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里,早前不经意间染上的一小块铅灰色痕迹,如今彻底成了朦胧的一大片。
疏疏落落的雪花忍不住下沉,却在半空中融化,化成雨水,落在柏油路上,打湿了村庄,坠入无垠的大海,失去了踪迹。
阴沉的海面随风起浪。
不远处,停靠在码头边上,几艘上了年纪的小渔船也因此不得安宁,踉跄的模样,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束缚,落个凄惨下场。
——原来,二月份也会下雪。
沈善那始终不得空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句话。
此时此刻的她,坐在咖啡厅的屋檐下,似乎是个错误的决定。
即使身上裹得再严实,海风还是无孔不入,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双手失去热度,也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与寒气正不断地交织缠绕。
可她却依旧一动不动,视线越过半湿的柏油路面,望向无垠的大海。
她忽然想起那个不久前离开的,她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地方,那里的冬天从不下雪。
木桌上,方才还冒着白气的桂圆茶早已凉透。
她伸出手,指尖触碰到的只有渗人的寒气。她忍住瑟缩的冲动,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
冷冽冲淡了唇齿间的甜腻,也能浇灭心底的躁动。
下午四点半的街道,除了偶尔来往的几个行人,仿佛被按下了停止键,显得分外冷清。
今天是她来到明幸村的第二十二天,也是接手的咖啡厅开业的第三天。
明幸村,面朝海背靠山,有延绵的海岸线,村民世代以海为生。
村落属城乡的边角地,地小人也稀,一直难以发展。但近年来,得到了地方的支持和资本进驻,旅游产业正逐步成长。尽管远不及周边的景区成熟、热门,但还是吸引了不少旅客前来游玩。
沈善向来优柔寡断,但在接手咖啡店这件事上却没有任何犹豫。
在前一天得知转让消息,后一天就确认接手。离职、交接、学习......她的生活,突然成了拧紧的发条。
她力倦神疲,却一刻都不敢停,她怕失去这份突然而来的决心。
于是,两个月后,她只身出现在千里外的明幸村,在寒意浓重的一月,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此重大的决定,她仅凭直觉,无关理智。
那段不知休憩的日子里,除了姐姐和公司主管,沈善没告诉其他人离开的消息,但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他们旁敲侧击,步步紧逼,摆出一副才知道的表情。那蹩脚的演技,让沈善都觉得尴尬。他们没明说什么,但话里话外都流露着对她的不解。
沈善不是没有动摇。
她生性敏感,习惯用笑容掩盖皮囊下的怯懦。她也最害怕改变,无论是大学还是工作都挑离家近的。
“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这八个字,不知从何时开始深入骨髓,给了她归属感。
她也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只是,不知从何时起,沈善累了。想做的事、不想做的事、要做的事、不可做的事......她对所有的事都没了期盼,没了信心。
-
咖啡店位于新丰路40号,一栋三层的青灰色自建小楼。
虽这楼建成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但半年前,顺应了村里开展的老旧房屋美化工程,好好修缮了一番。如今,从外头看,几乎看不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沈善像前任店主一样,承租了两层,一楼是店面,二楼是住处。
纵使还不熟稔,她开始在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
早晨刚过七点,她就洗好脸,换好衣服,下楼。
打扫店里的各个角落,整理好用品后,她还能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煮一壶桂圆茶,加热好两个亲手做的并不可口的小圆面包,敞开门,就着又湿又重的海潮味果腹。
八点过后,她就着手制作六杯拿铁咖啡和三杯美式咖啡,开着小电车配送到几百米外的文化服务中心和渔业服务中心。
这是上一任店主留下的礼物,而到了开学季,附近学校的老师也会来订单。虽然不多,但也让人有了希冀。
通常到九点,她就能晃晃悠悠地骑着小电车回到店里。
这时候,一天中最忙碌的时间就宣告结束,咖啡馆也挂起了营业的告示牌。
冬季还未过去,如今村里还是十分冷清。
那些开在海边,主要做游客生意的餐饮店鲜有人气,甚至有部分商店连卷帘闸都没拉开。
沈善也不自觉地叹息,她知道开店难,但不知道那么难。
今天,光顾咖啡店的人仅用十个手指头就能数清了。
刺骨的风裹着雨丝从海的方向吹来,沈善散落在鬓边的几缕发丝也随之飘舞。
她把冻得僵透的半张脸埋进围巾里。
她分明记得,昨晚七点,地方台的天气预报里,穿着深紫色套裙的播报员说过今天起天气转晴,怎么好像更糟糕了?
“小善,想什么这么入神?”
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了沈善的思绪,她茫然地循着声音看去。
姜姨撑着把枣红色的大伞,站在离店门口不远处的石板矮阶处,满脸笑意地望着沈善,那头象征性的短卷发没被湿气压垮,打理得十分精致,显得洋气。
沈善乖觉,赶忙起身,接过雨伞。
她使了些力气抖落伞面的残留雨滴,便将雨伞随手放在门边的收纳桶,迎着姜姨进店 。
玻璃木门被缓缓推开,悬挂的铜铃顿时发出悠扬的声响,打破满屋的寂静。
橘黄色的灯光将一室笼罩。
错落的杯具、永不凋零的干花、古朴的木质桌椅,甚至连洗手池边上未干透的水珠,都散发着暖意,让人忘了外头的寒冷。
沈善招呼姜姨坐下后,脱下身上外套,走进操作台,烧开还剩下半壶的桂圆茶。
“小善,怎么又坐在门口了?光看着都冷。”姜姨的脸被暖气蒸的热乎乎的。
“我还没看过下雪时的海,”沈善垂眸,挑选了一个米色的陶瓷杯,笑着道:“而且我穿得挺多的,不是特别冷。”
“哪会不冷!羽绒根本挡不了风。不要嫌姜姨啰嗦,冬天穿皮草,才真的保暖。”
姜姨怜惜地摸着身上的深咖色皮草,说:“我身上这件水貂,就是我小女儿买给我的。穿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冬天也可以那么暖,头那几十年真是白过了。”
这是姜姨第三次说起皮草的事了。
沈善小心翼翼地端起冒着热气的茶水,放在姜姨面前,“好好好,姜姨,我以后肯定买一件。但现在呢,还要努力攒房租努力给您交房租。”
“你们这些小年轻啊,嘴贫得很!我们那个年代......”
沈善边听边附和,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姜姨出生在明幸,长大后去城里读书打工,遇见了现在的丈夫。
夫妻俩拼搏了几十年,等到了退休的年纪,便“逃离”了高楼大厦,回到了明幸,做起了包租婆和包租公,得空了就跟着邻居打渔下地。前段时间,还跟风开起了民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你要真有什么困难就我跟说,”姜姨细细抚摸着盖在腿上的水貂毛,温声说道:“能帮的我都尽量帮,毕竟身体是本钱。”
沈善看姜姨如此正色,连忙摆了摆手,开口否认。
姜姨却轻叹了一声,端起茶杯,喝了口温热的茶水。她还记得,除夕那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海边烟花连绵不绝,很是热闹。只是,当夜空被照亮的那一瞬间,她看到形单影只的沈善,脸上带着的笑意是那么落寞。
她觉得,沈善自由得像小鸟,却是只被困着的小鸟。
外头的雨雪不知何时停了。
咖啡厅内,复古音响流淌出的女声带着令人心碎的沙哑。
沈善拧上水龙头,把刚洗好的陶瓷杯,一个个地放在沥水架上。不久前,来了几名自驾游的旅客,坐了好一会儿。
现如今,整个大厅里,只剩姜姨一人。
她坐在靠玻璃窗的卡座里,右手支着头,每当有车经过,就伸长脖子瞅一眼。
沈善把手擦干擦净,走了出去,给姜姨续了些茶水。
“姜姨,今天怎么留这么晚?天都要黑了。”
姜姨道了声谢,“住你楼上的小伙子要回来了,我在等他,给他送钥匙。但来的路上好像出了点意外,要晚一点到。”
“三楼吗?”沈善挠了挠头:“我来这么久都没见过人,还以为是您放杂物的。”
“哈哈,放什么杂物,我都租给他差不多四年了。他通常元旦后就回老家,回去两、三个月再回来。”姜姨不知道又想到什么画面,眼里的笑意更深,“他年纪不大,才二十六七,而且长得好,村里好多小姑娘一看见他就脸红。”
“......是吗?”
姜姨凑到沈善跟前,说话声音也降了起来,“他人是挺好的,就是不爱说话,性格有点闷。我见过好几次,那些小女生跟他搭话,他都板着张脸。”
“小善,如果他跟你说话冷这张脸,你也不要太往心里去,他性格就是这样,人品还是不错的。”
......
姜姨打开了话匣子,说个不停。
沈善听得云里雾里的,时不时点头应和。
就在这时,一束白光透过玻璃窗闯进室内,又缓慢地后退,最后消失在旁边的巷弄。
是一辆黑色的SUV。
“终于来了。”姜姨套上衣服就外走,匆匆说道:“小善,我先走了,有空再跟你聊啊。”
沈善点点头,刚想回话,耳边就响起急切的铃铛声。
姜姨一个快步走进小巷,消失在沈善的视线范围内。
沈善看着桌上被主人遗忘的手机,犹豫了一下,还是跟着起身往屋外去了。
不到六点半,夜色就已变得分外浓稠,海风也愈发肆意。
门一打开,冰冷的空气毫不留情地冲了进来,沈善不禁打了个寒颤。
离巷口的路不过十步,她走了差不多一分多钟。
最后,她停在边上,在昏暗中看着不停翻滚的浪潮。
空气里隐约传来两人交谈的声音。姜姨笑声很爽朗,似乎是因为沈善的邻居今年又给她送来了特产。
沈善终究还是耐不住性子,走近了两步,往巷口里张望。
昏沉的路灯在冬夜里打不起精神,强撑着为这方土地献上一抹朦胧的光。
沈善看到,站在姜姨旁边的那人,很高大,从头到脚都是黑色的衣物,仿佛下一刻就要融进这黑夜里,但那半张露在外头的侧脸,沈善却怎么也看不清。
而新邻居似乎能感觉到她打量的目光,忽地抬头就往这边看。
沈善呼吸一滞,连忙低下头,转过身子。
毛呢裙的裙摆在空中划出好看的弧度。
地面湿漉漉的,发着寒气,沈善的脸红彤彤的,发着热气。
疏疏落落的雪花忍不住下沉,却在半空中融化,化成雨水,落在柏油路上,打湿了村庄,坠入无垠的大海,失去了踪迹。
阴沉的海面随风起浪。
不远处,停靠在码头边上,几艘上了年纪的小渔船也因此不得安宁,踉跄的模样,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束缚,落个凄惨下场。
——原来,二月份也会下雪。
沈善那始终不得空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句话。
此时此刻的她,坐在咖啡厅的屋檐下,似乎是个错误的决定。
即使身上裹得再严实,海风还是无孔不入,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双手失去热度,也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与寒气正不断地交织缠绕。
可她却依旧一动不动,视线越过半湿的柏油路面,望向无垠的大海。
她忽然想起那个不久前离开的,她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地方,那里的冬天从不下雪。
木桌上,方才还冒着白气的桂圆茶早已凉透。
她伸出手,指尖触碰到的只有渗人的寒气。她忍住瑟缩的冲动,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
冷冽冲淡了唇齿间的甜腻,也能浇灭心底的躁动。
下午四点半的街道,除了偶尔来往的几个行人,仿佛被按下了停止键,显得分外冷清。
今天是她来到明幸村的第二十二天,也是接手的咖啡厅开业的第三天。
明幸村,面朝海背靠山,有延绵的海岸线,村民世代以海为生。
村落属城乡的边角地,地小人也稀,一直难以发展。但近年来,得到了地方的支持和资本进驻,旅游产业正逐步成长。尽管远不及周边的景区成熟、热门,但还是吸引了不少旅客前来游玩。
沈善向来优柔寡断,但在接手咖啡店这件事上却没有任何犹豫。
在前一天得知转让消息,后一天就确认接手。离职、交接、学习......她的生活,突然成了拧紧的发条。
她力倦神疲,却一刻都不敢停,她怕失去这份突然而来的决心。
于是,两个月后,她只身出现在千里外的明幸村,在寒意浓重的一月,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此重大的决定,她仅凭直觉,无关理智。
那段不知休憩的日子里,除了姐姐和公司主管,沈善没告诉其他人离开的消息,但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他们旁敲侧击,步步紧逼,摆出一副才知道的表情。那蹩脚的演技,让沈善都觉得尴尬。他们没明说什么,但话里话外都流露着对她的不解。
沈善不是没有动摇。
她生性敏感,习惯用笑容掩盖皮囊下的怯懦。她也最害怕改变,无论是大学还是工作都挑离家近的。
“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这八个字,不知从何时开始深入骨髓,给了她归属感。
她也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只是,不知从何时起,沈善累了。想做的事、不想做的事、要做的事、不可做的事......她对所有的事都没了期盼,没了信心。
-
咖啡店位于新丰路40号,一栋三层的青灰色自建小楼。
虽这楼建成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但半年前,顺应了村里开展的老旧房屋美化工程,好好修缮了一番。如今,从外头看,几乎看不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沈善像前任店主一样,承租了两层,一楼是店面,二楼是住处。
纵使还不熟稔,她开始在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
早晨刚过七点,她就洗好脸,换好衣服,下楼。
打扫店里的各个角落,整理好用品后,她还能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煮一壶桂圆茶,加热好两个亲手做的并不可口的小圆面包,敞开门,就着又湿又重的海潮味果腹。
八点过后,她就着手制作六杯拿铁咖啡和三杯美式咖啡,开着小电车配送到几百米外的文化服务中心和渔业服务中心。
这是上一任店主留下的礼物,而到了开学季,附近学校的老师也会来订单。虽然不多,但也让人有了希冀。
通常到九点,她就能晃晃悠悠地骑着小电车回到店里。
这时候,一天中最忙碌的时间就宣告结束,咖啡馆也挂起了营业的告示牌。
冬季还未过去,如今村里还是十分冷清。
那些开在海边,主要做游客生意的餐饮店鲜有人气,甚至有部分商店连卷帘闸都没拉开。
沈善也不自觉地叹息,她知道开店难,但不知道那么难。
今天,光顾咖啡店的人仅用十个手指头就能数清了。
刺骨的风裹着雨丝从海的方向吹来,沈善散落在鬓边的几缕发丝也随之飘舞。
她把冻得僵透的半张脸埋进围巾里。
她分明记得,昨晚七点,地方台的天气预报里,穿着深紫色套裙的播报员说过今天起天气转晴,怎么好像更糟糕了?
“小善,想什么这么入神?”
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了沈善的思绪,她茫然地循着声音看去。
姜姨撑着把枣红色的大伞,站在离店门口不远处的石板矮阶处,满脸笑意地望着沈善,那头象征性的短卷发没被湿气压垮,打理得十分精致,显得洋气。
沈善乖觉,赶忙起身,接过雨伞。
她使了些力气抖落伞面的残留雨滴,便将雨伞随手放在门边的收纳桶,迎着姜姨进店 。
玻璃木门被缓缓推开,悬挂的铜铃顿时发出悠扬的声响,打破满屋的寂静。
橘黄色的灯光将一室笼罩。
错落的杯具、永不凋零的干花、古朴的木质桌椅,甚至连洗手池边上未干透的水珠,都散发着暖意,让人忘了外头的寒冷。
沈善招呼姜姨坐下后,脱下身上外套,走进操作台,烧开还剩下半壶的桂圆茶。
“小善,怎么又坐在门口了?光看着都冷。”姜姨的脸被暖气蒸的热乎乎的。
“我还没看过下雪时的海,”沈善垂眸,挑选了一个米色的陶瓷杯,笑着道:“而且我穿得挺多的,不是特别冷。”
“哪会不冷!羽绒根本挡不了风。不要嫌姜姨啰嗦,冬天穿皮草,才真的保暖。”
姜姨怜惜地摸着身上的深咖色皮草,说:“我身上这件水貂,就是我小女儿买给我的。穿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冬天也可以那么暖,头那几十年真是白过了。”
这是姜姨第三次说起皮草的事了。
沈善小心翼翼地端起冒着热气的茶水,放在姜姨面前,“好好好,姜姨,我以后肯定买一件。但现在呢,还要努力攒房租努力给您交房租。”
“你们这些小年轻啊,嘴贫得很!我们那个年代......”
沈善边听边附和,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姜姨出生在明幸,长大后去城里读书打工,遇见了现在的丈夫。
夫妻俩拼搏了几十年,等到了退休的年纪,便“逃离”了高楼大厦,回到了明幸,做起了包租婆和包租公,得空了就跟着邻居打渔下地。前段时间,还跟风开起了民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你要真有什么困难就我跟说,”姜姨细细抚摸着盖在腿上的水貂毛,温声说道:“能帮的我都尽量帮,毕竟身体是本钱。”
沈善看姜姨如此正色,连忙摆了摆手,开口否认。
姜姨却轻叹了一声,端起茶杯,喝了口温热的茶水。她还记得,除夕那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海边烟花连绵不绝,很是热闹。只是,当夜空被照亮的那一瞬间,她看到形单影只的沈善,脸上带着的笑意是那么落寞。
她觉得,沈善自由得像小鸟,却是只被困着的小鸟。
外头的雨雪不知何时停了。
咖啡厅内,复古音响流淌出的女声带着令人心碎的沙哑。
沈善拧上水龙头,把刚洗好的陶瓷杯,一个个地放在沥水架上。不久前,来了几名自驾游的旅客,坐了好一会儿。
现如今,整个大厅里,只剩姜姨一人。
她坐在靠玻璃窗的卡座里,右手支着头,每当有车经过,就伸长脖子瞅一眼。
沈善把手擦干擦净,走了出去,给姜姨续了些茶水。
“姜姨,今天怎么留这么晚?天都要黑了。”
姜姨道了声谢,“住你楼上的小伙子要回来了,我在等他,给他送钥匙。但来的路上好像出了点意外,要晚一点到。”
“三楼吗?”沈善挠了挠头:“我来这么久都没见过人,还以为是您放杂物的。”
“哈哈,放什么杂物,我都租给他差不多四年了。他通常元旦后就回老家,回去两、三个月再回来。”姜姨不知道又想到什么画面,眼里的笑意更深,“他年纪不大,才二十六七,而且长得好,村里好多小姑娘一看见他就脸红。”
“......是吗?”
姜姨凑到沈善跟前,说话声音也降了起来,“他人是挺好的,就是不爱说话,性格有点闷。我见过好几次,那些小女生跟他搭话,他都板着张脸。”
“小善,如果他跟你说话冷这张脸,你也不要太往心里去,他性格就是这样,人品还是不错的。”
......
姜姨打开了话匣子,说个不停。
沈善听得云里雾里的,时不时点头应和。
就在这时,一束白光透过玻璃窗闯进室内,又缓慢地后退,最后消失在旁边的巷弄。
是一辆黑色的SUV。
“终于来了。”姜姨套上衣服就外走,匆匆说道:“小善,我先走了,有空再跟你聊啊。”
沈善点点头,刚想回话,耳边就响起急切的铃铛声。
姜姨一个快步走进小巷,消失在沈善的视线范围内。
沈善看着桌上被主人遗忘的手机,犹豫了一下,还是跟着起身往屋外去了。
不到六点半,夜色就已变得分外浓稠,海风也愈发肆意。
门一打开,冰冷的空气毫不留情地冲了进来,沈善不禁打了个寒颤。
离巷口的路不过十步,她走了差不多一分多钟。
最后,她停在边上,在昏暗中看着不停翻滚的浪潮。
空气里隐约传来两人交谈的声音。姜姨笑声很爽朗,似乎是因为沈善的邻居今年又给她送来了特产。
沈善终究还是耐不住性子,走近了两步,往巷口里张望。
昏沉的路灯在冬夜里打不起精神,强撑着为这方土地献上一抹朦胧的光。
沈善看到,站在姜姨旁边的那人,很高大,从头到脚都是黑色的衣物,仿佛下一刻就要融进这黑夜里,但那半张露在外头的侧脸,沈善却怎么也看不清。
而新邻居似乎能感觉到她打量的目光,忽地抬头就往这边看。
沈善呼吸一滞,连忙低下头,转过身子。
毛呢裙的裙摆在空中划出好看的弧度。
地面湿漉漉的,发着寒气,沈善的脸红彤彤的,发着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