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昭明下了马,将鞭子丢给侍从。抬头望去,院落围墙之内,林木森森,小楼掩映。他一步跨了进去,穿山拂水,一路朝小楼而去。
这是靠近隆庆巷的一座园林。今日之约,定在了这里。
博彤凭窗而望,楼间脚步声匆匆响起,在庾昭明出现的那一刻,博彤转身看过来。衣带飘飞,她一半身姿淹没在光线照耀不到的暗色里,而面容明亮,仿佛清寒冷寂山谷里独独开放的一朵花。
庾昭明慢下脚步,站在楼梯口。
博彤又转过脸去,她不想看到他。庾昭明终于提步走了过来,站在博彤的身后。他并不说话,只是伸手抱住了博彤。
博彤挣扎起来,并不发一丝声音,只是手脚用力的想挣脱开。然而庾昭明紧紧抱住她。男子的力气多么大,博彤如何挣脱得开?她气急,一口咬在庾昭明的肩膀上。
痛自然是痛的,然而庾昭明并不说一句话,只是一手捏住博彤的下颌,低头吻了上去。渐渐的,双手为捧,他捧住博彤的脸,辗转反侧,珍而重之。
任何情人间的猜忌和疑惑都需要有激烈的爱来予以回应。博彤的心终于安定下来,终于可以好好来算这一笔账。
“为何不给我回信?”
“回了。”
回了?那么与虢家婚约之事有结果了 ......
庾昭明将博彤揽进怀里,闻着她身上的馨香,声音半是沉郁:“与虢家的婚事,我避不开。”
博彤其实早猜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她没有落泪,她从不肯落泪。
“父王说,身为高昌大王子,我该成婚了。若按我的意思,我只想娶你。”庾昭明向来不爱解释,但这回他向博彤解释道。
博彤靠在庾昭明怀里,良久没有说话。好一时,她才直起身:“那现在怎么办呢?我无法嫁给你,看来只能再想办法。”
庾昭明一把抱紧博彤:“我不想你嫁给别人。”
博彤呵了一声,斜睨了庾昭明一眼:“难道你有办法娶我?”
庾昭明确实在想,且模糊想出了一条路。他说出了他的打算,一个颇有些复杂的计划。
然而博彤听完,当即道:“我不会顶着任何其他身份,冒着他人名讳嫁给你。要嫁,我只会以博彤的身份嫁给你。”
这是她的骄傲之所在。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有这种可能,庾昭明现在就会娶他,但是他没有如此说。是他想要博彤,困难自然也该由他来解决。
他道了声“好”。
然而博彤想想还是极不舒服,她威胁道:“我可不会长长久久的等下去。所以你要快点想办法。不然,左右是嫁人,嫁给旁人我也不是不可以。”
庾昭明面上带了点轻笑。他盯着博彤并不说话,却忽然握住博彤的手腕,低头又重重吻了下去。
耳鬓厮磨,缱绻缠绵。
不过,他们似乎都忘了一件事:就算庾昭明真的想出了其他办法娶了博彤,他也无法给予正妃之位。
这一点,庾昭明没有说,博彤也没有问。
晚间博夫人去看博彤,询问今日见面情况。博彤没有多说,只说要把自家院子清出来,她“要在都护城多住一段日子”。
博夫人笑而不语。
半个月后,自宫城出来了一列仪仗队。鼓乐对在前,禁军前后执仗,一队队黄门手捧锦盒宝器,王室钦点婚礼特使乘坐辂车,出宫城,向延庆巷而去。
今日,是高昌王委托特使为大王子庾昭明代行纳采之礼的日子,高昌王族庾氏为大王子庾昭明聘虢氏小娘子虢丹,为大王子妃。
庾昭明将何罗自照城寄回的书信看了两遍,然后揣着信去见父亲。他刚出来,便见到高盛宫殿前使前来宣召:高昌王召见大王子庾昭明。
庾昭明于是随宫使一道前往高盛宫。在书房内,他拜见了父王。高昌王命他起身,将手中的信件递给了庾昭明。
庾昭明接在手上看了起来。
父子二人神色皆一如既往,前番那种剑拔弩张早已消弭,庾昭明脸上没有任何尴尬和歉意,高昌王也不需要庾昭明一再向自己低头。做儿子的向老子表示了臣服,一次已然足够。
高昌王递给庾昭明的,是张昙寄自照城的信。
庾昭明看过一回,将他收到的来自何罗的信也呈给了父王。
两封信里,都提到了那焉耆商人武钲因得罪婆罗门教,梭巡不敢回家之事。高昌王尤其注意到张昙提到武钲让他们自行过葱岭,入焉耆之事。
“这个武钲,恐怕想法并不简单。”在商议之初,丝毫不提自己不能回国之事,等到照城才合盘托出,令张昙骑虎难下,这令高昌王不喜,认为他行事阴暗鬼祟。
“当初应该再多给些人给她。”高昌王颇有些后悔。
然而此时后悔也无用。庾昭明劝了两句:张昙并非孤身一人,身边既有何罗,彭重等人,又有自家积年老铺头,那叫武钲的即使再心思鬼蜮,料也无法伤昙儿分毫。
高昌王沉思了一回,又看了看张昙的信,注意到了那个武钲不敢回焉耆的原因,“未想到婆罗门教在焉耆的势力竟如此之大。”
想起先前推行的对国内婆罗门教严加管控之举,此时对比信件来看,不由更觉出这举措的未雨绸缪与应当应分来。
庾昭明没有任何邀功之貌,只是将何罗的信又拿了出来,“何罗的信里,还提到了一件事,他们在照城遇到了武威郡守的二公子,梁守常。”
梁守常不是参加完捷尔金节后就回去了吗,如何跑去了那么远?
庾昭明解释了一番:当初梁守常走时,即说过他并不想立即回家,而是要继续游历西域。只是未想到他竟然跑去了照城。
到了照城,也没有和张昙他们一道入焉耆,而是同那武钲一道绕道继续西行。过了曹国,是荒芜的草原和游离不定的乌孙人.....
这就是庾昭明携带信来见父亲的缘由:是否需要将梁守常之事通告曹国,让他们多加留意保护?
高昌王看闻言了大儿一眼,又看了一回何罗的信,问若依你的看法该如何做?
父王的神色很是平淡,但庾昭明恍然知道自己刚刚的话不该说出口。
他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他与梁守常私交不错,而梁守常又是武威郡守的儿子,不论从私从公,他觉得都该为梁守常的平安出一份心。
然而父王如此神色,显然是不赞同自己的想法。
庾昭明设想着父王不赞同的原因:是不想让曹国接触梁守常,还是为了避免激怒曹国?毕竟,张昙回程时还要经过曹国。
自十数年前曹国与焉耆一战之后,为表明北道各国同仇敌忾,各国签署了一份盟约,表明在焉耆事务上该进退一致。基于这份盟约,曹国限制焉耆商人东出,各国也该立场一致。
虽然张昙一行中有焉耆人之事即使暴露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这种公然的违背还是该尽量低调。
只是,“儿子原以为,武威郡守对我国更为重要。”他说了自己的想法。
“北道各国难道对我们不重要?”高昌王反问道。
庾昭明没有说话。
说来,高昌国的地位位置,真可称得一声承西接东。自西域而来的各类商贾和货物需要经过高昌向东土而去,而东土也需要通过高昌保持对西域的接触和了解。
外人或许都要赞一声高昌的位置得天独厚,但只有高昌王廷知道,他们处在这个位置上,有多么考验执国者的平衡能力。尤其,高昌还想保持一种独立地位。
“我们与武威虽近,但我们的根基在西域。”高昌王向庾昭明道。这是必须一再强调,牢记于心的事。
身旁有东土这样的庞然大物,既要恭敬,又要远离。恭敬是为了和平共处,免遭战乱。远离是为了保持独立,不让高昌乃至整个西域变为东土的附庸。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浅薄者或许以为高昌不过是凭借东土威名在西域狐假虎威,但这不是高昌王的本意。他之所以这么做,长远来看,还是为了整个西域。
“不论什么事,在劳动人之前,都该掂量掂量自己对那个人的影响力。若影响力不够,冒然要求,恐怕需要先花费数倍精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得不偿失。劳动一人如此,劳动一国更加。”
若为了梁守常冒然向曹国提出要去,曹国一旦置之不理,尴尬的就是高昌。高昌若是沉默,将招致曹国的进一步看轻;高昌若不打算沉默,则必然要动用手段迫使曹国答应。
到那时,不仅得不偿失,更大大有损高昌一贯在北道各国面前竭力保持的形象和地位。
庾昭明知道父王说得有道理,可是,入朝讲学的李大家,近日提出要返回东土。
李大家入高昌讲学已逾三月,原本一个月前就提出要回去,但庾昭明和崇文馆都再三挽留,盛情难却之下,李大家于是又多留了一个月。但如今天气渐渐转寒,实在不能再留了。
当初李大家入朝,是庾昭明亲自前往武威相请。如今李大家要回去,庾昭明自然也该至少送到武威,尤其他如今还做了李大家的弟子。
去了武威,则必然要问一问梁守常的近况。
刚刚给儿子上了这半天课,现在到了该检验成果的时刻了。高昌王歪在靠枕上,询问庾昭明的打算。
庾昭明沉吟一时,最终道:“如今已入秋,不知何时就会下雪。若梁二公子仍未归家,梁郡守恐怕会安排人入西域沿路搜寻。若果然如此,我建议我们助以一臂之力。”
“我刚刚的话你没有听进去?”高昌王目光淡淡瞥向庾昭明。
有一种压力在庾昭明的心间盘桓,他默了一时,终于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判断:“儿子听进去了。但思考之后,仍觉得应该如此。”
“好!”高昌王真正高兴起来。
确实是值得高兴的,在经历反对之后,在听了自己的讲授之后,庾昭明还能摒除情绪,抗住压力,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顺从谄媚,这样坚定的心性和品质如何能不令人高兴?!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政者对任何建议都要秉持独立的判断能力,就事论事,而不能一味顺从情绪和压力。你刚刚做得很好。”
庾昭明起身,拱手谢过父王夸赞。
“到了武威,去看看那梁二公子回去了没有。”高昌王道,说着又命庾昭明去准备,他要以国礼为李大家送行。
庾昭明应了。这时已是傍晚时分,大监见父子二人话告一段落,便躬身进来,报后殿派了人来请高昌王回去用膳。
政务不忙的时候,高昌王总是回后殿和博王后及两个孩子一起用晚膳。
庾昭明站了起来,拱手告退。
高昌王也起身,拍了拍儿子的臂膀,说了声好好回去,早点吃饭。庾昭明点头,退了出去。
这是靠近隆庆巷的一座园林。今日之约,定在了这里。
博彤凭窗而望,楼间脚步声匆匆响起,在庾昭明出现的那一刻,博彤转身看过来。衣带飘飞,她一半身姿淹没在光线照耀不到的暗色里,而面容明亮,仿佛清寒冷寂山谷里独独开放的一朵花。
庾昭明慢下脚步,站在楼梯口。
博彤又转过脸去,她不想看到他。庾昭明终于提步走了过来,站在博彤的身后。他并不说话,只是伸手抱住了博彤。
博彤挣扎起来,并不发一丝声音,只是手脚用力的想挣脱开。然而庾昭明紧紧抱住她。男子的力气多么大,博彤如何挣脱得开?她气急,一口咬在庾昭明的肩膀上。
痛自然是痛的,然而庾昭明并不说一句话,只是一手捏住博彤的下颌,低头吻了上去。渐渐的,双手为捧,他捧住博彤的脸,辗转反侧,珍而重之。
任何情人间的猜忌和疑惑都需要有激烈的爱来予以回应。博彤的心终于安定下来,终于可以好好来算这一笔账。
“为何不给我回信?”
“回了。”
回了?那么与虢家婚约之事有结果了 ......
庾昭明将博彤揽进怀里,闻着她身上的馨香,声音半是沉郁:“与虢家的婚事,我避不开。”
博彤其实早猜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她没有落泪,她从不肯落泪。
“父王说,身为高昌大王子,我该成婚了。若按我的意思,我只想娶你。”庾昭明向来不爱解释,但这回他向博彤解释道。
博彤靠在庾昭明怀里,良久没有说话。好一时,她才直起身:“那现在怎么办呢?我无法嫁给你,看来只能再想办法。”
庾昭明一把抱紧博彤:“我不想你嫁给别人。”
博彤呵了一声,斜睨了庾昭明一眼:“难道你有办法娶我?”
庾昭明确实在想,且模糊想出了一条路。他说出了他的打算,一个颇有些复杂的计划。
然而博彤听完,当即道:“我不会顶着任何其他身份,冒着他人名讳嫁给你。要嫁,我只会以博彤的身份嫁给你。”
这是她的骄傲之所在。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有这种可能,庾昭明现在就会娶他,但是他没有如此说。是他想要博彤,困难自然也该由他来解决。
他道了声“好”。
然而博彤想想还是极不舒服,她威胁道:“我可不会长长久久的等下去。所以你要快点想办法。不然,左右是嫁人,嫁给旁人我也不是不可以。”
庾昭明面上带了点轻笑。他盯着博彤并不说话,却忽然握住博彤的手腕,低头又重重吻了下去。
耳鬓厮磨,缱绻缠绵。
不过,他们似乎都忘了一件事:就算庾昭明真的想出了其他办法娶了博彤,他也无法给予正妃之位。
这一点,庾昭明没有说,博彤也没有问。
晚间博夫人去看博彤,询问今日见面情况。博彤没有多说,只说要把自家院子清出来,她“要在都护城多住一段日子”。
博夫人笑而不语。
半个月后,自宫城出来了一列仪仗队。鼓乐对在前,禁军前后执仗,一队队黄门手捧锦盒宝器,王室钦点婚礼特使乘坐辂车,出宫城,向延庆巷而去。
今日,是高昌王委托特使为大王子庾昭明代行纳采之礼的日子,高昌王族庾氏为大王子庾昭明聘虢氏小娘子虢丹,为大王子妃。
庾昭明将何罗自照城寄回的书信看了两遍,然后揣着信去见父亲。他刚出来,便见到高盛宫殿前使前来宣召:高昌王召见大王子庾昭明。
庾昭明于是随宫使一道前往高盛宫。在书房内,他拜见了父王。高昌王命他起身,将手中的信件递给了庾昭明。
庾昭明接在手上看了起来。
父子二人神色皆一如既往,前番那种剑拔弩张早已消弭,庾昭明脸上没有任何尴尬和歉意,高昌王也不需要庾昭明一再向自己低头。做儿子的向老子表示了臣服,一次已然足够。
高昌王递给庾昭明的,是张昙寄自照城的信。
庾昭明看过一回,将他收到的来自何罗的信也呈给了父王。
两封信里,都提到了那焉耆商人武钲因得罪婆罗门教,梭巡不敢回家之事。高昌王尤其注意到张昙提到武钲让他们自行过葱岭,入焉耆之事。
“这个武钲,恐怕想法并不简单。”在商议之初,丝毫不提自己不能回国之事,等到照城才合盘托出,令张昙骑虎难下,这令高昌王不喜,认为他行事阴暗鬼祟。
“当初应该再多给些人给她。”高昌王颇有些后悔。
然而此时后悔也无用。庾昭明劝了两句:张昙并非孤身一人,身边既有何罗,彭重等人,又有自家积年老铺头,那叫武钲的即使再心思鬼蜮,料也无法伤昙儿分毫。
高昌王沉思了一回,又看了看张昙的信,注意到了那个武钲不敢回焉耆的原因,“未想到婆罗门教在焉耆的势力竟如此之大。”
想起先前推行的对国内婆罗门教严加管控之举,此时对比信件来看,不由更觉出这举措的未雨绸缪与应当应分来。
庾昭明没有任何邀功之貌,只是将何罗的信又拿了出来,“何罗的信里,还提到了一件事,他们在照城遇到了武威郡守的二公子,梁守常。”
梁守常不是参加完捷尔金节后就回去了吗,如何跑去了那么远?
庾昭明解释了一番:当初梁守常走时,即说过他并不想立即回家,而是要继续游历西域。只是未想到他竟然跑去了照城。
到了照城,也没有和张昙他们一道入焉耆,而是同那武钲一道绕道继续西行。过了曹国,是荒芜的草原和游离不定的乌孙人.....
这就是庾昭明携带信来见父亲的缘由:是否需要将梁守常之事通告曹国,让他们多加留意保护?
高昌王看闻言了大儿一眼,又看了一回何罗的信,问若依你的看法该如何做?
父王的神色很是平淡,但庾昭明恍然知道自己刚刚的话不该说出口。
他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他与梁守常私交不错,而梁守常又是武威郡守的儿子,不论从私从公,他觉得都该为梁守常的平安出一份心。
然而父王如此神色,显然是不赞同自己的想法。
庾昭明设想着父王不赞同的原因:是不想让曹国接触梁守常,还是为了避免激怒曹国?毕竟,张昙回程时还要经过曹国。
自十数年前曹国与焉耆一战之后,为表明北道各国同仇敌忾,各国签署了一份盟约,表明在焉耆事务上该进退一致。基于这份盟约,曹国限制焉耆商人东出,各国也该立场一致。
虽然张昙一行中有焉耆人之事即使暴露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这种公然的违背还是该尽量低调。
只是,“儿子原以为,武威郡守对我国更为重要。”他说了自己的想法。
“北道各国难道对我们不重要?”高昌王反问道。
庾昭明没有说话。
说来,高昌国的地位位置,真可称得一声承西接东。自西域而来的各类商贾和货物需要经过高昌向东土而去,而东土也需要通过高昌保持对西域的接触和了解。
外人或许都要赞一声高昌的位置得天独厚,但只有高昌王廷知道,他们处在这个位置上,有多么考验执国者的平衡能力。尤其,高昌还想保持一种独立地位。
“我们与武威虽近,但我们的根基在西域。”高昌王向庾昭明道。这是必须一再强调,牢记于心的事。
身旁有东土这样的庞然大物,既要恭敬,又要远离。恭敬是为了和平共处,免遭战乱。远离是为了保持独立,不让高昌乃至整个西域变为东土的附庸。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浅薄者或许以为高昌不过是凭借东土威名在西域狐假虎威,但这不是高昌王的本意。他之所以这么做,长远来看,还是为了整个西域。
“不论什么事,在劳动人之前,都该掂量掂量自己对那个人的影响力。若影响力不够,冒然要求,恐怕需要先花费数倍精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得不偿失。劳动一人如此,劳动一国更加。”
若为了梁守常冒然向曹国提出要去,曹国一旦置之不理,尴尬的就是高昌。高昌若是沉默,将招致曹国的进一步看轻;高昌若不打算沉默,则必然要动用手段迫使曹国答应。
到那时,不仅得不偿失,更大大有损高昌一贯在北道各国面前竭力保持的形象和地位。
庾昭明知道父王说得有道理,可是,入朝讲学的李大家,近日提出要返回东土。
李大家入高昌讲学已逾三月,原本一个月前就提出要回去,但庾昭明和崇文馆都再三挽留,盛情难却之下,李大家于是又多留了一个月。但如今天气渐渐转寒,实在不能再留了。
当初李大家入朝,是庾昭明亲自前往武威相请。如今李大家要回去,庾昭明自然也该至少送到武威,尤其他如今还做了李大家的弟子。
去了武威,则必然要问一问梁守常的近况。
刚刚给儿子上了这半天课,现在到了该检验成果的时刻了。高昌王歪在靠枕上,询问庾昭明的打算。
庾昭明沉吟一时,最终道:“如今已入秋,不知何时就会下雪。若梁二公子仍未归家,梁郡守恐怕会安排人入西域沿路搜寻。若果然如此,我建议我们助以一臂之力。”
“我刚刚的话你没有听进去?”高昌王目光淡淡瞥向庾昭明。
有一种压力在庾昭明的心间盘桓,他默了一时,终于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判断:“儿子听进去了。但思考之后,仍觉得应该如此。”
“好!”高昌王真正高兴起来。
确实是值得高兴的,在经历反对之后,在听了自己的讲授之后,庾昭明还能摒除情绪,抗住压力,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顺从谄媚,这样坚定的心性和品质如何能不令人高兴?!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政者对任何建议都要秉持独立的判断能力,就事论事,而不能一味顺从情绪和压力。你刚刚做得很好。”
庾昭明起身,拱手谢过父王夸赞。
“到了武威,去看看那梁二公子回去了没有。”高昌王道,说着又命庾昭明去准备,他要以国礼为李大家送行。
庾昭明应了。这时已是傍晚时分,大监见父子二人话告一段落,便躬身进来,报后殿派了人来请高昌王回去用膳。
政务不忙的时候,高昌王总是回后殿和博王后及两个孩子一起用晚膳。
庾昭明站了起来,拱手告退。
高昌王也起身,拍了拍儿子的臂膀,说了声好好回去,早点吃饭。庾昭明点头,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