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色花瓣与纯白酒曲酿就的醉人醇醴静静躺于沉寂时光暗自蕴结浓郁陈香,而属于那尘间的纷繁人事却打翻了半坛苍薄浊酒,苦辣猛烈。
何妨酩酊,只恐醉后清醒时,已是大梦三千场,不复故人归。
一样的暮色里,一样的深红淡橘中,却失了那日武陵归来泛于眉眼间的盈盈,失了那日绯红霞雾里浮于心头的飘摇柔软。
那人与她对面而立。
似是故人,却又并非故人。
似是熟悉,却如此陌生。
那人身后是玄甲金刀的宣武卫,她的背后却无人可为她遮风挡雨。
她该怎样称呼他呢。
邬先生。
还是……
桓大人。
她立于那一株空枝下,遥望阿爹的背影随他消融于刺眼的暮光。
四月十三日,随燕国公陈普回京述职的陈何宪于夜里被刺身亡。
四月十五日,宣武卫于京都城西南嘉平坊兼济学堂押走凶手展铮。
她犹记得,两天前阿爹难得晚归,只拉着她说了许久的话。她以为原是阿爹在武老板那儿吃了酒仍不尽兴,却不想阿爹竟是将那作了最后一场离别。
“柔儿,阿爹怕是没机会喝你制的桃花酿了。”
“柔儿,记得阿爹和你说过的话。”
黑夜里,她坐在凉意彻骨的石阶上,抚着那被拆下的学堂匾额。
“兼济”。
虽不能以己之力济天下,却望世能兼济。
这是阿爹曾经的愿望。
即使阿爹曾灰心,曾失意,此愿此心,却从未有变。
这学堂便是阿爹的心血明证。
如今,便也没了……
“柔儿,阿爹不后悔。”
“柔儿,阿爹不希望你日日活在仇恨中。”
“柔儿,好好活下去。”
她摩挲着匾额上的字,却恍惚了。
兼济。
怀兼济之心却不得善终。
从祖父到阿爹,皆如此。
阿爹,您当真不悔么。
黑暗中,一人目光灼灼却苍凉,望着那个单薄的孤独身影,默然良久。
他怎能不知她阿爹的冤与屈。
只是这权贵倾轧之下,他们皆不过蝼蚁。
京都府衙查得,那一日陈何宪酒后与店家起了争执,拔剑伤了那店家却仍不罢手,还要取那店家性命。展铮碰巧撞见便上前去救,却在抢夺之中失手杀了陈何宪。
陈普闻得杀他侄子的人是展铮,便跑到熙和帝面前替他死去的侄儿诉冤。哭诉他为大盛守了北境数十年,对陛下和大盛是一片赤诚,可如今到了京都却只得任人欺辱。
一切仿若十三年前旧事重现,最终熙和帝传令宣武卫缉拿展铮。
他从她面前带走了她阿爹。
他伸出手,却触不到她。
丝丝缕缕墨线交织而成的夜色隔在他与她之间。
剪不断,理还乱。
蓦地,女子抬起头,用那双清凌凌的眼眸望着他。
目光交错的瞬间,恍惚浮现这三月光景。
大抵便是这一生尽数好光景了。
他看进那双眼眸,眼底的痛与哀翻涌不息,滚滚如浪席卷心头。
雪夜初见,她予他震撼。
元夕灯火,她予他迷离。
学堂书声,她予他安宁。
不自觉的便想要靠近,想要离她更近些。
那一日,于暴雨中,他流落学堂之外,是她带他进了学堂,予他一檐避雨。此后,他便入了那学堂,作起了教书先生,与她于堂间相对。
那一日,于梨花前,他与她静坐石阶上,细听春风,细嗅花香。在那静谧夜色里,他将那抚心微风和那抹微红仔细烙印收藏。
那一日,于泸溪畔,他与她共执一线,纸鸢乘风而起,那轻漾喜色的眉眼也如一江春水奔涌而至,泄入心房,暖意不休。
那一日,于长街上,他背着阿虎,她跟在身后,缓缓而行。他沉溺于那片刻的虚幻,以为那便是真,一时竟愿那路永不到头。
那一日,于武陵原,他说他从不是个心急的人,他可以慢慢等。他将那只苇草兔子送予她,他将那珍重心意于句间道出,只愿她明了。
他自认天衣无缝,却在送阿虎回家的那一夜才知道,自始至终,她都知晓他是谁,却仍由得他扮作落魄人入了这学堂。
此时,此刻,他望着那眼眸,不想退却近不得。
她淡然一笑,带着几分苦涩。
那一日,她将那被暴雨浇透的人带回学堂,及待那人摘下斗笠后,她才看清了那阴影下的模样。
他说他姓邬,名唤雨相。
邬雨相。
终还是避不开,逃不过。
既你愿作这邬先生,那便不妨陪你唱这一出戏。
可在那月色梨花之下,在那青云碧霄之巅,在那绯红烟云之中,她却似真切陪他入了戏。
她以为那便是真的他。
她以为这戏梦一场便是真。
此时,此刻,她望着那眼眸,不能退却也不能近。
他与她便是这最好的戏子,彼此心知肚明,演得这出好戏,几欲身死其中。
不知过了多久,她才开口道了一声:“桓大人。”
他微微一怔,半晌才踏出一步走向她。
“大人可是有事么?”
她语气里的那般淡然叫他心上隐隐作痛,却只是说不出话。
面前那双眼眸,依然清澈如水,盈盈间浮光闪烁,飘着融不开的哀伤。
“夜了,若大人无事,民女先失陪了。”
面前女子及要转身时他慌忙一拦,手间提的包袱便也沉了一沉:“这个……”他说着便将那包袱递到她面前,“说好等他们解了九连环有奖赏,却耽搁了这许多日子……”
展柔看着面前的包袱,似是在这蒙蒙黑暗中又看见了那满堂眨着亮闪闪眼睛的小脑袋正捏着解开的九连环,满心欢喜地等待邬先生的奖赏。可是等了一日又一日,邬先生始终没有出现。如今好不容易出现了,却再也不是他们心心念念的邬先生了。
她看着面前的男子,想起这三月里他与那群孩子相处时的点点滴滴。都说孩童的心最是纯洁,最是明亮,若非他真心相待,那群孩子也不会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心甘情愿黏在他身后。
想来这份心是做不得戏的。
她伸手将那包袱接过,淡淡道:“多谢大人还惦着。”
“……他们知道了吗?”
自出了事后,展铮便以放假为由,故而这两日都不曾有孩子来学堂。
她摇摇头,抬眼又看向面前的人:“却是瞒不住的。不过大人放心,属于他们的美好我不会轻易打破。夜深露重,大人请回吧。”说着她便转了身,不去看那人的目光,不去听那人的欲言又止,不去理会那人拦在半空中的手。
他看着那背影,决然而凄凉,在这无边暗夜里。
***
那夜一别后,他常去看她,却只是远远望着。
他见她常于那堂前石阶沉默坐着,有时一坐便是一夜,直至天色熹微时,她才起身踱步入了内院。
他见她将那包袱中的东西一家一家送去,因此也便看见了乖巧可爱的阿洛,看见了调皮贪吃的阿虎,看见了聪明骄傲的福宝,看见了大武、小五、小豆子、小石头……
他看见他们拿着那面具和小鸠车欢欢喜喜扯着她的衣袖,仰头问:“邬先生呢?”她总是轻轻抚着他们的额间,温温和和地说:“邬先生家中有事,过些时日才能回京都。”
“那等邬先生回来,先生带我去见邬先生可以吗?”
她只轻轻一笑,却不回答。
再与她相对而立是在梅雨时节。
雨纷纷绵绵,天也布满阴云愁绪。
她执伞立于乌水河畔。
“大人可也爱看这雨落?”她伸出手去接那细密雨丝。
他看向她,一袭乌青衣裙衬得她的容颜愈发清丽柔婉,眸子依旧清澈,却多了几分哀与愁。
“所谓的善,所谓的正,所谓的清,所谓的义都只是烟云么?”
她转过身的一瞬,他躲开了她看向自己的目光。
“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的黑白、善恶、是非,人行于世都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道罢了。便如这雨,落于尘土便作泥,落于江河便作水。各人有各人的路,守着你的善,守着你的正,守着你的清,守着你的义,便是对得起自己了。”
他望着那乌水河泛起的涟漪,缓缓道。
“那大人呢?”
曾经她以为桓白之心也同阿爹一般。
保江山,守百姓,驰骋沙场,万死不辞。
可当他领着那一众玄甲带走自己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时,她迟疑了,犹豫了。
纵然她知晓他只是奉旨行事,纵然她依旧相信他从未有变。
他沉默不言。
他原是志于做一名御史的,可陛下却点了他去吏部。其实这结果他并非没有想过,说到底是为了制衡桓家,他的父亲桓潜已然是刑部尚书,若他再去了御史台,桓家在这三司中的势力未免过大。
去就去吧,也并非只有去那御史台才能守了心。
可他终究错了。
盘根错杂的权力网将他缚于其中喘息不得。
于是他自请出征柯提。
他想要守的不过是一个安宁太平而已。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征战柯提,以赫赫战功堵了朝间悠悠之口。
刀光剑影纵然凶险,却也敌不过人心叵测。
可他终究还是要回来的。
走在这仕途上,行于这官场中,便深知身处其中的诸般无奈。
涟漪散又起,往复循环。
他不是不会机关算计,尔虞我诈,只是不想。可他却又偏偏无法逃离这漩涡,于是便在那官场圆滑处事,不是为了争那权,夺那利,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砧板之肉,网中之鱼,任人宰割。
总算,他又一次体会到身不由己的滋味。
雨停了,阴云散尽,天际泛起了水青之蓝。
“只可惜,阿爹再也喝不到我的桃花酿了。”
她合拢月白纸伞,微微颔首,转身离去。
朦胧水汽氤氲,她的背影模糊而遥远。
秋水苍凉中,她扣响了普贤院的大门。
普贤院是熙和五年变法的改革成果之一,科举取士虽能招贤纳士,却免不了窠臼,致使许多贤才无法为官济世。普贤院便是给了这些人取仕之途,经一年教习后考评分流,但能够经由普贤院直入品流之人少之又少,于是这普贤院在变法之初确有效用,经年之久却也只落了个名声,因此冷清十分。
可偏偏这普贤院有一旷古之举,准女子入普贤院取仕。
熙和帝萧启慎原为盛元帝第八子,因母妃一族犯了重罪而不得父皇宠爱,十三岁便被发遣去了越州。盛元二十八年,皇帝染疾,朝野动荡,除了早年病逝的二皇子,因罪革了皇籍的五皇子、六皇子,以太子、三皇子、四皇子、七皇子为首形成了大致四个派系,其余皇子有的选边站队,有的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朝堂派系对立日益激烈分明,二十三岁的萧启慎便是在这时回到了阔别十载的帝京。
短短四年,萧启慎一路扳倒了太子,斗败了三皇子、四皇子,铲除了七皇子,坐上了储君之位,那些站队的皇子们流放的流放,革除皇籍的革除皇籍,那些闭门读书,置身事外的皇子们则顺理成章地被纳入萧启慎麾下。
一个权力场最边缘的不受宠的皇子就这样一路遇佛杀佛,见鬼杀鬼,杀伐决断,无人可挡。这十年来的算计,这十年来的筹谋,这十年来的忍辱负重终在萧启慎登上那至高宝座的一刻结出了丰硕果实。
初登帝位,萧启慎任用前朝重臣,提拔贤才能士,年轻的帝王在等待的五年间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权力集团。终于,在熙和五年开始将他的宏图伟略付诸实践,改革变法。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熙和帝处死了自己的得力之臣,改革变法却依然为朝政,为大盛带来了新气象。
熙和九年,由普贤院走出的女子阮昭被熙和帝擢为五品侍御史,成为熙和变法最负盛名的一段佳话,后来虽也有女子经此入仕,却未有人能出其右,至今熙和十八年,女子入仕早已成了旧事。
盛年皇帝治下的盛世皇朝,如此般般件件载之史册而得流芳百世的功绩伟业,如今在她眼中皆不过鸿毛之轻。阿爹为她撑起的那一方避雨之檐已然倾覆,日后这世间的路,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柔儿,阿爹不后悔。但阿爹不希望你日日活在仇恨中。”
好。
“柔儿,好好活下去。”
好。
何妨酩酊,只恐醉后清醒时,已是大梦三千场,不复故人归。
一样的暮色里,一样的深红淡橘中,却失了那日武陵归来泛于眉眼间的盈盈,失了那日绯红霞雾里浮于心头的飘摇柔软。
那人与她对面而立。
似是故人,却又并非故人。
似是熟悉,却如此陌生。
那人身后是玄甲金刀的宣武卫,她的背后却无人可为她遮风挡雨。
她该怎样称呼他呢。
邬先生。
还是……
桓大人。
她立于那一株空枝下,遥望阿爹的背影随他消融于刺眼的暮光。
四月十三日,随燕国公陈普回京述职的陈何宪于夜里被刺身亡。
四月十五日,宣武卫于京都城西南嘉平坊兼济学堂押走凶手展铮。
她犹记得,两天前阿爹难得晚归,只拉着她说了许久的话。她以为原是阿爹在武老板那儿吃了酒仍不尽兴,却不想阿爹竟是将那作了最后一场离别。
“柔儿,阿爹怕是没机会喝你制的桃花酿了。”
“柔儿,记得阿爹和你说过的话。”
黑夜里,她坐在凉意彻骨的石阶上,抚着那被拆下的学堂匾额。
“兼济”。
虽不能以己之力济天下,却望世能兼济。
这是阿爹曾经的愿望。
即使阿爹曾灰心,曾失意,此愿此心,却从未有变。
这学堂便是阿爹的心血明证。
如今,便也没了……
“柔儿,阿爹不后悔。”
“柔儿,阿爹不希望你日日活在仇恨中。”
“柔儿,好好活下去。”
她摩挲着匾额上的字,却恍惚了。
兼济。
怀兼济之心却不得善终。
从祖父到阿爹,皆如此。
阿爹,您当真不悔么。
黑暗中,一人目光灼灼却苍凉,望着那个单薄的孤独身影,默然良久。
他怎能不知她阿爹的冤与屈。
只是这权贵倾轧之下,他们皆不过蝼蚁。
京都府衙查得,那一日陈何宪酒后与店家起了争执,拔剑伤了那店家却仍不罢手,还要取那店家性命。展铮碰巧撞见便上前去救,却在抢夺之中失手杀了陈何宪。
陈普闻得杀他侄子的人是展铮,便跑到熙和帝面前替他死去的侄儿诉冤。哭诉他为大盛守了北境数十年,对陛下和大盛是一片赤诚,可如今到了京都却只得任人欺辱。
一切仿若十三年前旧事重现,最终熙和帝传令宣武卫缉拿展铮。
他从她面前带走了她阿爹。
他伸出手,却触不到她。
丝丝缕缕墨线交织而成的夜色隔在他与她之间。
剪不断,理还乱。
蓦地,女子抬起头,用那双清凌凌的眼眸望着他。
目光交错的瞬间,恍惚浮现这三月光景。
大抵便是这一生尽数好光景了。
他看进那双眼眸,眼底的痛与哀翻涌不息,滚滚如浪席卷心头。
雪夜初见,她予他震撼。
元夕灯火,她予他迷离。
学堂书声,她予他安宁。
不自觉的便想要靠近,想要离她更近些。
那一日,于暴雨中,他流落学堂之外,是她带他进了学堂,予他一檐避雨。此后,他便入了那学堂,作起了教书先生,与她于堂间相对。
那一日,于梨花前,他与她静坐石阶上,细听春风,细嗅花香。在那静谧夜色里,他将那抚心微风和那抹微红仔细烙印收藏。
那一日,于泸溪畔,他与她共执一线,纸鸢乘风而起,那轻漾喜色的眉眼也如一江春水奔涌而至,泄入心房,暖意不休。
那一日,于长街上,他背着阿虎,她跟在身后,缓缓而行。他沉溺于那片刻的虚幻,以为那便是真,一时竟愿那路永不到头。
那一日,于武陵原,他说他从不是个心急的人,他可以慢慢等。他将那只苇草兔子送予她,他将那珍重心意于句间道出,只愿她明了。
他自认天衣无缝,却在送阿虎回家的那一夜才知道,自始至终,她都知晓他是谁,却仍由得他扮作落魄人入了这学堂。
此时,此刻,他望着那眼眸,不想退却近不得。
她淡然一笑,带着几分苦涩。
那一日,她将那被暴雨浇透的人带回学堂,及待那人摘下斗笠后,她才看清了那阴影下的模样。
他说他姓邬,名唤雨相。
邬雨相。
终还是避不开,逃不过。
既你愿作这邬先生,那便不妨陪你唱这一出戏。
可在那月色梨花之下,在那青云碧霄之巅,在那绯红烟云之中,她却似真切陪他入了戏。
她以为那便是真的他。
她以为这戏梦一场便是真。
此时,此刻,她望着那眼眸,不能退却也不能近。
他与她便是这最好的戏子,彼此心知肚明,演得这出好戏,几欲身死其中。
不知过了多久,她才开口道了一声:“桓大人。”
他微微一怔,半晌才踏出一步走向她。
“大人可是有事么?”
她语气里的那般淡然叫他心上隐隐作痛,却只是说不出话。
面前那双眼眸,依然清澈如水,盈盈间浮光闪烁,飘着融不开的哀伤。
“夜了,若大人无事,民女先失陪了。”
面前女子及要转身时他慌忙一拦,手间提的包袱便也沉了一沉:“这个……”他说着便将那包袱递到她面前,“说好等他们解了九连环有奖赏,却耽搁了这许多日子……”
展柔看着面前的包袱,似是在这蒙蒙黑暗中又看见了那满堂眨着亮闪闪眼睛的小脑袋正捏着解开的九连环,满心欢喜地等待邬先生的奖赏。可是等了一日又一日,邬先生始终没有出现。如今好不容易出现了,却再也不是他们心心念念的邬先生了。
她看着面前的男子,想起这三月里他与那群孩子相处时的点点滴滴。都说孩童的心最是纯洁,最是明亮,若非他真心相待,那群孩子也不会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心甘情愿黏在他身后。
想来这份心是做不得戏的。
她伸手将那包袱接过,淡淡道:“多谢大人还惦着。”
“……他们知道了吗?”
自出了事后,展铮便以放假为由,故而这两日都不曾有孩子来学堂。
她摇摇头,抬眼又看向面前的人:“却是瞒不住的。不过大人放心,属于他们的美好我不会轻易打破。夜深露重,大人请回吧。”说着她便转了身,不去看那人的目光,不去听那人的欲言又止,不去理会那人拦在半空中的手。
他看着那背影,决然而凄凉,在这无边暗夜里。
***
那夜一别后,他常去看她,却只是远远望着。
他见她常于那堂前石阶沉默坐着,有时一坐便是一夜,直至天色熹微时,她才起身踱步入了内院。
他见她将那包袱中的东西一家一家送去,因此也便看见了乖巧可爱的阿洛,看见了调皮贪吃的阿虎,看见了聪明骄傲的福宝,看见了大武、小五、小豆子、小石头……
他看见他们拿着那面具和小鸠车欢欢喜喜扯着她的衣袖,仰头问:“邬先生呢?”她总是轻轻抚着他们的额间,温温和和地说:“邬先生家中有事,过些时日才能回京都。”
“那等邬先生回来,先生带我去见邬先生可以吗?”
她只轻轻一笑,却不回答。
再与她相对而立是在梅雨时节。
雨纷纷绵绵,天也布满阴云愁绪。
她执伞立于乌水河畔。
“大人可也爱看这雨落?”她伸出手去接那细密雨丝。
他看向她,一袭乌青衣裙衬得她的容颜愈发清丽柔婉,眸子依旧清澈,却多了几分哀与愁。
“所谓的善,所谓的正,所谓的清,所谓的义都只是烟云么?”
她转过身的一瞬,他躲开了她看向自己的目光。
“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的黑白、善恶、是非,人行于世都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道罢了。便如这雨,落于尘土便作泥,落于江河便作水。各人有各人的路,守着你的善,守着你的正,守着你的清,守着你的义,便是对得起自己了。”
他望着那乌水河泛起的涟漪,缓缓道。
“那大人呢?”
曾经她以为桓白之心也同阿爹一般。
保江山,守百姓,驰骋沙场,万死不辞。
可当他领着那一众玄甲带走自己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时,她迟疑了,犹豫了。
纵然她知晓他只是奉旨行事,纵然她依旧相信他从未有变。
他沉默不言。
他原是志于做一名御史的,可陛下却点了他去吏部。其实这结果他并非没有想过,说到底是为了制衡桓家,他的父亲桓潜已然是刑部尚书,若他再去了御史台,桓家在这三司中的势力未免过大。
去就去吧,也并非只有去那御史台才能守了心。
可他终究错了。
盘根错杂的权力网将他缚于其中喘息不得。
于是他自请出征柯提。
他想要守的不过是一个安宁太平而已。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征战柯提,以赫赫战功堵了朝间悠悠之口。
刀光剑影纵然凶险,却也敌不过人心叵测。
可他终究还是要回来的。
走在这仕途上,行于这官场中,便深知身处其中的诸般无奈。
涟漪散又起,往复循环。
他不是不会机关算计,尔虞我诈,只是不想。可他却又偏偏无法逃离这漩涡,于是便在那官场圆滑处事,不是为了争那权,夺那利,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砧板之肉,网中之鱼,任人宰割。
总算,他又一次体会到身不由己的滋味。
雨停了,阴云散尽,天际泛起了水青之蓝。
“只可惜,阿爹再也喝不到我的桃花酿了。”
她合拢月白纸伞,微微颔首,转身离去。
朦胧水汽氤氲,她的背影模糊而遥远。
秋水苍凉中,她扣响了普贤院的大门。
普贤院是熙和五年变法的改革成果之一,科举取士虽能招贤纳士,却免不了窠臼,致使许多贤才无法为官济世。普贤院便是给了这些人取仕之途,经一年教习后考评分流,但能够经由普贤院直入品流之人少之又少,于是这普贤院在变法之初确有效用,经年之久却也只落了个名声,因此冷清十分。
可偏偏这普贤院有一旷古之举,准女子入普贤院取仕。
熙和帝萧启慎原为盛元帝第八子,因母妃一族犯了重罪而不得父皇宠爱,十三岁便被发遣去了越州。盛元二十八年,皇帝染疾,朝野动荡,除了早年病逝的二皇子,因罪革了皇籍的五皇子、六皇子,以太子、三皇子、四皇子、七皇子为首形成了大致四个派系,其余皇子有的选边站队,有的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朝堂派系对立日益激烈分明,二十三岁的萧启慎便是在这时回到了阔别十载的帝京。
短短四年,萧启慎一路扳倒了太子,斗败了三皇子、四皇子,铲除了七皇子,坐上了储君之位,那些站队的皇子们流放的流放,革除皇籍的革除皇籍,那些闭门读书,置身事外的皇子们则顺理成章地被纳入萧启慎麾下。
一个权力场最边缘的不受宠的皇子就这样一路遇佛杀佛,见鬼杀鬼,杀伐决断,无人可挡。这十年来的算计,这十年来的筹谋,这十年来的忍辱负重终在萧启慎登上那至高宝座的一刻结出了丰硕果实。
初登帝位,萧启慎任用前朝重臣,提拔贤才能士,年轻的帝王在等待的五年间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权力集团。终于,在熙和五年开始将他的宏图伟略付诸实践,改革变法。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熙和帝处死了自己的得力之臣,改革变法却依然为朝政,为大盛带来了新气象。
熙和九年,由普贤院走出的女子阮昭被熙和帝擢为五品侍御史,成为熙和变法最负盛名的一段佳话,后来虽也有女子经此入仕,却未有人能出其右,至今熙和十八年,女子入仕早已成了旧事。
盛年皇帝治下的盛世皇朝,如此般般件件载之史册而得流芳百世的功绩伟业,如今在她眼中皆不过鸿毛之轻。阿爹为她撑起的那一方避雨之檐已然倾覆,日后这世间的路,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柔儿,阿爹不后悔。但阿爹不希望你日日活在仇恨中。”
好。
“柔儿,好好活下去。”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