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知临和阿清去了田间,家里没了人,耳边只剩下聒噪蝉鸣雀啾。
吴非辞走到后院喂马。
几匹战马凑到一处木槽前,囫囵吞嚼着青草料,嘴里嚼一半,嘴边漏一半。
待战马吃完,木槽边上早已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嚼碎的草料细末。
吴非辞打开鸡笼子,放母鸡出来啄食,顺道劝告母鸡多下一点儿鸡蛋,再去劝告战马少拉一些屎。
半日下来,真是忙死她了。
农忙时节,街坊邻居都赶着去郊外田间劳作,孩子也跟着去了,街巷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人,连整日挑着担,敲锣吆喝着卖狗皮膏药的货郎也回自家割麦去。
路边的野狗趴在地上,嘴里拖着长舌头散热。
吴非辞走出家门,踱着步子慢慢往隔壁叔叔家里去。
婶婶在屋里教四娘女红。
四娘今年十三岁,已定了亲,再过三年就要出嫁,在她出嫁前,婶婶想教给她更多持家的技能。
四娘坐在堂屋的饭桌前,身材瘦弱,眼睛低垂着不敢看人,脸上习惯地挂着一副顺从的笑,说话时也是轻轻细细。
她和大多数坊间女儿一样,懂事勤恳,能干听话。
每次来叔叔家,总能看到她忙前忙后的细弱身影。
不知为何,吴非辞每每看到她,总觉得有一阵凉意灌进血液里,生出一种比心疼更复杂的情绪来。
或许是不忍,又或许是悲凉,她反复琢磨不透,难以化解。
看到吴非辞走进屋来,四娘立即起身去倒茶,和此前一样。
婶婶放下手中针线,抚了抚隆起的肚子,又看向吴非辞,道:“阿婉,你和婶婶说,你同七郎打算什么时候要个孩子啊?”
婶婶每次见她,总会提起孩子的事,吴非辞习以为常,接过四娘递过来的茶,道:“这事急不得,随缘吧。”
“如今你们日子也好过起来,是时候要个孩子了。”婶婶手里缠着细线,认真劝她。
婶婶说的日子好过,指的是两人都得了好差事,过去的旧帐也快要还清,手里头能有些富余。
对寻常百姓家来说,只要继续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他们也知道这世道会有天灾人祸,战乱政变,可这些都不是他们能左右和预料的。
日子还是得一天天过,面对未知的一切,只能祈祷着灾祸不要降临到自己家里。
吴非辞今日来叔叔家,其实是想问问婶婶女子布该怎么缝制。
可婶婶一直在说孩子的事,先扯西家又扯东家,还说要给吴非辞抓些养身体的药回去喝。
“这药方子是西巷卖凉面的张大娘给我的,喝了这药,半年之内保管能有身孕,方子在屋里头,我去给你拿。”婶婶说着就站起身来,捧着隆起的孕肚往屋里去。
只要是药,定然都苦,吴非辞眉头皱得紧紧的,不知该如何推辞婶婶这番盛情。
她瞄一眼堂屋外头煮茶的四娘,试着凑近她,小声问道:“四娘,你会缝女子布么?”
“啊?”四娘又是诧异又是难堪,抬起被灶火烤红的脸,缓缓点头:“会一点。”迟疑看向她,说:“还是小嫂子你教我的。”
“我教……”吴非辞一拍脑门,道:“对,是我教的你,我竟忘了。”
她顿了一声,摆出长辈的谱来,问道:“你还记得我当时是怎么教你来着?”
四娘果然听话,立马同她说道:“小嫂子当时和我说,女子布定要干净,选的布料需得柔软……”
吴非辞在一旁认真听进去,暗暗记下来,心里纳罕着:还得要系带?还得沥草木灰?竟如此麻烦的吗?
四娘还没有说完,吴非辞就听得身后有婶婶的脚步声。
她匆匆忙忙同四娘道:“家里生着火,我得回去看看,晚些时候你记得来我家里吃凉面啊!”
不等四娘答应,她风一般跑远了。
日头晒下来,人影都快化了。
吴非辞沿着矮墙下的阴影走,忽而听到自家院子里传来东西撞到在地的声音。
咚咚哐哐!像是有人闯空门。
这个时候的人们都去了田间,家中无人看守,贼人便会瞧准这个时机偷偷潜入家里偷东西,这几日有好多户都被偷了钱粮。
咯咯咯咯!
这是母鸡护蛋的叫声,吴非辞每次去掏鸡蛋都能听到,再熟悉不过的了。
她从地上抱起一块石头,快步往家里跑去。
一进门,就举起手中石头,冲着院中人影重重砸下,千钧一发之际,突然看清眼前人的模样。
“文侍郎?”
啪嗒!
石头直接砸到了脚边,蹦起的碎子击中她自己的膝盖。
“啊!”她吃疼叫了一声,捂着膝盖,狠狠瞪住文侍郎。
“阿婉小娘子,你没事吧?”文仲藜上前,躬身作揖后,才忙向她解释道:“在下适才敲了门,可门里头突然窜出几只鸡来,在下平生最惧怕这些禽类……”
他说话时,又有一只母鸡冲他脚边啄来。
文仲藜慌忙逃到吴非辞后边,屏住呼吸,紧张地盯着那些对他虎视眈眈的母鸡。
吴非辞嫌弃地瞥他一眼,走到墙边折下一条石榴树枝,在空中欻欻地挥了两下。
文仲藜心下一惊,以为她动了怒要打人,看着她手中那条长长的树枝,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他只思虑片刻,踩着沾了鸡屎的皂靴,主动走到吴非辞面前,垂首道:“在下一时莽撞,擅自私闯贵宅,阿婉小娘子若要责打,文某绝无半句怨言。”
“文侍郎言重了,婢子手伤尚未痊愈,打不得人。”吴非辞挥动树枝,将偷跑到前院的母鸡赶回后院。
文仲藜跟在后面,紧张地盯着每一只母鸡,直到最后一只进了后院的鸡笼子里,他才悄悄舒了一口气。
他说道:“阿婉小娘子宽宏大量,在下自愧弗如。”
“文侍郎谬赞。”吴非辞随手将树枝抛到柴火堆里,视线扫过院中。
阿清辛苦晒了几日的草药全都被撞翻了,连带着竹篮一起摔在地上,泥土和草药混在一起,难舍难分。
文仲藜随着她的视线看过去,脸上顿时火辣辣的,赶忙从袖中取出几两碎银,双手递与吴非辞。
他说:“在下惭愧,还请阿婉小娘子见谅。”
吴非辞也不推辞,坦然地从他手里捡了半两,大约与草药的价值相当,揣入袖中,歪着脑袋想了想,又拿了约莫七钱碎银,这是阿清晒药的辛苦钱。
文仲藜看着手中余下的碎银子,只觉得它们是自己傲慢无礼的铁证,瞬时赧颜汗下,侧过身默默收回袖中。
吴非辞走到院中,顶着明晃晃的烈日,一点一点地捡起散落的草药和竹篮。
文仲藜跟上去,抖搂两下半旧的锦缎袖袍,掀起下裳,择一块没有鸡屎的地方,慢条斯理地蹲下来捡草药。
他热得喘气,说道:“在下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求。”
“婢子人轻言微,当不起文侍郎一句相求。”吴非辞利落收拾好竹篮,捧到水井边清洗干净。
“阿婉小娘子自然当得起。”文仲藜在她后边说:“如今阿婉小娘子已高升至殿前伺候,又深得公主信任,阿婉小娘子若肯帮忙,在下定感激不尽。”
吴非辞擦干手上水渍,走到廊下拿扫帚。
文仲藜紧随其后,说道:“我听闻,公主这几日又宴请了许多郎君共饮。”
“文侍郎对此事十分在意?”吴非辞回头看他。
“这是自然。”文仲藜颔首,“众人皆知,圣上恩赐文国公府,指在下为驸马都尉,临近婚期,公主府内却日日宴饮,文某如何能不在意?”
“文侍郎在意什么?”吴非辞一面低头打扫院子,一面问他:“是在意公主的名声?还是在意你驸马都尉的位置?”
文仲藜摇头,说道:“文某在意的是公主为何只邀请了那些人,却迟迟没有邀请在下?”
他露出十分疑惑不解的神情,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起来,跟在吴非辞后边说道:“在下怎么说也算得上是世家郎君,容貌尚且看得过去,公主邀请了那么多世家郎君,为何独独不邀请我呢?”
他的语气逐渐焦躁不安,求助吴非辞道:“阿婉小娘子,你能否告诉在下,在下要如何做,才能得到公主的邀请?”
吴非辞有些意外。
在原小说中,描写文仲藜的笔墨不多,只说他是恪守成规的君子。
圣上赐婚时,文仲藜待公主如臣下待君上,大婚那日,他意识到公主要逃婚,跪下来苦苦地劝她慎重,得知公主和无咎殉情后,他自刎而亡。
横看竖看,怎么看他都是一位谨遵礼法的忠贞之士,吴非辞如何也料不到文仲藜不仅不在意公主的荒唐行径,竟然还想要加入其中?
实乃意料之外。
吴非辞侧过脸看向他,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公主不邀请文侍郎,兴许是觉得文侍郎太过守礼持正,与宴饮作乐的场合格格不入。”
“我可以不那么守礼的!”文仲藜忙道。
“是吗?”吴非辞反问他。
文仲藜想了须臾,下定决心般,坚定道:“若公主嫌恶在下守礼,在下改了便是。”
吴非辞随意上下打量了一下文仲藜,灼灼烈日当头,只见他满额是汗,袍衫脏乱,皂靴底下沾了不少鸡屎黑泥。
他那清正的眼眸里,斟满期待。
看得出来,为了公主,甚至只是为了能与公主同宴,别说不守礼法了,不守王法他都能做得出来。
吴非辞原以为,文仲藜会因公主宴请世家郎君而愤懑,会在宴明殿前磕头劝诫公主爱惜自身,会向他父亲表明不愿作驸马都尉,以保全文国公府的名声。
可他都没有。
他只想求得公主准许,许他参与宴饮,仅此而已。
这倒不是一件坏事。
公主邀约的世家郎君之中,不乏整日斗鸡走狗之辈,这些人聚在一起饮酒作乐,难免会有磕碰。
而酒中迷药尚未起效之前,公主也得身在其中与他们推杯换盏,即使近卫在侧,也没法上前贴身护佑。
若有文仲藜这般清正之人在场,定会极力阻挡那些伸出的恶手……
吴非辞脑中乍现一点灵光,再次看向文仲藜时,眼底有了些异样的光。
她唇角不经意地掠过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向眼前人拱手深揖。
文仲藜也微微笑了笑,拱手回礼。
吴非辞走到后院喂马。
几匹战马凑到一处木槽前,囫囵吞嚼着青草料,嘴里嚼一半,嘴边漏一半。
待战马吃完,木槽边上早已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嚼碎的草料细末。
吴非辞打开鸡笼子,放母鸡出来啄食,顺道劝告母鸡多下一点儿鸡蛋,再去劝告战马少拉一些屎。
半日下来,真是忙死她了。
农忙时节,街坊邻居都赶着去郊外田间劳作,孩子也跟着去了,街巷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人,连整日挑着担,敲锣吆喝着卖狗皮膏药的货郎也回自家割麦去。
路边的野狗趴在地上,嘴里拖着长舌头散热。
吴非辞走出家门,踱着步子慢慢往隔壁叔叔家里去。
婶婶在屋里教四娘女红。
四娘今年十三岁,已定了亲,再过三年就要出嫁,在她出嫁前,婶婶想教给她更多持家的技能。
四娘坐在堂屋的饭桌前,身材瘦弱,眼睛低垂着不敢看人,脸上习惯地挂着一副顺从的笑,说话时也是轻轻细细。
她和大多数坊间女儿一样,懂事勤恳,能干听话。
每次来叔叔家,总能看到她忙前忙后的细弱身影。
不知为何,吴非辞每每看到她,总觉得有一阵凉意灌进血液里,生出一种比心疼更复杂的情绪来。
或许是不忍,又或许是悲凉,她反复琢磨不透,难以化解。
看到吴非辞走进屋来,四娘立即起身去倒茶,和此前一样。
婶婶放下手中针线,抚了抚隆起的肚子,又看向吴非辞,道:“阿婉,你和婶婶说,你同七郎打算什么时候要个孩子啊?”
婶婶每次见她,总会提起孩子的事,吴非辞习以为常,接过四娘递过来的茶,道:“这事急不得,随缘吧。”
“如今你们日子也好过起来,是时候要个孩子了。”婶婶手里缠着细线,认真劝她。
婶婶说的日子好过,指的是两人都得了好差事,过去的旧帐也快要还清,手里头能有些富余。
对寻常百姓家来说,只要继续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他们也知道这世道会有天灾人祸,战乱政变,可这些都不是他们能左右和预料的。
日子还是得一天天过,面对未知的一切,只能祈祷着灾祸不要降临到自己家里。
吴非辞今日来叔叔家,其实是想问问婶婶女子布该怎么缝制。
可婶婶一直在说孩子的事,先扯西家又扯东家,还说要给吴非辞抓些养身体的药回去喝。
“这药方子是西巷卖凉面的张大娘给我的,喝了这药,半年之内保管能有身孕,方子在屋里头,我去给你拿。”婶婶说着就站起身来,捧着隆起的孕肚往屋里去。
只要是药,定然都苦,吴非辞眉头皱得紧紧的,不知该如何推辞婶婶这番盛情。
她瞄一眼堂屋外头煮茶的四娘,试着凑近她,小声问道:“四娘,你会缝女子布么?”
“啊?”四娘又是诧异又是难堪,抬起被灶火烤红的脸,缓缓点头:“会一点。”迟疑看向她,说:“还是小嫂子你教我的。”
“我教……”吴非辞一拍脑门,道:“对,是我教的你,我竟忘了。”
她顿了一声,摆出长辈的谱来,问道:“你还记得我当时是怎么教你来着?”
四娘果然听话,立马同她说道:“小嫂子当时和我说,女子布定要干净,选的布料需得柔软……”
吴非辞在一旁认真听进去,暗暗记下来,心里纳罕着:还得要系带?还得沥草木灰?竟如此麻烦的吗?
四娘还没有说完,吴非辞就听得身后有婶婶的脚步声。
她匆匆忙忙同四娘道:“家里生着火,我得回去看看,晚些时候你记得来我家里吃凉面啊!”
不等四娘答应,她风一般跑远了。
日头晒下来,人影都快化了。
吴非辞沿着矮墙下的阴影走,忽而听到自家院子里传来东西撞到在地的声音。
咚咚哐哐!像是有人闯空门。
这个时候的人们都去了田间,家中无人看守,贼人便会瞧准这个时机偷偷潜入家里偷东西,这几日有好多户都被偷了钱粮。
咯咯咯咯!
这是母鸡护蛋的叫声,吴非辞每次去掏鸡蛋都能听到,再熟悉不过的了。
她从地上抱起一块石头,快步往家里跑去。
一进门,就举起手中石头,冲着院中人影重重砸下,千钧一发之际,突然看清眼前人的模样。
“文侍郎?”
啪嗒!
石头直接砸到了脚边,蹦起的碎子击中她自己的膝盖。
“啊!”她吃疼叫了一声,捂着膝盖,狠狠瞪住文侍郎。
“阿婉小娘子,你没事吧?”文仲藜上前,躬身作揖后,才忙向她解释道:“在下适才敲了门,可门里头突然窜出几只鸡来,在下平生最惧怕这些禽类……”
他说话时,又有一只母鸡冲他脚边啄来。
文仲藜慌忙逃到吴非辞后边,屏住呼吸,紧张地盯着那些对他虎视眈眈的母鸡。
吴非辞嫌弃地瞥他一眼,走到墙边折下一条石榴树枝,在空中欻欻地挥了两下。
文仲藜心下一惊,以为她动了怒要打人,看着她手中那条长长的树枝,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他只思虑片刻,踩着沾了鸡屎的皂靴,主动走到吴非辞面前,垂首道:“在下一时莽撞,擅自私闯贵宅,阿婉小娘子若要责打,文某绝无半句怨言。”
“文侍郎言重了,婢子手伤尚未痊愈,打不得人。”吴非辞挥动树枝,将偷跑到前院的母鸡赶回后院。
文仲藜跟在后面,紧张地盯着每一只母鸡,直到最后一只进了后院的鸡笼子里,他才悄悄舒了一口气。
他说道:“阿婉小娘子宽宏大量,在下自愧弗如。”
“文侍郎谬赞。”吴非辞随手将树枝抛到柴火堆里,视线扫过院中。
阿清辛苦晒了几日的草药全都被撞翻了,连带着竹篮一起摔在地上,泥土和草药混在一起,难舍难分。
文仲藜随着她的视线看过去,脸上顿时火辣辣的,赶忙从袖中取出几两碎银,双手递与吴非辞。
他说:“在下惭愧,还请阿婉小娘子见谅。”
吴非辞也不推辞,坦然地从他手里捡了半两,大约与草药的价值相当,揣入袖中,歪着脑袋想了想,又拿了约莫七钱碎银,这是阿清晒药的辛苦钱。
文仲藜看着手中余下的碎银子,只觉得它们是自己傲慢无礼的铁证,瞬时赧颜汗下,侧过身默默收回袖中。
吴非辞走到院中,顶着明晃晃的烈日,一点一点地捡起散落的草药和竹篮。
文仲藜跟上去,抖搂两下半旧的锦缎袖袍,掀起下裳,择一块没有鸡屎的地方,慢条斯理地蹲下来捡草药。
他热得喘气,说道:“在下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求。”
“婢子人轻言微,当不起文侍郎一句相求。”吴非辞利落收拾好竹篮,捧到水井边清洗干净。
“阿婉小娘子自然当得起。”文仲藜在她后边说:“如今阿婉小娘子已高升至殿前伺候,又深得公主信任,阿婉小娘子若肯帮忙,在下定感激不尽。”
吴非辞擦干手上水渍,走到廊下拿扫帚。
文仲藜紧随其后,说道:“我听闻,公主这几日又宴请了许多郎君共饮。”
“文侍郎对此事十分在意?”吴非辞回头看他。
“这是自然。”文仲藜颔首,“众人皆知,圣上恩赐文国公府,指在下为驸马都尉,临近婚期,公主府内却日日宴饮,文某如何能不在意?”
“文侍郎在意什么?”吴非辞一面低头打扫院子,一面问他:“是在意公主的名声?还是在意你驸马都尉的位置?”
文仲藜摇头,说道:“文某在意的是公主为何只邀请了那些人,却迟迟没有邀请在下?”
他露出十分疑惑不解的神情,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起来,跟在吴非辞后边说道:“在下怎么说也算得上是世家郎君,容貌尚且看得过去,公主邀请了那么多世家郎君,为何独独不邀请我呢?”
他的语气逐渐焦躁不安,求助吴非辞道:“阿婉小娘子,你能否告诉在下,在下要如何做,才能得到公主的邀请?”
吴非辞有些意外。
在原小说中,描写文仲藜的笔墨不多,只说他是恪守成规的君子。
圣上赐婚时,文仲藜待公主如臣下待君上,大婚那日,他意识到公主要逃婚,跪下来苦苦地劝她慎重,得知公主和无咎殉情后,他自刎而亡。
横看竖看,怎么看他都是一位谨遵礼法的忠贞之士,吴非辞如何也料不到文仲藜不仅不在意公主的荒唐行径,竟然还想要加入其中?
实乃意料之外。
吴非辞侧过脸看向他,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公主不邀请文侍郎,兴许是觉得文侍郎太过守礼持正,与宴饮作乐的场合格格不入。”
“我可以不那么守礼的!”文仲藜忙道。
“是吗?”吴非辞反问他。
文仲藜想了须臾,下定决心般,坚定道:“若公主嫌恶在下守礼,在下改了便是。”
吴非辞随意上下打量了一下文仲藜,灼灼烈日当头,只见他满额是汗,袍衫脏乱,皂靴底下沾了不少鸡屎黑泥。
他那清正的眼眸里,斟满期待。
看得出来,为了公主,甚至只是为了能与公主同宴,别说不守礼法了,不守王法他都能做得出来。
吴非辞原以为,文仲藜会因公主宴请世家郎君而愤懑,会在宴明殿前磕头劝诫公主爱惜自身,会向他父亲表明不愿作驸马都尉,以保全文国公府的名声。
可他都没有。
他只想求得公主准许,许他参与宴饮,仅此而已。
这倒不是一件坏事。
公主邀约的世家郎君之中,不乏整日斗鸡走狗之辈,这些人聚在一起饮酒作乐,难免会有磕碰。
而酒中迷药尚未起效之前,公主也得身在其中与他们推杯换盏,即使近卫在侧,也没法上前贴身护佑。
若有文仲藜这般清正之人在场,定会极力阻挡那些伸出的恶手……
吴非辞脑中乍现一点灵光,再次看向文仲藜时,眼底有了些异样的光。
她唇角不经意地掠过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向眼前人拱手深揖。
文仲藜也微微笑了笑,拱手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