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的是英台不是樱桃1
上虞祝家庄,祝老爷四十岁的时候迎来了一件喜事,他最小的女儿出生了。此前家中只有两个儿子,且此时早已经成家立业,现在全部在外做官。他老来得女,心里欣喜异常。
祝老爷给新出生的女儿起名英台,意为来自瑶台银阙的淑质英才。
祝英台从小到大,受尽了家人的宠爱。祝老爷,祝夫人当她是掌上明珠,家中的哥嫂又比她大了快二十岁,对她是十分爱护。凡她想要想做的,没有不依。
不过虽然娇惯,祝英台的性子并没有被养歪。她娇俏可人,对上尊敬有礼,待下宽厚善良。祝府上下,对这位小姐是赞不绝口。
大概是家里两个哥哥都是读书人的缘故,祝英台受这样的氛围熏陶,从小不爱女工针织,就爱读书写字。她每次读书,都要和家人说,也要学哥哥们去外面求学,结交朋友。
人们都当她说的小孩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祝英台并不当自己是胡说,她是真的如此期望的。
到她长到十七岁,这一愿望越发强烈。终于在她过十七岁生辰之时,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胡闹,你是一个女子,怎么能去书院读书?快断绝了这个念头,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祝老爷很生气的说道。
祝英台撅起嘴:“爹爹口口声声说疼爱女儿,可是连我去书院都不允许。”
“往常你要什么不给,可是这次绝对不行。”
祝夫人也说道:“英台,你提这个要求确实不合理。快别说了,回房去吧。”
“我不要。”
见祝老爷又要生气,祝夫人赶紧招呼伺候祝英台的人:“你们快把小姐带回房去,还愣着干什么。”
下人们不敢迟疑,赶紧去拉祝英台,前拉后退的带着祝英台往外走。
祝英台虽然被带出去了,但是她的嘴也没有闲着:“爹爹,娘亲,我是不会放弃的——”
过了两日,等祝夫人这边把祝老爷的气劝消了,就去祝英台房里看她的情况。
谁料她刚一推门,脚边就飞来一个枕头。祝夫人拾起枕头,叫了声:“英台。”
祝英台听到祝夫人的声音,从床上坐起身,弱弱的说了声:“娘亲。”
“哎呀,我的儿,眼睛怎么肿的和核桃一样大了。”祝夫人惊呼一声,又看到桌子上纹丝未动的饭菜,心疼的说道:“怎么连饭也不吃?”
“爹爹要是不让我去书院读书,我就饿死我自己。”祝英台扯着祝夫人的袖子,小幅度的晃了晃:“娘亲,你就帮我和爹爹说一说吧。”
“娘何尝舍得你这样作践自己。只是你爹爹说的也对,那书院里都是男子,你一个女孩子如何去得?”
祝英台低头想了想,突然灵机一动:“不如我女扮男装。我从小见惯了哥哥们的样子,常常模仿他们的行住坐卧,娘亲不还说我模仿的极像。而且哥哥们留了些旧年的衣物用品在家里,我也可以拿来使用。如此,不就可以去书院了。”
祝夫人实在不忍心自己的女儿如此难受,听了祝英台的话,觉得也是个办法,便说道:“那我试着和你爹爹说一说,要是他还是不同意,那你就趁着打消了这个念头吧。”
祝英台一听,高兴蹦起来,抱着祝夫人一个劲的撒娇:“多谢娘亲。”
祝夫人又劝着祝英台吃了一点饭,这才去找祝老爷。她将祝英台的主意一说,劝道:“老爷,你就同意了吧。你是没看到那孩子的样子,要是再不同意,她非把自己身体弄坏不可。”说着,就落下泪来。
祝老爷听了,也心有不忍。毕竟是这么多年宠大的孩子,如何能舍得她不吃不喝,作践身体。故而点头道:“好吧,只是要交代她去了专心读书,不要胡闹。就让她去杭州的文景书院去吧,那里的院长是我的老友,也好让他帮着看管一下。”
祝夫人转忧为喜:“好,我这就去告诉英台。”
很快祝英台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心上十分欢喜。为了不让爹娘担心,从此后每日在家练习男子的情态和说话,还穿着男装在家里出入。渐渐的,她越学越像,都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甚至有时候家里的下人们见到她,都会不自觉的脱口而出:“少爷好。”
祝英台对这一现象十分满意,就一直坚持着,等待开学的日子。
终于,迎来了八月十五。一家人坐在桂树下赏月喝酒庆团圆,祝老爷又嘱咐了祝英台几句,然后交给她一封书信。
“去了书院将此书信交给院长,我和他是多年的老友,在信中说你是家中子侄,让他平日里多照看你一下。”
祝英台接过书信,笑道:“多谢爹爹费心。”
“去了低调些读书做人,别乱惹事。”
“知道了爹爹,您就放心吧。我一定小心小心再小心,绝不让人发现我的真实身份。”
“嗯嗯,一切以安全为主,要是不想读了,就回来。家里永远是你的退路。”
祝英台听了,心中感动,点头道:“我晓得了爹爹。”
一家三口又吃了一会,直到月上梢头,天近三更,这才各自回去歇下。
第二日,就是祝英台启程去书院的日子。
祝老爷特意给她挑了一匹温驯的小白马,然后送着她出了村口,看着她骑马的身影渐渐消失,这才返回家中。
这一边,祝英台骑着马出了祝家庄,看着秋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由原本的忐忑期待,渐渐变的安稳。她一路走走停停,赏景游玩,渐渐就出了上虞,来到杭州地界。
又走了一日,这天天降大雨,实在无法赶路。祝英台手搭凉棚遥望,见不远处的路旁有一个亭子,就赶紧骑马过去,将马拴在树下,自己进入亭子中避雨。
她站在亭子里,抬头看雨,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顺着声音看去,祝英台就看到大雨中,有一个青年骑着马朝亭子而来。
那青年也将马拴在树下,用袍袖遮着头跑进了亭子。他拍落头上和衣服上的雨滴,这才注意到亭子里的祝英台。
青年便欠身行礼:“兄台好。”
祝英台也还了一礼。
那青年道:“在下梁山伯,从会稽而来,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啊,我叫祝英台,从上虞来,”想了想,祝英台补充道:“要去杭州文景书院读书。”
梁山伯听了,高兴道:“我也要去文景书院。”
祝英台也很高兴:“我正觉得一个人走闷的慌,没想到就遇到了梁兄,不如我们结伴同行,一路上也有个照应。”
“好啊。”梁山伯欣然同意,他说道:“今日因大雨相遇,没想到我们要去的地方也一样,实在有有缘。”
“说的正是。”
祝英台见梁山伯举止文雅,说话得体,心道:若是同学们都是这样的俊才,那她这书读的可太对了,他们必定能好好的交流文章诗赋,她也好在这上面取得进步,将来能留一篇名文在世上。
想到这里,祝英台不觉有些兴奋。
二人又聊了一会。这时,雨正好停住。二人就骑马上路,往文景书院而去。
半日后,他们就来到了书院。文景书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可称的上是满目滴翠,倾耳闻莺。祝英台忍不住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将马交给在大门一侧候着的马仆,然后拾阶而上,和梁山伯一起进入书院的正门。
门上的人问明他们的来由,指着不远处一处房屋道:“新来的学生都在那里等待,你们也去吧。”
祝英台有心问一下院长所在,将信呈上,仔细一想,觉得有些张扬,就决定等正式开学后,她再找个机会去找院长。
于是她向门人道过谢,和梁山伯一起按照门人的指示,穿过门廊来到一个屋子前。此时,屋子的门大开着,里面或站或坐,有十余人在。
祝英台和梁山伯进去后,和里面的人见过礼,就站到一旁等候书院里下一步的安排。
不一会,就有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他山羊胡,尖下巴,看着十分严厉。
“我是文景书院的监院,姓吴,专管书院的日常的大小事务,你们日后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来找我。现在我有两件事要说,第一,你们入学所需的束脩,此前我们书院就已经去信给你们的家里,如今只有一人还未交齐,我不做点名,请稍候尽快交到我这里。第二,是学舍的分配。文景书院的学舍向来是两人一间,没有一人独住的特例。所以你们中若是有相熟的可以和我说,我为你们分配一间,其余人就由我随机分配。”
吴监院的话一落,就立刻有人出来申请同住。
祝英台一看,就一会的功夫,已经有不少互相认识的人申请了。眼看面临随机分配,她可不想与不认识的人同住,慌乱中一想,现在还算认识的也就只有梁山伯了。
想到这点,祝英台就朝梁山伯看去,就见梁山伯在一旁站着,没有任何表态,祝英台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正在她犹豫着要不要和梁山伯提议一下这个事情的时侯,突然自己的肩膀上搭上来一只胳膊,接着,那人就开口说道:“吴监院,我和英台兄一处。”
吴监院问祝英台道:“你同意吗?”
祝英台有心想说不认识这人,结果话尚未出口,就感觉胳膊上一疼,她顿时惊呼出声:“啊!”
吴监院点点头,转向其他地方问道:“还有吗?”
祝英台此刻心情糟透了,莫名巧妙出来一个人要和她住一起,还掐她胳膊。她从小到大哪里受过这个委屈,气鼓鼓的转过头就要找他算账。
没想到那个人却先开口了,“你说要是有人女扮男装来书院,被发现了的话会怎么样呢?”那人说完,拍了拍祝英台的肩膀,眼睛斜瞥着她,嘴角勾起,笑的焉坏。
祝老爷给新出生的女儿起名英台,意为来自瑶台银阙的淑质英才。
祝英台从小到大,受尽了家人的宠爱。祝老爷,祝夫人当她是掌上明珠,家中的哥嫂又比她大了快二十岁,对她是十分爱护。凡她想要想做的,没有不依。
不过虽然娇惯,祝英台的性子并没有被养歪。她娇俏可人,对上尊敬有礼,待下宽厚善良。祝府上下,对这位小姐是赞不绝口。
大概是家里两个哥哥都是读书人的缘故,祝英台受这样的氛围熏陶,从小不爱女工针织,就爱读书写字。她每次读书,都要和家人说,也要学哥哥们去外面求学,结交朋友。
人们都当她说的小孩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祝英台并不当自己是胡说,她是真的如此期望的。
到她长到十七岁,这一愿望越发强烈。终于在她过十七岁生辰之时,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胡闹,你是一个女子,怎么能去书院读书?快断绝了这个念头,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祝老爷很生气的说道。
祝英台撅起嘴:“爹爹口口声声说疼爱女儿,可是连我去书院都不允许。”
“往常你要什么不给,可是这次绝对不行。”
祝夫人也说道:“英台,你提这个要求确实不合理。快别说了,回房去吧。”
“我不要。”
见祝老爷又要生气,祝夫人赶紧招呼伺候祝英台的人:“你们快把小姐带回房去,还愣着干什么。”
下人们不敢迟疑,赶紧去拉祝英台,前拉后退的带着祝英台往外走。
祝英台虽然被带出去了,但是她的嘴也没有闲着:“爹爹,娘亲,我是不会放弃的——”
过了两日,等祝夫人这边把祝老爷的气劝消了,就去祝英台房里看她的情况。
谁料她刚一推门,脚边就飞来一个枕头。祝夫人拾起枕头,叫了声:“英台。”
祝英台听到祝夫人的声音,从床上坐起身,弱弱的说了声:“娘亲。”
“哎呀,我的儿,眼睛怎么肿的和核桃一样大了。”祝夫人惊呼一声,又看到桌子上纹丝未动的饭菜,心疼的说道:“怎么连饭也不吃?”
“爹爹要是不让我去书院读书,我就饿死我自己。”祝英台扯着祝夫人的袖子,小幅度的晃了晃:“娘亲,你就帮我和爹爹说一说吧。”
“娘何尝舍得你这样作践自己。只是你爹爹说的也对,那书院里都是男子,你一个女孩子如何去得?”
祝英台低头想了想,突然灵机一动:“不如我女扮男装。我从小见惯了哥哥们的样子,常常模仿他们的行住坐卧,娘亲不还说我模仿的极像。而且哥哥们留了些旧年的衣物用品在家里,我也可以拿来使用。如此,不就可以去书院了。”
祝夫人实在不忍心自己的女儿如此难受,听了祝英台的话,觉得也是个办法,便说道:“那我试着和你爹爹说一说,要是他还是不同意,那你就趁着打消了这个念头吧。”
祝英台一听,高兴蹦起来,抱着祝夫人一个劲的撒娇:“多谢娘亲。”
祝夫人又劝着祝英台吃了一点饭,这才去找祝老爷。她将祝英台的主意一说,劝道:“老爷,你就同意了吧。你是没看到那孩子的样子,要是再不同意,她非把自己身体弄坏不可。”说着,就落下泪来。
祝老爷听了,也心有不忍。毕竟是这么多年宠大的孩子,如何能舍得她不吃不喝,作践身体。故而点头道:“好吧,只是要交代她去了专心读书,不要胡闹。就让她去杭州的文景书院去吧,那里的院长是我的老友,也好让他帮着看管一下。”
祝夫人转忧为喜:“好,我这就去告诉英台。”
很快祝英台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心上十分欢喜。为了不让爹娘担心,从此后每日在家练习男子的情态和说话,还穿着男装在家里出入。渐渐的,她越学越像,都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甚至有时候家里的下人们见到她,都会不自觉的脱口而出:“少爷好。”
祝英台对这一现象十分满意,就一直坚持着,等待开学的日子。
终于,迎来了八月十五。一家人坐在桂树下赏月喝酒庆团圆,祝老爷又嘱咐了祝英台几句,然后交给她一封书信。
“去了书院将此书信交给院长,我和他是多年的老友,在信中说你是家中子侄,让他平日里多照看你一下。”
祝英台接过书信,笑道:“多谢爹爹费心。”
“去了低调些读书做人,别乱惹事。”
“知道了爹爹,您就放心吧。我一定小心小心再小心,绝不让人发现我的真实身份。”
“嗯嗯,一切以安全为主,要是不想读了,就回来。家里永远是你的退路。”
祝英台听了,心中感动,点头道:“我晓得了爹爹。”
一家三口又吃了一会,直到月上梢头,天近三更,这才各自回去歇下。
第二日,就是祝英台启程去书院的日子。
祝老爷特意给她挑了一匹温驯的小白马,然后送着她出了村口,看着她骑马的身影渐渐消失,这才返回家中。
这一边,祝英台骑着马出了祝家庄,看着秋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由原本的忐忑期待,渐渐变的安稳。她一路走走停停,赏景游玩,渐渐就出了上虞,来到杭州地界。
又走了一日,这天天降大雨,实在无法赶路。祝英台手搭凉棚遥望,见不远处的路旁有一个亭子,就赶紧骑马过去,将马拴在树下,自己进入亭子中避雨。
她站在亭子里,抬头看雨,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顺着声音看去,祝英台就看到大雨中,有一个青年骑着马朝亭子而来。
那青年也将马拴在树下,用袍袖遮着头跑进了亭子。他拍落头上和衣服上的雨滴,这才注意到亭子里的祝英台。
青年便欠身行礼:“兄台好。”
祝英台也还了一礼。
那青年道:“在下梁山伯,从会稽而来,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啊,我叫祝英台,从上虞来,”想了想,祝英台补充道:“要去杭州文景书院读书。”
梁山伯听了,高兴道:“我也要去文景书院。”
祝英台也很高兴:“我正觉得一个人走闷的慌,没想到就遇到了梁兄,不如我们结伴同行,一路上也有个照应。”
“好啊。”梁山伯欣然同意,他说道:“今日因大雨相遇,没想到我们要去的地方也一样,实在有有缘。”
“说的正是。”
祝英台见梁山伯举止文雅,说话得体,心道:若是同学们都是这样的俊才,那她这书读的可太对了,他们必定能好好的交流文章诗赋,她也好在这上面取得进步,将来能留一篇名文在世上。
想到这里,祝英台不觉有些兴奋。
二人又聊了一会。这时,雨正好停住。二人就骑马上路,往文景书院而去。
半日后,他们就来到了书院。文景书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可称的上是满目滴翠,倾耳闻莺。祝英台忍不住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将马交给在大门一侧候着的马仆,然后拾阶而上,和梁山伯一起进入书院的正门。
门上的人问明他们的来由,指着不远处一处房屋道:“新来的学生都在那里等待,你们也去吧。”
祝英台有心问一下院长所在,将信呈上,仔细一想,觉得有些张扬,就决定等正式开学后,她再找个机会去找院长。
于是她向门人道过谢,和梁山伯一起按照门人的指示,穿过门廊来到一个屋子前。此时,屋子的门大开着,里面或站或坐,有十余人在。
祝英台和梁山伯进去后,和里面的人见过礼,就站到一旁等候书院里下一步的安排。
不一会,就有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他山羊胡,尖下巴,看着十分严厉。
“我是文景书院的监院,姓吴,专管书院的日常的大小事务,你们日后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来找我。现在我有两件事要说,第一,你们入学所需的束脩,此前我们书院就已经去信给你们的家里,如今只有一人还未交齐,我不做点名,请稍候尽快交到我这里。第二,是学舍的分配。文景书院的学舍向来是两人一间,没有一人独住的特例。所以你们中若是有相熟的可以和我说,我为你们分配一间,其余人就由我随机分配。”
吴监院的话一落,就立刻有人出来申请同住。
祝英台一看,就一会的功夫,已经有不少互相认识的人申请了。眼看面临随机分配,她可不想与不认识的人同住,慌乱中一想,现在还算认识的也就只有梁山伯了。
想到这点,祝英台就朝梁山伯看去,就见梁山伯在一旁站着,没有任何表态,祝英台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正在她犹豫着要不要和梁山伯提议一下这个事情的时侯,突然自己的肩膀上搭上来一只胳膊,接着,那人就开口说道:“吴监院,我和英台兄一处。”
吴监院问祝英台道:“你同意吗?”
祝英台有心想说不认识这人,结果话尚未出口,就感觉胳膊上一疼,她顿时惊呼出声:“啊!”
吴监院点点头,转向其他地方问道:“还有吗?”
祝英台此刻心情糟透了,莫名巧妙出来一个人要和她住一起,还掐她胳膊。她从小到大哪里受过这个委屈,气鼓鼓的转过头就要找他算账。
没想到那个人却先开口了,“你说要是有人女扮男装来书院,被发现了的话会怎么样呢?”那人说完,拍了拍祝英台的肩膀,眼睛斜瞥着她,嘴角勾起,笑的焉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