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松了口气,“终于结束了。”

    “只怕才刚刚开始。”沈老二低声道,“今年虽说是个丰收年,但秋苗涨了一成,恐怕要有许多人家交不齐。”

    往年收税的官差都是九月下旬就开始来催收赋税,那时候刚收完粮食,农户们都是先紧着交税,再根据税后剩余的粮食,盘算家中可以卖多少粮食。

    今年官差来得晚,一部分人家按惯例留了税粮和自家吃的存粮,剩余的粮食都卖作银钱,或还债,或购置冬天的物资。

    突然涨税,村里周转不过来的人家很多。

    沈家也趁着米市行情好时,先卖了一部分粮食,好在家里还算充裕,多征收的秋苗也能拿出银钱来抵。

    但在收秋苗这些时日,富裕人家也有自己的烦恼。

    天色渐晚,沈家人吃过晚饭,聚在火塘边烤火,就着今天收秋苗和人头税的事闲聊。

    一阵敲门声响起,“二叔,在家吗?”

    沈逸去开门,一位年轻女子搀扶着一个腿脚不便的大娘站在门口。两人的面孔都不甚熟悉,想来不是平日里常走动的人家。

    “三郎,你爷爷在家吗?”

    小余氏寻声而来,看见对方临近冬日还身穿短襟薄衫,不由得生出一丝优越感,扬起嘴角笑道,“哟,稀客啊,翠芳不在家带孩子,怎么有空陪李婶来串门呢?”

    年轻女子名唤翠芳,和小余氏也认识。两人是同一个村的,年龄相仿,名字里都带芳字,常年暗暗较劲儿。

    当年若不是沈老太力排众议给沈老大定下了侄女小余氏,只怕现在与沈老大成亲的就是翠芳了。

    小余氏对这个曾经的情敌十分膈应,把成婚多年沈老大不跟自己交心的原因归咎于她。看着翠芳嫁人,又成了寡妇,心里乐开了花,四处跟人说翠芳克夫,若是当初真进了沈家门,说不定克的就是沈老大了。

    女子赔笑道,“我娘腿脚不便,我陪她来,有事找二叔商量。”

    小余氏杵在门口不动,也没有要让人进来的意思,这个收秋苗的时点,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她们的来意,“不借,回吧。”

    遮羞布被生生撕开,翠芳脸上的笑容几乎挂不住,泪水已开始在眼眶里打转,搀扶着自家婆婆就要往回走。

    “等等,李大娘子。”沈老爷子追了出来,叫住二人,“来了就进去坐坐,有事进屋说。”

    沈老爷子将人迎进家里,小余氏见状冷哼一声,看见沈老爷子背后的沈逸,尖着声音道,“是你去通风报信的?”

    沈逸镇定地答道,“我只是尽了该尽的礼数罢了,有客人来找爷爷,自然要让他知晓。”

    “哼,真是和你那爹娘一样让人讨厌。”

    说自己可以,说我爹娘可不行,沈逸反击道,“自是不如大婶一般人见人爱。”

    小余氏听出了沈逸话里的嘲讽,正要发作,沈逸已经滑溜地跑到爹娘身边去了。

    正屋里。

    李大娘噙着眼泪,“便是为着秋苗一事来的,老李去得早,唯一的儿在子前年也被水卷走,家里的孙子刚满四岁,今年要开始交人头税了,突然又涨秋苗,粮食早就拿去换钱还债了,家里实在拿不出银钱……”

    昏暗的烛光映着沈家人的沉默。

    人常道,救急不救穷。李家这个情况,没有男丁劳作,连基本的赋税都难凑齐,家里又负债累累,是小河村最穷苦的人家之一。沈家人也担心借了这回还有下回,或者借了这家不借那家,平白增添仇恨。

    但是老李早年和沈老爷子交情不错,看着她的遗孀抹泪上门借钱,便动了几分恻隐之心。

    沈老太抢先一步说道,“你也知道,我家人口多,今天才交出去一大笔赋税,口袋里也没几分钱了。”

    李大娘子闻言赶紧说道,“可怜我们几个孤儿寡母的,拿了存粮抵税粮,我们也不多借,就借个五十文,过了这阵子立马来还。”

    五十文?尚在沈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沈老爷子想了想,点头答应。

    李家的感激涕零拿了钱出门。

    小余氏满脸愠色,对沈老爷子的决定十分不满,借给谁不好,要借给那个丧门星。

    “行了,都去歇息吧。这家情况特殊,再有来借钱的,一律不借。”沈老爷子满脸疲惫,摆了摆手,让几个儿女都退下。

    之后一连几天,都有人上门借钱,都被沈老爷子借口打发了。

    ——

    沈逸年纪小,家里人情往来的事情接触的不多,便专心准备起升班考试。

    升班考试,每月举行一次。

    沈逸是中途加进来的,经过半个多月的苦练,已经能熟练地默写出《千字文》和《三字经》,并做到字体端正清晰,一字不错。

    升班考试对他而言,没有什么难度。

    但蒙学班里的其他同学可不这么认为,默写到几段话就开始卡壳,急得抓耳挠腮。

    年纪大点的孩子还能应付过来,虽然有几个错字,但基本达到了秦先生的要求。

    默写完,秦先生当场验收试卷,一共十二份,快速扫完一遍,挑出了几份合格的卷子。

    “秦东林,秦思勉,秦思源,沈逸,你们几个跟我过来。”秦先生点了默写合格的四人,把不合格的卷子还给学生,“其他人翻开书本,认真校对,我回来会抽查。”

    沈逸一行四个跟着秦先生来到一个小隔间,挨个进去抽问句意。

    最先进去的秦东林哭丧着脸走出来,对着沈逸道,“到你了,先生让你进去。”

    沈逸进去,屋内光线有点暗,秦先生正襟危坐在一旁,见他进来,就拿起书本,随意点了一句,“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仁义、慈爱、同情这些品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美好的品德,即使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刻也不能有所亏缺。”

    沈逸答得十分流畅,秦先生再抽问几句,沈逸皆能对答如流。

    秦先生连连点头,对沈逸的表现十分满意,“不错,你下次上课就到启学班来罢。”

    这便是升班考试通过了。

    沈逸脸上不由得带了几分雀跃,才到外面,就被还没考核的两个同学追问,先生考的句子难度如何。沈逸把自己考的大致和他们说了一下,又按秦先生的吩咐,让下一个考生赶紧进去。

    等此次升班考试结束,秦先生宣布了通过的人员名单,沈逸和秦思源。

    秦东林和秦思勉则是在句意考核关被刷掉了。

    “沈逸才来了半个多月,就已经可以去启学班了,真厉害!”

    “而且他才六岁多……”

    蒙学班一阵躁动,人声鼎沸。

    秦先生用戒尺敲了敲案几,示意同学们安静,“这次考试,没考好的同学不要沮丧,每个月都有机会。考得好的同学也不要骄傲,启学班的课程会更难,这不是结束,而是下一阶段新的开端,望诸生自勉!”

    沈逸顺利进入启学班,秦思齐比他还高兴,“沈师弟,不愧是你!再学个三四年,考个童生来问学班和我做伴罢。”

    沈逸面对这位秦师兄,总有种被学霸支配的恐惧。

    他只是因为成年的灵魂,让自己前期的学习比同龄人快。而秦思齐不同,他是土生土长的盛朝男孩,但年仅十一岁就中了童生,还是县试第二名。

    当时在县里引起一片哗然,县学和其他知名书院也向这位神童递出了橄榄枝。

    但他家里人替他合计,担心他小小年纪心绪不稳,继续科考的话,要么考中后自满骄傲,要么受挫后一蹶不振,成为伤仲永的悲剧。

    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走得更远,家里人就让秦思齐继续跟着秦先生学习,压着他到十四五岁才能继续科考。

    秦思齐天资聪颖,一点就通,神童的思维让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知识点会有人听了一遍还学不会,但出于礼貌素养,他还会再给人重新讲解。

    直到遇到了沈逸,这位师弟也是同他一样,写过的字看一遍就会,讲解的题也是一遍就记住,会讲故事,还和自己一般爱看各种杂书游记。

    他仿佛找了知己。

    沈逸:谢邀,告辞。

    但心里也是十分感激秦师兄的,虽然填鸭式的教学让他接收得脑壳生疼,但仅仅用半个月,就让自己熟练掌握了《三字经》和《千字文》。

    “还得多谢秦师兄这半个月的倾心教导。”沈逸一连认真对秦思齐道,目光中充满感激。

    秦思齐一瞬间有几分不好意思,但很快又带着笑意道,“师弟要感谢我,不如带我去你家玩玩。”

    沈逸想到家里最近因为秋苗被人借钱低气压的氛围,连忙摇摇头道,“不行,这段时间不合适,改日罢。”

    谁料秦思齐也不好糊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沈师弟既要谢我,就得拿出诚意,就要今日。”

    沈逸有几分无奈,还是点头答应了。

    等二人回到沈家,姜氏早已备好了丰盛的午餐,等儿子升班考试回来,沈逸的努力她是看在眼里的,在她心里儿子这次一定能过。

    不成想,沈逸还带了同学来家里,还是鼎鼎有名的神童,姜氏又忙唤沈老二把腊肉取下来,炒个青菜腊肉。

    秦思齐是个自来熟,自觉到小厨房帮忙,姜氏忙叫沈逸赶紧把人拉出去招待着,怎么能让客人进厨房帮忙呢。

    一桌好菜,宾主尽欢。

    饭后,沈逸又带着秦思齐到小河村周边四处逛逛。小河村风景如画,溪水潺潺,山青水秀,引得秦思齐诗兴大发,当场赋诗一首,然后让沈逸接上。

    沈逸:……

    秦思齐当即反应过来,沈逸还没开始学作诗,于是又拉着沈逸现场教学作诗的规则技巧。

    日暮夕阳斜,在休息日被强制拉着学习的沈逸,终于在黄昏时刻把秦思齐这位学霸送走了。

    真是可喜可贺。

章节目录

穿到古代的我靠科举种田发家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恩居五十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恩居五十弦并收藏穿到古代的我靠科举种田发家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