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 章
两年前,我还在老家。机缘巧合下,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同城的妹子。
她很快也回关了我。
前不久她发微博说,租到了自己喜欢的小房子。
我问是在南京吗,她说是的,问我是不是也还在南京,我说明年我就走人咯。
她问我:姐姐是回老家吗?
我说:是的吧。
从我的口气中,应该不难看出,我不是很甘心就此回老家,但同时也有种大概率要先回去的无奈之感。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毕业后,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那我就没有继续留在南京的理由。
事实上,如果我可以选择的话,我更想去成都、杭州、上海这三个城市。
南京再好,待了三年,也算是很有缘分了,我想换个城市继续工作、生活。
就综合自身实际和地理位置来说,去上海是目前看来最靠谱、最有可能实现的。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我现在说得天花乱坠,保不齐最后还是家里蹲了。
说到工作,众所周知,找个工作并不难,找个好工作才难。
很多时候,我觉得走到我这一步,总是有种路走偏、走窄了的感觉。
我常常想,我的性格还算务实,“苦”字当前时,也能做到能屈能伸,有张有弛,不瞎抱怨。
与其学一些抽象的学科、知识,那还不如学门手艺、开个店,有个一技之长傍身;而现在呢,我什么都不会,只有一纸平庸的学历,还被处处瞧不上。
不过,人不要预设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人生。
所以我的这些“走另外一条路或许更适合我”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
读到研究生,好不容易跟“好学校”这三个字沾边,却是一个雷点密布的非全日制。(《非全日常》快完结的时候,我准备集中一章谈一谈利弊。当下,读研还在进行时,人在其间,没有一个完整的经历,还不具备有力的发言权。)
我的人生好像被一纸学历桎梏了,或者说因为我的虚伪和刻板、局限的认知,形成了我现在的高不成低不就。
饶是我现在心态已经好了很多,远非积极乐观、阳光向上吧,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心情平静,认真对待日常生活的琐碎,感知生活的美妙。
但是仍绕不开偶尔emo的环节。
最近我产生一个沮丧的想法:工作的尽头是体制内;生活的尽头是生小孩。
如果我极力鄙夷该多好。但可气的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好。
因为我没想到一条对于我来说,更能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尽管也未必美好,但总是按照社会的惯性在做事,这样付出的成本代价是最小的,是最有利于我这种再普通不过的人的。
现如今,确实有很多新潮的理论在涌现。可能未来,比我们这一代更年轻的朋友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会去践行。但是具体到我身边的同龄人,大家还是按部就班,该结婚结婚、该生小孩生小孩。
当朋友圈那些不常联系的同学,把自己人生中的重大节点事件,发出来分享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触动,最多就是刷到时,感慨一两句。但是当十几年的好朋友到了即将迎接新生命的时刻,我竟一整天都心不在焉。
替朋友开心,同时也深刻意识到,我的同龄人已经开始解锁新的社会角色了。
而我,虽说比她晚了好几步,但也随着年纪的增长,开始逐渐接受“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且早就应该负起生活赋予我的责任”。
我想一些年轻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以上的言论还挺假大空的,我暂时也是这么个感觉,毕竟到目前为止,我也什么都没做、什么也没做到。
但想法就是这么个想法,目前找不到更好地措辞来表述了。
有时我生自己气的点,在于认为自己有叛逆和不安分的一面,但又不够离经叛道。
要么足够安分、随波逐流;要么足够与众不同、专注自我、无视舆论。
而我就像个半吊子一样,不上不下。
于我个人来说,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我审视自己,知道自己的精神不够强大,言行依然稚嫩。
话说回来,这种所谓理想的生活,也不是如呼吸这般简单:
进体制内可比考研难多了吧?
一个是一份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一个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从长远看,很难说哪个更有利;短视来看,我自己是觉得有工作更重要。
还有就是第二个命题:生小孩。
天呐,这就更难了,这是对一个生命负责。
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决定迎接一个小生命呢。
作为父母,一定的财力和文化素养得具备吧?
哦对了,那还是得从婚姻说起,如果因为原生家庭或者亲身经历或者哪怕就是纯理论原因,抵触婚姻,那就进入不了生小孩的第一步。(我是按常规步骤来讲的)
还有一个情况,也是我认识的朋友中,最常见的心态,那就是随缘——可以接受,但也不那么看好。那这样离生小孩的路数还近一点。不过又有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好工作,或者说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也很难进入婚姻;要么就要降低结婚对象的标准,那作为小孩的父亲来说,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我还没有把爱情因素考虑进去,仅仅谈了合适,谈爱情对现代人有点奢侈,那我们就换个词——好感。
好感也不是那么容易能产生的,日常交往中,更多地是与下头,相依相伴。
如此说来,这条通往“幸福生活”的“简易”道路,也并不平坦。
本章题目我甚至在两个多月前就想好了,叫《如果这是我在南京的最后一年》。
刚想到这个话题时,当然是信心满满,感觉有很多话可以聊。真坐在电脑前,强迫自己“不能再拖了,今天一定要写出来了”的时候,就会暗自骂自己,当时到底在想些什么,既然有那么多idea,为什么不及时记下来。
话虽如此,还是得硬着头皮写下去。
于是,我就死盯着这个题目看:“最后xx”总是带给人一种惋惜、怀念、不舍的情绪。最后一年在南京,其实也承载了很多的信息。扩充一下,就是说去别的大都市,或者挥别大城市的生活,留在小县城;也可以说告别多样的、新颖的生活指南,走一条传统、常规、不易“出错”的生活道路。
而“如果”则是一种假设,表明生活还是有无限可能的。
是啊,未来怎么样,还是掌握在我的手里的。我不应该把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人为地框死了;也不应该激奋地全盘否定,前人走过的较为稳妥的路。
因此,我又有了一种“不管走哪条路,我都能过好”的自信。
2024.6.16
她很快也回关了我。
前不久她发微博说,租到了自己喜欢的小房子。
我问是在南京吗,她说是的,问我是不是也还在南京,我说明年我就走人咯。
她问我:姐姐是回老家吗?
我说:是的吧。
从我的口气中,应该不难看出,我不是很甘心就此回老家,但同时也有种大概率要先回去的无奈之感。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毕业后,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那我就没有继续留在南京的理由。
事实上,如果我可以选择的话,我更想去成都、杭州、上海这三个城市。
南京再好,待了三年,也算是很有缘分了,我想换个城市继续工作、生活。
就综合自身实际和地理位置来说,去上海是目前看来最靠谱、最有可能实现的。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我现在说得天花乱坠,保不齐最后还是家里蹲了。
说到工作,众所周知,找个工作并不难,找个好工作才难。
很多时候,我觉得走到我这一步,总是有种路走偏、走窄了的感觉。
我常常想,我的性格还算务实,“苦”字当前时,也能做到能屈能伸,有张有弛,不瞎抱怨。
与其学一些抽象的学科、知识,那还不如学门手艺、开个店,有个一技之长傍身;而现在呢,我什么都不会,只有一纸平庸的学历,还被处处瞧不上。
不过,人不要预设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人生。
所以我的这些“走另外一条路或许更适合我”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
读到研究生,好不容易跟“好学校”这三个字沾边,却是一个雷点密布的非全日制。(《非全日常》快完结的时候,我准备集中一章谈一谈利弊。当下,读研还在进行时,人在其间,没有一个完整的经历,还不具备有力的发言权。)
我的人生好像被一纸学历桎梏了,或者说因为我的虚伪和刻板、局限的认知,形成了我现在的高不成低不就。
饶是我现在心态已经好了很多,远非积极乐观、阳光向上吧,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心情平静,认真对待日常生活的琐碎,感知生活的美妙。
但是仍绕不开偶尔emo的环节。
最近我产生一个沮丧的想法:工作的尽头是体制内;生活的尽头是生小孩。
如果我极力鄙夷该多好。但可气的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好。
因为我没想到一条对于我来说,更能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尽管也未必美好,但总是按照社会的惯性在做事,这样付出的成本代价是最小的,是最有利于我这种再普通不过的人的。
现如今,确实有很多新潮的理论在涌现。可能未来,比我们这一代更年轻的朋友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会去践行。但是具体到我身边的同龄人,大家还是按部就班,该结婚结婚、该生小孩生小孩。
当朋友圈那些不常联系的同学,把自己人生中的重大节点事件,发出来分享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触动,最多就是刷到时,感慨一两句。但是当十几年的好朋友到了即将迎接新生命的时刻,我竟一整天都心不在焉。
替朋友开心,同时也深刻意识到,我的同龄人已经开始解锁新的社会角色了。
而我,虽说比她晚了好几步,但也随着年纪的增长,开始逐渐接受“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且早就应该负起生活赋予我的责任”。
我想一些年轻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以上的言论还挺假大空的,我暂时也是这么个感觉,毕竟到目前为止,我也什么都没做、什么也没做到。
但想法就是这么个想法,目前找不到更好地措辞来表述了。
有时我生自己气的点,在于认为自己有叛逆和不安分的一面,但又不够离经叛道。
要么足够安分、随波逐流;要么足够与众不同、专注自我、无视舆论。
而我就像个半吊子一样,不上不下。
于我个人来说,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我审视自己,知道自己的精神不够强大,言行依然稚嫩。
话说回来,这种所谓理想的生活,也不是如呼吸这般简单:
进体制内可比考研难多了吧?
一个是一份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一个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从长远看,很难说哪个更有利;短视来看,我自己是觉得有工作更重要。
还有就是第二个命题:生小孩。
天呐,这就更难了,这是对一个生命负责。
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决定迎接一个小生命呢。
作为父母,一定的财力和文化素养得具备吧?
哦对了,那还是得从婚姻说起,如果因为原生家庭或者亲身经历或者哪怕就是纯理论原因,抵触婚姻,那就进入不了生小孩的第一步。(我是按常规步骤来讲的)
还有一个情况,也是我认识的朋友中,最常见的心态,那就是随缘——可以接受,但也不那么看好。那这样离生小孩的路数还近一点。不过又有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好工作,或者说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也很难进入婚姻;要么就要降低结婚对象的标准,那作为小孩的父亲来说,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我还没有把爱情因素考虑进去,仅仅谈了合适,谈爱情对现代人有点奢侈,那我们就换个词——好感。
好感也不是那么容易能产生的,日常交往中,更多地是与下头,相依相伴。
如此说来,这条通往“幸福生活”的“简易”道路,也并不平坦。
本章题目我甚至在两个多月前就想好了,叫《如果这是我在南京的最后一年》。
刚想到这个话题时,当然是信心满满,感觉有很多话可以聊。真坐在电脑前,强迫自己“不能再拖了,今天一定要写出来了”的时候,就会暗自骂自己,当时到底在想些什么,既然有那么多idea,为什么不及时记下来。
话虽如此,还是得硬着头皮写下去。
于是,我就死盯着这个题目看:“最后xx”总是带给人一种惋惜、怀念、不舍的情绪。最后一年在南京,其实也承载了很多的信息。扩充一下,就是说去别的大都市,或者挥别大城市的生活,留在小县城;也可以说告别多样的、新颖的生活指南,走一条传统、常规、不易“出错”的生活道路。
而“如果”则是一种假设,表明生活还是有无限可能的。
是啊,未来怎么样,还是掌握在我的手里的。我不应该把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人为地框死了;也不应该激奋地全盘否定,前人走过的较为稳妥的路。
因此,我又有了一种“不管走哪条路,我都能过好”的自信。
202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