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大人放心,咱们的合约白纸黑字,他不能抵赖,这点你放心。”
霍青菱和陈奎之前签过一个协议,便是蚕丝生意做起来后,第一时间给她供货。
陈奎说的非常认真,看他保证的份上,霍青菱也愿意给面子相信。
“好,我信陈大人。”
陈奎犹豫半晌,有些不好意思说道:“其实还有一件事想拜托霍大人。”
“请讲。”
霍青菱和陈奎会谈后便带着红曲回了常州。
此时正是今年最后一次丰收。
常州百姓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笑。
土豆,红薯第一熟的时候,没决定种新种的百姓后悔不迭,没成想还有第二波。
这次大家都积极响应种新种,只要平时勤劳种地,今年都能将腰包填满,过年就不会再挨饿挨冻。
霍青菱亲自去每个县盯梢,确定留下新种才放心。
至于多余的种子,她以朝廷的名义从百姓手中收购,这些种子将运往朝城。
霍青菱每走一个县,百姓们都对她以崇敬目光,还偷偷送来鸡蛋蔬菜和肉。
百姓们知道今年能丰收是霍青菱来了常州才有的,百姓们是看着常州在她带领下慢慢变好的,她的名声在常州是越来越响亮。
霍青菱心里也是成就满满,这是一个好的循环,等春天一到,再次种下新种,常州百姓们以后都不会再受苦。
盯丰收过程的时候,霍青菱顺便给蜂窝煤和火炕打了广告。
告示牌的传播力度很大,加上她本人在百姓心中就是个活招牌,大多数人都愿意尝试这两种新东西。
当然也有人不乐意。
“这腰包刚鼓了点,这当官的就盯上咱们的钱了,说什么让买蜂窝煤,修火炕,这两样东西听都没听过,谁不知道是不是坑人的?”
“三虎你这话好没意思,当初第一次种新种的时候你说是骗人的,看着别人有钱后你跟着种,这不就丰收了。这已经说明咱们现在的县衙跟从前不一样。”一个中年妇人指着青年说道。
有人附和这个妇人:“就是,你要是不愿意买,不愿意修,也没必要说出来,人家这告示牌上也没有说非要咱们听从。”
“我看大家也不用吵了,愿意的就去报名,不愿意的散了就是。”一书生打着哈哈,缓解了气氛。
霍青菱从告示牌旁经过的时候,听到了百姓们的对话。
其实也能理解,以前常州百姓们日子过得苦不堪言,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县衙发布的命令依旧会保持怀疑的态度,这些人并不是错的。
他们只是担心惯了。
霍青菱笑了笑,低调地离开了。
不过好在更多人是相信官府的,愿意修火炕的人数很多,匠人所培养的工匠根本分配不过来。
霍青菱干脆去找公孙沉商量:“匠人所目前只出现在大窑县,我的想法是不如扩展开,让常州拥有更多手艺人。”
匠人所不仅可以开展目前拥有的项目,还可以增加。
时间紧迫,霍青菱直接召集几个县令开会。
“想必你们也知道大窑县的匠人所。”
火炕手艺人有多火县令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而且这些匠人都是大窑县的,他们不是不嫉妒,而是不敢。
霍青菱坐在首位将他们的神情一一看在眼里。
“现在就有个机会,你们的县也能拥有匠人所。”
各县令对视一眼,脸上浮现惊喜之色,霍青菱这时候说重点:“本官的要求是你们县自己出资修建匠人所,且招收不许有限制,也不许任人唯亲,只要过了初试,都能进匠人所。”
“当然我也考虑到你们有些县出不了这笔钱,你们可以向大窑县借钱,利息嘛,可以给你们一个优惠价,你说是吧,林大人。”
林画姚站起身,拱手捧场:“大人说得极对。”
有县令愿意,也有不愿意,心思各异,霍青菱便推了一把。
“本官已收到回朝城之令,等本官走后便有新的郡守过来接任,你们若是将县城发展得好,本官回城定不会忘了为你们美言几句。”
这话一出,那些不愿意的县令松动了。
即使不往上升,霍青菱说是给他们美言几句,反向也能告状,那他们头上的乌纱帽岂不是保不住?
说是给好处,实际是威胁。
霍青菱来常州的时候就想换掉这些不作为的县令,现在她就要离开了,还要拖后腿的话,到时候回城后她绝不会手下留情。
这些心仍旧存侥幸的县令纷纷收起自己的花花心思。
“下官愿意。”总算是所有县令同意了。
“本官会让分派师傅授课,工钱也是由各县出,你们若是想今年收回本,动作最好快点,毕竟火炕好学。”
好学就意味着能尽快出去接活。
各县令们心思活泛起来,霍青菱摆手让他们退下,林画姚那边会处理派哪些人过去。
人刚走,外面有侍女前来通禀:“大人,公孙先生求见。”
霍青菱站起身,心里涌起期待。
公孙沉过来找她,莫不是那东西做好了?
这样一想,她脚下生风,快速到了会客厅。
“公孙先生,许久未见,当真是想念啊。”霍青菱笑呵呵走上来说道。
公孙沉当然知道她想念的是什么,也没有让她失望。
“做好了,去看看吧。”
霍青菱眼睛一亮,随着他一同离开。
-
看到大纺车的瞬间,霍青菱都瞪大眼睛了。
“哇塞。”她惊呼出声。
这纺车长达八米,高约三米,成年人站在它面前显得小鸟依人。
“这纺车最多能带三十二枚纱锭,若是以后加以改进,或许还能更多。”
普通纺车在这大纺车面前就跟玩具似的,而且普通纺车只能带三四枚纱锭,大纺车是它的十倍有余。
最重要的是大纺车是通过水利运转,大自然的力量无敌,不会觉得累,省下人力还能做出更多东西。
“不错不错,公孙先生,不愧是你。”霍青菱激动不已,看着大纺车的眼里都是冒着星星的。
她一高兴,直接赏了一大堆东西给公孙沉。
“不过这东西在民间推广困难,到时候把手摇纺车改成脚踏,家用也方便,百姓也用得起。”霍青菱说。
改造以后可不光是给常州百姓用,那是全朝国。
至于大纺车的运用,本来就打算给县里开厂用,这东西做起来不容易,她不打算免费。
原本打算江安和大通两个县织布造衣,有了大纺车,纺织业必定事半功倍,做大做强以后或许还能供整个朝国。
普通织布当然不行,必须弄点特色出来。
之前就让陈度去处理这件事,现在正是验收成果的时候。
她直接去了张安县,陈度对于她的到来很是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对就保不住头上乌纱帽。
“不错,看来你把本官说的话听进去了。”
如今张安县染布有所成,至少颜色上是好看的,目前朝国还没有这些颜色。
霍青菱当机立断,她打算做一批丝绸和棉布出来,到时候带回城好好宣传。
有了这个想法,一个令下,纺织厂开始招工。
目前纺车只有一架,招工数量有限。
工钱高,包三餐,还是县里铁饭碗,来应聘的人排成长龙。
队伍中大多数都是女子,老少皆有,大家脸上喜气洋洋,都希望是自己选上。
数量有限,也就代表着需要有经验,精挑细选选出来了十个女工。
其他落选的露出失望神色,但听说以后还有机会,她们又重振精神,结伴离开了。
十个女工站在纺车面前,听说以后用这大物件做衣服,个个张大嘴巴,眼里都是震惊。
水利大纺车省时省力,用起来上手也快,这些女工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一个个欢喜得不得了。
当然不可能只是用纺车,这些女工还会绣活,将织好的布加工,做出来成品又是不一样的价格。
霍青菱看见成衣后,面露欣赏。
这时候的手工艺人是真的有本事,刺绣技术精湛,花纹栩栩如生,看着就很赏心悦目。
容州运来的蚕丝,按照霍青菱的身材尺寸,用水利大纺车做了第一件丝绸衣。
这件衣服穿上后很贴身,可惜现在是冬天,穿起来有些冷。
可惜容州即使开了蚕丝厂,但产量摆在那里,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不能量产。
而且不能和容州抢利,丝绸是走精细路线,水利大纺车走大众路线才是最大利益话。
霍青菱将衣服脱下,想起来了棉衣。
若是能找到棉花……
霍青菱和陈奎之前签过一个协议,便是蚕丝生意做起来后,第一时间给她供货。
陈奎说的非常认真,看他保证的份上,霍青菱也愿意给面子相信。
“好,我信陈大人。”
陈奎犹豫半晌,有些不好意思说道:“其实还有一件事想拜托霍大人。”
“请讲。”
霍青菱和陈奎会谈后便带着红曲回了常州。
此时正是今年最后一次丰收。
常州百姓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笑。
土豆,红薯第一熟的时候,没决定种新种的百姓后悔不迭,没成想还有第二波。
这次大家都积极响应种新种,只要平时勤劳种地,今年都能将腰包填满,过年就不会再挨饿挨冻。
霍青菱亲自去每个县盯梢,确定留下新种才放心。
至于多余的种子,她以朝廷的名义从百姓手中收购,这些种子将运往朝城。
霍青菱每走一个县,百姓们都对她以崇敬目光,还偷偷送来鸡蛋蔬菜和肉。
百姓们知道今年能丰收是霍青菱来了常州才有的,百姓们是看着常州在她带领下慢慢变好的,她的名声在常州是越来越响亮。
霍青菱心里也是成就满满,这是一个好的循环,等春天一到,再次种下新种,常州百姓们以后都不会再受苦。
盯丰收过程的时候,霍青菱顺便给蜂窝煤和火炕打了广告。
告示牌的传播力度很大,加上她本人在百姓心中就是个活招牌,大多数人都愿意尝试这两种新东西。
当然也有人不乐意。
“这腰包刚鼓了点,这当官的就盯上咱们的钱了,说什么让买蜂窝煤,修火炕,这两样东西听都没听过,谁不知道是不是坑人的?”
“三虎你这话好没意思,当初第一次种新种的时候你说是骗人的,看着别人有钱后你跟着种,这不就丰收了。这已经说明咱们现在的县衙跟从前不一样。”一个中年妇人指着青年说道。
有人附和这个妇人:“就是,你要是不愿意买,不愿意修,也没必要说出来,人家这告示牌上也没有说非要咱们听从。”
“我看大家也不用吵了,愿意的就去报名,不愿意的散了就是。”一书生打着哈哈,缓解了气氛。
霍青菱从告示牌旁经过的时候,听到了百姓们的对话。
其实也能理解,以前常州百姓们日子过得苦不堪言,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县衙发布的命令依旧会保持怀疑的态度,这些人并不是错的。
他们只是担心惯了。
霍青菱笑了笑,低调地离开了。
不过好在更多人是相信官府的,愿意修火炕的人数很多,匠人所培养的工匠根本分配不过来。
霍青菱干脆去找公孙沉商量:“匠人所目前只出现在大窑县,我的想法是不如扩展开,让常州拥有更多手艺人。”
匠人所不仅可以开展目前拥有的项目,还可以增加。
时间紧迫,霍青菱直接召集几个县令开会。
“想必你们也知道大窑县的匠人所。”
火炕手艺人有多火县令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而且这些匠人都是大窑县的,他们不是不嫉妒,而是不敢。
霍青菱坐在首位将他们的神情一一看在眼里。
“现在就有个机会,你们的县也能拥有匠人所。”
各县令对视一眼,脸上浮现惊喜之色,霍青菱这时候说重点:“本官的要求是你们县自己出资修建匠人所,且招收不许有限制,也不许任人唯亲,只要过了初试,都能进匠人所。”
“当然我也考虑到你们有些县出不了这笔钱,你们可以向大窑县借钱,利息嘛,可以给你们一个优惠价,你说是吧,林大人。”
林画姚站起身,拱手捧场:“大人说得极对。”
有县令愿意,也有不愿意,心思各异,霍青菱便推了一把。
“本官已收到回朝城之令,等本官走后便有新的郡守过来接任,你们若是将县城发展得好,本官回城定不会忘了为你们美言几句。”
这话一出,那些不愿意的县令松动了。
即使不往上升,霍青菱说是给他们美言几句,反向也能告状,那他们头上的乌纱帽岂不是保不住?
说是给好处,实际是威胁。
霍青菱来常州的时候就想换掉这些不作为的县令,现在她就要离开了,还要拖后腿的话,到时候回城后她绝不会手下留情。
这些心仍旧存侥幸的县令纷纷收起自己的花花心思。
“下官愿意。”总算是所有县令同意了。
“本官会让分派师傅授课,工钱也是由各县出,你们若是想今年收回本,动作最好快点,毕竟火炕好学。”
好学就意味着能尽快出去接活。
各县令们心思活泛起来,霍青菱摆手让他们退下,林画姚那边会处理派哪些人过去。
人刚走,外面有侍女前来通禀:“大人,公孙先生求见。”
霍青菱站起身,心里涌起期待。
公孙沉过来找她,莫不是那东西做好了?
这样一想,她脚下生风,快速到了会客厅。
“公孙先生,许久未见,当真是想念啊。”霍青菱笑呵呵走上来说道。
公孙沉当然知道她想念的是什么,也没有让她失望。
“做好了,去看看吧。”
霍青菱眼睛一亮,随着他一同离开。
-
看到大纺车的瞬间,霍青菱都瞪大眼睛了。
“哇塞。”她惊呼出声。
这纺车长达八米,高约三米,成年人站在它面前显得小鸟依人。
“这纺车最多能带三十二枚纱锭,若是以后加以改进,或许还能更多。”
普通纺车在这大纺车面前就跟玩具似的,而且普通纺车只能带三四枚纱锭,大纺车是它的十倍有余。
最重要的是大纺车是通过水利运转,大自然的力量无敌,不会觉得累,省下人力还能做出更多东西。
“不错不错,公孙先生,不愧是你。”霍青菱激动不已,看着大纺车的眼里都是冒着星星的。
她一高兴,直接赏了一大堆东西给公孙沉。
“不过这东西在民间推广困难,到时候把手摇纺车改成脚踏,家用也方便,百姓也用得起。”霍青菱说。
改造以后可不光是给常州百姓用,那是全朝国。
至于大纺车的运用,本来就打算给县里开厂用,这东西做起来不容易,她不打算免费。
原本打算江安和大通两个县织布造衣,有了大纺车,纺织业必定事半功倍,做大做强以后或许还能供整个朝国。
普通织布当然不行,必须弄点特色出来。
之前就让陈度去处理这件事,现在正是验收成果的时候。
她直接去了张安县,陈度对于她的到来很是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对就保不住头上乌纱帽。
“不错,看来你把本官说的话听进去了。”
如今张安县染布有所成,至少颜色上是好看的,目前朝国还没有这些颜色。
霍青菱当机立断,她打算做一批丝绸和棉布出来,到时候带回城好好宣传。
有了这个想法,一个令下,纺织厂开始招工。
目前纺车只有一架,招工数量有限。
工钱高,包三餐,还是县里铁饭碗,来应聘的人排成长龙。
队伍中大多数都是女子,老少皆有,大家脸上喜气洋洋,都希望是自己选上。
数量有限,也就代表着需要有经验,精挑细选选出来了十个女工。
其他落选的露出失望神色,但听说以后还有机会,她们又重振精神,结伴离开了。
十个女工站在纺车面前,听说以后用这大物件做衣服,个个张大嘴巴,眼里都是震惊。
水利大纺车省时省力,用起来上手也快,这些女工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一个个欢喜得不得了。
当然不可能只是用纺车,这些女工还会绣活,将织好的布加工,做出来成品又是不一样的价格。
霍青菱看见成衣后,面露欣赏。
这时候的手工艺人是真的有本事,刺绣技术精湛,花纹栩栩如生,看着就很赏心悦目。
容州运来的蚕丝,按照霍青菱的身材尺寸,用水利大纺车做了第一件丝绸衣。
这件衣服穿上后很贴身,可惜现在是冬天,穿起来有些冷。
可惜容州即使开了蚕丝厂,但产量摆在那里,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不能量产。
而且不能和容州抢利,丝绸是走精细路线,水利大纺车走大众路线才是最大利益话。
霍青菱将衣服脱下,想起来了棉衣。
若是能找到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