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半,我再次回到了大成都。

    因为我在成都上了四年学,在我心里她就是第二故乡,所以用“回”应该不过份吧。

    我和同学约好在一个地铁口见,然后一起坐车回去。

    远远的,我就一眼看见了她,瘦高个儿,脸上总是挂着淡笑,正在低头看手机。

    好想上前用肩膀摔她一下,再跳开,以便装傻,表达我心中强烈的重逢之喜。

    但想到我人高马大,她单薄的像一片叶子,还是算啦。

    坐上车后,随意聊了两句,很自然地就说到“这次来成都,想去哪里玩”的话题。

    我一拍脑门,一时无措——还真没想过要去哪里玩。一些热门的景点我是肯定不会再去的;而一些小众的游玩地,还没做攻略。

    我先是说:不想去哪里玩,就想来成都换换心情,即换个地方家里蹲。

    当时我坐在轿车后座;同学两口子一个开车,一个坐在副驾驶。

    两侧的窗户打开,风呼呼灌入车内,把我们说话的声音隐去不少。

    同学没听清我的回答,又问了一遍。

    我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电光石火间改口道:成都植物园吧。

    今年,我对植物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每到一个城市,都想打卡一下当地的植物园。可能也因此,脑子里如条件反射般,蹦出这样一个地方。

    进门后,我站在客厅中央,环顾着这个之前住了一个月的地方,惊呼道:这里真是一点都没变!前年疫情被困在这里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

    我想到了什么,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脱口而出:我看上去有没有老很多?

    同学很给面子地摇了摇头,但咬牙切齿道:……朋友,我们这种天天上班的才容易衰老,好不?

    天呐,没想到我有一天居然会问别人“我有没有变老”,而且问的时候,眼神充满探究的意味,语气也不甚自信。

    是不是二十几岁的人,才是最容易年龄焦虑的一批?

    因为处在最美好的年华,总是害怕自己蹉跎了岁月;反而到了一定的年纪,倒是没什么可以在意的了。

    来成都的前四五天,我一直家里蹲来着。

    在重庆生的一场病,一直延续到这里。发烧嘛,总是反反复复、时好时坏的。

    期间,我的生活和待在家里时没什么区别。

    中午家里不开伙,我依旧是靠点外卖续命。

    同学家住在郊区,可以点的外卖比较有限,但是合我胃口的店很多,点餐时总是很快就能决定吃什么。

    到了晚上,同学下班了,我们一起吃晚饭。

    这时家里可热闹了!

    虽然我经常diss他们吃饭时玩手机,且说话时都是□□,发出排外警告;但实际上并没影响我们愉快地交流;□□也没那么难懂,不像我老家的方言,讲十句话,别人最多只能听懂半句。

    到了2号,身体终于痊愈了,我开始按耐不住玩性。

    前一天,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行程满满的出行计划,信誓旦旦地和同学表示,第二天跟她一起早起出门坐地铁。

    谁知,拜茶百道的铁观音奶冻所赐,我一夜没合眼,且这种精神状态持续到天蒙蒙亮。

    同学上班前问我还去吗?

    我虚弱地说:你上班去吧,我等会再出门。

    同学露出那种“我早就知道你肯定起不来”的了然笑意。

    我挣扎起身,想解释两句,但是……算了,也罢……我太困了。

    跟茶百道的梁子算是结上了!

    临近下午,我才出门。行程也被压缩成了先美甲,后植物园。

    美甲店在动物园附近,出站时,惊呆了,这也太多人了吧!

    几个穿着制服的人在维持秩序、疏通人群。

    不愧是节假日;又是小孩喜欢的地方,小孩喜欢意味着会有一群大人陪同前往。

    地铁站周围布满了流动的摊点,吃喝玩乐都有。

    本就拥挤的这块平地上,更加逼仄,恨不得人贴人走在一起。不过我也因此吃到了心心念念的糖油果子。

    第一次尝试贴甲片,我还是很激动的。整个过程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我边看《背着善宰跑》,边关心着手指甲的变化。

    结果就是……相当成功的一次新尝试,我发给朋友们看,都在夸好看、还原度高、超值!

    从店里出来后,我直奔洗手间。

    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手指像被封印了——牛仔裤拉链上方的纽扣,旋不下来,导致整条裤子脱不下来……

    有点美丽废物的意思了,后来又磨合了一段时间,我才勉强适应了。

    植物园离动物园很近,人也不少,但肯定没动物园那么夸张。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园内五颜六色的朱顶红,鲜红色、淡绿色、白色、粉白相间的……

    成都的市花是芙蓉花,最近不是花期,没能见到,但是从墙上了解到了成都又名蓉城,或者芙蓉城的由来。

    很难不让人想到,白娘子和许仙见面时的那一段唱歌式的自我介绍。

    游客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一片月季吧,墙上、地面上开满了各色的月季花,虽然月季和玫瑰我有点傻傻分不清哈,但是都是同样都是张扬、明艳的美。

    我在植物园里随意地走着,漫无目的,几乎不看指示牌。临走前,走进了一片小树林,这里几乎没什么人,很适合独立思考、放空自己。

    五一假期的后三天,同学终于休假了!

    每天我们都肆无忌惮地睡到日上三竿,再出门。

    我们先去了东郊记忆,这里的装修真的好有感觉哦,应该是年轻人喜欢的工业风。

    首选这儿为目的地,当然是因为bm啦。

    去年在上海的bm逛的很开心,今年又再创佳绩了。不过bm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偷懒,我去年买的短袖,这都快一年过去了,怎么还在货架上售卖呢?

    这两天我们过足了逛街瘾,万象城、春熙路、太古里,我买了好几件短袖、短裤,两双鞋。

    同学惊叹于我的战斗力,问我平时是不是一个人不怎么逛街,导致这次来成都报复性消费。

    我连连点头,一个人确实能干很多事,但是逛街还是喜欢有个伴儿,有商有量、提供建议。再者说,成都确实是个非常适合年轻人的时尚大都市,都很多品牌都在这边有线下的实体店。

    同学休假的第三天,我们去爬了龙泉山。

    这座山很好爬,我们走的那条路一点也不陡峭,连续多级的台阶也不多,爬几个台阶就是一段平地。

    沿路有不少小摊儿,吃了豆花和钵仔糕,都好好吃哦。

    回去时,我们跟着导航找车停放的位置。

    这是一个静谧、温和的傍晚,我们路过了一个乡村,路上行人近乎没有,路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或者层数不多的楼房。

    一路走来,居住在里面的人,我一个也没瞧见,但是从外面看去,有个人家精心养了好几盆多肉、有几户养着鸡鸭鹅、还有一家人在一整面白墙上画着“蓝天白云、汽车穿行”的涂鸦。如此说来,是有居民在这里生活的。

    房屋之间的空地上,种了不少树。当同学两口子在一旁提问的时,我几乎都答不上来,可我这人擅长嘴硬,对于不认识的树,一律按香樟树冠名。

    嘿嘿,同学的表情很丰富。

    我们走的是下坡路,刚开始看见一个摩托车拖着自行车往上走时,我不以为意。可越往下走,遇到了很多这样“一拖一”的组合后,我产生了疑问。

    听同学解释说,骑自行车的花钱请人家拉他们上去,然后再自己下坡。

    我不解道:为啥要这样?

    同学耸耸肩:可能是为了体验下坡时的爽感吧。

    我们上车后,没着急回家,同学的朋友邀请我们一起去新开的世博园。

    夜场票便宜很多,才30元一张,缺点就是有些地方晚上不开门。

    里面真的好大好空旷,一些设施还在测试阶段,比如摩天轮还没开始运行,工作人员对新的工作地也没有很熟悉。

    晚上游客不多,除了喷泉演出周围聚了一群人,别处比如北京园、长沙园等我们进去参观时,没有别的游客。

    我们买了当天可以坐无限次的观光车,在园内走走停停。由于时间不早了,人也累了,还得开很久的车才能到家,所以这次有很多地方都没来得及去。

    下次等世博园再“成熟”些时,去玩更有意思。

    同学的假期结束了,我又回到了一个人逛吃、逛玩的状态。

    可能是这次的成都之行即将结束,也有可能是那几天的天气好得出奇,我的兴致很高。

    那两天,我去了浣花溪公园、成都人民公园,分别在川西茶廊和鹤鸣茶社喝了茶。

    我更喜欢鹤鸣茶社一点,人多且有氛围感。价格的话,两家店差不多,要想追求性价比,我觉得可以去居民楼楼下,任意找一个茶社。

    成都这种喝茶的店不要太多,我随便走在一条路上,就能遇到几家。我想,茶社在成都这么有市场,是因为符合成都安逸、闲适的大氛围吧。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这句话十分到位,难怪叫天府之国。

    年少时就入川,不太符合传统文化中,先苦后甜的逻辑;老了老了,自然要寻一个舒服的地方待着,不轻易离开。

    喝茶时,会有人过来问你,要不要采耳。

    讲真,巨想体验一下,但因胆小而拒绝了——我总觉得耳朵太脆弱了,只能自己把握掏耳朵的度。

    人民/少城公园里的人巨多,其中有一处更是聚集大批的中老年人。

    刚开始时我还以为是什么夕阳红旅游团。定睛一看,一旁有两个窗口,排着两队人,一个是领表处,一个是交表处。

    妈耶,原来我逛到相亲角了,不远处陈列着相亲人的信息,一纸一人。

    本八卦人士,凑上前去,一探究竟:女子相亲是粉色的纸,男子是蓝色;咱就是说还挺讲究的。

    浣花溪公园人则要少很多,更多的是当地的居民。

    我有点累,居然在公园的回廊的长椅上睡了一觉。

    同学朋友听了我的叙述后,直呼牛逼:你不怕手机被偷吗?

    我说:不慌,把手机放在屁股下面,要是有人拿,我能第一时间察觉到。

    同学总结道:你比四川人还四川人。

    我笑着说:是啊,我是精神四川人。

    确实,饭桌上,我比一桌四川人还能吃辣。他们说我在吃辣方面,有向精神湖南人发展的趋势;外省人避之不及的折耳根,我现在也可以从容下咽。

    折耳根给我的感觉就跟吃榴莲一样,乍一口觉得好难接受,但是越吃越有上头的快意。

    我专门留出一个下午,在成都独自citywalk。

    选择了小某书推荐的一条高赞路线,有趣的是,很多游客或者当地人打卡后,会回到评论区及时反馈,目之所及,都是正向的言论。

    这使得我更感兴趣了:我倒要看看,是博主的推广加托儿的无脑附和;还是纯粹是人民的呼声。

    时间比较充裕,我结合了两个博主的路线一起逛。

    几条路都靠在一起,本爱走路达人,一点也不觉得费劲。

    按“人民公园-东胜街-斌升街-小通巷-奎星楼街”这条路线,逛吃逛吃一下午。

    那天可巧,一直到中午都在下雨,我早上躺在床上睡懒觉,撑开眼皮,看着外面铅灰色的天空,感觉有点遗憾。

    出门时还被提醒带伞,可当我坐地铁抵达时,雨停了。太阳含蓄地隐在云后,照亮了天光的同时却一点也不刺眼,空气中湿润且清新,城市洗刷后焕然一新,叶子上缀着水珠。

    人走在路上,有种说不出的熨贴与轻松。

    这几条路在宽窄巷子附近。

    个人觉得,宽窄巷子商业化比较严重,大学时期去过一次后,我就再也没去过去。但是现在可以去网红熊猫爷爷那里买纪念品,自留或送人。性价比很高,都是有关熊猫的周边。

    严重怀疑成都是一个以“熊猫立都”的城市,走到哪里都有各种样式、姿态、表情的大熊猫,商店里也挂满了熊猫饰品,甚至地铁二维码的正中央也是个小熊猫的图案。

    当时我买完后,直接寄到老家了,足足有六斤,一共才花了不到二百。

    我送给几个亲戚朋友,大家都是赞不绝口,表示从外观到质感都是杠杠的。

    记得当时喝茶的时候,我也给青岛的旅客安利了一波熊猫爷爷,还向他们推荐了成都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景点。

    在社会主义教育多年的熏陶下,本人还是有点争当主人翁的精神的。

    对于博主推荐的citywalk路线我相当满意,跟同学眉飞色舞地描述了有多好逛之后,不久她就把我这条游玩路线要过去,亲历了一遍。

    我真的好喜欢各种手作店,寂静的街道,高低错落的房屋,三三两两的行人,文艺感氛围感拉满;还有各种小吃店,一人食很友好,强推奎星楼街,本人从街头吃到巷尾,还有个挑着扁担的爷爷在叫卖,可惜他边走边和别人聊天,没听见我深情地呼唤,因此没看清他在卖什么好吃的。

    有些食物没必要非在成都吃,但钵仔糕、糖油果子、蛋烘糕、凉糕等等这些肯定是要尝一下的,这些食物并不像冰粉那样成功地闯入各大城市,它们更有地域特色的神秘感(不是说只有四川才有的意思)。

    不过,我居然至今没去过大名鼎鼎的玉林路,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明年回成都,我肯定是要去的。

    我早就说过,出门玩时,我总是会有i转e的倾向。所以我想,出门旅游的益处不在于打卡了多少景点,而在于人状态的改变,比如更加开朗和活泼。

    这次无需我自己观察,从同学话锋的转变中,就可窥见一二。

    ——晚上我跟她聊起当天的见闻时,她总是露出吃惊的神色。

    刚开始,同学说:你不是i人么?

    我:铁定i人。

    后来,同学存疑:你是e人吧?

    我:i人!

    最后,同学不容我置喙:你是e人!

    大概就是和陌生人聊天;问外卖小哥怎么不送外卖,改做摩的生意;在饭馆跟老板调侃饮料价格;在公园睡大觉;跟卖茶叶的砍价……

    这些我在本地不会做,却在旅行途中“任意妄为”的事。

    成都很好很好,但相聚总有离别时。

    我心情有点低落地拖着行李箱在春熙路那边坐机场大巴,行李放上去后,我准备回应下大自然的呼唤。工作人员是个大叔,他说还有九分钟就发车,你去附近商场里上完厕所回来,肯定是来不及的,建议坐下一班。

    我问:那下一班车是什么时候?

    他说:二十分钟一辆车。

    我又把行李箱取出来,去一旁的ifs上了个厕所,谁知一出门就是fila的门店,仿佛福至心灵般,我想到我有一张200元的无门槛优惠券今天过期,而我打开小程序随便扫了一眼,就看见一个价格刚合适的粉红色拖鞋。

    进店试了下,果然满意,开心地拿下。

    出来时,车差不多还有两三分钟发车。我把行李箱重新塞回去,一抬头时,正好跟大叔四目相对。

    我秒懂他那种会意而欣然的眼神,意思是 “你看,我没说错吧!”

章节目录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洋蒜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洋蒜头并收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