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微穿上厚外氅准备回家,阿程照例又来接妹子,闻到空中残留的羊肉锅子的香气,他不禁笑着嗔阿锦:“真是沈娘子纵着你这吃货,这连都吃第几顿了,你能替娘子挣回这些肉钱么?”
阿锦给沈知微叫来一辆马车,搀着沈知微上车。听哥哥这样说话,扭头调皮回敬:“哥,你这酸得像醋坛子,没见我遇上了好东家,吃肉也是自然的事。”
话音未落,又回头悄声对沈知微说:“东家真要管许娘子的事?”事涉权贵,阿锦的语气透出几分担忧,替沈知微紧紧外氅毛领,“武威伯府...”
沈知微轻叹一声,眼眸微黯:“我会慎重的,只是,阿锦,你可知我舅母为何如此不待见我,却总是紧盯着我么?”
阿锦不屑地撇了撇嘴道:“还不是看着娘子的收益,眼红罢了。”她心疼沈知微,暗自觉得有这样的舅母着实不值。
沈知微微微摇头,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叹息:“未尝全是,她其实是在顾虑家小。任何一个家族,不论大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停顿了下,拍了拍阿锦的手,“无论如何,我会小心谨慎,绝不让初初陷入其中。”说罢,她长叹一声,低头进入了马车。
“先去永兴坊,再去宣阳坊。”沈知微扬声吩咐车夫,声音清脆。
目送驾着沈知微的马车渐行渐远,阿锦叹口气。高门有高门的烦恼,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只是沈娘子一个人漏夜到处跑实在让人担忧,可惜她身世堪怜,没什么亲人了,这点上还不及自己,至少有个疼爱自己哥哥。
马车经过即将关闭的长安街衢,沈知微掀起车帘,望见远处武威伯府那座朱红色的大门外,石狮在月光下显得愈发阴沉。月光洒在狮首上,仿佛为它披上一层薄霜,显得尤为凶猛。她的手无意中触摸到衣袖内那装着鎏金小牌的香囊,突然想起了孙五娘的话:“高门郎君,心思都复杂得很,没几个干净的。”,心头沉沉。
“小姐,永兴坊到了。”车夫的轻唤打断了她的思绪。沈知微停顿片刻,再次抬眼看向远处被漫天飞雪覆盖的‘武威伯府’牌匾,月光下金字微微闪烁,散发着不知是福是祸的漩涡。
她微微蹙眉,思索片刻,轻声开口:“去宣阳坊吧。”
孙五娘来后的第二日上午,沈知微盘坐在‘锦童斋’的内室,翻阅着《库存出入表》。最近《童趣仙记》绘本和周边玩偶的热销让她应接不暇,客人们一个个出手阔绰,几乎是“不买则已,一买就来一套三册”的节奏。吴道子带领的绘制团队日夜不停地忙碌着,五十套早已被一扫而空,而他们依旧在拼命赶工,然而每一天店里仍旧满是询问何时能补货的顾客。
尽管满纸捷报,沈知微的心却不时走神,脑海中时常闪过“武威伯府”那的镶金牌匾。她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如何才能探听更多关于裴三郎的情况,又如何才能警醒许灵初?关键还有张氏,恐怕这事她背后也推波助澜。真是为攀高门,竟让人失去了理智。
“娘子,小心门槛!上回王侍郎家的小郎君捧着画册出去,差点被这木槛绊倒!”忽听得外间传来阿锦脆生生的说话声,将沈知微从沉思中拉回现实。
“稍后让巧儿去请周师傅来,把这门槛去掉。”沈知微一边说着,一边掀开帘子走了出来。眼前的情形让她不禁笑了起来——柜台前排起了长龙,一群穿着团花襦裙的妇人们都伸长了脖子,活像曲江池畔争食的鹅群。最前头的那位小娘子捧着《童趣仙记》第三册,急得跺脚:“怎的又缺货了?我家阿弟哭得阿耶心烦意乱!”
吴道子从后堂探出半个身子,手里握着狼毫笔,耳后乱晃着:“沈娘子,容某稍歇片刻,狸奴须子画得手都要抽筋了!”话音未落,柜台后突然传来一声“哗啦”,原来是阿锦将摞得太高的玩偶不小心弄倒了——小老虎和小狮子在地上滚成一团,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斑斓猛虎滚到铺门外,惊得门口那只猧子犬“嗷呜”一声叫了起来。
沈知微揉着太阳穴,走到茶案前坐下。自从《童趣仙记》问世以来,‘锦童斋’日渐热闹,昨天就有客人抓着她求第四册,第四册……她自己都不知道何时能画出来!陆绮是个慢性子,挣得虽多,却总把钱财看作“眼前的苟且”,排在“诗和远方”之后。
和她合作的好处是,出品必定是精品;但坏处却是,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东家,‘墨瀚约’的掌柜递话来了。”阿锦从人群里挤进来,袖口沾着不知哪位娘子蹭的胭脂,脸上带着一丝无奈,“他说雕版匠人已经有眉目了,让您未时三刻去书肆细谈。”
沈知微轻轻点头:“好,知道了。你去把账簿理一理,我去‘墨瀚约’。”
她心中盘算着,印刷终于有了眉目,这下可以解决库存不足的问题,但又想到接下来的新合作,揉了揉太阳穴。这么一大批订单交给雕版匠人制作,质量把控等问题都是需要思考的。不过,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不然再这么卖下去,吴道子他们已经力所难支。
---------------------
沈知微踏进务本坊时,正撞见两个胡商牵着骆驼往西市去,驼铃叮咚声里混着几句粟特语笑谈。‘墨瀚约’书肆的槐木招牌被积雪遮了掉大半个‘约’字儿,掌柜举着鸡毛掸子正在檐下赶雀儿,一见她便笑出满脸褶子:"沈娘子可算来了!老朽特意备了顾渚紫笋,就等您来尝新茶。"
茶汤在越窑青瓷里泛起碧波,掌柜请沈知微坐下道:"要说雕版行当,头一份得数延康坊刘大眼。这老儿祖上三代都是刻经的,当年玄奘法师译的《瑜伽师地论》,便是他阿爷带着三十六个徒弟刻的。只是这人性子怪——刻佛经要沐浴斋戒,刻话本得要王右军《黄庭经》拓本镇案头。"
沈知微险些呛了茶:"这又是什么讲究?"
"说是笔墨灵气相冲。"
“啊?为啥…”沈知微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以然。
掌柜神秘兮兮压低声音,"半年前崇仁坊吏部王侍郎请他刻诗集,小老儿非要人家把家传之宝王羲之的《十七帖》拿出来给他看三天。最后还是崔侍郎作保,从弘文馆借了摹本......"
话到此处掌柜的突然噤声,看看眼前这位小娘子,又想想‘锦童斋’著名的侍郎玩偶。
啧啧啧…
沈知微指尖轻轻叩着案几:"若是我们锦童斋要刻《童趣仙记》......"
"老朽早替娘子打听过了!"掌柜凑近一些,眼中闪烁着兴奋,"刘大眼放出话来,只要六一先生肯在一套他雕版印刷的绘本扉页题‘墨香千年'四个字的给他留作珍藏,莫说《童趣仙记》,便是要他把刻刀吞了都成!"说罢以手掩唇,笑道:“悄悄说与沈娘子一个秘密,刘大眼可是《童趣仙记》的忠实读者!”
窗外忽传来一阵喧闹。两人探头从洞开的临街窗户望去,但见个穿圆领袍的郎君骑着菊花青马掠过坊道,马鞍上挂着个巨大的鎏金鸟笼,里头关的却不是鹦鹉,而是只活蹦乱跳的猧子犬。掌柜"啧"了一声:"瞧瞧,这位武威伯家三郎又出新花样,听说昨儿在平康坊斗鸡,愣是给彩鸡戴了金丝护甲......"
沈知微心头微动,状似无意道:“这般纨绔,家中也不管管?”
“管?”掌柜嗤笑,“他阿爷在陇右道当节度使,长兄尚了永乐公主,二兄乃京兆少尹——这位可是含着金匙出生的小祖宗!”说着啧啧两声,感叹命运真是没什么公平可言啊。
----------------
暮色四合时,沈知微推开锦童斋的雕花木门,铜铃叮咚作响。她将沾着雪粒的斗篷递给迎上来的阿锦,指尖在紫铜暖炉上稍作停留,便径直走向西厢房。
半人高的黄杨木人台静静立在窗前,雪狐皮在暮色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沈知微摈弃一切杂念,把纷扰放到一边,心无旁骛地开始按照自己的打版图制作‘大衣’的迷你样板。她用银剪裁开第一刀时,窗外飘起了细雪,她将裁片按在人台上,指尖顺着狐狸毛天然的走向轻轻抚过。
“呀!这便是娘子说得‘大衣’!"阿锦捧着青瓷盏进来,一眼看见人台上的大衣雏形。她搁下瓷盏,茶汤腾起的热气在空中蜿蜒。
沈知微用银针固定住肩线,皮料在她手中如同活物般服帖,“等这件样衣彻底成了,再传话给‘华采坊’。”说话间已用碳笔在人台腰侧画出流畅的弧线,雪狐银白的毫毛随着她的动作簌簌颤动。
窗外雪又起,雪粒子簌簌敲打在锦童斋的雕花窗棂时,沈知微的银剪终于停在雪狐皮边缘。最后一片裁片终于归位,沈知微退后两步,琉璃灯将人台的影子投在粉墙上,竟似个袅娜的美人。
“去‘华采坊’传话吧。”她揉着发酸的腕子吩咐阿锦,“就说......”话未说完忽然顿住,指尖无意识摩挲着人台边缘——那里有道浅浅的浆痕,是前日试新浆时留下的。
司衣房的难题又浮上心头。国服讲究‘七分裁三分浆’,可就这三分浆难住了所有人。
“娘子,”没多久阿锦从华采坊传话回来,簇着双手站在门口说:“掌柜的说即刻派人去庞府传话,得了信立时告诉您。"
沈知微站起来伸展腰身,又到铺门外走动几步活动腿脚,绛红裙裾扫过青砖上新覆盖的薄雪。人台上的雪狐裘衣在烛火中泛着珍珠光泽,领口处用南海珍珠粉调了胶,将内衬与皮毛融合得更熨帖,衣服更加挺括。
为何所有的衣服上浆都有相对应的解决之道,唯独回纥人的礼服不行呢?
沈知微想起三日前在司衣房见到的场景:十几口青瓷小缸沿窗台排开,每个缸口都浮着颜色深浅不一的浆沫。崔司制用银匙舀起一勺浆水,对着天光时,黏稠的浆液在半空拉出蛛丝般的银线。
"这是用终南山岩蜜调的浆。"崔司制当时这样说,指尖沾了点浆液在青砖上涂抹,蜜香混着松烟墨的气息在寒气中格外清晰,"晾干后倒是挺括,可一遇地龙暖气......"沈知微至今记得那声叹息如何穿透蒸腾的浆雾,“崔侍郎不日就要回长安了,还寻不到合用的浆,可如何交待...”
阿锦给沈知微叫来一辆马车,搀着沈知微上车。听哥哥这样说话,扭头调皮回敬:“哥,你这酸得像醋坛子,没见我遇上了好东家,吃肉也是自然的事。”
话音未落,又回头悄声对沈知微说:“东家真要管许娘子的事?”事涉权贵,阿锦的语气透出几分担忧,替沈知微紧紧外氅毛领,“武威伯府...”
沈知微轻叹一声,眼眸微黯:“我会慎重的,只是,阿锦,你可知我舅母为何如此不待见我,却总是紧盯着我么?”
阿锦不屑地撇了撇嘴道:“还不是看着娘子的收益,眼红罢了。”她心疼沈知微,暗自觉得有这样的舅母着实不值。
沈知微微微摇头,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叹息:“未尝全是,她其实是在顾虑家小。任何一个家族,不论大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停顿了下,拍了拍阿锦的手,“无论如何,我会小心谨慎,绝不让初初陷入其中。”说罢,她长叹一声,低头进入了马车。
“先去永兴坊,再去宣阳坊。”沈知微扬声吩咐车夫,声音清脆。
目送驾着沈知微的马车渐行渐远,阿锦叹口气。高门有高门的烦恼,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只是沈娘子一个人漏夜到处跑实在让人担忧,可惜她身世堪怜,没什么亲人了,这点上还不及自己,至少有个疼爱自己哥哥。
马车经过即将关闭的长安街衢,沈知微掀起车帘,望见远处武威伯府那座朱红色的大门外,石狮在月光下显得愈发阴沉。月光洒在狮首上,仿佛为它披上一层薄霜,显得尤为凶猛。她的手无意中触摸到衣袖内那装着鎏金小牌的香囊,突然想起了孙五娘的话:“高门郎君,心思都复杂得很,没几个干净的。”,心头沉沉。
“小姐,永兴坊到了。”车夫的轻唤打断了她的思绪。沈知微停顿片刻,再次抬眼看向远处被漫天飞雪覆盖的‘武威伯府’牌匾,月光下金字微微闪烁,散发着不知是福是祸的漩涡。
她微微蹙眉,思索片刻,轻声开口:“去宣阳坊吧。”
孙五娘来后的第二日上午,沈知微盘坐在‘锦童斋’的内室,翻阅着《库存出入表》。最近《童趣仙记》绘本和周边玩偶的热销让她应接不暇,客人们一个个出手阔绰,几乎是“不买则已,一买就来一套三册”的节奏。吴道子带领的绘制团队日夜不停地忙碌着,五十套早已被一扫而空,而他们依旧在拼命赶工,然而每一天店里仍旧满是询问何时能补货的顾客。
尽管满纸捷报,沈知微的心却不时走神,脑海中时常闪过“武威伯府”那的镶金牌匾。她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如何才能探听更多关于裴三郎的情况,又如何才能警醒许灵初?关键还有张氏,恐怕这事她背后也推波助澜。真是为攀高门,竟让人失去了理智。
“娘子,小心门槛!上回王侍郎家的小郎君捧着画册出去,差点被这木槛绊倒!”忽听得外间传来阿锦脆生生的说话声,将沈知微从沉思中拉回现实。
“稍后让巧儿去请周师傅来,把这门槛去掉。”沈知微一边说着,一边掀开帘子走了出来。眼前的情形让她不禁笑了起来——柜台前排起了长龙,一群穿着团花襦裙的妇人们都伸长了脖子,活像曲江池畔争食的鹅群。最前头的那位小娘子捧着《童趣仙记》第三册,急得跺脚:“怎的又缺货了?我家阿弟哭得阿耶心烦意乱!”
吴道子从后堂探出半个身子,手里握着狼毫笔,耳后乱晃着:“沈娘子,容某稍歇片刻,狸奴须子画得手都要抽筋了!”话音未落,柜台后突然传来一声“哗啦”,原来是阿锦将摞得太高的玩偶不小心弄倒了——小老虎和小狮子在地上滚成一团,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斑斓猛虎滚到铺门外,惊得门口那只猧子犬“嗷呜”一声叫了起来。
沈知微揉着太阳穴,走到茶案前坐下。自从《童趣仙记》问世以来,‘锦童斋’日渐热闹,昨天就有客人抓着她求第四册,第四册……她自己都不知道何时能画出来!陆绮是个慢性子,挣得虽多,却总把钱财看作“眼前的苟且”,排在“诗和远方”之后。
和她合作的好处是,出品必定是精品;但坏处却是,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东家,‘墨瀚约’的掌柜递话来了。”阿锦从人群里挤进来,袖口沾着不知哪位娘子蹭的胭脂,脸上带着一丝无奈,“他说雕版匠人已经有眉目了,让您未时三刻去书肆细谈。”
沈知微轻轻点头:“好,知道了。你去把账簿理一理,我去‘墨瀚约’。”
她心中盘算着,印刷终于有了眉目,这下可以解决库存不足的问题,但又想到接下来的新合作,揉了揉太阳穴。这么一大批订单交给雕版匠人制作,质量把控等问题都是需要思考的。不过,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不然再这么卖下去,吴道子他们已经力所难支。
---------------------
沈知微踏进务本坊时,正撞见两个胡商牵着骆驼往西市去,驼铃叮咚声里混着几句粟特语笑谈。‘墨瀚约’书肆的槐木招牌被积雪遮了掉大半个‘约’字儿,掌柜举着鸡毛掸子正在檐下赶雀儿,一见她便笑出满脸褶子:"沈娘子可算来了!老朽特意备了顾渚紫笋,就等您来尝新茶。"
茶汤在越窑青瓷里泛起碧波,掌柜请沈知微坐下道:"要说雕版行当,头一份得数延康坊刘大眼。这老儿祖上三代都是刻经的,当年玄奘法师译的《瑜伽师地论》,便是他阿爷带着三十六个徒弟刻的。只是这人性子怪——刻佛经要沐浴斋戒,刻话本得要王右军《黄庭经》拓本镇案头。"
沈知微险些呛了茶:"这又是什么讲究?"
"说是笔墨灵气相冲。"
“啊?为啥…”沈知微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以然。
掌柜神秘兮兮压低声音,"半年前崇仁坊吏部王侍郎请他刻诗集,小老儿非要人家把家传之宝王羲之的《十七帖》拿出来给他看三天。最后还是崔侍郎作保,从弘文馆借了摹本......"
话到此处掌柜的突然噤声,看看眼前这位小娘子,又想想‘锦童斋’著名的侍郎玩偶。
啧啧啧…
沈知微指尖轻轻叩着案几:"若是我们锦童斋要刻《童趣仙记》......"
"老朽早替娘子打听过了!"掌柜凑近一些,眼中闪烁着兴奋,"刘大眼放出话来,只要六一先生肯在一套他雕版印刷的绘本扉页题‘墨香千年'四个字的给他留作珍藏,莫说《童趣仙记》,便是要他把刻刀吞了都成!"说罢以手掩唇,笑道:“悄悄说与沈娘子一个秘密,刘大眼可是《童趣仙记》的忠实读者!”
窗外忽传来一阵喧闹。两人探头从洞开的临街窗户望去,但见个穿圆领袍的郎君骑着菊花青马掠过坊道,马鞍上挂着个巨大的鎏金鸟笼,里头关的却不是鹦鹉,而是只活蹦乱跳的猧子犬。掌柜"啧"了一声:"瞧瞧,这位武威伯家三郎又出新花样,听说昨儿在平康坊斗鸡,愣是给彩鸡戴了金丝护甲......"
沈知微心头微动,状似无意道:“这般纨绔,家中也不管管?”
“管?”掌柜嗤笑,“他阿爷在陇右道当节度使,长兄尚了永乐公主,二兄乃京兆少尹——这位可是含着金匙出生的小祖宗!”说着啧啧两声,感叹命运真是没什么公平可言啊。
----------------
暮色四合时,沈知微推开锦童斋的雕花木门,铜铃叮咚作响。她将沾着雪粒的斗篷递给迎上来的阿锦,指尖在紫铜暖炉上稍作停留,便径直走向西厢房。
半人高的黄杨木人台静静立在窗前,雪狐皮在暮色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沈知微摈弃一切杂念,把纷扰放到一边,心无旁骛地开始按照自己的打版图制作‘大衣’的迷你样板。她用银剪裁开第一刀时,窗外飘起了细雪,她将裁片按在人台上,指尖顺着狐狸毛天然的走向轻轻抚过。
“呀!这便是娘子说得‘大衣’!"阿锦捧着青瓷盏进来,一眼看见人台上的大衣雏形。她搁下瓷盏,茶汤腾起的热气在空中蜿蜒。
沈知微用银针固定住肩线,皮料在她手中如同活物般服帖,“等这件样衣彻底成了,再传话给‘华采坊’。”说话间已用碳笔在人台腰侧画出流畅的弧线,雪狐银白的毫毛随着她的动作簌簌颤动。
窗外雪又起,雪粒子簌簌敲打在锦童斋的雕花窗棂时,沈知微的银剪终于停在雪狐皮边缘。最后一片裁片终于归位,沈知微退后两步,琉璃灯将人台的影子投在粉墙上,竟似个袅娜的美人。
“去‘华采坊’传话吧。”她揉着发酸的腕子吩咐阿锦,“就说......”话未说完忽然顿住,指尖无意识摩挲着人台边缘——那里有道浅浅的浆痕,是前日试新浆时留下的。
司衣房的难题又浮上心头。国服讲究‘七分裁三分浆’,可就这三分浆难住了所有人。
“娘子,”没多久阿锦从华采坊传话回来,簇着双手站在门口说:“掌柜的说即刻派人去庞府传话,得了信立时告诉您。"
沈知微站起来伸展腰身,又到铺门外走动几步活动腿脚,绛红裙裾扫过青砖上新覆盖的薄雪。人台上的雪狐裘衣在烛火中泛着珍珠光泽,领口处用南海珍珠粉调了胶,将内衬与皮毛融合得更熨帖,衣服更加挺括。
为何所有的衣服上浆都有相对应的解决之道,唯独回纥人的礼服不行呢?
沈知微想起三日前在司衣房见到的场景:十几口青瓷小缸沿窗台排开,每个缸口都浮着颜色深浅不一的浆沫。崔司制用银匙舀起一勺浆水,对着天光时,黏稠的浆液在半空拉出蛛丝般的银线。
"这是用终南山岩蜜调的浆。"崔司制当时这样说,指尖沾了点浆液在青砖上涂抹,蜜香混着松烟墨的气息在寒气中格外清晰,"晾干后倒是挺括,可一遇地龙暖气......"沈知微至今记得那声叹息如何穿透蒸腾的浆雾,“崔侍郎不日就要回长安了,还寻不到合用的浆,可如何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