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两个人还有些不以为然的态度,在面对认真的人时,他们也认真起来,哪怕那只是两个小孩。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
这不是两个小孩子的玩闹,他们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他们对种植蘑菇是重视的,是在意的。这个村的情况他们来的时候也看到了,天气冷外头没有什么人,看不见人穿什么衣裳,但是能看见那些土泥木头房子,看得出村子的贫穷。
这个年头,贫穷是常态。
可是国家在发展,人民要奋斗。
要是种蘑菇的事真的做起来,到了这个时候村里人不会无事可做,时代不同了,现在人们勤快起来就能吃饱肚子,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农技站也好,隔壁畜牧站、农机站,都是为农民服务的,他们的任务就是让农民富起来!
突然的他们身上充满了干劲,不知不觉之中与两个小孩子谈话了整个小时。
到了中午,他们采了一盘新鲜的蘑菇,炖汤喝。
吃完以后两个人才开始担心有没有毒,这是两个小孩第一次种植的蘑菇。
两个人对视一眼:“要不我们先去卫生站呆着?”
一合计,两个人去单位踩点后,请假去卫生站待了一整个下午,直到太阳落山。
第二天拎着手里的蘑菇找领导,他们的报告也写好了。
不过由于种出的蘑菇实在是少,这件事在年前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这种蘑菇的产量跟人家优秀案例的没法比,按照两个人汇报上来的情况,实在有些糟糕,跟预期相差很大。
不过这也是镇上第一例种蘑菇的案例,或许是他们镇的环境不太适合种蘑菇。
农技站的事,不影响沈盼睇的工作,她从二妞手里买了两三只鸡,就用来吃蘑菇,生吃的也有熟吃的也有,十天过去,鸡都活得好好的,这采出来的蘑菇也没浪费,弄成了四斤干蘑菇。
腊月二十八,沈盼睇卖出去第一朵蘑菇,以两块五一斤的价格卖出去干蘑菇。
鲜蘑菇不用票,以七毛钱一斤的价格卖出去,八斤鲜蘑菇才出一斤干蘑菇,可鲜蘑菇还是比干蘑菇卖得俏。干蘑菇她不是独一份的,这个时节的鲜蘑菇,她是独一份的,又临近新年,国人都是要吃好喝好,几斤的蘑菇还真不愁卖的。
为庆祝,姐弟二人吃了小鸡炖蘑菇,还给二妞送过去半碗。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鸡本身就吃过蘑菇,这顿鸡肉可香了。
沈盼睇现在不缺卖蘑菇的钱,跟弟弟打了个商量,蘑菇先不卖了,即使牲口吃过人也吃过,但是还是不放心卖给别人,卖出去的也就算了,今年的蘑菇还是烘干不卖了,他们继续搞蘑菇种植,一确保质量,二确保产量。
沈水鸣虽然很遗憾,但确实不能够保证他们的蘑菇都是好的,真惹上什么麻烦后悔都来不及。
离他读初中还有一年半,好好培育蘑菇,都来得及。
寒假里沈盼睇没有什么事,时不时去蘑菇房,其他时候一边自学着初二的教材,一边给弟弟做辅导。到了正月十五,沈盼睇已经看完初二上学期的教材。到了开学,盛丽连家里的粮食都锁好,一点也不准沈盼睇拿,她数落着沈盼睇这个寒假什么事也没有做。
客人到家里吃饭,是沈盼睇打下手,碗是她洗的桌是她擦的,盛丽跟亲戚坐着嗑瓜子,客人走了地也是沈盼睇扫的。沈盼睇不是没做事,是盛丽没有从沈盼睇手里拿到钱。好像给了一次钱以后,不给钱就是错的。
沈盼睇不去理盛丽,反正她什么也没做,哪里来得钱。
屋子盛丽要搜就搜,又不是搜了一次两次,没有钱就是没有钱,连房梁上都搜过去,沈盼睇真的没什么地方可放钱的,在这个家里。
*
七月,沈盼睇拿到了农技站的介绍信,前往广州某县农技中心。
绿皮火车驶向更南方去。
沈盼睇去学习别人是如何种植蘑菇的,去广州的火车要开三天,火车上的汽水瓜子卖得很好,车厢里天南地北的人聊着天。
是报纸上多次提到的广州,是青年人涌聚的地方,是开放试点是经济繁荣。
人潮比沈盼睇任何一次看到的都要多,站在人群中,她就是一个土老帽。
能听到别人飙洋文,也能看到洋人。
看到了汽车,看见了汹涌的人群。
比报纸上看见的更加的鲜活,沈盼睇早就想看一看,却一直没有机会,农技院给了她来广州的机会。
大街上是最新的流行歌曲,人们穿着与他们那儿大为不同。
很奇怪,又很好看。
男人带着hama镜,穿着花衬衫、喇叭裤。
女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裙子,这是一个与家乡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座城市,也能寻到家乡的模样,有落后的泥瓦也有兴起的钢铁,有飞驰的汽车,也有赶在路上的驴牛。
割裂感是这样的强。
当地人说话,也跟沈盼睇不是一个调子的。
路上能看见拿着卡式录放机的青年。
音像店里播放着流行歌曲,店面前摆着磁带、挂着画报卡片。
买了三十盘磁盘,她买的大半都是英文盘。老板娘还用英文鼓励她学习,沈盼睇瞪大了眼睛,卖磁盘的小商贩的英文都比他们老师说得流利。
再买几盘磁带,她来回的车费就赚回来了。
其实几十块钱的火车费,也没有那么贵。
这一来一回的价格,原来是差了那么多。
淘到了二胡的十大名曲,买了几毛钱的歌曲册,跟买磁盘的时候一样,有种自己在捡钱的感觉。
买了一叠便宜的热门的偶像卡片,打算送给同学当礼物。
《牧马人》《少林寺》《上海滩》的卡片,李连杰和周润发夺去了多少的少男少女心。
沈盼睇挑花了眼,一些电影她看过,大多数的电视剧她都没有瞧过。
就连《上海滩》虽然总有人提起,沈盼睇却是没有瞧过的,别人是一个村看一台电视机,他们村是一台电视机也没有。
女演员里头刘晓庆、张金玲、许秀云的卡片卖得最好,沈盼睇看着这也喜欢,那也喜欢。
给自己买了一录音机,没有收音功能,是最简单的那种。沈盼睇对有收音功能的录音机更心动,可那种体积大,不如这种便于携带。
看着路牌坐公交到县农技中心,拿着介绍信还给安排了地方住,一个小房间但干净整洁。
这个时候天气热,已经不做蘑菇培育,不过是教沈盼睇识别培育的“土”该怎么制作。
沈盼睇拿着自己晒干的蘑菇干给他们看,这些蘑菇镇农技院的人已经看过,甚至有人早就尝过,这边人也知道这事,跟沈盼睇说起,镇上农技院的人在卫生站待了一下午的趣事。
在广州某农技中心沈盼睇待了一个礼拜,白天跟着他们制作了培育蘑菇的“土壤”,晚上用自己买来的录音机播放外语课文磁带,有时也听英文歌。
从何秋生说起电视节目学习英文的不久后,沈盼睇就想着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录音机。
广州这一趟,实现了她的梦想,对买来的录音机,沈盼睇爱不释手。
沈盼睇过来不仅仅是学习,也是交流。
从晚秋到早春一直有在种植蘑菇,四月份之前的出菇量因着培育技术的改善而上升,五月份又开始下降,不过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出菇的密度跟理论上的还是存在差距。盼睇告诉农技人员,她种植蘑菇时的各项数据。
沈盼睇的数据记得很密,此外还写了阶段性的总结,一目了然的同时还事要费不少的时间。
他们要多留沈盼睇几天。
“小沈真应该寒假来,现在就是想看你种蘑菇,都没办法。”
“你还记得小沈是个初中生?小沈不是你助理?”
这些天沈盼睇就是在他的身后忙东忙西,星期天自个加班都要拉着小沈,这真的是说不过去。
几个人走在菜市场里头,沈盼睇看着长相奇怪的琵琶虾。
在几毛钱一块钱的鱼里头,它的八分钱是那样的突兀:“为什么它这么便宜?”
“都是壳,吃起来又麻烦。”
也是大家都是实用主义者,填饱肚子才是实在的:“我没吃过,刘哥你会烧么?”
“琪琪姐你能烧琵琶虾吗?”
“能怎么不能,捡三斤琵琶虾,老板多送两只虾。”老板送得轻松,这琵琶虾也没什么买,卖出去就是纯赚的,他批发货的时候,琵琶虾是送来的。
又买了两条鱼,几斤肉。
回到农技院,烧出来酸菜鱼,蒸鱼,叉烧肉,冬菇焖猪肉,拍黄瓜,椒盐琵琶虾。
这样一桌子菜,花了六块钱,七个人吃,均下来一块钱就能吃上这样色香味俱全的菜。
在外面吃价格翻个倍。
琵琶虾分成两个盘子,沈盼睇面前特意放了一盘。
一个桌子都摆满了。
别看沈盼睇年纪小,胃口不小,她面前的一盘琵琶虾几乎是她一个人解决的。
其他人还真的嫌弃琵琶虾剥起来麻烦,吃了一整盘菜的沈盼睇也没沾到什么便宜。这些人的胃口,似乎没有因为天气炎热减少,她吃掉皮皮虾时,这些人配着菜已经吃下两碗饭。
最后来碗凉粉,从保温杯里倒出来,还是凉的。
*
知道沈盼睇第一次远门,邱琪带着女孩逛街。
这儿有不用布票就买到的衣服。
沈盼睇入乡随俗,买了条浅蓝色的格子裙,一套紫色的夏装,像是融入了这个城市。
“女孩子就应该穿得青春一点。”
衣服是琪琪姐帮沈盼睇挑的,听着小沈叫她琪琪姐,邱琪都有些吃不消,她的孩子都跟小沈差不多大。
见小沈听她的话穿着蓝格连衣裙,真是满满的学生气,还很洋气。
坠着点白色的蕾丝边,是眼下的潮流。
沈盼睇又去了一趟书店,这一回运气好,新进的《英汉词典》到了,只进了二十本,沈盼睇再去晚一点就没了。
这儿的人可真有钱,词典都不够卖的。
沈盼睇在摊子上淘的书才几毛钱一本,一本词典够买十几本书的。
“小沈可真是个书迷。”
邱琪帮沈盼睇拎了一叠书,是按叠卖的,不选。
“我们那边的书,不如这边多。”
“你图便宜买了这些书,那卖书卖出去也能大赚,他们这书是收废品收来的。”邱琪又说,“买书的总有淘宝的心态,不过这些书里头没几本是有用的,买一次新鲜还好,买多了其实还不如买新书。”
这也是邱琪没有拦着沈盼睇的原因。
沈盼睇买的也不多,就是一块钱能买这么多书,她就买了。
“你刘哥有段时间也买这书,你猜这么着,今个一块钱买回去,明天一毛钱当废品卖出去。”
人家中间商赚差价,刘哥这是做散财童子。
这些书就是多余占地方的。
沈盼睇穿着新衣服去农技中心,有一个是一个说认不出小沈来。
邱琪可高兴了:“我觉得小沈是能当电影明星的,到时候拍的电影跟《牧马人》一样火爆大江南北。”
“到时候我给琪琪姐签九十九个名。”
“我看小沈,也是吹牛不打草稿的人。”
“小沈,人不能忘本,搞个百万村才是你的使命。”
???
认真的么。
这也没比成为电影明星,简单到哪里去。
“我会的!”
这下子就连说话的人,都惊呆了。
这小沈她这人不脚踏实地啊!
“等乡亲们富裕了,不会忘记同志们的!”
*
来的时候沈盼睇只背了一个军绿色的包,走的时候她带走大箱大袋的。
她收了些二手的砖头录音机,既不要票价格也低,只有正价的四分之一。
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产品。
新奇的录音机,在这些人眼中,是落后的。
沈盼睇最后也没有买收录机,很心动,但是无法付诸行动。
从广州到礼水,在下车的前一站,她卖出去三个录音机。
板砖式的录音机功能少体积也小,她放在火车下桌的绿皮包里头就能装下十多个。
等待礼水去夏城的火车时,卖出三个录音机,一些磁带。
沈盼睇都站起来,准备离开检票了,又一个人跟她买了录音机。
钱跟先前买了录音机的同学临时借的,这录音机虽然是二手的,但比市面上的便宜许多,且跟摊主说的那样,用来学习英语是足够的。
礼水站的学生,见沈盼睇的绿皮包里头空了不少,想起录音机的难买,几个人问沈盼睇还有货么,几个人身上的钱凑出来,还能再买两台。
沈盼睇吓了一跳,当肥羊的滋味并不好受,可担心被人抢了。
要是说三台,沈盼睇肯定说只有两台,绿皮包里就装了录音机跟磁带,她的皮箱虽然还有录音机但是她没打算打开皮箱。
这一回只是出了两台录音机,他们没有再买磁带。
六个人是一起的,买了四个录音机,要不是钱不够,沈盼睇觉得他们真的会再要两台。
沈盼睇蹲在角落里,偷偷拿出几个录音机塞到绿皮包里头。
少了九台录音机的她,比刚来的时候轻松许多。
给皮箱外头套上化肥袋,跟许多人那样扛着化肥袋上了火车。
这一回买的是卧铺。
卧铺上厕所的时候可以拜托服务员看一下行李。虽然她的箱子上了锁,这样心里到底是安全些。
上厕所,要选在车从一个站开出去后不久,确定离下一个站还远。
如果快到站了,那只能憋着,以防别人抢了东西跑了,这时候谁也抓不住。
一乱起来,钱少了是一回事,有时候命都没了。
皮箱比出发时轻,可价值不少,里头除了录音机,还有两盒电子表很值价。
沈盼睇没有买卖电子表的心思,可机会遇到了,她一时莽了莽。
就在市场里,把一家店的货卖到另一家,做了个中间商,谈了三四单,一块表她挣一毛七到两毛五,货源店一千块表搭十二块表。
拽着几句洋文,戴一顶假发就做成了生意,
摘了假发,脱了hama镜,一换衣服谁也不认识谁了。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还觉得很刺激。
从来没有一笔钱赚得那样轻松,就真的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钱。
箱子里的电子表,提醒着她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投机倒把的事,为什么能挣这样多钱呢?
沈盼睇没有去想回去怎么办,她脑子想,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
对一些人来说,一块钱吃饭都奢侈,对有的人来说一天一万都不是梦。
落到实处,是报纸上的新闻,对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定性。
一方面是这些地方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又是各种批评,有新与旧的思想在冲突,金钱利益冲击着道德。
十二岁的沈盼睇,窥见了世界的又一角。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
这不是两个小孩子的玩闹,他们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他们对种植蘑菇是重视的,是在意的。这个村的情况他们来的时候也看到了,天气冷外头没有什么人,看不见人穿什么衣裳,但是能看见那些土泥木头房子,看得出村子的贫穷。
这个年头,贫穷是常态。
可是国家在发展,人民要奋斗。
要是种蘑菇的事真的做起来,到了这个时候村里人不会无事可做,时代不同了,现在人们勤快起来就能吃饱肚子,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农技站也好,隔壁畜牧站、农机站,都是为农民服务的,他们的任务就是让农民富起来!
突然的他们身上充满了干劲,不知不觉之中与两个小孩子谈话了整个小时。
到了中午,他们采了一盘新鲜的蘑菇,炖汤喝。
吃完以后两个人才开始担心有没有毒,这是两个小孩第一次种植的蘑菇。
两个人对视一眼:“要不我们先去卫生站呆着?”
一合计,两个人去单位踩点后,请假去卫生站待了一整个下午,直到太阳落山。
第二天拎着手里的蘑菇找领导,他们的报告也写好了。
不过由于种出的蘑菇实在是少,这件事在年前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这种蘑菇的产量跟人家优秀案例的没法比,按照两个人汇报上来的情况,实在有些糟糕,跟预期相差很大。
不过这也是镇上第一例种蘑菇的案例,或许是他们镇的环境不太适合种蘑菇。
农技站的事,不影响沈盼睇的工作,她从二妞手里买了两三只鸡,就用来吃蘑菇,生吃的也有熟吃的也有,十天过去,鸡都活得好好的,这采出来的蘑菇也没浪费,弄成了四斤干蘑菇。
腊月二十八,沈盼睇卖出去第一朵蘑菇,以两块五一斤的价格卖出去干蘑菇。
鲜蘑菇不用票,以七毛钱一斤的价格卖出去,八斤鲜蘑菇才出一斤干蘑菇,可鲜蘑菇还是比干蘑菇卖得俏。干蘑菇她不是独一份的,这个时节的鲜蘑菇,她是独一份的,又临近新年,国人都是要吃好喝好,几斤的蘑菇还真不愁卖的。
为庆祝,姐弟二人吃了小鸡炖蘑菇,还给二妞送过去半碗。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鸡本身就吃过蘑菇,这顿鸡肉可香了。
沈盼睇现在不缺卖蘑菇的钱,跟弟弟打了个商量,蘑菇先不卖了,即使牲口吃过人也吃过,但是还是不放心卖给别人,卖出去的也就算了,今年的蘑菇还是烘干不卖了,他们继续搞蘑菇种植,一确保质量,二确保产量。
沈水鸣虽然很遗憾,但确实不能够保证他们的蘑菇都是好的,真惹上什么麻烦后悔都来不及。
离他读初中还有一年半,好好培育蘑菇,都来得及。
寒假里沈盼睇没有什么事,时不时去蘑菇房,其他时候一边自学着初二的教材,一边给弟弟做辅导。到了正月十五,沈盼睇已经看完初二上学期的教材。到了开学,盛丽连家里的粮食都锁好,一点也不准沈盼睇拿,她数落着沈盼睇这个寒假什么事也没有做。
客人到家里吃饭,是沈盼睇打下手,碗是她洗的桌是她擦的,盛丽跟亲戚坐着嗑瓜子,客人走了地也是沈盼睇扫的。沈盼睇不是没做事,是盛丽没有从沈盼睇手里拿到钱。好像给了一次钱以后,不给钱就是错的。
沈盼睇不去理盛丽,反正她什么也没做,哪里来得钱。
屋子盛丽要搜就搜,又不是搜了一次两次,没有钱就是没有钱,连房梁上都搜过去,沈盼睇真的没什么地方可放钱的,在这个家里。
*
七月,沈盼睇拿到了农技站的介绍信,前往广州某县农技中心。
绿皮火车驶向更南方去。
沈盼睇去学习别人是如何种植蘑菇的,去广州的火车要开三天,火车上的汽水瓜子卖得很好,车厢里天南地北的人聊着天。
是报纸上多次提到的广州,是青年人涌聚的地方,是开放试点是经济繁荣。
人潮比沈盼睇任何一次看到的都要多,站在人群中,她就是一个土老帽。
能听到别人飙洋文,也能看到洋人。
看到了汽车,看见了汹涌的人群。
比报纸上看见的更加的鲜活,沈盼睇早就想看一看,却一直没有机会,农技院给了她来广州的机会。
大街上是最新的流行歌曲,人们穿着与他们那儿大为不同。
很奇怪,又很好看。
男人带着hama镜,穿着花衬衫、喇叭裤。
女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裙子,这是一个与家乡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座城市,也能寻到家乡的模样,有落后的泥瓦也有兴起的钢铁,有飞驰的汽车,也有赶在路上的驴牛。
割裂感是这样的强。
当地人说话,也跟沈盼睇不是一个调子的。
路上能看见拿着卡式录放机的青年。
音像店里播放着流行歌曲,店面前摆着磁带、挂着画报卡片。
买了三十盘磁盘,她买的大半都是英文盘。老板娘还用英文鼓励她学习,沈盼睇瞪大了眼睛,卖磁盘的小商贩的英文都比他们老师说得流利。
再买几盘磁带,她来回的车费就赚回来了。
其实几十块钱的火车费,也没有那么贵。
这一来一回的价格,原来是差了那么多。
淘到了二胡的十大名曲,买了几毛钱的歌曲册,跟买磁盘的时候一样,有种自己在捡钱的感觉。
买了一叠便宜的热门的偶像卡片,打算送给同学当礼物。
《牧马人》《少林寺》《上海滩》的卡片,李连杰和周润发夺去了多少的少男少女心。
沈盼睇挑花了眼,一些电影她看过,大多数的电视剧她都没有瞧过。
就连《上海滩》虽然总有人提起,沈盼睇却是没有瞧过的,别人是一个村看一台电视机,他们村是一台电视机也没有。
女演员里头刘晓庆、张金玲、许秀云的卡片卖得最好,沈盼睇看着这也喜欢,那也喜欢。
给自己买了一录音机,没有收音功能,是最简单的那种。沈盼睇对有收音功能的录音机更心动,可那种体积大,不如这种便于携带。
看着路牌坐公交到县农技中心,拿着介绍信还给安排了地方住,一个小房间但干净整洁。
这个时候天气热,已经不做蘑菇培育,不过是教沈盼睇识别培育的“土”该怎么制作。
沈盼睇拿着自己晒干的蘑菇干给他们看,这些蘑菇镇农技院的人已经看过,甚至有人早就尝过,这边人也知道这事,跟沈盼睇说起,镇上农技院的人在卫生站待了一下午的趣事。
在广州某农技中心沈盼睇待了一个礼拜,白天跟着他们制作了培育蘑菇的“土壤”,晚上用自己买来的录音机播放外语课文磁带,有时也听英文歌。
从何秋生说起电视节目学习英文的不久后,沈盼睇就想着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录音机。
广州这一趟,实现了她的梦想,对买来的录音机,沈盼睇爱不释手。
沈盼睇过来不仅仅是学习,也是交流。
从晚秋到早春一直有在种植蘑菇,四月份之前的出菇量因着培育技术的改善而上升,五月份又开始下降,不过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出菇的密度跟理论上的还是存在差距。盼睇告诉农技人员,她种植蘑菇时的各项数据。
沈盼睇的数据记得很密,此外还写了阶段性的总结,一目了然的同时还事要费不少的时间。
他们要多留沈盼睇几天。
“小沈真应该寒假来,现在就是想看你种蘑菇,都没办法。”
“你还记得小沈是个初中生?小沈不是你助理?”
这些天沈盼睇就是在他的身后忙东忙西,星期天自个加班都要拉着小沈,这真的是说不过去。
几个人走在菜市场里头,沈盼睇看着长相奇怪的琵琶虾。
在几毛钱一块钱的鱼里头,它的八分钱是那样的突兀:“为什么它这么便宜?”
“都是壳,吃起来又麻烦。”
也是大家都是实用主义者,填饱肚子才是实在的:“我没吃过,刘哥你会烧么?”
“琪琪姐你能烧琵琶虾吗?”
“能怎么不能,捡三斤琵琶虾,老板多送两只虾。”老板送得轻松,这琵琶虾也没什么买,卖出去就是纯赚的,他批发货的时候,琵琶虾是送来的。
又买了两条鱼,几斤肉。
回到农技院,烧出来酸菜鱼,蒸鱼,叉烧肉,冬菇焖猪肉,拍黄瓜,椒盐琵琶虾。
这样一桌子菜,花了六块钱,七个人吃,均下来一块钱就能吃上这样色香味俱全的菜。
在外面吃价格翻个倍。
琵琶虾分成两个盘子,沈盼睇面前特意放了一盘。
一个桌子都摆满了。
别看沈盼睇年纪小,胃口不小,她面前的一盘琵琶虾几乎是她一个人解决的。
其他人还真的嫌弃琵琶虾剥起来麻烦,吃了一整盘菜的沈盼睇也没沾到什么便宜。这些人的胃口,似乎没有因为天气炎热减少,她吃掉皮皮虾时,这些人配着菜已经吃下两碗饭。
最后来碗凉粉,从保温杯里倒出来,还是凉的。
*
知道沈盼睇第一次远门,邱琪带着女孩逛街。
这儿有不用布票就买到的衣服。
沈盼睇入乡随俗,买了条浅蓝色的格子裙,一套紫色的夏装,像是融入了这个城市。
“女孩子就应该穿得青春一点。”
衣服是琪琪姐帮沈盼睇挑的,听着小沈叫她琪琪姐,邱琪都有些吃不消,她的孩子都跟小沈差不多大。
见小沈听她的话穿着蓝格连衣裙,真是满满的学生气,还很洋气。
坠着点白色的蕾丝边,是眼下的潮流。
沈盼睇又去了一趟书店,这一回运气好,新进的《英汉词典》到了,只进了二十本,沈盼睇再去晚一点就没了。
这儿的人可真有钱,词典都不够卖的。
沈盼睇在摊子上淘的书才几毛钱一本,一本词典够买十几本书的。
“小沈可真是个书迷。”
邱琪帮沈盼睇拎了一叠书,是按叠卖的,不选。
“我们那边的书,不如这边多。”
“你图便宜买了这些书,那卖书卖出去也能大赚,他们这书是收废品收来的。”邱琪又说,“买书的总有淘宝的心态,不过这些书里头没几本是有用的,买一次新鲜还好,买多了其实还不如买新书。”
这也是邱琪没有拦着沈盼睇的原因。
沈盼睇买的也不多,就是一块钱能买这么多书,她就买了。
“你刘哥有段时间也买这书,你猜这么着,今个一块钱买回去,明天一毛钱当废品卖出去。”
人家中间商赚差价,刘哥这是做散财童子。
这些书就是多余占地方的。
沈盼睇穿着新衣服去农技中心,有一个是一个说认不出小沈来。
邱琪可高兴了:“我觉得小沈是能当电影明星的,到时候拍的电影跟《牧马人》一样火爆大江南北。”
“到时候我给琪琪姐签九十九个名。”
“我看小沈,也是吹牛不打草稿的人。”
“小沈,人不能忘本,搞个百万村才是你的使命。”
???
认真的么。
这也没比成为电影明星,简单到哪里去。
“我会的!”
这下子就连说话的人,都惊呆了。
这小沈她这人不脚踏实地啊!
“等乡亲们富裕了,不会忘记同志们的!”
*
来的时候沈盼睇只背了一个军绿色的包,走的时候她带走大箱大袋的。
她收了些二手的砖头录音机,既不要票价格也低,只有正价的四分之一。
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产品。
新奇的录音机,在这些人眼中,是落后的。
沈盼睇最后也没有买收录机,很心动,但是无法付诸行动。
从广州到礼水,在下车的前一站,她卖出去三个录音机。
板砖式的录音机功能少体积也小,她放在火车下桌的绿皮包里头就能装下十多个。
等待礼水去夏城的火车时,卖出三个录音机,一些磁带。
沈盼睇都站起来,准备离开检票了,又一个人跟她买了录音机。
钱跟先前买了录音机的同学临时借的,这录音机虽然是二手的,但比市面上的便宜许多,且跟摊主说的那样,用来学习英语是足够的。
礼水站的学生,见沈盼睇的绿皮包里头空了不少,想起录音机的难买,几个人问沈盼睇还有货么,几个人身上的钱凑出来,还能再买两台。
沈盼睇吓了一跳,当肥羊的滋味并不好受,可担心被人抢了。
要是说三台,沈盼睇肯定说只有两台,绿皮包里就装了录音机跟磁带,她的皮箱虽然还有录音机但是她没打算打开皮箱。
这一回只是出了两台录音机,他们没有再买磁带。
六个人是一起的,买了四个录音机,要不是钱不够,沈盼睇觉得他们真的会再要两台。
沈盼睇蹲在角落里,偷偷拿出几个录音机塞到绿皮包里头。
少了九台录音机的她,比刚来的时候轻松许多。
给皮箱外头套上化肥袋,跟许多人那样扛着化肥袋上了火车。
这一回买的是卧铺。
卧铺上厕所的时候可以拜托服务员看一下行李。虽然她的箱子上了锁,这样心里到底是安全些。
上厕所,要选在车从一个站开出去后不久,确定离下一个站还远。
如果快到站了,那只能憋着,以防别人抢了东西跑了,这时候谁也抓不住。
一乱起来,钱少了是一回事,有时候命都没了。
皮箱比出发时轻,可价值不少,里头除了录音机,还有两盒电子表很值价。
沈盼睇没有买卖电子表的心思,可机会遇到了,她一时莽了莽。
就在市场里,把一家店的货卖到另一家,做了个中间商,谈了三四单,一块表她挣一毛七到两毛五,货源店一千块表搭十二块表。
拽着几句洋文,戴一顶假发就做成了生意,
摘了假发,脱了hama镜,一换衣服谁也不认识谁了。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还觉得很刺激。
从来没有一笔钱赚得那样轻松,就真的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钱。
箱子里的电子表,提醒着她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投机倒把的事,为什么能挣这样多钱呢?
沈盼睇没有去想回去怎么办,她脑子想,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
对一些人来说,一块钱吃饭都奢侈,对有的人来说一天一万都不是梦。
落到实处,是报纸上的新闻,对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定性。
一方面是这些地方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又是各种批评,有新与旧的思想在冲突,金钱利益冲击着道德。
十二岁的沈盼睇,窥见了世界的又一角。