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阴影中为你鼓掌到掌心发红。”
无眠夜
文/无为诗
2023年七月中旬
不回头看,也不批判过去的自己。—来自热评文案
-
楔子
二零二零年夏,这是疫情来的第一年夏。盛夏到,疫情便慢慢的开始稳定。
可能是由于疫情的缘故,很多人在春天的时候就期待夏天的到来,以至于今年盛夏格外的酷暑难耐。骄阳刺眼,晒得柏油马路滚烫不已。
教室内的风扇呼啦啦的转着卷起试卷一角,窗户外树梢上的蝉不知疲倦地叫着。
“今天是我们补习班的最后一节课,人海茫茫遇见大家亦是三生有幸,老师祝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乘风破浪,扶摇直上!”
苏瑜合上书,望着窗外,同其他人一样开始期盼着初中生活,少女心思也在这时悄然萌发。
苏瑜上完补习班后几乎都在外婆家住着。外婆家在林城一个有名的老小区,小区内老年人多,倒也清净。
一中报名定在八月三十日,开学的前两天。
报名是外婆送苏瑜去的,正好碰上这两天下小雨,路上的小水坑不少,偶尔有几个打着伞的行人。雨水冲刷了盛夏的暑气,林城也难得凉快起来。
他们到一中时雨已经停了,这个时间还算可以,门口没有那么多的人。苏瑜手里拿着复印件等一些资料进了校园。
一中是所老学校,十几年前还是林城重点初中,可终究这么多年了,自然衰败了起来。好名声被只隔了一堵墙的二中给抢去。
政教处门口排了好长两队,苏瑜站到队里还看见了几个小学同学,不过苏瑜和他们不大熟悉,就没有过去打招呼。
苏瑜排队报名的时候,脑子里想了好多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她和大多数同龄女生一样,都会憧憬着初中生活,想着未来三年会怎么样。脑补暑假读那些玛丽苏小说剧情,以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女主角,出现一个天降帅哥,谈一场刺激的早恋。
多年以后,苏瑜想到这个只会哑然失笑,她不会是谁世界的主角,她只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仅此而已。
_
“苏瑜。”报名老师看着名单上的名字抬头道,“过来先拍张照。”
突如其来的声音把苏瑜拉回现实,她上前几步,把手中的资料递给电脑前输入信息的老师,那老师按鼠标的手一顿,抬头看了看,接过资料又一一对照信息。
电脑前的老师是个地中海,姓刘。听说是一中的教导主任,地中海戴了副眼镜,腰间带了一串沉甸甸的钥匙,穿了个条纹短袖,看起来和电视剧里的教导主任没什么两样。
随后她坐在镜头前,挺直了腰板。她不太上相,厚重的齐刘海加上有些黑黑的皮肤,照出来更不好看了。不过彼时的苏瑜还不太注重长相。
平心而论,苏瑜的容貌算不上下等,只能说普通,本就普通的容貌加上齐刘海更普通化了,但她有个特点,就是在人群中能认出来,不是很大众。
随着“咔嚓”一声,十二岁的苏瑜被定格在这个画面里。时间的洪流永不停息,她终有一天会在时间里找到真正的自己。
“好,下一个。”
-
报完名后,苏瑜回了家。送她回家的路上,外婆再三叮嘱她好好学习。
苏瑜家在林南巷,巷子里普遍是三四层的小楼,这里距离一中也不远,从家出发大约十几分钟就到了。
她和弟弟是留守儿童,爸妈远在千里打工,家里不到逢年过节就四人。
即便是四个人,平时也并不安生,爷爷奶奶每天都要吵个四五次架,惹人心神不宁。所以今年暑假弟弟去了爸妈那里,她没去是因为要上补习班。上补习班的日子除了平时要早起,也没什么不好,还能躲避他俩吵架。
补习班结束,又实在不想回家,就在外婆那里常住了一段时间。其实去外婆家是年年暑假都会有的,她平时一向乖巧听话,再加上成绩优异,外婆从小就疼她,每年暑假都要打来电话,让苏瑜小住。
可惜外公早年去世了,舅舅和舅妈去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三个闺女和外婆四人。
说起外公,苏瑜就有些眼酸,外公没去世的时候为人温吞,是个包工头。那时外婆家里还算富裕,更是把她宠成了公主。小时候想吃什么,外公便买什么,只要是苏瑜在的暑假,家里的零食就不会断。
可是后来外公生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又欠了一屁股债,此后舅舅和舅妈外出打工还债,外婆在家独自带孩子,怎么说也是个可怜人。
-
苏瑜推开门,入眼是瓶瓶罐罐随意丢在地上,屋内一片狼藉,两人估计又打架了。她扶起倒在门口的扫把,屋里静悄悄的,这个点爷爷估计还在打牌,奶奶应该在菜市场买菜。
听奶奶说,今天晚上爸爸就到林城车站了,爸爸此次回来一是送弟弟回家,二是送她去报道。弟弟还小开学才四年级。
她并不喜欢爸爸,也不想让他送自己上学,小时候她每次做错事或者成绩不理想,爸爸都要她罚跪,一跪就是一个多小时。苏瑜从小体弱,是不经跪的。
爸爸和弟弟回来的晚上,奶奶很高兴。忙着给他们做夜宵。奶奶打了两个鸡蛋,给他们做西红柿鸡蛋面。做的时候问苏瑜饿不饿,苏瑜摇摇头,她没有吃夜宵的习惯,晚上吃的稍微有点多,现在还不饿。
—
晚上11:25。
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妈,开门。”
奶奶闻声便欢欢喜喜的去开门。
他们走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
奶奶把在锅里热着的面盛好,端上桌。
“饿了吧,给你们做的面。”
“奶奶做的饭最好吃了!”苏时的嘴一向很甜,每次都把奶奶哄的合不拢嘴。
苏成山扫了眼屋子问:“小瑜呢?明天带她去买一些学习用品。”
奶奶擦了擦湿淋淋的手:“小瑜吃完饭就去睡了,这孩子今天刚从她外婆家回来呢。那你等明儿她醒了,再跟她说。”
苏成山点了点头,继续吃面,不再多问。
_
林城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五线城市,很少有天价的东西,大多都是物美价廉。
苏瑜看着清单上的一件件物品名称,顿时觉得有些头大。
对于一个即将住宿的学生来说,日常用品是少不了的。
买完这些后,苏成山开口:“学习用品要吗?”
苏瑜点了点头:“要的。”
正巧前面是胜利路,胜利路上有个小书店,书店规模不如新华书店规模大,但里面的学习用品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新华书店不会有的小说和一些年代感的小玩意。
说是书店,还不如说是杂货店。
小学时,苏瑜经常待在这个书店内看一些玛丽苏小说,一看就是一下午。老板有时还会送苏瑜几本。
书店的门面很不起眼,牌子也掉色了,很难看出来是书店二字。后来老板干脆在店外的白墙上用黄色的漆喷了个书店两个字,才能勉勉强强让人知道这个破破烂烂的小店是书店。
苏成山看了这书店两眼,从钱包里拿出五十元递给苏瑜:“那你进去买,我在外面儿等着你。”
苏瑜接过钱,老老实实的点了点头。
她推开门,店内的风铃响起来,清脆悦耳。扑面而来的空调凉意和外面的燥热简直天差地别。
苏成山见苏瑜进去,随便找了个树荫靠在树旁,看着手机。
老板闻声抬眼看了过来:“哟,小瑜儿来了,今天要买什么啊?”
苏瑜笑着回应:“想买点学习用品。”
老板笑意连连的点头:“行,那你自己挑。”
苏瑜穿梭在各个货架之间,,挑了个当年最流行的自动铅,又买了几支常用的黑笔。她又转到笔袋那一货架前,看着琳琅满目的笔袋,一时间看花了眼。
可能是小孩子心气,想要凸显个性,她在小女孩都会选择粉色的年龄,唯独选了个蓝色,但还是逃不过公主图案。
末了,她又买了几沓作业本。
付钱时,抬眼又望见了那串风铃便开口:“老板,这风铃什么时候装的?”
“哦,风铃啊,前几天在集市上看着好看便买回家装门口了。”老板数了数学习用品,“一共二十三,凑个整那三抹了,你给二十就行。”
苏瑜轻笑:“那谢谢你了。”
“老顾客,谢什么。”老板开口,“对了,明儿开学就不是就初一了?”
苏瑜一边点头,一边往塑料底里装着东西。
老板:“时间可真快啊,小瑜儿转眼就成大姑娘了。”
“丫头,记得好好学习,走出这个小城,去更远的地方。”
“好。”
苏瑜跟老板到了别,推门出去。
起风了。
引起风铃阵阵。
耳边的风呼啸而过,夹杂着爽朗的少年音。
“老板,来盒薄荷糖。”
她走远了,有些听不真切。
偶尔的微风拂过林梢的沙沙声和入耳的蝉鸣,是她对准初一这年燥热暑假的最后印象。
无眠夜
文/无为诗
2023年七月中旬
不回头看,也不批判过去的自己。—来自热评文案
-
楔子
二零二零年夏,这是疫情来的第一年夏。盛夏到,疫情便慢慢的开始稳定。
可能是由于疫情的缘故,很多人在春天的时候就期待夏天的到来,以至于今年盛夏格外的酷暑难耐。骄阳刺眼,晒得柏油马路滚烫不已。
教室内的风扇呼啦啦的转着卷起试卷一角,窗户外树梢上的蝉不知疲倦地叫着。
“今天是我们补习班的最后一节课,人海茫茫遇见大家亦是三生有幸,老师祝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乘风破浪,扶摇直上!”
苏瑜合上书,望着窗外,同其他人一样开始期盼着初中生活,少女心思也在这时悄然萌发。
苏瑜上完补习班后几乎都在外婆家住着。外婆家在林城一个有名的老小区,小区内老年人多,倒也清净。
一中报名定在八月三十日,开学的前两天。
报名是外婆送苏瑜去的,正好碰上这两天下小雨,路上的小水坑不少,偶尔有几个打着伞的行人。雨水冲刷了盛夏的暑气,林城也难得凉快起来。
他们到一中时雨已经停了,这个时间还算可以,门口没有那么多的人。苏瑜手里拿着复印件等一些资料进了校园。
一中是所老学校,十几年前还是林城重点初中,可终究这么多年了,自然衰败了起来。好名声被只隔了一堵墙的二中给抢去。
政教处门口排了好长两队,苏瑜站到队里还看见了几个小学同学,不过苏瑜和他们不大熟悉,就没有过去打招呼。
苏瑜排队报名的时候,脑子里想了好多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她和大多数同龄女生一样,都会憧憬着初中生活,想着未来三年会怎么样。脑补暑假读那些玛丽苏小说剧情,以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女主角,出现一个天降帅哥,谈一场刺激的早恋。
多年以后,苏瑜想到这个只会哑然失笑,她不会是谁世界的主角,她只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仅此而已。
_
“苏瑜。”报名老师看着名单上的名字抬头道,“过来先拍张照。”
突如其来的声音把苏瑜拉回现实,她上前几步,把手中的资料递给电脑前输入信息的老师,那老师按鼠标的手一顿,抬头看了看,接过资料又一一对照信息。
电脑前的老师是个地中海,姓刘。听说是一中的教导主任,地中海戴了副眼镜,腰间带了一串沉甸甸的钥匙,穿了个条纹短袖,看起来和电视剧里的教导主任没什么两样。
随后她坐在镜头前,挺直了腰板。她不太上相,厚重的齐刘海加上有些黑黑的皮肤,照出来更不好看了。不过彼时的苏瑜还不太注重长相。
平心而论,苏瑜的容貌算不上下等,只能说普通,本就普通的容貌加上齐刘海更普通化了,但她有个特点,就是在人群中能认出来,不是很大众。
随着“咔嚓”一声,十二岁的苏瑜被定格在这个画面里。时间的洪流永不停息,她终有一天会在时间里找到真正的自己。
“好,下一个。”
-
报完名后,苏瑜回了家。送她回家的路上,外婆再三叮嘱她好好学习。
苏瑜家在林南巷,巷子里普遍是三四层的小楼,这里距离一中也不远,从家出发大约十几分钟就到了。
她和弟弟是留守儿童,爸妈远在千里打工,家里不到逢年过节就四人。
即便是四个人,平时也并不安生,爷爷奶奶每天都要吵个四五次架,惹人心神不宁。所以今年暑假弟弟去了爸妈那里,她没去是因为要上补习班。上补习班的日子除了平时要早起,也没什么不好,还能躲避他俩吵架。
补习班结束,又实在不想回家,就在外婆那里常住了一段时间。其实去外婆家是年年暑假都会有的,她平时一向乖巧听话,再加上成绩优异,外婆从小就疼她,每年暑假都要打来电话,让苏瑜小住。
可惜外公早年去世了,舅舅和舅妈去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三个闺女和外婆四人。
说起外公,苏瑜就有些眼酸,外公没去世的时候为人温吞,是个包工头。那时外婆家里还算富裕,更是把她宠成了公主。小时候想吃什么,外公便买什么,只要是苏瑜在的暑假,家里的零食就不会断。
可是后来外公生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又欠了一屁股债,此后舅舅和舅妈外出打工还债,外婆在家独自带孩子,怎么说也是个可怜人。
-
苏瑜推开门,入眼是瓶瓶罐罐随意丢在地上,屋内一片狼藉,两人估计又打架了。她扶起倒在门口的扫把,屋里静悄悄的,这个点爷爷估计还在打牌,奶奶应该在菜市场买菜。
听奶奶说,今天晚上爸爸就到林城车站了,爸爸此次回来一是送弟弟回家,二是送她去报道。弟弟还小开学才四年级。
她并不喜欢爸爸,也不想让他送自己上学,小时候她每次做错事或者成绩不理想,爸爸都要她罚跪,一跪就是一个多小时。苏瑜从小体弱,是不经跪的。
爸爸和弟弟回来的晚上,奶奶很高兴。忙着给他们做夜宵。奶奶打了两个鸡蛋,给他们做西红柿鸡蛋面。做的时候问苏瑜饿不饿,苏瑜摇摇头,她没有吃夜宵的习惯,晚上吃的稍微有点多,现在还不饿。
—
晚上11:25。
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妈,开门。”
奶奶闻声便欢欢喜喜的去开门。
他们走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
奶奶把在锅里热着的面盛好,端上桌。
“饿了吧,给你们做的面。”
“奶奶做的饭最好吃了!”苏时的嘴一向很甜,每次都把奶奶哄的合不拢嘴。
苏成山扫了眼屋子问:“小瑜呢?明天带她去买一些学习用品。”
奶奶擦了擦湿淋淋的手:“小瑜吃完饭就去睡了,这孩子今天刚从她外婆家回来呢。那你等明儿她醒了,再跟她说。”
苏成山点了点头,继续吃面,不再多问。
_
林城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五线城市,很少有天价的东西,大多都是物美价廉。
苏瑜看着清单上的一件件物品名称,顿时觉得有些头大。
对于一个即将住宿的学生来说,日常用品是少不了的。
买完这些后,苏成山开口:“学习用品要吗?”
苏瑜点了点头:“要的。”
正巧前面是胜利路,胜利路上有个小书店,书店规模不如新华书店规模大,但里面的学习用品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新华书店不会有的小说和一些年代感的小玩意。
说是书店,还不如说是杂货店。
小学时,苏瑜经常待在这个书店内看一些玛丽苏小说,一看就是一下午。老板有时还会送苏瑜几本。
书店的门面很不起眼,牌子也掉色了,很难看出来是书店二字。后来老板干脆在店外的白墙上用黄色的漆喷了个书店两个字,才能勉勉强强让人知道这个破破烂烂的小店是书店。
苏成山看了这书店两眼,从钱包里拿出五十元递给苏瑜:“那你进去买,我在外面儿等着你。”
苏瑜接过钱,老老实实的点了点头。
她推开门,店内的风铃响起来,清脆悦耳。扑面而来的空调凉意和外面的燥热简直天差地别。
苏成山见苏瑜进去,随便找了个树荫靠在树旁,看着手机。
老板闻声抬眼看了过来:“哟,小瑜儿来了,今天要买什么啊?”
苏瑜笑着回应:“想买点学习用品。”
老板笑意连连的点头:“行,那你自己挑。”
苏瑜穿梭在各个货架之间,,挑了个当年最流行的自动铅,又买了几支常用的黑笔。她又转到笔袋那一货架前,看着琳琅满目的笔袋,一时间看花了眼。
可能是小孩子心气,想要凸显个性,她在小女孩都会选择粉色的年龄,唯独选了个蓝色,但还是逃不过公主图案。
末了,她又买了几沓作业本。
付钱时,抬眼又望见了那串风铃便开口:“老板,这风铃什么时候装的?”
“哦,风铃啊,前几天在集市上看着好看便买回家装门口了。”老板数了数学习用品,“一共二十三,凑个整那三抹了,你给二十就行。”
苏瑜轻笑:“那谢谢你了。”
“老顾客,谢什么。”老板开口,“对了,明儿开学就不是就初一了?”
苏瑜一边点头,一边往塑料底里装着东西。
老板:“时间可真快啊,小瑜儿转眼就成大姑娘了。”
“丫头,记得好好学习,走出这个小城,去更远的地方。”
“好。”
苏瑜跟老板到了别,推门出去。
起风了。
引起风铃阵阵。
耳边的风呼啸而过,夹杂着爽朗的少年音。
“老板,来盒薄荷糖。”
她走远了,有些听不真切。
偶尔的微风拂过林梢的沙沙声和入耳的蝉鸣,是她对准初一这年燥热暑假的最后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