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一年的十月十日在湖北武昌,起义军打响了辛亥年的第一枪。虽然这时金风萧瑟,但是古老的武昌城却在西风的吹拂下变得熠熠生辉、金光闪闪。而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浙江以后,浙江那些已经觉醒了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摇旗呐喊,庆祝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
距离武昌八百多公里的宁波有一户姓陆的人家,这户人家里面有一个叫陆谦允,字敬实的,还是个“辛亥元老”呢!早在一八八三年他十六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陆世樥,字木莑,去了美国,陆世樥原本打算让陆谦允跟着自己一块儿在美国做茶叶生意的,可谁知陆谦允刚一到美国就受到了基督教的洗礼,并且还有了继续读书的愿望,他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顺利的考入了范德堡大学神学院,进入学校以后他就学美国人留短发把辫子给剪掉了。巧的是陆世樥也觉得既然现在已经到了美国就要“入乡随俗”,留个辫子总归是不方便的,于是,他也把辫子给剪掉了。拿到学士学位以后,陆谦允还想继续深造,就这样他选择继续留在范德堡大学神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可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一八九二年的时候突然病故,年仅四十七周岁,而这一年正好是他博士毕业的年份。父亲死了,母亲顾云孀也早在生他的时候就因为患了“产褥热”去世了,在顾云孀去世后陆世樥没有再娶,他独自一人抚养陆谦允长大。因此陆谦允对他的感情超出了一般的父子之情。虽然说赞美诗上告诉他:“死是去‘应许之地’,那就是天堂,再难也没什么好怕的,最后就是去那儿嘛。”但是他还是免不了悲伤,毕竟父亲是他目前唯一的亲人。他带着父亲的骨灰跨过大洋彼岸,回到了宁波,安葬在了九峰山的陆家祖坟,叶落归根。
回到了祖国,他就开始了他的“传教”事业,而这个时候恰逢上海新创办了一所中西女塾,他得知消息,前去应聘,海淑德校长对他很是满意,就这样他开始了一边传教,一边教书的生活。在教书的过程中他更加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同时他还注意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血腥和残暴,故而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满足于教书和“传教”了,自己更应该去投身反对殖民主义和推翻清政府的宣传活动。就这么尝试了几天,他发现自己压根就不能做到“四者兼顾”,于是他决定辞去东跑西跑的“传教士”的工作,转而专心的在中西女塾教书并帮着中西女塾印刷《圣经》,这样有一个好处,他可以明目张胆的利用中西女塾的印刷机器印制“革命传单”了。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靠着印刷《圣经》发财了,他抓住机遇从中西女塾独立了出去,扩大了自己的经营范畴,并且做了进口机器的代理人,从此他就成为了闻名上海滩的买办商人。
一八九四年的六月孙文与自己的同乡兼同学陆皓东准备北上上书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途经上海的时候孙文和陆皓东特地跑到了陆谦允的工厂去拜访他,三人一见如故,七月二十五日日本的军国主义者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而这时孙文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转变,十一月二十四日孙文更是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至此陆谦允成为了孙文“造反”路上的“同路人”以及不可或缺的“钱袋子”。
战争打了将近九个月,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清政府又一次丧权辱国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出卖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而早在签订《马关条约》的前一个月“兴中会”就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一八九五年的十月二十六日在广州发动起义,可糟糕的是起义消息事先被清廷获知了,陆皓东为了保全大多数的“兴中会”成员,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从未屈服,审讯他的是广东南海知县李徵庸,这个李徵庸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说“革命党”要劫狱营救陆皓东等人,他大为恐慌,连忙报请谭钟麟批准处以陆皓东等人死刑。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七日,陆皓东与朱贵全、邱四等一同被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没有任何的恐惧,敌人让他们下跪,他们坚决不从,他们微笑着,站着从容就义。
在陆皓东牺牲以后,陆谦允开办了一家印刷厂,取名为“日新印刷厂”,出自《礼记·大学》里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了这个印刷厂,以后所有的“革命传单”、“革命文件”都可以在这里印了,比在外面印,安全多了。而且还能和“老东家”中西女塾做生意,挣笔外快,何乐而不为呢?在这期间,他与中西女塾的音乐教师——张晏菥相识,并且跟她产生了感情,俩人遂于一八九七年的仲夏在上海的圣三一教堂举行了新式婚礼,这场婚礼打破了传统的中国习俗,让深受传统思想的人民群众大为不解,在他们看来这么做完全是败坏风气,可是陆谦允和张晏菥他们从来就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张晏菥也是宁波人,出生于一八七二年,比陆谦允小五岁。她家里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三岁就跟着家里请来的国学老师开蒙了,五岁进入上海妇女联合救济会创办的布里奇曼女子学校读书,十一岁进入毗邻白云观的裨文女书院读书,十七岁毕业,毕业以后她做了实业家沈祈安子女的家庭教师。后因中西女塾待遇优厚,故离开了沈祈安家,来到中西女塾教书,不过她到中西的时候,陆谦允已经离开了,但是他们终究还是相遇了,而且还是自由恋爱、自由结合,这在清廷腐朽、压抑的气氛里,这种举动无疑是不被“道法”所接受的。他们没有想过“回头”,他们一起冒着杀头的危险为革命鞠躬尽瘁。婚后,他们生育了两个子女,一八九九年,儿子陆晚榆出生,陆晚榆在幼年的时候接受的是家庭教师指导下的启蒙教育,这位家庭教师还给他取了个字——夜白。一九零三年,女儿陆晚棠出生,幼时的陆晚棠也是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开蒙的,不过她和陆晚榆并不是一个老师教的,陆晚榆的老师偏重于诗词歌赋,而她的老师则偏重于古典小说,或许正是由于发蒙不同才造成了他们兄妹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
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再加上家庭的影响,十二岁的陆晚榆和八岁的陆晚棠在一九一一年的十月十一日合著了一篇题为《光辉的篇章》的政论性文章,热情洋溢的赞颂武昌起义,他们写到:“武昌起义是革命党人的‘光荣’,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这一义举让我国延续了四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分崩离析,而这一制度从秦始皇开始,到如今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想必也快了,清王朝很快就会被推倒的!只要帝制存在一天,人民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人民也就会一直受到当权者残酷的剥削和压榨。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不能让人民过得幸福,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推翻他!不过,在今日的中国很多人把爱国狭隘的理解为爱国就是爱朝廷其实不然,爱国是爱国,朝廷是朝廷,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爱的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是我们灿烂辉煌的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甚至还影响了周边的很多国家。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中国起到的作用将是不容小觑的。中国伴随着民主革命的脚步已经开始苏醒,我们坚信,自此次革命以后,中国也将同世界接轨,世界也终将连成一体。……”不过,陆晚榆对于这篇文章并不是很满意,原因是陆晚棠在文中加了剥削和压迫,在陆晚榆的认知里人劳苦大众想要“出人头地”那只要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就行了。陆晚棠见陆晚榆要把这句话给删了,她没有怂,她直接跟陆晚榆正面刚起来了,陆晚榆从来没有见过妹妹这副模样,他只得作罢,不再删改。
在上海的街头,陆谦允正帮着市民剪辫子,张宴菥则在旁边煮素面,剪完辫子的市民可以到张宴菥那里免费领一碗素面吃。可是即使有素面的“诱惑”,有些市民还是畏畏缩缩,不知该如何是好,陆谦允见状直接“咔嚓”一剪刀下去了,让他们没有反悔的机会。
就这样,没几天时间,上海大部分市民都剪掉了“拖泥带水”的长辫子,不管是否真心,这都是个好兆头,帝制真的就要终结了吧?
次年元旦,孙文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陆谦允也站在孙文的旁边,看着自己和妻子倾囊相助的革命总算是结出了胜利的果实,他很是欣慰。一个多月以后清帝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布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文按照事先的约定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孙文辞职以后也并没有闲着,他让陆谦允负责筹建银行,陆谦允想了想决定去北方“开拓版图”,正好陆晚榆和陆晚棠也到了该接受学校教育的年纪了,去他们去北方上几年学,感受和南方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陆谦允经过综合考量决定让陆晚榆报考清华学堂,虽然清华学堂目前在国内不是很出名,但是她的创办人却是鼎鼎大名,她的创立是由于一九零八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决定在当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开始退还“庚子赔款”,退还的款项用做教育方面,这虽然是件儿好事儿,但是西奥多·罗斯福可没有这么好心,他另有目的,他想把中国的青年培养成他美帝国主义的“代言人”罢了。因此,陆谦允清楚的知道这所学校从建立之初开始就是带着深深的国耻意味的,他让陆晚榆报考也是旨在培养他的家国情怀,他想让他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受美帝国主义的污染,发愤图强,为国效力。而事实上,清华学堂在目前来看真的就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罢了,他都不归教育部管,校长都是由外交部直接指派的,现任校长是唐国安,他是个做实事儿的人,陆谦允对他很放心。不过令陆谦允感到可惜的是,清华学堂目前还不招收女学生,不然他也让陆晚棠去报考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打算让陆晚棠去天津的中西女中读书,这所学校和上海的中西女塾是一家,他有人脉关系,可以帮忙照顾着点儿。陆晚棠去天津上学,那么张宴菥也去天津,负责天津那边儿的事务,天津有中国银行,如果能谈拢,入股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而到那个时候再让陆晚棠来北京读书也不迟,反正现如今中国的女校多的是,陆晚棠又这么优秀,那还不是学校随便挑。
清华学堂有初试和复试两轮,初试十名,复试再遴选五名。复试是由浙江省的省长亲自主持的,陆晚榆获得初试入选的通知以后就立刻赶到杭州参加复试去了。他刚走到省政府的大门口儿就看到两个站班的衙役一声吆喝,他摇了摇头,吐了一口气,气愤的想道:“这都民国了,怎么还来前朝的那一套啊?!”他对门内站着的两个穿着淡蓝色宽袍大褂垂手肃立的衙役白了一眼。而后径直的走进内门,又是一阵吆喝,陆晚榆在心里骂骂咧咧道:“这声音可真像太监!呸!说不定人家太监讲话都比这些人好!”他不耐烦的快速走进大厅里,复试的十个孩子站成一排,挨个儿点名儿。点完名儿以后,省长慢慢悠悠的走了出来,他微笑着,逐一问询着复试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并仔仔细细的把复试者从上到下检查了一遍。紧接着,他让复试的人一个空一个的坐,然后让他们拿着桌上的毛笔、宣纸写一篇作文,陆晚榆模仿孙文的风格写了起来,他写的很快,洋洋洒洒的就写了将近九百多个字。他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他觉得应该是稳了。
清华发榜的时间快,没几天就公布结果了,陆晚榆以复试浙籍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被录取。
就这样,陆谦允、张宴菥、陆晚榆、陆晚棠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从上海出发准备北上了。
距离武昌八百多公里的宁波有一户姓陆的人家,这户人家里面有一个叫陆谦允,字敬实的,还是个“辛亥元老”呢!早在一八八三年他十六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陆世樥,字木莑,去了美国,陆世樥原本打算让陆谦允跟着自己一块儿在美国做茶叶生意的,可谁知陆谦允刚一到美国就受到了基督教的洗礼,并且还有了继续读书的愿望,他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顺利的考入了范德堡大学神学院,进入学校以后他就学美国人留短发把辫子给剪掉了。巧的是陆世樥也觉得既然现在已经到了美国就要“入乡随俗”,留个辫子总归是不方便的,于是,他也把辫子给剪掉了。拿到学士学位以后,陆谦允还想继续深造,就这样他选择继续留在范德堡大学神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可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一八九二年的时候突然病故,年仅四十七周岁,而这一年正好是他博士毕业的年份。父亲死了,母亲顾云孀也早在生他的时候就因为患了“产褥热”去世了,在顾云孀去世后陆世樥没有再娶,他独自一人抚养陆谦允长大。因此陆谦允对他的感情超出了一般的父子之情。虽然说赞美诗上告诉他:“死是去‘应许之地’,那就是天堂,再难也没什么好怕的,最后就是去那儿嘛。”但是他还是免不了悲伤,毕竟父亲是他目前唯一的亲人。他带着父亲的骨灰跨过大洋彼岸,回到了宁波,安葬在了九峰山的陆家祖坟,叶落归根。
回到了祖国,他就开始了他的“传教”事业,而这个时候恰逢上海新创办了一所中西女塾,他得知消息,前去应聘,海淑德校长对他很是满意,就这样他开始了一边传教,一边教书的生活。在教书的过程中他更加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同时他还注意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血腥和残暴,故而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满足于教书和“传教”了,自己更应该去投身反对殖民主义和推翻清政府的宣传活动。就这么尝试了几天,他发现自己压根就不能做到“四者兼顾”,于是他决定辞去东跑西跑的“传教士”的工作,转而专心的在中西女塾教书并帮着中西女塾印刷《圣经》,这样有一个好处,他可以明目张胆的利用中西女塾的印刷机器印制“革命传单”了。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靠着印刷《圣经》发财了,他抓住机遇从中西女塾独立了出去,扩大了自己的经营范畴,并且做了进口机器的代理人,从此他就成为了闻名上海滩的买办商人。
一八九四年的六月孙文与自己的同乡兼同学陆皓东准备北上上书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途经上海的时候孙文和陆皓东特地跑到了陆谦允的工厂去拜访他,三人一见如故,七月二十五日日本的军国主义者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而这时孙文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转变,十一月二十四日孙文更是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至此陆谦允成为了孙文“造反”路上的“同路人”以及不可或缺的“钱袋子”。
战争打了将近九个月,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清政府又一次丧权辱国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出卖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而早在签订《马关条约》的前一个月“兴中会”就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一八九五年的十月二十六日在广州发动起义,可糟糕的是起义消息事先被清廷获知了,陆皓东为了保全大多数的“兴中会”成员,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从未屈服,审讯他的是广东南海知县李徵庸,这个李徵庸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说“革命党”要劫狱营救陆皓东等人,他大为恐慌,连忙报请谭钟麟批准处以陆皓东等人死刑。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七日,陆皓东与朱贵全、邱四等一同被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没有任何的恐惧,敌人让他们下跪,他们坚决不从,他们微笑着,站着从容就义。
在陆皓东牺牲以后,陆谦允开办了一家印刷厂,取名为“日新印刷厂”,出自《礼记·大学》里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了这个印刷厂,以后所有的“革命传单”、“革命文件”都可以在这里印了,比在外面印,安全多了。而且还能和“老东家”中西女塾做生意,挣笔外快,何乐而不为呢?在这期间,他与中西女塾的音乐教师——张晏菥相识,并且跟她产生了感情,俩人遂于一八九七年的仲夏在上海的圣三一教堂举行了新式婚礼,这场婚礼打破了传统的中国习俗,让深受传统思想的人民群众大为不解,在他们看来这么做完全是败坏风气,可是陆谦允和张晏菥他们从来就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张晏菥也是宁波人,出生于一八七二年,比陆谦允小五岁。她家里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三岁就跟着家里请来的国学老师开蒙了,五岁进入上海妇女联合救济会创办的布里奇曼女子学校读书,十一岁进入毗邻白云观的裨文女书院读书,十七岁毕业,毕业以后她做了实业家沈祈安子女的家庭教师。后因中西女塾待遇优厚,故离开了沈祈安家,来到中西女塾教书,不过她到中西的时候,陆谦允已经离开了,但是他们终究还是相遇了,而且还是自由恋爱、自由结合,这在清廷腐朽、压抑的气氛里,这种举动无疑是不被“道法”所接受的。他们没有想过“回头”,他们一起冒着杀头的危险为革命鞠躬尽瘁。婚后,他们生育了两个子女,一八九九年,儿子陆晚榆出生,陆晚榆在幼年的时候接受的是家庭教师指导下的启蒙教育,这位家庭教师还给他取了个字——夜白。一九零三年,女儿陆晚棠出生,幼时的陆晚棠也是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开蒙的,不过她和陆晚榆并不是一个老师教的,陆晚榆的老师偏重于诗词歌赋,而她的老师则偏重于古典小说,或许正是由于发蒙不同才造成了他们兄妹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
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再加上家庭的影响,十二岁的陆晚榆和八岁的陆晚棠在一九一一年的十月十一日合著了一篇题为《光辉的篇章》的政论性文章,热情洋溢的赞颂武昌起义,他们写到:“武昌起义是革命党人的‘光荣’,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这一义举让我国延续了四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分崩离析,而这一制度从秦始皇开始,到如今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想必也快了,清王朝很快就会被推倒的!只要帝制存在一天,人民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人民也就会一直受到当权者残酷的剥削和压榨。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不能让人民过得幸福,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推翻他!不过,在今日的中国很多人把爱国狭隘的理解为爱国就是爱朝廷其实不然,爱国是爱国,朝廷是朝廷,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爱的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是我们灿烂辉煌的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甚至还影响了周边的很多国家。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中国起到的作用将是不容小觑的。中国伴随着民主革命的脚步已经开始苏醒,我们坚信,自此次革命以后,中国也将同世界接轨,世界也终将连成一体。……”不过,陆晚榆对于这篇文章并不是很满意,原因是陆晚棠在文中加了剥削和压迫,在陆晚榆的认知里人劳苦大众想要“出人头地”那只要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就行了。陆晚棠见陆晚榆要把这句话给删了,她没有怂,她直接跟陆晚榆正面刚起来了,陆晚榆从来没有见过妹妹这副模样,他只得作罢,不再删改。
在上海的街头,陆谦允正帮着市民剪辫子,张宴菥则在旁边煮素面,剪完辫子的市民可以到张宴菥那里免费领一碗素面吃。可是即使有素面的“诱惑”,有些市民还是畏畏缩缩,不知该如何是好,陆谦允见状直接“咔嚓”一剪刀下去了,让他们没有反悔的机会。
就这样,没几天时间,上海大部分市民都剪掉了“拖泥带水”的长辫子,不管是否真心,这都是个好兆头,帝制真的就要终结了吧?
次年元旦,孙文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陆谦允也站在孙文的旁边,看着自己和妻子倾囊相助的革命总算是结出了胜利的果实,他很是欣慰。一个多月以后清帝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布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文按照事先的约定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孙文辞职以后也并没有闲着,他让陆谦允负责筹建银行,陆谦允想了想决定去北方“开拓版图”,正好陆晚榆和陆晚棠也到了该接受学校教育的年纪了,去他们去北方上几年学,感受和南方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陆谦允经过综合考量决定让陆晚榆报考清华学堂,虽然清华学堂目前在国内不是很出名,但是她的创办人却是鼎鼎大名,她的创立是由于一九零八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决定在当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开始退还“庚子赔款”,退还的款项用做教育方面,这虽然是件儿好事儿,但是西奥多·罗斯福可没有这么好心,他另有目的,他想把中国的青年培养成他美帝国主义的“代言人”罢了。因此,陆谦允清楚的知道这所学校从建立之初开始就是带着深深的国耻意味的,他让陆晚榆报考也是旨在培养他的家国情怀,他想让他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受美帝国主义的污染,发愤图强,为国效力。而事实上,清华学堂在目前来看真的就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罢了,他都不归教育部管,校长都是由外交部直接指派的,现任校长是唐国安,他是个做实事儿的人,陆谦允对他很放心。不过令陆谦允感到可惜的是,清华学堂目前还不招收女学生,不然他也让陆晚棠去报考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打算让陆晚棠去天津的中西女中读书,这所学校和上海的中西女塾是一家,他有人脉关系,可以帮忙照顾着点儿。陆晚棠去天津上学,那么张宴菥也去天津,负责天津那边儿的事务,天津有中国银行,如果能谈拢,入股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而到那个时候再让陆晚棠来北京读书也不迟,反正现如今中国的女校多的是,陆晚棠又这么优秀,那还不是学校随便挑。
清华学堂有初试和复试两轮,初试十名,复试再遴选五名。复试是由浙江省的省长亲自主持的,陆晚榆获得初试入选的通知以后就立刻赶到杭州参加复试去了。他刚走到省政府的大门口儿就看到两个站班的衙役一声吆喝,他摇了摇头,吐了一口气,气愤的想道:“这都民国了,怎么还来前朝的那一套啊?!”他对门内站着的两个穿着淡蓝色宽袍大褂垂手肃立的衙役白了一眼。而后径直的走进内门,又是一阵吆喝,陆晚榆在心里骂骂咧咧道:“这声音可真像太监!呸!说不定人家太监讲话都比这些人好!”他不耐烦的快速走进大厅里,复试的十个孩子站成一排,挨个儿点名儿。点完名儿以后,省长慢慢悠悠的走了出来,他微笑着,逐一问询着复试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并仔仔细细的把复试者从上到下检查了一遍。紧接着,他让复试的人一个空一个的坐,然后让他们拿着桌上的毛笔、宣纸写一篇作文,陆晚榆模仿孙文的风格写了起来,他写的很快,洋洋洒洒的就写了将近九百多个字。他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他觉得应该是稳了。
清华发榜的时间快,没几天就公布结果了,陆晚榆以复试浙籍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被录取。
就这样,陆谦允、张宴菥、陆晚榆、陆晚棠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从上海出发准备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