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鹫沉郁的面容上还多了几分笑,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略显柔和。
玉娘还是不解,但她也不会以为这分笑是对她的,自认识他以来,他就一直是这副阴郁的模样,面上少有笑容。
说起来还和李炤炤有几分相似,所以玉娘第一眼见李炤炤就对她产生了极大兴趣。
“我在中书省的朋友说明日,封李炤炤为未央台尚书令的旨意就下来了,这事,陈家怎会一无所知?无非是他们看不上李炤炤,宁愿选我这个废人,也不愿去选那位康健的女子。”李鹫今日好耐性,不仅耐心解释,还有心情开玩笑。
玉娘听了他这话,心里满不是滋味:“世子说哪里话?不是已经好多了吗?”
李鹫笑着摇了摇头,不否认也不回应,只轻轻推开她,由在外等候的侍从推着离开了花楼。
玉娘目送着他离去,内心砰砰鼓声擂响。
半晌,玉娘才惊觉自己说错了什么,可人已经走了,再要解释已经来不及。
忽而一个身姿妖妖娆娆地从门外走了进来,见她还半卧在原地,连忙加快步伐到她身边将她扶起。
“娘子,地上凉,快些起来。”那娘子边将她扶起,边附耳轻声:“娘子,姜国公入都了。”
几个字在玉娘耳边分明轻声细语,却犹如电闪雷鸣。
她不可置信得扶着那娘子的臂腕起身,言语难掩惊讶:“这还未到五年呢,姜公怎会入都?”
“娘子傻了,十二郎婚事已定,作为父亲自然是要来的。”那娘子拍了拍她的手背,怡然自得地与她闲聊。
“这不可能,姜公可不会为了十二郎的婚事入都。”玉娘面容紧绷,语气坚定:“快,随我换身简便装束,咱们去姜国公府。”
----------------------------------------
“二娘,抄完了吧?”
一个高胖的身影停留在李炤炤身侧,拘身弓背,照映出的影子像一个又圆又胖的大馒头。
字在书上,小巧整齐,又被她持笔抄录在长长的宣纸上,大小不一,那些字在灯光照射下,时而胡闹跳跃时而老实回归原位。
也不是说执灯的雀梅执灯不用心,反而灯柄在她手中平平稳稳,只是抄录时间确实太长了。
李炤炤揉了揉眼,仰首与弯腰的仆高邑平视,因长久没说话,导致声音闷闷:“仆大将军,未曾。”
“二娘不必抄了,圣人召见。”仆高邑的话就是在传达圣人的意思。
李炤炤颔首,黛青连忙过来将她扶起。
一旁的姜平州却兴奋起来:“仆大将军,那我呢?”
“圣人的意思是,既然定远将军自己认罪,那就代公主殿下,把剩下的抄完吧。”仆高邑皮笑肉不笑。
他指的是姜平州在长生殿前撒泼胡闹,一口咬定是自己主犯。
一朵艳丽盛开的牡丹花霎时蔫到了枯萎。
李炤炤回首,笑了笑:“多谢你,平州。”
仿佛甘霖侵袭,为他挽回一丝生气,他拍着胸脯大包大揽:“都交给我,保准都给你抄完。”
李炤炤未言语,轻笑出声又连忙敛去,转过身就与仆高邑一同登向未央殿。
深夜的未央殿依旧灯火通明,香炉里燃着袅袅婷婷的白烟曲折飘向穹顶,松木冷香中夹杂着一股香糊味,让人眉头直皱。
殿内侍奉之人甚少,只几名常年随侍宦娥分列在殿内,埋头静默着处理着自己手中的事。
见李炤炤入殿,宦娥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事,盈盈行礼,在李炤炤颔首后又回身去忙原来的事。
笑声在沉寂大殿中显得尤为突兀,仆高邑引领她向笑声来源走去。
进了内殿,二老一左一右端坐在蒲团上,右侧下首还有一个蒲团,中间摆放着一个火盆,火盆内斜立着一叠貌似谏议书的纸质物件,纸的尾端烧成黑黢黢的一个面板,面板中又蜿蜒分裂着火星子,这就是糊味的来源。
“拜见圣人。”李炤炤双手叉于胸口前,颔首屈膝,又对右侧端坐的老者一揖:“夫子。”
“二娘来得正好,烤得差不多了。”
男人着一身庄重明黄圆领锦袍,锦袍上张牙舞爪、威严的龙镇人心魂,它的主人此刻手持细长铁叉在火盆内鼓捣翻找着什么。
“坐,不必太多礼数。”他摆摆手。
李炤炤在右侧下首的蒲团上跪坐下,仆高邑则回了圣人身后。
她这才看清火盆内烧着的纸上写了‘圣人万安’‘躬请圣人安’此类句子。
“都是些问安的废话,亦或是些请朕立储的烦人字句,这些纸在他们手中如同废物。”圣人见她垂眼细看字句,有些不耐。
不,不只是这样,李炤炤在圣人翻找时,就快速在一张即将在火盆内燃为灰烬的纸上捕捉到孟州二字。
“圣人,孟州刺史也上柬问安了吗?”李炤炤拿捏不清楚,究竟有无灾情,又是否孟州有灾,只好斟酌问道。
“你明日才正式随朕上朝,今日就对朝政大事这般感兴趣了?”圣人从火盆中叉出一只烧成黑炭闻起来又香甜的东西,语气平淡。
谢公面色不改,只专心注视着他手中叉出的东西。
李炤炤直起上身向圣人作揖:“圣人,儿今日路过平康坊,有乞儿成堆,面黄肌瘦衣裳破烂,状似灾民,平州说像孟州口音。”
“你也不必太谨慎,朕不过是告诉你不可躲懒,明日随朕上朝罢了。”圣人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忽得一笑,叉出的黑炭飘着热气烟雾,气氛说不上轻快,而他身后的仆高邑则上前将圣旨递上。
李炤炤接过展开,绢布上俨然盖着三司章鉴,以及玉玺印鉴。
“说来也奇,这次封你,竟无一人上柬。”圣人将转凉的黑炭丢进一旁放置的手帕中,又递给李炤炤:“这是姜灿带来的,他朔方今年种出的新品种,叫什么……番薯。”
“谢圣人赏赐。”李炤炤捧着手中黑炭一样的东西,眼神中满是狐疑不决,想起平康坊乞丐,还是问道:“圣人,孟州当真无上柬?”
“你能对此这般关切,朕很欣慰,孟州乃至各州府都确无灾情呈报,但是,”圣人话锋一转,又道:“姜灿已然将孟州的一切向朕转述,朕也召户部前来商议了,你不必担忧。”
“圣人,孟州明明灾祸,却不呈报灾情,若非今日儿出宫看见,若非姜国公途径孟州,到最后又该如何收场?如此大事,不呈向长安,岂非欺上瞒下?儿请圣人彻查此事。”李炤炤作揖,一向淡漠平稳的音调有些上扬。
“你说得很有道理,那该如何查?”圣人并未被她影响,将铁叉递给谢公,让他翻找,他则好整以暇等李炤炤说出答案。
“孟州既然不呈报,又由着灾民流露四方,甚至到了长安……”李炤炤越想越不对劲,接着问道:“圣人,儿斗胆一问,孟州刺史这道问安的书简,是何时递来?”
“前两日才呈上来的,不过日期是一月以前。”圣人昂首抚须,似笑非笑看着李炤炤。
孟州距离长安,若不日不夜,马不停蹄赶路,只需一日就能赶到,可问安的书简却是一月以前,瞧着灾民的模样,面黄肌瘦,唇色发白,衣裳破烂的程度,似乎是僵硬裂开导致破烂。
不过早夏,长安却如此的热,朔方则收成良好。
“圣人,是旱灾。”李炤炤肯定道。
“然后?如何去查?”圣人问。
“孟州刺史若想瞒报,就不会放灾民出城,中书省定有呈报灾情的折子,”李炤炤叙述着,可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若中书省迟迟不报,孟州刺史也可直接遣斥候入都,可为何不见……”
她思索着,登时,脑海内冒出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事态发展至今,即使中书省瞒报,也还有斥候,或者孟州驻军,这些人都可上报,然长安愣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只有一个可能……
“圣人,孟州谋逆,刺史定然凶多吉少。”
此言一出,连手持铁叉,在火盆内翻找黑炭番薯的谢公,手都不由得一抖,说出了今日在此,她听见的唯一一句话:“谋逆需要证据,不是你空口猜测,就能定下的。”
“所以要查。”李炤炤反驳。
“朕知道了,明日大朝会上,你再将此话复述,看看朝臣们怎么说。”圣人面色不改,挥挥手:“你先退下,早些歇息。”
看着圣人胸有成竹的模样,李炤炤一阵哑言,似乎她说的这些,圣人都知道一般,而且并不焦躁。
难道只途径几日的姜国公就已经知晓孟州是怎么回事了吗?
这就更不对了,若是谋逆,姜灿就不可能在孟州全身而退,甚至安然无恙来到长安。
怎么回事,也只有等掩冬与秋观查完消息,才能再次进行推测。
毕竟圣人与姜灿都对此避而不谈。
她起身,欲告退,又被圣人唤住:“现下,你该知道教你读书是什么意思了?”
明明在谈孟州,又好端端扯上她读书的事,李炤炤神情复杂,但还是艰难颔首。
她也不知为何,明明不在乎父母什么态度,今日还是问出了那些话。
“朕并非要你为兄弟姊妹燃尽一生,”圣人笑了笑,“再者说来,贵妃怀着的是皇子还是公主,一切都无定论,难道匆匆忙忙召你下山,封你做未央台尚书令,就是为了那个未成型的胎儿?二娘,朕早年并未对你太多关注,但你能在艰难环境下长大,又不负谢卿教诲,朕很欣慰。
他温和道:“你要知道,女子又如何,你始终是大魏的公主。”
李炤炤这才惊觉,虽然自己厌恨父母,对天下毫不关心,可在谢公潜移默化的教导下早已对民生大事满怀关切,只是一直自怨自艾,未曾发觉。
她退出了大殿,门外抄录的姜平州却早已不见踪影。
----------------------------------------
彼时,姜平州正停马在姜国公府前,望着正门大开,里头灯火通明的模样,他心生暖意,脚步轻快地跨过门槛,回了家。
玉娘还是不解,但她也不会以为这分笑是对她的,自认识他以来,他就一直是这副阴郁的模样,面上少有笑容。
说起来还和李炤炤有几分相似,所以玉娘第一眼见李炤炤就对她产生了极大兴趣。
“我在中书省的朋友说明日,封李炤炤为未央台尚书令的旨意就下来了,这事,陈家怎会一无所知?无非是他们看不上李炤炤,宁愿选我这个废人,也不愿去选那位康健的女子。”李鹫今日好耐性,不仅耐心解释,还有心情开玩笑。
玉娘听了他这话,心里满不是滋味:“世子说哪里话?不是已经好多了吗?”
李鹫笑着摇了摇头,不否认也不回应,只轻轻推开她,由在外等候的侍从推着离开了花楼。
玉娘目送着他离去,内心砰砰鼓声擂响。
半晌,玉娘才惊觉自己说错了什么,可人已经走了,再要解释已经来不及。
忽而一个身姿妖妖娆娆地从门外走了进来,见她还半卧在原地,连忙加快步伐到她身边将她扶起。
“娘子,地上凉,快些起来。”那娘子边将她扶起,边附耳轻声:“娘子,姜国公入都了。”
几个字在玉娘耳边分明轻声细语,却犹如电闪雷鸣。
她不可置信得扶着那娘子的臂腕起身,言语难掩惊讶:“这还未到五年呢,姜公怎会入都?”
“娘子傻了,十二郎婚事已定,作为父亲自然是要来的。”那娘子拍了拍她的手背,怡然自得地与她闲聊。
“这不可能,姜公可不会为了十二郎的婚事入都。”玉娘面容紧绷,语气坚定:“快,随我换身简便装束,咱们去姜国公府。”
----------------------------------------
“二娘,抄完了吧?”
一个高胖的身影停留在李炤炤身侧,拘身弓背,照映出的影子像一个又圆又胖的大馒头。
字在书上,小巧整齐,又被她持笔抄录在长长的宣纸上,大小不一,那些字在灯光照射下,时而胡闹跳跃时而老实回归原位。
也不是说执灯的雀梅执灯不用心,反而灯柄在她手中平平稳稳,只是抄录时间确实太长了。
李炤炤揉了揉眼,仰首与弯腰的仆高邑平视,因长久没说话,导致声音闷闷:“仆大将军,未曾。”
“二娘不必抄了,圣人召见。”仆高邑的话就是在传达圣人的意思。
李炤炤颔首,黛青连忙过来将她扶起。
一旁的姜平州却兴奋起来:“仆大将军,那我呢?”
“圣人的意思是,既然定远将军自己认罪,那就代公主殿下,把剩下的抄完吧。”仆高邑皮笑肉不笑。
他指的是姜平州在长生殿前撒泼胡闹,一口咬定是自己主犯。
一朵艳丽盛开的牡丹花霎时蔫到了枯萎。
李炤炤回首,笑了笑:“多谢你,平州。”
仿佛甘霖侵袭,为他挽回一丝生气,他拍着胸脯大包大揽:“都交给我,保准都给你抄完。”
李炤炤未言语,轻笑出声又连忙敛去,转过身就与仆高邑一同登向未央殿。
深夜的未央殿依旧灯火通明,香炉里燃着袅袅婷婷的白烟曲折飘向穹顶,松木冷香中夹杂着一股香糊味,让人眉头直皱。
殿内侍奉之人甚少,只几名常年随侍宦娥分列在殿内,埋头静默着处理着自己手中的事。
见李炤炤入殿,宦娥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事,盈盈行礼,在李炤炤颔首后又回身去忙原来的事。
笑声在沉寂大殿中显得尤为突兀,仆高邑引领她向笑声来源走去。
进了内殿,二老一左一右端坐在蒲团上,右侧下首还有一个蒲团,中间摆放着一个火盆,火盆内斜立着一叠貌似谏议书的纸质物件,纸的尾端烧成黑黢黢的一个面板,面板中又蜿蜒分裂着火星子,这就是糊味的来源。
“拜见圣人。”李炤炤双手叉于胸口前,颔首屈膝,又对右侧端坐的老者一揖:“夫子。”
“二娘来得正好,烤得差不多了。”
男人着一身庄重明黄圆领锦袍,锦袍上张牙舞爪、威严的龙镇人心魂,它的主人此刻手持细长铁叉在火盆内鼓捣翻找着什么。
“坐,不必太多礼数。”他摆摆手。
李炤炤在右侧下首的蒲团上跪坐下,仆高邑则回了圣人身后。
她这才看清火盆内烧着的纸上写了‘圣人万安’‘躬请圣人安’此类句子。
“都是些问安的废话,亦或是些请朕立储的烦人字句,这些纸在他们手中如同废物。”圣人见她垂眼细看字句,有些不耐。
不,不只是这样,李炤炤在圣人翻找时,就快速在一张即将在火盆内燃为灰烬的纸上捕捉到孟州二字。
“圣人,孟州刺史也上柬问安了吗?”李炤炤拿捏不清楚,究竟有无灾情,又是否孟州有灾,只好斟酌问道。
“你明日才正式随朕上朝,今日就对朝政大事这般感兴趣了?”圣人从火盆中叉出一只烧成黑炭闻起来又香甜的东西,语气平淡。
谢公面色不改,只专心注视着他手中叉出的东西。
李炤炤直起上身向圣人作揖:“圣人,儿今日路过平康坊,有乞儿成堆,面黄肌瘦衣裳破烂,状似灾民,平州说像孟州口音。”
“你也不必太谨慎,朕不过是告诉你不可躲懒,明日随朕上朝罢了。”圣人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忽得一笑,叉出的黑炭飘着热气烟雾,气氛说不上轻快,而他身后的仆高邑则上前将圣旨递上。
李炤炤接过展开,绢布上俨然盖着三司章鉴,以及玉玺印鉴。
“说来也奇,这次封你,竟无一人上柬。”圣人将转凉的黑炭丢进一旁放置的手帕中,又递给李炤炤:“这是姜灿带来的,他朔方今年种出的新品种,叫什么……番薯。”
“谢圣人赏赐。”李炤炤捧着手中黑炭一样的东西,眼神中满是狐疑不决,想起平康坊乞丐,还是问道:“圣人,孟州当真无上柬?”
“你能对此这般关切,朕很欣慰,孟州乃至各州府都确无灾情呈报,但是,”圣人话锋一转,又道:“姜灿已然将孟州的一切向朕转述,朕也召户部前来商议了,你不必担忧。”
“圣人,孟州明明灾祸,却不呈报灾情,若非今日儿出宫看见,若非姜国公途径孟州,到最后又该如何收场?如此大事,不呈向长安,岂非欺上瞒下?儿请圣人彻查此事。”李炤炤作揖,一向淡漠平稳的音调有些上扬。
“你说得很有道理,那该如何查?”圣人并未被她影响,将铁叉递给谢公,让他翻找,他则好整以暇等李炤炤说出答案。
“孟州既然不呈报,又由着灾民流露四方,甚至到了长安……”李炤炤越想越不对劲,接着问道:“圣人,儿斗胆一问,孟州刺史这道问安的书简,是何时递来?”
“前两日才呈上来的,不过日期是一月以前。”圣人昂首抚须,似笑非笑看着李炤炤。
孟州距离长安,若不日不夜,马不停蹄赶路,只需一日就能赶到,可问安的书简却是一月以前,瞧着灾民的模样,面黄肌瘦,唇色发白,衣裳破烂的程度,似乎是僵硬裂开导致破烂。
不过早夏,长安却如此的热,朔方则收成良好。
“圣人,是旱灾。”李炤炤肯定道。
“然后?如何去查?”圣人问。
“孟州刺史若想瞒报,就不会放灾民出城,中书省定有呈报灾情的折子,”李炤炤叙述着,可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若中书省迟迟不报,孟州刺史也可直接遣斥候入都,可为何不见……”
她思索着,登时,脑海内冒出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事态发展至今,即使中书省瞒报,也还有斥候,或者孟州驻军,这些人都可上报,然长安愣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只有一个可能……
“圣人,孟州谋逆,刺史定然凶多吉少。”
此言一出,连手持铁叉,在火盆内翻找黑炭番薯的谢公,手都不由得一抖,说出了今日在此,她听见的唯一一句话:“谋逆需要证据,不是你空口猜测,就能定下的。”
“所以要查。”李炤炤反驳。
“朕知道了,明日大朝会上,你再将此话复述,看看朝臣们怎么说。”圣人面色不改,挥挥手:“你先退下,早些歇息。”
看着圣人胸有成竹的模样,李炤炤一阵哑言,似乎她说的这些,圣人都知道一般,而且并不焦躁。
难道只途径几日的姜国公就已经知晓孟州是怎么回事了吗?
这就更不对了,若是谋逆,姜灿就不可能在孟州全身而退,甚至安然无恙来到长安。
怎么回事,也只有等掩冬与秋观查完消息,才能再次进行推测。
毕竟圣人与姜灿都对此避而不谈。
她起身,欲告退,又被圣人唤住:“现下,你该知道教你读书是什么意思了?”
明明在谈孟州,又好端端扯上她读书的事,李炤炤神情复杂,但还是艰难颔首。
她也不知为何,明明不在乎父母什么态度,今日还是问出了那些话。
“朕并非要你为兄弟姊妹燃尽一生,”圣人笑了笑,“再者说来,贵妃怀着的是皇子还是公主,一切都无定论,难道匆匆忙忙召你下山,封你做未央台尚书令,就是为了那个未成型的胎儿?二娘,朕早年并未对你太多关注,但你能在艰难环境下长大,又不负谢卿教诲,朕很欣慰。
他温和道:“你要知道,女子又如何,你始终是大魏的公主。”
李炤炤这才惊觉,虽然自己厌恨父母,对天下毫不关心,可在谢公潜移默化的教导下早已对民生大事满怀关切,只是一直自怨自艾,未曾发觉。
她退出了大殿,门外抄录的姜平州却早已不见踪影。
----------------------------------------
彼时,姜平州正停马在姜国公府前,望着正门大开,里头灯火通明的模样,他心生暖意,脚步轻快地跨过门槛,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