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装饰材料重点(一)
第一章:绪论(材料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装饰装修的作用:
1、保护主体
2、增强弥补主体的不足
3、改善环境
4、满足装饰功能。
满足装饰功能:
1、色彩-最突出
2、质感:质地、光泽
3、肌理:尺度、线型、纹理。
装修工程分类:
按建筑部位分:外墙、内墙、顶棚、地面、隔断、固定家具、装饰织物、特殊部位
装饰材料分类:分高、中、低;
建筑装饰装饰等级分三级。
建筑装修工程对材料的基本要求:
1、耐久性
2、安全牢固
3、经济性-节约
选材:1、普通代替高档,耐久材料
2、施工:简捷、易运输,有计划
3、限额领料、综合经济效益,维修结合。
影响外墙耐久性主要因素:
1、大气污染与材质的抵抗力(沉积、黏附、化学反应-变色、菌性-发霉)
2、机械外力磨损、撞击与材料强度、安装粘结牢固程度(脱落)
3、色彩变异与材质色彩的保持度
□□雨干湿、冻融循环与材质的适应性。气候变化
泛黄:白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含铁铝酸钙与氢氧化钙(化学)生成物,这种生成物在大气的作用下会逐渐外移至制品表面,呈现黄色,俗称“泛黄”。
析白:普通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氢氧化钙,逐渐析出表面经碳化后呈白色,俗称“析白”。
避免材料老化现象发生:
1、在外墙装饰装修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惨入相应的添加剂,以增加抗污染、抗老化的性能。
2、在施工过程中喷涂防污染、防老化的保护层。
装饰材料的选用原则:
1、功能要求
2、确定质量等级
3、合理确定耐久性
4、确定现场制作与预制
5、充分考虑施工因素。
防火等级:分四级(A—不燃性、B1—难燃性、B2—可燃性、B3—易燃性)
有毒放射性物质:
1、氡(无色无味)-天然岩石;
2、苯-胶粘剂、合成纤维、塑料;
3、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油漆、涂料。
材料的有害物质:游离甲醛【1、胶、树脂;2、油漆、涂料;3、高温】
来源:
1、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板、刨花板中的脲醛树脂所挥发出来的。
2、人造板制作家具的面材用胶所散发出来的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散发的其他各类装饰材料,如壁胶、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涂料等。
3、燃烧后会散发甲醛的某些材料,如纸烟及一些有机材料。
消除方法:
1、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绿色环保的装修板材;
2、注意游离甲醛的含量检测
3、勤通风换气
4、适量摆放可以吸收游离甲醛的花卉
住宅初装修:住宅的户内装修(墙面、地面、顶棚)设计一次到位,施工只做到基层,内门只留门洞及埋件,电器、暖气安装一次到位,水暖管材铺装到位,但只预留接口。户外装修(户门、外窗、外装饰、楼梯、电梯)一次到位的装修方法。
第二章: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基本性能
装修材料的基本性能:
1、表观性能(内在结构、基本性能);
2、物理性能(水、热、光和装饰、声);
3、力学性能;
4、装饰性能。
材料的体积:绝对密实体积、表观体积、堆积体积。
材料的密度:绝对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没有相对密度)。
孔隙率:材料内部的孔隙的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比。
水物理性能:憎水性与亲水性:当材料润湿角≤90°时,为亲水材料;当材料润湿角>90°时,为憎水材料。
材料吸水或吸湿后,除了本身的质量增加外,还会减低其绝热性、强度和耐久性
材料的耐水性:材料长期在水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能。
耐水材料:工程中常将KR>0.85的材料称为耐水材料。
热物理性能:热容性、导热性、导温性、传热性、热变形性、耐热性、耐火性。
绝热材料:通常把导热系数λ<0.23W/(m·k)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
材料的热稳定性:材料抵抗高温或低温的能力。
耐热性:在较高温度下,使用性能保持稳定的能力。
耐低温性:在较低环境温度下,能基本保持其使用功能的能力。
耐火性:材料抵抗火焰侵袭的能力。(材料可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氧浓度较高,其耐火性较强。如对普通建筑,室内装饰材料的氧指数应大于40%)
力学性能:
材料的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材料的硬度: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压入或刻划的能力。
材料的吸声性:材料吸收声波的能力。
当材料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含有大量开口的连通孔时,就具有较强的吸声功能。
工程中通常将材料吸收频率为125、500、1000、2000、4000Hz声波的能力来表示其吸收特性。
平均吸声系数a>0.2。
通过装饰装修可以达到的效果:
1、特殊性能可以防菌、防虫、防霉、防辐射等效果。
2、增强造型艺术魅力,突出建筑物主题
3、创造舒适优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情趣
4、可以表达主人的个性和文化修养
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在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下,材料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质。
材料的耐久性:材料抵抗各种自然因素及有害介质侵蚀,能够长期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
影响材料耐久性的内在因素:
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2、强度;
3、空隙率;
4、孔特征;
5、表面状态。
外在因素:
1、环境变化;
2、气候变化。
改善措施:
1、根据使用环境选择材料;
2、控制材料孔隙率;
3、改善材料表面状态。
建筑装饰装修的作用:
1、保护主体
2、增强弥补主体的不足
3、改善环境
4、满足装饰功能。
满足装饰功能:
1、色彩-最突出
2、质感:质地、光泽
3、肌理:尺度、线型、纹理。
装修工程分类:
按建筑部位分:外墙、内墙、顶棚、地面、隔断、固定家具、装饰织物、特殊部位
装饰材料分类:分高、中、低;
建筑装饰装饰等级分三级。
建筑装修工程对材料的基本要求:
1、耐久性
2、安全牢固
3、经济性-节约
选材:1、普通代替高档,耐久材料
2、施工:简捷、易运输,有计划
3、限额领料、综合经济效益,维修结合。
影响外墙耐久性主要因素:
1、大气污染与材质的抵抗力(沉积、黏附、化学反应-变色、菌性-发霉)
2、机械外力磨损、撞击与材料强度、安装粘结牢固程度(脱落)
3、色彩变异与材质色彩的保持度
□□雨干湿、冻融循环与材质的适应性。气候变化
泛黄:白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含铁铝酸钙与氢氧化钙(化学)生成物,这种生成物在大气的作用下会逐渐外移至制品表面,呈现黄色,俗称“泛黄”。
析白:普通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氢氧化钙,逐渐析出表面经碳化后呈白色,俗称“析白”。
避免材料老化现象发生:
1、在外墙装饰装修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惨入相应的添加剂,以增加抗污染、抗老化的性能。
2、在施工过程中喷涂防污染、防老化的保护层。
装饰材料的选用原则:
1、功能要求
2、确定质量等级
3、合理确定耐久性
4、确定现场制作与预制
5、充分考虑施工因素。
防火等级:分四级(A—不燃性、B1—难燃性、B2—可燃性、B3—易燃性)
有毒放射性物质:
1、氡(无色无味)-天然岩石;
2、苯-胶粘剂、合成纤维、塑料;
3、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油漆、涂料。
材料的有害物质:游离甲醛【1、胶、树脂;2、油漆、涂料;3、高温】
来源:
1、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板、刨花板中的脲醛树脂所挥发出来的。
2、人造板制作家具的面材用胶所散发出来的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散发的其他各类装饰材料,如壁胶、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涂料等。
3、燃烧后会散发甲醛的某些材料,如纸烟及一些有机材料。
消除方法:
1、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绿色环保的装修板材;
2、注意游离甲醛的含量检测
3、勤通风换气
4、适量摆放可以吸收游离甲醛的花卉
住宅初装修:住宅的户内装修(墙面、地面、顶棚)设计一次到位,施工只做到基层,内门只留门洞及埋件,电器、暖气安装一次到位,水暖管材铺装到位,但只预留接口。户外装修(户门、外窗、外装饰、楼梯、电梯)一次到位的装修方法。
第二章: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基本性能
装修材料的基本性能:
1、表观性能(内在结构、基本性能);
2、物理性能(水、热、光和装饰、声);
3、力学性能;
4、装饰性能。
材料的体积:绝对密实体积、表观体积、堆积体积。
材料的密度:绝对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没有相对密度)。
孔隙率:材料内部的孔隙的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比。
水物理性能:憎水性与亲水性:当材料润湿角≤90°时,为亲水材料;当材料润湿角>90°时,为憎水材料。
材料吸水或吸湿后,除了本身的质量增加外,还会减低其绝热性、强度和耐久性
材料的耐水性:材料长期在水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能。
耐水材料:工程中常将KR>0.85的材料称为耐水材料。
热物理性能:热容性、导热性、导温性、传热性、热变形性、耐热性、耐火性。
绝热材料:通常把导热系数λ<0.23W/(m·k)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
材料的热稳定性:材料抵抗高温或低温的能力。
耐热性:在较高温度下,使用性能保持稳定的能力。
耐低温性:在较低环境温度下,能基本保持其使用功能的能力。
耐火性:材料抵抗火焰侵袭的能力。(材料可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氧浓度较高,其耐火性较强。如对普通建筑,室内装饰材料的氧指数应大于40%)
力学性能:
材料的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材料的硬度: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压入或刻划的能力。
材料的吸声性:材料吸收声波的能力。
当材料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含有大量开口的连通孔时,就具有较强的吸声功能。
工程中通常将材料吸收频率为125、500、1000、2000、4000Hz声波的能力来表示其吸收特性。
平均吸声系数a>0.2。
通过装饰装修可以达到的效果:
1、特殊性能可以防菌、防虫、防霉、防辐射等效果。
2、增强造型艺术魅力,突出建筑物主题
3、创造舒适优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情趣
4、可以表达主人的个性和文化修养
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在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下,材料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质。
材料的耐久性:材料抵抗各种自然因素及有害介质侵蚀,能够长期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
影响材料耐久性的内在因素:
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2、强度;
3、空隙率;
4、孔特征;
5、表面状态。
外在因素:
1、环境变化;
2、气候变化。
改善措施:
1、根据使用环境选择材料;
2、控制材料孔隙率;
3、改善材料表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