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本书连载三年,终于完本了。
在此对各位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这是我第二本书了。
第一本《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因为影射政治,已经404。当时差不多是和临高同时期屏蔽的,编辑让我改掉里面大量的职务、地名及其他一些情节,当时已经连载大几百万字了吧,工程量太大,难以更改,所以就被屏蔽了。
临高我记得也关了很久,作者应该大量修改了,最后放出来了。
群穿书不多,大部分都没了。
第一本书纯粹是兴趣,第一个月稿费200元,最后404时均订2000多,精品都没到,算上我在万字。
第二本就是《晚唐浮生》了,590万字,完本时均订一万多一点,是巨大的进步了,再次感谢读者们的支持。
这本书是按时间线来写的,体裁我也搞不清楚,姑且算是邵贼个人回忆录吧。
我之前说过,写到他死为止。现在邵贼死了,书也结束了。
接下来会写一些后记,把坑填上,然后我就向编辑申请完本。
下一本书写什么我还没想好。
其实我原本想写清末的,但以前听说1911年以后不能写,后来又听说时间提前了,1901年以后都不能写——其实我没弄清楚1901年有啥特殊的。
最初构思的时候,写了个开头。
大概是日俄战争前后,从主角导演的横滨正金银行诈骗案开始,地点在东北。
期间穿插日本、俄国的竞争,以及日本为了对抗俄国影响力,引入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等国际资本,俄国寻求巴黎银行团赞助、德国鼓励俄国向东,避免他们在东欧折腾等一系列刀光剑影的事件作为背景。
我的设想是,在那个大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自己国家和民族努力。彼之英雄,我之寇仇,敌人亦有才智杰出之士,为自己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中国东北这個激烈角逐的战场,扩展到全国,再结合全世界大背景。
简单来说,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政策不是孤立的,是受全世界其他地方影响的。这一点很多没有提及到,比如俄国的远东政策要结合欧洲局势,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的打算是,格局写大一点,就像我第一本书一样。
但现在咨询下来,感觉不太乐观,创作环境愈发严厉了。也有自己的难处,树大招风,被人盯着举报,有些甚至是同行,搞一刀切可以理解。
清末不让写,那写什么呢……
清朝前中期?或者别的朝代?
以前有个说法,三国、盛唐、明末,是三个自带流量的历史时期。你写其他时间段,获得同样的成绩,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有更高的写作水平。
但我懒得写这三个时期,作品太多了,不去凑热闹了。
读者可以在章说留言,我看看大家喜欢什么时期,我好去买书研究。
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还原历史风貌,争取写出时代感,“古代”和“古代”是不一样的嘛。
或者,我继续挑战下冷门时期?哈哈。
写流量稀少的冷门时期,成绩超过热门时期,我心里爽啊——第三次感谢读者老爷的支持。
呃,冷门时期最好别推荐元末啊。如果我真写了,多半被骂成狗。
我要写,肯定会认真写。任何人都有阴暗面,都有黑点,这些要是写出来,那书评区可热闹了。
比如,主角要是跟朱元璋对着干,那必然无所不用其极,肯定盯着老朱那些不光彩的地方猛锤。
或者想办法把朱元璋推到抗元一线,主角去夺江南,认真推演下来,你们觉得朱元璋会怎么做?
再比如,主角穿越了,蝴蝶效应了,察罕没死,这可如何是好……
公允地说,察罕如果不死,各路义军包括朱元璋在内多半下场不妙。
到时候真写了,书评区又要高潮。
所以,最好还是别写了。
当然,如果你们真推荐,艹,我也不是不能顶着压力上。
想想也蛮带感的,黑粉也是粉啊。与沈万三合作开发,其实戏份挺多。
好了,言归正传,第四次感谢读者们的支持。
新书什么时候写不好说,如果等不及,可先看看老书1630。
那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文笔非常幼稚,没有主角,国家就是主角,历时一百多年。
怎么说呢,应该还是有闪光点的吧。
航海、殖民、贸易、战争、外交,花了大篇幅,对世界运行的本质、殖民的本质有过较详细的描述,放到现在,里面很多东西仍然是成立的。
这本书大家可以去看看,不是广告啦,我也不会得到什么收益了。
而且,这是和《晚唐浮生》完全不同的类型——
“……我们还有一个由资本经济造成的问题,工业以及其他企业活动的利润逐渐累积起来,形成了巨额的储备。而且限于成年劳动力和物资的不足,这些资本要进行有利可图的本土投资遇到了困难,所以我们在国外不但要找到消费市场,而且必须找到能发挥资本作用的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迫切的需求会加强我们这个国家对于不发达地区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上的侵略性,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开拓新土地、征服新的殖民地,很久以来就是我们国家的惯常政策,我们当然优先开发国内未开发的荒地,但对于有重大经济价值或战略价值的地区,依然要或多或少地进行资本上的投入。”
“对于直接控制在手的海外领地(如南非等地),我们可以进行互惠互利的开发;但对于能够直接进行干涉的外部地区(如自由邦、朝鲜等地),我们可以以一种恰当的‘剥削’方式进行经济殖民,它应包含以下内容:甲、为宗主国工业产品的销售保证市场;乙、向宗主国工业体系廉价供应原材料,向本土国民廉价供应各种天然消费品;丙、提供廉价劳动力,为宗主国把资本用于开垦大片种植园、开办矿山、兴办港口企业与航运企业提供便利;丁、提供另外一些投资机会,即兴办银行、不会同宗主国竞争的地方小工业、公用事业、沿海航运、公路、运河等。”
“……可以预见的是,殖民地居民虽然会在物质进步方面有时也得了益,但他们必然会沦于经济上低人一等的地位,不但比宗主国的居民低了一等,而且也比从宗主国来到这些地方居住的人低了一等。这固然可能会激起他们的不满,但在我们从经济上培养的买办阶层、政治上扶持的傀儡政权、军事上驻扎的辅助部队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地方毫无疑问仍会稳稳地掌握在我们手里,为本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以上这些,在19世纪时西方国家就开始做了,到20世纪后半叶达到顶峰。
他们经历了长久的工业革命和财富积累,资本已经极其充裕,但本国开发已经饱和,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乎,他们产生了两大需求:一、国外消费品市场,消化本国工业产能;二、回报率高的国外投资市场,消化本国过剩资本。
第二点意味着去工业化,产业转移。但也有要求,“殖民地”投资不能与“宗主国”竞争,以前是钢铁、军工、化工、机械等,现在是大飞机、芯片、生物医药等。
两百年前的事,和现在大同小异。
写了前面那本书,再写晚唐时,内政是真的无从着手,哈哈。习惯了大开大合的殖民贸易、产业投资、资本运作,在古代时,发现要啥没啥,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马政、育种、贸易以及粗浅的金融方面的改革。
就到这吧,期待下次再见。
在此对各位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这是我第二本书了。
第一本《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因为影射政治,已经404。当时差不多是和临高同时期屏蔽的,编辑让我改掉里面大量的职务、地名及其他一些情节,当时已经连载大几百万字了吧,工程量太大,难以更改,所以就被屏蔽了。
临高我记得也关了很久,作者应该大量修改了,最后放出来了。
群穿书不多,大部分都没了。
第一本书纯粹是兴趣,第一个月稿费200元,最后404时均订2000多,精品都没到,算上我在万字。
第二本就是《晚唐浮生》了,590万字,完本时均订一万多一点,是巨大的进步了,再次感谢读者们的支持。
这本书是按时间线来写的,体裁我也搞不清楚,姑且算是邵贼个人回忆录吧。
我之前说过,写到他死为止。现在邵贼死了,书也结束了。
接下来会写一些后记,把坑填上,然后我就向编辑申请完本。
下一本书写什么我还没想好。
其实我原本想写清末的,但以前听说1911年以后不能写,后来又听说时间提前了,1901年以后都不能写——其实我没弄清楚1901年有啥特殊的。
最初构思的时候,写了个开头。
大概是日俄战争前后,从主角导演的横滨正金银行诈骗案开始,地点在东北。
期间穿插日本、俄国的竞争,以及日本为了对抗俄国影响力,引入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等国际资本,俄国寻求巴黎银行团赞助、德国鼓励俄国向东,避免他们在东欧折腾等一系列刀光剑影的事件作为背景。
我的设想是,在那个大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自己国家和民族努力。彼之英雄,我之寇仇,敌人亦有才智杰出之士,为自己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中国东北这個激烈角逐的战场,扩展到全国,再结合全世界大背景。
简单来说,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政策不是孤立的,是受全世界其他地方影响的。这一点很多没有提及到,比如俄国的远东政策要结合欧洲局势,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的打算是,格局写大一点,就像我第一本书一样。
但现在咨询下来,感觉不太乐观,创作环境愈发严厉了。也有自己的难处,树大招风,被人盯着举报,有些甚至是同行,搞一刀切可以理解。
清末不让写,那写什么呢……
清朝前中期?或者别的朝代?
以前有个说法,三国、盛唐、明末,是三个自带流量的历史时期。你写其他时间段,获得同样的成绩,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有更高的写作水平。
但我懒得写这三个时期,作品太多了,不去凑热闹了。
读者可以在章说留言,我看看大家喜欢什么时期,我好去买书研究。
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还原历史风貌,争取写出时代感,“古代”和“古代”是不一样的嘛。
或者,我继续挑战下冷门时期?哈哈。
写流量稀少的冷门时期,成绩超过热门时期,我心里爽啊——第三次感谢读者老爷的支持。
呃,冷门时期最好别推荐元末啊。如果我真写了,多半被骂成狗。
我要写,肯定会认真写。任何人都有阴暗面,都有黑点,这些要是写出来,那书评区可热闹了。
比如,主角要是跟朱元璋对着干,那必然无所不用其极,肯定盯着老朱那些不光彩的地方猛锤。
或者想办法把朱元璋推到抗元一线,主角去夺江南,认真推演下来,你们觉得朱元璋会怎么做?
再比如,主角穿越了,蝴蝶效应了,察罕没死,这可如何是好……
公允地说,察罕如果不死,各路义军包括朱元璋在内多半下场不妙。
到时候真写了,书评区又要高潮。
所以,最好还是别写了。
当然,如果你们真推荐,艹,我也不是不能顶着压力上。
想想也蛮带感的,黑粉也是粉啊。与沈万三合作开发,其实戏份挺多。
好了,言归正传,第四次感谢读者们的支持。
新书什么时候写不好说,如果等不及,可先看看老书1630。
那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文笔非常幼稚,没有主角,国家就是主角,历时一百多年。
怎么说呢,应该还是有闪光点的吧。
航海、殖民、贸易、战争、外交,花了大篇幅,对世界运行的本质、殖民的本质有过较详细的描述,放到现在,里面很多东西仍然是成立的。
这本书大家可以去看看,不是广告啦,我也不会得到什么收益了。
而且,这是和《晚唐浮生》完全不同的类型——
“……我们还有一个由资本经济造成的问题,工业以及其他企业活动的利润逐渐累积起来,形成了巨额的储备。而且限于成年劳动力和物资的不足,这些资本要进行有利可图的本土投资遇到了困难,所以我们在国外不但要找到消费市场,而且必须找到能发挥资本作用的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迫切的需求会加强我们这个国家对于不发达地区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上的侵略性,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开拓新土地、征服新的殖民地,很久以来就是我们国家的惯常政策,我们当然优先开发国内未开发的荒地,但对于有重大经济价值或战略价值的地区,依然要或多或少地进行资本上的投入。”
“对于直接控制在手的海外领地(如南非等地),我们可以进行互惠互利的开发;但对于能够直接进行干涉的外部地区(如自由邦、朝鲜等地),我们可以以一种恰当的‘剥削’方式进行经济殖民,它应包含以下内容:甲、为宗主国工业产品的销售保证市场;乙、向宗主国工业体系廉价供应原材料,向本土国民廉价供应各种天然消费品;丙、提供廉价劳动力,为宗主国把资本用于开垦大片种植园、开办矿山、兴办港口企业与航运企业提供便利;丁、提供另外一些投资机会,即兴办银行、不会同宗主国竞争的地方小工业、公用事业、沿海航运、公路、运河等。”
“……可以预见的是,殖民地居民虽然会在物质进步方面有时也得了益,但他们必然会沦于经济上低人一等的地位,不但比宗主国的居民低了一等,而且也比从宗主国来到这些地方居住的人低了一等。这固然可能会激起他们的不满,但在我们从经济上培养的买办阶层、政治上扶持的傀儡政权、军事上驻扎的辅助部队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地方毫无疑问仍会稳稳地掌握在我们手里,为本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以上这些,在19世纪时西方国家就开始做了,到20世纪后半叶达到顶峰。
他们经历了长久的工业革命和财富积累,资本已经极其充裕,但本国开发已经饱和,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乎,他们产生了两大需求:一、国外消费品市场,消化本国工业产能;二、回报率高的国外投资市场,消化本国过剩资本。
第二点意味着去工业化,产业转移。但也有要求,“殖民地”投资不能与“宗主国”竞争,以前是钢铁、军工、化工、机械等,现在是大飞机、芯片、生物医药等。
两百年前的事,和现在大同小异。
写了前面那本书,再写晚唐时,内政是真的无从着手,哈哈。习惯了大开大合的殖民贸易、产业投资、资本运作,在古代时,发现要啥没啥,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马政、育种、贸易以及粗浅的金融方面的改革。
就到这吧,期待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