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晓得。”白一一指尖拂过官契上的大红官印,“好在是经您手办的,又有阿奶作见证。”她忽然鼻尖发酸——从此再不是无根浮萍了。
陈阿奶笑着戳她额头,白一一这才发现周里正递来块巴掌大的木牌,姓名一栏“伊壹”两个刻字深深凹陷,白一一直勾勾盯着,木牌突然被陈阿奶夺去:“魂儿都被官契勾走啦?”过所牌在手心中拍得啪啪作响,“瞧瞧!身长四尺八寸——还没咱家腌菜缸高呢!”
白一一起身行礼,恭谨道:“蒙周里正不辞辛劳,为小女子奔走周全。里正仁德治村,必能……”
“每月五文钱换新牌。”周里正捋着胡须打断道,“不过你既落了女户…”突然板起脸,“那些漂亮话省省,老夫最烦虚头巴脑的腔调!”
白一一忙正襟危坐,却听里正话锋一转:“但女户的优待你须记牢,”手指在案上画出三道痕,“一不缴绢,二不纳丁,三不抽壮。荒地垦熟前连田赋都免了。”
说着忽然压低声音,“若招赘婿…”,指节叩击桌面“咚咚”直响,“可得擦亮眼,甭管他姓张姓李,田契房契永远姓伊!”
待白一一收好两文手续费找零,正欲起身时,里正突然往她手里塞了把炒豆:“县衙师爷给的,甜得很。”
豆子在掌心滚出个笑脸:
“记住,天水村的豆子——”
“生根发芽时最怕谎话浇。”
“阿正他爹——”邹氏恰巧端着果盘进来,“王家老三来了。”
“今儿真是麻烦里正了,我们刚好也要走了。”陈阿奶这才拎起篮子,一把塞进邹氏手里:“海棠啊,一一丫头特意备的认门礼。这孩子无亲无故的…”
“玉琴嫂子见外了不是?”邹氏接篮子的手比燕子还快,掀开布角又迅速合上,亲热地拉住白一一:“我们家腊梅绣的帕子可好,明儿让她给你送两条去……”
怀里揣着田契地契,白一一心里还是觉得像做梦一样。
手心里捏着二个铜板,盘了盘自己的余额,自由飞翔的意识瞬间又落地了。
昨天买完锅,手上余二两七钱五十文。
买零碎物件支出共六百三十一文,加上阿奶的鸡鸭蛋,十二个鸡蛋,八个鸭蛋,二十八文。
叮咚,您的余额是二两零九十三文。
昨天给了王氏一两请她今天抓药用,不知道够不够。她跟王氏耍赖说,她在药上只有这些了,不够就少抓一两副,她一定会小心,会注意着些,所以少喝一两副药没事…
五副药,一两已是她的极限。
时间在追我,白一一内心在咆哮。
到家,众人各自散开忙碌开来。陈阿奶提着镰刀往后山去,不多时就砍回了几枝青翠的侧柏枝,又在院角架起火堆,取了一捆豆秸,开始烧制草木灰。
铁牛和金花一个提簸箕、一个背背篓,说说笑笑去挖黄土。
白一一则独自钻进柴火杂物间,在昏暗的光线中仔细翻找着。杂物间里积着厚厚的灰尘,白一一踮着脚尖,从一堆破旧家什中挑出几件可用的:一个豁了口的大陶盆,一个带着细纹的稍小陶盆,还有几块碎裂的大缸残片——最难得的是缸底那块竟完好无损。
当然,她还瞧见了水缸后头陈阿奶藏芝麻糖的小罐。
她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这些笨重的物件,刚搬到院中没几步,就被从灶房回来的陈阿奶撞见。
“放着!”陈阿奶二话不说就抢过了活儿计:“身子还没好就要搬重物,棺材铺给你发请帖了啊?!”
白一一乐得直笑。
陈阿麻利地清洗着大陶盆,舀了满满一盆清水。
白一一从灶间转出来时,手里捧着集市上新买的木碗和盐罐。她将空木碗轻轻放入水中,待它稳稳浮起后取出,在碗壁的水痕处刻下一道印记。
接着把盐罐里的粗盐全部倒入木碗,仔细摇平表面,再次将碗放入水中。待木碗第二次平衡后,她又在水痕上方刻下第二道印记,还在两道刻痕之间加了一道短痕。
“成了。”白一一满意地看着这个简易的称重碗,心里盘算着:只要那盐贩没克扣太多,这个法子应该能估摸个大概。眼下做吃食有个参考就够用了,等日后宽裕了,定要置办杆正经的秤。
白一一又又又没打着火,最后还是铁牛拿细木枝借的院里的火。将陈阿奶砍回的两小枝侧柏枝放进锅中,丢入一把花椒和一把茶叶,加水煮沸。
本应熬煮二十分钟,但具体煮了多久,白一一不知道。只能从水位、香气、料水颜色来大致判断,白一一心中苦涩,做吃食计时也是个大问题,不然只能全靠经验累积。不知道这时代日晷被发明出来没有?白一一心思又飘远……
白一一舀起最后一勺料水,琥珀色的汁液在笊篱上淅淅沥沥。
端着陶盆出来时,筛好的草木灰和黄土堆成个两个小丘。院里空无一人,静得出奇,只有一个新添的鸡蛋篮子在晒太阳,里头十来个蛋还沾着鸡窝里的草屑。
院门“吱呀”一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
铁牛和金花像两只受惊的兔子,从树后探出头来。
“姐姐!”金花扑过来时,辫梢还粘着几根鸡毛,“我们没偷看!真的!”小丫头眼睛瞪得圆溜溜,活像篮子里那些鸡蛋。
铁牛搓着衣角支吾:“阿奶说…说…”男孩突然挺直腰板,学起陈阿奶的腔调:““吃食方子比祖坟还金贵!””
白一一蹲下身,平视着两个孩子:“那阿奶有没有说——”突然从袖中变出两枚竹戒指,“帮工的人能分糖吃?”
两小只的眼睛顿时比糖还亮。
铁牛咽着口水挣扎:“可...可阿娘...”
“你阿娘只说不让偷看,”白一一眨眨眼,“没说不能正大光明地学呀!”
金花突然扯下头绳,小脸绷得严肃:“我们发誓!”红头绳在门环上绕了三圈,“要是说出去,就...就让村东头刘爷爷家的黄狗叼走我的新鞋!"
铁牛更狠:“说出去我这辈子只能吃阿奶做的猪下水!”说完突然捂住嘴,惊恐地望向灶屋方向——阿奶做的猪下水可是能当毒器使的。
“那这个先收好,”白一一在每人手心里放了一枚竹戒指,“这是契,等过几天我有糖了,你们可以拿这个契找我换糖吃。”
两小只闪着亮晶晶的眼睛点头。栓门闩的架势,活像在关城门。铁牛甚至搬来磨刀石抵住门板:“这样连阿奶都进不来!”金花已经撸起袖子,露出藕节似的小胳膊:“姐姐快教我!”
大缸底部先倒入料水,白一一手腕一翻,二两生石灰簌簌落入。霎时间,水面翻腾如沸,气泡咕嘟咕嘟地炸开,蒸腾起白茫茫的热雾。两小只瞪大了眼睛,踮着脚想凑近看,被她一把拦住:“现在可不能靠近,这热气能烫掉皮哩!”
她抄起两根木枝,缓缓搅动缸中浑水。待那股灼人的热气渐渐散去,再撒入两勺粗盐,舀上满满几瓢草木灰,搅和成浓稠的泥浆。鸡鸭蛋不必洗,直接往泥里一滚,再搁到垫着草木灰的破缸碎片上。两小只得了差事,忙不迭地帮忙滚蛋,不一会儿便沾了满手灰泥,倒像两只小花猫,乐得咯咯直笑。
黄泥版的另有一番讲究——料泥里掺了细黄土,外层再裹上金灿灿的谷壳。二十八个鸡蛋,二十五个鸭蛋,各色做了一半,泥料竟用得刚刚好,半点儿没浪费。
白一一将蛋按种类排好,中间用豆秸隔开,齐齐码进新买的陶瓮里。瓮口塞紧豆秸,再糊上一层黄泥封严实。“好啦,得等上二十天才能开封。”她瞧着两小只的花脸,忍俊不禁:“快去洗洗,活像灶王爷跟前的童子了!”
收拾完院子,两小只急不可耐地拉开院门,一左一右拽着她的衣角:“姐姐,那‘水晶松花蛋’当真好吃?比糖糕还香吗?”
“到时候你们亲自尝尝,不就知道了?”
“我们也能吃?”
“自然能,这可是你们亲手裹的……”
正说笑着,王氏端着洗衣盆跨进院门。两小只顿时如惊雀般散开,却还不忘回头冲白一一挤眼睛,小嘴一张一合地比着口型:“保——密——”那副煞有介事的模样,逗得她笑弯了腰。
可没过多久,她就笑不出来了。
王氏从屋里取出五副药包,药材沉甸甸压在心头,“七百五十文。”白一一听见铜钱在哭泣的声响。
叮咚——您的余额一两三钱四十三文。
待算清小花儿家三十四文、淑娘家十六文的蛋钱,托王氏转交后,叮咚——您的余额一两二钱九十三文。
白一一盯着院角那堆陶瓮碎片发呆。老屋荒地,此刻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孩,啼哭声犹在耳畔撕扯。皮蛋至少要等二十日,若要褪尽石灰味,还得再晾上十天。生石灰用不了几次,花椒上次买的也不多,收蛋要钱,买瓮要钱……
“在想什么?”王氏温软的嗓音拂过耳畔。
她摩挲着陶瓮粗糙的边沿,忽然抬头:“婶子,村里可有手艺好的木匠?”
陈阿奶笑着戳她额头,白一一这才发现周里正递来块巴掌大的木牌,姓名一栏“伊壹”两个刻字深深凹陷,白一一直勾勾盯着,木牌突然被陈阿奶夺去:“魂儿都被官契勾走啦?”过所牌在手心中拍得啪啪作响,“瞧瞧!身长四尺八寸——还没咱家腌菜缸高呢!”
白一一起身行礼,恭谨道:“蒙周里正不辞辛劳,为小女子奔走周全。里正仁德治村,必能……”
“每月五文钱换新牌。”周里正捋着胡须打断道,“不过你既落了女户…”突然板起脸,“那些漂亮话省省,老夫最烦虚头巴脑的腔调!”
白一一忙正襟危坐,却听里正话锋一转:“但女户的优待你须记牢,”手指在案上画出三道痕,“一不缴绢,二不纳丁,三不抽壮。荒地垦熟前连田赋都免了。”
说着忽然压低声音,“若招赘婿…”,指节叩击桌面“咚咚”直响,“可得擦亮眼,甭管他姓张姓李,田契房契永远姓伊!”
待白一一收好两文手续费找零,正欲起身时,里正突然往她手里塞了把炒豆:“县衙师爷给的,甜得很。”
豆子在掌心滚出个笑脸:
“记住,天水村的豆子——”
“生根发芽时最怕谎话浇。”
“阿正他爹——”邹氏恰巧端着果盘进来,“王家老三来了。”
“今儿真是麻烦里正了,我们刚好也要走了。”陈阿奶这才拎起篮子,一把塞进邹氏手里:“海棠啊,一一丫头特意备的认门礼。这孩子无亲无故的…”
“玉琴嫂子见外了不是?”邹氏接篮子的手比燕子还快,掀开布角又迅速合上,亲热地拉住白一一:“我们家腊梅绣的帕子可好,明儿让她给你送两条去……”
怀里揣着田契地契,白一一心里还是觉得像做梦一样。
手心里捏着二个铜板,盘了盘自己的余额,自由飞翔的意识瞬间又落地了。
昨天买完锅,手上余二两七钱五十文。
买零碎物件支出共六百三十一文,加上阿奶的鸡鸭蛋,十二个鸡蛋,八个鸭蛋,二十八文。
叮咚,您的余额是二两零九十三文。
昨天给了王氏一两请她今天抓药用,不知道够不够。她跟王氏耍赖说,她在药上只有这些了,不够就少抓一两副,她一定会小心,会注意着些,所以少喝一两副药没事…
五副药,一两已是她的极限。
时间在追我,白一一内心在咆哮。
到家,众人各自散开忙碌开来。陈阿奶提着镰刀往后山去,不多时就砍回了几枝青翠的侧柏枝,又在院角架起火堆,取了一捆豆秸,开始烧制草木灰。
铁牛和金花一个提簸箕、一个背背篓,说说笑笑去挖黄土。
白一一则独自钻进柴火杂物间,在昏暗的光线中仔细翻找着。杂物间里积着厚厚的灰尘,白一一踮着脚尖,从一堆破旧家什中挑出几件可用的:一个豁了口的大陶盆,一个带着细纹的稍小陶盆,还有几块碎裂的大缸残片——最难得的是缸底那块竟完好无损。
当然,她还瞧见了水缸后头陈阿奶藏芝麻糖的小罐。
她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这些笨重的物件,刚搬到院中没几步,就被从灶房回来的陈阿奶撞见。
“放着!”陈阿奶二话不说就抢过了活儿计:“身子还没好就要搬重物,棺材铺给你发请帖了啊?!”
白一一乐得直笑。
陈阿麻利地清洗着大陶盆,舀了满满一盆清水。
白一一从灶间转出来时,手里捧着集市上新买的木碗和盐罐。她将空木碗轻轻放入水中,待它稳稳浮起后取出,在碗壁的水痕处刻下一道印记。
接着把盐罐里的粗盐全部倒入木碗,仔细摇平表面,再次将碗放入水中。待木碗第二次平衡后,她又在水痕上方刻下第二道印记,还在两道刻痕之间加了一道短痕。
“成了。”白一一满意地看着这个简易的称重碗,心里盘算着:只要那盐贩没克扣太多,这个法子应该能估摸个大概。眼下做吃食有个参考就够用了,等日后宽裕了,定要置办杆正经的秤。
白一一又又又没打着火,最后还是铁牛拿细木枝借的院里的火。将陈阿奶砍回的两小枝侧柏枝放进锅中,丢入一把花椒和一把茶叶,加水煮沸。
本应熬煮二十分钟,但具体煮了多久,白一一不知道。只能从水位、香气、料水颜色来大致判断,白一一心中苦涩,做吃食计时也是个大问题,不然只能全靠经验累积。不知道这时代日晷被发明出来没有?白一一心思又飘远……
白一一舀起最后一勺料水,琥珀色的汁液在笊篱上淅淅沥沥。
端着陶盆出来时,筛好的草木灰和黄土堆成个两个小丘。院里空无一人,静得出奇,只有一个新添的鸡蛋篮子在晒太阳,里头十来个蛋还沾着鸡窝里的草屑。
院门“吱呀”一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
铁牛和金花像两只受惊的兔子,从树后探出头来。
“姐姐!”金花扑过来时,辫梢还粘着几根鸡毛,“我们没偷看!真的!”小丫头眼睛瞪得圆溜溜,活像篮子里那些鸡蛋。
铁牛搓着衣角支吾:“阿奶说…说…”男孩突然挺直腰板,学起陈阿奶的腔调:““吃食方子比祖坟还金贵!””
白一一蹲下身,平视着两个孩子:“那阿奶有没有说——”突然从袖中变出两枚竹戒指,“帮工的人能分糖吃?”
两小只的眼睛顿时比糖还亮。
铁牛咽着口水挣扎:“可...可阿娘...”
“你阿娘只说不让偷看,”白一一眨眨眼,“没说不能正大光明地学呀!”
金花突然扯下头绳,小脸绷得严肃:“我们发誓!”红头绳在门环上绕了三圈,“要是说出去,就...就让村东头刘爷爷家的黄狗叼走我的新鞋!"
铁牛更狠:“说出去我这辈子只能吃阿奶做的猪下水!”说完突然捂住嘴,惊恐地望向灶屋方向——阿奶做的猪下水可是能当毒器使的。
“那这个先收好,”白一一在每人手心里放了一枚竹戒指,“这是契,等过几天我有糖了,你们可以拿这个契找我换糖吃。”
两小只闪着亮晶晶的眼睛点头。栓门闩的架势,活像在关城门。铁牛甚至搬来磨刀石抵住门板:“这样连阿奶都进不来!”金花已经撸起袖子,露出藕节似的小胳膊:“姐姐快教我!”
大缸底部先倒入料水,白一一手腕一翻,二两生石灰簌簌落入。霎时间,水面翻腾如沸,气泡咕嘟咕嘟地炸开,蒸腾起白茫茫的热雾。两小只瞪大了眼睛,踮着脚想凑近看,被她一把拦住:“现在可不能靠近,这热气能烫掉皮哩!”
她抄起两根木枝,缓缓搅动缸中浑水。待那股灼人的热气渐渐散去,再撒入两勺粗盐,舀上满满几瓢草木灰,搅和成浓稠的泥浆。鸡鸭蛋不必洗,直接往泥里一滚,再搁到垫着草木灰的破缸碎片上。两小只得了差事,忙不迭地帮忙滚蛋,不一会儿便沾了满手灰泥,倒像两只小花猫,乐得咯咯直笑。
黄泥版的另有一番讲究——料泥里掺了细黄土,外层再裹上金灿灿的谷壳。二十八个鸡蛋,二十五个鸭蛋,各色做了一半,泥料竟用得刚刚好,半点儿没浪费。
白一一将蛋按种类排好,中间用豆秸隔开,齐齐码进新买的陶瓮里。瓮口塞紧豆秸,再糊上一层黄泥封严实。“好啦,得等上二十天才能开封。”她瞧着两小只的花脸,忍俊不禁:“快去洗洗,活像灶王爷跟前的童子了!”
收拾完院子,两小只急不可耐地拉开院门,一左一右拽着她的衣角:“姐姐,那‘水晶松花蛋’当真好吃?比糖糕还香吗?”
“到时候你们亲自尝尝,不就知道了?”
“我们也能吃?”
“自然能,这可是你们亲手裹的……”
正说笑着,王氏端着洗衣盆跨进院门。两小只顿时如惊雀般散开,却还不忘回头冲白一一挤眼睛,小嘴一张一合地比着口型:“保——密——”那副煞有介事的模样,逗得她笑弯了腰。
可没过多久,她就笑不出来了。
王氏从屋里取出五副药包,药材沉甸甸压在心头,“七百五十文。”白一一听见铜钱在哭泣的声响。
叮咚——您的余额一两三钱四十三文。
待算清小花儿家三十四文、淑娘家十六文的蛋钱,托王氏转交后,叮咚——您的余额一两二钱九十三文。
白一一盯着院角那堆陶瓮碎片发呆。老屋荒地,此刻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孩,啼哭声犹在耳畔撕扯。皮蛋至少要等二十日,若要褪尽石灰味,还得再晾上十天。生石灰用不了几次,花椒上次买的也不多,收蛋要钱,买瓮要钱……
“在想什么?”王氏温软的嗓音拂过耳畔。
她摩挲着陶瓮粗糙的边沿,忽然抬头:“婶子,村里可有手艺好的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