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内容记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是从波斯帝国切入的,作者先描写了6世纪起波斯崛起的过程,

    然后较为粗略地描述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战以及征战过程中希腊化进程的推进;

    随后写到了中国,汉朝,表明中国的疆域扩张将整个亚洲联系在了一起,在当时的中国统治者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和疆土扩张的需求,“丝绸之路”就此诞生。

    中国对外来贸易制定了一套正规的管理体系和贸易规则,这也是全球化的初表现,在这个表现之下,作者提到“几千英里之外的变化会直接刺激到当地的奢侈品需求”,并由此切回到地中海地区,写了罗马的崛起,而随着罗马的崛起,它的目标也开始锁定在东方;

    屋大维征服埃及以后,与印度的商业来往密切,罗马沾染东方习气,丝绸在地中海地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丝绸贸易使得罗马帝国大规模资金外流,引发了深远的影响:P016-17

    在罗马与印度的商业往来之中,贵霜帝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因此逐渐富裕。而它统治地位的建立,也同样说明了尽管货物能够从地中海运往中国且数量剧增,但中国本身在穿越印度洋与罗马的贸易活动中并未扮演重要角色。

    然后作者描写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一世纪末,班超抵达里海后,才开始有中国的外交使节被派往西方,并且中国与波斯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频繁,但是与罗马并无太多的直接交往;

    我们前面提到,罗马将目光转向东方,实际上不仅是东方,罗马当时想要征服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世界,首先就要解决波斯。

    在实现它的野心的过程中,罗马皇帝经常前往亚洲征战,但并非完全顺利;

    罗马的扩张与野心反而有利于波斯的发展,最大效应是引发了政治革命——220BC,萨珊波斯帝国出现,推行中央集权,逐渐崛起,罗马开始走向衰落;

    戴克里先努力重建罗马帝国,以失败告终;

    因为这个目标,君士坦丁大帝要迁都到地中海与东方世界交界的地方,于是迁都君士坦丁堡,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最主要的城市,规模和影响力远超罗马。

    在最后的总结中,作者指出,“对大部分古代人来讲,世界的概念还局限于当地,贸易范围是小范围”,但是因为相互连接的丝绸之路,人们的趣味、观念都已经受到了几千英里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古丝绸之路建立的推动下,古代世界各地之间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个观念贯穿了全书,作者之后的论述也几乎全都是用这种相互联系的观点来阐述的。

    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二章题目叫做信仰之路,在这一章里,作者主要着眼于各个宗教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写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

    (1)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主要是佛教

    丝绸之路上的智慧空间和神学空间十分拥挤,不同信仰之间的竞争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作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贵霜帝国利用宗教增强非本土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发生过一次重大变革,即宗教开始影响信徒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借鉴其他宗教,建筑圣地,吸引朝拜,使更加现世化,比如捐赠

    宗教成为亚洲旅行商人成功的关键因素,顺着商业要道,佛教传入中国,得到北魏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2)向西,商业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刺激着波斯

    萨珊王朝夺权以后,新帝国对宗教持有新姿态,但是阿尔达希尔一世的崛起让宗教宽容不复存在,在损害了其他宗教的前提下触发了查拉图斯特拉教【希腊人称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起,其教义使得萨珊王朝的统治者将权力与古波斯的辉煌年代相联系,并为这一时期的军事扩张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基础,该教这套强硬信仰与帝国复兴的军国主义文化紧密相连。

    萨珊王朝在阿尔达希尔一世及其儿子的统治下大规模扩张,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牢牢占据着权力中心,将行政控制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打击了其他各教利益;

    波斯人希望依靠琐罗亚斯德教对抗基督教的冲击,基督教依靠商人往波斯的传入激化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极端主义

    波斯帝国的扩张是伴随着一个强大的价值和信仰体系进行的。

    (3)基督教与地中海和西欧有紧密的联系

    基督教起源为亚洲属性,逐渐深入渗透到罗马社会当中,2世纪起,罗马帝国发起过多轮对基督教徒的残酷迫害和屠杀

    最初是通过自巴比伦流放后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犹太人东传,商客的活动极大推动了基督教义在东方的传播

    基督教在3世纪传播迅速,涉及范围广泛;

    沙卜尔一世王朝从波斯放逐的大批基督徒促进了基督教的扩散和传播;

    3世纪中叶,基督教在波斯的渗透显著,同样也受到了波斯的打压;

    4世纪初期,君士坦丁“十字形状的光”事件,让君士坦丁大帝大力推行基督教,并且不惜以牺牲其他宗教为代价,引发了波斯与东罗马之间的流血冲突——接纳一个新宗教必须付出代价,引出了第三章的内容,也就是基督教的传播。

    第三章基督之路

    全球性环境变化,让草原部落开始向西部移动,带来了极大威胁——波斯罗马关系缓和,波斯和罗马共同修筑了里海到黑海125英里的防护墙,但是仍然抵御不了草原部落的袭击。

    阿拉里克带领西哥特部族于410攻下罗马;

    5世纪中叶匈奴王纠结一大帮蛮族率兵出征欧洲君士坦丁堡政府向匈奴纳贡换取和平。

    罗马崩溃后蛮族横行文明程度下降技术落后——世界秩序崩溃。

    东方基督徒与波斯帝国关系缓和波斯多次召开会议,就重大问题达成共识,也为之后教会权利斗争埋下了隐患;

    在罗马和波斯支持下,基督教本该成为不仅是欧洲而且是亚洲的主流宗教,内讧爆发,武装冲突损毁了琐罗亚斯德神庙 波斯放弃宗教宽容政策,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早期冲突具有地方性,但是 5世纪内讧在君士坦丁堡宗主和亚历山大城宗主之间爆发,争端为耶稣是神还是人,波及范围广、斗争激烈。

    亚历山大城宗主获得胜利,神学立场改变。东方教会对此抗议,东西方教派分裂加剧。

    查士丁尼多次试图融合对立双方见解,费力不讨好。

    东方教会发起运动:基督教在没有政治权力做后盾的条件下在新地域迅速传播,在亚洲获得巨大成功,归功于萨珊波斯帝国统治者包容和变通 。5-6世纪是波斯的繁荣期,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与境外交易往来密切。

    粟特商人承担了主要长途贸易。

    基督教沿着商道广泛传播,但也遇到过阻碍。和犹太教有较大区别、关系紧张,与琐罗亚斯德教关系同样紧张。

    基督教成功的秘诀部分在于它对宗教使命的执着与投入,但它也会适当地调和宗教热情和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努力和其他教派融合。

    各派宗教竞争激烈,但基督教在7世纪中叶优势明显,向四面八方各个方向顺利传播

    阻碍:□□教派诞生

    第四章变革之路

    黑死病爆发,整个地中海乃至更广阔的地区被席卷,带来一系列灾难。

    查士丁尼散发财富给蛮族,他的后代对蛮族和波斯采取强硬立场查士丁二世与突厥联合抗击波斯,以失败告终,突厥不再与君士坦丁堡结盟 。

    罗马与波斯重燃战火,战况激烈。

    与波斯对峙期间,罗马采取强硬宗教态度,某些盟友开始关系紧张,给罗马带来了苦果。

    拉锯战

    历史的转折点没有出现在战场,而是出现在了波斯宫廷内部:

    6世纪80年代末,瓦赫兰将军背叛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逃到君士坦丁堡寻求支援,割让大量领土作为条件,罗马一时占了上风。

    罗马宫廷内部:602年,福卡斯杀害罗马国王摩里斯,库思老二世要求重新谈判,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向基督教群体释放友好信号,开始复仇,攻陷了一系列城池,夺取基督教圣城。随后攻占埃及、小亚细亚,横扫了巴尔干半岛,并与阿瓦尔人结成同盟 。

    但是在这个时候,天佑罗马帝国……突厥进攻,波斯人被迫撤离,君士坦丁堡逃过一劫。赫拉克利乌斯与突厥结盟,重压之下,波斯高层崩溃,库思老二世被谋杀,他儿子上台以后迅速开始议和 ,罗马获得了一场辉煌的决定性的胜利。

    波斯将军赫巴勒兹意图谋反,与罗马结盟。

    赫拉克利乌斯一直努力依靠宗教赢得国人支持,胜利后罗马人以胜利者姿态做出丑陋行径,逼迫犹太人受洗,给波斯东方基督教带来极大困扰,西方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堡推动下占尽优势——多神教“正在死去”、

    【西方鼓吹唯一全能上帝 东方神人二性论】

    穆罕默德出现,《古兰经》出现—— □□教开始早期发展。

    □□教为精神启迪提供了力量,让阿拉伯人变得精诚团结,□□与阿拉伯人在征服时期界限开始模糊。

    7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上思想和灵魂竞争激烈,穆罕默德在一个因波斯罗马战争导致经济衰退的社会中进行传教活动。

    激进言辞无视传统多神教信仰,引起了麦加高层保守派愤怒指责和强烈反抗。

    穆罕默德于622年【□□历元年】逃亡,被称为“希吉拉” ,成为□□发展史上重要转折点,正是从那时起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宗教和群体认同。

    建立这种认同的关键在于统一整合阿拉伯南方诸多部落。

    用地方语言传教提供了极大帮助,通过一系列以商队为目标的大胆突袭,迅速积累优势 ,皈依□□教人数与日俱增。

    □□野心增大,确立宗教中心为麦加,缓和了当地麦加人和古来氏人敌意,上层精英宣誓效忠□□教。

    穆罕默德派遣远征军,战胜波斯。

    物质兴趣和宗教兴趣被紧密结合,为帝国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势力不断扩张。

    面对□□威胁,罗马波斯迟钝——□□的势力究竟能够扩散到多远?

    第五章和睦之路

    □□教成功因由:穆罕默德军事天赋、古来氏麦加上层精英支持、波斯崩溃、【7世纪】基督徒和犹太人(关键)的支持。

    早期宗教之间具有互容性: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结成同盟被热忱欢迎,罗马基督教彻底失势,7世纪30年代初,能够得到当地人口的支持是□□在巴勒斯坦还有叙利亚地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东方基督教派发现跟随赫拉克利乌斯并未得到好处,开始转向□□寻求同情和支持 通过挖掘信仰中的共同来源、强调双方习俗和教义上的相似性,□□教不断强化着与基督教方面和犹太教的共识他们的支持是□□教早期发展的关键

    沿着贸易要道阿拉伯人不断向各个方向扩张征服许多地区但对宗教的宽容一如既往 多种信仰并存是早期□□扩张的重要特色。

    行政管理方面也颇具亮点:新征服地区一律采用宽容政策,沿用从前习惯,获得当地人支持。

    这种情况一直到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内部诸教派开始对立,加剧了各方对待非□□(即异教徒)态度的转变;

    7世纪末,宗教宽容政策取消,人们开始致力于让当地人换教,皈依□□,随之而来的还有对这些人的敌意。

    这一转变在货币上体现得格外明显——“钱币战争”

    7世纪末,主战场仍然在□□各敌对教派之间。内战期间,包括建筑物本身在内的众多物质文化都被用作“意识领域斗争的武器”。

    纷争集中在中心领域,边缘地带仍然能够实行大规模的向外扩张。

    (1)经历了两个世纪以前哥特、匈奴以及其他族群的入侵后,欧洲在□□教的政府行动之下彻底陷入了黑暗 :领土缩减、政权崩溃、贸易废止;

    (2)□□世界与基督教世界完全不同,征服扩张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3)波斯瓦解同时,草原部落地区也开始混乱,为阿拉伯人向中亚推进提供了机会。

    草原部落衰弱 ,751 年,阿拉伯人触发粟特将领安禄山领导的安史之乱,在取得了这样一场胜利之后,短时间内阿拉伯人的开拓行动告一段落。

    回鹘崛起,取代粟特人成为长途贸易主力军。

    □□的征服行动促进了它治下大面积贸易交通网络的发展,叙利亚等地大批投资项目拔地而起,巴格达是□□世界权力、富足和威望的象征。

    帝国靠大量税收奢华,个人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促进了私有经济的发展、文化鉴赏能力提升,奢侈品潮水般从国外涌来,贸易活动日渐频繁,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

    兴趣爱好发生变化——富贵阶层投资掀起了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欧洲基督教世界低沉萎靡,对知识和学术持蔑视态度。

    虽然一派和谐景象,但□□世界内部还是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对宗教信仰的宽松政策半途而废。

    罗马和波斯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了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意外结果,阿拉伯半岛自立门户并将波斯罗马取而代之,□□征服行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和经济巨人,只要真正靠讲规矩就能取胜,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年轻人们簇拥在丝绸之路上。

    【第二部分:书评】

    刘迎胜先生写过一本同名的《丝绸之路》,共分两卷,上卷为草原丝绸之路,下卷为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两卷当中,刘迎胜先生以时间为线,从各个民族的角度出发,概括性地描述了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流成果,这也贯彻了他在绪论第一句提出的观点——丝绸之路起源于文明中心间的相互吸引。世界上主要的古文明中心分布在西亚、北非等横向排列的地区,所以决定了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多为东西方人类之间的交流。

    与刘迎胜不同,彼得没有采取时间线的顺序叙述,而是将丝绸之路物化——成为一条条流通着不同事物或者概念的道路,如宗教、和平、黄金、资本等等,丝绸之路在这里已经不等于丝绸的道路,而是承载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素,并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两书在描写文化交流时有相似之处,即从一种宏观视角来看丝绸之路,并不仅限于将它看做商业往来的要道,而是精准地把握了它在文化交流和世界历史当中的重要地位。两书也有不同之处,彼得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西方学者惯有的欧洲中心论,将视角移向了中东地区,但却对丝绸之路的源起——中国——描写不足。刘迎胜则是完全以中国为中心展开视角,鲜少描述国际,可算是互补吧。

章节目录

一个读书笔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雾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雾圆并收藏一个读书笔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