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上课
周一上午有两门课: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两个班一起上大课。
下午是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下午的课是小班课。
教古代文学课的是王鸿儒教授,一个五十多岁的干瘦老头儿,一身五六成新的蓝色便装,戴着眼镜,在国内很有名气。老爷子拿起点名册:“今天第一次课,咱们互相认识下。以后上课主要靠自觉。”
“我现在开始点名:余苒!”
余苒站起来答到。
王教授仔细打量了下她:“你就是余苒啊!”
余苒点头。
王教授:“不错。”
王教授:“咱们继续,王珂,。。。。。。”
王教授一一点名,时不时的停下来问个问题。
王教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讲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指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文学呢?是上古时期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这段时间的中华民族的文学发展史,或者这段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先讲讲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王教授侃侃道来,在他的描述中,上古时期的大神们---盘古,帝俊,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一一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两节课,余苒听的如醉如痴,感觉真过瘾,这就是大师风范啊!然后大师一句“本周作业”惊醒梦中人,“选位大神写篇小论文,3000到5000字。”教授施施然走出教室,身后一片哀嚎声。“小样,以为上大学就不用写作业了,想的美!”
后两节是现代文学,班主任的课。班主任讲课是另一种风格。风趣幽默,讲起那些文学作品,如数家珍,稍微走神都会觉得内疚,是罪过。幸好幸好,班主任手下留情,这周没有留作业
下了课余苒和于安娜拿着饭盆去了三食堂,排队买饭的人不少,但速度也很快,很快就轮到余苒。余苒要了一个蒜苗炒肉,一个白菜豆腐,二两米饭。只有两个饭盆,米饭放到了蒜苗炒肉里。余苒和于安娜找到空位置坐下,余苒尝了尝蒜苗炒肉、白菜豆腐,比不上饭馆里的菜,但也还能吃。于安娜买了酸辣土豆丝、芹菜炒肉。
巧的是,余苒吃完饭,在三食堂门口遇到了马远志,两人交换住宿信息,马远志告诉余苒他住男生1号楼312宿舍,有事去那儿找他。余苒也告诉他自己住女生2号楼,218室,一般中午都在。马远志告诉她一个重要消息,周日一中校友要在清大聚聚,九点钟在清大校门口集合。清大就在对面,两人约定8:50在校门口见。
余苒和于安娜回了宿舍,爬到床上躺下,很快就睡了过去,学生狗,伤不起啊。一点零五分,两人起床,洗了洗脸,接着去一教上英语课了。
英语老师姓何,叫何馨,是位三十来岁的女老师,皮肤白皙,身材苗条,穿着很时髦,留着大波浪。余苒翻了翻英语课本,这时候的大学英语教材非常简单。何老师跟前两位老师一样的操作,点名。然后开始讲第一课,先是单词,然后是课文。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吧,就是何老师全英文授课,但用的词汇基本上都是简单词汇,尽可能给同学建立一个语言环境。这不,余苒被叫起来读课文了,然后就给她加了难度,问她这一段里哪些是语言难点。说到了余苒老本行,余苒很自然地说到语言点,分析句子结构。很自然的成为何老师心中的好苗子。
下了课,和于安娜告别,骑车回家了。在大门口受到两只黑白宠的热烈欢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上了两天课,周三的下午,迎来了开学典礼。余苒也给自己稍稍打扮了下,高高的马尾,浅蓝色的连衣裙,用了点儿唇彩,用眉笔描了描眉毛,让人一看就是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中年女性,千万不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弄混,这也是余苒经常提醒自己的。)。
余苒带着同学们找到指定座位坐下,自己又去了礼堂的前边,她要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班主任告诉她到第三排座位就坐。
开学典礼开始,扮演不同角色的一众人等粉墨登场,侃侃而谈。上级领导、学校领导、老生代表、校友代表,轮到余苒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余苒脚步轻快登上主席台,先向主席台的各位领导、观众席分别行礼,然后站到了麦克风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是来自中文系的新生余苒,非常荣幸能作为新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生,向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的学校、辛勤付出的师长,以及一路支持我们的家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鞠躬)
今天,我们带着憧憬与期待,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站在大学的起点,或许有人仍在回味高考的拼搏岁月,有人已迫不及待探索未知的学术领域,也有人对即将展开的独立生活既兴奋又忐忑。但此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京都大学的新主人!这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卓越精神的学府,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大学是什么?有人说是知识的殿堂,有人说是成长的阶梯,而我想,它更像一把钥匙——一把解锁自我潜能的钥匙。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领域的“硬知识”,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软实力”;不仅要追求学术的深度,更要拓展人生的广度。图书馆里彻夜的灯火、实验室中专注的身影、社团活动里碰撞的创意,都将成为我们青春的注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强国一代”的使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夯实专业根基,也要仰望星空,涵养家国情怀。或许我们会遇到挫折:深奥的课程、激烈的竞争、选择的迷茫……但请记住,正是这些挑战,将磨砺出我们直面未来的勇气与智慧。……”
余苒面对台下众人毫无惧色,声音清亮,将自己作为新生的感受、期待缓缓道来,也将自己要为母校争光,让母校为自己骄傲的决心溢于言表。本来有些浮躁的众人也静下心来安静倾听,也时不时打量下发言的少女,钦佩爱慕不时涌上心头,余苒这个名字也记在了心上。
下午是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下午的课是小班课。
教古代文学课的是王鸿儒教授,一个五十多岁的干瘦老头儿,一身五六成新的蓝色便装,戴着眼镜,在国内很有名气。老爷子拿起点名册:“今天第一次课,咱们互相认识下。以后上课主要靠自觉。”
“我现在开始点名:余苒!”
余苒站起来答到。
王教授仔细打量了下她:“你就是余苒啊!”
余苒点头。
王教授:“不错。”
王教授:“咱们继续,王珂,。。。。。。”
王教授一一点名,时不时的停下来问个问题。
王教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讲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指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文学呢?是上古时期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这段时间的中华民族的文学发展史,或者这段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先讲讲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王教授侃侃道来,在他的描述中,上古时期的大神们---盘古,帝俊,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一一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两节课,余苒听的如醉如痴,感觉真过瘾,这就是大师风范啊!然后大师一句“本周作业”惊醒梦中人,“选位大神写篇小论文,3000到5000字。”教授施施然走出教室,身后一片哀嚎声。“小样,以为上大学就不用写作业了,想的美!”
后两节是现代文学,班主任的课。班主任讲课是另一种风格。风趣幽默,讲起那些文学作品,如数家珍,稍微走神都会觉得内疚,是罪过。幸好幸好,班主任手下留情,这周没有留作业
下了课余苒和于安娜拿着饭盆去了三食堂,排队买饭的人不少,但速度也很快,很快就轮到余苒。余苒要了一个蒜苗炒肉,一个白菜豆腐,二两米饭。只有两个饭盆,米饭放到了蒜苗炒肉里。余苒和于安娜找到空位置坐下,余苒尝了尝蒜苗炒肉、白菜豆腐,比不上饭馆里的菜,但也还能吃。于安娜买了酸辣土豆丝、芹菜炒肉。
巧的是,余苒吃完饭,在三食堂门口遇到了马远志,两人交换住宿信息,马远志告诉余苒他住男生1号楼312宿舍,有事去那儿找他。余苒也告诉他自己住女生2号楼,218室,一般中午都在。马远志告诉她一个重要消息,周日一中校友要在清大聚聚,九点钟在清大校门口集合。清大就在对面,两人约定8:50在校门口见。
余苒和于安娜回了宿舍,爬到床上躺下,很快就睡了过去,学生狗,伤不起啊。一点零五分,两人起床,洗了洗脸,接着去一教上英语课了。
英语老师姓何,叫何馨,是位三十来岁的女老师,皮肤白皙,身材苗条,穿着很时髦,留着大波浪。余苒翻了翻英语课本,这时候的大学英语教材非常简单。何老师跟前两位老师一样的操作,点名。然后开始讲第一课,先是单词,然后是课文。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吧,就是何老师全英文授课,但用的词汇基本上都是简单词汇,尽可能给同学建立一个语言环境。这不,余苒被叫起来读课文了,然后就给她加了难度,问她这一段里哪些是语言难点。说到了余苒老本行,余苒很自然地说到语言点,分析句子结构。很自然的成为何老师心中的好苗子。
下了课,和于安娜告别,骑车回家了。在大门口受到两只黑白宠的热烈欢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上了两天课,周三的下午,迎来了开学典礼。余苒也给自己稍稍打扮了下,高高的马尾,浅蓝色的连衣裙,用了点儿唇彩,用眉笔描了描眉毛,让人一看就是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中年女性,千万不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弄混,这也是余苒经常提醒自己的。)。
余苒带着同学们找到指定座位坐下,自己又去了礼堂的前边,她要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班主任告诉她到第三排座位就坐。
开学典礼开始,扮演不同角色的一众人等粉墨登场,侃侃而谈。上级领导、学校领导、老生代表、校友代表,轮到余苒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余苒脚步轻快登上主席台,先向主席台的各位领导、观众席分别行礼,然后站到了麦克风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是来自中文系的新生余苒,非常荣幸能作为新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生,向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的学校、辛勤付出的师长,以及一路支持我们的家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鞠躬)
今天,我们带着憧憬与期待,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站在大学的起点,或许有人仍在回味高考的拼搏岁月,有人已迫不及待探索未知的学术领域,也有人对即将展开的独立生活既兴奋又忐忑。但此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京都大学的新主人!这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卓越精神的学府,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大学是什么?有人说是知识的殿堂,有人说是成长的阶梯,而我想,它更像一把钥匙——一把解锁自我潜能的钥匙。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领域的“硬知识”,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软实力”;不仅要追求学术的深度,更要拓展人生的广度。图书馆里彻夜的灯火、实验室中专注的身影、社团活动里碰撞的创意,都将成为我们青春的注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强国一代”的使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夯实专业根基,也要仰望星空,涵养家国情怀。或许我们会遇到挫折:深奥的课程、激烈的竞争、选择的迷茫……但请记住,正是这些挑战,将磨砺出我们直面未来的勇气与智慧。……”
余苒面对台下众人毫无惧色,声音清亮,将自己作为新生的感受、期待缓缓道来,也将自己要为母校争光,让母校为自己骄傲的决心溢于言表。本来有些浮躁的众人也静下心来安静倾听,也时不时打量下发言的少女,钦佩爱慕不时涌上心头,余苒这个名字也记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