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卫从刚一放下少妇,少妇就带着孩童抱上登闻鼓支架,既不离开也不提钉床何处滚,言语间满是不信任:“我夫状告,死在县衙大人板子之下,如今我状告难道又要死在你们官官相护的钉床之上?难道大人要冤屈难伸,腌臢之事永不见天日?还是说大人昏聩,蒙冤之人难以得到清白?”
院事依旧不理,这样的话一天不知听几次,无非是无理取闹罢了。
但这话在百姓耳中就有些听头了,隐隐有好事者蠢蠢欲动。
少妇牵着孩子转头向围观百姓道:“诸位,若是大人不审,小妇人也只有请众做主。”
少妇弱柳扶风,虽瘦弱但妇鬓梳得齐整,衣饰也整洁,一丝不苟,与普通百姓家的娘子无异,她牵着两个孩童,男孩女孩面上虽都挂着未干的泪痕,却也都是白嫩可爱。
这样的母子三人很容易就激起百姓的怜悯,尤其在妇人说过官官相护,请民做主这话之后,无论是怜悯的还是好事的,一时间都在人群中沸腾起来。
有好事的喊着:“你尽管说,谅这个狗官也封不住悠悠众口。”
秉承法制的院事在好事人口中成了狗官。
有怜悯的说:“有大家替你母子三人做主,你不要怕,在座各位都会为你请愿。”
民声沸腾起来。
院事暗暗撇了撇嘴,只怕她刚说完,诸位就做鸟散,又能替她请哪门子的愿?这个妇人实在无知,法制定下,不滚钉床不准敲击登闻鼓,他还没治她的罪,反倒被人咒骂狗官。
只听那头少妇清了清嗓,声如洪钟:“我乃温县李氏,夫君范思坷,范阳人士,入赘我家,我家三代事农,在当地也算耕读之家,因不如杨家势大,杨家族人见我父母无儿招婿,遂欺辱上门,将祖田侵占,我夫不忿去县衙状告,县官大人也是一般说辞……”
她恨恨得盯着院事的背影,一字一句犹如泣血:“我夫君吃了板子,无力再告,我家祖田被占没了收入来源,倾其积蓄也未能治好夫君,夫君撒手人寰,我带二子进京伸冤,大人也是这般说辞,岂非官官相护,不让人伸冤?”
竟牵扯士族?还是才被元玄公主一剑刺死的杨谏议大夫一家?
可明明杨家已被圣人下令抄没全族,为何还有人来状告?
院事心中‘咯噔’一声,直觉事情不对劲,忙向卫从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快将少妇三人拉走。
只怕此事针对的不是杨家,而是冲着与杨家有联系的姻亲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少妇像做下什么决定一般,沉沉闭了闭眼,携着二童就往登闻鼓上撞。
众人拦截不及,少妇与孩童,三人满头是血倒在登闻鼓前。
一群人直直奔上前去,又慌又乱。
院事忙命卫从整肃,又命其余卫从将倒在血泊中少妇孩童安置,高声喊着请大夫。
人群中窜出来一个背着箱子的人,就这么巧,他就是大夫。
他俯身上前探了三人鼻息,在院事慌张神色下淡然摇摇头,拱手道:“已无气息。”
有百姓状告士族,又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撞死在登闻鼓前。
无论前朝今宵都从所未闻。
偏偏就在圣人当政时期发生,这只会是他为官不利,绝不会成为乱政的征兆。
完了,他这官也算做到头了……
院事眼前一黑,就往地上倒去。
----------------------------------------
同时,朝堂之上还在为元玄公主议朝之事争论不休,即使她本人并不在场。
今早中书省就下达了元玄公主昨夜上谏惹圣人大怒而被禁足一月的通报,打乱了杨磐姚让等人的计划。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更可此事为由推举谢公为太师。
一切只看圣人如何决断。
而与温县杨家姻亲关系或一党的则幸灾乐祸,元玄公主身为女子还在朝堂之上剑光血影,纵使圣人疼爱欲立为储君又如何?圣人还在朝堂龙椅安座,又岂容元玄公主越俎代庖?
但惹得圣人不快只是禁足而已,又让他们心中隐隐恐惧起来。
若再由德高望重的谢公担任太师,教导公主,那朝中再无人有力对抗元玄公主,所以他们极力反对。
但最后做决定的还是高位安座执掌大魏最高权柄的圣人。
圣人眼睑微阖,手掌摩挲座椅扶手,睥睨着台下,清晨的朝堂就犹如清晨的菜场,都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争吵不休,不过一个是决定民生安定一个决定是当日温饱罢了。
其实无异。
不过奇特的是本该与温县杨家党派站在一块的刘宽竟也认同谢公为太师的谏议。
圣人捋着胡子含笑不语,杨谏议大夫左属门下省,刘宽右属中书省,现下杨谏议大夫一死,门下省少一名干将,谏议之事就由中书省一家独大。
可见触及利益,连一向刚正不阿以竹代称的刘宽都不能幸免入局。
二娘真是为他打开一个好的局面,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二娘,无人有暇再去谏议他立储一事,只要无人盯着,相信陈贵妃一定能平安诞下麟儿,届时再立皇子为储。
一位定性为暴虐无道的皇储总是比不过白纸一张的婴孩。
他派遣仆高邑调查过元玄在渭南县的过往,得知她还收养过一名弃婴,现下也在元玄宫中。
可见再是暴虐也依旧改不了女子心柔的本性。
有这么位姐姐护着,皇子无虞,朝纲也只会紧紧抓在大魏皇族他这一脉手中。
朝臣将再无异议。
他满意不已。
台下争论的臣子自然不知圣人如何想法,更不会知晓后宫之中近来身子不适的陈贵妃已梦熊有召,怀有龙裔,他们都盯着眼前的利益。
“虽行事暴虐,但有教无师,臣认为殿下聪颖,只是缺人引导,并非大碍,所谓有教无类,虽是女子但更是圣人亲女,又与我等站在同一个朝堂之上便是同僚,我等师从谢公,也理应由桃李满天下的谢公教导,方为适合。”
杨磐言辞犀利持着玉谏眼神坚定却不能直视上方。
黄门侍郎何阳宁则抓着关键诟病:“杨御使言之有理,但公主殿下行为已不能定性为纯粹的有教无师,有教无师者无非是行为粗鄙,可她出手就要人命,纵使杨谏议大夫有罪也该交由圣人处置,而不是越俎代庖,滥用私刑。”
他头微转向杨磐,讥讽道:“莫非杨御使认同公主殿下越过圣人而施权之举?”
站在一旁的刘宽打断道:“昨日怎不见何侍郎言之谆谆?今日殿下不在,反而大谈特谈?难道您也怕了她不成?”
这话的意思倒是说事实上何阳宁也是支持元玄公主,今日反对不过是沽名钓誉。
何阳宁脸色白了白,不由退后两步。
杨谏议大夫长子娶他家次女为妻,又生二子。
二人同属门下省,又是姻亲,关系向来亲近,昨日杨谏议大夫身死元玄公主剑下,不见他出来为他说话,今日跳出来,无非是想次女外孙免于流放。
可见也不过是趋炎附势之徒。
杨磐一派听刘宽此言也上前两步,大有咄咄逼人姿态。
另一名隶属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却道:“昨日公主殿下一直揪着孟州一事不放,我等才得知孟州有难,心有担忧,话不达意也在所难免,难道诸位不关注孟州一事,只想为党派争取利益不成?”
这话就有些听头,刘宽还要说,姚让站出来打断再驳:“若非公主殿下提起,诸位有谁会专心关注?可见公主殿下是可造之才,只是缺少良师,孟州之事解决之法已经谈妥,一时之事罢了。而公主殿下解禁之后还是要与我等站在一处,如此难道不该为其寻良师而成贤臣?”
他不提反问倒是让其余人等抓不到错处又合情合理。
杨磐也附议。
“你等还真打算与女子长长久久同为僚己不成?”何阳宁甩袖冷冷哼了一声,目露不屑。
刘宽冷笑着向高台拱手:“圣人亲命元玄公主为未央台尚书令,岂能朝令夕改,诸位是在质疑圣人决断不成?”
何阳宁等人早已知晓谢公今日又告病,连同崔公也告病,心中难免冷哼,有人出面自然无需他们亲自上阵。
这群老狐狸。
何阳宁嘲讽道:“谢公近来身体不适,诸君也好意思推举一名病弱老者来教导咱们桀骜不驯的公主殿下?”
他们或许不知道,但姚让却是知道的,谢公是李炤炤正儿八经的老师,只是未过明路未在大众眼前行拜师礼。
而这事圣人也知晓,他们谏议不过是不想谢公汲汲营营一场空罢了,要知道元玄公主下山以来可从未出面拜访过谢公。
不过这事的敲定还是要由高台之上至高无上的男人准许。
于是他们齐齐望向高台。
圣人扶着额头,心中也在斟酌着是否要让谢公担任太师一事,若答允,李炤炤则势大再无人能及,若不允,究竟有多少人得知谢公真正教授李炤炤知识?他不知,不允的话难免寒了臣下的心。
忽然,仆高邑身旁不知从何处窜出来个小宦,在他耳边轻语。
话毕,仆高邑神色大变,急急向圣人拱手,在圣人允准后才轻声禀告:“大家,方才有民状告温县杨氏,一女二童,已撞死在登闻鼓前。”
圣人面色微沉。
台下众臣观察着台上情况,焦灼不安。
“传登闻鼓院事入殿禀告。”仆高邑得了允准,高声喊道。
众臣愕然。
院事依旧不理,这样的话一天不知听几次,无非是无理取闹罢了。
但这话在百姓耳中就有些听头了,隐隐有好事者蠢蠢欲动。
少妇牵着孩子转头向围观百姓道:“诸位,若是大人不审,小妇人也只有请众做主。”
少妇弱柳扶风,虽瘦弱但妇鬓梳得齐整,衣饰也整洁,一丝不苟,与普通百姓家的娘子无异,她牵着两个孩童,男孩女孩面上虽都挂着未干的泪痕,却也都是白嫩可爱。
这样的母子三人很容易就激起百姓的怜悯,尤其在妇人说过官官相护,请民做主这话之后,无论是怜悯的还是好事的,一时间都在人群中沸腾起来。
有好事的喊着:“你尽管说,谅这个狗官也封不住悠悠众口。”
秉承法制的院事在好事人口中成了狗官。
有怜悯的说:“有大家替你母子三人做主,你不要怕,在座各位都会为你请愿。”
民声沸腾起来。
院事暗暗撇了撇嘴,只怕她刚说完,诸位就做鸟散,又能替她请哪门子的愿?这个妇人实在无知,法制定下,不滚钉床不准敲击登闻鼓,他还没治她的罪,反倒被人咒骂狗官。
只听那头少妇清了清嗓,声如洪钟:“我乃温县李氏,夫君范思坷,范阳人士,入赘我家,我家三代事农,在当地也算耕读之家,因不如杨家势大,杨家族人见我父母无儿招婿,遂欺辱上门,将祖田侵占,我夫不忿去县衙状告,县官大人也是一般说辞……”
她恨恨得盯着院事的背影,一字一句犹如泣血:“我夫君吃了板子,无力再告,我家祖田被占没了收入来源,倾其积蓄也未能治好夫君,夫君撒手人寰,我带二子进京伸冤,大人也是这般说辞,岂非官官相护,不让人伸冤?”
竟牵扯士族?还是才被元玄公主一剑刺死的杨谏议大夫一家?
可明明杨家已被圣人下令抄没全族,为何还有人来状告?
院事心中‘咯噔’一声,直觉事情不对劲,忙向卫从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快将少妇三人拉走。
只怕此事针对的不是杨家,而是冲着与杨家有联系的姻亲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少妇像做下什么决定一般,沉沉闭了闭眼,携着二童就往登闻鼓上撞。
众人拦截不及,少妇与孩童,三人满头是血倒在登闻鼓前。
一群人直直奔上前去,又慌又乱。
院事忙命卫从整肃,又命其余卫从将倒在血泊中少妇孩童安置,高声喊着请大夫。
人群中窜出来一个背着箱子的人,就这么巧,他就是大夫。
他俯身上前探了三人鼻息,在院事慌张神色下淡然摇摇头,拱手道:“已无气息。”
有百姓状告士族,又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撞死在登闻鼓前。
无论前朝今宵都从所未闻。
偏偏就在圣人当政时期发生,这只会是他为官不利,绝不会成为乱政的征兆。
完了,他这官也算做到头了……
院事眼前一黑,就往地上倒去。
----------------------------------------
同时,朝堂之上还在为元玄公主议朝之事争论不休,即使她本人并不在场。
今早中书省就下达了元玄公主昨夜上谏惹圣人大怒而被禁足一月的通报,打乱了杨磐姚让等人的计划。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更可此事为由推举谢公为太师。
一切只看圣人如何决断。
而与温县杨家姻亲关系或一党的则幸灾乐祸,元玄公主身为女子还在朝堂之上剑光血影,纵使圣人疼爱欲立为储君又如何?圣人还在朝堂龙椅安座,又岂容元玄公主越俎代庖?
但惹得圣人不快只是禁足而已,又让他们心中隐隐恐惧起来。
若再由德高望重的谢公担任太师,教导公主,那朝中再无人有力对抗元玄公主,所以他们极力反对。
但最后做决定的还是高位安座执掌大魏最高权柄的圣人。
圣人眼睑微阖,手掌摩挲座椅扶手,睥睨着台下,清晨的朝堂就犹如清晨的菜场,都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争吵不休,不过一个是决定民生安定一个决定是当日温饱罢了。
其实无异。
不过奇特的是本该与温县杨家党派站在一块的刘宽竟也认同谢公为太师的谏议。
圣人捋着胡子含笑不语,杨谏议大夫左属门下省,刘宽右属中书省,现下杨谏议大夫一死,门下省少一名干将,谏议之事就由中书省一家独大。
可见触及利益,连一向刚正不阿以竹代称的刘宽都不能幸免入局。
二娘真是为他打开一个好的局面,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二娘,无人有暇再去谏议他立储一事,只要无人盯着,相信陈贵妃一定能平安诞下麟儿,届时再立皇子为储。
一位定性为暴虐无道的皇储总是比不过白纸一张的婴孩。
他派遣仆高邑调查过元玄在渭南县的过往,得知她还收养过一名弃婴,现下也在元玄宫中。
可见再是暴虐也依旧改不了女子心柔的本性。
有这么位姐姐护着,皇子无虞,朝纲也只会紧紧抓在大魏皇族他这一脉手中。
朝臣将再无异议。
他满意不已。
台下争论的臣子自然不知圣人如何想法,更不会知晓后宫之中近来身子不适的陈贵妃已梦熊有召,怀有龙裔,他们都盯着眼前的利益。
“虽行事暴虐,但有教无师,臣认为殿下聪颖,只是缺人引导,并非大碍,所谓有教无类,虽是女子但更是圣人亲女,又与我等站在同一个朝堂之上便是同僚,我等师从谢公,也理应由桃李满天下的谢公教导,方为适合。”
杨磐言辞犀利持着玉谏眼神坚定却不能直视上方。
黄门侍郎何阳宁则抓着关键诟病:“杨御使言之有理,但公主殿下行为已不能定性为纯粹的有教无师,有教无师者无非是行为粗鄙,可她出手就要人命,纵使杨谏议大夫有罪也该交由圣人处置,而不是越俎代庖,滥用私刑。”
他头微转向杨磐,讥讽道:“莫非杨御使认同公主殿下越过圣人而施权之举?”
站在一旁的刘宽打断道:“昨日怎不见何侍郎言之谆谆?今日殿下不在,反而大谈特谈?难道您也怕了她不成?”
这话的意思倒是说事实上何阳宁也是支持元玄公主,今日反对不过是沽名钓誉。
何阳宁脸色白了白,不由退后两步。
杨谏议大夫长子娶他家次女为妻,又生二子。
二人同属门下省,又是姻亲,关系向来亲近,昨日杨谏议大夫身死元玄公主剑下,不见他出来为他说话,今日跳出来,无非是想次女外孙免于流放。
可见也不过是趋炎附势之徒。
杨磐一派听刘宽此言也上前两步,大有咄咄逼人姿态。
另一名隶属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却道:“昨日公主殿下一直揪着孟州一事不放,我等才得知孟州有难,心有担忧,话不达意也在所难免,难道诸位不关注孟州一事,只想为党派争取利益不成?”
这话就有些听头,刘宽还要说,姚让站出来打断再驳:“若非公主殿下提起,诸位有谁会专心关注?可见公主殿下是可造之才,只是缺少良师,孟州之事解决之法已经谈妥,一时之事罢了。而公主殿下解禁之后还是要与我等站在一处,如此难道不该为其寻良师而成贤臣?”
他不提反问倒是让其余人等抓不到错处又合情合理。
杨磐也附议。
“你等还真打算与女子长长久久同为僚己不成?”何阳宁甩袖冷冷哼了一声,目露不屑。
刘宽冷笑着向高台拱手:“圣人亲命元玄公主为未央台尚书令,岂能朝令夕改,诸位是在质疑圣人决断不成?”
何阳宁等人早已知晓谢公今日又告病,连同崔公也告病,心中难免冷哼,有人出面自然无需他们亲自上阵。
这群老狐狸。
何阳宁嘲讽道:“谢公近来身体不适,诸君也好意思推举一名病弱老者来教导咱们桀骜不驯的公主殿下?”
他们或许不知道,但姚让却是知道的,谢公是李炤炤正儿八经的老师,只是未过明路未在大众眼前行拜师礼。
而这事圣人也知晓,他们谏议不过是不想谢公汲汲营营一场空罢了,要知道元玄公主下山以来可从未出面拜访过谢公。
不过这事的敲定还是要由高台之上至高无上的男人准许。
于是他们齐齐望向高台。
圣人扶着额头,心中也在斟酌着是否要让谢公担任太师一事,若答允,李炤炤则势大再无人能及,若不允,究竟有多少人得知谢公真正教授李炤炤知识?他不知,不允的话难免寒了臣下的心。
忽然,仆高邑身旁不知从何处窜出来个小宦,在他耳边轻语。
话毕,仆高邑神色大变,急急向圣人拱手,在圣人允准后才轻声禀告:“大家,方才有民状告温县杨氏,一女二童,已撞死在登闻鼓前。”
圣人面色微沉。
台下众臣观察着台上情况,焦灼不安。
“传登闻鼓院事入殿禀告。”仆高邑得了允准,高声喊道。
众臣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