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妙瑜才起来用了午膳,从榴红手里接了茶漱口。外头天气阴沉沉,吃完东西,人正懒在白兔绒披袄里昏昏沉沉,正想着要不要睡个回笼觉,就听下面有人通传说刘公公来了。冯妙瑜眨了眨眼睛。不想见……但躲得了初一,还能躲了十五么,长痛不如短痛。想着,还是忍着困意强行打起精神见他。
“这么冷的天,公公怎么亲自过来了。”
刘公公依旧笑得很和煦,弯腰向冯妙瑜行了礼,一脸关切,“您的身子如何了?可还有大碍?”
“好多了。”冯妙瑜含糊道。
屋里烧得烘暖的炭火为她添了层薄薄的血色,至于那苍白的底色,刘公公猜想是她许久未出门的缘故。
看这样子应无大碍了。
“皇上十分担忧您。只是眼下西线战局吃紧,您也知道的,太忙了,实在是分身乏术,抽不出空召您入宫相见,便差奴才过来看看,给您送些东西过来。”
匣子一个个打开,几十年的老参,将近人拇指长的冬虫草……小匣子里多是滋补的药材,还有两三个大匣子。最大的里是尊约莫一寸多高的送子观音。整块白玉雕成,玉质温润,慈眉善目,一看就价值不菲。
“这也太贵重了。”
冯妙瑜微微皱眉。心里不安。若只是探望病人怎会送来这样重的礼。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她不明白父皇这是什么意思,问刘公公,刘公公却笑着说帝王的爱子之心,岂是这些俗物能衡量的?
他话说到这份上,帝王的心意,不收,反而是不识趣了。
冯妙瑜只能让榴红把药材等都拿去入库放好。至于那尊观音像,就且先摆在屋里。
刘公公又笑眯眯地谈起西境的情况,从西境战况说到宫中琐事,语气轻松。他是个健谈的人,不过宫里的太监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主子高兴时陪着笑,主子悲伤时陪着哭的。冯妙瑜听着偶尔点个头,淡淡附和上两句,榴红时不时进来添茶。刘公公好像真的只是来探望她的,聊着聊着,刘公公突然说起了仁亲王。
“说起这事,公主近来可曾见过仁亲王殿下?”
“皇叔?最近倒没见过他。” 冯妙瑜摇摇头,“不过我上个月倒是和赵氏一起去宣阳坊逛了逛。怎么突然提起皇叔?”
“朔方失守,丰都也不太平,眼下压力可全在夏绥了。您和赵氏关系不错,那就是说,仁亲王殿下请命去夏绥督战一事,公主已经知道了?”
冯妙瑜一愣。
“皇叔自请去了夏绥?”
文官和武官向来水火不容,她在军中并无多少耳目,能探听到的消息有限。仁亲王这个人闲云野鹤惯了,朝事政事这些有多远躲多远,从来不问的,如今怎会突然跑去夏绥督战,蹚进这摊洪水里。
冯妙瑜直起身子,喝了口茶,“真是奇怪了。”
“谁说不是呢?”刘公公顿了顿,“都说他们夫妻鹣鲽情深,无话不说的,您和仁亲王妃关系好,奴才还以为您早就知道这件事了呢。她竟什么都没有和您说吗。”
冯妙瑜从他话里听出了几分不对劲。
“刘公公这话是什么意思?”
御前的红人,但说到底,也只是个奴才。奴才背后是有主子的,奴才的话,背后也是有主子的。
“仁亲王殿下突然请命督战,皇上也很吃惊。这种事总不可能是头脑一热就拍拍屁股说去就去了吧?仁亲王妃可能知道些什么,毕竟他们夫妻情深——您又和仁亲王妃关系不错,不是吗?”
“父皇的意思是,让我从赵氏那里打听皇叔请命督战的缘由?”冯妙瑜突然扶着额头低低笑出了声。原是为了这个来的啊,就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她嘲讽道:“既然您是为了说这个来的,那早说就是,何必这样拐弯抹角,浪费彼此的时间。”
她方才竟真的以为父皇是关心她的。所以才特意派了刘公公过来探望,陪着她说说话聊聊天……原来都是假的。关心是附带的幌子,只有利用是真。她该觉得开心吗?毕竟在帝王的眼中,她还是有利用……有想起来的价值的。
刘公公被她呛了两句,一时间也有些不快,清了清嗓子,继续笑道:“这事说起来也不急,但皇上的意思是这点小事就不要拖到明年了。今个都廿四了,离腊月也没几天了。”
这是父皇的命令了。君命如山,她哪里有拒绝的权力?以往这时候她就是再不情愿也点点头答应下来,但今日,她心底却莫名生出一股勇气。
过去她只是一味的听从,不情愿,不喜欢,亦不拒绝,从来没有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不会有所不同?
“刘公公,”她抿了抿嘴,叫住话带到便准备告辞的的刘公公,“您替我转告父皇。这件事也不是非我不可,何必一定要我来做?这事我实在不愿做,也做不了,”她吸了口气,头一回说出拒绝的话,说的有些艰难,“这么多年,我难得有这么一个能说得上话的……朋友。”
难得有人不在乎那些流言蜚语愿意接近她,一起玩闹说说话。她实在不愿为了冯重明的一点疑心,就去赵氏处试探她,断送两人的情谊。
刘公公没想到她会拒绝,这人难道卧床养病把脑子养出了毛病来?他摘了脸上的笑意,常年挂着笑的人,不笑时总觉得怪怪的,垂下来的眼纹和少年般尖细的声音,有些瘆人。
“公主这是睡糊涂了?您要是缺个说话的人,嫌不够热闹,奴才叫宫里再选些好的丫头送到您这就是了嘛。”
“这不一样。这哪是能一样的?”指甲顶在手心,冯妙瑜反驳道:“您帮我把这话带给父皇。”
刘公公面色更冷了。
“奴才一直都觉得公主是个聪明人,今个怎么您突然就拎不清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天上地下最大的就哪一位。旁的人,奴才说难听些,又算得了什么?公主您可不要忘了本。皇上眼下忙得焦头烂额的,正烦心着呢。这话,奴才可不敢带呐。”
“难道我连个朋友都不配有吗?”冯妙瑜笑着问。
“公主言重了,奴才可没这有这个意思。”刘公公重新笑起来,“只是奴才想,这人不能什么都有吧,总得缺个一样两样的。您已经拥有了常人一辈子不能及的富贵,再想要更多的,那就未免有些太贪心了不是?曲高和寡嘛。”
“这离腊月就七日了,奴才觉得,公主与其想这些事情,不如想想怎么从仁亲王妃嘴里问出来点东西,好向皇上有个交代。”
等榴红再进来添茶时,刘公公已经走了。地上一地碎雪,是那尊送子观音像,残破的脸依旧温柔的笑着。冯妙瑜只说是不小心失手打碎,困的很,抱着披袄睡下了。
一如既往。似乎没什么异常的地方。
傍晚时断断续续飘了雪。这是今年冬天的头一场雪,冯妙瑜吃了晚膳,又在窗边坐了好一会儿,突然说要上后花园里走一走。
榴红谨记谢随的吩咐,不敢让她一人出去,撑伞在半步后紧紧跟着。
初雪是细细的粉雪,落在人身上也软软的。走到半路,冯妙瑜突然说手冷,要榴红拿个手炉过来。榴红为难了。去拿手炉把冯妙瑜一个人扔在这不妥,冷着冯妙瑜,更不妥。
“怎么了?”冯妙瑜笑笑,心情很好的样子,“拿个手炉罢了,我就在那边的亭子里等你回来。”
见她心情不错,榴红想了想,反正这里离正房也不远,跑一个来回也就半炷香功夫,能出什么事?便把冯妙瑜送到亭子里坐下,自己跑去拿手炉了。
见榴红的身影消失在了雪中,冯妙瑜毫不犹豫拿起伞起身,漫无目的向另一边走去。她走过之处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雪势变大,很快盖住了她的脚印。
冯妙瑜也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只是想一个人走走。兜兜转转,走到了听荷轩外的长桥。
她随手扔了手里的红伞。
夏日里没有比这里更好的避暑地,长公主府冬日里也没有比这更冷的地方。长桥其实不是桥,是架在听荷轩外的湖面上回廊,笔直的,通向湖心。夏天站在长桥末端观景最好,藕花深处,风荷送香,这里夏天时有多美,冬天就有多萧条。
古铜色的残荷断枝竖立在黑色的水面上,乌压压的,雪无声落在水面上,连涟漪都没有泛起就化的干干净净,简直像荒野无名孤坟。无人在意,无人看见。人若是落在里面,会很冷很痛苦,还是会像雪一样悄无声息的化掉,就像从来没有来过?
冯妙瑜撑在栏杆边上,在黑色的湖面看到了晃荡着的自己。
她想了很久,怎么都想不出两全的法子了。她也有今日。父皇的命令,自己的心意,必须在二者中做出选择。可她不想选了。厌烦了。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她突然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其实还有第三个选择。一个不必在二者间做出选择的选择。
没有她,一切就会好起来了吧。
也许还能见到妙瑶和小外甥,还有她那个未能出世的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团聚。
怕人失足摔下去,长桥边的栏杆足有半人高。
冯妙瑜松了披袄,脱了靴子,可冬天衣裳还是太厚重了,她没法一下子翻过去,只能先用脚踩着底下的雕花一点点往上爬。大概是没想过有人会故意踩在上面,整修时又赶时间,宫人们便没有换掉之前的栏杆,只刷了层新漆。吱吱呀呀,不堪重负的人踩着不堪重负的栏杆,老旧的栏杆痛苦的呻吟着。
谢随回府时,雪已经落了一层,府里上下乱成一锅粥。
榴红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她抓着谢随的袖子,“公主说要去后花园转转,后花园已经翻遍了,奴婢看公主今天心情挺好的,只是取个手炉而已,很快的,天气这么冷……奴婢想着不会有事的啊……”
“只找了后花园,那其他地方呢?”谢随立刻道。
“人手主要集中在后花园,”阿玉接道,“后花园太大了,今天天色又黑,实在分不出人手各处都找了。”
顾不得疲倦,谢随接过灯笼匆匆加入找冯妙瑜的行列。天色越来越暗,雪也越来越大了,这样的天气,她会去哪里?又能去哪里?
他一手拎着灯笼,一手挡着风雪,走的艰难。又一阵风夹杂着鹅毛大雪打在脸上,骨碌碌的,一柄红伞妩媚地滚到他脚边,停下了。
谢随抬起头,长桥周边光秃秃的,一片黑寂风雪间,暗红色的衣带格外亮眼。
他还来不及为找到冯妙瑜欣喜,就看见那截衣带的主人晃动了一下,扑通一声,似乎是决然地跃入湖中。
那一瞬,风雪骤停,肝胆俱裂。
“这么冷的天,公公怎么亲自过来了。”
刘公公依旧笑得很和煦,弯腰向冯妙瑜行了礼,一脸关切,“您的身子如何了?可还有大碍?”
“好多了。”冯妙瑜含糊道。
屋里烧得烘暖的炭火为她添了层薄薄的血色,至于那苍白的底色,刘公公猜想是她许久未出门的缘故。
看这样子应无大碍了。
“皇上十分担忧您。只是眼下西线战局吃紧,您也知道的,太忙了,实在是分身乏术,抽不出空召您入宫相见,便差奴才过来看看,给您送些东西过来。”
匣子一个个打开,几十年的老参,将近人拇指长的冬虫草……小匣子里多是滋补的药材,还有两三个大匣子。最大的里是尊约莫一寸多高的送子观音。整块白玉雕成,玉质温润,慈眉善目,一看就价值不菲。
“这也太贵重了。”
冯妙瑜微微皱眉。心里不安。若只是探望病人怎会送来这样重的礼。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她不明白父皇这是什么意思,问刘公公,刘公公却笑着说帝王的爱子之心,岂是这些俗物能衡量的?
他话说到这份上,帝王的心意,不收,反而是不识趣了。
冯妙瑜只能让榴红把药材等都拿去入库放好。至于那尊观音像,就且先摆在屋里。
刘公公又笑眯眯地谈起西境的情况,从西境战况说到宫中琐事,语气轻松。他是个健谈的人,不过宫里的太监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主子高兴时陪着笑,主子悲伤时陪着哭的。冯妙瑜听着偶尔点个头,淡淡附和上两句,榴红时不时进来添茶。刘公公好像真的只是来探望她的,聊着聊着,刘公公突然说起了仁亲王。
“说起这事,公主近来可曾见过仁亲王殿下?”
“皇叔?最近倒没见过他。” 冯妙瑜摇摇头,“不过我上个月倒是和赵氏一起去宣阳坊逛了逛。怎么突然提起皇叔?”
“朔方失守,丰都也不太平,眼下压力可全在夏绥了。您和赵氏关系不错,那就是说,仁亲王殿下请命去夏绥督战一事,公主已经知道了?”
冯妙瑜一愣。
“皇叔自请去了夏绥?”
文官和武官向来水火不容,她在军中并无多少耳目,能探听到的消息有限。仁亲王这个人闲云野鹤惯了,朝事政事这些有多远躲多远,从来不问的,如今怎会突然跑去夏绥督战,蹚进这摊洪水里。
冯妙瑜直起身子,喝了口茶,“真是奇怪了。”
“谁说不是呢?”刘公公顿了顿,“都说他们夫妻鹣鲽情深,无话不说的,您和仁亲王妃关系好,奴才还以为您早就知道这件事了呢。她竟什么都没有和您说吗。”
冯妙瑜从他话里听出了几分不对劲。
“刘公公这话是什么意思?”
御前的红人,但说到底,也只是个奴才。奴才背后是有主子的,奴才的话,背后也是有主子的。
“仁亲王殿下突然请命督战,皇上也很吃惊。这种事总不可能是头脑一热就拍拍屁股说去就去了吧?仁亲王妃可能知道些什么,毕竟他们夫妻情深——您又和仁亲王妃关系不错,不是吗?”
“父皇的意思是,让我从赵氏那里打听皇叔请命督战的缘由?”冯妙瑜突然扶着额头低低笑出了声。原是为了这个来的啊,就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她嘲讽道:“既然您是为了说这个来的,那早说就是,何必这样拐弯抹角,浪费彼此的时间。”
她方才竟真的以为父皇是关心她的。所以才特意派了刘公公过来探望,陪着她说说话聊聊天……原来都是假的。关心是附带的幌子,只有利用是真。她该觉得开心吗?毕竟在帝王的眼中,她还是有利用……有想起来的价值的。
刘公公被她呛了两句,一时间也有些不快,清了清嗓子,继续笑道:“这事说起来也不急,但皇上的意思是这点小事就不要拖到明年了。今个都廿四了,离腊月也没几天了。”
这是父皇的命令了。君命如山,她哪里有拒绝的权力?以往这时候她就是再不情愿也点点头答应下来,但今日,她心底却莫名生出一股勇气。
过去她只是一味的听从,不情愿,不喜欢,亦不拒绝,从来没有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不会有所不同?
“刘公公,”她抿了抿嘴,叫住话带到便准备告辞的的刘公公,“您替我转告父皇。这件事也不是非我不可,何必一定要我来做?这事我实在不愿做,也做不了,”她吸了口气,头一回说出拒绝的话,说的有些艰难,“这么多年,我难得有这么一个能说得上话的……朋友。”
难得有人不在乎那些流言蜚语愿意接近她,一起玩闹说说话。她实在不愿为了冯重明的一点疑心,就去赵氏处试探她,断送两人的情谊。
刘公公没想到她会拒绝,这人难道卧床养病把脑子养出了毛病来?他摘了脸上的笑意,常年挂着笑的人,不笑时总觉得怪怪的,垂下来的眼纹和少年般尖细的声音,有些瘆人。
“公主这是睡糊涂了?您要是缺个说话的人,嫌不够热闹,奴才叫宫里再选些好的丫头送到您这就是了嘛。”
“这不一样。这哪是能一样的?”指甲顶在手心,冯妙瑜反驳道:“您帮我把这话带给父皇。”
刘公公面色更冷了。
“奴才一直都觉得公主是个聪明人,今个怎么您突然就拎不清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天上地下最大的就哪一位。旁的人,奴才说难听些,又算得了什么?公主您可不要忘了本。皇上眼下忙得焦头烂额的,正烦心着呢。这话,奴才可不敢带呐。”
“难道我连个朋友都不配有吗?”冯妙瑜笑着问。
“公主言重了,奴才可没这有这个意思。”刘公公重新笑起来,“只是奴才想,这人不能什么都有吧,总得缺个一样两样的。您已经拥有了常人一辈子不能及的富贵,再想要更多的,那就未免有些太贪心了不是?曲高和寡嘛。”
“这离腊月就七日了,奴才觉得,公主与其想这些事情,不如想想怎么从仁亲王妃嘴里问出来点东西,好向皇上有个交代。”
等榴红再进来添茶时,刘公公已经走了。地上一地碎雪,是那尊送子观音像,残破的脸依旧温柔的笑着。冯妙瑜只说是不小心失手打碎,困的很,抱着披袄睡下了。
一如既往。似乎没什么异常的地方。
傍晚时断断续续飘了雪。这是今年冬天的头一场雪,冯妙瑜吃了晚膳,又在窗边坐了好一会儿,突然说要上后花园里走一走。
榴红谨记谢随的吩咐,不敢让她一人出去,撑伞在半步后紧紧跟着。
初雪是细细的粉雪,落在人身上也软软的。走到半路,冯妙瑜突然说手冷,要榴红拿个手炉过来。榴红为难了。去拿手炉把冯妙瑜一个人扔在这不妥,冷着冯妙瑜,更不妥。
“怎么了?”冯妙瑜笑笑,心情很好的样子,“拿个手炉罢了,我就在那边的亭子里等你回来。”
见她心情不错,榴红想了想,反正这里离正房也不远,跑一个来回也就半炷香功夫,能出什么事?便把冯妙瑜送到亭子里坐下,自己跑去拿手炉了。
见榴红的身影消失在了雪中,冯妙瑜毫不犹豫拿起伞起身,漫无目的向另一边走去。她走过之处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雪势变大,很快盖住了她的脚印。
冯妙瑜也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只是想一个人走走。兜兜转转,走到了听荷轩外的长桥。
她随手扔了手里的红伞。
夏日里没有比这里更好的避暑地,长公主府冬日里也没有比这更冷的地方。长桥其实不是桥,是架在听荷轩外的湖面上回廊,笔直的,通向湖心。夏天站在长桥末端观景最好,藕花深处,风荷送香,这里夏天时有多美,冬天就有多萧条。
古铜色的残荷断枝竖立在黑色的水面上,乌压压的,雪无声落在水面上,连涟漪都没有泛起就化的干干净净,简直像荒野无名孤坟。无人在意,无人看见。人若是落在里面,会很冷很痛苦,还是会像雪一样悄无声息的化掉,就像从来没有来过?
冯妙瑜撑在栏杆边上,在黑色的湖面看到了晃荡着的自己。
她想了很久,怎么都想不出两全的法子了。她也有今日。父皇的命令,自己的心意,必须在二者中做出选择。可她不想选了。厌烦了。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她突然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其实还有第三个选择。一个不必在二者间做出选择的选择。
没有她,一切就会好起来了吧。
也许还能见到妙瑶和小外甥,还有她那个未能出世的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团聚。
怕人失足摔下去,长桥边的栏杆足有半人高。
冯妙瑜松了披袄,脱了靴子,可冬天衣裳还是太厚重了,她没法一下子翻过去,只能先用脚踩着底下的雕花一点点往上爬。大概是没想过有人会故意踩在上面,整修时又赶时间,宫人们便没有换掉之前的栏杆,只刷了层新漆。吱吱呀呀,不堪重负的人踩着不堪重负的栏杆,老旧的栏杆痛苦的呻吟着。
谢随回府时,雪已经落了一层,府里上下乱成一锅粥。
榴红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她抓着谢随的袖子,“公主说要去后花园转转,后花园已经翻遍了,奴婢看公主今天心情挺好的,只是取个手炉而已,很快的,天气这么冷……奴婢想着不会有事的啊……”
“只找了后花园,那其他地方呢?”谢随立刻道。
“人手主要集中在后花园,”阿玉接道,“后花园太大了,今天天色又黑,实在分不出人手各处都找了。”
顾不得疲倦,谢随接过灯笼匆匆加入找冯妙瑜的行列。天色越来越暗,雪也越来越大了,这样的天气,她会去哪里?又能去哪里?
他一手拎着灯笼,一手挡着风雪,走的艰难。又一阵风夹杂着鹅毛大雪打在脸上,骨碌碌的,一柄红伞妩媚地滚到他脚边,停下了。
谢随抬起头,长桥周边光秃秃的,一片黑寂风雪间,暗红色的衣带格外亮眼。
他还来不及为找到冯妙瑜欣喜,就看见那截衣带的主人晃动了一下,扑通一声,似乎是决然地跃入湖中。
那一瞬,风雪骤停,肝胆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