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涌动
说实话收到弘历道歉的弘暄很是意外,这不像是弘历的性子。以弘暄对弘历的了解,弘历更大的反应该是当做无事发生才是。
这太阳也没打西边出来呢?难不成经此一事,弘历还真吃了教训不成?
弘历问:“怎么,堂兄这个表情?”
弘暄:“只是没想到罢了。”
这样也好,如果可以弘暄是不愿意跟弘历交恶的。四伯的几位儿子,最成气候带就是弘历了。他也确实烦了弘历这些恶心人的小动作,若弘历罢手,那再好不过。
弘历坦言:“做错了就是做错了,我只是嫉妒弘昼跟弘晙关系更好……”
只是这样?
四目相对,弘暄弘历皆知,这不过是弘历的推诿之词罢了。
不过,不管是弘历的诚心认错也好,还是他隐藏的更深了也好,无所谓,弘暄对他从来都怀有戒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就像弘历从来不相信弘暄的与世无争一般。
弘历望着弘暄的眼眸问道:“呐,堂兄,我还有重来的机会,你会原谅我对不对?”
一语双关,弘历问的只是这次的事情吗?
当然不是,弘历问的是他自己的未来。弘历再问,堂兄你表现的不会跟我争,你会去海外这件事,还算数吗?
“当然,”对着弘历的视线,弘暄不躲也不避,他说:“我一直没变,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希望弘历你也能想清楚。”弘暄的眼睛直对弘历,“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就再好不过。”
原谅吗?
未曾放在心上,何谈原谅。
至于未来,弘暄希望不再出现波折,可......他内心的不安却从来不曾褪去。
在未来,弘暄海外发展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
闻言,弘历似乎送了一口气,他说:“那就好,我就不打扰堂兄了。”
走出毓庆宫,弘历回望一眼曾经的太子寝宫,太阳光下,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想起和其他堂兄弟一起住阿哥所的自己,阿玛说要稳得住才行,但……皇玛法对堂兄这般特殊的待遇,他又要如何才能稳得住自己的不平之心?
一连在心中默念几遍‘戒急用忍’四个字后,弘历心中的不平才压了下去。
弘历回首的那一瞬,他看见堂兄站在毓庆宫的前星门,明明隔的很远,但弘历似乎还是能看清堂兄弘暄那张目空一切的脸。
就在弘历回望弘暄的那一刻,弘暄若有所感,他看着弘历回首,看着弘历越走越远,直到他的背影完全消失。弘暄不知弘历的道歉是属于他们双方的握手言和,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但不管怎样,弘暄他从来不吝于以最坏的结果来考量他和弘历的关系。
透过高高的朱红色的宫墙,弘暄只能窥见一角的天空。弘暄不知道弘历未来会如何,他也不知道他自己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他只知道,为了自己也好,为了身边人也好,他只能站着走下去。
宫廷深深,那长长的甬道束缚住的是一位来自三百年后的自由的灵魂。
对于现在的大清,小小日本,自然不堪一击。因此,对于大清和日本的交战,弘暄从来不曾担心过。要是这个时候的日本大清都干不过,那真是没救了,直接等死吧!
但真要等到尘埃落定,已经是康熙五十六年末了。
这个冬天,所有皇室成员都过得战战兢兢,皇太后的身体已然到了弥留之际。康熙皇帝对皇太后的感情肯定没有太皇太后来得深,但毕竟相处多年了,朝夕相处间,母子之情也是有的。尤其是皇帝年老,越发重视骨肉亲情,他更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
弘暄也不太愿意接受这一事实,毕竟,皇太后还是很照顾他的。
尽管皇太后对他的偏爱来自他身上的蒙古血统,但她对弘暄的好是实打实的,就连临终安排都忘不了弘暄。
皇太后的财产,一半给了皇子胤祺,一把给了弘暄。
说实话,这并不合规矩,但就如太皇太后当年将自己的财产分给皇帝的儿孙一样,这种时候,面对老人都遗言,除了成全,又有什么办法呢?
弘暄宽慰皇太后:“乌库妈嬷您放心,我会帮你照看好科尔沁的。”
皇太后欣慰点头又摇头:“你是个好孩子,妈嬷又有什么不放心的,不用特意优待科尔沁,和阿巴亥一视同仁就好。”
皇太后这样做也是有私心的,作为弘暄的母族天幕中阿巴亥已然成了蒙古第一部落,她总得给科尔沁做些什么。
“您放心,我晓得嘞!”
弘暄并不是无脑答应,在他看来,蒙古确实很好用。比起如今大清在草原推行等到宗教控制,羊毛大法更加好用。
当然,那是今后的事情了。
弘暄向来自私,哪怕他知道羊毛编制成线能带来哪些利益,能改变多少人的人生,他还是不曾早早拿出。他将来要前往海外蛮荒之地,现在可不是21世纪,海外远没有大清本土来得舒心,他总该为他的未来留有余地。羊毛成线的技术很好,利用的好,能给他换取不少利益。
听到这里,一旁的康熙皇帝你要说他心中没计较,那是不可能的。
但面对老太太的回光返照他也不能扫兴,他只是选择和弘暄、和胤祺一起送皇太后无憾离去。
你说老太太不知道这样做皇帝会不开心吗?
她又不是傻,她当然明白,她只是将蒙古和弘暄做了捆绑就是了。高不高兴的,反正她都要死了,还不兴她任性一回嘛!
你说对于皇太后的想法,弘暄真的一无所觉吗?
当然不是。只是,他本身就具有蒙古血脉,那为什么不将这关系利用到底呢?好像他回避蒙古,就能回避这一层关系似的。既然不可能,将这层关系砸实,对弘暄才更有利。
弘暄当然知道皇太后对他的感情不纯粹,但难得糊涂,身在皇室,追求纯粹的感情那叫有病。弘暄其实明白,他是比不了五伯父在皇太后心中的的地位的,就像现在,皇太后还不忘握着胤祺的手叮嘱:“你可不要怪妈嬷,你知道的,妈嬷最看重的还是你。”
“孙儿知道,孙儿当然知道,”人到中年的胤祺这一刻还像个孩子眼泪汪汪的,“我跟弘暄不一样,你放心,我看得明白的很。”
要说皇太后的去世,谁最不舍,谁最伤心,当属胤祺。胤祺和皇太后实为祖孙,实际上和母子也差不多了,胤祺可是自襁褓中就被抱到了皇太后身边,是皇太后一点点养大的。就像胤礽之于康熙,胤祺和其他孙子在皇太后的心中也是不同的。
胤祺并无野心,但并不代表他是个政治白痴。
皇玛嬷分出去的是财产吗?分出去的明明是科尔沁的责任。
而皇帝的不满也是在这里,弘暄本身和蒙古牵扯已经够多了,再加上一个科尔沁,只希望弘暄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簌簌的雪花下,丧钟敲响了——
皇太后的丧仪,皇帝在前,皇子在后,自然不缺祭奠之人。
但祭奠的顺序,还是有讲究的。
反正,这个时候,弘历最能感受人生的岑参。
都是皇孙,但皇孙和皇孙也是不一样的。
弘暄是十福晋所出,而他则是格格所出,天生他和弘暄就差一截儿。弘历的母亲是满族,这个身份,在雍郡王府是优势,但对上弘暄却是最大的劣势。因为弘暄的祖母也是钮钴禄氏出身,还是钮钴禄氏中最显赫的一脉果毅公府所出,而他母家虽然也是钮钴禄氏,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说,母家这边,给弘历完全提供不了助力。
但弘暄呢?
钮钴禄氏也好,蒙古也好,都是弘暄实打实的助力。
看着跪拜在最前面,和五叔胤祺一起为皇太后守孝的弘暄,弘历很难不去嫉妒他。
一切丧仪结束,皇子黄孙们陆陆续续的离开。
古代丧葬仪式那真是劳心又劳力,终于送完皇太后最后一程,返回紫禁城之后,弘暄只想回去休息。至于继续表孝心,没那个必要。论孝心,他绝对是比不过五伯的。五伯都选择回府了,他干嘛还要多此一举。再说了,孝心这种东西,又不是靠丧仪展现的。
只是,弘暄不曾想到,弘历会叫住他。
弘历用只有弘暄能听到的声音问他:“堂兄,你会出海的,对吧?”
弘历明明知道他不该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但想起蒙古诸王们一个又一个对这弘暄寒暄的场景,他还是忍不住向着弘暄问了出来。
弘历不知道自己想要多究竟是怎样一个答案,他也不知道弘暄回复了之后他到底会不会信,此时此刻,他就是忍不住问了。
“自然。”弘暄的回答一如既往。
弘暄看向比他低了一个头弘历,因着皇太后新丧的缘故,几天没剃头的他的前额鬓角长出来一层细细的发茬,他的眼神一如既往的执拗,听到弘暄的回复,他说:“那就好。”
然后,他转身离去。
其实,弘暄回答了又怎么样?
这回答也不过是浅浅的安抚一下弘历不安的心罢了,若弘历真的相信弘暄,那弘历就不会问出这个问题来。
弘暄目送弘历越走越远,看他转过宫墙拐角再也看不见,他嗤笑一声,说:“周全福,走吧。”
他不会故意去针对弘历,希望弘历也是如此。
此刻是康熙五十七年的年初,这一年弘暄还不到十岁,弘历尚不满七岁,可从他们两人身上,却难以窥见一丝童真。
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可小小年纪的弘历别无选择,他只能迎难而上;可对弘暄来说,这场并非他愿的比赛,他也没有丝毫拒绝的权利。
在没有决出胜利者之前,不管他们两人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未来很长,又很短,康熙五十七年已然来到,康熙六十一年又还远吗?
这太阳也没打西边出来呢?难不成经此一事,弘历还真吃了教训不成?
弘历问:“怎么,堂兄这个表情?”
弘暄:“只是没想到罢了。”
这样也好,如果可以弘暄是不愿意跟弘历交恶的。四伯的几位儿子,最成气候带就是弘历了。他也确实烦了弘历这些恶心人的小动作,若弘历罢手,那再好不过。
弘历坦言:“做错了就是做错了,我只是嫉妒弘昼跟弘晙关系更好……”
只是这样?
四目相对,弘暄弘历皆知,这不过是弘历的推诿之词罢了。
不过,不管是弘历的诚心认错也好,还是他隐藏的更深了也好,无所谓,弘暄对他从来都怀有戒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就像弘历从来不相信弘暄的与世无争一般。
弘历望着弘暄的眼眸问道:“呐,堂兄,我还有重来的机会,你会原谅我对不对?”
一语双关,弘历问的只是这次的事情吗?
当然不是,弘历问的是他自己的未来。弘历再问,堂兄你表现的不会跟我争,你会去海外这件事,还算数吗?
“当然,”对着弘历的视线,弘暄不躲也不避,他说:“我一直没变,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希望弘历你也能想清楚。”弘暄的眼睛直对弘历,“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就再好不过。”
原谅吗?
未曾放在心上,何谈原谅。
至于未来,弘暄希望不再出现波折,可......他内心的不安却从来不曾褪去。
在未来,弘暄海外发展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
闻言,弘历似乎送了一口气,他说:“那就好,我就不打扰堂兄了。”
走出毓庆宫,弘历回望一眼曾经的太子寝宫,太阳光下,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想起和其他堂兄弟一起住阿哥所的自己,阿玛说要稳得住才行,但……皇玛法对堂兄这般特殊的待遇,他又要如何才能稳得住自己的不平之心?
一连在心中默念几遍‘戒急用忍’四个字后,弘历心中的不平才压了下去。
弘历回首的那一瞬,他看见堂兄站在毓庆宫的前星门,明明隔的很远,但弘历似乎还是能看清堂兄弘暄那张目空一切的脸。
就在弘历回望弘暄的那一刻,弘暄若有所感,他看着弘历回首,看着弘历越走越远,直到他的背影完全消失。弘暄不知弘历的道歉是属于他们双方的握手言和,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但不管怎样,弘暄他从来不吝于以最坏的结果来考量他和弘历的关系。
透过高高的朱红色的宫墙,弘暄只能窥见一角的天空。弘暄不知道弘历未来会如何,他也不知道他自己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他只知道,为了自己也好,为了身边人也好,他只能站着走下去。
宫廷深深,那长长的甬道束缚住的是一位来自三百年后的自由的灵魂。
对于现在的大清,小小日本,自然不堪一击。因此,对于大清和日本的交战,弘暄从来不曾担心过。要是这个时候的日本大清都干不过,那真是没救了,直接等死吧!
但真要等到尘埃落定,已经是康熙五十六年末了。
这个冬天,所有皇室成员都过得战战兢兢,皇太后的身体已然到了弥留之际。康熙皇帝对皇太后的感情肯定没有太皇太后来得深,但毕竟相处多年了,朝夕相处间,母子之情也是有的。尤其是皇帝年老,越发重视骨肉亲情,他更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
弘暄也不太愿意接受这一事实,毕竟,皇太后还是很照顾他的。
尽管皇太后对他的偏爱来自他身上的蒙古血统,但她对弘暄的好是实打实的,就连临终安排都忘不了弘暄。
皇太后的财产,一半给了皇子胤祺,一把给了弘暄。
说实话,这并不合规矩,但就如太皇太后当年将自己的财产分给皇帝的儿孙一样,这种时候,面对老人都遗言,除了成全,又有什么办法呢?
弘暄宽慰皇太后:“乌库妈嬷您放心,我会帮你照看好科尔沁的。”
皇太后欣慰点头又摇头:“你是个好孩子,妈嬷又有什么不放心的,不用特意优待科尔沁,和阿巴亥一视同仁就好。”
皇太后这样做也是有私心的,作为弘暄的母族天幕中阿巴亥已然成了蒙古第一部落,她总得给科尔沁做些什么。
“您放心,我晓得嘞!”
弘暄并不是无脑答应,在他看来,蒙古确实很好用。比起如今大清在草原推行等到宗教控制,羊毛大法更加好用。
当然,那是今后的事情了。
弘暄向来自私,哪怕他知道羊毛编制成线能带来哪些利益,能改变多少人的人生,他还是不曾早早拿出。他将来要前往海外蛮荒之地,现在可不是21世纪,海外远没有大清本土来得舒心,他总该为他的未来留有余地。羊毛成线的技术很好,利用的好,能给他换取不少利益。
听到这里,一旁的康熙皇帝你要说他心中没计较,那是不可能的。
但面对老太太的回光返照他也不能扫兴,他只是选择和弘暄、和胤祺一起送皇太后无憾离去。
你说老太太不知道这样做皇帝会不开心吗?
她又不是傻,她当然明白,她只是将蒙古和弘暄做了捆绑就是了。高不高兴的,反正她都要死了,还不兴她任性一回嘛!
你说对于皇太后的想法,弘暄真的一无所觉吗?
当然不是。只是,他本身就具有蒙古血脉,那为什么不将这关系利用到底呢?好像他回避蒙古,就能回避这一层关系似的。既然不可能,将这层关系砸实,对弘暄才更有利。
弘暄当然知道皇太后对他的感情不纯粹,但难得糊涂,身在皇室,追求纯粹的感情那叫有病。弘暄其实明白,他是比不了五伯父在皇太后心中的的地位的,就像现在,皇太后还不忘握着胤祺的手叮嘱:“你可不要怪妈嬷,你知道的,妈嬷最看重的还是你。”
“孙儿知道,孙儿当然知道,”人到中年的胤祺这一刻还像个孩子眼泪汪汪的,“我跟弘暄不一样,你放心,我看得明白的很。”
要说皇太后的去世,谁最不舍,谁最伤心,当属胤祺。胤祺和皇太后实为祖孙,实际上和母子也差不多了,胤祺可是自襁褓中就被抱到了皇太后身边,是皇太后一点点养大的。就像胤礽之于康熙,胤祺和其他孙子在皇太后的心中也是不同的。
胤祺并无野心,但并不代表他是个政治白痴。
皇玛嬷分出去的是财产吗?分出去的明明是科尔沁的责任。
而皇帝的不满也是在这里,弘暄本身和蒙古牵扯已经够多了,再加上一个科尔沁,只希望弘暄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簌簌的雪花下,丧钟敲响了——
皇太后的丧仪,皇帝在前,皇子在后,自然不缺祭奠之人。
但祭奠的顺序,还是有讲究的。
反正,这个时候,弘历最能感受人生的岑参。
都是皇孙,但皇孙和皇孙也是不一样的。
弘暄是十福晋所出,而他则是格格所出,天生他和弘暄就差一截儿。弘历的母亲是满族,这个身份,在雍郡王府是优势,但对上弘暄却是最大的劣势。因为弘暄的祖母也是钮钴禄氏出身,还是钮钴禄氏中最显赫的一脉果毅公府所出,而他母家虽然也是钮钴禄氏,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说,母家这边,给弘历完全提供不了助力。
但弘暄呢?
钮钴禄氏也好,蒙古也好,都是弘暄实打实的助力。
看着跪拜在最前面,和五叔胤祺一起为皇太后守孝的弘暄,弘历很难不去嫉妒他。
一切丧仪结束,皇子黄孙们陆陆续续的离开。
古代丧葬仪式那真是劳心又劳力,终于送完皇太后最后一程,返回紫禁城之后,弘暄只想回去休息。至于继续表孝心,没那个必要。论孝心,他绝对是比不过五伯的。五伯都选择回府了,他干嘛还要多此一举。再说了,孝心这种东西,又不是靠丧仪展现的。
只是,弘暄不曾想到,弘历会叫住他。
弘历用只有弘暄能听到的声音问他:“堂兄,你会出海的,对吧?”
弘历明明知道他不该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但想起蒙古诸王们一个又一个对这弘暄寒暄的场景,他还是忍不住向着弘暄问了出来。
弘历不知道自己想要多究竟是怎样一个答案,他也不知道弘暄回复了之后他到底会不会信,此时此刻,他就是忍不住问了。
“自然。”弘暄的回答一如既往。
弘暄看向比他低了一个头弘历,因着皇太后新丧的缘故,几天没剃头的他的前额鬓角长出来一层细细的发茬,他的眼神一如既往的执拗,听到弘暄的回复,他说:“那就好。”
然后,他转身离去。
其实,弘暄回答了又怎么样?
这回答也不过是浅浅的安抚一下弘历不安的心罢了,若弘历真的相信弘暄,那弘历就不会问出这个问题来。
弘暄目送弘历越走越远,看他转过宫墙拐角再也看不见,他嗤笑一声,说:“周全福,走吧。”
他不会故意去针对弘历,希望弘历也是如此。
此刻是康熙五十七年的年初,这一年弘暄还不到十岁,弘历尚不满七岁,可从他们两人身上,却难以窥见一丝童真。
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可小小年纪的弘历别无选择,他只能迎难而上;可对弘暄来说,这场并非他愿的比赛,他也没有丝毫拒绝的权利。
在没有决出胜利者之前,不管他们两人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未来很长,又很短,康熙五十七年已然来到,康熙六十一年又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