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余晖隐没,夜幕降临,警局外万家灯火已经亮起。
姜疏走在坡道上,酷暑暂时谢幕后,空气中的青草味混合着树木香,让她想起下晚课后推着单车回家的时光。
身后传来拖车咯吱地响声。
来了。
她用余光撇向一侧,有人经过她往坡下走去。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材,俨然是刚才的外卖员。
姜疏若无其事地慢走着,直到五分钟后,看见他转进了一家临街店铺。
老周像往常一样,送完警局的餐,钻进小厨房里开始准备晚上的食材。他想把铺子的营业时间再改晚些,这样还能做做宵夜多赚点钱。这几个月天气热,空调整天整天开,电费不知道又要交多少。脑袋里琢磨着这些,手上功夫却没停。切、洗、炖、煮,手脚麻利极了。
听到门口迎客铃响,他急忙挑帘出去,看是位脸生的客人。老周腼腆地笑道:“随便坐。” 他来城里已经二十几年,但说话还是有些口音,所以语速很慢。
姜疏是店里唯一的客人,她找了个靠墙的位子坐下。店面不大,只有30平左右,看得出已经开了不少年,招牌泛黄,墙体也有些脱落。店里的桌椅,电扇,窗户却擦得很干净,桌面也清清爽爽,没有一点油腻。
老周用围裙擦擦手,倒了杯茶水,从收银台摸了张菜单递过来。“看看菜单。”
姜疏渴得要命,接过茶水一口饮尽,笑眯眯地又将杯子递给他,“能劳烦再来一杯吗?天气真的太热了。”
老周爽利地应了声,看她不停地拿着菜单打扇,道:“我自己冰了点山楂茶,倒点给你解暑吧。”
得到对方不住地点头回应,他便又挑帘进了厨房。
姜疏这才得空看菜单,十几个家常小炒,光看菜名便十分诱人。菜单过了膜,老板还在菜单边角细心地贴了透明胶带。
“老板,招牌菜是哪个呀?”她向着厨房里高声问。“我也是听朋友推荐找过来的。”
老周端着山楂茶出来,一脸惊喜,“能吃辣的话,酸汤肥牛怎么样?酸汤是我自己做的,非常下饭。”
“那就酸汤肥牛!”姜疏从善如流,“麻烦快些上菜,待会还有事。” 她从帆布包里摸出两张十元纸币放在桌上,“太热了,我去隔壁买根冰棍,你先上菜。”
从店铺里出来,姜疏直接钻进了右边的小超市。超市狭小逼仄,是老居民房改造出来空间,后头还连着卧室和厨房。门口放着木凳子和簸箕,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门口就着路灯剥豆子。
她从冰柜里随便拿了根冰棍,付了钱,走到门口:“这么热的天您还坐屋外剥豆子呢。”
老人闻声抬头,笑着应了一声:“这就叫热啦?那是你们年轻人火气旺。”
姜疏羞赧地笑了笑,撕拉一声扯开包装,站在旁吃起冰棍。
“您知道周围哪里有租房的吗,我看这边环境挺好的,又有超市又很多餐馆,还在警局旁边。”
老人看是个年纪不大的姑娘,应该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热心肠地说到:“我们这片治安很好的,都是老街坊邻居、知根知底的。”
姜疏顺着话题,“您在这住挺久了吧?”
“不止是我,这一片的街坊邻居都在这住了一辈子咯。”她指指右边警局,“从前这里还是一片小土坡呢。”
“旁边这家饭店的手艺也不错。”姜疏笑道。“住在这边,平时下班晚也不愁晚饭。”
“你说小周啊,他在这儿住十几年了。”老人家笑着说:“旁边警局的小伙子们都喜欢他的口味,经常让他外卖送过去。”
姜疏谢过阿婆,回到小炒店时,她的酸汤肥牛已经做好。店里弥漫着酸爽辛辣的勾人味道,滋味浓郁的肥牛和饱吸汤汁的金针菇,直让她干掉两碗米饭才停筷。
老周看她吃得满意,自己又钻进了小厨房。
姜疏心满意足地抹了嘴,起身挑起厨房的帘子,热络道:“您这手艺果然名不虚传。”双眼却快速打量着后厨空间。
厨房虽小,五脏俱全,看得出主人平日十分爱惜维护。厨房最里的角落,有楼梯联通二楼,想必楼上是店家住宿的房间。厨房右侧还开了扇小门,通向外面的小院。
姜疏心里有了计较,便放下了帘子。老周见她准备走了,爽朗地说了句“下次再来”,又埋头准备晚上的材料。
出来店外,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姜疏绕道,借着昏暗的街灯看清了厨房外面小院的格局。十平米左右的空间,晒着满满的辣椒,背后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她摸了下仍在口袋中的月华珠,决定还是先回南槐巷。
当务之急必须弄清它今天频繁异动的原因。
姜疏走在坡道上,酷暑暂时谢幕后,空气中的青草味混合着树木香,让她想起下晚课后推着单车回家的时光。
身后传来拖车咯吱地响声。
来了。
她用余光撇向一侧,有人经过她往坡下走去。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材,俨然是刚才的外卖员。
姜疏若无其事地慢走着,直到五分钟后,看见他转进了一家临街店铺。
老周像往常一样,送完警局的餐,钻进小厨房里开始准备晚上的食材。他想把铺子的营业时间再改晚些,这样还能做做宵夜多赚点钱。这几个月天气热,空调整天整天开,电费不知道又要交多少。脑袋里琢磨着这些,手上功夫却没停。切、洗、炖、煮,手脚麻利极了。
听到门口迎客铃响,他急忙挑帘出去,看是位脸生的客人。老周腼腆地笑道:“随便坐。” 他来城里已经二十几年,但说话还是有些口音,所以语速很慢。
姜疏是店里唯一的客人,她找了个靠墙的位子坐下。店面不大,只有30平左右,看得出已经开了不少年,招牌泛黄,墙体也有些脱落。店里的桌椅,电扇,窗户却擦得很干净,桌面也清清爽爽,没有一点油腻。
老周用围裙擦擦手,倒了杯茶水,从收银台摸了张菜单递过来。“看看菜单。”
姜疏渴得要命,接过茶水一口饮尽,笑眯眯地又将杯子递给他,“能劳烦再来一杯吗?天气真的太热了。”
老周爽利地应了声,看她不停地拿着菜单打扇,道:“我自己冰了点山楂茶,倒点给你解暑吧。”
得到对方不住地点头回应,他便又挑帘进了厨房。
姜疏这才得空看菜单,十几个家常小炒,光看菜名便十分诱人。菜单过了膜,老板还在菜单边角细心地贴了透明胶带。
“老板,招牌菜是哪个呀?”她向着厨房里高声问。“我也是听朋友推荐找过来的。”
老周端着山楂茶出来,一脸惊喜,“能吃辣的话,酸汤肥牛怎么样?酸汤是我自己做的,非常下饭。”
“那就酸汤肥牛!”姜疏从善如流,“麻烦快些上菜,待会还有事。” 她从帆布包里摸出两张十元纸币放在桌上,“太热了,我去隔壁买根冰棍,你先上菜。”
从店铺里出来,姜疏直接钻进了右边的小超市。超市狭小逼仄,是老居民房改造出来空间,后头还连着卧室和厨房。门口放着木凳子和簸箕,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门口就着路灯剥豆子。
她从冰柜里随便拿了根冰棍,付了钱,走到门口:“这么热的天您还坐屋外剥豆子呢。”
老人闻声抬头,笑着应了一声:“这就叫热啦?那是你们年轻人火气旺。”
姜疏羞赧地笑了笑,撕拉一声扯开包装,站在旁吃起冰棍。
“您知道周围哪里有租房的吗,我看这边环境挺好的,又有超市又很多餐馆,还在警局旁边。”
老人看是个年纪不大的姑娘,应该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热心肠地说到:“我们这片治安很好的,都是老街坊邻居、知根知底的。”
姜疏顺着话题,“您在这住挺久了吧?”
“不止是我,这一片的街坊邻居都在这住了一辈子咯。”她指指右边警局,“从前这里还是一片小土坡呢。”
“旁边这家饭店的手艺也不错。”姜疏笑道。“住在这边,平时下班晚也不愁晚饭。”
“你说小周啊,他在这儿住十几年了。”老人家笑着说:“旁边警局的小伙子们都喜欢他的口味,经常让他外卖送过去。”
姜疏谢过阿婆,回到小炒店时,她的酸汤肥牛已经做好。店里弥漫着酸爽辛辣的勾人味道,滋味浓郁的肥牛和饱吸汤汁的金针菇,直让她干掉两碗米饭才停筷。
老周看她吃得满意,自己又钻进了小厨房。
姜疏心满意足地抹了嘴,起身挑起厨房的帘子,热络道:“您这手艺果然名不虚传。”双眼却快速打量着后厨空间。
厨房虽小,五脏俱全,看得出主人平日十分爱惜维护。厨房最里的角落,有楼梯联通二楼,想必楼上是店家住宿的房间。厨房右侧还开了扇小门,通向外面的小院。
姜疏心里有了计较,便放下了帘子。老周见她准备走了,爽朗地说了句“下次再来”,又埋头准备晚上的材料。
出来店外,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姜疏绕道,借着昏暗的街灯看清了厨房外面小院的格局。十平米左右的空间,晒着满满的辣椒,背后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她摸了下仍在口袋中的月华珠,决定还是先回南槐巷。
当务之急必须弄清它今天频繁异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