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两日,吴非辞依旧还活着。
孙琮依旧在唱着文绉绉的淫词艳曲。
有时他的父亲孙伯余会踹门而入,将他拽出门外用马鞭抽打,一父一子在庭院中吵起来,势同水火。
什么户部,什么公主府,什么卑躬屈膝……
吴非辞捡起这些零碎的言语,拼凑出一些前因后果。
户部的人透露给孙琮,昭平公主引江陵粮商入盛都不只是为了平稳粮价,江陵到盛都这条道一旦被昭平公主彻底打通,先是粮商,后是茶商,盐铁酒水,源源不断地进来,迟早有一天,江陵商人要取代孙府专供的位置。
到那时,即使是户部也难与公主府抗衡。
所以孙琮要断了江陵粮商入盛都的路,防范于未然。
不料,落入了公主府假粮商的圈套,还成了户部的替罪羊。
孙伯余怒黑了脸,道::“户部让你杀人你就去?你知不知道手上沾了血就回不去了!”
“这不是败事有余没杀成吗?”
“你是没杀成,那些人难道就不会将之前两桩嫁祸到你头上?你蠢不蠢?”
“那就连那些人一起杀了得了!”
“混账!”
“我们手上可都是他们的把柄,大不了同归于尽!顺道拉上那个破公主一起死!”
“蠢货!”
两父子一来一回,丝毫没有避讳柴房里的吴非辞。
或者说,有些话就是说给吴非辞听的,让她知道若昭平肯在专供一事上让步于孙府,孙府必将户部的把柄转交给公主府,作为投靠公主府的见面礼。
若不然,孙府有与所有人同归于尽的能力。
而同归于尽当中第一个死的将会是公主府婢吴阿婉。
孙琮被打得七零八落,拖着半身伤进柴房,瞪一眼她,恐吓道:“你最好能劝你家公主留你一命!”
公主府让步,婢子活,公主府不肯让步,婢子死,婢子不重要,她只是孙府与公主府此次周旋的一个注脚。
吴非辞摇头,“公主殿下,向来不听劝的。”
从昭平的立场看,孙府本身实力雄厚,且与户部素有深交,即使将其笼络过来也不长久,还不如从孙府手中将专供之事抢过来,用于扶持江陵富商。
昭平扶持江陵富商,是为了买马。
招兵,自得买马。
昭平手上的皇城司如今依旧是宫中拨钱粮养着,自然不肯真的卖命,她需要富商的钱粮养兵,日后还需铁甲制盔,酒茶赏军。
而盛都富商与朝臣里外勾结太多,不好用,江陵商人无根基,用起来更顺手。
昭平这棋局,不会也不应该为了一个婢子推翻重来。
孙琮一脚踹到她身上,“那你就死去吧!”
摔倒在地的吴非辞缓缓撑着身子起来,很低很低的声音,淡淡道:“我很难死的。”
凌晨,柴房无声。
睡得死死的孙琮被什么东西挠了挠后脑勺,迷迷瞪瞪醒来,一睁眼,就与那愚蠢的婢子脸对脸,眼对眼盯上了。
“啊!”孙琮被她这蓬头垢面吓得一激灵,猛地一下坐起,“你坐我枕头边上干什么啊!谋杀还是谋色啊?”
“嘘!小点声儿!”蹲在一边的吴非辞低了低眼睫,指尖往他枕边一指,示意他凑近看。
孙琮揉了揉眼睛,拿起窗台上的烛灯点亮,低头一看。
老鼠!大老鼠!一半身子在枕头下边,长长的尾巴露在外头的大老鼠,那婢子居然还踩着老鼠尾巴,逼得那只老鼠一直往枕头下边乱抓乱拱!
“啊啊啊啊啊!”
手上烛灯叮当掉落在地,嗓子一扯,整个人直接蹦出柴房门外。
小厮仆从闻声赶来,七手八脚地扶起外头摔得四仰八叉的少郎主,端来座椅搀他坐下,拍拍后背给他压惊。
“那个……里头……那个……赶紧去看看去!别让她趁机跑了!”
孙琮大口喘着气,指着柴房道。
几个小厮跑进了柴房看了看,哪里有什么人,只有被烛火燎断的麻绳几条。
“孙府这么大,她能跑多远?”孙琮冷声道:“府里府外围起来,各房各处好好搜一搜,记住,要活的。”
“是,少郎主。”
孙伯余匆匆从前院赶来,指着孙琮鼻子大骂:“一个婢子都看不住,养你还不如养头猪!”
孙琮原本绷紧的脸色瞬间变得吊儿郎当,道:“早知道我什么德性,还让我看着,这不是给你自己找事做吗?”
孙伯余气得振袖负背,一旁的老仆上前道:“郎主,那婢子应当还没有逃出府去,趁着公主府的人还未得消息,我们不如快些请她们来商议,如此也不算被动。”
“天一亮,就请来。”
“是。”
吴非辞从那柴房逃出来后,悄悄藏在孙府内的一座假山当中,天微微亮起,值夜的婢女仆从换班,众人懈怠,她猫着腰偷偷溜出假山。
走出几步,耳边听到青乌的声音,忙慢慢蹲下来,将自己掩在半人高的花丛里。
水榭四处开阔。
青乌语气不善,对孙伯余道:“孙府素来有户部照应,宫中专供还有内侍帮衬,我们公主府怕是帮不上什么忙。”
孙伯余一身缁衣,恭恭敬敬道:“哪里的话,青乌娘子只需动动手指头,说几句话,我们孙府定当为公主府效犬马之劳。”
青乌脸色冷冷,“这话听得渗人,嘴上说效犬马之劳,私底下却扣押我府婢子。”
孙伯余道:“青乌娘子怕是误会了,你搜寻孙府上下,哪有什么公主府婢子?”
“孙伯余,你要清楚,吴阿婉虽只是一个婢子,但她好歹也是公主府的脸面,若未能活着回来,你们孙府上下别想好过。”
“老夫也请青乌娘子知道,远水救不了近火,公主与其帮衬百里远的江陵粮商,不如帮衬帮衬老夫,老夫在盛都深耕多年,想必于公主而言,还是有些用处的。”
“多谢孙郎主好意。”青乌铁面无情,道:“此事我一人做不了主,还需回禀公主后再作定夺。”
孙伯余似威胁,道:“人命薄如纸,还请青乌娘子思量。”
这婢子再拖延着思量几日,那婢子也不必留了。
“思量之前,我要见见吴阿婉。”青乌需要确认吴阿婉是活着的。
这时候孙伯余哪里能找出吴阿婉来,硬着头皮道:“青乌娘子,我孙府上下确实没有这个婢子。”
他额头渗汗,一次说没有,第二次若再说没有,眼前这位公主侍婢只怕要怀疑是不是确实没有了。
正说话时,一个老仆走过来,在孙伯余耳边道:“还没找到。”
孙伯余立即送客,躬身作揖,语气依旧是不紧不慢,道:“青乌娘子,还请你回禀公主,老夫有攀结效忠之心,若公主肯赏脸,老夫定有大礼相送。”
青乌无法从他这句情绪稳定的话中揣摩出吴阿婉是死是活,只能撂下狠话:“奉劝孙郎主一句,公主府的人……”
“送客!”孙伯余抬手一扬,宽袖拂风而去。
“告辞。”青乌愤然离府。
吴非辞没有冒头冲她喊救命。
青乌的意思很明白,公主府绝不会让步,孙伯余应该也听出来投靠公主府无望。
此时吴非辞若冒头喊救命,只会激怒孙府杀她而后快。
不如潜藏于牢笼,伺机而动。
青乌走后,孙府的每一个出口都被手持长棍的家丁堵住,吴非辞如游魂般躲在其中,夜里以残羹剩饭果腹。
天未明,夜雨初停,是上朝的时辰。
国公府外,车轿压下,文仲藜自府内出来,走下石阶正要上轿,抬眼见远处雾中走来一人。
来者是吴小娘子的夫君赵七郎。
他很诧异,上前作揖,问清缘由。
“烦请文侍郎将这些书信交给荀刺史。”
赵知临从怀中取出一卷书信,双手递给文仲藜,他肩上薄薄的雾气还未散去,似在府外站了许久。
文仲藜接过,厚厚一沓书信外裹着一层桑黄纸,并未标注此信给谁,问道:“敢问赵七郎君,这是何物?”
赵知临问他:“文侍郎可知安州应山县令周淮。”
文仲藜点头,“周宗雨大义,如何不知。”
“这便是周淮交于赵某之物。”赵知临看向文仲藜,道:“周淮临死托付于赵某,务必将此物上呈至陛下。”
“既呈送至陛下,为何你要交给荀刺史?”
“若文侍郎可呈送至陛下案前,赵某自当感激。”
“这……”
文仲藜被问住了,这样厚厚一卷书信,当然不能直接呈送至皇上面前,皇上日理万机,像这样不明不白的书信,需得由职官主事一一理清,才可上呈。
他再问:“那为何是荀刺史?”
赵知临道:“周淮既是江南道安州应山县令,关于他的事,应交由江南道刺史荀刺史审办。”
“此言有理。”文仲藜点头,双手捧住那一沓书信,道:“今日上朝若得见荀刺史,文某必定转交。”
“赵某谢过。”
“赵七郎君客气。”
文仲藜作揖后,转身入轿,轿子未起,他又掀帘下轿,问赵知临:“为何不由吴小娘子呈至昭平公主手中?”
赵知临摇头,眼睫低低垂下,严严实实护住眸中深处那一抹唯一的珍贵。
文仲藜了然,身为夫君,怎会将娘子卷入这纷乱复杂的朝局中。
深爱之,谨慎之。
孙琮依旧在唱着文绉绉的淫词艳曲。
有时他的父亲孙伯余会踹门而入,将他拽出门外用马鞭抽打,一父一子在庭院中吵起来,势同水火。
什么户部,什么公主府,什么卑躬屈膝……
吴非辞捡起这些零碎的言语,拼凑出一些前因后果。
户部的人透露给孙琮,昭平公主引江陵粮商入盛都不只是为了平稳粮价,江陵到盛都这条道一旦被昭平公主彻底打通,先是粮商,后是茶商,盐铁酒水,源源不断地进来,迟早有一天,江陵商人要取代孙府专供的位置。
到那时,即使是户部也难与公主府抗衡。
所以孙琮要断了江陵粮商入盛都的路,防范于未然。
不料,落入了公主府假粮商的圈套,还成了户部的替罪羊。
孙伯余怒黑了脸,道::“户部让你杀人你就去?你知不知道手上沾了血就回不去了!”
“这不是败事有余没杀成吗?”
“你是没杀成,那些人难道就不会将之前两桩嫁祸到你头上?你蠢不蠢?”
“那就连那些人一起杀了得了!”
“混账!”
“我们手上可都是他们的把柄,大不了同归于尽!顺道拉上那个破公主一起死!”
“蠢货!”
两父子一来一回,丝毫没有避讳柴房里的吴非辞。
或者说,有些话就是说给吴非辞听的,让她知道若昭平肯在专供一事上让步于孙府,孙府必将户部的把柄转交给公主府,作为投靠公主府的见面礼。
若不然,孙府有与所有人同归于尽的能力。
而同归于尽当中第一个死的将会是公主府婢吴阿婉。
孙琮被打得七零八落,拖着半身伤进柴房,瞪一眼她,恐吓道:“你最好能劝你家公主留你一命!”
公主府让步,婢子活,公主府不肯让步,婢子死,婢子不重要,她只是孙府与公主府此次周旋的一个注脚。
吴非辞摇头,“公主殿下,向来不听劝的。”
从昭平的立场看,孙府本身实力雄厚,且与户部素有深交,即使将其笼络过来也不长久,还不如从孙府手中将专供之事抢过来,用于扶持江陵富商。
昭平扶持江陵富商,是为了买马。
招兵,自得买马。
昭平手上的皇城司如今依旧是宫中拨钱粮养着,自然不肯真的卖命,她需要富商的钱粮养兵,日后还需铁甲制盔,酒茶赏军。
而盛都富商与朝臣里外勾结太多,不好用,江陵商人无根基,用起来更顺手。
昭平这棋局,不会也不应该为了一个婢子推翻重来。
孙琮一脚踹到她身上,“那你就死去吧!”
摔倒在地的吴非辞缓缓撑着身子起来,很低很低的声音,淡淡道:“我很难死的。”
凌晨,柴房无声。
睡得死死的孙琮被什么东西挠了挠后脑勺,迷迷瞪瞪醒来,一睁眼,就与那愚蠢的婢子脸对脸,眼对眼盯上了。
“啊!”孙琮被她这蓬头垢面吓得一激灵,猛地一下坐起,“你坐我枕头边上干什么啊!谋杀还是谋色啊?”
“嘘!小点声儿!”蹲在一边的吴非辞低了低眼睫,指尖往他枕边一指,示意他凑近看。
孙琮揉了揉眼睛,拿起窗台上的烛灯点亮,低头一看。
老鼠!大老鼠!一半身子在枕头下边,长长的尾巴露在外头的大老鼠,那婢子居然还踩着老鼠尾巴,逼得那只老鼠一直往枕头下边乱抓乱拱!
“啊啊啊啊啊!”
手上烛灯叮当掉落在地,嗓子一扯,整个人直接蹦出柴房门外。
小厮仆从闻声赶来,七手八脚地扶起外头摔得四仰八叉的少郎主,端来座椅搀他坐下,拍拍后背给他压惊。
“那个……里头……那个……赶紧去看看去!别让她趁机跑了!”
孙琮大口喘着气,指着柴房道。
几个小厮跑进了柴房看了看,哪里有什么人,只有被烛火燎断的麻绳几条。
“孙府这么大,她能跑多远?”孙琮冷声道:“府里府外围起来,各房各处好好搜一搜,记住,要活的。”
“是,少郎主。”
孙伯余匆匆从前院赶来,指着孙琮鼻子大骂:“一个婢子都看不住,养你还不如养头猪!”
孙琮原本绷紧的脸色瞬间变得吊儿郎当,道:“早知道我什么德性,还让我看着,这不是给你自己找事做吗?”
孙伯余气得振袖负背,一旁的老仆上前道:“郎主,那婢子应当还没有逃出府去,趁着公主府的人还未得消息,我们不如快些请她们来商议,如此也不算被动。”
“天一亮,就请来。”
“是。”
吴非辞从那柴房逃出来后,悄悄藏在孙府内的一座假山当中,天微微亮起,值夜的婢女仆从换班,众人懈怠,她猫着腰偷偷溜出假山。
走出几步,耳边听到青乌的声音,忙慢慢蹲下来,将自己掩在半人高的花丛里。
水榭四处开阔。
青乌语气不善,对孙伯余道:“孙府素来有户部照应,宫中专供还有内侍帮衬,我们公主府怕是帮不上什么忙。”
孙伯余一身缁衣,恭恭敬敬道:“哪里的话,青乌娘子只需动动手指头,说几句话,我们孙府定当为公主府效犬马之劳。”
青乌脸色冷冷,“这话听得渗人,嘴上说效犬马之劳,私底下却扣押我府婢子。”
孙伯余道:“青乌娘子怕是误会了,你搜寻孙府上下,哪有什么公主府婢子?”
“孙伯余,你要清楚,吴阿婉虽只是一个婢子,但她好歹也是公主府的脸面,若未能活着回来,你们孙府上下别想好过。”
“老夫也请青乌娘子知道,远水救不了近火,公主与其帮衬百里远的江陵粮商,不如帮衬帮衬老夫,老夫在盛都深耕多年,想必于公主而言,还是有些用处的。”
“多谢孙郎主好意。”青乌铁面无情,道:“此事我一人做不了主,还需回禀公主后再作定夺。”
孙伯余似威胁,道:“人命薄如纸,还请青乌娘子思量。”
这婢子再拖延着思量几日,那婢子也不必留了。
“思量之前,我要见见吴阿婉。”青乌需要确认吴阿婉是活着的。
这时候孙伯余哪里能找出吴阿婉来,硬着头皮道:“青乌娘子,我孙府上下确实没有这个婢子。”
他额头渗汗,一次说没有,第二次若再说没有,眼前这位公主侍婢只怕要怀疑是不是确实没有了。
正说话时,一个老仆走过来,在孙伯余耳边道:“还没找到。”
孙伯余立即送客,躬身作揖,语气依旧是不紧不慢,道:“青乌娘子,还请你回禀公主,老夫有攀结效忠之心,若公主肯赏脸,老夫定有大礼相送。”
青乌无法从他这句情绪稳定的话中揣摩出吴阿婉是死是活,只能撂下狠话:“奉劝孙郎主一句,公主府的人……”
“送客!”孙伯余抬手一扬,宽袖拂风而去。
“告辞。”青乌愤然离府。
吴非辞没有冒头冲她喊救命。
青乌的意思很明白,公主府绝不会让步,孙伯余应该也听出来投靠公主府无望。
此时吴非辞若冒头喊救命,只会激怒孙府杀她而后快。
不如潜藏于牢笼,伺机而动。
青乌走后,孙府的每一个出口都被手持长棍的家丁堵住,吴非辞如游魂般躲在其中,夜里以残羹剩饭果腹。
天未明,夜雨初停,是上朝的时辰。
国公府外,车轿压下,文仲藜自府内出来,走下石阶正要上轿,抬眼见远处雾中走来一人。
来者是吴小娘子的夫君赵七郎。
他很诧异,上前作揖,问清缘由。
“烦请文侍郎将这些书信交给荀刺史。”
赵知临从怀中取出一卷书信,双手递给文仲藜,他肩上薄薄的雾气还未散去,似在府外站了许久。
文仲藜接过,厚厚一沓书信外裹着一层桑黄纸,并未标注此信给谁,问道:“敢问赵七郎君,这是何物?”
赵知临问他:“文侍郎可知安州应山县令周淮。”
文仲藜点头,“周宗雨大义,如何不知。”
“这便是周淮交于赵某之物。”赵知临看向文仲藜,道:“周淮临死托付于赵某,务必将此物上呈至陛下。”
“既呈送至陛下,为何你要交给荀刺史?”
“若文侍郎可呈送至陛下案前,赵某自当感激。”
“这……”
文仲藜被问住了,这样厚厚一卷书信,当然不能直接呈送至皇上面前,皇上日理万机,像这样不明不白的书信,需得由职官主事一一理清,才可上呈。
他再问:“那为何是荀刺史?”
赵知临道:“周淮既是江南道安州应山县令,关于他的事,应交由江南道刺史荀刺史审办。”
“此言有理。”文仲藜点头,双手捧住那一沓书信,道:“今日上朝若得见荀刺史,文某必定转交。”
“赵某谢过。”
“赵七郎君客气。”
文仲藜作揖后,转身入轿,轿子未起,他又掀帘下轿,问赵知临:“为何不由吴小娘子呈至昭平公主手中?”
赵知临摇头,眼睫低低垂下,严严实实护住眸中深处那一抹唯一的珍贵。
文仲藜了然,身为夫君,怎会将娘子卷入这纷乱复杂的朝局中。
深爱之,谨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