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亭月不顾安全的策马飞奔,冲进房间,关起门来闷头写了一个时辰的信,一个时辰的结果是短短一百多字,和废掉的十来张纸,末了喊进来王实吩咐他“找绝对可靠的人,送京城朱佥事处。”
这个朱佥事,姓朱名骥,世袭千户,时任南镇抚司指挥佥事。
张、朱两家数代通家之好,张思仁从小喊朱佥事一声“骥阿兄”。
朱骥和楚亭月也颇有渊源,他的妻子是楚亭月换帖金兰。
也就是说,楚亭月喊他一声“姊夫”。
马顺在锦衣卫做不到只手遮天,这位南镇抚司指挥佥事是重要绊脚石之一。朱骥出身勋贵之家,这个锦衣卫高官子弟得到的最多的评价是——正直。
他二十多年人生里最出名的事是打破了大明士大夫联姻传统,以军官之家的身份迎娶了著名士大夫的女儿。
他是于谦的女婿。
朱骥还是朱千户的时候世代都是北镇抚司的人,无奈和马指挥使实在处不到一起去。当然,马指挥使更郁闷,毕竟这是一个他看不顺眼,也真的干不掉的存在。
于是,在正统九年,朱骥升任指挥佥事,职位转到了南镇抚司——养老去了。
同样被指挥使丢在南镇抚司的还有更大的一个绊脚石,时任指挥同知的那一位,楚亭月没有和他打过交道。
张思仁被带走说的那个“朱”字,就是让她千万别把自己搭进去,靠着东厂暂时不会招惹她这个优势,立刻通知朱骥,请他在京城运作,把他捞出来。
王实离开后,她依然没有放松,又写了两封信,分别通过驿站和江湖上的门路送京城。
驿站一路,终点是她义父宋领司,江湖那一路,她选的是秦淮帮。
秋江自然不会出来招人嫌,出来应对的是薛先生——薛子重。
看到楚亭月登门托付送信,这位秦淮帮大佬级的人物一下子都没压住惊讶。
楚亭月自始至终就是来下委托书的,叮嘱清楚事情,给了钱,转身就走。
一封信,以比肩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京城,呈锦衣卫朱佥事收。
直到从秦淮帮金华分舵走出来,前后再三思索,觉得自己能做的都已经做到,再无疏忽,她才真正松了一口气。这一刻才发现从张思仁出事的那一刻起,她一直在控制不住的发抖。
唐镇管家送的“贿赂”,是她示意张思仁的部下“可以收”的。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后续抓出人来,这些银子或者算贿赂官员,让他罪加一等,或者就是不收白不收。
直到东厂上差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她才猛然意识到,她以为的司空寻常、人人都那么做,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反过来指向她的利刃。
她甚至无法当场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张思仁拦住她是对的,那一刻,她若是坚持说“是我同意的,张千户并不知情”,是救不出张思仁的,只能把她自己也陷进去。
她也知道,张思仁不会怪她,让他遭此劫的根本不是唐镇拿出来的几百两银子,而是东厂、锦衣卫之间的角逐,是朝堂中几股势力交错的替罪羊。
东厂存了这个心思,没有今天的几百两也会有其他理由。
这是张思仁豁达的道理,不是她让自己释然的借口。
金华府的案子走到这个地步已经是死局。
一切的开端是劫夺生辰纲。
苏茗、秋江,这些人或怀劫富济贫之心,或有为友复仇之念,筹划了这场行动。兴许的确出于个人选择,秋江没有动用自己在江湖上的力量,转而通过金华府的掮客在江湖上召集人手接单。
然后,故事就复杂起来了。
掮客为他们召集的人手的主力是锦衣卫的暗探。
这帮人不但为锦衣卫打探消息,还和某些重要人物勾结,利用锦衣卫的情报网和自己江湖人的双重身份劫掠敛财。
这帮人接了生意后自然不满足于拿点劳务费,他们不但把生辰纲直接吞下,还反过来黑了雇主几条船的粮食。
若是正经的江湖人,哪怕是□□中人,这种拿人钱财吃里爬外的事情也是为众人不齿的。
尹爷这群人不在乎,这里面是有在乎的人,就是余冲。
所以,余冲死在了金华城外,死在自己结义二十多年的兄弟手上。
十河荡的那场大雾之中,楚亭月藏匿在小岛的芦苇之中,紧握峨眉刺准备拼死一搏,最终却只看到远去的船只,船尾一个人遥遥挥了下手。
那个人正是余冲。
那一刻,他还只是接了一个花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兄们抢走贪官搜刮的民脂民膏。至少,他自己是这么全心全意认为的。
引发他们一群人跑来金华的事情就那么简单,简单到完全可以归入“江湖内斗”的范围,压根不需要官府出面。
真正让事情变得错综复杂的是东厂和锦衣卫、锦衣卫内部势力之间以及王振和朝廷部分官员之间的争斗。
王振指示马顺构陷轩輗,马指挥使给他找了个“通白莲教”的罪名,她估计这个计划在轩輗出京的那一刻就开始执行了。毕竟自唐赛儿起事开始,两浙就是白莲教渗透的重灾区。
她一直觉得高矢寒在遂昌虽然天天号称“锦衣卫办案”,实际上根本看不出他系统性的在做什么事,甚至还和杨小英这样的人物过从甚密。
当下转过头来一看,难怪他和杨小英勾搭。要给轩輗这样的人物做一个死案,可不得杨小英这样的白莲教骨干配合么。
高矢寒在遂昌只想铺个路,没想到兰仙姑要通过一场爆炸断掉半个处州府官员,一场新的叛乱迫在眉睫,高百户那一刻恐怕被吓得灵魂出窍。
遂昌的局没布完,轩輗已到了金华。
也不知道是信息传递出了错,还是王公公觉得构陷这事粗糙点也没事,锦衣卫最终决定在金华先抓后找证据(栽赃)。
把人抓了,十八般刑具用上,天高皇帝远的,等轩輗的故交好友、政治同盟们反应过来,老头子有很大概率已经在刑求之下“认了罪”。
不认也没关系,折磨掉他半条命也给王公公出了一口气,同样能起到震慑反对派的作用。
马顺的主意打的很好,但是他没防着另外一个机构也看上了这桩差事——东厂。
东厂的人也有两个差事——构陷轩輗是明里的,暗处,他们准备给马顺找点不快活。
锦衣卫和江洋大盗勾结,在闽、浙两地疯狂敛财的事情暴露了。
“尹爷”这群人的举动乍一看也极其不合理,黑吃黑成功,就该尽快撤离金华,变现的事情交给掮客去就行了。他们偏偏长时间留在金华府,冒着被一锅端的危险。
到底是他们太过托大,还是走不了?
比如……主子让他们留在金华。
从后来这帮人参与截杀轩輗来看,是后一种可能。
换句话说,锦衣卫的人要断尾求生——尹爷这帮人就是要被断掉的尾。
至于接收对象,自然是刑捕浙江司。
落到东厂手里不行,落到轩輗的按察司手上也是找死,聚集金华的这些势力,只有刑捕司暂时游荡在外,是可以商量的对象。
这是下策,是他们最坏的打算。
至于上策,当然是让这群人彻底消失,无凭无据,万事皆好。
锦衣卫这几个如意算盘打得好,尹爷他们也不是吃素的。
游走闽浙十余年没有翻过车的大盗,对危险有着远超常人的预知。
他们反击了。
枕水园,他们直接暴露了这条官匪勾结线上的重要人物——唐镇和他背后的福建布政使。
把前后半个多月的事情连起来看,她也得说一句“姓尹的是个狠角色”,截杀轩輗,倭寇疑阵,山村屠戮,绑架知府……
看上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核心只有一个。
你们敢把我们当弃子,我能让你们脱一层皮。
想让我落网,好,我落网之后你掂量掂量这“通倭、屠村、绑架知府”的罪名你们抗的住么。
锦衣卫和宋布政使有没有体会到不得而知,但是显然,这番精彩表演迎来了新的伯乐——东厂。
不仅“尹爷”这些人,从今天的事情看,唐镇也一样入了东厂的眼。
现任司礼监秉笔兼东厂提督陈童还不到三十岁,入宫后赶上宣宗皇帝教太监读书,在内书房中以优异的成绩崭露头角,张太后看上他有文化这一点,安排在皇帝身边。
如果没有王振插一脚,陈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宦官第一人。
正统皇帝把王公公当亲爹,又把陈童当亲哥哥,左右都是心腹,自个儿希望他们同心协力辅佐他这个天子。
嗯——只有皇帝自个儿那么想。
楚亭月对这些事情那么清楚完全是因为她义父被卷入其中的缘故。
在马顺之前,连着几任锦衣卫指挥使都唯东厂马首是瞻,到了陈童,马指挥使心里眼里只有他的王爹爹。
东厂自己其实没几个人好用,出差、打手、抓人、找证据,都是锦衣卫的人在做。不能完全指挥锦衣卫,东厂就废了一大半。
陈童四下一看,目光转到了刑捕司这里。
虽说宋领司已经认了干爹,可这一点不重要,陈童自己还喊王公公一声干爹呢。
陈童想得挺好——刑捕司总是给人当打手,在此之前都服务锦衣卫,现在换个门庭,给东厂直接当打手是提了一级。
换了宋领司之前的两任,一定是立马拜倒,最初的时候,陈童也觉得自己成功了。
过了挺长一段时间,他才发现自己的如意算盘打得稍微有一点错。
刑捕司的确没再给锦衣卫当狗,可也没有对他马首是瞻。
相反,宋领司靠着他的提携,隐隐让刑捕司和锦衣卫呈分庭抗礼之势。
宋领司和马顺一争高下没错,却不是帮着他东厂争,而是直接在王振面前争。陈童费了半天力,最后养出来的还是王公公的心腹。
陈童到底有没有暴跳如雷不得而知,但从后面的表现来看,不愧是年纪轻轻就爬到宦官二号人物的。
他没有和宋领司反目成仇,倒是秉持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精神,看着刑捕司日渐壮大,逮到机会依然拉一把——当然是在能给马顺找不痛快的时候——比如当下。
可惜,陈童这个人实在是太功利。
楚亭月的年龄和资历都远远不足以加入这群朝廷大佬们的政治游戏,加之她义父的有意保护,更是带着“不问政治”的一点天真。
即便如此,她也会觉得,若是真想通过北镇抚司的不规矩行为让马顺倒霉,陈童就应该把这件事彻底交给刑捕司,而不是起了个头又急切得派来自己的亲信,生怕将来论功行赏忘了其中有他东厂提督太监一份子。
来回检查了一遍,已经入夜,精神状态从极端紧绷中舒缓下来,疲倦如潮水一般涌上。
支着头半睡半醒间,一个疑问划过脑海——这一天的折腾因何而起。
因为这天凌晨,在唐镇家围堵盗匪失败,同时,她允许张思仁的手下们收了唐镇管家送的银子。
这个举动被正要找锦衣卫麻烦的东厂解读为——收受贿赂,纵放盗匪。
可是,这么件小事为何能被利用成功?
直到前一刻,她的所有懊恼都建立在“明知道东厂在找事却不谨慎”上。
朦朦胧胧的那一刻,一个念头闪现——
东厂能利用,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错的,违背了大明律法。
睡意又退潮般消散。
办案过程中拿点好处费,上到刑捕司,下到各地衙门,都是心照不宣的事。
就连刑捕司京营教授新捕快们的时候,都不把这事当作反面案例来提。
她自己也总是这么认为。
朝廷给的俸禄压根养不活一家子,只要不是恶意敲诈就对得起天地良心。
她更给自己立过规矩,绝不因为事主家给不给钱就改变对他们的态度。
天理正义,公允不失。
此时,她第一次问自己。
这种做法真的是对的么?
如果是对的,为何会让东厂轻松拿捏,而他们没有任何辩驳之力。
即便心照不宣,即便问心无愧,都改不了一件事——受贿,违反大明律。
这个朱佥事,姓朱名骥,世袭千户,时任南镇抚司指挥佥事。
张、朱两家数代通家之好,张思仁从小喊朱佥事一声“骥阿兄”。
朱骥和楚亭月也颇有渊源,他的妻子是楚亭月换帖金兰。
也就是说,楚亭月喊他一声“姊夫”。
马顺在锦衣卫做不到只手遮天,这位南镇抚司指挥佥事是重要绊脚石之一。朱骥出身勋贵之家,这个锦衣卫高官子弟得到的最多的评价是——正直。
他二十多年人生里最出名的事是打破了大明士大夫联姻传统,以军官之家的身份迎娶了著名士大夫的女儿。
他是于谦的女婿。
朱骥还是朱千户的时候世代都是北镇抚司的人,无奈和马指挥使实在处不到一起去。当然,马指挥使更郁闷,毕竟这是一个他看不顺眼,也真的干不掉的存在。
于是,在正统九年,朱骥升任指挥佥事,职位转到了南镇抚司——养老去了。
同样被指挥使丢在南镇抚司的还有更大的一个绊脚石,时任指挥同知的那一位,楚亭月没有和他打过交道。
张思仁被带走说的那个“朱”字,就是让她千万别把自己搭进去,靠着东厂暂时不会招惹她这个优势,立刻通知朱骥,请他在京城运作,把他捞出来。
王实离开后,她依然没有放松,又写了两封信,分别通过驿站和江湖上的门路送京城。
驿站一路,终点是她义父宋领司,江湖那一路,她选的是秦淮帮。
秋江自然不会出来招人嫌,出来应对的是薛先生——薛子重。
看到楚亭月登门托付送信,这位秦淮帮大佬级的人物一下子都没压住惊讶。
楚亭月自始至终就是来下委托书的,叮嘱清楚事情,给了钱,转身就走。
一封信,以比肩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京城,呈锦衣卫朱佥事收。
直到从秦淮帮金华分舵走出来,前后再三思索,觉得自己能做的都已经做到,再无疏忽,她才真正松了一口气。这一刻才发现从张思仁出事的那一刻起,她一直在控制不住的发抖。
唐镇管家送的“贿赂”,是她示意张思仁的部下“可以收”的。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后续抓出人来,这些银子或者算贿赂官员,让他罪加一等,或者就是不收白不收。
直到东厂上差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她才猛然意识到,她以为的司空寻常、人人都那么做,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反过来指向她的利刃。
她甚至无法当场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张思仁拦住她是对的,那一刻,她若是坚持说“是我同意的,张千户并不知情”,是救不出张思仁的,只能把她自己也陷进去。
她也知道,张思仁不会怪她,让他遭此劫的根本不是唐镇拿出来的几百两银子,而是东厂、锦衣卫之间的角逐,是朝堂中几股势力交错的替罪羊。
东厂存了这个心思,没有今天的几百两也会有其他理由。
这是张思仁豁达的道理,不是她让自己释然的借口。
金华府的案子走到这个地步已经是死局。
一切的开端是劫夺生辰纲。
苏茗、秋江,这些人或怀劫富济贫之心,或有为友复仇之念,筹划了这场行动。兴许的确出于个人选择,秋江没有动用自己在江湖上的力量,转而通过金华府的掮客在江湖上召集人手接单。
然后,故事就复杂起来了。
掮客为他们召集的人手的主力是锦衣卫的暗探。
这帮人不但为锦衣卫打探消息,还和某些重要人物勾结,利用锦衣卫的情报网和自己江湖人的双重身份劫掠敛财。
这帮人接了生意后自然不满足于拿点劳务费,他们不但把生辰纲直接吞下,还反过来黑了雇主几条船的粮食。
若是正经的江湖人,哪怕是□□中人,这种拿人钱财吃里爬外的事情也是为众人不齿的。
尹爷这群人不在乎,这里面是有在乎的人,就是余冲。
所以,余冲死在了金华城外,死在自己结义二十多年的兄弟手上。
十河荡的那场大雾之中,楚亭月藏匿在小岛的芦苇之中,紧握峨眉刺准备拼死一搏,最终却只看到远去的船只,船尾一个人遥遥挥了下手。
那个人正是余冲。
那一刻,他还只是接了一个花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兄们抢走贪官搜刮的民脂民膏。至少,他自己是这么全心全意认为的。
引发他们一群人跑来金华的事情就那么简单,简单到完全可以归入“江湖内斗”的范围,压根不需要官府出面。
真正让事情变得错综复杂的是东厂和锦衣卫、锦衣卫内部势力之间以及王振和朝廷部分官员之间的争斗。
王振指示马顺构陷轩輗,马指挥使给他找了个“通白莲教”的罪名,她估计这个计划在轩輗出京的那一刻就开始执行了。毕竟自唐赛儿起事开始,两浙就是白莲教渗透的重灾区。
她一直觉得高矢寒在遂昌虽然天天号称“锦衣卫办案”,实际上根本看不出他系统性的在做什么事,甚至还和杨小英这样的人物过从甚密。
当下转过头来一看,难怪他和杨小英勾搭。要给轩輗这样的人物做一个死案,可不得杨小英这样的白莲教骨干配合么。
高矢寒在遂昌只想铺个路,没想到兰仙姑要通过一场爆炸断掉半个处州府官员,一场新的叛乱迫在眉睫,高百户那一刻恐怕被吓得灵魂出窍。
遂昌的局没布完,轩輗已到了金华。
也不知道是信息传递出了错,还是王公公觉得构陷这事粗糙点也没事,锦衣卫最终决定在金华先抓后找证据(栽赃)。
把人抓了,十八般刑具用上,天高皇帝远的,等轩輗的故交好友、政治同盟们反应过来,老头子有很大概率已经在刑求之下“认了罪”。
不认也没关系,折磨掉他半条命也给王公公出了一口气,同样能起到震慑反对派的作用。
马顺的主意打的很好,但是他没防着另外一个机构也看上了这桩差事——东厂。
东厂的人也有两个差事——构陷轩輗是明里的,暗处,他们准备给马顺找点不快活。
锦衣卫和江洋大盗勾结,在闽、浙两地疯狂敛财的事情暴露了。
“尹爷”这群人的举动乍一看也极其不合理,黑吃黑成功,就该尽快撤离金华,变现的事情交给掮客去就行了。他们偏偏长时间留在金华府,冒着被一锅端的危险。
到底是他们太过托大,还是走不了?
比如……主子让他们留在金华。
从后来这帮人参与截杀轩輗来看,是后一种可能。
换句话说,锦衣卫的人要断尾求生——尹爷这帮人就是要被断掉的尾。
至于接收对象,自然是刑捕浙江司。
落到东厂手里不行,落到轩輗的按察司手上也是找死,聚集金华的这些势力,只有刑捕司暂时游荡在外,是可以商量的对象。
这是下策,是他们最坏的打算。
至于上策,当然是让这群人彻底消失,无凭无据,万事皆好。
锦衣卫这几个如意算盘打得好,尹爷他们也不是吃素的。
游走闽浙十余年没有翻过车的大盗,对危险有着远超常人的预知。
他们反击了。
枕水园,他们直接暴露了这条官匪勾结线上的重要人物——唐镇和他背后的福建布政使。
把前后半个多月的事情连起来看,她也得说一句“姓尹的是个狠角色”,截杀轩輗,倭寇疑阵,山村屠戮,绑架知府……
看上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核心只有一个。
你们敢把我们当弃子,我能让你们脱一层皮。
想让我落网,好,我落网之后你掂量掂量这“通倭、屠村、绑架知府”的罪名你们抗的住么。
锦衣卫和宋布政使有没有体会到不得而知,但是显然,这番精彩表演迎来了新的伯乐——东厂。
不仅“尹爷”这些人,从今天的事情看,唐镇也一样入了东厂的眼。
现任司礼监秉笔兼东厂提督陈童还不到三十岁,入宫后赶上宣宗皇帝教太监读书,在内书房中以优异的成绩崭露头角,张太后看上他有文化这一点,安排在皇帝身边。
如果没有王振插一脚,陈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宦官第一人。
正统皇帝把王公公当亲爹,又把陈童当亲哥哥,左右都是心腹,自个儿希望他们同心协力辅佐他这个天子。
嗯——只有皇帝自个儿那么想。
楚亭月对这些事情那么清楚完全是因为她义父被卷入其中的缘故。
在马顺之前,连着几任锦衣卫指挥使都唯东厂马首是瞻,到了陈童,马指挥使心里眼里只有他的王爹爹。
东厂自己其实没几个人好用,出差、打手、抓人、找证据,都是锦衣卫的人在做。不能完全指挥锦衣卫,东厂就废了一大半。
陈童四下一看,目光转到了刑捕司这里。
虽说宋领司已经认了干爹,可这一点不重要,陈童自己还喊王公公一声干爹呢。
陈童想得挺好——刑捕司总是给人当打手,在此之前都服务锦衣卫,现在换个门庭,给东厂直接当打手是提了一级。
换了宋领司之前的两任,一定是立马拜倒,最初的时候,陈童也觉得自己成功了。
过了挺长一段时间,他才发现自己的如意算盘打得稍微有一点错。
刑捕司的确没再给锦衣卫当狗,可也没有对他马首是瞻。
相反,宋领司靠着他的提携,隐隐让刑捕司和锦衣卫呈分庭抗礼之势。
宋领司和马顺一争高下没错,却不是帮着他东厂争,而是直接在王振面前争。陈童费了半天力,最后养出来的还是王公公的心腹。
陈童到底有没有暴跳如雷不得而知,但从后面的表现来看,不愧是年纪轻轻就爬到宦官二号人物的。
他没有和宋领司反目成仇,倒是秉持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精神,看着刑捕司日渐壮大,逮到机会依然拉一把——当然是在能给马顺找不痛快的时候——比如当下。
可惜,陈童这个人实在是太功利。
楚亭月的年龄和资历都远远不足以加入这群朝廷大佬们的政治游戏,加之她义父的有意保护,更是带着“不问政治”的一点天真。
即便如此,她也会觉得,若是真想通过北镇抚司的不规矩行为让马顺倒霉,陈童就应该把这件事彻底交给刑捕司,而不是起了个头又急切得派来自己的亲信,生怕将来论功行赏忘了其中有他东厂提督太监一份子。
来回检查了一遍,已经入夜,精神状态从极端紧绷中舒缓下来,疲倦如潮水一般涌上。
支着头半睡半醒间,一个疑问划过脑海——这一天的折腾因何而起。
因为这天凌晨,在唐镇家围堵盗匪失败,同时,她允许张思仁的手下们收了唐镇管家送的银子。
这个举动被正要找锦衣卫麻烦的东厂解读为——收受贿赂,纵放盗匪。
可是,这么件小事为何能被利用成功?
直到前一刻,她的所有懊恼都建立在“明知道东厂在找事却不谨慎”上。
朦朦胧胧的那一刻,一个念头闪现——
东厂能利用,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错的,违背了大明律法。
睡意又退潮般消散。
办案过程中拿点好处费,上到刑捕司,下到各地衙门,都是心照不宣的事。
就连刑捕司京营教授新捕快们的时候,都不把这事当作反面案例来提。
她自己也总是这么认为。
朝廷给的俸禄压根养不活一家子,只要不是恶意敲诈就对得起天地良心。
她更给自己立过规矩,绝不因为事主家给不给钱就改变对他们的态度。
天理正义,公允不失。
此时,她第一次问自己。
这种做法真的是对的么?
如果是对的,为何会让东厂轻松拿捏,而他们没有任何辩驳之力。
即便心照不宣,即便问心无愧,都改不了一件事——受贿,违反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