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人马在前往铁网山的道路上奔行着。
从京师城到铁网山的道路很好走,虽然不是主要驿道,但是这里是大周历代秋狝必去之道,同时大周皇陵也在这一线,所以道路状况保持维护得很好。
方从哲、齐永泰、李廷机三人坐在一辆宽大的马车中。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他们的部署。
之前永隆帝和他们计议过多次,因为深知义忠亲王在朝中亦有不少内线,所以很多情况都是秘不外宣,只在几个内阁阁老和兵部尚书中沟通。
特别是针对牛继宗的这一步,是永隆帝一力提出的,定要解除后患。
京营和宣府军掌握在义忠亲王一党手中对皇上压力太大了,大得皇上登基十年来都寝食难安,许多事情想做而不敢做,只能隐忍……
现在京营通过引入仇士本,通过外调与蒙古人作战的三屯营之战,终于彻底易帜,将这支原来隶属于太上皇的铁军完全改造成为属于永隆帝的人马,但是宣府军却一直迟迟无法下手。
眼见得自己身体日益不佳,永隆帝才下了决心要翦除宣府军这个最大隐患,甚至不惜犯险。
但谁曾想这个计划刚刚启动,就出现了如此大的变故,甚至就是事故。
或者说这本来就被对方算计在内,来了一个将计就计,如果皇上的遇刺就是对手所为的话。
实际上内阁诸公也基本判断皇上遇刺肯定和义忠亲王脱不了干系。
如此大的动作若说是哪个人临时起意,或者其他别的哪个势力能做到,没人会相信。
现在已经不是探讨谁做的和证据何在的问题了,现在要解决的是该如何应对当下局面。
这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众人心中,沉甸甸地。
当初的预设计划就是由着牛继宗率宣府军、大同军发起叛乱,然后釜底抽薪,大同镇那边有杨元和山西镇的柴国柱配合,孙绍祖自然不足为虑,宣府镇这边只要有张承荫突然反戈一击,加上尤世功从东面夹击,牛继宗只能俯首就擒。
设想很美好,但是永隆帝这突然遇刺昏迷就成了一个巨大变数。
牛继宗在宣府军中影响力很大,就算是张承荫这个宣府镇总兵反戈一击,但是他身边的副总兵们、参将游击们,最终有多少能听他的,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敢断言。
原本是考虑到有永隆帝大义所在,圣旨一下,就能压制住牛继宗的影响力,这边尤世功再大军夹击,彻底击溃牛继宗一党的信心,取得完胜。
但现在皇上昏迷不醒,这个消息瞒不住人,而且以牛继宗那边更会利用此机会大肆发挥,这种情形下,牛继宗一党信心会倍增,而张承荫还能影响到多少人,还能不能起到反戈一击的致命作用?
当初为了诱使牛继宗率军东进,兵部这边也还让尤世功率蓟镇主力西进进度保持克制,假意被将军石和黄崖峪那边袭扰的察哈尔人所牵制,但现在看来这也成为了一个致命败笔,一旦宣府军全力东进,从延庆卫杀下来,可以说是一片旷野,谁都难以阻挡得了,一旦宣府军兵临京师城下,大家该怎么办?
三人在出城之前,兵部尚书张怀昌就已经和内阁诸公进行了一番讨论,最终决定还是立即派人传令在顺义的尤世功赶紧率大军西进,控制巩华城到清河店一线,做好迎战宣府军的准备。
不过这已经有些为时过晚,等到传令到时再进行动员出击,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怕是有些来不及了啊。”齐永泰有些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一步错,步步错啊。”
虽然没头没脑,但是方从哲和李廷机却都明白齐永泰再担心什么,但是现在也只能听天由命。
军中之事不是靠嘴皮子一句话就能做到的,数万大军要动,也不是舆图上一步就能跨过去,从顺义到京西百里地,几万大军要跨过舆图上这短短距离,没有一两日做不到,但宣府军能给尤世功这么长时间么?
“乘风,现在我们也只能如此行事了,等到了铁网山看了情况再说吧。”方从哲也叹了一口气,“谁曾想这铁网山秋狝会变成这样,心狠手辣,不留后手啊。”
一样没头没脑,但是车中二人都明白。
但这夺嫡之事不就是如此么?当年永隆帝和义忠亲王夺位,他们虽然未曾位列阁老,但也是朝中臣子,同样见证了各方斗法,一样是阴招迭出,只不过是在太上皇控制下,没做的那么难看吧,现在都事关皇位传承,谁还会留后手?
前明“靖难之役”朱棣心狠手辣,前宋赵光义“烛影斧声”,然后将赵德昭逼死,不还是都被冠之以太宗之名?
皇位之下,任何情义都可以置之脑后,永隆帝之所以没对义忠亲王下手,并非他不想,那也是因为有太上皇在时机不成熟,而且他也以为自己大局在握,才会如此,早知道会演变成这样,恐怕也宁肯冒些风险也要提前翦除了。
“如果皇上真的暂时无法醒过来,我等当如何?是否立储,或者监国?”李廷机一直没怎么说话,但问的问题却是关键。
叶向高没来,他就相当于叶向高的代言人了,现在这车中齐永泰代表北地士人,方从哲代表江南士人中南直隶浙江一党,而他则是福建江西士人的代表,基本上就涵盖了整个朝中主流士林民意了,如何面对这个局面,叶向高和李廷机也商议过,但都觉得不合适。
“乘风,你觉得呢?”方从哲目光望向齐永泰。
“立储之事非我等能决定,万一皇上醒转,所立之人非他所愿,奈何?”齐永泰沉吟着道:“寿王不是皇上满意人选,这我们都知道,但如果要立禄王,合适么?何况似乎皇上还一直在禄王和恭王之间犹豫不决,……”
“恭王恐怕年龄太小了吧?”李廷机皱着眉头道。
方从哲却淡淡地道:“乘风,尔张,我们先说能不能立储,至于说立谁,那再议,乘风,我倒是觉得立谁都不重要,如果皇上醒转不认可,那易储也不是不可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果不立储或者监国,那朝廷机制运行是否会出现困难,会不会出现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形,这才是关键。”
缺乏了叶向高的压制,方从哲气势一下子就起来了,这种感觉齐永泰和李廷机感觉都很明显。
立谁都不重要这句话意味深长,齐永泰和李廷机其实也都深以为然。
永隆帝几个儿子的情形都摆在那里,或许禄王和恭王要聪明一些,但是年龄却太小,而成年的寿王、福王和礼王,都资质堪忧,反正他们几位都不是很看好,但如果必须要立储,那么立长则是士人传统观念。
可大周一朝并未确立立长这种传统,所以立贤似乎更受皇上支持,因为贤之一词,太过宽泛,实际上就是皇上自家心意。
现在皇上昏迷不醒,之前虽有倾向,但却为明确,这立储选谁实际上是掌握在内阁和六部重臣们的手中了,尤其是内阁只要达成一致意见,如果现在要立储,那么基本上就能确定下来。
但立储不立储呢?立了有何好处和弊病,不立又有哪些好处和问题?
“不立的话,名不正言不顺,万一义忠亲王干预朝纲,只怕会引发朝中动荡。”李廷机犹豫了一下才道。
在这个问题上叶向高也很踌躇,所以二人之前并未商量好。
“不立储,但确定监国怎么样?”齐永泰提出:“立储基本上就是确定下一任君主,一旦皇上醒来不认同,还要易储,十分麻烦,影响也大,但监国则不一样,一旦皇上醒转,或者内阁认为监国不再合适,就可以直接决定更换或者解除监国,简单许多。”
方从哲微微颌首,他也倾向于这个。
监国本来就是一个临时性职务,内阁有权更换或者解除,和储君比,储君地位更正式,更具有特定意义,而监国更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但监国能不能发挥作用,还在于内阁和六部文臣们对其的观点意见是否认可。
说句不客气的话,那就是你和我们一致,我们就支持,你和我们不一致,那我们就不予理睬,毕竟执行权在我们手中,你监国就是一个监督作用而已。
“我赞成乘风的意见,设立监国不设储君,储君还是要让皇上来定,除非皇上不幸大行……”方从哲顿了一顿,“那我们再来议定储君也不为迟。”
即便是皇帝要解除储君之位,也需要经历一系列程序,所以设立储君非常正式,哪怕皇上就此不醒而大行,而内阁日后又觉得现有储君不合适,要想易储,那都麻烦甚大,所以不设储君而立监国也能有很大的缓冲余地,没说你当监国就一定要登基为帝,虽然以前似乎都是一人,但没有储君地位,你就没正式名分。
从京师城到铁网山的道路很好走,虽然不是主要驿道,但是这里是大周历代秋狝必去之道,同时大周皇陵也在这一线,所以道路状况保持维护得很好。
方从哲、齐永泰、李廷机三人坐在一辆宽大的马车中。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他们的部署。
之前永隆帝和他们计议过多次,因为深知义忠亲王在朝中亦有不少内线,所以很多情况都是秘不外宣,只在几个内阁阁老和兵部尚书中沟通。
特别是针对牛继宗的这一步,是永隆帝一力提出的,定要解除后患。
京营和宣府军掌握在义忠亲王一党手中对皇上压力太大了,大得皇上登基十年来都寝食难安,许多事情想做而不敢做,只能隐忍……
现在京营通过引入仇士本,通过外调与蒙古人作战的三屯营之战,终于彻底易帜,将这支原来隶属于太上皇的铁军完全改造成为属于永隆帝的人马,但是宣府军却一直迟迟无法下手。
眼见得自己身体日益不佳,永隆帝才下了决心要翦除宣府军这个最大隐患,甚至不惜犯险。
但谁曾想这个计划刚刚启动,就出现了如此大的变故,甚至就是事故。
或者说这本来就被对方算计在内,来了一个将计就计,如果皇上的遇刺就是对手所为的话。
实际上内阁诸公也基本判断皇上遇刺肯定和义忠亲王脱不了干系。
如此大的动作若说是哪个人临时起意,或者其他别的哪个势力能做到,没人会相信。
现在已经不是探讨谁做的和证据何在的问题了,现在要解决的是该如何应对当下局面。
这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众人心中,沉甸甸地。
当初的预设计划就是由着牛继宗率宣府军、大同军发起叛乱,然后釜底抽薪,大同镇那边有杨元和山西镇的柴国柱配合,孙绍祖自然不足为虑,宣府镇这边只要有张承荫突然反戈一击,加上尤世功从东面夹击,牛继宗只能俯首就擒。
设想很美好,但是永隆帝这突然遇刺昏迷就成了一个巨大变数。
牛继宗在宣府军中影响力很大,就算是张承荫这个宣府镇总兵反戈一击,但是他身边的副总兵们、参将游击们,最终有多少能听他的,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敢断言。
原本是考虑到有永隆帝大义所在,圣旨一下,就能压制住牛继宗的影响力,这边尤世功再大军夹击,彻底击溃牛继宗一党的信心,取得完胜。
但现在皇上昏迷不醒,这个消息瞒不住人,而且以牛继宗那边更会利用此机会大肆发挥,这种情形下,牛继宗一党信心会倍增,而张承荫还能影响到多少人,还能不能起到反戈一击的致命作用?
当初为了诱使牛继宗率军东进,兵部这边也还让尤世功率蓟镇主力西进进度保持克制,假意被将军石和黄崖峪那边袭扰的察哈尔人所牵制,但现在看来这也成为了一个致命败笔,一旦宣府军全力东进,从延庆卫杀下来,可以说是一片旷野,谁都难以阻挡得了,一旦宣府军兵临京师城下,大家该怎么办?
三人在出城之前,兵部尚书张怀昌就已经和内阁诸公进行了一番讨论,最终决定还是立即派人传令在顺义的尤世功赶紧率大军西进,控制巩华城到清河店一线,做好迎战宣府军的准备。
不过这已经有些为时过晚,等到传令到时再进行动员出击,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怕是有些来不及了啊。”齐永泰有些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一步错,步步错啊。”
虽然没头没脑,但是方从哲和李廷机却都明白齐永泰再担心什么,但是现在也只能听天由命。
军中之事不是靠嘴皮子一句话就能做到的,数万大军要动,也不是舆图上一步就能跨过去,从顺义到京西百里地,几万大军要跨过舆图上这短短距离,没有一两日做不到,但宣府军能给尤世功这么长时间么?
“乘风,现在我们也只能如此行事了,等到了铁网山看了情况再说吧。”方从哲也叹了一口气,“谁曾想这铁网山秋狝会变成这样,心狠手辣,不留后手啊。”
一样没头没脑,但是车中二人都明白。
但这夺嫡之事不就是如此么?当年永隆帝和义忠亲王夺位,他们虽然未曾位列阁老,但也是朝中臣子,同样见证了各方斗法,一样是阴招迭出,只不过是在太上皇控制下,没做的那么难看吧,现在都事关皇位传承,谁还会留后手?
前明“靖难之役”朱棣心狠手辣,前宋赵光义“烛影斧声”,然后将赵德昭逼死,不还是都被冠之以太宗之名?
皇位之下,任何情义都可以置之脑后,永隆帝之所以没对义忠亲王下手,并非他不想,那也是因为有太上皇在时机不成熟,而且他也以为自己大局在握,才会如此,早知道会演变成这样,恐怕也宁肯冒些风险也要提前翦除了。
“如果皇上真的暂时无法醒过来,我等当如何?是否立储,或者监国?”李廷机一直没怎么说话,但问的问题却是关键。
叶向高没来,他就相当于叶向高的代言人了,现在这车中齐永泰代表北地士人,方从哲代表江南士人中南直隶浙江一党,而他则是福建江西士人的代表,基本上就涵盖了整个朝中主流士林民意了,如何面对这个局面,叶向高和李廷机也商议过,但都觉得不合适。
“乘风,你觉得呢?”方从哲目光望向齐永泰。
“立储之事非我等能决定,万一皇上醒转,所立之人非他所愿,奈何?”齐永泰沉吟着道:“寿王不是皇上满意人选,这我们都知道,但如果要立禄王,合适么?何况似乎皇上还一直在禄王和恭王之间犹豫不决,……”
“恭王恐怕年龄太小了吧?”李廷机皱着眉头道。
方从哲却淡淡地道:“乘风,尔张,我们先说能不能立储,至于说立谁,那再议,乘风,我倒是觉得立谁都不重要,如果皇上醒转不认可,那易储也不是不可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果不立储或者监国,那朝廷机制运行是否会出现困难,会不会出现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形,这才是关键。”
缺乏了叶向高的压制,方从哲气势一下子就起来了,这种感觉齐永泰和李廷机感觉都很明显。
立谁都不重要这句话意味深长,齐永泰和李廷机其实也都深以为然。
永隆帝几个儿子的情形都摆在那里,或许禄王和恭王要聪明一些,但是年龄却太小,而成年的寿王、福王和礼王,都资质堪忧,反正他们几位都不是很看好,但如果必须要立储,那么立长则是士人传统观念。
可大周一朝并未确立立长这种传统,所以立贤似乎更受皇上支持,因为贤之一词,太过宽泛,实际上就是皇上自家心意。
现在皇上昏迷不醒,之前虽有倾向,但却为明确,这立储选谁实际上是掌握在内阁和六部重臣们的手中了,尤其是内阁只要达成一致意见,如果现在要立储,那么基本上就能确定下来。
但立储不立储呢?立了有何好处和弊病,不立又有哪些好处和问题?
“不立的话,名不正言不顺,万一义忠亲王干预朝纲,只怕会引发朝中动荡。”李廷机犹豫了一下才道。
在这个问题上叶向高也很踌躇,所以二人之前并未商量好。
“不立储,但确定监国怎么样?”齐永泰提出:“立储基本上就是确定下一任君主,一旦皇上醒来不认同,还要易储,十分麻烦,影响也大,但监国则不一样,一旦皇上醒转,或者内阁认为监国不再合适,就可以直接决定更换或者解除监国,简单许多。”
方从哲微微颌首,他也倾向于这个。
监国本来就是一个临时性职务,内阁有权更换或者解除,和储君比,储君地位更正式,更具有特定意义,而监国更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但监国能不能发挥作用,还在于内阁和六部文臣们对其的观点意见是否认可。
说句不客气的话,那就是你和我们一致,我们就支持,你和我们不一致,那我们就不予理睬,毕竟执行权在我们手中,你监国就是一个监督作用而已。
“我赞成乘风的意见,设立监国不设储君,储君还是要让皇上来定,除非皇上不幸大行……”方从哲顿了一顿,“那我们再来议定储君也不为迟。”
即便是皇帝要解除储君之位,也需要经历一系列程序,所以设立储君非常正式,哪怕皇上就此不醒而大行,而内阁日后又觉得现有储君不合适,要想易储,那都麻烦甚大,所以不设储君而立监国也能有很大的缓冲余地,没说你当监国就一定要登基为帝,虽然以前似乎都是一人,但没有储君地位,你就没正式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