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徐沐平开始干活。
没有现场,没有尸体,他能做的也就是把前人的冷饭再炒一遍——继续折腾当天在场的那些人。
当天目睹惨剧的有十来个人,这些倒霉鬼又开始新一轮被审讯。幸好徐沐平没有随便用刑的爱好,问话的态度也平和。
他的盘问非常细致,且不限于事发当天,会顺着对方的回话忽然扯开,看似毫不相关的三四个问题后忽然又切入正题。
楚亭月观摩了一下午,暗地里给了这个浙江司的负责人一个大大的赞。
赴任之前,她的师傅,刑捕司领司对徐沐平的评价是:“没白读书。”
他的讯问技巧展现出出色的刑狱官素质,哪怕这位刑捕司高官既不擅长追缉,也没什么武艺,仅从这番询问,就能看出他绝非等闲之辈,配得上浙江司统领。
整整一个下午,当事人只问了一半,他这种细碎的询问很容易打开当事人的心扉,不经意间透露出更多信息。
这些信息恰恰是案卷中没有显现出来的,比如说书房和卧室中的神像,一个杂役给出了说明:“老爷刚到的时候是不让摆,我们和他说这是我们县的规矩,家家户户都要在重要地方供奉。”
“郭县令听完就同意了?”
“不是的……我记得,当时卧室里和书房里的是搬出去的。老爷信菩萨,要在书房供菩萨像,可把我们吓坏了。”
“为什么会吓坏?”
“供奉过五仙爷的地方不能再供奉其他神像,不然仙爷会不高兴,会引来大祸。”
“什么大祸?”
杂役愣了一会才低声道:“会生病,会倒霉,会死人……”
“郭县令接受了?”
“县令说了很长的话,我听不懂。不过也没再供奉菩萨。”
“所以……当时也没有供奉五仙神像?”
“没有。县令不让摆。”
“那又是什么时候摆回去的?”
“不记得了,反正忽然有一天就看到了。”
“仔细想想,是秋天,还是冬天?”
“是秋天……对,是秋天的时候,刚过了重阳节,小的家里长辈生病,请了几天假,回来就看到神像摆上了。没错,那一天发了重阳糕。”
郭鸣在前一年八月头上就任县令,搬走神像,重九就搬了回来,期间不到一个月。
“郭县令可有拜祭过五仙。”
那杂役一脸诧异:“自然有!神像前供奉的香果是我们每日更换,可每天早上的三柱香都是老爷自己点的。”
询问完这个杂役的间隙,徐沐平对郭鸣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能那么快“入乡随俗”表示奇怪。
然后,他从秋江那里得到了答案——搬走神像之后,郭鸣连生了几场病。
他给家人的书信也证实了这一点,平素身体健康的他一个月不到连病三场,其中一次好端端走着忽然晕倒。这让他不由得想到当地关于五仙的禁忌,于是向现实妥协了一把。
郭鸣与家人的感情很好,每月至少两封家书,一封给妻子,一封给堂弟郭启。
他母亲眼睛不太好,他给妻子的信一大半其实是写给自己母亲的,信中报喜不报忧,多讲任上趣事。
郭家人口不多,郭启不到十六岁已经是老宅最当事的男丁。郭鸣给他的书信中就诚实很多,日常不顺也会提两笔,说完后又补一句“别告诉老太太和你嫂子。”
此外,他还有几封信给了好朋友——秋江。
楚亭月一一看完,只有在给这个朋友的信中展现出的才是一个最真实的郭鸣。
七个月,四封信,三封提到了遂昌奇特的信仰风俗。
秋江说:“即便没有这事,我本也计划到遂昌来看望他。”
他给秋江的第二封信,说遂昌地方的信仰十分“诡异”,他很难举出例子。但是县内所有人都心无旁骛于一种信仰,而且有一大堆禁忌,稍有违背就会惹来灾难。
每个人深信不疑,不信的人则会在接连不断地厄运中妥协或者逃离,乃至死亡。
他自己也是一个有着坚定宗教信仰的人,正因为他熟知“正常的、正经的”宗教与信仰,更觉得这些情况反常到“邪恶”的地步。
第三封信里充满了恐慌的情绪,郭鸣说他自己陷于一种“疑神疑鬼”的状态,觉得自己“无时无刻”都在被人监视。
秋江收到这封信后十分担心,立刻回信表示自己会尽快赶来。
不到半个月,第四封信到了,这封信一改之前的情绪,恢复了最初那种兴致勃勃,一身干劲的状态。他和秋江说,有信心在任上将遂昌移风易俗,让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秋江自己也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见郭鸣这里情绪稳定,也就搁置了拜访计划。
直到半个多月前,他在临安收到噩耗。
半个多月前,正是他们在临安开挖七贤洞的时候。
当时秋江不辞而别,她还以为与锦衣卫的出现有关,当下此人给出了一个很合理的理由。
“郭县令平素……可是格外敏感?”
秋江笑了一下:“他性情豁达,没有疑神疑鬼的毛病。”
郭鸣虽是虔诚的信徒,但他也是一个苦读十余年圣人书的儒生。他喜读佛经,恪守居士戒,却从不迷信。那种狐狸精迷惑书生、黄鼠狼能变人之类的故事在他这里是行不通的。
“那就是说……在郭县令身边的确发生了一些足以让他动摇信念的诡异事件!”
“是,但是我和阿启,还有路经历,对县衙中人多番询问,除了最初那几场病,没有其他怪事。至于那几场病,县里的大夫的说法是——不服水土,易生疾病。”
等送走苦主,徐沐平推开桌案上的案卷,望向楚亭月:“有什么想法?”
楚亭月摇摇头:“全无头绪。”
徐沐平笑了笑:“郭县令之死十之八九就是一场意外。虽说处州府等介入已经隔了许久,可杀人,尤其是杀朝廷现任官员,这是何等严重的事情。没有什么地方能够上下一心,滴水不漏。更别说,郭鸣是个谦恭有礼的好人。”
“若是只有处州府来查问倒也罢了。路经历,外加郭家这个姓秋的朋友……”他又笑了一下:“历时半月,不至于一点口风都没探到。”
“郎中的意思是——放下郭县令的案子,转从遂昌这两年来的其他死亡案查起?”
舍近求远不是一个好选择,担当“近”已经无路可走,换个方向或许柳暗花明。
“路经历应该也有同样的想法。只是……他受的限制比我们要多。”
刑捕司不受地方节制,只要没有锦衣卫在一边叽歪,他们完全可以想怎么查就怎么查。
“郎中心中是不是已经有目标?”
徐沐平给她一个肯定的眼神,递过来一个案卷。
处州通判王易成溺水案。
一年前,也就是遂昌连续三次发生县令意外亡故事件后,处州新任通判前来调查。到遂昌十天后,从迎仙岛返回的途中,渡船倾覆,船上七人,三人溺亡。
翻船的原因是忽起风浪,根据幸存者的描述“狂风大作,浪高盈尺,而且是瞬间发生”,船还遇到了漩涡,失去控制。
和郭鸣之死一样,这桩不幸最终被定为“意外”,而且又是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争议,没有疑点的意外。
徐沐平将此案特别拿出来缘于两个疑点——其一,溺死的三人都是处州派来的,当地随同的吏员、衙役都没事。
其二,那通判精通水性。
这就是案卷中没有记载的了,全靠徐沐平和此人有一点私交。两人因为一个案子打过交道,需要下水的时候,这个当时还是新科进士的文官外袍一甩就下了水。
事后两人喝酒闲聊,对方说自己鄱阳人,生在水边,自小在湖中玩耍。
“虽然都说是‘擅泳者溺于水’。可那天旁边那么多人,一个极其精通水性,身体健康,体格强健的人,在众人全力援救之下还能溺水。本官有点不敢相信。”
“这件事本官自行去查。至于你……楚巡司有什么打算?”
楚亭月本想说“听从郎中差遣。”然而对上他微微含笑的表情,意识到这是长官在出题考察,脱口道:“属下想要通阅所有案卷。”
“所有案卷?”
“是!包括两年来遂昌县衙处理过的所有案卷。”
“哟……这可是个大工程。”
“郎中……”
“照着你的想法去办吧。县衙案卷不用说,官员相关的案卷,路经历已经提了回来。你们两个在摄魂塔一案中好像有点交情,应该不需要本官去打招呼了吧。”
楚亭月沉吟了一下:“路经历平易近人。”
读案卷,这是刑捕司领司教给她的最重要的“经验”。
她在京城的时候,一有闲暇就一头扎入刑捕司和刑部浩如烟海的档案库,在案卷阅读中积累前人的刑狱经验。
在兰簧村,她和路英聊过这一点。
她的这个偶像非常认同,又给了她新的建议——阅读档案不限于刑狱。
人口、水文、天文、气候,这些信息都藏在地方繁杂的案卷中,想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刑狱官,需要明白治下的民俗民风,知晓天文地理。
当时就把她听愣住了,倒是事后秋江私下和她说:“路兄虽以刑狱出名,但他心中志向绝不限于此。”
就像徐沐平说的,路英人还没到遂昌,就派人拿着按察司公文,将相关官员的案卷不分大小都调了出来。光是在处州府收集的信息,就让五个吏员抄了整整七天。
楚亭月在档案室里埋头就是两天,管档案的小吏看的连连摇头:“怎么又来一个看起档案来不要命的。”
“埋首两日,有什么收获?”
来探问的是路英,顺便还带了一碗甜汤:“案子都发生很久了,不急在一时片刻。年轻时候不珍惜健康,日后可有苦头吃。”
“路经历这话……怎和我师傅说的一模一样。”
路英虚虚点了她一下:“我的年纪,也足以当你叔伯长辈了。”
“那可不成。您和秋江兄弟相称,不能让他没来由占这个便宜。”
“有心情开玩笑,看来是有了点收获。是在……这堆案卷里?”
楚亭月将她认为“有用”的案卷放在单独的一张桌子上,两天时间,她看了上百文件,放在那边的不到十份。
最上面的就是县衙的人事册。
少女带着一点笑看着他,一时没有接话,目光中带着一点“挑战”的意味。
路英立刻投降了——他从没注意过县衙人事册。
没有现场,没有尸体,他能做的也就是把前人的冷饭再炒一遍——继续折腾当天在场的那些人。
当天目睹惨剧的有十来个人,这些倒霉鬼又开始新一轮被审讯。幸好徐沐平没有随便用刑的爱好,问话的态度也平和。
他的盘问非常细致,且不限于事发当天,会顺着对方的回话忽然扯开,看似毫不相关的三四个问题后忽然又切入正题。
楚亭月观摩了一下午,暗地里给了这个浙江司的负责人一个大大的赞。
赴任之前,她的师傅,刑捕司领司对徐沐平的评价是:“没白读书。”
他的讯问技巧展现出出色的刑狱官素质,哪怕这位刑捕司高官既不擅长追缉,也没什么武艺,仅从这番询问,就能看出他绝非等闲之辈,配得上浙江司统领。
整整一个下午,当事人只问了一半,他这种细碎的询问很容易打开当事人的心扉,不经意间透露出更多信息。
这些信息恰恰是案卷中没有显现出来的,比如说书房和卧室中的神像,一个杂役给出了说明:“老爷刚到的时候是不让摆,我们和他说这是我们县的规矩,家家户户都要在重要地方供奉。”
“郭县令听完就同意了?”
“不是的……我记得,当时卧室里和书房里的是搬出去的。老爷信菩萨,要在书房供菩萨像,可把我们吓坏了。”
“为什么会吓坏?”
“供奉过五仙爷的地方不能再供奉其他神像,不然仙爷会不高兴,会引来大祸。”
“什么大祸?”
杂役愣了一会才低声道:“会生病,会倒霉,会死人……”
“郭县令接受了?”
“县令说了很长的话,我听不懂。不过也没再供奉菩萨。”
“所以……当时也没有供奉五仙神像?”
“没有。县令不让摆。”
“那又是什么时候摆回去的?”
“不记得了,反正忽然有一天就看到了。”
“仔细想想,是秋天,还是冬天?”
“是秋天……对,是秋天的时候,刚过了重阳节,小的家里长辈生病,请了几天假,回来就看到神像摆上了。没错,那一天发了重阳糕。”
郭鸣在前一年八月头上就任县令,搬走神像,重九就搬了回来,期间不到一个月。
“郭县令可有拜祭过五仙。”
那杂役一脸诧异:“自然有!神像前供奉的香果是我们每日更换,可每天早上的三柱香都是老爷自己点的。”
询问完这个杂役的间隙,徐沐平对郭鸣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能那么快“入乡随俗”表示奇怪。
然后,他从秋江那里得到了答案——搬走神像之后,郭鸣连生了几场病。
他给家人的书信也证实了这一点,平素身体健康的他一个月不到连病三场,其中一次好端端走着忽然晕倒。这让他不由得想到当地关于五仙的禁忌,于是向现实妥协了一把。
郭鸣与家人的感情很好,每月至少两封家书,一封给妻子,一封给堂弟郭启。
他母亲眼睛不太好,他给妻子的信一大半其实是写给自己母亲的,信中报喜不报忧,多讲任上趣事。
郭家人口不多,郭启不到十六岁已经是老宅最当事的男丁。郭鸣给他的书信中就诚实很多,日常不顺也会提两笔,说完后又补一句“别告诉老太太和你嫂子。”
此外,他还有几封信给了好朋友——秋江。
楚亭月一一看完,只有在给这个朋友的信中展现出的才是一个最真实的郭鸣。
七个月,四封信,三封提到了遂昌奇特的信仰风俗。
秋江说:“即便没有这事,我本也计划到遂昌来看望他。”
他给秋江的第二封信,说遂昌地方的信仰十分“诡异”,他很难举出例子。但是县内所有人都心无旁骛于一种信仰,而且有一大堆禁忌,稍有违背就会惹来灾难。
每个人深信不疑,不信的人则会在接连不断地厄运中妥协或者逃离,乃至死亡。
他自己也是一个有着坚定宗教信仰的人,正因为他熟知“正常的、正经的”宗教与信仰,更觉得这些情况反常到“邪恶”的地步。
第三封信里充满了恐慌的情绪,郭鸣说他自己陷于一种“疑神疑鬼”的状态,觉得自己“无时无刻”都在被人监视。
秋江收到这封信后十分担心,立刻回信表示自己会尽快赶来。
不到半个月,第四封信到了,这封信一改之前的情绪,恢复了最初那种兴致勃勃,一身干劲的状态。他和秋江说,有信心在任上将遂昌移风易俗,让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秋江自己也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见郭鸣这里情绪稳定,也就搁置了拜访计划。
直到半个多月前,他在临安收到噩耗。
半个多月前,正是他们在临安开挖七贤洞的时候。
当时秋江不辞而别,她还以为与锦衣卫的出现有关,当下此人给出了一个很合理的理由。
“郭县令平素……可是格外敏感?”
秋江笑了一下:“他性情豁达,没有疑神疑鬼的毛病。”
郭鸣虽是虔诚的信徒,但他也是一个苦读十余年圣人书的儒生。他喜读佛经,恪守居士戒,却从不迷信。那种狐狸精迷惑书生、黄鼠狼能变人之类的故事在他这里是行不通的。
“那就是说……在郭县令身边的确发生了一些足以让他动摇信念的诡异事件!”
“是,但是我和阿启,还有路经历,对县衙中人多番询问,除了最初那几场病,没有其他怪事。至于那几场病,县里的大夫的说法是——不服水土,易生疾病。”
等送走苦主,徐沐平推开桌案上的案卷,望向楚亭月:“有什么想法?”
楚亭月摇摇头:“全无头绪。”
徐沐平笑了笑:“郭县令之死十之八九就是一场意外。虽说处州府等介入已经隔了许久,可杀人,尤其是杀朝廷现任官员,这是何等严重的事情。没有什么地方能够上下一心,滴水不漏。更别说,郭鸣是个谦恭有礼的好人。”
“若是只有处州府来查问倒也罢了。路经历,外加郭家这个姓秋的朋友……”他又笑了一下:“历时半月,不至于一点口风都没探到。”
“郎中的意思是——放下郭县令的案子,转从遂昌这两年来的其他死亡案查起?”
舍近求远不是一个好选择,担当“近”已经无路可走,换个方向或许柳暗花明。
“路经历应该也有同样的想法。只是……他受的限制比我们要多。”
刑捕司不受地方节制,只要没有锦衣卫在一边叽歪,他们完全可以想怎么查就怎么查。
“郎中心中是不是已经有目标?”
徐沐平给她一个肯定的眼神,递过来一个案卷。
处州通判王易成溺水案。
一年前,也就是遂昌连续三次发生县令意外亡故事件后,处州新任通判前来调查。到遂昌十天后,从迎仙岛返回的途中,渡船倾覆,船上七人,三人溺亡。
翻船的原因是忽起风浪,根据幸存者的描述“狂风大作,浪高盈尺,而且是瞬间发生”,船还遇到了漩涡,失去控制。
和郭鸣之死一样,这桩不幸最终被定为“意外”,而且又是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争议,没有疑点的意外。
徐沐平将此案特别拿出来缘于两个疑点——其一,溺死的三人都是处州派来的,当地随同的吏员、衙役都没事。
其二,那通判精通水性。
这就是案卷中没有记载的了,全靠徐沐平和此人有一点私交。两人因为一个案子打过交道,需要下水的时候,这个当时还是新科进士的文官外袍一甩就下了水。
事后两人喝酒闲聊,对方说自己鄱阳人,生在水边,自小在湖中玩耍。
“虽然都说是‘擅泳者溺于水’。可那天旁边那么多人,一个极其精通水性,身体健康,体格强健的人,在众人全力援救之下还能溺水。本官有点不敢相信。”
“这件事本官自行去查。至于你……楚巡司有什么打算?”
楚亭月本想说“听从郎中差遣。”然而对上他微微含笑的表情,意识到这是长官在出题考察,脱口道:“属下想要通阅所有案卷。”
“所有案卷?”
“是!包括两年来遂昌县衙处理过的所有案卷。”
“哟……这可是个大工程。”
“郎中……”
“照着你的想法去办吧。县衙案卷不用说,官员相关的案卷,路经历已经提了回来。你们两个在摄魂塔一案中好像有点交情,应该不需要本官去打招呼了吧。”
楚亭月沉吟了一下:“路经历平易近人。”
读案卷,这是刑捕司领司教给她的最重要的“经验”。
她在京城的时候,一有闲暇就一头扎入刑捕司和刑部浩如烟海的档案库,在案卷阅读中积累前人的刑狱经验。
在兰簧村,她和路英聊过这一点。
她的这个偶像非常认同,又给了她新的建议——阅读档案不限于刑狱。
人口、水文、天文、气候,这些信息都藏在地方繁杂的案卷中,想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刑狱官,需要明白治下的民俗民风,知晓天文地理。
当时就把她听愣住了,倒是事后秋江私下和她说:“路兄虽以刑狱出名,但他心中志向绝不限于此。”
就像徐沐平说的,路英人还没到遂昌,就派人拿着按察司公文,将相关官员的案卷不分大小都调了出来。光是在处州府收集的信息,就让五个吏员抄了整整七天。
楚亭月在档案室里埋头就是两天,管档案的小吏看的连连摇头:“怎么又来一个看起档案来不要命的。”
“埋首两日,有什么收获?”
来探问的是路英,顺便还带了一碗甜汤:“案子都发生很久了,不急在一时片刻。年轻时候不珍惜健康,日后可有苦头吃。”
“路经历这话……怎和我师傅说的一模一样。”
路英虚虚点了她一下:“我的年纪,也足以当你叔伯长辈了。”
“那可不成。您和秋江兄弟相称,不能让他没来由占这个便宜。”
“有心情开玩笑,看来是有了点收获。是在……这堆案卷里?”
楚亭月将她认为“有用”的案卷放在单独的一张桌子上,两天时间,她看了上百文件,放在那边的不到十份。
最上面的就是县衙的人事册。
少女带着一点笑看着他,一时没有接话,目光中带着一点“挑战”的意味。
路英立刻投降了——他从没注意过县衙人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