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座惊骇。
朝中大臣茶余饭后的闲谈偶尔会谈论到宋皋禹,这个一时鬼迷心窍要害死自己女儿的朝廷重臣,因为许多原因被关了禁足,才让宋却攀上登云梯。
三个月的禁闭算不上长,但皇帝真的提拔了宋却为官,意味不言而喻,大家心里都清楚,宋皋禹怕是回不了朝廷了。
多数人说宋却真是个心狠手辣的,连她爹的位置都要夺,估计她每天回家都要对着她爹炫耀几番。
少数人说宋皋禹许久都没有动静,宋却的手段真是狠辣,别人的家事,外人自然不清楚,但看这个样子也能猜出来宋皋禹在宋家的处境很微妙。
不过猜测始终是猜测,许多事情带着神秘色彩才足够为人所道。
可“弑父”的罪名就有些大得过头了。
宋却直起身子,毫无惧色。
宋皋禹去世的消息只有几个人知道,而知晓这事的人里,只有孟浮和袁青寻令人担忧。倘若柯治没有确凿的证据,他不太可能会将这件事放到大庭广众之下。再或者,他早就知道了,宋皋禹的死让他松了口气,为了避免牵扯到自己,所以一直不说。
宋却看着皇帝,他没有很惊讶……所以宋皋禹死去,他是默许的。
“陛下明察,臣敬爱父亲,不可能为区区官位弑父。”宋却冷静地辩解,“柯相,您若是不满臣状告你舞弊,大可直说,不必造这种谣来污蔑臣。”
柯治眉头一挑,还未说话,他辅佐的那位皇子也直直跪了下来:“父皇。柯相的人品,儿臣最是知道,他虽有些小心思,但为人诚实,弑父这样大的罪名,柯相绝无可能空口白牙地污蔑!”
周招渡看向宋却:“宋大人,你说你没有,敢召父亲来见吗?”
宋却冷笑一声:“有何不敢?只怕你们见到了会心虚吧。”
周景佑也看不下去了:“父皇,儿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他压根不等皇帝发话,反正这里都乱成一锅粥了,他趁机插几句嘴也不是什么杀头的死罪:“宋大人状告柯相舞弊,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柯相告宋大人弑父,就是家事了。如今的局面,还是尽快将舞弊的事处理了吧。”
周招渡:“三哥,所有事情都能齐头并进地去查,舞弊与弑父大可一同交往大理寺。三哥这话说的,是不是在替宋大人拖延时间呢?”
皇帝被吵得头疼,底下的大臣也从一开始的噤若寒蝉到现在的窃窃私语。这两拨人时常当堂争吵,他们都以为这种微妙的平衡会持续到设立储君,眼下吵到这个地步实在是让人始料未及。
宋却不愿将时间耽误在无尽的争吵下,她高声道:“陛下!臣会让父亲来觐见,但父亲来之前,臣还要提及一人,烦请柯相听完后再决定要不要与父亲叙旧。”
她的声音隐约可闻颤抖,深埋数年的隐秘将欲出口,心声如雷。
宋却轻轻呼了口气:“臣的老师,从不是什么翰林院的霍大人。她是个女人,流放江南的途中惨遭暗害,耳聋目盲,臣想与她交流,只能在她手心写字。”
她口中的女人,宋却对其有过同情和怨恨,可无论如何,她都心存感激。
成为第二个姜无真又怎样,就算顺着她曾经走过的路,一路往前撞得头破血流,宋却也是心甘情愿的。
怨恨与喜爱交织诸多矛盾,在棺椁下葬时,就已经变成了无奈和遗憾。
自己纵然是要走上无法回头的路了,但仇要报,史书要写上她的名字,她的血肉必须拿到明面上来说。
“姜无真,姜丞相,是臣的老师。”宋却不再磕头,而是与皇帝执着地对视,“此事陛下知晓,但朝中大臣却不知。臣今日所说,只是希望替老师求一个公道。”
“陛下。姜相在朝多年,教出不少学生,大多都成为可用之才,能替陛下分忧,解百姓之苦。可是柯相,对姜相多番针对,除却嫉妒和看不起,臣再想不到任何原因。”宋却说,“不过后来臣想明白了,他剜去姜相的双眼,捅聋她的耳朵,又以虚假污名给先太子带来了灭顶之灾……他是不愿见大梁安稳。”
柯治眼眸中闪过讶异,他没想到宋却能全盘托出,还顺便添油加醋。当年的事除了他,也有宋皋禹的一份,宋却这么说,颇有破釜沉舟的意思。
多年来的处变不惊在此刻得到了完美地呈现,他反问过去:“宋大人,您既存心要状告,必然是做了万全的准备了。当年姜无真如何被贬,你稍微打听一番就知晓,那是陛下的决断,你是要连着陛下一起状告?不知是谁在宋大人面前嚼了舌根,竟把这盆脏水泼向我?”
宋却不理他,仍旧对着皇帝说:“陛下,你早知道这些事,对不对?臣绝无以下犯上之心,对陛下的决策也并无不满,只是,当年到底是谁联合起来,共同将一位股肱之臣赶去了江南?”
“够了。”皇帝撑着额头,无甚波澜地开口。他的不耐没有写在脸上,但上上下下都已明白了他的态度,纷纷噤声。
“姜无真,两朝旧臣,是该好好礼待。朕只说让她去江南修养,那地方风水好,养人……朕竟不知中间还有这种事。”他瞥了一眼柯治,“柯相,你来说。”
“臣冤枉!臣觉得,不如将宋大人……宋皋禹请来,他与臣多年同僚,资历也久,最是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陛下,您忘了,当年姜无真如何反对佛塔、如何斥责陛下的?”
宋却从袖中捧出一封折子:“在这里。臣的父亲亲笔写下,字字泣血,请陛下过目。”
陶公公得了示意,弯腰接过将其呈上。皇帝越看脸色越差,宋却还生怕别人不知道,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解释了折子的内容:“父亲后悔,他作为陛下的近臣,却不能帮陛下排忧,当年若是处理得当,陛下也不至于和姜相生出嫌隙。您当年让父亲护送姜相去往江南,可半路的人却遭柯相收买,毁去了老师的半条命。如今臣将这些悉数袒露,只求陛下替老师正名。”
“陛下,臣在朝中,处处遭人针对的困境您也见到了,臣知道,您对臣青眼有加,也有臣的恩师是姜无真的缘故。世人不像陛下这般对女子诸多包容,能得陛下的恩,臣已感激涕零。臣说这些,只是想让陛下知晓,为何柯相费尽心思也要阻止科举、为何臣要在今日状告柯相——”
给皇帝的折子上当然不能说得这么清楚,她仿造了宋皋禹的字迹,又模仿了他的语气,模糊掉他与皇帝的沆瀣一气和诸多恶行,学着言辞恳切的文章将句子戳进皇帝的肺腑。
宋却不曾从姜无真那里听到过她被赶出朝堂的原因,只是凭着数年的教导和不适流露的不忿察觉到,此事定然会跟皇帝有关。
多年的游历让她积攒了些许人脉,还真的被她问到点什么,原来姜无真的处境,还有柯治和宋皋禹的贡献。
可她现在没办法向龙椅上的人报仇,只能先将相关人员铲掉。
光凭着一个姜无真还不足以让宋却忌惮皇帝,还有未立的储君、百废待兴的大梁和哭号的百姓。
她也不能当场状告自己的父亲,这人背了很多人命,还与北疆勾结,若是这些事全被捅出来,按照一损俱损的道理,宋却也无法逃脱。
因为自己的手上也有很多条人命,与宋皋禹一脉相承地和北疆勾结。
宋却顿了顿,继续道:“——他不满姜相辅佐时的大梁,也不满当官的女人,于是屡次阻止臣将女子科考纳入国纲,以舞弊之名,害得先太子只能前往战场正名,惨死他乡。”
她说:“陛下,请宣翰林院霍大人入殿!”
皇帝看着折子,不知想到了什么,他神思突然之前飘得很远,又因为宋却的话游荡回来。他皱眉,点了点头:“宣。”
神情萎靡的霍杭被带了上来,他几乎是跪伏在地上:“臣霍杭,拜见陛下。”
“原来你早在偏殿……算了,方才的话你也都听见了,宋卿既召你来,那就由你说说,是怎么回事。”
霍杭脸色很差,全然不像是喝了几天安神茶的样子,可又无人敢指出来,只能听着这个中年人痛心疾首地自省:“是。臣听到了。宋大人……是臣一直以来欣赏的人,期间数次想收她做学生。她能入朝,臣喜不自胜。”
“可是,”他话锋一转,“臣又看不惯她。”
“因为她的疏忽,导致有人趁虚而入,在今年的科考上动了手脚。臣愧对学子,又无可奈何。臣无法指责柯相,只好将怒气撒在宋大人身上。那场火,她替我瞒住了,臣感谢她全了颜面。是臣所为,刺杀秦渊渺也是臣所为。”
宋却的神情里有困惑和惊诧,她是准备等霍杭上殿后,用他的话去驳柯治的。
这几天他被关着,不发一言也不进食,宋却只当他完全不配合,早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他能将矛头直接对准柯治,然后毫无根据地顺着自己的话一同构陷……宋却没想到。
不说宋却,就连其他人都诧异了,霍杭是翰林院最清高的清流文士,从不参与这些斗争,有朝一日,居然能看见他这样一副妥协的模样。
皇帝的眉心蹙得很紧:“为何只针对这两人?”
霍杭面无表情:“一个是女人,一个品阶低,都是最好泄愤的。”
“……”皇帝沉默了一瞬,气极笑道,“那你说,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柯相舞弊残害同僚?”
霍杭摸着自己的心口:“在这儿呢。臣的良心痛得很,日夜难免,痛苦万分!搔白首以重来,问青绫之无恙!”
“臣人微言轻,不足以与柯相抗衡,如今还背上了残害同僚的罪名,问心有愧。柯相往日里如何与姜相针锋相对,臣等都看在眼里,可因为毫无作为,帮不上一点忙。”
他顶着宋却瞪大的双眼,与之对视。
那日说的话不是假的,他想过,如果成为宋却的老师,自己会不会也跟姜无真一样可以时刻被人惦记?她真年轻,像刚升起的太阳,如她所说,青史滚滚车轮,需要从一些人的身上落下车辙。
读书为官,却不能够造福一方,沉默不语,也算是为虎作伥。
事已至此,翻身实难,可自己好像还能做点什么的。
“我已是腐朽之身,再无用处。”
宋却反应过来,慌忙起身:“拦住他!”
“愿以死谏,成全悔恨!”
“咚”的一声,阶前血如溪泉,是这个清流文官的曲水流觞。
朝中大臣茶余饭后的闲谈偶尔会谈论到宋皋禹,这个一时鬼迷心窍要害死自己女儿的朝廷重臣,因为许多原因被关了禁足,才让宋却攀上登云梯。
三个月的禁闭算不上长,但皇帝真的提拔了宋却为官,意味不言而喻,大家心里都清楚,宋皋禹怕是回不了朝廷了。
多数人说宋却真是个心狠手辣的,连她爹的位置都要夺,估计她每天回家都要对着她爹炫耀几番。
少数人说宋皋禹许久都没有动静,宋却的手段真是狠辣,别人的家事,外人自然不清楚,但看这个样子也能猜出来宋皋禹在宋家的处境很微妙。
不过猜测始终是猜测,许多事情带着神秘色彩才足够为人所道。
可“弑父”的罪名就有些大得过头了。
宋却直起身子,毫无惧色。
宋皋禹去世的消息只有几个人知道,而知晓这事的人里,只有孟浮和袁青寻令人担忧。倘若柯治没有确凿的证据,他不太可能会将这件事放到大庭广众之下。再或者,他早就知道了,宋皋禹的死让他松了口气,为了避免牵扯到自己,所以一直不说。
宋却看着皇帝,他没有很惊讶……所以宋皋禹死去,他是默许的。
“陛下明察,臣敬爱父亲,不可能为区区官位弑父。”宋却冷静地辩解,“柯相,您若是不满臣状告你舞弊,大可直说,不必造这种谣来污蔑臣。”
柯治眉头一挑,还未说话,他辅佐的那位皇子也直直跪了下来:“父皇。柯相的人品,儿臣最是知道,他虽有些小心思,但为人诚实,弑父这样大的罪名,柯相绝无可能空口白牙地污蔑!”
周招渡看向宋却:“宋大人,你说你没有,敢召父亲来见吗?”
宋却冷笑一声:“有何不敢?只怕你们见到了会心虚吧。”
周景佑也看不下去了:“父皇,儿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他压根不等皇帝发话,反正这里都乱成一锅粥了,他趁机插几句嘴也不是什么杀头的死罪:“宋大人状告柯相舞弊,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柯相告宋大人弑父,就是家事了。如今的局面,还是尽快将舞弊的事处理了吧。”
周招渡:“三哥,所有事情都能齐头并进地去查,舞弊与弑父大可一同交往大理寺。三哥这话说的,是不是在替宋大人拖延时间呢?”
皇帝被吵得头疼,底下的大臣也从一开始的噤若寒蝉到现在的窃窃私语。这两拨人时常当堂争吵,他们都以为这种微妙的平衡会持续到设立储君,眼下吵到这个地步实在是让人始料未及。
宋却不愿将时间耽误在无尽的争吵下,她高声道:“陛下!臣会让父亲来觐见,但父亲来之前,臣还要提及一人,烦请柯相听完后再决定要不要与父亲叙旧。”
她的声音隐约可闻颤抖,深埋数年的隐秘将欲出口,心声如雷。
宋却轻轻呼了口气:“臣的老师,从不是什么翰林院的霍大人。她是个女人,流放江南的途中惨遭暗害,耳聋目盲,臣想与她交流,只能在她手心写字。”
她口中的女人,宋却对其有过同情和怨恨,可无论如何,她都心存感激。
成为第二个姜无真又怎样,就算顺着她曾经走过的路,一路往前撞得头破血流,宋却也是心甘情愿的。
怨恨与喜爱交织诸多矛盾,在棺椁下葬时,就已经变成了无奈和遗憾。
自己纵然是要走上无法回头的路了,但仇要报,史书要写上她的名字,她的血肉必须拿到明面上来说。
“姜无真,姜丞相,是臣的老师。”宋却不再磕头,而是与皇帝执着地对视,“此事陛下知晓,但朝中大臣却不知。臣今日所说,只是希望替老师求一个公道。”
“陛下。姜相在朝多年,教出不少学生,大多都成为可用之才,能替陛下分忧,解百姓之苦。可是柯相,对姜相多番针对,除却嫉妒和看不起,臣再想不到任何原因。”宋却说,“不过后来臣想明白了,他剜去姜相的双眼,捅聋她的耳朵,又以虚假污名给先太子带来了灭顶之灾……他是不愿见大梁安稳。”
柯治眼眸中闪过讶异,他没想到宋却能全盘托出,还顺便添油加醋。当年的事除了他,也有宋皋禹的一份,宋却这么说,颇有破釜沉舟的意思。
多年来的处变不惊在此刻得到了完美地呈现,他反问过去:“宋大人,您既存心要状告,必然是做了万全的准备了。当年姜无真如何被贬,你稍微打听一番就知晓,那是陛下的决断,你是要连着陛下一起状告?不知是谁在宋大人面前嚼了舌根,竟把这盆脏水泼向我?”
宋却不理他,仍旧对着皇帝说:“陛下,你早知道这些事,对不对?臣绝无以下犯上之心,对陛下的决策也并无不满,只是,当年到底是谁联合起来,共同将一位股肱之臣赶去了江南?”
“够了。”皇帝撑着额头,无甚波澜地开口。他的不耐没有写在脸上,但上上下下都已明白了他的态度,纷纷噤声。
“姜无真,两朝旧臣,是该好好礼待。朕只说让她去江南修养,那地方风水好,养人……朕竟不知中间还有这种事。”他瞥了一眼柯治,“柯相,你来说。”
“臣冤枉!臣觉得,不如将宋大人……宋皋禹请来,他与臣多年同僚,资历也久,最是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陛下,您忘了,当年姜无真如何反对佛塔、如何斥责陛下的?”
宋却从袖中捧出一封折子:“在这里。臣的父亲亲笔写下,字字泣血,请陛下过目。”
陶公公得了示意,弯腰接过将其呈上。皇帝越看脸色越差,宋却还生怕别人不知道,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解释了折子的内容:“父亲后悔,他作为陛下的近臣,却不能帮陛下排忧,当年若是处理得当,陛下也不至于和姜相生出嫌隙。您当年让父亲护送姜相去往江南,可半路的人却遭柯相收买,毁去了老师的半条命。如今臣将这些悉数袒露,只求陛下替老师正名。”
“陛下,臣在朝中,处处遭人针对的困境您也见到了,臣知道,您对臣青眼有加,也有臣的恩师是姜无真的缘故。世人不像陛下这般对女子诸多包容,能得陛下的恩,臣已感激涕零。臣说这些,只是想让陛下知晓,为何柯相费尽心思也要阻止科举、为何臣要在今日状告柯相——”
给皇帝的折子上当然不能说得这么清楚,她仿造了宋皋禹的字迹,又模仿了他的语气,模糊掉他与皇帝的沆瀣一气和诸多恶行,学着言辞恳切的文章将句子戳进皇帝的肺腑。
宋却不曾从姜无真那里听到过她被赶出朝堂的原因,只是凭着数年的教导和不适流露的不忿察觉到,此事定然会跟皇帝有关。
多年的游历让她积攒了些许人脉,还真的被她问到点什么,原来姜无真的处境,还有柯治和宋皋禹的贡献。
可她现在没办法向龙椅上的人报仇,只能先将相关人员铲掉。
光凭着一个姜无真还不足以让宋却忌惮皇帝,还有未立的储君、百废待兴的大梁和哭号的百姓。
她也不能当场状告自己的父亲,这人背了很多人命,还与北疆勾结,若是这些事全被捅出来,按照一损俱损的道理,宋却也无法逃脱。
因为自己的手上也有很多条人命,与宋皋禹一脉相承地和北疆勾结。
宋却顿了顿,继续道:“——他不满姜相辅佐时的大梁,也不满当官的女人,于是屡次阻止臣将女子科考纳入国纲,以舞弊之名,害得先太子只能前往战场正名,惨死他乡。”
她说:“陛下,请宣翰林院霍大人入殿!”
皇帝看着折子,不知想到了什么,他神思突然之前飘得很远,又因为宋却的话游荡回来。他皱眉,点了点头:“宣。”
神情萎靡的霍杭被带了上来,他几乎是跪伏在地上:“臣霍杭,拜见陛下。”
“原来你早在偏殿……算了,方才的话你也都听见了,宋卿既召你来,那就由你说说,是怎么回事。”
霍杭脸色很差,全然不像是喝了几天安神茶的样子,可又无人敢指出来,只能听着这个中年人痛心疾首地自省:“是。臣听到了。宋大人……是臣一直以来欣赏的人,期间数次想收她做学生。她能入朝,臣喜不自胜。”
“可是,”他话锋一转,“臣又看不惯她。”
“因为她的疏忽,导致有人趁虚而入,在今年的科考上动了手脚。臣愧对学子,又无可奈何。臣无法指责柯相,只好将怒气撒在宋大人身上。那场火,她替我瞒住了,臣感谢她全了颜面。是臣所为,刺杀秦渊渺也是臣所为。”
宋却的神情里有困惑和惊诧,她是准备等霍杭上殿后,用他的话去驳柯治的。
这几天他被关着,不发一言也不进食,宋却只当他完全不配合,早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他能将矛头直接对准柯治,然后毫无根据地顺着自己的话一同构陷……宋却没想到。
不说宋却,就连其他人都诧异了,霍杭是翰林院最清高的清流文士,从不参与这些斗争,有朝一日,居然能看见他这样一副妥协的模样。
皇帝的眉心蹙得很紧:“为何只针对这两人?”
霍杭面无表情:“一个是女人,一个品阶低,都是最好泄愤的。”
“……”皇帝沉默了一瞬,气极笑道,“那你说,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柯相舞弊残害同僚?”
霍杭摸着自己的心口:“在这儿呢。臣的良心痛得很,日夜难免,痛苦万分!搔白首以重来,问青绫之无恙!”
“臣人微言轻,不足以与柯相抗衡,如今还背上了残害同僚的罪名,问心有愧。柯相往日里如何与姜相针锋相对,臣等都看在眼里,可因为毫无作为,帮不上一点忙。”
他顶着宋却瞪大的双眼,与之对视。
那日说的话不是假的,他想过,如果成为宋却的老师,自己会不会也跟姜无真一样可以时刻被人惦记?她真年轻,像刚升起的太阳,如她所说,青史滚滚车轮,需要从一些人的身上落下车辙。
读书为官,却不能够造福一方,沉默不语,也算是为虎作伥。
事已至此,翻身实难,可自己好像还能做点什么的。
“我已是腐朽之身,再无用处。”
宋却反应过来,慌忙起身:“拦住他!”
“愿以死谏,成全悔恨!”
“咚”的一声,阶前血如溪泉,是这个清流文官的曲水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