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后,一直在看《飘》这本世界名著,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

    可以上来说点什么了,近一年看过不少世界名著,我都没有产生过“出来走两步”——即写一点读后感的冲动,我更喜欢边读边在书上勾画,写一些实时的观后感。

    这么说来,经我手的图书,都有些小凄惨,书页像一面白墙被熊孩子随意涂鸦。一本书通读下来,如同七八成新的二手书,还是那种因为有字迹,只能被买家随意压价的残次品。

    同样,也不好意思给别人翻阅,因为里面的笔记太过随性,想到什么说什么,文字也是歪歪扭扭,栖息在白纸黑字间,相当不美观。

    由于这本书跟我有着特殊的缘分,或者说一不小心伴着我的成长,所以我也想小小地特殊对待一下它,写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

    幼时,一家人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小小的卧室一角有矮书柜和本人小便的尿盆。

    想不到吧,这两个巨不搭配的东西,居然是邻居。

    我还是个小屁孩儿时,被我妈夹在怀里,帮忙如厕,我们蹲着的高度和矮柜齐平,视线所及,离我们最近的一本书,叫《乱世佳人》。

    书的封面我至今记得,就是一张很经典的剧照——男主抱着女主,女主两条胳膊紧紧地环绕在男主的脖颈处,不小的身高差,使得女主像是嵌入在男主怀里,显得异常娇小可人,而两人四目对视时,眼中流露着戏谑与征服欲,没有太多深情——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毕竟看完原著后,了解到剧情发展到此处:女主不爱男主;男主怕女主看出他爱她。

    自从某日妈妈教我念了书名后,她就经常性地“考”我。

    这有什么难的?总共就是四个再简单不过的字。

    我从小就喜欢干重复不用动脑筋的事,所以每次都会高兴地大呼这四个字。

    至于书的内容……我才不关心呢。

    小学,有一段时间,跟着妈妈看了一些电影,尤记得,那个时候还有土豆网。

    其中就有这部书改编的电影,看得懵懵懂懂,只记得影片中烽火连天,斯佳丽又漂亮又很凶的样子。

    2020年我又看了一遍,印象中,女主那条由窗帘改造的绿色裙子,风华绝貌;以及最后那句著名的台词“明天又是另外一天”,我用这句话做了很久的微信个性签名。——看了小说后,发现她经常说这种话,她的底层逻辑是“我现在想不了这件事,等能承受住的时候在想办法吧,明天一定可以”。

    去年,在微信读书上看到原著有七十多万字,顿时心生畏惧,不敢轻易打开这本书。只是默默加入书架,在阅读清单里排长队。

    今年年初,我恢复了购买纸质书的兴趣,买了《飘》,作为风靡全球近两百年的世界名著,自然有很多版本。我没做过多研究,选了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那本,看见“中央”莫名就觉得很心安……

    大概是女作者加女译员(黄健人/译)的加持,整本书读起来非常细腻、隽永、丝滑,同时期看的一些外文作品,言语间,都在提醒我,这是一本翻译过来的书;而读这一本书时,却并不会,有种就是黄健人老师本人写的错觉。

    可能她比较偏向于意译?

    我不能肯定,说错了请见谅。

    全书读完,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我对斯佳丽的喜欢与欣赏——她身上有一股野草春风吹又生的鲜活生命力,是一个处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坚强活下去,富有责任感、坦率、务实、真诚的女性,同时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贪婪、冷漠、虚荣、肤浅……

    但正是因为作者不追求完美的人设,不回避人性的本色,而得以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跃然纸上的女性。

    书的开头的借塔尔顿家孪生兄弟的口,把斯佳丽的生活环境和主要邻居介绍了一遍。在十二橡树举行的烧烤宴,让所有人物齐齐出场,包括不速之客——男主白瑞德。

    斯佳丽一直倾慕阿什礼,准备借这次宴会,成就一件“大事”,可没想到被白瑞德撞破。赌气之下,随便嫁给了一个大献殷勤的年轻男子。

    命运的齿轮由此开始转动。第一面,白瑞德对斯佳丽有了深刻的印象,或者说男女之间的好感吧,而女主则是倍感羞耻——少女心事被陌生人知晓,而对方还是那么无礼——此人跟女主熟悉的南方男人一点也不一样。

    起初,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因为临看书前,我又刷了一遍电影,书讲的什么内容,有大致的轮廓。而出于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好奇和崇拜,鼓励着我一直看下去,不是书的内容真的攫住了我的阅读欲。

    但是看到上册书的五分之一处时,我顿感脊背发凉,不禁抛下书,在小房子里暴走。

    一向住着还算舒适的老破小,在那一瞬,盛不下我急剧膨胀的心。

    原著就是原著,电影改编得再好,也不能做到等比例还原。

    太多的细节,没办法在一个影片中全都体现,更不用说文字和影像各自的优势本就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斯佳丽找到阿什礼后,照早就预想好的计划,跟他表明心意。

    阿什礼先是说点漂亮的玩笑话糊弄过去,没成想,斯佳丽是认真的,她赤忱、滚烫的爱,作为一个不相关的旁观者,听了也会动容吧(男主除外)。阿什礼意识到这点后,收起玩味的心理,也开始认真地回应她的话。

    当他说到“你还太年轻,不明白婚姻是怎么回事……”时,蓦地想起,五年前我的激情告白,跟斯佳丽一样莽撞,一样自以为是,而对方回应了我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阿什礼怎么拒绝斯佳丽的,我就是怎么被拒的。虽不至于是原话,但是想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唯一可喜的是,对方是单身,而阿什礼是准新郎。不过也没什么可喜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斯佳丽表白失败后的心理描写,也在一百多年后魂穿到我身上。

    难道他也看过这本书?

    但我觉得他的文学修养可能支撑不到阿什礼的这段话,我真想去问问,可想到答案不再重要,作罢。

    没错,本以为表白失败后,是难过、伤心、失落,但都不是。

    而是觉得自己的自尊心被对方踩在脚下,反复摩擦;是恼羞成怒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是心有不甘,想继续说点什么,深度阐述自己的真心诚意;是想指着对方的脑袋,劈头盖脸骂他一顿!

    我早就深谙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的道理,但是自己的心理活动被作者白纸黑字写进书中时,一颗心还是会酸楚不已。

    我想,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能让读者在书的边边角角中,随时找到共鸣。

    后来,斯佳丽仍然心不死,瞅准机会,又上演了几次告白。和阿什礼独处的机会总是很难得。

    我心想,这不就是我吗,告白失败后,过了半年,好不容易逮住一个两人独处的时机,想当面说清楚,越挫越勇。

    但是我最终没有开口,毕竟我不是斯佳丽,可我缺的从来不是勇气,而是坚定,这是我不如她的一面。

    尽管斯佳丽成长后,也逐渐认清自己对阿什礼究竟是怎样的喜欢,但是我不愿意接受很多读者说的“她从没喜欢过阿什礼”的言论。

    喜欢就是喜欢,哪怕最终突然醒悟——其间,夹杂着幻想和其他因素。

    这一点,从埃伦(女主母亲)和菲利普(埃伦表哥)的故事中,也可以得到体现。

    埃伦弥留之际,唯独念叨了表哥的名字,可是他们都没在一起过,估计彼此都不是很了解。这能说明埃伦对表哥的感情是爱情吗?难道不是丰富的想象和绝望的偏执更占上风吗?

    然而,我们能简单地用一句“埃伦不是真的喜欢菲利普”作为定论吗?

    我觉得不能。

    不能忽略菲利普在埃伦心中的影响力;但要是深究,埃伦对菲利普所谓的喜欢,又占几分?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能轻易地对别人的感情下定论。——这是我所想表达的。

    书看了快一半,回家过年。

    刚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跟我妈讲这本书,她说她也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看的,没想到如今跟她讨论其中的一些细节,她居然还记得!

    比如斯佳丽在亚特兰大被战火包围后,逃到娘家塔拉,发现家里也一团糟,需要种棉花贴补家用,她本想让家里的黑人下地,但是留下的黑人表示自己是管家的仆人,不是下地干活的——黑人之中是有分工的,最下等的才会下地干活。

    斯佳丽心想,家里的仆人比自己这个贵族等级观念还重,于是只好自己下田干活。——聊到这里时,我跟妈妈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不过相较于我,数次为埃伦和斯佳丽的爱而不得伤心落泪,妈妈可要轻松很多,她说整本书读下来,只感到了爽,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感伤的地方!

    好羡慕我妈的钝感……

    确实,这是一本女性的成长史,从无忧的少女到肩负起家族重担的刚强女子。她为了不挨饿,杀人放火也在所不惜;为了保住塔拉,她愿意牺牲自己,嫁给一个老头子;为了在战争中赚钱以取得安全感,她不顾城市的治安混乱、个人的安危,频繁穿梭在家与锯木厂之间……

    战争夺走了斯佳丽少女时期的安逸生活,也给她带来了激发迷人魅力的沃土。

    我有时会想,假如没有战争,斯佳丽可能只是个普通、任性、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很多优秀的品质也许就此埋没。

    战争的爆发就像一面照妖镜,从斯嘉丽的邻居、朋友们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一部分人依旧沉湎于过去的好日子,在战后重建中过得一团糟;也有很快适应战后生活的,开面包店、研制药水等,渐渐把日子过好,走上正轨。

    阿什礼和白瑞德就是这两派人的鲜明代表。

    越是看到文末,越是感慨阿什礼真是个没用的男人。梅拉妮死前,享受着她的精神庇护;死后,又被一个女人托付给另一个女人,也就是斯佳丽——在保护他脆弱的心灵不受伤害的同时,还要保护他的男性自尊不受侵害。而白瑞德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混得风生水起,他和斯佳丽是一类人。

    但是你要说阿什礼没有任何可取之处,那也未必见得,如果把他放在和平年代,他必定是相亲界追捧的高质量男性,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家境优渥等等。但是他抗压能力、适应力太差,相比之下,白瑞德简直是六边形战士,阿什礼具备的优势他有,阿什礼没有的他也有,唯一没有的或许就是斯佳丽的爱慕,当然到了最后,他也取得了女主的爱和尊重。

    读完整本书,我对男主没有什么感觉。可能是因为我真的不喜欢大叔,影版演员的脸总是刻在我脑子里,不自觉就代入到书中;也有可能我已经被斯佳丽吸引住了全部的注意力,超爱她,以至于容不下他人。

    只有在他对小孩子们异常和蔼时,我才有所动心。米切尔真的很懂女人,白瑞德后来也用这一招,顺利地融入南方的贵族,为女儿今后的身份地位铺路。

    不过,但凡我也活在战争时期,麻溜地抱住白瑞德的大腿就对了,管他什么爱不爱的。

    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这也是斯佳丽嫁给他的主要原因,至于嫁给他之时,有没有感情,有多少感情,这就仁者见仁了。

    战争是可怕的,比战争更可怕的是战后重建。南方战败后,残破不堪、百废待兴,百姓在强权之下,活得很艰难。自然,有斯佳丽这种敢闯敢拼、不屈不挠的剽悍女性,也有像梅拉妮这种以柔克刚、温柔且坚定的女性人物形象,很多人说她是埃伦的延续,描写埃伦的篇幅毕竟有限,而梅拉妮的人设更为丰满动人。

    “亲和力”这种东西,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也可以说是后天的培养,梅拉妮好像是这样一位两者因素都占的女子,十分难得。

    起先,我对她无感,把她视为一个普通的善良女性,但是越看越为她钢铁般坚毅的性格所倾倒,别看她平时说话柔声细语,对谁都是谦卑有礼,身形也是小巧可人,更为她的性格增添说服力,但是一旦遇到原则性的问题,她比谁都坚定——对南方战争会胜利,坚信不移;战争后,不被蝇头小利诱惑,政治立场一如始终;对丈夫和斯佳丽的绯闻充耳不闻,作出理智的判断与回应……

    她和斯佳丽的性格完全是互补的,有时想想,她们两个要是一直像战时,一起过下去,梅拉妮也不会因为孩子而早早地离开人世,但是我还是忠于原文的结局,尝试着理解作者这样的安排。

章节目录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洋蒜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洋蒜头并收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