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族突然撕毁两国和约出兵之事已在盛京圈子里传开了。不过盛京离西境足有数千里之远,中间还隔着道号称天下第一关,从未被从外部击破过的的永安关。知道归知道,生活归生活——盛京还是那个盛京。
颜先生一路上过来,变戏法的,卖热茶的,给人算命占卜的……卖炒栗子的妇人拖着个缩头缩手的孩子沿街大声叫卖:
“炒栗子!又香又甜的大栗子……走过路过,来一包尝尝吧……”
冯妙瑜进屋的时候,颜先生正在炭盆边猴儿似的两只手里来回倒腾着颗烫栗子,手边一只成人半臂长的的盒子,阿胶,燕窝,花胶……那是带给冯妙瑜的探望礼,再旁边,粗粗看堆着少说有几十包炒栗子。
“您这是买了个炒栗摊子?”冯妙瑜惊诧道。
就是松鼠鸟儿囤冬粮也没这样的囤法吧。
“栗子嘛,健脾补肾的,这人冬天就要多吃板栗。”
颜先生为掩饰尴尬挠头打哈哈,一把年纪的人,总不好意承认自己又一时冲动把人家摊上所有栗子都买下来了。
冯妙瑜无奈地叹口气,看他神情大概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颜先生也不是头一回头脑发热。之前他还一口气买了十多斤白面酥饼,买了后又怕回家后挨夫人训,于是全部塞给冯妙瑜。冯妙瑜这辈子都不想再吃……再看见白面酥饼了。再之前是冰糖葫芦,再再之前是元宵……颜先生的夫人不许他管账是有道理的,他管账迟早败光家底。
阿玉给冯妙瑜拿了条毯子,收了东西便出去了。屋里只剩下冯妙瑜和颜先生两人,炭噼噼啪啪烧着,颜先生将一封信推给冯妙瑜。
冯妙瑜拆开很快看了两遍,信上没有收信人,也没有写落款,只是内容实在叫人玩味,写的是有关丰都调军之事。
“这信是哪来的?奇怪了,也没听说父皇下旨从丰都调军支援朔方啊?”
丰都扼守着大梁北境门户。从丰都调军,那北境的防御怎么办,那里的边防本来就人手不足。拆了东墙补西墙,父皇不可能不考虑这个,允许从丰都调军的。冯妙瑜有些摸不着头脑,望向颜先生。
“这信是从献亲王府里弄到手的,”颜先生又抓了个栗子,眼睛睁得大大的,身体稍稍前探,“这段时间我一直叫人盯着献亲王府上。他们也是谨慎的很,但凡要紧的书信函件都不从王府里走,走的是军中的加急公函,我们的探子不敢拦,却无意搭上了他们府里一个失了宠的小相公。”
“那小相公好说话得很,不过喝了两杯酒,聊了几次,便什么都说了。献亲王殿下和丰都防御使私交甚好,献亲王殿下打算私自从丰都调兵对付蛮族……他甚至还帮我们从献亲王殿下的书房偷出了这封信。虽然没有写落款,但笔迹一核对就明明白白了。”
“那个小相公可靠吗?”冯妙瑜没忍住也伸手剥栗子吃了,“不会是皇叔故意放出来的吧?”
“您放心,我已经着人仔细查过了,这个人没有问题。”
冯妙瑜又把那封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和戍边的节度使防御使有私交算不得什么,朝中大小官员,同僚,师生,同乡有所交往再正常不过,谁能因为这个给他定罪。至于未经准许从丰都调兵,这也算不上什么——打赢了蛮族后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糊弄过去了。
能制住皇叔的其实只有功高震主一条。
说到底还是帝王的忌惮。
自古以来,帝王都是孤家寡人。君主之位从来容不得任何人有分毫觊觎染指。
“您的意思我明白了。”
既要让冯重明相信皇叔与丰都防御使勾结图谋不轨,那这封信就得以合情合理的方式流落出来,再由某位冯重明非常信任器重的人交给他才行,冯妙瑜心里已有了大概的主意和人选,她收了信。
“那个偷信出来的人,不能留着。”
那相公知道事情的原委,留着就是一个隐患。
“老夫明白。一个失了宠的相公,晚上喝多了酒,一个人在回去路上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河里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说罢,颜先生便起身拱手准备告辞,笑眯眯的,“既事情说完了,那我也不打扰您休养了。”
“您先别着急走,我还有事要劳烦您。” 冯妙瑜却叫住他,压低了声音,“您来看看这个。”
她拿出那日侍御史李大人捎给她的信。
“颜先生,您不觉得这件事从头到尾都透着不对劲吗?从一开始白大人找我帮忙,到我连夜入宫向父皇禀报,再到第二天早朝的寒门上书……一切进行的太顺畅了。寒门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他们中有人依附于世家,有人憎恶着世家……什么时候这么团结过了。上书弹劾世家,这么做也许能让他们心里痛快些吧,但除此之外,对他们又能有什么好处?对世家又有什么好处?”
“难道您怀疑白大人别有用心?”颜先生问。
“他?他若是有这份算计和狠劲,就不会屈居于一个大理寺寺丞了,” 冯妙瑜摇摇头,炭火房里干燥,又说了好一会话,她喝了口水润润嗓才继续道:“两败俱伤的事情。我这几天一直再想这件事,思来想去,我认为盛京很可能出现了一股既不归属于世家,又不归属于寒门的势力。这次的事情便是他们在暗中鼓动,甚至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是他们的人一手促成的。”
“所以您是想要我下去调查这股势力?”
冯妙瑜微微颔首,表情凝重,“如果真的有这样一股势力,敢设这样的局,把我们这么多人都蒙在鼓里当成棋子使唤,我不清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但他们的野心绝对不小。眼下他们还藏在暗处,您调查时要万分小心,千万不能打草惊蛇,惊动了他们。”
“您说,这股势力有没有可能和蛮族有关系?”颜先生摸了摸胡子问。
“那是最坏的可能。”冯妙瑜说。
“那老夫先差人下去查查,有了消息再来向您汇报。”颜先生拱手退下了。
阿玉进来送药时,冯妙瑜手里仍捏着那封颜先生带来的信,她靠在椅子上望着供桌后面那对四君子的堂屏,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一一排开。
“公主,到该吃药的时辰了。”阿玉说。
“知道了,先放着吧。帮我拿纸笔过来。”
冯妙瑜脸上没什么表情。能制住皇叔,给他削个爵贬个官,这就够了吗?不,远远不够。无论有意无意,差点害死她,害死她的孩子的事情怎么能这么轻易就过去呢。她转过身,又瞥见桌上的栗子小山,“这些栗子是颜先生带来的,你拿下去给府里的大家分了吧。”
长公主府,问梅阁。
“真是欺人太甚!岂有此理!”
赵岳才从外面锻炼回屋,就见白去华拍桌抱怨道。
“这是怎么了?”赵岳不明所以,便问。
白去华指着桌上的炒栗子,“你来看看这个!”
“唔,是炒栗子啊。这栗子有什么问题吗?”赵岳依旧不解。
“你瞧不出来吗?这栗子又小又干,明显不是他们府里常吃的那种由南地进贡来的——还是冷的,都放凉了才送到我们这里来!我看这长公主府里的人和外面那些人没什么分别,见人第一面都是先看人家穿什么衣裳戴什么首饰,势利得很!他们看我们两人寄人篱下,公主也不来过问我们,便拿吃剩下的不要的打发我们!这是明摆着欺负人,看不起我们了!”
“我看是你想多了。什么势利不势利,看人下菜碟的。一盘栗子而已,天气又冷,拿来的路上凉了呗。”
为了两人的安全起见,这些天他们只能在长公主府内活动活动,不能离开长公主府。赵岳便猜他是在屋里憋久了心情烦闷,难免胡思乱想,便随意安慰了两句。
白去华依旧沉着脸,他突然一把抓着赵岳的手。
“赵岳,等这事过去了你有什么打算?我们也不可能在这里留一辈子吧?”
“我还没什么打算呢,就想着在盛京找份差事糊口,要是能把我家里人接来最好。”赵岳为难,但他一时间也想不出其他的,只好如实答了。
“我已经打算好了,等这事一结束我就去去宋罂大人手下做事,”白去华压了压声线,在赵岳耳畔道:“我已经和宋大人联系上了,他那边缺人的紧,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去宋大人手下做事?宋大人慷慨,官位也不小,到时候你我前途可谓一片光明啊。”
说完,他横着胳膊肘撞了下赵岳。
“宋罂大人?”这个名字有些耳熟,赵岳想了想,异常吃惊,白去华怎么和宋罂扯上关系了?但赵岳嘴上还是委婉道:“可我听说那位大人的名声不大好……”
何止是名声不好,宋罂这个人在朝中简直是臭名昭著。实干没多少,却是个纸上谈兵的行家,年近半百,总算靠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奉承上了位,却转头就把曾在微寒时提携他的岳丈一家踩在脚下。肚子里有三两滴墨水的读书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傲骨的,士可杀不可辱,没几个人愿意自降身价和宋罂扯上关系,可帝王偏偏赏识他,时常召见。世家,官位比他高的人不屑管他,官位比他小又管不了他,于是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那些都是虚的,最要紧的是宋大人愿意提携我们,有他帮我们能少走多少弯路?你还记得我们那个姓黄的同窗?他不就背靠大树一路高升吗?当年他可是哪哪都比不上我们的……要我说宋大人这事,是提着灯笼去找都找不到这样的机会。就一句话,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白去华一脸期待。
“你……你让我想想。”赵岳为难道。
这真的是个好机会吗?他想问白去华,但看到白去华的眼神,他又把问题吞回了肚子里。
颜先生一路上过来,变戏法的,卖热茶的,给人算命占卜的……卖炒栗子的妇人拖着个缩头缩手的孩子沿街大声叫卖:
“炒栗子!又香又甜的大栗子……走过路过,来一包尝尝吧……”
冯妙瑜进屋的时候,颜先生正在炭盆边猴儿似的两只手里来回倒腾着颗烫栗子,手边一只成人半臂长的的盒子,阿胶,燕窝,花胶……那是带给冯妙瑜的探望礼,再旁边,粗粗看堆着少说有几十包炒栗子。
“您这是买了个炒栗摊子?”冯妙瑜惊诧道。
就是松鼠鸟儿囤冬粮也没这样的囤法吧。
“栗子嘛,健脾补肾的,这人冬天就要多吃板栗。”
颜先生为掩饰尴尬挠头打哈哈,一把年纪的人,总不好意承认自己又一时冲动把人家摊上所有栗子都买下来了。
冯妙瑜无奈地叹口气,看他神情大概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颜先生也不是头一回头脑发热。之前他还一口气买了十多斤白面酥饼,买了后又怕回家后挨夫人训,于是全部塞给冯妙瑜。冯妙瑜这辈子都不想再吃……再看见白面酥饼了。再之前是冰糖葫芦,再再之前是元宵……颜先生的夫人不许他管账是有道理的,他管账迟早败光家底。
阿玉给冯妙瑜拿了条毯子,收了东西便出去了。屋里只剩下冯妙瑜和颜先生两人,炭噼噼啪啪烧着,颜先生将一封信推给冯妙瑜。
冯妙瑜拆开很快看了两遍,信上没有收信人,也没有写落款,只是内容实在叫人玩味,写的是有关丰都调军之事。
“这信是哪来的?奇怪了,也没听说父皇下旨从丰都调军支援朔方啊?”
丰都扼守着大梁北境门户。从丰都调军,那北境的防御怎么办,那里的边防本来就人手不足。拆了东墙补西墙,父皇不可能不考虑这个,允许从丰都调军的。冯妙瑜有些摸不着头脑,望向颜先生。
“这信是从献亲王府里弄到手的,”颜先生又抓了个栗子,眼睛睁得大大的,身体稍稍前探,“这段时间我一直叫人盯着献亲王府上。他们也是谨慎的很,但凡要紧的书信函件都不从王府里走,走的是军中的加急公函,我们的探子不敢拦,却无意搭上了他们府里一个失了宠的小相公。”
“那小相公好说话得很,不过喝了两杯酒,聊了几次,便什么都说了。献亲王殿下和丰都防御使私交甚好,献亲王殿下打算私自从丰都调兵对付蛮族……他甚至还帮我们从献亲王殿下的书房偷出了这封信。虽然没有写落款,但笔迹一核对就明明白白了。”
“那个小相公可靠吗?”冯妙瑜没忍住也伸手剥栗子吃了,“不会是皇叔故意放出来的吧?”
“您放心,我已经着人仔细查过了,这个人没有问题。”
冯妙瑜又把那封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和戍边的节度使防御使有私交算不得什么,朝中大小官员,同僚,师生,同乡有所交往再正常不过,谁能因为这个给他定罪。至于未经准许从丰都调兵,这也算不上什么——打赢了蛮族后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糊弄过去了。
能制住皇叔的其实只有功高震主一条。
说到底还是帝王的忌惮。
自古以来,帝王都是孤家寡人。君主之位从来容不得任何人有分毫觊觎染指。
“您的意思我明白了。”
既要让冯重明相信皇叔与丰都防御使勾结图谋不轨,那这封信就得以合情合理的方式流落出来,再由某位冯重明非常信任器重的人交给他才行,冯妙瑜心里已有了大概的主意和人选,她收了信。
“那个偷信出来的人,不能留着。”
那相公知道事情的原委,留着就是一个隐患。
“老夫明白。一个失了宠的相公,晚上喝多了酒,一个人在回去路上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河里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说罢,颜先生便起身拱手准备告辞,笑眯眯的,“既事情说完了,那我也不打扰您休养了。”
“您先别着急走,我还有事要劳烦您。” 冯妙瑜却叫住他,压低了声音,“您来看看这个。”
她拿出那日侍御史李大人捎给她的信。
“颜先生,您不觉得这件事从头到尾都透着不对劲吗?从一开始白大人找我帮忙,到我连夜入宫向父皇禀报,再到第二天早朝的寒门上书……一切进行的太顺畅了。寒门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他们中有人依附于世家,有人憎恶着世家……什么时候这么团结过了。上书弹劾世家,这么做也许能让他们心里痛快些吧,但除此之外,对他们又能有什么好处?对世家又有什么好处?”
“难道您怀疑白大人别有用心?”颜先生问。
“他?他若是有这份算计和狠劲,就不会屈居于一个大理寺寺丞了,” 冯妙瑜摇摇头,炭火房里干燥,又说了好一会话,她喝了口水润润嗓才继续道:“两败俱伤的事情。我这几天一直再想这件事,思来想去,我认为盛京很可能出现了一股既不归属于世家,又不归属于寒门的势力。这次的事情便是他们在暗中鼓动,甚至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是他们的人一手促成的。”
“所以您是想要我下去调查这股势力?”
冯妙瑜微微颔首,表情凝重,“如果真的有这样一股势力,敢设这样的局,把我们这么多人都蒙在鼓里当成棋子使唤,我不清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但他们的野心绝对不小。眼下他们还藏在暗处,您调查时要万分小心,千万不能打草惊蛇,惊动了他们。”
“您说,这股势力有没有可能和蛮族有关系?”颜先生摸了摸胡子问。
“那是最坏的可能。”冯妙瑜说。
“那老夫先差人下去查查,有了消息再来向您汇报。”颜先生拱手退下了。
阿玉进来送药时,冯妙瑜手里仍捏着那封颜先生带来的信,她靠在椅子上望着供桌后面那对四君子的堂屏,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一一排开。
“公主,到该吃药的时辰了。”阿玉说。
“知道了,先放着吧。帮我拿纸笔过来。”
冯妙瑜脸上没什么表情。能制住皇叔,给他削个爵贬个官,这就够了吗?不,远远不够。无论有意无意,差点害死她,害死她的孩子的事情怎么能这么轻易就过去呢。她转过身,又瞥见桌上的栗子小山,“这些栗子是颜先生带来的,你拿下去给府里的大家分了吧。”
长公主府,问梅阁。
“真是欺人太甚!岂有此理!”
赵岳才从外面锻炼回屋,就见白去华拍桌抱怨道。
“这是怎么了?”赵岳不明所以,便问。
白去华指着桌上的炒栗子,“你来看看这个!”
“唔,是炒栗子啊。这栗子有什么问题吗?”赵岳依旧不解。
“你瞧不出来吗?这栗子又小又干,明显不是他们府里常吃的那种由南地进贡来的——还是冷的,都放凉了才送到我们这里来!我看这长公主府里的人和外面那些人没什么分别,见人第一面都是先看人家穿什么衣裳戴什么首饰,势利得很!他们看我们两人寄人篱下,公主也不来过问我们,便拿吃剩下的不要的打发我们!这是明摆着欺负人,看不起我们了!”
“我看是你想多了。什么势利不势利,看人下菜碟的。一盘栗子而已,天气又冷,拿来的路上凉了呗。”
为了两人的安全起见,这些天他们只能在长公主府内活动活动,不能离开长公主府。赵岳便猜他是在屋里憋久了心情烦闷,难免胡思乱想,便随意安慰了两句。
白去华依旧沉着脸,他突然一把抓着赵岳的手。
“赵岳,等这事过去了你有什么打算?我们也不可能在这里留一辈子吧?”
“我还没什么打算呢,就想着在盛京找份差事糊口,要是能把我家里人接来最好。”赵岳为难,但他一时间也想不出其他的,只好如实答了。
“我已经打算好了,等这事一结束我就去去宋罂大人手下做事,”白去华压了压声线,在赵岳耳畔道:“我已经和宋大人联系上了,他那边缺人的紧,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去宋大人手下做事?宋大人慷慨,官位也不小,到时候你我前途可谓一片光明啊。”
说完,他横着胳膊肘撞了下赵岳。
“宋罂大人?”这个名字有些耳熟,赵岳想了想,异常吃惊,白去华怎么和宋罂扯上关系了?但赵岳嘴上还是委婉道:“可我听说那位大人的名声不大好……”
何止是名声不好,宋罂这个人在朝中简直是臭名昭著。实干没多少,却是个纸上谈兵的行家,年近半百,总算靠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奉承上了位,却转头就把曾在微寒时提携他的岳丈一家踩在脚下。肚子里有三两滴墨水的读书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傲骨的,士可杀不可辱,没几个人愿意自降身价和宋罂扯上关系,可帝王偏偏赏识他,时常召见。世家,官位比他高的人不屑管他,官位比他小又管不了他,于是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那些都是虚的,最要紧的是宋大人愿意提携我们,有他帮我们能少走多少弯路?你还记得我们那个姓黄的同窗?他不就背靠大树一路高升吗?当年他可是哪哪都比不上我们的……要我说宋大人这事,是提着灯笼去找都找不到这样的机会。就一句话,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白去华一脸期待。
“你……你让我想想。”赵岳为难道。
这真的是个好机会吗?他想问白去华,但看到白去华的眼神,他又把问题吞回了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