不宁。
“公孙丞相还是这么爱多管闲事。”方询冷声道,“与其关注我身边又添了什么美人,不如多想想今夜的宫宴上如何应对宁国使臣。”
苏元意心下一震,他就是那日方询在暗道里提到的公孙越?
苏元意多看了他几眼,可这一看竟看到了在公孙越身后站着的喜儿。
喜儿是公孙越的人,苏元意终于明白方询为何会怀疑她与公孙越有勾结了。
苏元意想到这儿打定了主意要离公孙越远点,可偏偏公孙越却不打算放过她。
他把喜儿推了出来,笑道,“这丫头自小跟在我身边,前段时间跑丢了,听说受了方夫人的的照拂,在下感激不尽。”
他说着又命喜儿说话,喜儿垂头道,“谢夫人救命之恩。”
方询在一旁冷笑,“这儿不是你公孙家的戏台子,也没人想看你唱戏!”
他话落也不顾公孙越作何反应,拉着苏元意就走。
苏元意跟在方询身后一言不发。
不料方询却忽而回头,冷笑道:“怎么?看见了旧主子,就一句话也不想和我说了。”
苏元意心想这人真是难伺候,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
等她找到证据,她绝对马不蹄停一刻也不留的就走。
“将军,我与刚刚那人是平生头一次见面,我怎会是他的人?”
“是吗?”方询问,“那我若要你杀了他呢?”
“我这条命是将军的,将军让我送死,我自是没有二话。”
方询似是怒了。
“我让你杀人,没让你自杀!”
苏元意无奈地笑了笑,“那位大人是堂堂丞相,身边定少不了护卫的人,我一个弱女子如何杀的了他?将军此举与让我送死没有两样。”
方询听过这话,也不知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看了她两眼后不说话了,拉着她就走。
苏元意松了口气,也不知公孙越与他有什么样的仇,能让方询这般沉不住气。
还是说……因为公孙越刚刚提到的那位故人而生气?
不过有一点苏元意甚为开心,楚国国内将相不和,这仗多半是打不起来,就算打起来了,宁国也未必会输。
只是可惜了……
若萧家的人没死,宁国又何必害怕楚国,还要千里迢迢的派使臣来与楚国和谈。
苏元意恨背后害了她父亲的人,但她同样也爱她土生土长的大宁。
方询在楚国地位超然因而座次也在前列,苏元意注意到在她对面的上首有两个位置是空下的,应当是留给宁国使臣的,她的心蓦地提了起来,在心中默默祈祷着今夜萧闲不会注意到她。
她这么想着往方询身边躲了躲,希望能借方询高大的身影遮掩她。
不多时,在内侍的高呼下楚国皇上来了。
群臣高呼万岁,上首的皇上笑呵呵的让众人平身,待皇上坐定后,方开口宣宁国使臣入场。
殿内的内侍口口相接,高呼道,“宣宁国使臣上殿。”
一声高过一声,如同海浪般一路滚到殿外。
在一片肃穆中,苏元意看见金銮殿外,白玉阶上出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
他瘦了,似乎也高了,往日轻佻纨绔的气质弱了几分,多了分阴沉与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