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你能不能听到我的声音,
当我每一次望向天空的时候,
你能不能听到那声撕裂苍穹的呐喊
在每一个深夜我阖眼时
在每一个清晨我恢复意识时。
我不会开口
但你应该知道
我常常渴望着你——
在每一个人声鼎沸的时候
我不会伸手
但你应该知道,我一直在等你
你何时为我澄清
你何时为我正名
我想见你
可我一直躲你。
八月的夏,热气已经准备渐渐散去了,但烈阳仍是高挂着,唬的人都藏进家里。
林润和往常一样,在妈妈去进货时独自帮她看管着小商铺,手下还压着一本初二下册的暑假作业本,不过沉沉的暑气令他昏昏欲睡,还没写几个字,手中的笔便开始滑动,随着一声清脆的落地声,少年猛然惊醒,抬头望见面前已然站了一位等他结账的客人。
他忙地站起身,一不小心对上身前人的双眸,惶恐的马上收回目光,只记得那是一双透亮明净的眼睛,没有任何的杂质,也没有夹杂任何的情感,只是很平静的注视着他,等待他下一步动作。
想到自己刚刚的窘态,林润涨红了脸,不免有些手忙脚乱,一根火腿肠,一个小面包,一瓶冰汽水,本想用计算器的,他又怕别人嫌他傻到连这点小钱的加减法都不会,于是在这样尴尬的情形下,他硬生生算了半天,确认准确无误后后颤颤巍巍地说出“9...9块八毛。”
那人把手中握着的硬币放在了木质柜台上,
“原来她早就自己算好钱了”林润心想,自己刚刚努力掰手指的样子真像个小丑,他的脸都开始发烫了,佝着腰把硬币抓着就往抽屉里放,直到这时,那人才转身离开,也是直到这时,他才敢抬头看这位沉默寡言的客人离去的背影。
那是一个女孩,好像和他差不多大,扎着干练的低马尾,身材很高挑,白色体恤背后印着“Never Gone”的字样。
那双如寂静湖水般不起波澜的双眸,那份沉默不语的尊重,那股在炎炎夏日里带来的一股清风,在少年的脑海里印下了淡淡的痕迹。
身处广厦间,泥泞足下淹
林润出生于一个的偏远的不为人知的小农村,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操着自然而浓厚的乡音。
他从小被奶奶拉扯大,现在奶奶身体大不如前,他父亲林清贵在大城市基建工地上打长工,林润小学毕业后,就被他母亲徐晓芝接到了身边照顾
夫妻二人在离工地不远处的城中村里租了间小平房,林润来后,便收拾出平房旁边堆杂物的小车库,给他当作卧室。
林润脑子机灵,又爱看书,写得几篇好文章,这让他有了进本地初中读书的机会
林清贵干活不轻松,每天凌晨干净的工装出门,傍晚带着一身污泥归家,好在大城市报酬也不低,干了小一年攒下不少积蓄,徐晓芝也因之能经营起一家小商铺,主要面向打工的工人们,卖些茶水烟酒,因为在交界地段,也常有过路的人来光临,生意还算红火。
林润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知道父母辛苦,自己默默的揽下了家中所有杂活,他会洗衣服,会拖地,会做饭,从小都没让父母操过心。父母惊诧于他的能干,他只轻轻地回道:“跟奶奶学的。”
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日子还美满,林润很开心能和父母待在一起,也依然很思念家乡独自一人的奶奶。
因为家乡全年下不到几回雨,所以刚到这边时,大城市的袅袅烟雨和湿气让他很是水土不服,不下雨时还好,一下起雨,他手背上就会起出密密麻麻的疹子,痒却不能抓,抓破了感染,又痒又疼。
徐晓芝带他看了医生,给他开了药膏,可一到下雨,他的红疹还是不消停地冒。在刚到这边时很严重,上学后这种症状也慢慢消减了。他的手结痂长好,可每到下雨那种疼痒感仍会因惯性涌上心头。
所以林润真的很讨厌下雨。
林润爱读书,他存钱不买零食和玩具,全用到书上去了,这点可能遗传于林清贵,徐晓芝说林清贵儿时成绩很好,尤其是语文,很会写诗,但到高中数理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了,成天嚷嚷着宁可去搬砖,后来辍了学,没闯出啥名堂,还真成工地“搬砖”的了。林清贵对此表示很后悔,天天告诫儿子不要走了自己的老路。
徐晓芝文凭不高,但她很喜欢林清贵写的诗,林清贵每灵感乍现写一篇,她就规规整整抄一篇,她会画画,就给那些诗画插图,想着有一日能把它们装订成册。
父亲喜欢读海子的诗,林润从小也读,但读不懂,只记得最喜欢的一句“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后来他想看父亲的诗,父亲却不让他看。
林润刚进本地中学时,周围同学大多是直系小学升上来的,都其乐融融相谈甚欢,只有他一个人抱着新买的书包,坐在角落不知所措。
他班主任是个温柔的语文老师,很注重林润的文学才华,帮他指点作文,林润的征文常在市里拿奖。
林润个子高,被排在教室最后一排,他又话少,不爱社交,不过虽没什么特别好的朋友,和周围同学关系也算不错。别人找他搭话,他无一例外的都是礼貌回应。
或许是因为他又温又冷的性子,又或许是他高挺的鼻骨,冷峻的唇线,瘦削的侧脸,还是他在同龄人中突出的优越身材,总之,他逐渐地已然沦为女生圈子里谈论调侃的对象。
只是有一个女生不太矜持,放得开胆子大,她叫赵佳佳,坐在林润前面,每次林润向前传作业,都要摸到林润的手,她曾经毫不避讳地说过林润的手很好看,长而细,骨节分明,她也很喜欢和林润制造肢体接触,林润虽然嘴上不方便说,心中却十分排斥,尤其是他的手极其敏感。当他察觉到赵佳佳的怪异行为后,每次传作业只敢捏一个角,碰到赵佳佳后也跟老鼠躲猫似的。
但他越回避,那女孩好像更兴奋,更喜欢来捉弄他。他困扰万分,又不知如何计较,便在记录自己的小灰皮本上写下“我涌动的思绪被繁杂的尘埃铺满,从而水泄不通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觉得周围好吵,那些人同乌鹊一样叽叽喳喳嘈杂不停,就算他不找别人讲话,别人也时不时要来找他搭话,他的礼貌回应,反而让他们得寸进尺。他不爱说话,既源于乡村与城市巨大落差带来的自卑感,也因为一种发自心底的自负。
由于研读过很多书,林润显得更为早熟,他用一套自成相对理性客观的逻辑观察审视着所有人,进而总结出同学们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每个人的下一个动作,语言他往往通过他们的本性预判,并为结果的吻合乐在其中。林润自觉他们浅显,也时常感到孤独。
他在灰皮本中写道“我渴望安静譬如鱼离不开水一般,然而水草就是水草,何要扭动腰肢使自己像条鱼?”
就在这个初二下的暑假,他遇到了一个如鱼一般沉默的人,他不知道那个女孩待他睡醒结账等了多久,“她为何一言不发呢”林润当时想。那双丹凤眼很好看,在同龄人之中,那里面的感情显得如此平稳而凝重。
夏天很热,一股清风微凉。
你能不能听到我的声音,
当我每一次望向天空的时候,
你能不能听到那声撕裂苍穹的呐喊
在每一个深夜我阖眼时
在每一个清晨我恢复意识时。
我不会开口
但你应该知道
我常常渴望着你——
在每一个人声鼎沸的时候
我不会伸手
但你应该知道,我一直在等你
你何时为我澄清
你何时为我正名
我想见你
可我一直躲你。
八月的夏,热气已经准备渐渐散去了,但烈阳仍是高挂着,唬的人都藏进家里。
林润和往常一样,在妈妈去进货时独自帮她看管着小商铺,手下还压着一本初二下册的暑假作业本,不过沉沉的暑气令他昏昏欲睡,还没写几个字,手中的笔便开始滑动,随着一声清脆的落地声,少年猛然惊醒,抬头望见面前已然站了一位等他结账的客人。
他忙地站起身,一不小心对上身前人的双眸,惶恐的马上收回目光,只记得那是一双透亮明净的眼睛,没有任何的杂质,也没有夹杂任何的情感,只是很平静的注视着他,等待他下一步动作。
想到自己刚刚的窘态,林润涨红了脸,不免有些手忙脚乱,一根火腿肠,一个小面包,一瓶冰汽水,本想用计算器的,他又怕别人嫌他傻到连这点小钱的加减法都不会,于是在这样尴尬的情形下,他硬生生算了半天,确认准确无误后后颤颤巍巍地说出“9...9块八毛。”
那人把手中握着的硬币放在了木质柜台上,
“原来她早就自己算好钱了”林润心想,自己刚刚努力掰手指的样子真像个小丑,他的脸都开始发烫了,佝着腰把硬币抓着就往抽屉里放,直到这时,那人才转身离开,也是直到这时,他才敢抬头看这位沉默寡言的客人离去的背影。
那是一个女孩,好像和他差不多大,扎着干练的低马尾,身材很高挑,白色体恤背后印着“Never Gone”的字样。
那双如寂静湖水般不起波澜的双眸,那份沉默不语的尊重,那股在炎炎夏日里带来的一股清风,在少年的脑海里印下了淡淡的痕迹。
身处广厦间,泥泞足下淹
林润出生于一个的偏远的不为人知的小农村,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操着自然而浓厚的乡音。
他从小被奶奶拉扯大,现在奶奶身体大不如前,他父亲林清贵在大城市基建工地上打长工,林润小学毕业后,就被他母亲徐晓芝接到了身边照顾
夫妻二人在离工地不远处的城中村里租了间小平房,林润来后,便收拾出平房旁边堆杂物的小车库,给他当作卧室。
林润脑子机灵,又爱看书,写得几篇好文章,这让他有了进本地初中读书的机会
林清贵干活不轻松,每天凌晨干净的工装出门,傍晚带着一身污泥归家,好在大城市报酬也不低,干了小一年攒下不少积蓄,徐晓芝也因之能经营起一家小商铺,主要面向打工的工人们,卖些茶水烟酒,因为在交界地段,也常有过路的人来光临,生意还算红火。
林润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知道父母辛苦,自己默默的揽下了家中所有杂活,他会洗衣服,会拖地,会做饭,从小都没让父母操过心。父母惊诧于他的能干,他只轻轻地回道:“跟奶奶学的。”
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日子还美满,林润很开心能和父母待在一起,也依然很思念家乡独自一人的奶奶。
因为家乡全年下不到几回雨,所以刚到这边时,大城市的袅袅烟雨和湿气让他很是水土不服,不下雨时还好,一下起雨,他手背上就会起出密密麻麻的疹子,痒却不能抓,抓破了感染,又痒又疼。
徐晓芝带他看了医生,给他开了药膏,可一到下雨,他的红疹还是不消停地冒。在刚到这边时很严重,上学后这种症状也慢慢消减了。他的手结痂长好,可每到下雨那种疼痒感仍会因惯性涌上心头。
所以林润真的很讨厌下雨。
林润爱读书,他存钱不买零食和玩具,全用到书上去了,这点可能遗传于林清贵,徐晓芝说林清贵儿时成绩很好,尤其是语文,很会写诗,但到高中数理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了,成天嚷嚷着宁可去搬砖,后来辍了学,没闯出啥名堂,还真成工地“搬砖”的了。林清贵对此表示很后悔,天天告诫儿子不要走了自己的老路。
徐晓芝文凭不高,但她很喜欢林清贵写的诗,林清贵每灵感乍现写一篇,她就规规整整抄一篇,她会画画,就给那些诗画插图,想着有一日能把它们装订成册。
父亲喜欢读海子的诗,林润从小也读,但读不懂,只记得最喜欢的一句“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后来他想看父亲的诗,父亲却不让他看。
林润刚进本地中学时,周围同学大多是直系小学升上来的,都其乐融融相谈甚欢,只有他一个人抱着新买的书包,坐在角落不知所措。
他班主任是个温柔的语文老师,很注重林润的文学才华,帮他指点作文,林润的征文常在市里拿奖。
林润个子高,被排在教室最后一排,他又话少,不爱社交,不过虽没什么特别好的朋友,和周围同学关系也算不错。别人找他搭话,他无一例外的都是礼貌回应。
或许是因为他又温又冷的性子,又或许是他高挺的鼻骨,冷峻的唇线,瘦削的侧脸,还是他在同龄人中突出的优越身材,总之,他逐渐地已然沦为女生圈子里谈论调侃的对象。
只是有一个女生不太矜持,放得开胆子大,她叫赵佳佳,坐在林润前面,每次林润向前传作业,都要摸到林润的手,她曾经毫不避讳地说过林润的手很好看,长而细,骨节分明,她也很喜欢和林润制造肢体接触,林润虽然嘴上不方便说,心中却十分排斥,尤其是他的手极其敏感。当他察觉到赵佳佳的怪异行为后,每次传作业只敢捏一个角,碰到赵佳佳后也跟老鼠躲猫似的。
但他越回避,那女孩好像更兴奋,更喜欢来捉弄他。他困扰万分,又不知如何计较,便在记录自己的小灰皮本上写下“我涌动的思绪被繁杂的尘埃铺满,从而水泄不通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觉得周围好吵,那些人同乌鹊一样叽叽喳喳嘈杂不停,就算他不找别人讲话,别人也时不时要来找他搭话,他的礼貌回应,反而让他们得寸进尺。他不爱说话,既源于乡村与城市巨大落差带来的自卑感,也因为一种发自心底的自负。
由于研读过很多书,林润显得更为早熟,他用一套自成相对理性客观的逻辑观察审视着所有人,进而总结出同学们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每个人的下一个动作,语言他往往通过他们的本性预判,并为结果的吻合乐在其中。林润自觉他们浅显,也时常感到孤独。
他在灰皮本中写道“我渴望安静譬如鱼离不开水一般,然而水草就是水草,何要扭动腰肢使自己像条鱼?”
就在这个初二下的暑假,他遇到了一个如鱼一般沉默的人,他不知道那个女孩待他睡醒结账等了多久,“她为何一言不发呢”林润当时想。那双丹凤眼很好看,在同龄人之中,那里面的感情显得如此平稳而凝重。
夏天很热,一股清风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