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一和两个孩子眼里闪着藏不住的兴奋,东张西望,恨不得把整个集市的热闹都装进眼里。

    陈阿奶见状,对王氏道:“桂香,你带丫头和两个小的去转转吧,我在这儿守着摊子。”说罢,又转头对三个小的板起脸,半哄半吓唬道:“都给我跟紧了,要是敢乱跑,下回甭想再来!”三人小鸡啄米似的点头答应。

    果然,没走几步,两个孩子就被街边红艳艳的糖葫芦和亮晶晶的糖人勾住了魂。他们不吵不闹,可脚底像生了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喉咙不自觉地吞咽着。白一一瞧见,乐道:“婶子,我要吃糖葫芦!你等我一下。”话音未落,人已经窜了出去。王氏没拦住,白一一麻利地付了十五文钱,转眼举着五串糖葫芦凯旋而归。

    “就这一回,下不为例。”王氏接住塞来的糖葫芦。白一一笑嘻嘻地点头:“好嘞婶子,是我嘴馋,又不好意思吃独食,这才拉着大家一起解馋。”铁牛和金花眼巴巴地望着王氏,见她终于松口,立刻欢天喜地道谢,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

    白一一见状,赶紧提醒:“这种串在竹签上的吃食,走路时不能咬着吃,得站定了慢慢嚼。而且吃的时候要留神四周,别被人撞到,知道吗?”

    铁牛满嘴糖渣,含混地应着,此刻天大的道理也比不上他手里的糖葫芦。金花却舔着嘴角的糖渍,不服气地反问:“那你怎么边走边吃?”

    白一一得意地扬了扬下巴:“因为我是大人,这条规矩——小孩专用!”

    很快,她就忘记得意了,双眼放光直勾勾盯着某处,心中在尖叫,那、是、铁、锅、吗?

    她牵着金花,往铁器摊位上走。摊上摆着各式铁器,菜刀、剪刀、铁锹、斧头、镰刀、锄头……有的配着木柄,有的光秃秃的,等着买主自己回去装。角落里还堆着些奇形怪状的铁件,有的像钩子,有的像夹子,白一一甚至瞧见一个弯弯曲曲的铁条,愣是没想明白能用来干嘛。

    白一一觉得什么都比不上那口大黑锅耀眼——乌黑锃亮,圆润厚实,在一堆小巧的农具里显得格外扎眼。按耐住内心的激动,蹲下身,指尖轻轻敲了敲锅沿,发出沉闷的“咚”声。

    “这是……铁锅?”她抬头,明知故问。

    铁匠是个三四十岁的壮实汉子,皮肤黝黑,短须浓密,一笑就露出两排白牙:“哟,姑娘有眼力!这可是京城才时兴的好东西,没想到咱这小地方也有人认得!”

    白一一眨了眨眼,张口就来:“我有个远房表姐,以前在大户人家当厨娘,说贵人家里都用这种锅,比陶锅结实,不怕炸。”

    铁匠一拍大腿:“对喽!这玩意儿经折腾,热锅凉水随便招呼,不像陶锅,稍不留神就裂了。”他顿了顿,又叹气,“就是贵,寻常人家买不起,富户许是都有或是还没发现这铁锅的精妙,摆两年了……”

    白一一心里暗喜,面上却不动声色:“多少钱?”

    “八百六十文。”

    饶是平时再不多言的王氏,此时也倒吸一口凉气:“陶锅带盖的才几十文,这锅是金子打的?”

    铁匠嘿嘿一笑:“大妹子,这锅用料足,十八斤呢!再说工艺也难,整个邺州,就没人能打出来!”

    白一一挑眉:“这么稀罕,怎么不摆在城里卖?”

    铁匠挠挠头,有点尴尬:“咳,我爹和我哥在邺城试了两年,愣是没人要,我就想着,没准乡下有人识货……”

    白一一心里想的却是,这铁锅不算太大,直径目测五十多厘米,以后做吃食怕是不够,她可以有更大的,可这个她必须先拿下。

    她快被陶锅做的吃食逼疯了,虽然粥和野菜团子不难吃,就食物原味,绿色健康,但谁能吃惯了炒爆熘炸煎炖焖蒸之后,甘心只吃煮、蒸,她现在嘴里味淡的能吞下一吨火锅底料。

    白一一回神,又指着一把镢头问:“那这个多少钱?”

    “一百文给你。”

    开荒地,她肯定要雇人来帮忙,可以让人自带农具,但她也得了解物价,以后这些物件也得有,都是钱。

    只是,温饱问题是首要民生大事。

    白一一思量后,干脆道:“这个铁锅我要了,”随后话锋一转,“不过,要是以后锅有问题,我得找你修。”

    铁匠眼睛一亮,拍着胸脯保证:“姑娘放心!我铺子在平宁县城西永安大街,打听‘铁汉王’,没人不知道!”

    白一一眯眼一笑:“行,要是不好用,我就去砸你招牌。”  铁匠哈哈大笑:“尽管来砸!”

    接下来是一场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以八百零五文成交。铁匠一边数钱一边摇头:“姑娘,你这砍价的功夫,比我打铁还狠。”

    白一一笑眯眯地递过去三个铜板:“八百零八,你发我也发。”

    铁匠哭笑不得,接过钱,在登记册上记下交易。白一一歪歪扭扭地签了名,铁匠盯着那团墨迹,眉头微皱:“姑娘这字……”

    “嫌丑?”白一一挑眉。

    “不敢不敢!”铁匠赶紧摆手,紧接着说,“你这丫头,以后需要什么常来,得让我多少赚点,我也要养活全家呢。”

    白一一和王氏合力抬起铁锅,回头冲铁匠一笑:“你放心,我日后定去找你。”

    王氏和白一一在前,铁牛和金花像两只小尾巴似的缀在后头,手里的糖葫芦在夕阳下亮晶晶的,像裹了层蜜的琉璃。金花蹦蹦跳跳,糖渣子沾了满脸,谨记着走路的时候不能吃。铁牛则时不时偷偷舔一口,又赶紧板起脸装正经。

    陈阿奶正弯腰拾掇竹器,一抬头就瞧见几人回来,眯眼瞅了瞅白一一手里那口黑铁锅:“哟,这是打哪儿捡了块盾牌回来?”

    白一一哈哈一笑:“阿奶,这是锅,能煮热汤、炒菜,还能烙饼呢!”陈阿奶“哦”了一声,拿篾条敲了敲锅底,铛铛响:“挺结实,挨两棍子都不带变形的。”嘴上嫌弃,眼睛却亮了一下。

    铁牛突然窜过来,把最大那串糖葫芦往阿奶手里塞:“阿奶快尝尝!姐姐买的,这串特地给你留的!”

    陈阿奶接过来,糖衣咔嚓一声脆响。她瞅瞅白一一,又瞅瞅糖葫芦,突然笑骂:“你这丫头,我算是看透了!越不让你花钱,你越变着法儿往外掏!”咬了一口,酸甜的糖渣沾在嘴角,“得,往后老婆子我也学乖了——该闭嘴闭嘴,该吃糖吃糖!”

    白一一眼睛弯成月牙:“对嘛阿奶!你们供我吃穿用度,我要是光受着不回报,那不成白眼狼了?”她指尖轻轻点着锅沿,“人跟人呐,就像这锅和灶——总得你添把柴,我加瓢水,日子才能咕嘟咕嘟滚出滋味来……”

    陈阿奶伸手戳她脑门:“就你歪理多!”戳完却把最后两颗糖葫芦偷偷塞回铁牛手里。

    白一一和王氏商量着再出去一趟,就把自己带来的背篓带上,这趟专门买东西,不带两只小的,也没有什么大件要买,只有一些零零碎碎。

    白一一边逛心里边盘账,原余额六两四钱五十八文,买房置地二两九钱,买铁锅八钱八文,共花三两七钱八文,现余二两七钱五十文。

    风一吹就能倒的老屋,不知道能不能撑到明年春天。四十亩荒地嗷嗷待哺,得在金饰脱手前找个营生。

    时间在追我,白一一心中在呐喊。

    二人逛到哪儿,白一一买到哪儿。

    在肉摊上买了一斤猪板油,四十文。

    在药材摊上如愿买到了一斤白垩,就是生石灰,还有八角、花椒、青椒、桂皮、小茴香、香叶、胡椒、丁香等调料,花了一百五十文。

    路过布摊时,买了二尺纱布,十六文。

    遇到卖陶器,锅碗盆罐,买了两个带盖的小罐子,一个中号陶瓮,四十文。

    又茶叶摊上花出二百文换回四两茶叶时,白一一心头滴出血来:九亩荒地在向我挥手告别。安慰自己都会回来的,心里才又阳光起来。

    米面摊上,她又买了一斗糯米,五十文,本还想买麦子,但王氏说家里有,这个不用买。

    还买了一小坛散酒十五文、一斤盐五十文、一只大木碗十五文、一罐麦芽糖四十文。

    路过首饰胭脂水粉摊子时,白一一大概看了看,大多是银饰,银簪银镯银耳铛,样式简洁素雅,也有木簪、珠花、头绳、发带。对胭脂水粉暂时不感兴趣,就没打开。

    路过笔墨纸砚和书画摊子时,白一一特意留意了一下书籍封面的文字,大多是楷体及类似字体,细分她分不出来。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楷体、繁体,她能看懂。昨日在周里正家看周里正拟契书时,她已为此开心过一次了,只是当时被买田置地的喜悦冲淡了不少。加上刚得的铁锅,她再次感觉一道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向自己缓缓打开。

    “老姐姐,这竹篮装豆腐都不渗水——”说完,陈阿奶凑到妇人跟前,压低嗓门:“回家要是老头问价,你就说赶集捡的!”悄悄又往竹篮里塞了两片青翠的竹叶,“垫蒸屉!炊饼比胖大孙儿的腚还白嫩!”最终,那两鬓花白的妇人笑得满脸喜悦,递上铜板提篮走了。

    等二人回到自家摊位前,这单生意也圆满完成。东西已经卖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个鱼篓和两个笊篱,一家人笑盈盈收摊…

章节目录

逃难来的种田小废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油泼冰美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油泼冰美式并收藏逃难来的种田小废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